苏教版与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比较
渭南信息网-汽车销售实习报告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苏教版与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比较
摘要 《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行,
对语文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比苏教版
和人教版两个版本教
材的共性和不同,进行综合研究分析。
关键词
教学改革人教版苏教版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提出了面向新世纪的理念,对语文教
学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学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基于这一变化,许多新课本不断涌
现,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人教
版语文教材和苏教版语文教材。
一、人教版语文教材和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共性
1.它们都着力体现多元文化理念。人教版语文
教材和苏教版语文
教材中都包括了民族文化、一般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地域
文化、阶层
文化等多种文化。从总体上看,既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传
统文化,也包括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和国外的民族文
化;既包括精英
阶层的文化,又包括普通阶层的文化;既含有城市文化,又含有乡
村文化等。另
外,还有一些特殊群体的文化。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
2.它们都引进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国有五十
六个民族,都有着
自己的文化。如何实现各民族间的理解、尊重和和睦相处始终是我
们面临的重
大问题。作为中国的启蒙教材,有必要介绍各个民族的
文化。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对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有所
反映,人教版教
材中的《藏戏》《雅鲁藏布大峡谷》《文成公主进藏》等描绘出了藏
族的风俗礼
节、风景以及藏族与汉族之间友好的情谊;《和田的维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吾尔》《七月的天山》等描述了维吾尔族的风光和日常生活。但是,
这类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文
章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仅占课文总量
的2.5%;而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也只占了课文总量的3.1%。
3.在这两个版本的教材中有关男性的文化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
位,但关于女性文化的比例则相
对较少。在这两个版本的教材中,
不管是从儿童类作品看,还是从成人类作品看,有关男性文化的课文都居多数。这些男性人物都表现出了坚强、勇敢和探究的性格特
色,从而具有了较高的认同感。女
性人物却仅仅被赋予弱小、温柔
和贤淑的性格特征,除了苏教版教材中的花木兰、海伦·凯勒、桑
兰以及人教版教材中的居里夫人以“强者”的身份出现以外,其他
女性都是以弱小的形象出现的。善良
、贤惠、顺从等是她们性格上
的特征。
4.它们都反映了农村地区的文化,城市地区的文化所
占的比重有
所减小。两个版本的教材经过修改,反映农村地区文化的课文数量
都较多。反映农村
地区文化的课文多和景色、动物等有关,其中,
大部分都出现在诗词和散文里。
二、苏教版教材创新价值的体现
在课程改革深入的前提下,苏教版教材的编委经过反思,不断
地
更新观念,进行自我超越,坚持“现代化、民族化、简约化”的方
向来编辑教材,依据《语文
课程标准》,以创新为指导。
1.编制教材的全新理念。教材编制的理念是指用以指导编制教材
的思想。以往,编制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知识的学习为主,导致教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
学以读书为本
材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在课程改革深入的背景下,用以指导编制教
材的思想是:
(1)处理好社会、儿童、知识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学
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不仅要克服以往的错误导向
,而且要防止所
谓“儿童中心理论”的重新抬头。(2)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
系。不仅要
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智慧结晶,而且要抛弃旧文化的糟
粕,用于创新。(3)处理好层次性和基础性的关
系。
2.注重对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儿童的长远发展。习惯的形
成是一个长期的、要从
小抓起的问题。只有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
习惯,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获益无穷。小学的教育并不
只是
传授专业知识,与其仅仅向学生灌输一些专业知识,还不如在学生
小的时候对他们的学习习
惯、生活态度等方面进行教育、规制、指
导。
3.内容健康、题材多样、多编少搬、文风朴实
。苏教版语文教材
在编制时,文章都能够力求做到:立意新、结构新、题材新、角度
新、语言新
;弘扬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精神;充满儿童般的情趣和
对现实生活的贴近;反映现代的意识,体现时代的
风貌;介绍各国
的风情和兼容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着民族文
化的深厚积淀
和现代气息的强烈洋溢。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不足
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虽然有许多优点和创新之处,但是,它也
有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 <
br>1.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编制的教材与实际的操作之间还存在着
立身以立学为先,
立学以读书为本
一定的差距。(1)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能够得到完全的改变。
苏教版小
学语文教材培训每一次的培训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
力、财力。但是这种培训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局
限于一部分人的
培训,培训的内容也没有涉及很深的内容。(2)每课的课后联系题
都比较模糊
和单调,这也给实际的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些课
文后面的练习题要求太过简单和模糊,对教师的导
向和对学生的指
导作用很弱,在涉及联系时,学生往往感到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往
往感到很难加
以评定。如果每篇文章后面的练习题能够灵活多变,
要求更加明确,那么,这一缺陷将会得到很大的弥补
。
2.在选文方面的不足。选文对于一个课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
有有了好的选题,有了好
的内容和材料,才能够有高质量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