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教材中所有问题的答案
金华市教育网-金蝉脱壳课文
生物必修3
第1
一、教学内容的结构
章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资料
图
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二、答案和提示
(一) 问题探讨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
.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
是液体环境;
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
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
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
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
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
此可见,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
)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
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
)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
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
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
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
巴中蛋白质很少。
1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
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
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
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
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淋巴,淋巴
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
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右图所示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三)资料分析
++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
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
Ca
2+
、Mg2+
、Fe
2+
、Cl
-
、HPO
4
2-、SO4
2-
、HCO
3
-
)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
、蛋白质(如
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
)、
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
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
维生素)等。
+
、Cl
-
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
化系统消化后,分
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
胞后,
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
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四)旁
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
溶液所提供
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
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
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五)思考与讨论2
1.提示
:Na
+
和Cl
-
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
糖、氨基酸等
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
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
内的
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
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
2
与H
2
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
列
反应:CO
2
+H
2
OH
2
CO
3H
+
+ HCO
3
-
。 HCO
3
-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
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
关于人体
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
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
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
中的尿素主
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
2
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
血管
,由于血液中的CO
2
分压大于肺泡中CO
2
的分压,CO
2
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
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六)练习 基础题
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
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2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
量
。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
响其代谢产物的
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
的依据。例如,正常情况下,
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
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
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
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
动
,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提示:(1)肌酐含量超
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
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二)思考与讨论
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
正常的
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
生一系列变化,导致
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
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
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
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
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
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
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
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
发生惊厥,相当
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
用
药物来退烧降温。
2.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
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
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出现
疲倦、
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提示:因为高原空
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
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
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
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
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
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三)实验
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
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
2
PO4Na
2
HP
O
4
,
-
其中NaH
2
PO
4
溶液呈酸性
,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
2
HPO
4
溶液呈碱性,当加
入
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
+
。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
3
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
2
PO
4
Na
2
HPO
4
、H
2
CO
3
NaHCO
3
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
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
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例如,当机体剧
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进入
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
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
2
和水。血液中的C0
2
增多会刺激
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
量,从而将C0
2
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
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
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
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
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
维持相对稳定。
(四)练习 基础题
1.D。 2.C。 3.D。
4.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
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
化反应的总和。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当内环
境稳态保持
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因<
br>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题 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
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
浓度暂时升高。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
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
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
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1.判断
(1)×;(2)√;(3)×;(4)√。
2.选择
(1)D;(2)D;(3)D。
3.画概念图
见右图
二、知识迁移
(1)水是良好的溶剂,为各种生化反
应提供溶液环境;水是体内物质
运输
的载体;水在体温调节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应的反应物;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
成分等。
(2)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内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应用 (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也可来源于其他物质在体内的转化。
四、思维拓展 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主要由氧源(气瓶)和供气调
压组件、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空气净化组件、通风组件、通信设备、应急供氧分系
统、控制组件
和电源、报警分系统、遥测分系统等组成。它能够为航天员提供呼吸用氧,并
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温度,
清除航天服内C0
2
、臭味、湿气和微量污染等。这套生命保障系
统与压力服(给宇航
员提供正常大气压)一起,在人体周围创造适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气
候环境,有利于宇航员维持机体内
环境的稳态。
4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教学内容的结构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二)思考与讨论1
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
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
成的膜,
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不
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
后,直达腹根与
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
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
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参与。
(三)思考与讨论2:
明显,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
进行传递,而是通过
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四)资料分析
1.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
善,
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3.这些例子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五)思考与讨论3:可能是H区出现了问题。
(六)旁栏思考题: 记忆必须加以巩固才能
持久,巩固的方法是复习。通过各种感觉器官
进入人脑的信息量非常大,据估计仅有1%的信息能被较长
期地记忆,大部分都将被遗忘。
能被长期贮存的信息是反复被运用的。通过反复运用,信息在短期记忆中
循环,从而延长信
息在其中的停留时间,这样就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转入长期记忆。
5
(七)练习
基础题 1.B。2.大脑、小脑和脑干。
拓展题
1.b、c、d、e。
2.都表现为电位差,但电流在导线中的传导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
神经冲动的
传导主要是靠细胞膜两侧带电粒子的跨膜运动形成的。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答案与提示
(一)问题探讨
计算: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马拉松运动员只能跑1 min左右(0.8~1.2 min)。
讨论:可能会导致血糖含量短暂的轻度下降,但仍能基本保持稳定,不会影响运动。因为在
运动
过程中,血糖会因补充肌肉消耗的糖类物质而含量下降,同时,血糖会随时从储能物质
的分解、转化等得
到补充。
(二)资料分析
1.不迷信权威、创造性思维、严谨的实验设计等。
2
.他们的科学发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发现促胰液素;其二是发现了不同于神
经调节的另一
种调节方式──激素调节。
(三)思考与讨论
1.在运动员的比赛过程中,血糖可以通过三
条途径得到补充:食物中的糖类经过消化和吸收、
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及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
br>2.这是因为这些被吸收到体内的葡萄糖部分合成糖原储存起来了,部分转化为脂肪、氨基
酸等非
糖物质,还有一些被氧化分解了,所以血糖含量很快恢复正常。
(四)模型建构
分析与结论
1.乙代表胰岛。2.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同时胰岛
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
糖素减少;反应的结果将使体内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水平
降低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
减少,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从而使体
内血糖水平上升到正常水平。
应用模
型进行分析: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体内血糖水平将会上升,多余的血糖
将会从尿中排出,出
现糖尿病。
(五)旁栏思考题:
反馈调节有正负反馈之分,其中负反馈在日常生活及人体的
生理活动中都很常见。我们日常
生活中用到的电冰箱、空调等的调温系统都是根据负反馈原理来设计的,
机体内的许多生理
活动,如绝大多数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等都是负反馈调节的最好例子。正反馈在人的
正常
生理活动中也是存在的,如排尿反射、血液的凝固过程、分娩过程、月经周期中黄体生成素
的释放等。日常生活中也不乏正反馈的实例,如某位学习刻苦的同学得到表扬后,学习更加
刻苦。 (六)与社会的联系: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与人们的
饮食状况
和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体力活动过少,从而造
成肥胖(脂肪堆积)等
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伴随着精神的
紧张、情绪的激动等多种应激状态,
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
高血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会大量分泌,从而
使血糖升高。
6
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
病人应控制进食糖类食物,减少高
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适量增加高纤维及淀粉类食物。经常参
加体育运动,尽可能
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在此基础上,适当使用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
(七)练习:
基础题 1.C 、D。
2.
饮