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材全解(人教版)

萌到你眼炸
833次浏览
2020年10月22日 14:4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计划

2020年10月22日发(作者:慎知礼)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
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 br>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
典型的物理 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
性和积极性。
3.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
人类的教 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
美 ,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 br>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
和化学变化 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 ,铁架台(带铁
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 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
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 联系。
2. 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 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
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学会观察实
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
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 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
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 ,由学生的发言引
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第- 1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 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
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 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
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 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
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 质变化规律的一门
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 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
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思维能力、
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 、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
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 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编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
号 质
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液态的水
又凝结成液体
2 蓝色块状的胆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
矾 矾
[实验3]镁带的燃烧
[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3 银白色的镁带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白色氧化镁粉末
发出耀眼的白光
4 绿色粉末状的 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三种其他物质:氧
碱式碳酸铜 色, 化铜(黑色)、水、
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 二氧化碳
浑浊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
物质。这是判 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
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第- 2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 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
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 学变化
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
变化 沉淀
等等
实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发, 食物腐烂
木材制成桌椅
根本区别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判断依
据)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 凝结成小水滴,胆
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
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 ,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
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
现出来的性质 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测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
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定性等
发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
A.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 )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铁块和铝块 D.面粉和白糖
第- 3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
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 ,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
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 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
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 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 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
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 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 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五、 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第一单元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学习目标】
第- 4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能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
改造自然 、保护自然。
2.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 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
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4.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从而为学好化学做充分准备。
5.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6.绿色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策略】
1.魔术表演。
(1)魔棒点灯。
在酒精灯的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的 试管里
(试管里的浓硫酸不要被学生看出来)。表演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的高锰酸钾上,即
可 产生火焰。
(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
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继续吹气,浑浊变清。
(3)白纸显字。
预先在白纸上用酚酞溶液写好“奇妙化学,源于生活”八个字,晾干呈无色 ,将稀
氨水贮于小型喷雾器内,表演时,将氨水喷在白纸上即可显现出8个红字。
面对学生好奇、兴奋的眼神,教师很自豪地告诉学生,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
彩。
2、小组交流“你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荐组内最好的1个同学
到全班交流。( 针对不能很好合作的小组,让他们加强合作重要性的体验)
3、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以下要点。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学习化学的要求:
①认真预习,重视实验。
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③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探究。
④独立完成作业(包括书面、手工、调查、研究等作业)。
5.[要点1] 化学的作用
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弄清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
且可 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懂得了燃烧的原理,就可
以使燃烧充分,节约能 源,并能有效地防火灭火等。
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如可 以从石油中提炼汽
油、煤油、柴油等,从空气中提纯氧气等。
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 们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资
源,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促 进人体健康等。
学习化学,也有利于人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或领域。
[要点2] 怎样学好化学
学好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统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掌握
好基本的实验技能。一部分同学在初学化学时感到有极大的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
感到“容易懂、 记不住、难理解,不会解答问题”,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学
习化学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只 要了解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
第- 5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良好的学习效果。
要想学好化学,希望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 学是中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基础
自然科学,不能有轻视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难的情绪,应该充分相信自己 的能力,相信
自己一定能学好化学。
2.加强记忆。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 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
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 义定律等。不能
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3.认真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
仔 细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还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思考生活中的化
学问题。
4.良好的思维习惯。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
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 么,并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逐渐培养自己分析推理能力,
找出学习化学的“窍门”。在化学解题过 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
发散性地进行思考,逐步使问题明朗化。
5.学好其他学科。学好化学,除要注意化学的学科特点外,更要注意多学科间的
渗透与联系。学好数学 、物理、生物等是学好化学的有力保证,当今是科学技术高速发
展的时代,要想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所发 现,有所创新,除进行化学实验外,更要利用
先进的测试手段,同时通过了解世界上关于环境、生命科学 、材料、能源等各方面的知
识,开阔视野,从而进一步明确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总之,只要同学们能抓住化学学科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多看
书、勤记忆,认真做好 实验,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化学学习方法。 “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怎样阅读化学课本
在刚 开始学习化学时,就要培养自己阅读课本的习惯和能力。不能只是不会做作业
时,才去阅读有关的课文。 应该是先阅读课文,然后再去做作业。阅读课本的目的是培
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初中阶段各学科都是打基 础的阶段,化学也不例外。今后,同学们
走向社会,在知识海洋里探索,要靠自己学习,自己钻研,自己 涉猎知识、增长才干。
因此,学习各学科,包括化学在内,都应该学会阅读课本。
化学课本的内容包括文字叙述、化学用语和图画等部分。同学一般比较重视阅读文
第- 6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字部分,这是正确的。但不能 忽略化学用语和图画等部分。阅读化学用语时,应该记住
并领会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和说明的问题。阅读图 画时,如阅读实验装置图,应该联想到
实物原形、名称及用途,达到形、名、图三位一体。实验装置结合 化学用语在头脑里应
形成生动的实验情景,唤起对实验现象清晰的回忆。
阅读课本要讲究方法 ,初学时应该接受老师的指导,参考老师的自学提纲或自学问
题。了解阅读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在老师 的指导下阅读课本,容易抓住关键性问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时,一般内容应该通读 ,重要内容应该精读。通读的部分,要正确理解其内容,
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复述、归纳、概括出课 文的大意。精读的内容主要是化学概念、
理论等难度较大的部分,对这些部分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的认识 ,应该认真思考,提出
疑问,从有疑到释疑。阅读时对关键的字、词、句不仅要读几遍,还要“咬文嚼字 ’仔
细推敲,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
阅读课本要根据学习要求与识记相结合。需要 记忆的内容,应该在阅读过程中,有
意识地识记(如化学用语、基本概念),不能等到考前突击记忆。需 要识记的内容和要
求,应该听从教师的指导,明确所要识记的内容的价值,以增强记忆的自觉性,并且最
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阅读课本应该记阅读笔记,写阅读小结。对笔记或小结的要求, 应从实际出发,讲
求实效;灵活掌握,不必强求一律。根据自己的情况,笔记可以写成有自己特色的纲要
式、对比式、记录式等。课前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理清脉络;课后作小结,能起
到及时复 习和使零散知识系统化的作用。记阅读笔记,写阅读小结,开始是较难的,应
该通过练习逐步掌握要领。 先从一堂课、一节课文写起,渐渐扩大到对全章、全单元进
行总结。坚持这样做,就能从中认识知识问的 内在联系,把书读活,真正学有所得,提
高自学能力。

●怎样做好化学实验 如果你在实验前对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以及有关仪器、药品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
并能严格按照操 作步骤,你的实验就能取得成功,并能从中得到化学知识和无穷乐趣;
如果你准备不充分,粗心大意,那 就可能失败,甚至发生事故。忘样才能做好实验呢?
一、注意安全
1.注意化学药品的毒性 和腐蚀性。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更不 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浓酸、浓碱都是属
于强腐蚀药品,使用时必须特别小心,防止沾到皮肤上或溅到衣 服上,如呆不慎将酸溅
到皮肤上,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没硫酸,必须迅速用布擦拭,然后再用 水冲
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冲洗;如果不慎将碱液溅到皮肤上,立即用较
多的 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2.注意操作时的安全。在实验中如有易燃、易爆的操作,应该采取安全措 施。任
何实验容器口都不要对着操作者和观看者。进行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的地方进
行 ,实验用药量要少,时间要短,有毒残渣要妥善处理。
二、手脑并用
做化学实验前一定要明 确实验目的、步骤,避免盲目性。每次实验结束都要认真总
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要注重对实验进 行改进,提高实验的效果。如能否使用更
简单的仪器、更价廉易得的药品,能否在操作上更安全可靠,能 否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结果更准确等。

●怎样掌握化学实验现象的规律
第- 7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观察实验 现象主要是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得到实验的现象。记忆实
验现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如 果能找到实验现象存在的规律,则可化难为易。我们可
以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将化学实验大致分成三种类 型:第一种是物质燃烧实验;第二种
是加热固体物质实验;第三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实验。这三类实 验的现象存在的规
律:
1.物质燃烧实验都有三个明显的现象
①放出大量的热;② 生成了一种或几种不同于反应物(指物质的色、态、味)的产
物;③固体直接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 的光;气体或固、液体转变成气体再燃烧则
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火焰。(描述物质的燃烧现象,一般: 一光、二热、三生成。)
例如,镁条燃烧的现象是:①发出耀眼的白光;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一种白 色固体。
再如,硫磺燃烧(在氧气中)的现象是:①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硫磺受热先熔化
再汽化最后才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加热固体物质的实验现象主要包括物质的状态颜色、质量变化及产物中是否有
水和气体产生
例如,加热碳酸氢铵的现象:①有一股刺激性的气味产生;②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③
有使澄清 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④试管内的白色固体逐渐消失。
3.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实验现象 主要包括反应物(固态)的质量和颜色变化
及溶液中是否有沉淀(包括沉淀颜色)和气泡产生,例如,在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
钠溶液的实验现象是有蓝色沉淀产生。
4.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注意事项
(1)要注重对本质现象的观察。本质现象就是以提示事 物本质特征的现象。如铝
带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白色团体”是本质现象,因为由此现象可正确理解化学 变化这
个概念,而发出“耀眼的白光”则是非本质现象。因此,观察实验现象要有明确的观察
目 的和主要的观察对象。
(2)要正确描述实验现象。①不能以结论代替现象。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 验
现象是“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而不能用结论“生成四氧化三铁”
代替 “生成黑色固体”。②要明确“光”和“火焰”、“烟”和“雾”等的区别,不能
相互替代。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程类型】活动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目的】
l、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 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步培养学生观
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l、激趣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环节】提出课题→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实验探究→交流反馈→填写报告
【教学策略】 本课题第一次出现“活动与探究”,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开端。第一个
探究活动教师可先演示,学生模 仿;第二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完成。
【课前准备】蜡烛、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白纸(稍微硬些的)、澄清的石灰水
第- 8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学生活动设计】
l、对课题涉及的知识方面的疑点提出质疑;
2、每二人一组点燃蜡烛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
3、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生生交流;
4、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化学
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
的 蜡烛吗?如果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学生阅读]P7活动与探究
[学生讨论]
1、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
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
4、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咨询?
[学生质疑](可能问到的问题)
1、石蜡 是一种什么物质?2、蜡烛怎么会有各种颜色?3、蜡烛是怎么制成的?4、
烛芯仅是纯棉线吗?5、为 什么点燃烛芯就能引燃蜡烛?6、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是因为
它都变成蜡油了吗?7、蜡烛燃烧有时冒黑 烟是怎么回事?8、、蜡烛燃烧时是固体蜡燃
烧还是蜡油燃烧还是有其他情况?9、蜡烛燃烧时,火焰为 什么越来越高?10、吹灭蜡
烛时为什么会闻到很难闻的气味?
[教师答疑](边答疑边为后 面的实验探究设下埋伏,凡是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到答案的
暂不作答)
[学生活动]试述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及其目的。
[教师指导]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电脑画面提示)
l、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 气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
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2、用火柴点燃一支新蜡烛:
(1)观察蜡烛外部形态的变化,例如烛芯被点燃后大约几秒钟 蜡烛熔化;周围
气流稳定时、不稳定时烛火及蜡烛的外型变化;蜡烛周围温度的变化等;
(2 )(如图1)观察蜡烛的火焰有无明显的层次,其颜色、亮度、温度有无明
显差异(可选用火柴梗或稍硬 的白纸测试);
图1
(3)(如图2)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其内壁;然 后将其迅
速翻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有变化;


第- 9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图2
3、吹灭蜡烛,观察;
4、熄灭蜡烛时,试用火柴点燃白烟,看看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 < br>5、(拓展实验)(如图3)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根玻璃导管,你会发现什么?用
火柴在导管的另 一端点燃,你又会发现什么?
图3
[实验探究]学生每二人一组,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交流反馈]学生代表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现象和结论)。
[反思与补充]通过交流,学生取长补短。
[总结与评价]略
(学生填写探究报告)
【课后附记】
1、课前布置学生在家观察蜡烛的燃烧非常必要,否则课上时间太紧;
2、学生可以自愿结组,这样利于配合;
3、限于时间,学生提问前教师要限定范围,以避免跑题;
4、每组可以配备小试管夹或者带铁夹的铁架台,用来固定导管,以免学生操作时
烫手。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3)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了解操作要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2)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的欲望。
(3)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 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
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重点】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
【难点】滴管的使用。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课余时间分组参观实验 室、仪器室、药品室,了解实验室实
验规则、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药品的贮存
教师: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多媒体课件
【实验仪器及药品】
第- 10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试管、镊子、药匙 、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
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
【教学设计】
学习课题: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师活动:展示化学家的实验室图片 ,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
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观看、思考。
你已经知道什么?
播放违规实验造成的实验事故的课件或实物表演,使学生认识安全实验的重要性。
观看课件、演示实验:
(交流与讨论):参观实验室后,对实验室的实验规则、仪器、药品的认识,形成认

【课题1】固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大理石、碳酸钠
(提出问题):
1、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
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
注意指导学生,注重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互教互学,鼓励学生大胆
动手实验,学会分析实验成与败的原因。
观察药品,关注药品的性质
阅读教材P14-15,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用药匙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交流与讨论)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
【课题2】液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稀盐酸
(提出问题):
1、回忆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
2、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
(练习与实践):
1、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
口?应快速
倒还是缓慢地倒?
2、细口瓶倾倒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倾倒液体后,为什么
要立即盖紧
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观察药品
(联想与启示):
回忆日常生活经验,交流与讨论,结合教材P15液体的倾倒,得出液体取用的方法。
(实验探究)
1、将少量稀盐酸侄于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交流与讨论)交流、讨论,形成认识,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完成练习)
【课题3】量筒的使用
(提出问题):
第- 11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1、回忆初二物理学过的知识,如何使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
2、量筒量取液体时,为什么 要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采
用仰视或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实验探究):
1、用10毫升的量筒量取2毫升的稀盐酸。
2、筒量取液体时,仰视或俯视,对读数产生影响。
3、将量好的稀盐酸倒入放有大理石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交流实验结果)
【课题4】滴管的使用
(提出问题)
1、少量的液体应使用什么仪器?
2、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么事项?
注意指导学生实验规范。
阅读教材P16滴管的使用,思考、讨论。
(实验探究)
1、滴管向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2、滴管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交流、总结)
【课题5】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2)给物质的加热
(提出问题)
1、确使用酒精灯应注意实验事项是什么??
2、精灯的火焰各部分颜色为什么不同?
3、怎样熄灭酒精灯?
(提出问题)
1、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
2、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直接加热,为什么?
3、将液体加热到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为什么?
4、如何给试管里的液体进行预热?
阅读教材P16-17酒精灯的使用,思考、回答。
(实验探究)
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 2秒
后取出,观察发生的变化,记录现象,分析原因。
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现象:
1、开水时,水装得过多,沸腾时水会溢出。
2、过热开水的玻璃杯马上放入冷水中,杯子很容易破裂。
思考、交流、讨论、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实验探究)
1、三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的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3厘米、灯芯、外焰
上加热,记
录加热的水沸腾分别所需的时间。
2、用量筒取2毫升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用滴管滴入硫酸铜溶液,观察、记
录现象,
第- 12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再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观察现象。
【课题6】洗涤仪器
(提出问题)
做过实验的仪器为什么要洗涤?如何洗涤试管?
阅读教材P18—19后,交流、总结。
(实验探究)
将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等洗干净,并整理实验桌和实验室。
学完本节你应该知道什么?
思考、总结。
【布置作业】
1、面作业:素质教育学案:P6-12
2、庭小实验:利用家中的杯子、瓶子、筷子、匙、食盐、冰糖、水、吸管、盆子
等,进行固
体取用、液体倾倒、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操作练习。
学生完成作业。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
【知识要点】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 命支柱,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通过平时的感受和本
课题的演示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培养观察与分析能 力;通过对空气污染的介绍,培养
环保意识。
[要点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规定
通过实验判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本课题的重点,通过过量红磷在燃烧匙中燃烧,
观察钟罩内水面上升 的体积,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总体积的l/5。
1.反应现象:生成白烟;放热;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2.会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注意:由于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小颗粒,现象应该描述 为白烟,而不是白
雾(指液体小液滴)。
讨论: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它能支持燃烧吗?它能溶于水吗?
氮气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溶于水。
[要点2] 空气的组成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一般来说它的成分比较固定。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
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可见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其中氮气约 占空气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体
积的1/5。
[要点3] 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都是纯净物。混合物是由
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 而成的,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
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 ,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讨论:冰水共存体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冰水共存体虽然是冰和水混合在一起,但是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要点4] 氧气的用途
主要是供给呼吸(医疗急救、登山、潜水、航空)和支持燃烧(炼钢、气焊、化工
生产、宇宙航行)。这些用途一般都是利用氧气易于跟其他物质起反应并放出热量的性
第- 13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质。
[要点5] 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氮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熔点和沸点都很低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性质
不活泼。
[要点6] 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稀有气体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曾被称做“惰性气体”。
稀有气体的 用途有:(l)作为保护气:焊接金属时用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
气体使灯泡耐用;(2)制成多种 电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霓红灯等;(3)用于
激光技术或医疗麻醉。
[要点7] 空气的污染
1.污染源: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2.污染物:主要是 粉尘和气体。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
的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学习目标】
1、步知道怎么收集资料,知道调查与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够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
会问题,初
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知道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3.知道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教学策略】本课题应采用实验导学、组织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进行教学。
1.演示“测定 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
学生思考或提出
假设。 < br>例如:①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水的作用:因为P
2
O
5
易溶 于水,可以使实
验现象更接
近理论值),还有什么?(必须把集气瓶内的空气先五等分,作好标记)
②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注意烟、
雾的区别) ③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④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 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
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追问:上述 实验不仅知
道N2不能维持生命,还可以知道N
2
的什么性质(难溶于水)?
⑤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可以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吗?
⑥学生课前已做过预习,想一想教师今天 做的这个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是
受谁的启发而做的呢(具体研究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2.在实验基础上,归纳小结空气的成分,介绍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介绍空气
是一种宝贵的 自然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性质的概念。
4.指导学生阅读图画资料应注意的事项。
在阅读图2-8、图2-9及相关资料后,组织学 生讨论,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空气的意
识,并使学生知道污染指数与分级标准的关系。
【开放探究】
1.结合平时观察到的情况,试描述水的物理性质。
2.为什么磷常用来做军事中烟幕弹的原料?
3.列举两种在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试说出它们分别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 14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4.列举一例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5.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在包装食品时可以采用真空包装或充人保护气的方法,
对于一些易碎的食品 ,常常充入氮气以防腐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如果把自然界水里溶解的气体收集起来,分析的结果是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
21%,氮 气的体积分数小于78%。此现象设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7.山西省煤炭资源十分丰富,至今煤仍是山西省工业和民用的主要燃料。煤的大
量燃 烧使山西省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给农业生产及人民健康造成极大危
害。你认为煤燃烧造成大 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至少写出三种)。(2000年山西中考)
8.已知: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 镁,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固体),能
否用镁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简要说明理由。
9.田径运动会上,发令枪所用的原料之一是红磷。你认为运动员开始起跑的依据
应该是___ _
______;记时员开始按表的依据应该是__________;请简要说明原因
__ _________________。
10.调查了解你所居住的地区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受污染 程度如何,污染源、污
染物分别是什么?并讨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空气污染?

【能力提高】
1.下列氧气的用途是利用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并放出热量的性质的是( )
①气焊 ②动植物呼吸 ③医疗 ④潜水 ⑤宇航
A.①②③ B.①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在治理北京的大气和水污染的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
A.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B.公共汽车改用清洁燃料车
C.禁止使用含硫高的劣质煤 D.禁止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
3.今年春季沙尘暴频繁侵袭我国北方地区,会造成空气中下列哪种有害成分的增加(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可吸入颗粒 D.一氧化碳
4.在中央电视台发布 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可看到,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
是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下列对其形 成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环境绿化不好,粉尘随风飘扬 B.生活和生产中燃烧煤炭
C.工业生产排放废水 D.机动车排放尾气
5.1999年北京市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强制各用煤单位使用低硫优质煤,主要是为了防
止下 列哪种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二氧化硫
6.拉瓦锡为了研究空气的成分,曾把汞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得到了红色粉末氧化汞,
又把这一种红色粉末加热,得到了汞和氧气。写出上述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r>7.人人都应关心和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为监测空气质量,江苏省淮安市建立了“城
市环境空气 质量日报制”,日报:总悬浮颗粒(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项指标。
其中,_________ ____超标,主要是大规模不规范的城市建设造成的;_____________
超标,主要是煤的 燃烧造成的;_________
超标,主要是大量汽车、助力车等排放的尾气造成的。
8.成年人每分钟大约吸入氧气8 L,大约需要空气____L,在这些空气中氮气约为
_________L。
第- 15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达标测评】 < br>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
__ ____;含量居第二位的气体是________,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
_________ ___。
2.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类 。从世界范围
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等。
3.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指______、状态、______ 、熔点、______ 、密度、_______
和溶解性等。
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蒸馏水 B.雪碧饮料 C.河水 D.新鲜空气
5.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气体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稀有气体
6.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
A.4∶1 B.5∶l C.l∶5 D.l∶4
7.澄清石灰水长期敞口放在空气中会变浑浊,这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一氧化碳
8.最早通过实验测定出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
A.瑞典的舍勒 B.英国的汤姆生 C.法国的拉瓦锡 D.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
9.在下图公共标志中,与保护环境有关的是( )
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还我一片蓝天
洁净的空气是生命的要素。然而,随着人口的增 长和工业的发展,蓝天白云正受着
烟尘、毒气的侵蚀,人们的健康生活,生灵万物的正常繁衍也面临着大 气污浊这个恶魔
的威胁。
大气的污染源有自然和人为两种。自然污染源主要来自火山爆发、森 林火灾和地震
产生的烟尘、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人为污染源则是来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
对人类威胁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大气污 染物主要是煤粉尘、二氧化硫(化学符号
为SO
2
)、一氧化碳(化学符号为CO)、 二氧化氮(化学符号为NO
2
)等。
细小的煤粉尘可以进入到肺细胞而沉积,并可能 通过血液送往全身。粉尘粒子表
面还会携带有毒物质进入人体,使人患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癌等。
SO
2
被氧化后往往与水气结合变成硫酸烟雾,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工业和汽车排放< br>的CO是无色无味的剧毒气体,数量大、累积性强,而且它们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
合物经太阳 紫外线照射后生成一种有毒的光化学烟雾。烟雾可以让人眼睛红肿、呼吸困
难、植物枯死,橡胶制品变得 失去弹性而龟裂。
近年来,由于超音速喷气飞机的大量使用,将含有NO
2
的尾气排 放到平流层中,加
上人类使用冷冻剂、消毒剂、起泡剂和灭火剂等化学制品时,排放到大气中大量的氟氯
烃等气体,使臭氧层遭到破坏。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紫 外线的伤害,它是一切生命的保护层。
目前,由于它的变薄,在南极上空已经发现了臭氧层“空洞”, 为此,全世界每年
死于皮肤癌的大约有10万人,患白内障的病人也日益增多。
减少污染,净 化空气,“还我一片蓝天”,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各国
纷纷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环境保护 机构,制定环境保护法律和进行庞大的治理投资,
第- 16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关爱地球,关爱自然,关爱生命,让天空更蓝!

课题2 氧气(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 3.氧气的用途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
概括能力
3.初步建立起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和合理顺序,学习沿着知识的内在脉络进行学
习的初步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l.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 律的科学态
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3.对学生进行“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辨证规律教育。
【教学重点】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
【教学难点】
l.在实验过程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2.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师生讨论
【教具准备】
1.实验用品:蜡烛、红磷、 木炭、硫粉、细铁丝、铝箔集气瓶(内盛氧气)、燃
烧匙、酒精灯、火柴、药匙、镊子、烧杯
2.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游戏: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
(1)它是一种气体,我们每天都接触,它无色 、无味,化学性质很稳定,可以用
做保护气,它约占空气体积的78%。
(2)它也是一种气体,我们看不见、抓不着、闻不到,但是谁也离不开它,它约
占21%。
叙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讲述]认识物质通常是由表及里,先了解物 质的物理性质,再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然
后得知该物质的用途。
[播放短片]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示学生捕捉有关氧气物理性质的信息,例如色、味、态、密度、溶解性等
[学生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氧气在通常状况下:在101千帕,-183 ℃时变为_________ , -218 ℃时变为
________。
[过渡]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演示实验2-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
[提问]
(1)现象(2)结论
[演示实验2-3]硫在氧气中燃烧
第- 17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提示]
1.观察要点: (1)硫的颜色、状态;(2)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的现象;(3)
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2.硫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硫
[提问]
(1)现象;(2)结论
[演示实验2-4]铝箔的燃烧
[学生观察]
(1)铝箔的形态 (2)铝箔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提问]
(1)、现象; (2)结论; (3)为什么预先在集气瓶底先放一些细沙?
[议一议]为什么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
[提问]
[过渡]以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研究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学生实验探究]
蜡烛、红磷、木炭、细铁丝与氧气的反应;
填写探究报告。
[小结]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的探究报告,小结氧气的化学性质。
[过渡]
[学生介绍氧气的用途](课前查找的资料,文字和图片)
(1)氧气的用途:
(2)液氧炸药:
(3)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
[拓展](学生用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
(1)氧气的兄弟——臭氧
(2)科学家合成新型氧分子
(3)氧气可压缩成红色晶体
[总结]
[布置作业] 以“氧气”为主题,写一篇科普小短文。 参考题目:《氧气的自述》、《氧
气小传》
[板书设计]
【实例分析】
【例1】下列变化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湿衣服经风吹后变干 B.磨制石器 C.用麻织布 D.煤燃烧
【分析】判断化学变化的关键是看变化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B、C三项在变化后均
第- 18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没有新物质生成,而D项在反应后生成了新物质,故D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D
【例2】氢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无味 B.密度比空气小 C.能燃烧 D.难溶于水
【分析】判断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关键是看是否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A、
B、D三项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都属于物理 性质。C项性质需要通
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故属于化学性质。
答案:C
【例3】在铝箔燃烧实验中,最能说明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
A.铝箔变小 B.放出大量的热 C.发出耀眼的强光 D.生成白色固体
【分析】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 物质生成。变化过程中伴随着放热、发光、变色、
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可以帮助判断化学变化是 否发生,但不能说明化学变化一
定发生。铝箔燃烧后生成了白色新物质——氧化铝,是判断铝箔燃烧属于 化学变化的根
本依据。
答案:D
【例4】把某种金属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放入盛 水的烧杯中,观察到该金属与水剧烈
反应,并放出热量,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浮在水面上。根据 以上叙述,推断该
金属的物理性质有:
1.硬度________;2.熔点_______ ____;3.密度__________;4.颜色___________。
【分析】解答本题必 须认真分析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从而进行归纳、推理得出正确答案。
作为“金属”能够“用小刀轻轻切下 ”,说明该金属硬度——小;“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使金属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说明该金属熔点— —低,以及金属颜色——银白色;
浮在水面上,说明该金属密度——比水小。
答案:1.小 2.低 3.小(或比水小)4.银白色
【例5】有关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 B.氧气能供给呼吸 C.氧气能支持燃烧 D.氧气具有
氧化性
【分析】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 具有氧化性,
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氧气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答案:A
【例6】四个集气瓶中分别充满了空气、氮气、二氧化碳和氧气,试用简单的方法加以
鉴别。
【分析】此类题型属于物质的鉴别题,解题的原则是:①找出题目所给物质中有特性的
物质,依 据其特性作为解题的突破口。依次鉴别;②现象明显,可信度高;③步骤简捷
明了:④操作方便可行;⑤ 叙述要明朗清晰,按操作——现象——结论的程序论述。本
题中,氧气的助燃性是其特性,可使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或使燃烧的木条燃烧更旺;而
其中的二氧化碳、氮气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二氧化碳的特性是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而氮气不具备这一性质。
答案:分别用燃烧的木条伸入四个集气瓶中, 能便木条燃烧更旺的气体氧气;能使燃烧
的木条熄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或氮气;木条燃烧没有明显变化的 那瓶气体是空气;向盛
有木条熄灭的两个集气瓶中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二氧
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氮气。

【达标测评】
1.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______色______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的密度______,
第 - 19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_____溶于水 。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_________色液体或固化成__________色固体。
2.氧 气是一种化学性质___________活泼的气体,具有___________,是一种常见的
_ _________。
3.化合反应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是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_______
是化合反应。
4.根据实验情况,填写下表
与氧气与氧气
反应后生成
反 反 与氧气反 化学反应的
物质的名
应的物应的条应的现象 文字表达式

质 件
硫磺
红磷
铝箔
5.以下对氧气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极易溶于水
C.氧气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液体或固体 D.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
气体
6.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密度比空气大 B.能支持燃烧 C.不易溶于水 D.无色无味
7.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
A.氧气 B.空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8.下列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反应,集气瓶底要预先留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是
( )
A.木炭B.红磷 C.铝箔 D.硫磺
9.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变为淡蓝色液体 B.汽油挥发 C.气体受热体积膨胀 D.铝
箔燃烧
10.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 B.食物腐烂 C.冰雪融化 D.白磷自燃
11.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 B.沸点 C.硬度 D.可燃性

★氧气的用途
1.冶金工业:
在炼钢过程中吹以高纯度氧气,氧便和碳及磷、硫、硅等起氧化反应,这不但 降低
了钢的含碳量,还有利于清除磷、硫、硅等杂质。而且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足以维持
炼钢 过程所需的温度,因此,吹氧不但缩短了冶炼时间,同时提高了钢的质量。高炉炼
铁时,提高鼓风中的氧 浓度可以降焦比,提高产量。在有色金属冶炼中,采用富氧也可
以缩短冶炼时间提高产量。
2.化学工业:
在生产合成氨时,氧气主要用于原料气的氧化,例如,重油的高温裂化,以及 煤粉
的气化等,以强化工艺过程,提高化肥产量。
3.国防工业:
液氧是现代火箭 最好的助燃剂,在超音速飞机中也需要液氧作氧化剂,可燃物质浸
渍液氧后具有强烈的爆炸性,可制作液 氧炸药。
第- 20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此外氧气在金属切割及焊接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用途。
★火力十足的液氧
液态氧是 火箭发动机的一种氧化剂,当燃料燃烧时产生的巨大推动力使火箭拔地而
起。液态燃料火箭在核推进器研 制完成之前,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土星——阿波罗运
载火箭的总载重量约为3000 t,其中2 0 00t以上是液态氧。宇航工业消耗的大部分液
态氧主要用于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和试验上,每天的用量已 超过1000 t。
液态炸药也广泛应用于露天爆破工程。它的主要优点在于原料来源广、价格低,可
以就地取材,节省运输,现用现制。只需将多孔的易燃物质如木炭、木屑、稻草、棉花
等,浸泡 在液氧中,就可制成液氧炸药,然后用电火花引爆。
尽管液氧易失效,可能给工作带来不便,但是它不 像一般的硝铵和黑火药,只要点
火未爆炸就时刻具有危险性。如果液氧炸药因故未爆,15分钟后由于液 氧已经挥发即
可解除警报,这样就减少了危险性。
★液氧炸药
液氧炸药就是液态氧 化剂混合炸药。将装有碳粉、木屑等可燃剂的药包或药筒,浸
入到液态氧中制得的混合炸药。1895年 由德国人C.林德发明。
由于液态氧在常温下挥发很快,这种炸药的寿命很短,一般为15~20分钟 。因此,
必须在使用前临时浸制。二次大战前,由于硝酸盐短缺,这种炸药曾被广泛使用。后来
有了合成氨,硝酸盐可以廉价大量供应了,使用液氧炸药就不多了,到了20世纪60年
代末已基本上停 止使用。

课题3 ━ 制取氧气
【学习目标】
1.能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认识催化剂与分解反应的概念。
3.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一般要研究的内容:原料选择,反应原理,装置,操作步
骤,装置及操作过程中 的注意事项,气密性检查方法,气体验满及鉴定方法
【教学策略】
本课题要重点训练学生的 一些基本操作。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
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教师要示范、与 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
1.演示实验的改进
在加热过氧化氢(双氧 水)的实验中,由于5%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时,有大量的水
蒸气和少量的氧气共同逸出,带火星的木条比 较难复燃。所以该实验可以改用以下两种
方案进行:试管口加1个带有干燥管的装置。在5%过氧化氢溶 液中滴加1滴氢氧化钠
溶液。
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 绿豆体积大的MnO
2
粉未,不
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
2. 生在做实验前,先组织学生讨论、示范演示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基本操作
的原理,然后组 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3.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催化剂的概念。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分解反
应的概念

★化学反应中的“润滑油”——催化剂
人类很早就利用催化剂为自己服务了,尽管 他们根本不了解它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
重要作用。古代练金士把硫磺和硝石放在一起来制备硫酸,其中硝 石就是催化剂。把酒
曲加到粮食中酿酒和制醋,酒曲就是一种催化剂。
第- 21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到了十九世纪,德国化学家奥斯瓦尔 德对催化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首次阐明了
它的本质。他发现蔗糖在水溶液中能够发生水解反应,转变 为葡萄糖和果糖,但是这种
转化过程非常缓慢。可是在蔗糖中加入硫酸,蔗糖就很快转变成葡萄糖和果糖 。类似的
反应还有很多。奥斯瓦尔德还注意到在反应后,硫酸依然保持不变。这不禁让他想到了
工厂的机器,当机器转动时,为减少机器摩擦常加一些润滑油。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
本身并没有发生变 化,但却成了机器运转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像这些能够加快
化学反应的物质一样,他称这些物质 为催化剂。
催化剂有专一性,也就是说某一催化剂只对某个特定的反应起作用。比如说生产化
肥时,只有在铁作为催化剂时,氮气和氢气才能生成氨。有时候,化学家为了寻找到一
种合适的催化剂, 往往要耗费很多心血。
催化剂的种类繁多,其中酶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酶是一种酵素,像烤面 包、
发酵葡萄汁的酵母菌,使牛奶变酸的乳酸菌等等。此外,在人体中一刻也离不开以酶为
催化 剂的化学反应。酶在化工生产领域中用途极广,有的反应用一般的无机物作为催化
剂,往往需要高温和高 压,如果换成酶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反应,既经济又方便。
对于催化剂,还有许多谜还未解开,有待于人类进一步探索。

第三单元
课题1 水的组成
【学习目标】
1. 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 策略】水的电解实验需要教师边演示、边讲解,介绍实验装置的名称、指导观察
与学习操作技能、演示好 0
2
、H
2
的检验方法。
1.在分析水通电分解反应的文 字表达式时,介绍化学式书写并导出单质、化合物
的概念,再举例识别单质、化合物。在识别过程中了解 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2.两份资料的处理:经学生阅读分别说明:
①生物体内含水多,其作用是调节温度适应环境;
②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正确理念的引导,以及实验基础上的分析和归纳。
3.当堂完成一个讨论、四个习题。
【关于水的电解实验】
水是地球上最普通、 最常见的物质,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大量水,而且,大
气中、动植物体内也含有许多水。没有水, 也就没有生物界,水是一切生物的生存、发
展所必需的。
人类探索水的组成历史悠久 ,但直到18世纪末,拉瓦锡才在前人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确认水不是一 种元素。那么水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
它的组成到底如何呢?请认真分析和观察电解水实验,体会如何得 出正确答案的。
实验名称: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现象:电极上有气泡,一段时间后试管1和试管2中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
为l∶2。
气体检验:等收集较多气体后,设法从水槽中取出试管(应堵住试管口)进行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试管1中的气体,发现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试
管2中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燃烧 ,火焰呈淡蓝色。这是氢气。
实验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
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这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第- 22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说明】
1.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有时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2.电解水所用电源为直流电。
3.有时收集到气体量较少时,当检验试管2中的气体时,可 能只发出爆呜声,而
看不到淡蓝色火焰。
4.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密度非常小 的气体,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
气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讨论】理论上与正、负两极相连的 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应是1∶2,但在实验操
作中两试管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l∶2。这是为 什么?
①氧气在水中溶解性比氢气稍大。
②氧气氧化性很强,有时在电极上就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
【思考】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 遇明火会发生爆炸,那么在你使用氢气,尤其是点燃氢
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具体应怎样做?
使用氢气时,要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纯度。
具体做法是:用一小 试管,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
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就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
较纯。
思考: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新物质H
2
和O
2
生成,所以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开放探究】
1.氢气作为新能源普遍被人们看好。它有许多其他燃料所不及的优点。石油、煤、
天然气等资 源的蕴藏量并不是无限的,而氢气可以用水做原料来制取。燃烧相同质量的
氢气和汽油,前者放出的热量 约是后者的三倍。氢气燃烧后的产物只有一种——水,不
污染环境。根据以上短文的内容,请归纳总结出 氢气作为新能源的优点: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 。
2.用某种更理想的燃料来代替石油做发动机燃料一直是科 学家们努力的方向。英国人
佛郎克司·柯尼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来达到这一目的:他在汽车的水箱里设计了 两个能导
电的电极,并在两电极间加上1800 V电压,此时,他发现水箱中释放出气体,气体进
入发动机,经点火,发动机转动起来。
(1)试说明他的实验原理?写出相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这一方法至今没有得到普遍应用,你知道为什么吗?
【实例引路】
【例1】对在水的电解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正极产生氢气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大
C.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1∶8
D.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为l∶2
【分析】本题考查电解水实验 及实验现象这两个知识点,解决本题的关键①要注意实验
现象是你通过感觉器官能够感知出来的,而不是 分析后得出的结构。②要注意与实验事
实相符合。
答案 D
【例2】下图是某同学自己设计的装置:用大塑料瓶子截去瓶底,留瓶口一段约8 cm~
10 cm,瓶口配一胶塞由里向外塞紧。A、B两极是用镀铬曲别针伸直做成,由塞子露头
处连接导线。试回 答:
(1)其所用电源为________电,由图可知A端为_________极。
第- 23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2)与A端相连接的试管中得到的气体是________,可用_________来检验。

【分析】本题是一道电解水的综合题,它既涉及电解水电源的选择、电极的确定,还涉
及到气体的确定和检验。解题时首先应分析图中信息(A端产生气体体积少),得出A
端汇集的是氧气 结论后(正、氧、少;负、氢、多)。方能正确解答本题。
答案:(1)直流电 正极(2)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
【例3】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
A. 水 B. 空气 C.氧气 D. 二氧化碳
【分析】解物质的分类题首先要弄清题干,知道它要求我 们选什么?其次要对整个答案
的组成成分和元素进行认真分析,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所以不是 单质,二氧
化碳也是由两种不同元素组成。而空气是混合物,也不可能是单质,所以应选氧气,因
为它是由氧一种元素组成,而且是纯净物。
答案:C
【例4】用下图所示简易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
实验开始时,倒立在水槽中的两支试管均充满 了水。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支试管内
都收集了不少气体。检验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它能使 带火垦的木条复燃,
此气体是________,它与电源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_____。该实 验得出关于水的
组成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

【分析】本题考查的 知识即为本课题重点知识——水的电解实验。只要认真观察实验,
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就不难得出结论 。
答案:氧气 l∶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基础测评】
1.水是 ( )
①单质 ②化合物 ③纯净物 ④混合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
A. 氧气 B.水 C.蛋白质 D.脂肪
3.关于水的组成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是水元素组成 B.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 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4.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
A.空气 B.河水 C.冰 D.红磷
第- 24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5.在电解水实验中如果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了a L气体,那么与电源负极相
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是( )
A.a L B. 0.5a L C.2a L D.无法确定
6.下列有关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无色、无味 B.能够燃烧 C. 难溶于水 D.密度很小
7.检验氢气纯度时,判断氢气较纯的现象是( )
A. 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B. 未听到声音 C.听到声音很小 D. 试管爆炸
8.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水电解 B.蜡烛燃烧 C. 呼吸过程 D.酒精挥发
9. 鉴别H
2
、O
2
、N
2
、空气四种气体最好先用( )
A.观察其颜色和状态 B.嗅其气味
C.用带火星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D.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10.下图是简易电解水装置图。
试回答问题:
(1)电解一段时间后,A、B两管水位均下降,其中_______管水位下降快,其原因
是 。
(2)A、B两管理论上得到的气体体积比为 。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水分子对于可见光中各种波长不同的光线(指红、橙、黄、绿、青、蓝 、紫)散射
作用(指光束在媒质中前进时,部分光线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的现象)的强弱不同,
对于波长短的(如绿、青、蓝等)其散射作用远比波长长的光(如红、橙色)的散射作
用强。再加上散 射作用的强弱与光程的长短也有关。在水层较浅时,可见光中各种波长
的光几乎都能透过,散射作用也不 显著。因此,水是无色透明的。当水较深时,由于散
射作用显著,水就显出浅蓝绿色。水中溶有空气越多 越偏绿色。水更深时会出现深蓝色
甚至显黑色。海水较深时显蓝色,就是这个缘故。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知识要点】
本课题首 先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物质变化,道出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
别,然后再从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 学变化中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让我们了解物质的
微观世界,知道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 成,并理解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
同时,本课题知识也能帮助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不同变化 之间的本质区别。
【课题重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第- 25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要点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说明:判断某一变化是物理或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所谓新物质
并非名称上与 原物质不同,而是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讨论: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 、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
现象能否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你能举例说明吗?
不能。如电灯通电发光、发热但无新物质生成,应是物理变化。
[要点2] 分子
1.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如水)、原子等。
说明:我们身边的物质有的是由分子构成 。如氧气(O
2
)、水(H
2
O)、二氧化碳(CO
2
)、
氧化汞(HgO)等。也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Fe)、铜(Cu)、银(Ag)
等。
2.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成更小粒子——原子,可见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同 种元素的
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4.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讨论: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 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
了变化,变成更小的粒子——原子。
[要点3]原子
1.原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开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物质),这就是化
学变化的实质。
讨论:有人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一定大于原子。
不对。不同的分子和原子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说明:原子和分子虽然都是很小的粒子,肉眼 看不到它,但它确实存在于物质的内部,
现代科技(如飞秒化学)不仅能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 动原子。
注意:物质不同,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同。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有
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今后我们还将学习离子,离子也是构成
物质的一种粒子 。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请予以说明?
思考: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反
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 情况,推断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在上述这些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变成 了原子,而原子没有变化,只是重新
组合。可推出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变化的是分子。
【教学策略】
第- 26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认识水的自然蒸发。教师演示:品红扩散,组织学生讨论。
为 什么水会逐渐减少?为什么温度升高,水会减少得快?品红为什么能扩散?联系实际
再举例说明分子不断 运动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的事实。
2.两张图示苯分子、硅原子,说明先进的观察仪器已经可以 看到分子、原子层面
的粒子,同时说明粒子质量小、体积小的事实。
3.“1+1”是否一定 等于2的家庭小实验,事先布置预习并在课上检查预做情况,
对结果“1+1<2”说明了什么进行分析 。
4.活动探究:建议彩色银幕实验,并安排讨论。讨论题如下:A杯酚酞变红,说
明什么? (说明氨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并进入A杯酚酞试液)。
5.让学生归纳粒子的基本属性:质量 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
性质相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讨论举证。(结合课题后习 题3、4、5进行)
6.分子、原子概念要淡化,但理解不能含糊,利用习题2的化学反应,可通过分
子原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本质来强化。也可组织学生先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讨论:①分子观点解释:水蒸发与水分解的不同所在?②分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本
质。
【测评】
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 )
A.分子可再分 B.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分子很小 D. 分子间有间隔
2.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 氧离子 D.氧气
4.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 水原子 C. 氢、氧两种原子 D.以上都不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6.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水结成冰 B. 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 镁条燃烧 D.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7.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区别的是 ( )
A.木板制成桌椅 B.纸张被撕碎 C. 冰雪被融化 D.石蜡燃烧
8. 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
A.水结成冰 B.水分蒸发 C.水被电解 D. 水汽化
9.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
间隔
C.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 分子在不停运动,原子不运


课题3 水的净化
【学习目标】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软水与硬水的区别。
第- 27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学策略】
1.用教师教学 用书中提供的VCD光盘,让学生听光盘中学生的介绍,阐述净水过
程中的主要环节,并展示水厂画面。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水厂。
2.活动探究:教师演示过滤操作,边讲边演示。或者先教师示范 、后学生操练,
边讲边实验。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过滤操作的要点(编成“一贴二低三靠”口< br>诀)。在展示教师自制的简易净水器后,简介课外作业中学生自制净水器的制作技巧。
三天后集中 评比,择优展览。
在了解硬水、软水的概念后重点掌握硬水与软水最简单的鉴别方法,并了解硬水的危 害
和软化的方法(沉淀法、蒸馏法等)。
3.制取蒸馏水的两套装置比较(在温度控制、能量利用、操作难易等方面进行比
较)。
建议:比较净化与软化的异同,比较胶状物吸附与活性炭吸附的不同。
【知识要点】
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净物。因其含有一定的杂质
而影响人类的生活质 量,给工农业生产带来诸多危害。我们学习本课题内容,目的在于
了解水净化的重要意义,并学会根据人 类的不同需要对水净化的一些重要方法。学习中
可根据身边条件自制简易净水装置并对普通水进行净化, 从而深刻理解水的净化原理和
实际意义。也可参观自来水厂,了解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本课题重点】
1.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2.硬水及其软化。
3.过滤操作的原理及实验。
[要点1] 生活用水的净化
某些农村,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
目的。
城市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来净化处理的,其净化过程见课本图3-15。
注意:1.制作过 滤器时滤纸和漏斗壁之间不要留有气泡,否则会影响过滤速度,
(简称“一无”)而且滤纸边缘要低于漏 斗口。
2.过滤时,盛浑浊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使液体沿玻璃棒流入过滤器。玻
棒下 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以免弄破滤纸。过滤器中液体要低于滤纸边缘,否
则,液体就会从滤纸和 漏斗壁之间流下,达不到过滤的目的。漏斗下口要紧靠下面烧杯
的烧杯壁,使滤波沿烧杯壁流下,不会向 四周飞溅,而且提高过滤的速度。以上即为过
滤操作中的“一无、二低、三靠”。
思考:如果通过过滤得到的滤波仍浑浊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处理?
①滤纸破损
②液体高于滤纸边缘
③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都是可能原因;
对仍然浑浊的液体应再次过滤,直至澄清为止。
讨论: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采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过滤器来过滤液体,得到较纯净
的水。
可以自制简易净水器,见课本图3-23,用到的物品有砂石过滤层、活性炭层、蓬
松棉、纱布 等。
说明:如果用活性炭层进行过滤,不仅可以滤去不溶性物质,还可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
质 ,除去异味。市场的纯净水,有些就是利用活性炭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而得到的。
第- 28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思考:天然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是否是纯净物?
不是,因为浑浊的 水虽然变澄清了,但这些过程除去的主要是不溶性杂质,水中还
有许多溶解性的杂质。
[要点2] 硬水及其软化
1.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的水叫软水。
讨论:你可采用哪些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和软水?(①加热 ②用肥皂水)
2.使用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危害。
3.硬水的软化。方法有许多,如煮沸、暴晒等。
[要点3] 制取蒸馏水
过程与装置见课本图3-21、图3-22。
注意:为了提高冷凝效果,冷凝管内的水流方向是由下向上,注意进水管和出水管位置。
讨论:1.蒸馏装置中温度计是测水的温度,还是水蒸气温度?
答案:是测水蒸气温度。
2.制取蒸馏水的简易装置中导气管很长,它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冷凝的作用。
【实例分析】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水一定是纯净物
B.活性炭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
C.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有益健康
D.使用硬水对生活和生产有益
分析: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其中A、C、D答案均是错 误的。因为无色、无臭、清
澈透明的水中可能混有可溶物。C中长期饮用纯净水,对人有害无益。因为纯 净水中缺
少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D答案使用硬水会对生产和生活带来许多麻烦。
答案:B
例2 活性炭净水器可除去水中的臭味,是因为它具有( )
A.导电性 B.传热性 C.吸附性 D.氧化性
分析:活性炭除水中臭味,是利用它疏松多孔而具有吸附能力。因此是利用它的吸附性。
答案:C
例3 对于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①上述操作中,净化程度由高到
低的顺序是 ;②可以降低水硬度的是;③综合运用上述4项操作净水效果更好,
其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 。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的净化问题,解题前先要认真分析上述四种操作,理解它们各自
的净 化原理。然后还要考虑水中所含杂质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逐一除杂。
答案:①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蒸馏、吸附、过滤、静置 ②蒸馏 ③静置、过滤、吸附、
蒸馏。
【达标检测】
1.纯水是____色,____臭, 清澈透明的液体,而许多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杂质,因
此常呈浑浊。
2.在某些乡村,可以 采用明矾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________悬
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_ ________出来。
3.含有较多可溶性_________化合物的水叫硬水,硬水很容易使水 壶或盛水的器具上结
_________。
4.在制取蒸馏水时,常在水中放入几粒沸石(碎瓷片),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第- 29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5.下列方法中能够用来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是( )
A.观察颜色 B.加入明矾,搅拌 C.溶解食盐 D.加肥皂水搅拌
6.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是( )
A.过滤操作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物 B.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C.锅炉用水硬度太高十分危险 D.活性炭可以把硬水转化为软水
7.下列不属于净化水的措施是( )
A.吸附 B.过滤 C.电解 D.蒸馏
8.在我国南方所饮用的水常是河水,由于河水中常含有大量的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
杂质。可用次氯酸 (HClO)杀死细菌,将漂白粉[主要成分是Ca(ClO)
2
]溶于水可生成CaC12
和次氯酸。下列是某户居民在饮用水之前对河水的处理步骤:
河水→A(明矾)→B(沉淀)→C(过滤)→D(漂白粉)→净水
(l)可以除去较大颗粒、悬浮物杂质的步骤是_________。
(2)能够消毒杀菌的步骤为____________。
(3)A步中加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4)该农户得到的净水是纯净物 ,还是混合物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9.有一种含有碎莱叶、碎塑 料薄膜、泥沙、氯化钠(可溶),还具有一定臭味的生活
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十分复杂,此处为了便于 讨论,已将其成分作了“简化”),将
其经去渣、去臭处理后可转化为厕所的清洗用水。问:
(1)采取何种操作,可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及泥抄?
(2)用什么物质,可除去污水的臭味?
(3)把生活污水回收处理,进行再利用的目的是什么?

★海水淡化
在 不断提高人类保护水资源意识的同时,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探索,追求解决淡水危
机的良策。他们首先把目 光瞄准了茫茫大海,那里有取之不尽的水源,只要将海水中的
盐分去掉,就不愁没有淡水了。关键的问题 是如何经济地使海水得以淡化。
目前,一些国家已使用分级蒸发法和循环渗析法来生产淡水。在一些能 源富有的国
家,如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国家,大都采用分级蒸发法。此法先将海水加热、加压,在
较大压力下送入第一个蒸发室做第一次蒸发,然后,再用小于一级蒸汽压的压力送入第
二蒸发室做第二 次蒸发。如此一级一级地蒸发下去,就可以从海水中得到大量的淡水了。
目前世界上用这种方法生产的淡 水量约为500万立方米,占世界人工生产淡水量的
76%。
在日本、荷兰等能源短缺的国家 ,一般采用循环渗析法。该法消耗能源少、操作方
便,但技术设备要求较高,投资也大。此法是用一个由 特殊树脂制成的、巨大的半渗透
隔膜,严格地守着关口,只让淡水通过,把盐分和杂质都拒之门外。这样 ,只需在盛有
海水的一边施加比海水渗透压强大的压力,水就可通过隔膜,从而得到淡水。如此循环不息,淡水就会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据统计,用此法生产淡水约150万立方米,占生
产总量的2 0%。
海水淡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探讨研究。
★活性炭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
活性炭有多孔结构,总表面积可达500 m2·g-1~1 000m2·g-1。它有强大的吸附
本领。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除臭——除去由酚、石油等引起的异味;
去色——去除由各种染料形成的颜色或有机污染物及Fe、Mn等形成的色度;
除有机物——农药、杀虫剂、氯代烃、芳香族化合物以及其他生物难降解有机物的
第- 30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去除;
去除重金属——Hg、Cr等重金属离子;
合成洗涤剂的去除;
放射性物质的去除。
★水体污染源的类型
向水体排放或释放污染物的来源和场所, 都称为水体污染源,这是造成水体污染的
罪魁祸首,从不同角度可以将水体污染源进行分类。
(1) 按水体类型来分:
大气水污染源
这主要是指污染物质进入大气对大气水分 造成的污染,也就是污染物对降水的影
响。大气水分对大气起清洁剂的作用,如果它受到污染,不仅使大 气质量下降,对工农
业生产形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大气污染源降至地表时,又引起地表水体、土壤等的 二
次污染。
地表水污染源
几乎所有水污染源的污染物,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地面水 体中,且向下游汇集。河
川水、湖泊水对流域内工农业生产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一旦这些水体遭到污染 ,将会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地下水污染源
地下水一般有一定的保护层, 污染物很难进入地下水体形成地下水污染源。但是,
地下水体一旦被污染,则很难恢复,更新期特别长。 大气水污染源和地表水污染源都可
以通过下渗而转化为地下水污染源。
(2)按污染源的形态来分
点污染源
它又分为固定的点污染源(如工厂、矿山、医 院、居民点、废渣堆等)和移动的点
污染源(如轮船、汽车、飞机、火车等)。造成水体点污染源主要有 以下几种工业:食
品工业、造纸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制品工业、钢铁工业、皮革工业、染色工业等。点
污染源排放污水的方式主要有4种:直接排污水进入水体;经下水道与城市生活污水混
合后排入 水体;用排污渠将污水送至附近水体;渗井排入。
线污染源
它是指输油管道、污水沟道以及 公路、铁路、航线等线状污染源。线污染源所形成
的危害大大低于点污染源,但一旦形成污染源,其后果 也是极其可怕的。
面污染源
它是指喷洒在农田里的农药、化肥等污染物,经雨水冲刷随地表 径流进入水体,从
而形成水体污染。
(3)按水体污染源的动力特性来分
人为污染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水体污染源都是人为污染源,即由于人类生活和工
农业生产,造成大量污染物质泄人水体而形成污染。
自然污染源
例如地下水流经某 一特定岩层后,其矿化度明显提高或其酸碱度明显变化;在一定
条件下,某水体内藻类等浮游生物急剧增 长,从而引起富营养化的水体污染。
★有关水体污染背景介绍
所谓“水体”一般是指海洋、 湖泊、河流、沼泽、水库、地下水的总称。水体污染
是指大量污染物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 水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
生物群落组成发生改变,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的一种污染。水体 污染会严重危害
第- 31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人体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世界上有75%左右的疾病与水体污染有关,如常见
的伤寒、 霍乱、胃炎、痢疾和肝炎等。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能力目标:学习用辨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了解水资源状况
【教学方法】学生阅读讨论
【教学媒体】实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策略】
1.利用教科书中提供的两份资料,认识海水成分、元素含量等知识,了解水资 源
既丰富又宝贵的原因。
2.结合图3-26介绍阿拉善地区由绿洲变为沙漠的事实(因缺水 ,骆驼的故乡,骆
驼在大量减少;因生存困难,骆驼在流泪;母马不愿喂养自己的小马崽;千年古树胡杨
林因缺水而枯死:人们用水要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取水,其深井深度达千米,因此许多人
一生只洗 两次澡。目前已被世界环境组织定为恶劣的生存环境)。
3.国内外两张人均水量统计示意图中首尾城 市要记住(天津、西藏),我们江苏
的相对位置要了解(在中下等水平),明白水资源的有限性。了解人 均水量包括生活用
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
4.根据图示3-32讨论水体污染原因、危害 程度、治理方法。按表1、表2进行家
庭用水调查,先自查、自评,后交流,总结得出节水的几条经验和 纠正不良用水习惯的
几条经验,以利学生扬长避短。
5.学生讨论:无锡地区是否缺水,缺什 么水?(介绍水质性缺水)介绍或参观无
锡芦庄、山北两个大型污水处理厂的情况,了解水价上涨的原因 。介绍无锡市旅游口号:
让无锡充满温情和水。”
教学过程:
导课:水资源的状况 究竟如何?丰富?缺乏?我们该如何对待水资源?我们在日常生活
中应努力做些什么?
【新授】
[要点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自然界中的水包括海洋水、湖泊水、河流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
说明:海洋是地球上最 大的储水库,它不仅繁衍着无数水生生物,还蕴藏着丰富的化学
资源,是人类资源宝库。但它不适用工农 业生产和生活。地球上淡水资源并不充裕,仅
占总储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南北极,真正可利 用淡水还不到地球总储水量的
1%,且分布很不均匀,所以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着缺水危机 。
讨论:1.把你了解的关于水资源储存和短缺信息整理出来和大家讨论。
2.地球上水很多,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缺水危机?
淡水资源不充裕,而且分布很不均匀,污染越来越严重。
[要点2] 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 ,改革工艺和改变习
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第- 32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讨论: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提出节约 用水的具体措施,共和大家讨论它的可行性和优越
性(见P60)。
2.防治水体污染 水体污的主要来源:工业生产中废水未达标排放、农业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 放
说明: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中,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
周围 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等方面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讨论:把你身边水污染情况向大家描述,讨论并猜测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
思考:根据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
(1)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2)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3)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4)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作业】1、课本P62 1、2。
2、目标P35 一、二。
【实例分析】 < br>【例1】水是一切生物体的最基本组成成分,人每天都要补充一定量的水以维持体内水
分的平衡。 一个成年人在下述情况下需要补充多少水?
(1)每天吃含水约750 mL的食物,并通过氧化食物产生约350 mL水。
(2)每天以尿、汗、呼气和大便等形式排出体外的水分别是1 700 mL,500 mL,400mL,
150 mL。
【分析】一个成人每天从食物中可获得750 mL水且在氧化过程中产生水350 mL,而需
排出体外的水总共是 1 700 mL+500 mL+400 mL+150 mL=2 750mL,为了维持体内水
分的平衡,需补充的水应是排出体外的水与得到的水的体积差。
解:成人每天需补充的水的体积为:2 750 mL-750 mL-350 mL=1650 mL才能维持体内
水分的平衡。
【例2】下列情况不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
A.工业废水、废物的任意排放
B.农业上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
C.用第四代广谱杀菌消毒剂的ClO
2
对水进行消毒杀菌
D.生活中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并把污水随意排放
【分析】本题A、B两个答案明显会造成 水体污染,因而不选,而磷是耗氧物质,会造
成水体污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ClO
2
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A级安全、高效、
快速杀菌剂。
答案:C
【例 3】据199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现场报道:甘甜清澈的长江源头水流至
入海口,水下能见度 不足10cm。其主要原因是沿途大量流入①工业废水 ②生活污水 ③
泥沙 ④普通雨水( )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水污染的问题, 解题时要切中“水下能见度”这一要点,故
选择①②③。而④普通雨水不易造成水污染。
答案:D
【例4】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为了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如果你是位总设计师, 你
能提出哪些具体措施?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需从污染来源和治理污水两方面考虑,尤其是污染来源。
第- 33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答案要点:在南水北调 的沿途两岸,工厂“三废”严禁超标排放,两岸多植树、种草,
严禁随意排放污水和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必要时,可采用管道送水。
【达标检测】
1.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面积约占( )
A.50% B.60% C.70% D.80%
2.自然界中储水量最多的是( )
A.气态淡水 B.陆地淡水 C.陆地咸水 D. 海水
3.我国渤、黄、东、南海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氢 B.氧 C.钠 D.氯
4.我国人均水量约占世界人均水量的( )
A.2倍 B.12 C.14 D.18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有自净作用,因此不会被污染 B.水资源非常丰富,无需节约用水
C.只要是无色、透明的水,就一定未被污染 D.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需水量会不
断增加
6.下列物质可以看做是纯净物的是( )
A.河水 B.海水 C.蒸馏水 D.农夫山泉矿泉水
7.我国淡水资源非常短缺,所以在生产和生活中应该( )
A.减少饮水量,以节约用水 B.将生活用水、工厂废水直接排放到湖泊
或海洋中
C.既要防止和消除水体污染,又要节约用水 D.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8. 水可以造福人类,但水被污染后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为防止水体污染,下列
措施中可以采用的是① 控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②生活污水先净化后排放③禁止使
用化肥、农药④工厂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 放( )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9.科学家预言:“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这是因为( )
A.地球上水很少,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B.由于地球表面气温的作用,水会被不断蒸发掉
C.淡水资源不充足,分布又不均匀,且人类活动使水不断地受到污染,使淡水资源
越来越紧缺
D.土地沙漠化,使空气中水蒸气不断减少
10.不能说明空气中有水蒸气的事实是( )
A.炒脆的瓜子放一段时间后变软
B.夏天打开电冰箱看到有白雾产生
C.夏天在室内放一杯冰水,发现杯壁上出现小水珠
D.澄清的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石灰水表面出现一层白色物质
11.1998年 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大批企鹅死亡,经解剖化验发现其体内含有超量氰化
物和大量含铅等有害物质,下列 各项中可能造成此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人类用水量加大 B.食物链被破坏,企鹅食物不足
C.工厂废水、人类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D.二氧化碳气体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12.用直线把下列水污染物的来源和它的实例连结起来。
水污染物来源 水污染实例
a工业污染 ①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b农业污染 ②用含磷洗衣粉洗衣后直接排放污水
c生活污染 ③冶金工业的废渣
第- 34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d放射性污染 ④核废物投入深海中
★世界水日
为了在全人类提倡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风尚,国际上确定每年的3月22日
为“世界水日”。我国把每年的3月22日至3月28日确定为“中国水周”。同时,还
将每年 的5月15日所在的一周定为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
★大海在哭泣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 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目
前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105.9万平方 公里,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1%,世界海洋经济
产值,1995年为8000亿美元,2000年为1 .5万亿美元,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将达
到7%以上,平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海洋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日益严重。据统计,
全世界每年流 入海洋的石油1000多万吨(约占世界石油年产量的5%)、汞1万多吨(比
目前全世界的汞产量还高 )、多氯联苯2.5万吨、铜25万余吨、锌390多万吨、铅
30多万吨。这些物质进入海洋后,导致 有的海城海水丧失自净能力;有的海域赤潮频
繁,
★海洋石油污染的清除
清除海洋 石油污染是非常困难的。防止油水合二为一的唯一选择是喷洒清除剂,因
为只有化学药剂才能使原油加速 分解,形成能消散于水中的微小球状物。清除海洋石油
污染还有一些物理方法,如用抽吸机吸油,用水栅 和撇沫器刮油,用油缆阻挡石油扩散。
英国有一位农场主发明了一种用机编禾草排治理石油污染的方法, 不仅能防止石油在海
中扩散,而且能吸收比自身质量多15倍的石油,可防止油轮流出的石油污染海岸, 禾
草中又以大麦秸秆治污最为有效。1992年,一艘油轮在舍德兰群岛附近失事后,在海
上放 置了22千米长的禾草排,从而保护了海滨浴场和渔场不致遭受污染。
★世界上最大的原油泄露事件
世界上最大的原油泄漏事件发生在1991年海湾战争造成的石油倾泻。因油港油库
破坏而流入 海湾的原油多达100多万吨。海面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浮油,海水几乎掀不起
浪来,只能像泥浆般涌动着 。这一地区的海鸟,身上沾满了石油,无法飞行,只能在海
滩和岩石上待以毙命。其他海洋生物也没能逃 过这场灾难,鲸、海豚、海龟、虾蟹以及
各种鱼类都被毒死或窒息而死,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受害者。
★我国的水资源
人类生存,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当人类步人现代文明的21世纪之时,人 的生
命之源——水,却向人们发出了警报: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
在200 2年3月21日的世界水日,联合国列出了这样一些数据:目前全球有11亿
人缺乏安全饮水,每年有5 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预计到2025年,全球2亿
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的地区。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计,如果人类不改变目
前的消费方式,到2025年全球将有约50亿人生活在用 水难以完全满足需要的地区,其
中25亿人将面临用水短缺。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 状况十分令人
堪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水资源总量严重短缺
我 国虽有水量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淡水资源量仅23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
均的14,被列为世 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1998年我国人均水量为2251立方米,
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 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60立方米。专家预言,
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 2030年我国缺水将达400亿立方米至500亿立方米。
供水量不足,给城市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 响。我国部分山区、草原、滨海和海岛还有
6000万人口和4500万头牲畜饮水十分困难。每年的农 业收成和工业产值都因缺水造成
第- 35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重大损失。
目前,我国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 线,有7个省、
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生存的基本线。全国600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 日
缺水量1600万立方米,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全国农村有2000多万人和数千万头
牲畜吃水困难。这表明,目前的缺水现象只是水资源危机的黄色信号,更大的水危机在
后头。缺水,严重 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很不平衡
水资源绝对数量西少东多,而人均占有量东缺西丰,两者成反向分布。
在华北大地,人们不难 发现,一些水库、河道已是水枯见底,因缺少湿度,空气里
弥漫着焦灼;在西部地区,现有的水对众多的 需求来说实为杯水车薪,许多地方已是“水
贵如油”。天津市重要供水水源——潘家口水库已接近死库容 ,一些水库、河道干枯,
生活用水困难,市政府被迫对城镇用水实行定额管理;曾有1000多眼泉水的 北京,部
分河道断流,泉水基本枯竭,目前靠水库多年的“积蓄”维持供水;因泉水丰富而有“泉
城”之称的济南,昔日清泉喷涌的情景已不复再现,有关部门报告,由于地下水位严重
下降,使得地下 水开采难度加大,加之供应城市用水的两座水库容量在急剧减少,济南
市的供水已处于危机状态。
(3)我国的水环境也在日趋恶化,导致水资源可利用率降低
行家指出,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 工业生产,抑或是人们日常生活,浪费水的现象相
当严重。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仅为40 %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了许
多,生产单位粮食用水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多。在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上游 灌区,人们用
大水漫灌的方式培植作物,饱受黄河断流之苦的豫、鲁两省引黄灌区也是如此。我国农业生产大多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造成了极大的水资源浪费。我国工业万元
产值用水量为 100多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多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百分
之三四十,发达国家为百分之 七八十。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洗手刷牙时不关水龙头,有
的用完水后不把水龙头拧紧,有的人甚至开着水 龙头“冰镇”瓜果,或冲洗衣物。这些
“无意”的行为让大量的水白白流逝了。全国多数城市的自来水管 网存在跑、冒、滴、
漏等现象,致使水的损失率达15%~20%。专家指出,若要保证新世纪国民经济 和社会
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种种浪费水的现象及早采取措施,加以制止。
水污染也是导致缺 水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的水污染已十分严重。资料显示,近年
来全国年排放污水量近600亿吨,其中 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700多条
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J0%以上的城市沿河 水域污染严重。许多原本清澈的江
河湖泊之水被污染至已不宜饮用。由于对水资源无节制索取、不合理开 发,造成水土流
失、湖泊萎缩、江河断流、水体污染、土地沙化、生态恶化,人为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 br>矛盾。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水平提高,我国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将进一
步增加。如何解决水资源供给不足而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
题。
★我国近海的海洋资源
中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仅海洋石油资源就达241亿吨,天然气资源 超过10亿立
方米,约占世界海洋石油资源量的10%。其中近海油气资源量约占全国的13,已探明< br>的储量为5亿吨,目前年开采量仅为1000万吨左右。
我国海域已探明海洋矿物资源有65种 ,储量约为1.6亿吨;不仅有重金属、稀有
金属,而且有放射性元素和贵金属,在海底还有钴结壳、锰 结核和热液矿床。
中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生物资源约有15 000多种,其中鱼类就有256 6种,
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千米,近海可捕量占世界的5%,是世界上第三渔业大国。
第- 36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我国潮汐能资源量约为 1.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750亿千瓦时。海洋能源具有
可再生性、永恒性、分布广、数量大、无 污染等优越性,必将成为本世纪的重要能源。
改革开放以来,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 大,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
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1980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仅为245亿元,1997 年已超过3104
亿元,2000年我国海洋产业的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21世纪海洋将成为决定 我国经济
实力和政治地位的极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单元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3.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策略】
1 .建议寻找录像、动画片,边看边叙述或边讲边图示,用创设的情境来展示原子
内部的结构,让抽象思维 变换为形象思维。
2.利用表4-1、表4-2学会寻找关系(必要时点拨),例如:
①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②核内质子数就是核电荷数。
③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但很接近。
④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⑤构成原子的必要粒子是质子和电子,决定原子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它必不
可少。
⑥电子质量忽略不计、但最外层电子数量却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原子核极小,
但却是原子质量的集中之 处。
【知识要点】
原子的内部结构难以直接看到,我们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发挥充分的 想象,在
头脑中建立一个原子模型(注意:不能完全用宏观运动去想象原子结构),从而培养想
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要点1】 原子的构成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 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
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 br>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
不带电),而每 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
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 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
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
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 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要点2】 相对原子质量
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 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
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
第- 37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kg。
思考: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1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1个电
子质量的 < br>1836倍,跟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即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相比,均约等于1,
电 子质量很小,跟质子和中子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
子(即原子核)上, 故: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开放探究】
1.道尔顿在著作中说:“ 一切物质都是由数量巨大的、极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
子间通过引力互相结合,我们不能创造原子, 不能分裂原子,我们能实现的变化,无非
把原先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分开,或原先分开的原子结合起来。” 有人对其观点作如下修
正,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一切物质”应改为“有的物质”。
②“变化”只能指“化学变化”而不能指其他任何变化。
③不能“创造”或“分裂”原子应指 明不能用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方法“创造”或“分
裂”原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2.填写下表,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 子)质量的1/1836,通过下
表,不仅可以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碳 6 12
氧 8 16
钠 11 12
铁 30 26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引路】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不能再分
B.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实际原子质量的简称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分析】原子不能再分是指在化学反应中,但在其他 变化(原子核裂变)中,原子可以
再分,故A不正确。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B不正确。相对原 子质量是以一种
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故C也不正确。物< br>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而分子则是由原子构成,故D正确。
答案:D
【例2】关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D. 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分析】构成物质的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将在课题3学习),因此,原子
第- 38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故A正确。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的种类和
数目都不变,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 子,故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正
确C不正确。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 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故D
也正确。
答案:C
【例3】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 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怎样构成原子?为什么整个
原子不显电性?
【分析】在氧原子中8个质 子和8个中子构成原子核。8个电子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
这样就构成了氧原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 电荷,中子不带电,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
负电荷,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于整个原子 中正负电荷相等,所以整
个原子不显电性。
答案: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 < br>【例4】科学上发现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2、3的三种氢原子,你认为这三种氢原子
在结构上 有什么异同?
【分析】因为这三种原子都属氢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又据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这三种氢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不等,分别为0、1、2。
答案:见分析。
【例5】北约轰炸南联盟时,广泛使用了美制贫铀弹,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已 知贫铀弹
中含有的铀-236(236为相对原子质量)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其质子数为92,则这种铀
原子里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________。
【分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清原子中下列粒子间的关系:
①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从而推导:中子数=236-92=144;电子数=92;中子数-电子数=144-92=52
答案:52
【能力提高】
1.据中央电视台2001年6月3日在云南抚仙湖底古 城考古现场报道,科学家曾通过测
定古生物遗骸中的碳-14含量来推断古城年代。碳-14原子的核电 荷数为6,相对原子
质量为14,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2001江苏南京中考)
A.中子数为6 B. 质子数为6 C.电子数为6 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
2.据报道,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元素的原子 ,经测定该原子的
相对原子质量为289,则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 )(2001年辽宁中考4题)
A. 175 B. 114 C. 61 D. 289
3.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德·泽维尔开创了化学研究新领域,他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 )(2002年全国竞赛题)
A. 原子中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B.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变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4.卢瑟福在测定原子构成时做了如下实验:取一极薄的金箔,用一高速 运动的氦核射
击。发现大多数氦核通过了金箔,极少数氦核发生偏转或被弹回,根据上述现象得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结合排列 B. 相对金原子而言金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
C. 金原子核带正电 D. 金原子质量与氦核质量相当
【四基达标】
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
第- 39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A.分子 B. 原子 . 质子 D.电子
2.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 ( )
A. 中子数 B.电子数 C.原子数 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3.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2 g B. 112 g C.12 D.1.66×10-27 kg
4.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5.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①通常是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是由质子和中 子构成;
③带正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跟原子比较体积很小,但却集中了原子的主
要质量.正确的是( )
A.②④⑥ B. ②③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实际原子质量的简称
B.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其他原子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相比较所得的比
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
D.原子质量约等于原子核内质子质量和中子质量之和
7.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___ _____电的________和核外带________电的________
构成的,由于它们所 带的电荷________,电性________,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8.由我国著名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
元素的相对原于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 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
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________,中 子数________,核外电子数________。
9.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 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
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3)带正电荷的粒子是 ________。
(4)不显电性的粒子是________。
(5)质量最小的粒子是________。
(6)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是________。
(7)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粒子主要是________。
10.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
求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康尼查罗——原子-分子论的确立者
斯坦尼斯劳·康尼查罗(1826—1910)出生于 意大利西西里岛,他的一生对化学发
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841年,斯坦尼斯劳进入巴勒莫 大学医学系学习,当时从事人类神经活动研究工
作的福德尔教授,给了青年康尼查罗以很大影响。他和教 授一起工作,试图探索有无可
能辨别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1845年,那不勒斯召开科学代表大会,年 仅19岁的康尼
查罗就自己所做的研究在会上做了报告,引起了与会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康 尼查罗还是一位革命家,他参加了1848年的巴勒莫起义,但起义最终失败了,
于是康尼查罗又回到了 由于从事革命事业而中断的科学研究工作中。
康尼查罗最重大的成就就是确立了阿伏加德罗提出的原子 —分子学说。1860年,
他被邀参加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代表大会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给“原子” 和“分子”
这两个概念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康尼查罗的想法得到了化学家们的赞同,康尼查罗提出
“原子是组成分子的最小粒子,而分子是物质性质的体现者──分子是在理化性质方面
第- 40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可与其他类似的粒子相比较的最小粒子”。
★原子结构的发现
原子“绝对不可再分 ”的观点在19世纪末受到了新的科学发现的冲击。1879年,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克鲁克斯( SirWilliamCrookes,1832—1919)在高真空放
电管中发现了一种带负电荷的 粒流——“阴极射线”;1879年,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
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能被电场和磁场联合偏 转的作用,测定了这种粒子的荷质比(即
电荷与质量之比),实验表明,不论电极用什么材料制成和在阴 权射线管中亢以什么样
的气体,生成带负电的粒子其荷质比都是相同的,说明它是原子的共同组成部分, 称之
为电子。1903年电子发现者汤姆生提出一个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认为电子嵌
在 原子中,如同葡萄干嵌在面包中一样。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一束高能的
带正电的氦离子流 轰击薄金箔时发现,绝大多数粒子几乎不受阻碍而直接通过金箔,说
明原子内部很空旷;但也有权少数( 约万分之几)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偏转,个别粒子
偏转程度较大,甚至被反弹回来。卢瑟福设想,这是由 于原子中存在一个几乎集中了原
子全部质量并带正电荷的极小的核,是它对粒子产生了静电排斥作用。1 911年,卢瑟
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每个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 br>子的全部质量并带有Z个单位正电荷,核外有Z个电子绕核旋转,电子绕核如同行星绕
日运行,因 此这一模型也被称为“行星式模型”。后来由于对原子光谱的深入研究和量
子力学的出现,才逐步形成了 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道尔顿──科学原子论的提出者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1766—18 44)最大的贡献是把古代模糊的原子假说发展为科学
的原子理论,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道尔顿15岁时已经是一名教师,他对气象很感兴趣,每天坚持记录气象变化。后
来听说肯 代尔城有一位叫约翰·豪夫的人也对气象很感兴趣,于是他去拜访豪夫先生,
到那儿道尔顿才发现豪夫先 生是一位盲人,但豪先生却可以独立进行实验。他可以安装
仪器,把容器装满却不溢出一滴溶液,也不会 打碎仪器。道尔顿深为钦佩,从豪夫先生
那儿道尔顿学到了很多东西。
1793年,道尔顿到 曼彻斯特一家著名学院教书,在那儿,他对科学的兴趣越来越
广泛,但他渐渐感到担任教学工作妨碍他从 事科学实验,因为教书占用他时间太多,从
事研究的时间太少了。1799年,道尔顿离开学院,成为曼 彻斯特最受尊重的私人教师,
他每天授课不到2小时以赚取微薄的生活费和科研经费。道尔顿全身心地投 入科学研
究,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化学家。
除了在化学界取得的成绩外,道尔顿还是色盲的发现者。
有一次道尔顿给母亲买的圣诞礼物是 一双蓝袜子,但母亲却说袜子是红色的。经过
详细的研究,道尔顿使用各种颜色的方块在小学生中间进行 了实验。他发现,有的学生
根本就不能分辨颜色,有的却往往错认各种颜色。1794年,道尔顿写出了 一份关于色
盲的报告,提出人类中存在着色盲这一病症,所以在英国人们将色盲称为“道尔顿症”。

课题2元 素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物质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 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
素周期表中找到诣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
【教学策略】
1.元素概念在举例中导出,元素种类由核内质子数决定。已发现的元素只有100
第- 41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余种,但组成的物质已超过3 000万种。
2.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同桌
交流:看“蛋糕”分块,想市场份额,来理解地壳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并知道某些元素
含量虽小,但作 用巨大。
3.三份资料的处理:组织学生阅读并了解以下三点。
①明确任何生物细胞中元素的种类、元素的含量均相近,建议上网查询。
②元素符号的表示也 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30种元素编成口诀,兴趣记忆。
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常见元素按原子序数记 忆,为高中学习做准备。
③联系中文名称造字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其单质存在的状态。建 议
按元素分类、字母相同、偏旁一致等方式进行兴趣抄写。
4.元素符号的意义: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书写要规范。要求学生注意易错易混
的元素符号。
5.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有多少横行?多少纵行?周期和族以及元素分类的小知
识。
6.做游戏:同桌根据名称报位置,在规定时间内,找对一个得1分,按积分多少
评出优胜。课外再进 行比赛、评出全班人数1/4为寻元素冠军,并给物质奖励。
7.门捷列夫,何许人?看招贴画片介绍或上网查询。
【知识要点】
我们根据同类 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而不同类原子的根本区
别正是由于核内所含的质子数不同, 从而得出元素的概念,每种元素均有特定的符号,
即元素符号,然后理解记忆元素符号的含义及各种元素 在地壳中的含量,为以后学习化
学式等知识打下基础。
【要点1】 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种类:100余种(由此组成了3 000多万种物质)。
2.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 素(质量分数):氧(48.06%)硅(26.30%)铝(7.37%)
铁(4.75%)
3.生物细胞中前四位元素:氧(65%)碳(18%)氢(10%)氮(3%)
思考:能不能认为地壳中或生物体内含量多的元素作用大,含量少的元素作用小?
有的元素虽然在地壳中或生物体中含量较少,但作用非常重要。
【要点2】元素符号
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
1.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一个原子。
2.书写: 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 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
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3.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见课本表4-3,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多又快。
说明:1.在国际 上现在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
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 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例如用Cu来
表示铜元素,O表示氧元素,Ca表示钙元素。 2.元素中文名称的特点: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金”旁,非金属元素按其单质
在通常情况下的存 在状态分别加“石”“气”等偏旁。因此,我们可从它们的偏旁判断
它们属于哪类元素。
思考: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是否还能表示该元素?
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就 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如:
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 氢原子。
第- 42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要点3】 元素周期表
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现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科学有序的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①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
数,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分区。
②每一横行(周期)
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
说明:每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 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
稀有气体元素。这说明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由1个递增
到8个,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稳定结构,然后又重复出现原子最 外层电子数从1个
递增到8个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也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名称的来源,它反
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每一纵行(即族)
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除第8、 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
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
2.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①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 br>②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
表的一定的区域寻 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开放探究】
1.某物质只含一种元素,则这种物质( )
A. 可能是单质或化合物 B. 可能是纯净物或混合物
C.一定是纯净物 D. 一定是一种单质
2.1 977年8月,国际化学会元机化学分会做出一项决议:从104号元素以后,不再以
人名、国名来命名 ,一律以新元素的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的拉丁文缩写来命名,即
nil-0,un-1,bi-2, tri-3,quad-4,pent-5,hex-6,sept-7,dct-8,enn-9,照此
规定,第104号元素的拉丁文名称按“un-nil+quad+ium(词缀)”应为“unniquad ium”,
其元素符号定为“Unq”,第105号元素的拉丁文名称为“Unnilpentium” ,元素符号
为“Unp”,依次类推,请分别给下列元素命名:
(1)109号元素拉丁文名称为__________,元素符号为__________。
(2)111号元素拉丁文名称为__________,元素符号为__________。
(3)116号元素拉丁文名称为__________,元素符号为__________。
3.从元素周期表上查找原子序数为6、7、12、14、16、18、20、29、47的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并指出它们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
试着探求一些 规律。
【典例引路】
【例1】在实验室里,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都 能产生氧气,这
说明两种物质组成中都含有__________。
【分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上述两种物质变化时,都 生成氧气,说明里面都有氧元素,都是核电荷数为8的同
一类原子,即氧元素。
答案:氧元素
【例2】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并不均匀,如非洲多金矿、澳大利亚多铁矿、中国富产钨
第- 43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等,但从整个地壳含量的多少分析,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 )
A. 铝 B. 硅 C. 氧 D. 铁
【分析】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并不均匀,但从整个地壳中含量多少来分析,前 四位的元
素是氧、硅、铝、铁,氧、硅是非金属元素,铝、铁是金属元素。
答案:A
【例3】蔗糖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加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试推断这种物质的元素组
成。 < br>【分析】因为是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进行的反应,所以没有其他物质参与反应。从己学
知识可知,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根据化学
反应的实质可知:蔗糖是由碳 、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答案:蔗糖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思考:如果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那么该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因为 该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中共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
化学反应实质,该物质和氧 气两种物质中也应含碳、氢、氧三种元素,而氧气是由氧元
素组成,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可能含有氧元素。
【例4】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
B. 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气组成的
C. 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的
D.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分析】二氧化碳是纯净物,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或二氧化碳是由二
氧化碳分子构成 的,或者说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D
【例5】混合物不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对吗?
【分析】弄清混合物和元素的概念,是解题的 关键。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
合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指的是物质而不是元素,混合物可以由 一种元素组成,如白磷
和红磷组成的混合物就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答案:不对。
【能力提高】
1.下列元素符号都表示金属元素的是( )
A.C、Cu、Ca B.S、Fe、P C.K、Mg、Ba D.H、Na、He
2.据《生活报》报 道,目前中小学生喜欢使用的涂改液中,含有许多挥发性的有害物
质,长期使用易引起慢性中毒而头晕、 头痛。二氯甲烷就是其中的一种,下列关于二氯
甲烷(CH2Cl2)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二氯甲烷是由碳、氢气和氯气组成的
B. 二氯甲烷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
C.二氯甲烷是由一个碳原子、一个氢分子、一个氯分子组成的
D. 二氯甲烷是由一个碳原子、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氯原子组成的
3.X、Y、Z三种原子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它们是( )
A. 同一种原子 B. 同一种元素 C.不同种元素 D.不同类原子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为( )
A. Ca0
2
O
3
C. SiO
2

3
O
4

5.根据所给的大写字母或小写字母各写出几种元素的元素符号。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 44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某物质在隔绝空气受 热后,生成氧气和氯化钾,从而可以证明此化合物中含有
__________三种元素。其中____ ____是金属元素,_________是非金属元素。
【四基达标】
1.一种元素跟另一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不同点是( )
A.质子数 B. 中子数 C.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
2.“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成分如下( mgL):硒:0.013;锶:0.0596;锌:
0.00162;钠:18.4;钙:4.69。 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 )(2000湖北
宜昌中考题)
A.元素 B.原子 C.单质 D. 分子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
A.O D.A1
4.表示4个氢原子的符号是( )
A. 4H
2
B 4H C. 2H
2
D.H
4

5.“博士伦”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是H202(双氧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
2
0
2
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 H
2
0
2
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 H
2
0
2
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D. H
2
0
2
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的
(2000年湖北宜昌中考题)
6.在氧气、二氧化碳、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四种物质中都含有____________。
7.N表示的意义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8.将写错的元素符号加以改正。
铜CU________;银AG___________ ;钙cA_________;氯c1__________。
9.用“元素”“原子”填空: 二氧化碳是由碳_______和氧______组成的,科学实验证明:在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
含 有1个碳
_______和2个氧__________。
★人体中的元素
地壳 中天然存在的许多元素都能在人体中找到,有许多与人类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也被 称为“生命元素”。其中质量分数在0.01%以上的元素叫
做“常量元素”;在0.01%以下的元素 叫做”微量元素”。下表中列出的11种常量元
素在人体中的质量分数合计为99.45%以上。
元素在人体中的质量分数 元素质量分数元素质量分数
0—65.00% C—18.00% H—10.00% K—0.35% N—3.00% Ca—1.50%
P—1.00% S—0.25% Cl—0.15% Na—0.15% Mg—0.05%
人体缺少或存在过多的常量元素或某些微量元素,都会发生病变。有些元素 如砷、
铅、镉、汞进入人体会引起中毒,这些元素称为有毒元素。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保护环境,
控制污染,减少与有毒元素的接触、防止有毒元素进入人体而导致中毒。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1869年俄国化学家
门捷列夫对当时已 知的63种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十分熟悉。在编写教材时,为
了使学生们系统地掌握这些元素的性 质,他对这些元素进行了规律性的分类。他把每种
元素的名称、化学式(将在课题4学习)、相对原子质 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主
第- 45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要化合物都写在卡片上,并将所有卡片进行系列组合。门捷列夫激动地发现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大而逐渐变化着,由此他根据元素的相时原子质量及
化学近似性试 着排列元素表,并预测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的存在。若干年后科学家们
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了镓、钪、 锗等元素的存在,证实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科学性。
门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人 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表
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人体冷冻复活不是梦 50年内将取得重大突破
俄罗斯研究人体冷冻技术的科学家日前声称,让人体在冷冻后复活这项技术, 将在
50年内取得重大突破,这意味着人的不朽之梦将变成现实。
人体冷冻是一门新兴科学, 主要研究体温对寿命的影响。俄罗斯科学院生化物理学
研究所的科学家柳德米拉·奥布科娃表示,俄罗斯 科学家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
果。她表示:“降低体温的实验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果将人的体 温降低两度,那么
一个人便可以多活120到150年。如果如此的话,我们就能像圣经里说的那样,活 到
700甚至800岁。但是,实验刚刚开始,所以现在向世人宣称我们已征服死亡还为时尚
早 。”
冷冻疗法的概念是在1975年由日本一名科学家首先提出的,他在观察风湿性关节
炎病 人时发现低温对人体的正面影响。俄罗斯生态进化研究所的奥尔加·戈里什娜娅说:
“这位日本科学家建 议用摄氏零下100到180度的冷气治疗病人,他甚至还为此建立了
第一个冷气桑拿室。”不久后,医 生们试着用冷冻疗法来治疗皮肤病、风寒、哮喘甚至
打鼾。
人体冷冻可以被视为葬礼的一个变 种。在美国,富人可以选择被冻起来直到人类发
明了重生的技术。科学家们相信,如果有人将被冷冻后受 损的细胞“修”好,它们是会
活过来的。在微技术科学的指导下,此类方法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 善。俄罗斯
理论应用物理学研究所的鲁道夫·涅兹梅洛夫说:“这取决于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科学仪
器的发明。它的精确度要达到十亿分之一米。日本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了分子大小的装有
传感器和微型电 脑系统的机器人。10或15年后,对其它生物进行冷冻实验将成为可能。
如果成功,就会进行人类实验 。”他说这种梦想是随着它的现实性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
比如,人体在2003年被冷冻起来,然后在 2033年解冻。一旦被冻上,分子机器人就会
在体内运作,分析死亡、冷冻和保存期的损伤程度。机器 人之间以及它们与体外的主控
电脑之间都会有信息交流。当然,如果拥有了这样的技术,将人体冷冻起来 可能就没必
要了,因为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要更新人体细胞好几次。所以,这样的微型机器人完全
可以从循环系统或呼吸系统进出人体,随时修复受损细胞。这样,一个已经200岁的人
就能再活得跟 年轻人一样。
内科医生米卡伊尔·索洛维奥夫表示,为了研究人体冷冻,科学家们需要建一些特
殊用途的农场,里面安上生产液态氮的装置。人体冷冻这项服务对大多数人来说或许是
很经济的,冷冻 一个人的价格大约为2000美元。
人体冷冻术也面临着道德方面的问题。一个经冷冻处理的人能适应 100或200年后
的全新生活吗?不排除一个“复活”的人会对新生活感到绝望的可能性。在不朽人群 出
现之前,人们的确需要先考虑好这些问题。

课题3离子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学策略】
第- 46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1.利用图4-9理解 电子层概念(即电子的分层运动),制作动画片更好,让学生
建立起原子中各粒子运动相对位置的印象。
2.根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引出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氦为2个),最外
层电 子不达8个即为不稳定结构。
3.利用图4-10,让学生理解不稳定结构是如何转变成稳定 结构的。知道离子也能
构成化合物(建议趁势提出化合价的概念,但不要解释)。
4.学生讨论:上述有几种离子?怎么称呼?相互作用能构成几种化合物?怎么书
写化学式?
5.物质与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网络,由教师点拨讲解。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理
解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至于核心概念仍要理解清晰。建议习题结合课堂学习,在课上完
成。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规律
在含有多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离核远近是不同的,为了形象他 说明运动者的电
子离核远近的不同,我们引入电子层的概念,这样就可以形象地认为电子是在不同的电< br>子层上运动的,那么它们的运动是杂乱无规律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律呢?答案是肯
定的,它不 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有经常出现的区域。那么它们运动规律
如何呢?这里仅介绍几条核外 电子排布规律供参考。
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为2n2个,其中n代表电子层数
2.各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次外层(即倒数第二层)不得超过18
个,„„
3.电子的排布。一般由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以上几条规律要相互联系地理解。另外 .核外电子排布非常复杂,还有许多其他规
律将在今后学习中会接触到。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学习目标】
1、理解化学式的概念及含义。掌握一些简单物质的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理解化
学式前和
化合价有关数字的不同意义。
2、知道并初步学会应用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
3、知道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初步掌握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合物
中各元素
质量比以及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4、结合对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你的科学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化学式的写法、读法、化学式的意义。
2、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根据化学式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讲授新课】
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
也可以用
元素符号来表示——这就是化学式,要学会化学式的书写方法,理解其涵义,并能根据
第- 47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化合物
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推求实际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掌握有关相对分子质
量的计
算。
(板书)一、什么是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2、意义(以H
2
O为例)
①表示一种物质:水
②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③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H
2
O表示2个水分子。
(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
原子
个数。
(注意)
1.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才有化学式,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也就没有化学式。
2.有些物质的化学式也是它的分子式。分子式是化学式中的一种,只有当物质是由分
子构成
时,这种物质的化学式又叫分子式,实际上许多物质并不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些物质也
就没有
分子式。
(讨论)符号H、2H、H
2
、2H
2
各具有什么意义?
3、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小结)
(1)单质:
①用元素符号表示:金属(铁Fe、铜Cu等)、固态非金属(如碳C、磷P等)、
稀有气体(氦He、氖Ne等)
②双原子构成的分子:如氢气H
2
、氧气O
2
等。
(2)化合物(只研究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①写法: a. 氧化物:如CuO、P
2
O
5
,“氧在后”。
b.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NaCl、ZnS,“金左,非右”。
(注意)1.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1时,“1”不标出。
2.化学式中右下方的小数字一般为最简整数比。
②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例如:ZnS读作硫化锌。有时还要读出化

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
(思考)物质的化学式是否随物质的状态而改变?
(小结)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与该物质 的状态无关。例如:水和冰的化学式都为:
H
2
O。
【活动与探究】
1.2CO
2
表示( )
A. 2个二氧化碳分子 B. 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
C. 2个碳原子和2个氧分子 D. 2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
2.五氧化二氮的化学式为( )
第- 48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A. 502N B. 0
5
N
2
C. N
2
0
5
D. N
5
0
2

3.下列物质化学式错误的是 ( )
A. Mg0 B.A10 C.Ca(0H)
2

2
CO
3

4.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表示
(1)2个钙原子_______(2)4个氢原子_____ ____(3)4个二氧化硫分子________
(4)氢元素___________(5)氧气 _______________(6)氯化钾________________
(7)五氧化二磷________ (8)2个氮分子___________
二、化合价:
(教师讲解)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 原子个
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
表 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学生看书):P80 表4-6 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几价?氢元素通常显几价?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非
金属元
素通常显什么价?
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几?
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几?
【活动与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水记得多,记得准〉
2、试着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
(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
(教师讲解)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就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
际存
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例题】已知磷为+5价,氧为-2价,写出磷的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解)(1)写出组成化合物的两种元素的符号,正价的写在左边,负价的写在右边。P
O
(2)求两种元素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5×2=10
最小公倍数
(3)求各元素的原子数:
原子个数

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
P:10÷2=5 O:10÷5=2
(4)把原子数写在各元素符号的有下方,即得化学式:P
2
O
5

(5)检查化学式,当正价总数于负价总数的代数和等于0时,化学式才算是正确
的。
(+5)×2+(-2)×5=+10-10=0
答:这种磷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P
2
O
5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
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 里硫的化合价。
【活动与探究】
写出溴化钠、氧化钙、氧化铝、二氧化氮的化学式。
(教师讲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
钠。有
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O
2
读作二氧化碳。
第- 49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活动与探究】读出以下化学式的名称:
MnO
2
、CuO、SO
3
、KI、MgCl
2

三、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教师讲解)根据化学式我们可以做某些计算。本节主要研究根据化学式式的计算。化
学式
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如何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1、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例1】计算H
2
O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释)∵H
2
O中有两个H原子和一个O原子
∴应计算两个H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一个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解:H
2
O的相对分子质量=2×1+16×1=18 (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例2】计算2H
2
O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2H
2
O的相对分子质量=2×(2×1+16)=36
(活动与探究 ):计算3HNO
3
、NH
4
NO
3
、(NH
4< br>)
2
SO
4
、的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小结)纠正错误
(教师讲解)如何计算水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2、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例1】计算H
2
O中H、O元素的质量比。
(解释)在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是元素的原子量之比。
解:H:O=2×1:16×1=2:16=1:8。(化为最简整数比)
【例2】计算CO
2
中C、O元素的质量比。
解:C:O=12×1:16×2=12:32=3:8
(活动与探究):计算HNO
3
、NH
4
NO
3
、(NH
4
)
2SO
4
含各元素的质量比。
(教师小结)纠正错误
(教师讲解)如何计算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3、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质量分数又称为质量百分含量)
【例1】计算水中H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水的式量为18,则氢元素 的质量分数为:
2H1*2
*100%*100%11.1%

H
2
O1*216
答: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1.1%
【例2】计算NH
4
NO
3
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N H
4
NO
3
中氮原子的个数为两个NH
4
NO
3< b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0,则
2N2*14

N%*100%*100%35%

NH
4
NO
3< br>141*41416*3
答:NH
4
NO
3
中N元素的 质量分数为35%。
【活动与探究】计算HNO
3
、NH
4
NO< br>3
、(NH
4
)
2
SO
4
含氮元素的质量分 数。
【教师小结】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的问题
注意:上式中2N所表示的含义为NH
4
NO
3
分子中有两个N原子,不能写成N
2
,N
2的含义
为一个氮气分子,NH
4
NO
3
分子中无氮气分子。
【活动与探究】
1、计算下列相对分子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H
2
SO
4
______ 2Ca(OH)
2
_____
2、计算NH
4
HCO
3
中N、H、C、O四种元素的质量比。
第- 50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3、计算12.25克KClO
3
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
答:12.25克KClO
3
中含有氧元素4.8克
4、计算120克NH 4NO
3
中含N元素的质量与多少克CO(NH
2
)
2
中所 含N元素的质量相等?
答:CO(NH
2
)
2
的质量为90克。
本节小结:主要学习收获:1、会写化学式,并会用化合价写化学式
2、会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
作业:课后习题
课后记:本课题内容丰富,容量很大。 教学时特别要循序渐进,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才能受到好的效果。
【开放探究】
1.某化合物化学式为N
an
RO
2n
,其 中R的化合价为+3价,则n的值( )
A.1 B.2 C.3 D.4
2 .市售的某种含氟(F)牙膏中有一种化学药物的化学式为Na
2
FPO
3
, 已知F为-1价,则
P元素的化合价为( )
A.+5 B.+3 C.+1 D.-3
3.ABC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5、+2、-2,则ABC三种元素 的组成的化合物(AC
元素常形成原子团)化学式可能是( )
A.B
3
(AC
4
)
2
B.B
2
AC
4
C.B(AC
3
)
2
D.B
2
(AC
3
)
3

4.某人尿中含2%的尿 素[CO(NH2)2],如不考虑其他成分,则人尿中氮元素质量分数
为 ( )
A.2% B.9.3% C.0.93% D.20%
5.硒是抗 衰老元素,且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北大富硒康”中含有硒酸根离子(SeO42-),
则在硒酸根离子 中硒元素的化合价为 ( )
A.+4价 B. +6价 C.-2价 D. -4价
6.H
2
、0
2
、CO、H
2
0、 NH
3
各一个分子,按其质量由大到小顺序排列是_________。
7.医药用 的阿司匹林的组成为:含碳60%、氢4.5%、氧35.5%,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180,则每个阿斯 匹林分子是由________个碳原子、_______个氢原子、_______个氧原
子构成。则 此物质化学式为_________ 。
8.假如在用过氧化氢(H
2
0
2
)制氧气的过程中,氧元素全部变为氧气放出,则至少需要
多少克过氧化氢分解能得到16g氧 气?
9.为分析某可燃物的成分,将该可燃物2.3 g与足量的氧气反应,经测定生成物中只
含有4.4 g二氧化碳和2.7g水,此可燃物中一定含有哪些元素?
【能力提高】
1.燃放爆竹产生一种污染物,其元素的质量比为l:1,该污染物是( )
A.H
2
S C.SO
2

2

2.甲醛(化学式为CH2O)是室内装潢时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甲醛是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
C.甲醛分子是由碳原子、氢气分子、氧原子构成
D. 甲醛是由一个碳元素、二个氢元素、一个氧元素组成
3.下列几种物质是按氯元素化合价规律排列为KC1、( )、HClO、KClO
3
、HClO
4
,则
空格内的物质应是 ( )
B. NaClO
2
D. HC1O
3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

2
O
3
0
2
O
3

2

第- 51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5.某物质的化学式为R
2
O< br>3
,其中R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则R
2
O
3
的相对分子 质量为
( )
A.56 B.112 C.48 D.160
6.某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6,则此氧化物化学式为( )
A.N
2
O B. NO C.N0
2
D.N
2
0
5

【四基达标】
1.2CO
2
表示( )
A. 2个二氧化碳分子 B. 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
C. 2个碳原子和2个氧分子 D. 2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
2.五氧化二氮的化学式为( )
A. 502N B. 0
5
N
2
C. N
2
0
5
D. N
5
0
2

3.已知化合物中铝元素为+3,氧元素为-2,由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
( )
A. A10
2
0
3
C.Al
3
O
2
D. 0
3
Al
2

4.高锰酸钾(KMnO
4
)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正确的是( )
A.39+55+16×4 B. (39+55+16)×4 C. 39+55×16×4
5.在Fe
2
0
3
中铁、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A.2:3 B. 3:2 C.7:3 D. 21:8
6.为防治碘缺乏病, 我国正推广食用加碘盐,即在食盐中加入适量碘酸钾(KIO
3
),
KIO
3
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3 C.+4 D.+5
7.下列物质化学式错误的是 ( )
A. Mg0 B.A10 C.Ca(0H)
2

2
CO
3

8.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表示
(1)2个钙原子_________, (2)4个氢原子_________,
(3)4个二氧化硫分子_________, (4)氢元素_________,
(5)氧气_________, (6)氯化钾_________,
(7)五氧化二磷_________, (8)2个氮分子_________,
9.在下列各物质名称下面,分别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1)硫 + 氧气→二氧化硫 (2)铝 + 氧气→氧化铝
( ) ( ) ( ) ( ) ( ) ( )
(3)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 (4)水→氢气 + 氧气
( ) ( ) ( ) ( )( ) ( )
10.康泰克等以前治疗感冒的常用药,因含PPA(苯丙醇胺)对人 体有较大副作用而被
禁用,PPA的化学式为C
9
H
13
NO。求:
(1)C
9
H
13
NO的相对分子质量。
(2)C
9
H
13
NO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C
9
H
13
N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4)在100 g C
9
H
13
NO中氧元素的质量。
★定组成规律
罗蒙诺索夫(ocob,俄,1711—1765)和拉瓦锡分别用天平做定量 实验
后,就认为化合物有一定的组成。但这个论断经过多年的争论,一直到1799年,经法
国 一位药剂师普罗斯(J.,1754—1826)又用许多实验证明,最后作出结论。
普罗斯分析了从世 界各地搜集来的矿石里的化合物和他在实验室里制备出来的相应化
合物,证明天然的同一种化合物都是一 样的。
第- 52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1860年比利时分析化学家斯达(J.,1813—1891)为了确证普罗斯的假说,
进行了极精 密的实验,他用灵敏度可达0.03mg的天平,分析测定了四种方法制备的氯
化银,实验的误差小于0 .004%,结果证明这种化合物不论用什么方法制备,其组成成
分都相同。因此进一步证实了定组成定 律。
定组成定律也叫定比定律,名称不同但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定组成定律是说化合
物有固 定的组成,定比定律则是说组成某一化合物的时候,各成分元素常依一定的质量
比互相结合。
在化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终于发现了定组成定律,但有些由金属元素组成的金属互化
物,不遵守化合价 规则,例如CuZn,Cu
5
Zn
8
,CuZn
3
等。

第五单元
课题 1━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
二氧化硫 ;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
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
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完
成实验。
3、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得
出结论。
第- 53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 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
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
的质量之 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 子”的动
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学生:讨论、归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
变。
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 况说明
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衡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八、课后作业:书:P94 习题1-3
九、课后记:本节课以实验为引导,效果较好,学生接受难度不大。

课题 2 ━ 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条 原则,能正确书
写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 论交流等学习方法,
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用化学方程式来
表示化学反应的简约之美;结合 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的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度和研究求学的品质。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科 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第- 54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磁性小黑板、磁性卡片、试管、锌粒、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
酸铜溶液
【教学程序】
[提 问]:从一写到一万要花多长时间?
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走了捷径。在化学的学习中也有捷径可走。
[提 问]:大家知道哪些化学反应?怎样用无声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演排]: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锦囊妙计]: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比较分析,导入新课]:体会化学方程 式的优越性一简便、国际化;化学方程式突出
的特点: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概念),同文字表达式 一样能告诉我们反应物、生
成物和反应条件(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提问过渡]:既然化 学方程式有这么多优点,如果能将前面所学的化学反应都用化学
方程式表示该多好!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 程式呢?
[探究活动一]:尝试书写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
[比较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一:写;
[发现问题]:化学式前加不加数字?加几?
[直观信息]:观看水电解的微观拟人动画。
[分析]:两个水分子生成了两个氢分子和一个 氧分子。在水和氢气的化学式前加上数
字2(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加在化学式前的数字叫计量数, 寻找合适的计量数的
过程就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书写步骤二:配。
[探究活动二]:数一数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中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关系
[提出问题]:为什么反应前后各原子数目相等?
[回顾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那么质量呢?
[研究活动三]:算一算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乘积。
[归纳分析]:化学方程式 提供的信息──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书写方程式的原
则──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的目的就是要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使方程式中前后各原
子的数目相等。怎样配平?
[探究活动四]:尝试配平两个化学方程式。
[讨论与交流]:配平的心得技巧。
[对比分析]:书写步骤三:注。
[探究活动五]:化学方程式纠错。
[展示评价 ]:展示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对错例的分析,找到另一原则──以客
观事实为基础。
[探究活动六]:能力升级,化学方程式拼装游戏。
[评价质疑]:评价小组合作成果。提出问题:反应中的信息是否都反映在方程式中?
[演示实验]:锌粒与稀盐酸的反应。
[分析讲解]:在氢气化学式后面加上“↑”表示生成的气体。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提 问]:怎样标注反应中生成的沉淀?
[提 问]:是否只要生成了气体或固体都要标注箭头?
[交流讨论]:提供学习素材,分析箭头的使用原则。
[评价反思]:评价学生归纳的使用原 则,反思前面所写水电解方程式的完整性。在求
新知的过程中完善前面的学习成果。
第- 55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探究活动七]:课堂小结,知识的整理和归纳。
[学力升级]:学案1.2.
附:板书设计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书写步骤:
1.写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配平: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目相等
3.注明反应条件
★书写时应遵守:l.遵守质量守恒定律;2.尊重客观事实。

课题三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
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方法】 教学演练法。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 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
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 节约
原料呢?
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根据
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
第- 56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第- 57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第- 58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第- 59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第- 60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方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方程式必须
写准确, 以保证计算准确。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议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理解记忆。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3)
检查学生当堂知识掌握情况。独立完成检测题。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目的完成情况。
附1:课堂练习一
1.写出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现有0.4克氢气在氧气燃烧可生成多少克水?
2.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各物之间的质量比为
_______ ,那么,3.2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克二氧化硫.
附2;课堂练习二
3.在空气中燃烧3.1克磷,可以得到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4.电解1.8克水,可以得到多少克氢气?
5.实验室加热分解4.9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附3;随堂检测
1. 电解36克水,可以得到_____克氧气.____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44克二氧化
第- 61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碳.
2. 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_______克氧气.
3.8克灼热的氧化铜与足量的氢气反应后,可以得到_______克铜.
4.6.5克锌与足量的衡硫酸完全反应,可生成________克氢气.

第六单元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
60
【学习目标】
1、 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 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 知道不同的 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教学策略】
1、金刚石、石墨、活性炭、木炭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在“水的净化”课题 中
学生对活性炭和木炭的吸附性已有了解,因此学生已具备用探究的方法认识不同碳单质
的一些 特性以及用途的能力,建议尝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2.组织好“活动与探究”。
①玻璃刀刻划玻璃。
分析:比较不同物质硬度的方法。
②不同型号铅笔芯的导电性能强弱。
结论:石墨具有导电性。
②介绍防毒面具、回忆自制净水器中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3.讨论。
①金刚石为什么比石墨坚硬?C
60
呢?
②课本讨论题。
③比较金刚石、石墨、C
60
的结构差异,说明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4. 练习。
除了完成课本习题外,可尝试让学生归纳碳的不同单质的特性。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废旧电池中的碳棒、不同型号(2H、 HB、2B等)的铅笔以及 铅笔芯、玻璃
刀、冰箱用去味剂、碳素墨水、墨块等物质,观察家长的钻石首饰等。
教师:尽 可能提供一些碳单质的实物样品;供学生实验用的一些仪器:导电装置、玻璃
边角料等;有关如天然金刚 石的存在、石墨炸弹、活性炭吸附性的发现和应用等资料。
课题2 ━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学习目标】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重点是指导学生 掌握制取气体时实验仪器和收集方法的选择。鉴于学生在
第二单元已经学过氧气的制法,具备一些制取气 体的简单知识,可以选择在实际操作中
理解实验装置的选取,使学生尽快地从简单模仿到有目的地选择。
1.实验装置的设计。
建议教学中先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分析制取二氧化碳与制 取氧气所用
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性质,从课本“活动与探究”提供的仪器中选取
第- 62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适当的仪器进 行搭配,学生可以先用简图示意,有条件的最好提供实物,在小组内或小
组之间进行交流(要求能说出理 由),并从中选出正确的和最佳的设计装置。
2.实际操作。
①用选出的装置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②检验所收集的二氧化碳是否充满;
③检验所收集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3.课后思考。
①若实验需要一瓶纯净的二氧化碳,可否采用收集人体的呼出气体的方法制备?
②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
4.课后实践。
尝试利用一些生活用品如饮料瓶等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
【学习目标】
1. 初步学会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4.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策略】
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它的化 学性质并不难掌握,相对来说学生对一氧
化碳的了解并不多,另外两者性质的巨大差异也增加了学生学习 和应用知识的难度,建
议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为主,一氧化碳的 学习
则通过教师边实验边与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对比,同时启发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
方法 来掌握。
1. 课前由学生尝试设计一份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报告(形式不限),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完成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实验6-3]、[实验6-4]、
[实验6 -5]、[实验6-6],并填写学生自己设计的探究报告。对设计有新意的探究
报告可以在同学中传阅 或张贴。
2.关于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可以在阅读课本以及有关信息库的知识后,采
用讨论的形式分析二氧化碳的功过,归纳二氧化碳的用途。展示二氧化碳灭火器和泡沫
灭火器的实物,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 教师可对[实验6-8]作简单说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是氧 气与血红蛋
白结合力的200倍;完成[实验6-9]后,可与碳还原氧化铜进行对比,总结出一氧化< br>碳的性质与碳的化学性质有相似之处。
4.指导学生采用列表对比的方法巩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5.能力训练:①对课本 上的部分习题进行讨论。②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对比
后,分析造成性质巨大差异的因素是什么? 从而得出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结
论。③利用所学知识,归纳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方法。④ 通过查阅资料、交流信
息等,就温室效应写一篇小论文。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二氧化碳的
用途。
能力训练点:1.通过对CO
2
物理性质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第- 63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3.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灯火实验等的介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能灵活应用CO
2
性质的有关知识。
德育渗透点:1.通过空气中二氧 化碳的含量多了不行,没有也不行的事实,以及
CO
2
不支持燃烧的实验,培养学生对 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
2.通过对温室效应,广西桂林地区溶洞的奇特景观的简介,培 养学生
热爱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环境意识,激发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以求
甚解的良好的学 习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CO
2
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2.难点:CO
2
的检验方法及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疑点:当CO2
在空气中的含量超过1%时,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可是为什么CO
2
无毒?
4.解决方法:
(1)借助于实验和实验提纲,在学生逐步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中,对CO2
的化学性质的学
习会自然而然的完成。
(2)适时、适当地选取生活中学生熟 知的事实,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事物的现象,并透
过现象去发现事物变化的实质,加深对CO
2< br>化学性质的理解应用。
【教具准备】
1.教师的实验设备:
1集气瓶CO
2
气体(用于检验CO
2
);1矿泉水瓶(充满CO
2
); 2个模拟地窖(一瓶
空气,一瓶CO
2
);铁架台;纸袋。
2.学生分组实验;(共10组,每组包括)
5瓶CO
2
气体、白醋、Na
2
CO
3
溶液、石蕊试液、木条、红磷、蜡烛,镁条、石灰水、
水; 小试管6支、中试管1支、带胶塞的导管、吸管、酒精灯、药匙、镊子、砂纸、试
管头、小烧杯、火柴。
【整体感知】
本节课堂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 主
动观察和思考问题,探究CO
2
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请问1×104 L空气中含多少CO
2
?为什么几亿年来空气中CO< br>2
的含量(即
体积分数0.03%)一直没有太大的增减?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如果空气中没有了CO
2
,会不会对自然界造成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讨论问题、回答。
【教师活动】放投影、碳循环图解,并总结。
【讲 解】如果没有CO
2
,生命活动将停止,因此CO
2
很重要,而且它也是我们 很熟悉的 气
体,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习CO
2
的性质,了解CO
2
的 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CO
2
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3 二氧化碳
【学生活动】观察CO
2

【教师活动】演示向矿泉水瓶(充满CO
2
)中倒入近半瓶水。
【学生活动】叙述现象,并解释原因。
【教师提问】在实验室内,大家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方 案来比较一下CO
2
与空气密度的
大小?
第- 64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学生讨论、回答】
【讲解】我选用一种类似于天平的简易装置,做实验,大家观察。
【学生活动】观察、体会CO
2
能像水一样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中。
【板书】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能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温室效应”、“干冰”。
【学生活动】描述所知道的温室效应:干冰的知识。
【板书】
4.干冰——固态CO
2
易升华
【教师提问】大家能不能从微观、宏观两个方面叙述一下CO
2
的组成。
【讲解】了解物质的组成,有助于大家掌握化学性质。
【板书】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
(1)安排学生实验
(2)打出现象
在空气中点燃 放入装有CO
2
的集气

木条 燃烧,有火焰 熄灭
红磷 燃烧,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 熄灭
蜡烛 燃烧,黄白色火焰,稍有黑烟 熄灭
镁条 燃烧,耀眼白光,有白烟 燃烧,发白光,有集气瓶壁上有黑点
大量白烟,
【学生活动】
(1)分组实验;
(2)叙述实验现象,并总结结论。
【教师活动】
(1)总结实验现象;
(2)得出结论。
【板书】l.CO
2
不燃烧,一般情况下也不支持燃烧。
【教师活动】
(1)介绍装置;
(2)提问如果将CO
2
倒入这一装置中,大家假设会出现什么现象?
(3)
实 验

反 应 现 象 原 因
阶梯实蜡烛熄灭了,下层阶梯上蜡烛1.CO
2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验 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2.CO
2
的密度比空气大
【学生活动】
第- 65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1) 讨论问题、回答;
(2)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讲述】
(1)“屠狗洞”的故事;
(2)提出问题:故事的原因,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板书】2.CO
2
不能供给呼吸
【教师活动】提问:
(1)CO
2
是否有毒?
(2)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深井、深洞的底部时,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学生活动】
(1)回答;
(2)演示模拟菜窖。
【教师活动】
(1)介绍紫色石蕊试液;
(2)安排实验。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
1.①白醋 ②水 ③Na
2
CO
3
溶液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2.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吹CO
2
气体;
4.向石灰水中吹CO
2

实验 操 作 及 现 象
CO
2
1.向石蕊试液中通入CO
2

与水石蕊试液由_____色变成
反应 ____色;

2.取上述变色了的溶液少
CO
2
许于 试管中并用带导管的
与石胶塞塞住管口,导管通入澄
灰水清石灰水中,给试管加热可
反 应 看到溶液由_____色变成了
_____色,同时澄清的石灰
水_______.



得出结论及有关反应方程式
1、现象说明CO
2
_____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
成了_____
2、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1、说明_____不稳定,易分解;
2、澄清石灰水变化说明了分解后又生成有
_____,分解方程式:___________ ________
3、澄清石灰水变化的原因是反应中生成了
碳酸钙,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是CO
2
气体
的特征,因此这个反应可用来鉴定CO
2
气体
的存在。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策略】
1.组织学生探讨并举例说明火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第- 66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2.根据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总结出燃烧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
到着火点
说明:
①燃烧一般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
②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能随意改变。
3.根据生活常识,列举一些火灾的事例和灭火 的方法,结合课本[实验7-1]和[实
验7-2],总结出灭火原理。
4.展示一些常用的 消防器材,选择灭火的影视素材播放,引导学生找出灭火的方
法和消防知识,理解课本中与燃烧和爆炸有 关的图标的含义。到实验室或一些消防重点
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方实地调查后,设置虚拟火灾 现场,组织消防演习方案
评比,强化消防安全意识。
5. 课本习题可以安排在课堂上讨论完成。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学习目标】
1. 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
了解化石燃料的 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
本课 题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内容通俗易读,建议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
自主学习,同时可利用科教 资料或影视素材介绍化石燃料是经过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
演变而形成的,强调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
1. 通过简单计算,完成课本中化石燃料开采年限图。
2.利用一些图片等形式展示煤和石油的成分、用途。
3.在做甲烷可燃性实验的同时介绍可 燃物组成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鉴定方法——
根据燃烧后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关于组成中是否含有氧 元素的问题,此处不宜增
加。
4.对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从开发新能源和节约能源的角度引导学生的
开放性思维。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
环境的影响,懂得 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 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
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
第- 67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学精神。
【内容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 或
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
的燃料 ;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讨论:在氢气、甲烷(天然气、沼气)、 、煤气、
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柴油和煤等燃料中,你认为最理想的燃料;调查当地燃料的
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
新课程标准提出可选情景素材有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 ,“西气东输”工程等。
确定选用人教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 影响》
作情景素材,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在前两个课题已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
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
源。学生在前两个 课题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探究煤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等形成的酸雨的
危害,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时产生的尾 气的探究,归纳出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对空气
的污染的主要原因。
然后再探究乙醇和氢气 的燃烧反应、制取等内容,讨论燃料的选用。最后了解新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结束时总结归纳本课题应该 知道的知识是:
1、一些燃料燃烧对环境有不良影响,应选择使用不污染环境或对环境污染小的燃
料;
2、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3、应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燃料,综合利用资源和开发新能源具有重要
意义。
【重点】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
要性。
【难点】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媒体与器材 】电脑、小烧杯,稀硫酸、植物叶子或果皮,金属粒或条(如铁、铝等),
小石头粒
【教学模式】引导探究
1、探究煤的燃烧形成的酸雨。
从煤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推测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引导复习煤的知识引入酸雨的形成。
【实验探究】
分组进行有关酸雨的探究实验,并开展讨论P
140
的“讨论”。
指导实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探究酸雨的危害。
【引导探究】
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分析尾气中污染物。
引导复习石油的知识引入燃烧产物的探究。
探究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引导探究】
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改良和充分燃烧的角度推测减少污染的方法。
引导从燃烧的反应开展探究。
探究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总结】
归纳总结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污染的原因。
第- 68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引导从燃烧的反应总结归纳。
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探究】
从酒的酿制推出乙醇的可再生,从燃烧的反应推出其优点。
引导从酒精的制备、性质来探究酒精。
探究乙醇。
【引导探究】
说出应用的例子及优点。
引导从乙醇燃烧的优点探究其使用。
探究乙醇作燃料的情况。
【引导探究】
回忆氢气的性质推出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从制备考虑其应用前景。
引导从氢气的性质制备来探究。
探究氢气。
讨论:
从掌握的知识分组讨论P
143
的“讨论”
组织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确定选择使用的燃料。
【引导探究】
从掌握的知识描述,引导描述新能源。
认识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的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检查对知识的学习情况。
【作业】完成P146的习题3、4;
选做习题1、2、5、6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行P
145
的“调查与研究”作为继续深入的学习。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 1 金属材料
【教学目的】
1.通过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 发
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 用途,
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认识在金属中加 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
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
【课题分析】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日常生活用品很多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入手 ,说明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类,并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说明铁、铜、铝及其合金是人类
使 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配合实物照片介绍了金属具有金
属光泽,能传热、导 电,有延展性等重要物理性质,同时采用列表的方式,给出了一些
第- 69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数据,为如何利用金属的物理 性质提供了重要依据。教材把重点放
在“讨论”及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的了解上,注意培养学生综合 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合金。教材用厨师在炒菜时常会在菜里加入各种调料以改善菜的色 、
香、味的事实作比喻,说明在纯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与纯金属
性质不 同的合金,如生铁和钢等,这些合金具有某些比纯金属更好的性能。教材接着通
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合 金与纯金属性质的不同,了解为什么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
用途的原因。教材以列表的方式简略地介绍 了一些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
教材还介绍了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和钛合金,连同 在“化学技术社会”中介
绍的高新科技的内容——形状记忆合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21世纪金属材料 的发展
趋势,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
【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由学生收集一些 常见的金属材料,由实物或事实入手,使学生认识金
属材料与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进而引入 到对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教学。
2.重点组织好教材中的“讨论”,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对 有些讨论
题应说出不止一个理由。也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讨论题。通
过讨论引导学生形成以下认识: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
唯一的决定因素, 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考虑价格、资源、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
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 种因素。
3.认真做好【实验8-1】和【实验8-2】,这是使学生认识物质组成的改变会使其性能发生改变的重要依据,也是为什么目前纯金属只有90余种,但由这些纯金属按一
定组成和质量 比制得的合金已达几千种的原因。
4.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表,以及钛和钛合金等属于常 识性介绍内容,
学生只需留有大致印象即可。教师应使学生了解如何查阅这些资料的途径,以培养学生< br>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5.资料“金属之最”以及“形状记忆合金”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可以结 合这些内
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办一期化学小报或墙报等。钢的淬火和回火实验同样
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且简单易做,应鼓励学生做。
探究一 铁片与铁粉颜色不同的原因
问题 :铝粉具有银白色的光泽,常用来做涂料(俗称银粉、银漆),保护铁制品不
被腐蚀,而且美观、但一般 金属的粉未的颜色多为黑色。为什么金属在粉未状时的颜色
是黑色呢?
实验:
实验 一:取一块铁片,用细砂纸打磨表面,用滤纸(或软布)擦拭后,观察铁片的颜色;
观察实验室里的铁屑 样品颜色。
实验二:取一小块玻璃残片,观察其颜色。将玻璃小心敲碎(注意保护好眼睛),观察玻璃屑的颜色。
根据以上实验探究,结合你学过的物理光学知识,解释玻璃屑颜色不同于玻璃片的
原因。推测铁粉颜色与铁片颜色不同的原因。
研究二 探访身边的金属]
1.环顾 你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品,观察超市或商店里货架上的商品,或询问你的父
母。调查一下你身边有哪些金属 制品,然后将你的调查结果填入下表里。
调查记录:生活中的一些金属制品
调查 金属制品 所用金元素 价格 该用途所利
项目 的名称 属名称 符号 (元/用的金属性
件) 质
第- 70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1
2
3
4
2.用手掂一掂不锈钢制品及铝制品的轻重。推测两者的密度大小。

课题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的】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 .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
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 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 性
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课题分析】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 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
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
学生已有的知 识基础,教材采用实验事实一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
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 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
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
的探究上,采用实验一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 层诱导,由学生自
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
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
化学问题 。
【教学建议】
1.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可以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 氧气反
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
分 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
2.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 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
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 学探究的
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
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该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
3.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 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
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 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
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 练习来感受的。教师
也可以补充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联系实际的习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
分析得到的。 探究分三步进行:(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
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 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
较弱。(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 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
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 属活泼。(3)经
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在整个探
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
这是有关 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由于学生还没有盐的概念,因
此教材中只能说“位于前面 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
第- 71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具体例子来进行教学。
5.可以通过对一些实例和习题 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
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 序可以作为有关金属能否在溶液
中发生置换反应等的判断依据。这部分的教学也可以结合本课题的复习和 小结进行。
探究一: 铁合金的抗锈蚀性能
问题:建筑物的防盗门及防盗网为什么常用不锈钢制造呢?
实验:班上的同学集体协作,选派 代表到小五金商店购买少量普通铁钉和不锈钢钉,并
购买一张细砂纸。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如下家庭小实验 。
用细砂纸打磨普通铁钉和不锈钢钉表面。
将两枚铁钉分别浸在食盐水中,食盐水不要全部 浸没铁钉。几天后观察两枚铁钉锈
蚀的情况,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1)普通铁钉与不锈钢钉哪个更能抗锈蚀?
(2)查找课本,比较生铁、钢及不锈钢的成分有何不同。
研究二: 铝与铁常温下和氧气反应的难易 用铝片和铁片进行实验。
取一块铝片,用细砂纸打磨其部分位置, 观察没有打磨及打磨部分的色泽。发现打
磨后铝的色泽比没有打磨的色泽更光亮。过一段时间,两者色泽 又变得一样。
同样方法,用铁片重复上述实验,观察打磨前后的铁的不同及变化,则发现打磨后
的铁不会变得与打磨前的铁一样。
(1)从上述实验事实推测:铝和铁哪种物质更容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2)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为什么我们通常看见铁生锈而没有看到铝生锈?
(3)在清洗铝制品时应注意些什么?
(4)根据铝的这种抗锈蚀“特性”,试推测防止金属锈蚀可采用的一种方法。
探究三: 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方法之一
问题:如何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请你回忆:将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的实验现象。
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浅绿色 氯化亚铁溶液,把用砂纸打磨、擦亮的铝丝插入溶
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溶液由浅绿色逐渐变为无色 。
把一根光亮的铜丝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没有发现任何变化。
(1)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实验事实推测:铝、铜和铁的化学活动性强弱顺
探究四: 判断全属的活动性顺序方法之二
问题:把铝片、铁片、铜片分别跟稀硫酸反应,哪种金属反应最快?
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两小块打磨光洁的铝片、铁片、铜片,加入5mL稀硫酸,
观察实 验现象。发现铝跟酸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铁跟酸反应缓慢,铁片表面产生
少量气泡。而铜片表面无 任何变化。
(1)写出本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推测铝、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
探究学案: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回忆与再现]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实验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活泼性比较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镁在空气中燃烧
2.铝与铁相比,具有哪些优良性质?
3.为什么铝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
4.分析“真金不怕火炼”蕴含的科学原理。
第- 72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活动与探究(一)]
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1.收集信息:A组
金属与稀盐酸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镁与稀盐酸:
锌与稀盐酸:
铁与稀盐酸:
与 稀盐酸:
B组
金属与稀硫酸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镁与稀硫酸:
锌与稀硫酸:
铁与稀硫酸:
与 稀硫酸:
2.讨论交流
上述反应的共同特征:(1)________(2)______ __(3)_________(4)__________
3.结论
(1)上述金属的活动性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反应属于_________反应。
[活动与探究(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1.收集信息
实验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2.讨论交流
(1)上述反应的共同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铝、铜、银的活动性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与应用]
1.判断下列各组物质能否发生反应?
(1)银和稀盐酸: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铝和稀硫酸: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铜和硫酸锌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4) 锌和硫酸铜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
(5)镁和硝酸银溶液:_ ___________________;(6)铜和氯化银固
体:_______________ _____;
2.“药金”又称为“愚人金”,实为铜、锌合金。由于“药金”外观与黄金相似,常< br>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请你设计实验,证明实验台上的“药金”戒指是假
黄金戒指。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反思与评价]
学完本节,我的收获、启示或发现„„
第- 73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课题 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目的】
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
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4.知道废;日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
性。
【课题分析】
本课题涉及面很广,包括地球上及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铁的冶炼、有关化学方 程
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以及金属资源的保护等,既有知识、技
能方面 的内容,又有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等情感领域的内容。
本课题由常见金属矿物的照片以及资料“金属元 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表引入,简单
介绍了地球上及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人类对地球上金属矿物资源的利 用主要是用来冶
炼金属,而其中冶炼量最大的是铁。因此,教材很自然地转入到对铁的冶炼的讨论。 < br>第一部分“铁的冶炼”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教材除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冶炼铁的历
史外,主要是通 过实验,说明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化学反应原理,并结合炼铁的
实际情况,以例题的方式介绍了化 学方程式计算中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这样,把化学
原理、计算和生产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习活 动成为有机的整体,有利于学生主
动参与学习。
第二部分“金属资源的保护”,重点是有关铁 的锈蚀以及防护的“活动与探究”内
容。该活动与探究内容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并实施、讨论、得出 结论、对结论进行
应用等多个步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大的价值。关于
金属资源的保护,教材中首先以图示的方法给出了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形象他说
明了金属 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以及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教材中简要地介绍了废旧金
属的回收利用、合理开采矿 物等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
【教学建议】
1.关于地球上及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的教学,可 以结合地理课的有关内容,利用
矿物标本或实物照片、图表等进行教学,应鼓励学生主动查找有关资料, 并在课内外进
行交流。我国冶炼铁的历史及解放前后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等内容的教学,也可以采用相似的教学方法。
2.做好【实验8-3】,并将它与炼铁生产的主要化学反应原理结合起来,使 学生
认识化学原理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
3.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是一类在实 际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
应使学生了解它的价值,主动参与学习。讨论这一类计算题的解法时,关 键是归纳出解
题思路:即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都是纯物质的计算,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可以视情况进行课堂练习,当堂讨论和评析一些错误的解法以及出现错误
的原因,以加 深学生的理解。
4.精心策划和组织好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活动与探究”内容。教材中的图8-23提示了铁钉锈蚀条件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在一个星期前就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
经验来探讨 该实验的设计方案,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出多种方案,允许多种方案同
第- 74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时试验,以小组或个人等多种方式活动,同时要认 真做好观察记录。在实验的基础上,
可以由各小组或个人展示他们的实验情况,并汇报探究的结果。讨论 是在各组或个人已
有初步结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这些结论的辨析、归纳是很重要的。从反应物的角
度分析,铁钉锈蚀的条件需有水蒸气和氧气等,教材中给了思考金属腐蚀条件的思路:
要有能够 发生反应的物质,反应物要能互相接触,生成物不会对反应起阻碍作用,等等。
同时给出了防止金属腐蚀 的思路:如果破坏金属腐蚀的条件,使它们不再具备腐蚀的基
础,就能防止金属腐蚀。利用这些思路组织 好讨论,由学生自己提出铁制品的防锈建议,
并将它应用于自行车构件防锈措施等实例上。
5 .关于金属资源保护的教学,可以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将教材中的一些矿物可供
开采的年限图制成投影片 或计算机软件等,并配合其他资料,使学生强烈感受矿物资源
是有限的,以及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废 旧金属的回收利用是每个学生都随手可做的
事情,可结合本课题未的“调查与研究”,使学生了解废旧金 属回收的意义,并积极主
动地去做。
6.可以按照教材中所给的思路,采用讨论、填表和填空 等方式进行本单元小结。也可
以结合实例分
析,通过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进行本单元小结。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义目标:培养从平凡的事实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2、乳化作用
3、几种物质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学情分析:溶液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 有关溶液的知识,激发
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
神。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手段:课本上的彩图、课外收集的资料、分组实验
课前预习作业:
1、你接触过哪些液体物质?举例说明。
2、一些物质(如:食盐、蔗糖、泥土、植物油、面 粉等)分别放入一定量的水中,然
后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3、什么叫溶液?你上面举出的例子中哪些是溶液?
4、溶液有几部分组成?指出上述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
5、观察一下溶液,从外观上看有哪些特征呢?
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收集溶液的相关资料
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图9-1及图9-3
第- 75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讲解】这些精美的图 片都与化学中的溶液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液体
产生的神奇效果。这节课我们将与大家一 起走进化学溶液世界,领略化学的魅力。
一、溶液
做【实验9-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叫溶质?
2、什么叫溶剂?
【介绍】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实验9-2】、【实验9-3】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溶液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溶液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1、溶液与浊液的区别
2、乳化作用
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与探究】一些物质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
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2、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
板书设计:
一、溶液:
1、什么叫溶液?
2、什么叫溶剂?
3、什么叫溶质?
4、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
5、常见溶液中的 溶质和溶剂
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本节课达标自测
A组
一、填空题:
1、 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③写名称)填在相应的短线上。
①稀硫酸: ,②澄清石灰水: ,③碘酒: , ④锌和
盐酸完全反应后的溶液: ,
⑤氢氧化钠溶液: 。
2、少量的碘加入到汽油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所得到的溶液
名称是 。
3、少量的植物油加入到水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混合物叫做
。做完实验后,这支试管用 洗涤,因为 有
的功能。
4、 色的高锰酸钾溶液中用滴管缓缓加入少量酒精,不要振荡,现象是
,然后振荡,现象是 ,该溶液中的溶质是
,溶剂是 。
二、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水银 B.蔗糖水 C.石灰浆 D.植物油、水、洗洁精混合振荡后的液体
2.以下不属于溶液外观上的基本特征的是( )
第- 76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A.均一 B.稳定 C.无色 D.透明
3.组成溶液的溶质( )
A. 只能是固体 B. 只能是液体
C.只能是气体 D.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一杯溶液里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是( )
A.相同的 B.不同的 C.只有上层是相同的 D.无法确定
5.溶液一定是( )
A.单质 B.化合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 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C、溶液一定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D、冰和水混合在一起,冰是溶质,水是溶剂
7、两种能溶于水且能起反应的块状固体A、B,反应最快的情况是( )
A、两种块状固体接触 B、将两种固体碾细拌合
C、将两种固体溶于水并搅动 D、一种块状固体与另一种粉末混合
B组
一、选择题:
1、下列混合物中,属于溶液且溶质是单质的是( )
A.石灰水 B.泥水 C.碘酒 D.牛奶
2、一种液体是否是溶液,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
B、 一种物质被分散成分子或离子均匀进入另一种物质里
C、液体是均一的、稳定的
D、长期放置不分层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溶于水是扩散过程,所以溶解都是要吸热的
B、 溶液中只可以有一种溶质
C、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面喝的糖水含糖少
D、条件不改变时,溶液放置多久,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4、向图中的试管里的水中 加入某种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后,原来U型管内两臂
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了些, 左边的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是
( )。
A.活性炭 B.氯化钠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二、简答题:
1、写出下列溶液中溶剂的名称
碘酒 ,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
硫酸铜溶液 ,医用酒精 。
2、小英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
(1)从你能想到的可能 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中,写出其中两项,并预测此
因素对食盐的溶解速率的影响:
因素1 ,你的预测 ;
因素2 ,你的预测 。
(2)从你所列因素中选出一个,通过实验验证你的预测。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第- 77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3、(1)列举3种生活中遇到的溶液 :
(2)你家中餐具上的油污是如何清洗的?

课题 2 溶解度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 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
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 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
种限度呢?
[板书] 课题2 溶解度
[思考]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说明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些
条件对气体的溶解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 一、溶解度
[讲解]溶解性是物质的 一个重要性质,怎样才能比较精确地表示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
的大小呢?
[板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
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布置思考题]理解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 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 ℃时食盐溶解度是36 g”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2.溶解度曲线
[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 标表示温度,以纵坐
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板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
[布置学生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师生共同归纳]
1. 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相
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 解度以及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2.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
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溶解度曲线提 供的信息,可以
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溶解度都 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
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 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
[板书]气体的溶解度: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展示表格]
气 体 氧气 氯气 二氧化硫 氯化氢 氨气
溶解度 1:0.03 1:2 1:40 1:500 1:700
二、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第- 78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 g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 g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 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 g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 g。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 ℃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 g水中加入80 g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 g呢?
3、已知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
A、易溶 B、难溶 C、微溶 D、可溶
4、已知20 ℃时,25 g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
A、易溶 B、微溶 C、可溶 D、易溶
三、复习小结
师:如何认识溶解度?怎样由溶解度判断溶解性大小?
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课题 3 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 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
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 量的意义。
(板书)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
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 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 g,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 g×20%=60 g。
溶剂质量(水)=300g -60 g=240 g。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第- 79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 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 g溶液,蒸干后得到2.8 g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
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 kg质
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 kg×16%=24 kg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 kg-24 kg=126 kg
答:配制150 kg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 kg和水126 kg。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 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 g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 1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酸和碱溶液 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
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
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白醋、稀盐酸 、稀硝酸、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
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点滴板、滴管;花。
2.学生准备:每小组自制2~3种指示剂。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什么是酸、碱、盐;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了什 么是酸后,完成对碱的模拟自主探究,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
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 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从离子观点了解什么是酸、碱、盐。
[教学准备]溶液导电性实验仪器、紫色 石蕊试液、锌粒、氧化铜粉末、酚酞试液、硫酸
铜溶液、氯化铁溶液、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钾溶液
[教学程序]
[提问]:试管中的紫色石蕊试液,在不借助任何化学药品的情况下,能否使之变成红色
第- 80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学生演示:向试管中吹气。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追问]:为什么会变色?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提问]:除了碳酸,还有其他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吗?
探究实验:分别在稀盐酸和稀硫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小结过渡]:碳酸、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它们还有其他的共性
吗?
探究实验:稀盐酸、稀硫酸与锌粒及氧化铜粉末的反应。
[小结过渡]:稀盐酸、稀硫酸都能 与锌粒及氧化铜粉末反应,由此可见,它们在性质上
是有了些共性的。为什么它们会具有一些相似的性质 呢?
探究实验:氯化钠导电性实验。
[提问]:氯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导电?
回忆物理中学习的导电的原理,推测氯化钠溶液导电的原因。
FLASH动画展示氯化钠溶液的导电过程,解释电离的概念,介绍电离方程式。
[结论]: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探究实验: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导电性。结论:稀盐酸与稀硫酸都能导电。
[分析]:为什么稀盐酸和稀硫酸能导电?
[归纳]:稀盐酸、稀硫酸中都存在着相同的阳离 子──H+,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具有
了相似性。不仅稀盐酸、稀硫酸中存在H+,还有其它的一些物 质也能电离出唯一的阳
离子──H+,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物质──酸。
[小结]:探究思路 ──通过实验发现一些物质具有共性,试图去解释具有共性的原因,
通过对导电性的探究,发现存在相同 的阳离子──氢离子,归纳出酸的概念。
[自主探究]:碱
[评价与小结]:评价自主探究成果
[新知识提示]:氯化钠属于哪一类物质?
[课外学习]:什么是盐?
探究学案:什么是酸、碱、盐
[示范探究]探究活动一:
稀盐酸稀硫酸、紫色石蕊试液、锌粒、氧化铜粉末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探究活动二:导电性实验发现:
稀盐酸_______(能、不能)导电; 稀硫酸________(能、不能)导电。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什么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______的化合物叫做酸(acid)。
[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一: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无色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探究活动二:
导电性实验发现:氢氧化钠溶液_____(能、不能)导电;氢氧化钾 溶液______(能、
不能)导电。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着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试写出它们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什么是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______的化合物叫做碱。
课外学习:NaCl──盐
第- 81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酸和碱的定义和化学性质
2掌握盐的定义,理解中和反应。
3巩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4掌握中和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引导探索法、归纳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简单复习酸和碱的定义和常见的化学性质
二、 课前小测:
1、 写出酸和碱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写出电离方程式):
(1) 酸------
例如:
(2) 碱------
例如:
2、 酸和碱分别有哪些化学性质?
(1) 与指示剂反应
1) 酸使__________变红
2) 碱使__________变红,使________变蓝。
(2) 酸与金属(派在_____前)反应
例:铝跟稀硫酸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铁跟盐酸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与金属氧化物(酸)和非金属氧化物(碱)反应
1) 盐酸与氧化铜,方程式:___________
2)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符合下列事实的化学方程式。
(1)用盐酸除去铁锈_____________
(2)漏置在空气中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内加入适量的稀硫酸_________
(3)把生石灰放进水中,可以把鸡蛋煮熟_____________
(4)石灰水长期裸露在空气中,会变浑浊_______________
3、玻璃棒蘸取 酚酞试液在滤纸上画一只小鸟。把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滤纸上很
快出现一只___小鸟。再把此滤 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小鸟逐渐___。
4、下列物质放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是____,质量会减少的是___不会变质的是___.
A、粗盐 B、浓硫酸 C、Na
2
CO
3
·10H
2
O D、浓盐酸
E、NaCl F、石灰水 G、NaOH H、CaO
4、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
A、 稀释浓硫酸时,把水慢慢倒入盛有浓硫酸的量筒中并搅拌;
B、 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液滴飞溅,滴管应贴紧试管内壁;
C、 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 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E、 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在托盘天平左盘的滤纸上称量;
第- 82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F、 将收集满氢气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子上;
三、 引入新课
[趣味实验]“无中生有 ”:用两支玻璃棒分别蘸上浓盐酸和浓氨水后让两支玻璃棒靠近
但未接触,观察现象。
[提问]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
[回答]盐酸跟氨水(是一种碱)会反应
[提问]怎样检验碱是否存在呢?
[回答]用指示剂(无色酚酞变红,紫色石蕊变蓝)
四、 新课讲授
(一)中和反应
[活动与探究]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 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
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 ,观察现象。
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讨论]玻璃片上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写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板书] NaOH + HCl = NaCl + H2O
[讲解]NaOH = Na+ + OH

HCl = H
+
+ Cl


溶液中的离子进行重新组合,Na+与Cl

结合成NaCl, H
+
和Cl

结合成HCl.
[练习]Ca(OH)
2
+ HCl = NaOH + H
2
SO
4
=
[提问]以上反应生成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回答]都生成水和另一化合物(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归纳并板书]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
例如:NaCl、Ca Cl
2
、Na
2
SO
4
、AgNO
3
、K MnO
4
、Na
2
CO
3

[提问]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物质叫做什么?(碱)
[归纳并板书]向上述这类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讲解]中和反应不是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前面我们学过的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
并举例说明。
[回答]
1)化合反应:C + O
2
点燃 CO
2

2) 分解反应:2KMnO
4
Δ K
2
MnO
4
+ MnO
2
+ O
2

3) 置换反应: Mg + 2HCl = MgCl
2
+ H
2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____,改良酸性土壤: H
2
SO
3
+Ca(OH)
2
=CaSO
3
+H
2
O
2、处理工厂的废水 H
2
SO
4
+Ca(OH)
2
=CaSO
4
+H
2
O
3、用于医药
3HCl + Al(OH)
3
= AlCl
3
+ H
2
O
HCl + NaHCO
3
=NaCl + CO
2
↑+ H
2
O
五、 课堂小结:
(一)中和反应
1、盐----- 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
2、中和作用----- 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NaOH + HCl = NaCl + H
2
O
Ca(OH)
2
+2 HCl = CaCl
2
+ 2 H
2
O
NaOH + H
2
SO
4
= Na
2
SO
4
+ H
2
O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第- 83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H
2
SO
3
+Ca(OH)
2
=CaSO
3
+H
2
O
2、处理工厂的废水
H
2
SO
4
+Ca(OH)
2
=CaSO
4
+H
2
O
3、用于医药
3HCl + Al(OH)
3
= AlCl
3
+ H
2
O
HCl + NaHCO
3
=NaCl + CO
2
↑+ H
2
O
六、目标检测:
1、 写出盐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盐----
例如:
2、 写出中和反应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中和反应---
例如:
3、 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B、C三种无色液体。当喷洒A、时,滤纸无
明显变化;再喷洒B 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红猫;最后喷洒C时,小猫渐渐消失。回答下
列问题:
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用__________画的。
无色液体A是____,B是____,C是___;或A是____,B是___,C是____。
4、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
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Fe + H
2
SO
4
= FeSO
4
+ H
2
↑ B、 H
2
CO
3
= H
2
O + CO
2

C、NaOH + H
2
SO
4
= Na
2
SO
4
+ H
2
O D、 S + O
2
点燃 SO
2

5、Zn、Fe(OH)
3
、KMnO
4
、CaO、 稀H
2
SO
4
、H
2
O等物质中,按下列要求写出化学反应方程
式:
(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
(2)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
(3)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
(4)中和反应:________________
6、某地有间大型火力发电厂(燃烧煤 发电),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其方程式为
_________,这种气体会形成酸雨,造成土壤酸 化,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为了减小土壤
的酸性,可在土壤中加入适量________,以中和酸性,其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
7、查得某工厂排放的废水中有大量NaOH,若直接排入 河流会造成水体污染,应怎样处
理此工厂中的废水?写出你的想法,并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 ____
8、人的胃酸过多,会造成消化不良或是胃痛,此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某些碱性物
质,如_______或________,以中和过多的胃酸,写出它们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若胃穿孔,则不宜用__________方法(填第一种或 是第二种)
9、我国西部地区有一个苦泉村,村子里的泉水蒸发得到蓝色的胆矾(CuSO
4
.5H
2
O),当地
居民用铁锅将水煮一煮就不苦了,久而久之铁锅就变成了 “铜锅”,试解释这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中和反应
1、盐----- 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
2、中和作用----- 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第- 84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NaOH + HCl = NaCl+H
2
O
Ca(OH)
2
+2 HCl = CaCl
2
+ 2 H
2
O
2NaOH + H
2
SO
4
= Na
2
SO
4
+2 H
2
O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H
2
SO
3
+Ca(OH)
2
=CaSO
3
+H
2
O
2、处理工厂的废水 H
2
SO
4
+Ca(OH)
2
=CaSO
4
+H
2
O
3、用于医药
3HCl + Al(OH)
3
= AlCl
3
+ 3H
2
O
HCl + NaHCO
3
=NaCl + CO
2
↑+ H
2
O

第十一单元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3.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4.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二、本课题分析
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人们最熟悉的盐,也是学生最早认识的盐。把盐等同于食盐
是较常见的误解。本 课题一开始就在上一单元所学盐的概念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注意这
二者的区别,既有警示作用,说明学习 化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也可加深学生
对盐类概念的理解。教材接着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 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进一
步印证上述盐类的概念,同时引出本课题主题──生活中常见的盐。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四种盐。考虑到后三种盐在
组成上的共性及相 关内容量的平衡,将四种盐分为两部分:一是氯化钠,简介氯化钠的
用途、在自然界的存在及晒制,并由 此引出粗盐提纯的活动与探究──学习蒸发操作,
进一步训练溶解、过滤等操作技能。二是碳酸钠、碳酸 氢钠和碳酸钙,在简要介绍了这
三种盐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之后,通过前面已学的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及含碳酸钙的
建材被盐酸腐蚀的照片,自然地引出碳酸钠、碳酸氢钠相关性质的探讨实验,意在让学生认识到含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盐具有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共性。至此,在酸、
碱、盐的反应 中,从生成物情况来说,学生已接触过生成水的反应(中和)和生成气体的
反应,尚缺生成沉淀的反应, 因此教材列举了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生成沉淀的反应,并由
此概括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进而由讨论得出复 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课题末给出了两个资料,一个结合纯碱用途简介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 巨大贡献的
侯德榜先生的事迹,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另一个结合碳酸钙的性质简介石
笋和钟乳石景观的形成,是联系实际和地理知识的好例子,具有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
生兴趣的作用。
教学建议如下:
1.氯化钠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多,教材中只列举了一些最常见的例子。教学中 可以发动学
生结合课后习题多列举一些,如盐水漱口防治口腔炎症、预防感冒等,以开扩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
2.在生活中利用碳酸钠、碳酸氢钠较多的是它们的碱性──去油污。教材中有意 回避了
这一点。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涉及水解问题。在教学中很可能遇到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可
以 简单告诉他们这两种盐溶于水呈碱性,不宜过多、过早讲述盐水解的知识。在这里留
下一点悬念,还有利 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 85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3.活动与探究中的讨论是学生动手实验前的必要准备,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 技
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应引导学生充分讨论。
实验部分的一些操作在上一 学期已经学习过,但由于练习不多,相隔时间又较长,
应要求学生作好预习,提醒学生复习称量、过滤等 操作,使学生实验时心中有数,以保
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避免盲目地“照方抓药”。
4. 对实验中出现的新仪器和操作技能,教师要加以指导。例如,蒸发溶液时要注意倒入
蒸发皿里的溶液以不 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为宜,倒入过多溶液,加热至沸腾时易迸溅。
另外,如果粗盐溶解后产生沉淀过 多,应提醒学生:过滤时最好先让上层滤液滤过,
然后再将混有大量沉淀的溶液倒入漏斗。以免沉淀先行 进入漏斗后可能堵塞滤纸纤维的
间隙,使过滤速度过慢。
5.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三、资料
1.我国食盐产地
我国食盐的产地分布很广,从东北到海南、台湾,从新疆、青海、川藏到内 蒙,出
产着种类繁多的盐:海盐、井盐、岩盐、池盐等。其中辽宁、山东、两淮、长芦各盐场
盛 产海盐,自古闻名。井盐则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四川自贡市的自流井最为有名,岩
盐产于四川、云南、 湖北、湖南、新疆、青海等地。在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新疆、
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很多咸水湖, 盛产池盐,其中最大的是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池,
据统计,仅这一盐池开采出来的池盐,足够我国十二 亿人口食用四千多年。其他如青海
茶卡盐池、甘肃吉兰泰盐池、山西解池都是著名的池盐产地。
2.日晒法从海水制盐
选择海滨平坦坚实的地方做成的浅池叫盐田。由水沟引海水入储海水池 内,静置,
使泥沙沉降,再引入二次蒸发池中,利用日光、风力等自然蒸发作用使含盐水浓缩至接
近饱和后,导入结晶池,水分继续蒸发,溶液浓缩到1.21 gcm3左右,即有食盐晶体
析出。此 法适用于气温较高、湿度低、雨量少、多风的近海地区,我国东北及河北的一
些盐区,都用此法生产。
3.食盐的生理作用
食盐是人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成人体内所含钠离子的总量约为60 g,其中80%
存在于细胞外液,即在血浆和细胞间液中。氯离子也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钠离子和氯< br>离子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下列几点。
(1)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Na+和Cl-是维持细胞 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K+和HPO42-
是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在细胞外液的阳离子总 量中,Na+占90%以上,在
阴离子总量中,Cl-占70%左右。所以,食盐在维持渗透压方面起着 重要作用,影响着
人体内水的动向。
(2)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由Na+和HCO3-形成的碳酸氢钠,在血液中有缓冲作用。
Cl-与HCO3-在血浆和血红细胞之 间也有一种平衡,当HCO3-从血红细胞渗透出来的时
候,血红细胞中阴离子减少,Cl- 就进入血红细胞中,以维持电性的平衡。反之,也是
这样。
(3)氯离子在体内参与胃酸的生 成胃液呈强酸性,pH约为0.9~1.5,它的主要成分有胃
蛋白酶、盐酸和粘液。胃体腺中的壁细胞 能够分泌盐酸。壁细胞把HCO3-输入血液,而
分泌出H+输入胃液。这时Cl-从血液中经壁细胞进 入胃液,以保持电性平衡。这样强的
盐酸在胃里为什么能够不侵蚀胃壁呢?因为胃体腺里有一种粘液细胞 ,分泌出来的粘液
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层约1 mm~1.5 mm厚的粘液层,这粘液层常被称为胃粘 膜的屏障,
在酸的侵袭下,胃粘膜不致被消化酶所消化而形成溃疡。但饮酒会削弱胃粘膜的屏障作
用,往往增大引起胃溃疡的可能性。
第- 86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此外,食盐在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上也有作用。
当细胞外液大 量损失(如流血过多、出汗过多)或食物里缺乏食盐时,体内钠离子的
含量减少,钾离子从细胞进入血液 ,会发生血液变浓、尿少、皮肤变黄等病症。
教材中提到人体对食盐的需要量一般为每人每天3 g~5 g。由于生活习惯和口味
的不同,实际食盐摄入量因人因地有较大差别,我国一般人每天约进食食盐10 g~15 g。
针对20世纪40年代关于食盐摄入过量是高血压发病率高的一种说法,最近出现了< br>质疑。有研究指出,易引起高血压的因素是饮食中的钙和钾过低,而不是钠摄入量过多。
并认为, 为预防高血压而采取的低盐饮食,可能会影响其他营养元素的摄入,因此低盐
饮食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
4.生产纯碱的方法
在古代,人们把草木灰用热水浸泡后再过滤,可得一种黑色碱液,它可以 用来洗涤,
这种黑色碱液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碳酸钾和氯化钾。另外人们还从天然碱湖中提取碱,由
于冬天气温较低,天然碱湖中有结晶析出,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种碱
叫做天然碱。
18世纪以前,纯碱均取自于植物和碱湖。后来,随着碱的用途日趋广泛,对碱的
需求也就日益 增大。1791年法国化学家兼医生路布兰(Nicolas Leblanc,1742—1806)
经过四年研究,取得了从食盐制取纯碱的方法。主要化学反应如下:
用食盐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
2NaCl+H
2
SO
4
===Na
2
SO
4
+2HCl
然后用焦炭还原硫酸钠制取硫化钠,
Na
2
SO
4
+4C==Na
2
S+4CO↑
最后利用硫化钠与石灰石反应生产出碳酸钠。
Na
2
S+CaCO
3
==Na
2
CO
3
+CaS
路布兰法需要高温,设备腐蚀严重,生产工序复杂,产量不高,碳酸钠的纯度也差。
1862年,比利时人索尔维(Ernest Solvay,1838—1922)以食盐、氨、二氧 化碳为
原料制得碳酸钠,叫做氨碱法。反应分三步进行:
NH
3
+CO2
+H
2
O==NH
4
HCO
3

N H
4
HCO
3
+NaCl==NaHCO
3
+NH
4
Cl
2NaHCO
3
==Na
2
CO
3
+CO
2
↑+H
2
O
反应生成的CO
2
可以回 收再用,NH
4
Cl又和CaO反应产生NH
3
重新作为原料使用,而
副产物CaCl
2
大量堆积毁占耕地是当时不可克服的公害。
2NH
4< br>Cl+CaO==2NH
3
↑+CaCl
2
+H
2
O
氨碱法可以连续生产,产品质量纯净,因而被称为纯碱。英、法、德、美相继建厂,
这些国家发 起组织索尔维公会,设计图纸只向会员国公开,对外绝对保守秘密。凡有改
良或新发现,会员国之间彼此 通气,并相约不申请专利,以防泄密,除了技术之外,营
业也有限制,他们采取分区售货的办法,例如我 国市场由英国卜内门公司独占。
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于1938年到1940年用了三年时间,成功研 究出联合制碱法,
后来定名“侯氏联合制碱法”。
侯氏联合制碱法的反应原理和氨碱法相同, 不同的是,生成的氯化铵不与生石灰反
应回收氨,而是在分离出碳酸氢钠的滤液里(这滤液的成分是氯化 铵,没反应的食盐和
碳酸氢钠)加入食盐,使NH
4
Cl成晶体析出,分离出氯化铵后 ,继续通氨气又制得NaHCO
3

食盐得到充分利用,氨是由合成氨厂供给,即把纯 碱厂和合成氨厂联合起来,既生产纯
碱又制得化肥。而且无索尔维法CaCl
2
毁占耕 田问题。在用氨碱法生产纯碱以前,我国
华北一带纯碱的供给依赖于内蒙一带的碱湖。河北省张家口是华 北地区著名的纯碱集散
地,所以也有人把纯碱叫做“口碱”。口碱约含Na
2
CO3
50%~77%,另外还含有碳酸氢钠、
第- 87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氯化钠和硫酸钠等。我国第一个碱厂于1922年 在塘沽建成,但由于帝国主义、官僚资
本主义的排挤,几次濒于倒闭。
抗日战争初期,塘沽厂 西迁四川省五通桥,拟用当地所产井盐代替原用海盐生产纯
碱,但井盐成本太高,这时,侯德榜回国,在 侯德榜的领导下,自行研究,经过三年的
时间将纯碱生产和化肥生产相结合实验成功,1943年中国化 工学会在重庆开会,将此
法定名为“侯氏制碱法”。但这仅是萌芽并没有大量生产。日产纯碱和氯化铵各 15 t
的中间试验厂是解放后,1952年在大连化工厂内建起来的。1964年通过国家技术鉴定,
投入大规模生产。
5.酸式盐和碱式盐的生成
酸式盐可由多元酸跟金属起置换反应 ,或者跟碱、跟盐起复分解反应而制得。因为
只有多元酸才含有几个可供电离的氢离子,并且它们都是分 步电离的。因此,当酸中的
部分氢离子被取代时便生成酸式盐。例如:
Zn+H
3
PO4==ZnHPO
4
+H
2
↑ < br>Ca(OH)
2
+H
3
PO
4
==CaHPO
4
+2H
2
O
NaCl+H
2
SO
4
(浓)==NaHSO
4
+HCl↑
酸式盐还可由某些盐水解而得到。例如: Na
2
CO
3
+H
2
O===NaHCO
3< br>+NaOH
碱式盐可由多元碱跟酸反应来制取,例如:
Ba(OH)
2
+HCl==Ba(OH)Cl+H
2
O
某些高价金属的盐起水解反应,或者跟某些强碱弱酸盐起反应都能生成碱式盐。例如:
Fe< br>2
(SO
4
)
3
+2H
2
O===2Fe( OH)SO
4
+H
2
SO
4

2CuSO
4
+2Na
2
CO
3
+H
2
O==Cu
2
(OH)
2
CO
3
↓+2Na
2
SO
4< br>+CO
2

6.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在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大多 是在酸、碱、盐之间进行的,而酸、碱、盐都是电
解质,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离子。因此,复分解反应的 实质,实际上是电解质在溶液中
发生的离子间的互换反应。当溶液中存在的某些离子能互相结合而使其浓 度迅速减小的
话,那么反应就向减小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如果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就更能反映出它的实质。例如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其实质就是H
+
和OH
---
结合生
成了难电离的水,而使溶液中H+和OH
---
的浓度迅速减小 ,反应便瞬时完成了:
H++OH
---
==H
2
O
如果几种离子混合后,离子的浓度不发生变化,那么,反应也就没有发生。
在复分解反应中, 能使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的情况大致有三种:(1)在反应里有溶解度
极小(产生沉淀)的物质生成;( 2)在反应中有气体放出;(3)在反应中有弱电解质(包括
水、弱酸、弱碱等)生成。这也就是复分解 反应可以发生的条件。只要符合其中一个条
件,反应就能发生。

课题2 化学肥料
教学说明:
本堂课采用边讲边实验、边练习的方法,把化肥的性质、作用及施用时 的注意事项,直
观而生动地介绍给学生。用意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 br>思维能力,并注意开拓学生视野,适当拓宽知识面。整堂课力求体现顺应学生认知结构,
实现知识 和能力的同步到位。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学以致用,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 兴趣。
实验准备:
每组学生2人。课前备好的实验用品有氨水、硫铵、碳铵、尿素、硝铵、氯化铵、草木
第- 88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灰、氢氧化钠溶液、红色石蕊试纸、石灰、蒸馏水、试管、玻璃棒、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师:请举出含有氮元素的酸、碱、盐。
【练习】三位学生上黑板分别写出含氮元素的酸、碱、 盐,其他同学做在笔记本上。(教
师巡视。)
师:再请一名同学上黑板订正差错。
(学生在预习后能写出HNO
3
、NH
3
•H
2
O、NH< br>4
NO
3
、(NH
4
)
2
SO
4< br>、NH
4
HCO
3
、CO(NH
2
)
2。如果学生
写不出,可由教师写。)
师:请算出NH
4
HCO
3
、NH
4
NO
3
、(NH
4
)
2
SO
4
和CO(NH
2
)
2
的含氮百分率。
【练习】四位学生上黑板,教师巡视。
【引言】在酸、碱、盐各类化合物中,特别是盐类中, 有好多种含有农作物所需要的营
养元素,因而可以用作肥料。这种以矿物、空气、水为原料,经化学或机 械加工制成的
肥料叫做化学肥料,简称化肥。化肥分氮肥、磷肥、钾肥、微量元素肥料和复合肥料等。< br>(看实物:氮肥、磷肥、钾肥等。)
【板书】化肥
一、氮肥
师:目前农业上常用的氮肥有哪些?主要作用是什么?
生:氨水、碳铵和尿素,供作物的茎和叶生长。
师:碳铵是铵盐中的一种,还有硫铵(肥田粉)、硝酸铵等。
【板书】1.氨水——氨气的水 溶液。2.铵盐。3.尿素(分别写在设计好的黑板的某
位置上。)
【实验】请大家做实验:往氨水中滴加酚酞溶液后,再加热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 教师巡视,学生讨论,讲现象(往氨水中滴入酚酞溶液显红色,加热煮沸,红
色消失)。
师:请同学归纳氨水的性质。
生:(1)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2)显碱性,(3)易挥发。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师:怎样保存氨水?
生:密封在容器里,放在阴凉处,也可在氨水的表面覆盖一层矿物油。(后一句可由老
师讲。)
师:氨水是液体,运输不便,容易挥发而降低肥效,想什么办法使氨水便于贮存、运输。
生:生产上常用酸跟氨反应,生成固体铵盐用作肥料。
【演示】做硝酸、硫酸、盐酸分别跟氨反应的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
生:盐酸和硝酸遇氨冒白烟,硫酸跟氨反应不冒烟。
师:氨遇挥发性酸冒白烟。
【实验】硝铵、硫铵的水溶性和加热碳铵、氯化铵。
师:这两个实验说明铵盐有哪些性质?
【讨论】(1)大都是白色固体,易溶于水。(2)都易分解,一般生成氨和相应的酸。(边
讨 论,边板书。)
【练习】同学上黑板写化学方程式。NH
4
NO
3
、(NH
4
)
2
SO
4
、NH
4
HCO< br>3
、NH
4
Cl
【演示】硫铵、氯化铵跟熟石灰共热,用湿润的红色 石蕊试纸检验氨。引导学生看书回
答铵盐在贮存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生:看书、讨论,回答问题。
【板书】铵盐跟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会放出氨,降低肥效(写在铵盐后面)。
(NH4)
2
SO
4
+Ca(OH)
2
===CaSO
4
+2H
2
O+2NH
3

第- 89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2NH
4
Cl+Ca(OH)
2
=====CaCl
2
+2H
2
O+2NH
3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写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实验室可用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制取氨。
请同学们做实验:用氢氧化钠溶液、红色石蕊试纸等证明硫酸铵中存在NH4+
【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写出该实验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一学生上讲台写 ,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练。(NH
4
)
2
SO
4
+2NaO H Na
2
SO
4
+2NH
3
↑+2H
2
O
师:引导学生看课本上讲的碳铵、硝铵、硫铵的特点,铵盐的含氮质量分数,硝铵使用
时的注意 事项和尿素的性质。
【板书】存在于动物尿中(写在尿素的后面)。
【讲解】尿素是白色粒 状晶体,易溶于水,含氮量高达46%。尿素施入土壤受微生物
作用后变成碳酸铵,易被作物吸收,工业 上可用人工方法制取(拓宽知识面)。
师:农业上除了使用氮肥外,还有什么肥料?
生:磷肥、钾肥。
【板书】二、磷肥
三、钾肥(写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
师:磷肥的作用是什么?
生:促进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还能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
粒饱满。
【板书】作用于根系和籽粒(写在磷肥后面)
师:农村用得比较多的磷肥是什么?
生:过磷酸钙
【板书】(2)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普钙),能溶于水。
(知识适当拓宽。)
师:磷肥还有哪些?请看书。
生:看书,回答问题。
【板书】(1)磷矿粉——Ca
3
(PO
4
)
2
,难溶于 水(写在过磷酸钙上面)。
(3)重过磷酸钙——Ca(H
2
PO
4
)
2
,能溶于水,简称重钙。
Ca
3
(PO
4
)
2
+4H
3
PO
4
===3Ca(H
2
PO
4
)
2

(知识适当拓宽。)
(4)钙镁磷肥 师:强调普钙、重钙都不宜与碱性物质接触,制过磷酸钙或重钙的目的是使不溶性的磷
矿石转化为易 溶于水的磷酸盐,易被作物吸收。(可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得出。)
师:钾肥的作用是什么? < br>生:能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增强对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并促进糖分和
淀粉的生成 。
【板书】作用于茎杆、块根、块茎(写在钾肥后面)。
师:引导学生看书,回答钾肥的性质及施用方法。目前农村常用的钾肥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钾营养元素,还需要微量元素。
【板书】四、微量元素肥料
师:请同学们找出微量元素。
生:铜、硼、锌、锰和钼。
师:在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中,找出含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
生:(NH
4
)
3
PO
4
、KNO
3(答错可讨论、订正。)
【板书】五、复合肥料
第- 90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师:除使用化肥外,我国农村大量使用的农家肥料还有哪些?
生:厩肥、绿肥、粪肥等。
师:请大家再看书,比较化肥、农家肥的特点,并小结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小结略。)
【练习】1.常用的含氮化肥有______,含磷化肥有______,含钾化肥有______。
2.在贮存、运输和施用氨水、碳酸氢铵、草木灰等肥料时应怎样防止肥分损失?
3.有四瓶溶液,分别是硫酸铵、石灰水、盐酸和稀硫酸,用什么化学方法来鉴别它们?
【作 业】1.现有含氮15%的氨水40kg,要用水稀释到含氨0.3%才能施用,需要加水
多少千克?
2.理论上生产400t硝酸铵,需要多少吨氨和多少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0%的硝酸?
3.有不纯的硫铵样品,经分析知道它含20%的氮,求样品里含硫酸铵的质量分数。
第十二单元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
2.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上述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二、本课题分析
本课题简单介绍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对人体的营养作用,目的是让学生
初步了解这几 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了解正常安排饮食和从体外摄取必
需的营养物质对人的生长、发育 等生命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本课题重点应放在蛋白质的学习上。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过 :“生
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
体 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原料,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其次要让学生通过血红
蛋白和酶的实例,知 道蛋白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执行着各种功能,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
为了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必须注 意防止有害物质(如甲醛、一氧化碳等),对人的肌
体蛋白质的侵害。
在糖类的教学中,要让 学生了解淀粉食物的主要功用是为机体提供能量,了解淀粉
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逐步水解为葡萄糖并在体 内消化吸收的简单过程。
本课题的难点在于学生没有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在不能讲明这些营养物质的 结构
和性质的情况下,要学生了解它们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教学建议如下: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各营养素的作用和来源,使学生知
道合理 饮食的重要性。
2.要注意将切入点落在这些营养物质对生命活动的意义上,即给学生作一些常识性的 介
绍。教学中要回避结构问题,因为这几类物质的结构都比较复杂,尤其是蛋白质的结构。
书中 列出的血红素结构图和血红蛋白的结构示意图,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印象──血红蛋
白输氧功能与结构有关 ,而不要求理解这些图示。
3.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调查、参观、讨论等活动,认识吸烟、居室装修污 染和食物霉变
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提出防止这些危害的建议。
实例引路
例1 近年来,在某些药物牙膏中掺有少量甲醛以保护牙周,从而消除牙受热、冷、
酸过敏而引起的疼痛 ,请你说出原因。
分析 甲醛能使牙周围组织中蛋白元纤维和造牙本质细胞原浆中的蛋白质变 性凝
固,从而使牙周组织形成保护膜。
第- 91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例2 一些可溶性的重金属盐(如铜盐、 钡盐、汞盐、银盐等)在溶液中与蛋白质
作用会使蛋白质发生变性而丧失其生理功能,危及生命。由此可 知,可溶性的重金属盐
为有毒物质。在医疗上用X射线检查肠胃病时,常让病人服用硫酸钡的悬浊液(俗 称钡
餐。硫酸钡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但不能服用碳酸钡,其原因是人体胃液中含有
一定 的 (填物质的化学式)与碳酸钡反应后,产生了一定量的使人中毒的 < br>离子。若因氯化钡中毒,甲、乙两同学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毒方案:甲认为可以饮用硫
酸钠溶液来 解毒,乙同学认为可以多饮鲜牛奶,你认为谁的方案更好,还有其他方案吗?
请你补充一个。
分析 由于硫酸钡是难溶于水且难溶于酸的钡盐,因而不能被人体吸收,不会使人
体内的蛋白质变性,而 碳酸钡可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钡盐(氯化钡),易
被人体吸收而导致蛋白质变性,引起中毒 ;若服用硫酸钠则会导致人体内氯化钠的含量
增多,因此最好用富含蛋白质的鲜牛奶、豆浆等来解毒。
答案 HC1;Ba
2+
;乙同学的方案更好。
例3 黄瓜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尤其是维生素C和B的含量比西瓜高出1~5倍。
已知高温时维生素会被破坏 ,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时较稳定。根据上述内容,你认为应
如何合理的食用黄瓜?
分析 因在酸性条件下,维生素C较稳定,因此食用黄瓜时可向其中加入少量的醋;
高温时黄瓜中维生素 损失较大,所以黄瓜不宜炒吃,以凉拌为佳。
例4 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化学式为H2
O
2
)可自行分解成水和氧气,但速率很小。
如果在捣碎的生的马铃薯 中加入3%的H
2
O
2
溶液,则发现立即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如果
将 3%的H
2
O
2
溶液加入到煮熟的马铃薯块中,则见不到有气泡产生。请据此 回答下列问
题:
(1)写出将3%的H
2
O
2
溶 液,加入到捣碎的生的马铃薯中产生气体的有关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2)试分析H
2
O
2
在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中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
分析 H
2
O
2
可自行分解成H
2
和O< br>2
,但分解速率小,而放入生马铃薯中,因生马铃薯
的活细胞中含有一种能催化H
2
O
2
分解的物质——酶,所以双氧水分解速率大大提高。加
热煮熟的马铃 薯,细胞死亡,酶发生变性,因而失去催化功能。
生马铃薯中的酶对H
2
O
2
的分解有催化功能。加热煮沸时马铃薯细胞死亡,酶失去了
生物活性。
例5 在全球性减肥热潮中,脂肪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每况愈下,甚至“谈
脂色变”,别说摄入 了,就连身上的脂肪都“恨不得除之而后快”,这种看法科学吗?
请说说你的观点。
分析 脂肪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能为身体提供热量。在正常情况下,每日
需摄入50 g~60 g油脂,它能提供人体日需能量的20%~25%,是重要的供能物质。
同时它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 收,起到保护体内脏器的作用。因此应每天吃点含脂肪
的物质。
达标检测
1.下列物质中,少量摄入体内就会使人中毒的是( )。
A.二氧化碳 B.醋酸 C.一氧化碳 D.食盐
2.已知的维生素有20多种,它们多数在人体内 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摄取。人体缺
乏下列哪种维生素,会引起夜盲症?(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3.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白糖、冰糖和红糖的主要成分是( )。
A.淀粉 B.葡萄糖 C.蔗糖 D.果糖
第- 92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4.吸烟对人类有着严重的危害,燃着的香烟产生 的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的血红
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__________。世界卫生组织把 每年的_____________(填日
期)定为世界无烟日。
5.维生素C(C
6
H
8
O
6
)主要存在于______ 、_________中, 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
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近年来科学家发现维生素C有防癌作用。
6.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根据你所学过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0%~75%的酒精作消毒剂
B.为防止流感传染,可将教室门窗关闭后,用食醋熏蒸,进行消毒
C.氯化钠是家庭常用的防腐剂,可用来腌制食品
D.使用液化石油气可以杜绝厨房污染 7.现在,我们把无污染、无公害的食品叫做绿色食品。而最初,专家把绿色植物通过
光合作用转化 的食品叫做绿色食品,海洋提供的食品叫做蓝色食品,通过微生物发酵制
得的食品叫做白色食品。根据最 初的说法,下列属于绿色食品的是( )。
A.大米 B.海带 C.食醋 D.食盐
8.下列说法中,在科学上没有错误的是( )。
A.吸带过滤嘴的香烟,对人体无害
B.纯天然物质配成的饮料,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C.水可以变为油
D.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9.在医疗上葡萄糖被大量用于病人输液的原因是( )。
A.葡萄糖是人体必需食用的营养素
B.葡萄糖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C.葡萄糖在人体内能直接进入新陈代谢
D.每克葡萄糖被氧化释放的能量比同质量的油脂被氧化时放出的能量多
10.1997年,第一只“ 克隆羊”在英国诞生。“克隆羊”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找到一些
特殊的酶,它们能激活普通体细胞,使之像 生殖细胞一样发育成个体。下列有关酶的叙
述中错误的是( )。
A.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B.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选择性和专一性
C.酶通常在强酸或强碱条件下发挥作用 D.高温及紫外线照射会降低酶的活性
拓展探究
1.健康的鸡所产的蛋有害细菌很少,一般是在贮藏、加功中受到污染,微生物通
过气 孔或孔隙进入蛋内,而导致鸡蛋腐败变质。鸡蛋的贮存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就是
石灰水浸泡法。请你说 明原理,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维生素C俗称抗坏血酸,常用于防治坏血病造成 的血管破裂出血。为了解维生素
C的化学性质,我们将6片维生素压碎,溶于10 mL水中,然后过滤,取少量滤液,做
了以下几个实验:
(1)将滤液滴到蓝色石蕊 试纸上,试纸呈红色;再用pH试纸测得维生素C溶液的
pH在1~2之间。说明维生素C的水溶液具有 _____________性。
(2)把滤液加热煮沸5 s~10 s再重复做上述实验,发现维生素C性质与未加热
时的性质一样,即在100 ℃以下不会发生分解。这说明维生素C的性能比
较 。
3.某医生在给病人输液时,由于没有按医疗规程核对药瓶标签,误将酒精当作葡
萄糖 输入病人体内,造成严重的酒精中毒事件。以此为鉴,我们在做化学实验时,应该
注意什么?否则可能会 造成什么后果?

第- 93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查阅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育目标:保护健康、关爱生命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
课前准备内容:
1、调查常见的保健品及药物中各元素的成分及含量
2、上网搜集有关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影响的资料
3、收集常见食品中各元素的含量等资料
新授:一、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及作用:
1、组成人体的元素:50余种,其中较多的是11种,
总质量为人体总质量的99.95%。
2、常量元素:占人体总质量的0.01%以上,如钙、磷、钾
3、微量元素:占人体总质量的0.01%以下,如:铁、锌、硒、碘等
4、作用: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构成人体组织
二、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人体中的元素: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有害元素
1、交流调查的报告:以小组形式进行:
(1)汇报钙的有关内容
(2)汇报钾的有关内容
(3)汇报钠的有关内容
(4)汇报碘的有关内容
2、进行讨论:可正反方进行辩论、小组间相互补充、同学间互相补充
3、归纳、总结、整理:
钙:总量:1.2千克;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作用:使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
缺乏:发育不良、得佝偻病、骨质增生
钠:总量:80~120克;主要以钠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外液中
作用: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pH
钾:总量:每千克体重约2克;主要以钾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液中
作用: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pH
碘:含量:25~50毫克;存在于甲状腺素中
缺乏: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引起甲状腺肿大
三、常见食品中各元素的含量:
1、阅读课本P97内容
2、 交流各组收集的资料展示
讨论题:
1、为什么不能盲目“进补”?
2、常见的甲状腺肿大、龋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应该怎样预防?
3、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饮食?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反思和体会:元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即便是必需元素也要把握合理的摄入量。
第- 94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我们应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身体健康,关爱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作业 : 目标:P84~86
课后记: 了解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后,学生对怎样科学地进食讨论热烈。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初步区别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2.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3.知道有机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与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资料、上网等方式了解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
资料的能力。
2.通过探究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的性质差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通过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化学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情感。
2.认识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与前二课题的内容联系不大,但学习方法类同,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课题时也
应以自主学习、自 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本课题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合成材料两部
分。第一部分有机化合物中的“活动 与探究”,让学生填写一些物质的化学式、组成元
素和相对分子质量,然后通过比较、分析、讨论的方法 自己归纳出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
合物组成元素有什么不同,从 相对分子质量的数字比较引出有机高分子 化合物,同时
教材从有机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的不同说明了有机物的数目异常庞大。
第二部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主要介绍了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
性能和用途,以及一些 新型有机合成材料。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
联系,以及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所起 的巨大作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教材还从
结构与性质的密切关系的角度介绍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 构特点和主要性质,并且通
过实验验证了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的性质差异,以及用图片列举了它们的 不同用
途。此外,教材还通过比较说明了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的不同性能。合成材料方便了人
类 的生活,但也带来了环境问题,教材用图表和文字介绍了治理“白色污染”的途径和
方法,以及合成材料 的发展前景,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和
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策略分析]
1.提前几天将学生分成4-5人一小组,布置学生收集塑料、纤维和橡胶 的样品以
及衣服标签,上网查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有关塑料的利与弊,以及调查“白色污染”形
成的原因,提出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
2.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可分二课时,第一课时到第二部分 的纤维,本课时以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组织。
3.第二课时 可采用开放式教学,根据课前布置,组织学生进行“使用塑料的利与
弊”的辩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 合作意识,并且学会用正反两方面来看待问题,认
识到虽然合成材料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起着巨大作用。 但是不合理使用也会给人类带来
危害,如:“白色污染”。
4.布置学生上网查找有机合成材料(如:新型塑料)发展的新成就、新发展,帖
第- 95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在教室或黑板报上,便于学生相互交流,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领略化学的奥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较好地组织学生进行“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辩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指导探究〉指导学生填写教材P99的“活动与探究”中的表格 ;并利用实物投影学生
的答案,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比较和讨论。
〈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9- P100,并依次出示下列问题:
1.化合物分哪两大类?它们有什么区别?
2.C、CO、CO
2
、CaCO
3
等是有机物吗?为什么?
3.为什么有机物的数目异常庞大?
〈过渡〉
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通 常称它们为有机高分子,用有机高分子制成的材料
称为有机高分子材料,它又分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有 机合成材料,合成材料的用途很
广,下面一起来研究:二、有机合成材料
〈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0- P102,并依次出示下列问题:
1. 举例说明什么是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什么是合成材料?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怎样形成的?链状和网状有什么区别?
〈演示〉演示实验12-1,边做边讲解注意点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并依次出示下列问题,指导学生回答:
举例说明链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和网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性质相同吗?
〈指导讨论〉
1.指导讨论教材P101的“讨论”栏目。
2.举出常见塑料的名称和用途?
〈 投影〉实物投影一张服装标签,让学生讨论各标记的含义,特别是纤维的种类,引导
学生讨论和举例说明 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各有什么性能?洗涤熨烫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上堂课学习了哪几种合成材料?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过渡〉
引入课题:这节课学习另一种合成材料——合成橡胶。
〈指导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 教材P103的文字和有关合成橡胶用途的插图,并介绍合成橡胶与天然橡
胶比较,具有的优良性能。
〈指导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3- P105的文字和有关塑料等的插图。
〈投影〉
学生课前调查的有关“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以及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让学生评 判
是否合理?
〈展示〉
展示学生收集的标有“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的塑料制品,请学生讨论回答各标记的
含义。
第- 96 -页


初 中 化 学 教 案
〈投影〉
投影学生从网上下载的合成材料(如:新型塑料)发展的新成就。例如:淀粉塑料、 导
电塑料、塑料回收等图片。
〈组织辩论〉
将学生分成甲(正方)、乙(反方)二 大组,正方的论点是“塑料的利”,反方的论点
是“塑料的弊”。挑选二位支持人以及双方的组长,课前 进行指导。
辩论过程中组织好纪律,有时作一些指导。
〈投影〉多媒体投影“白色污染”的 危害以及新型合成材料的图片。最后,呼吁大家珍
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
[板书设计]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第一课时:
一、有机化合物
1. 化合物分哪两大类?它们有什么区别?
有机物和无机物,主要区别是看组成上是否含碳元素。
2.C、CO、CO
2
、CaCO
3
等是有机物吗?为什么?
C是单质,其余化合物具有无机物的特点。
3.为什么有机物的数目异常庞大?
二、有机合成材料
1.举例说明什么是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什么是合成材料?
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怎样形成的?链状和网状有什么区别?
3.举例说明链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和网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性质相同吗?
4.举出常见塑料的名称和用途。
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酚醛塑料等
第二课时:
1.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比较,具有的优良性能。
2.“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以及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
3.新型塑料介绍
4.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


第- 97 -页

教育经历怎么写-松尾幸实


中考物理-教师个人简历范文


浙江人才考试网-讽刺人的经典语句


那一刻我明白了-总结怎么写


小草作文-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英国野鸡大学-自查工作总结


八年级上册英语试卷-汤圆和元宵的区别


元朝皇帝-篮球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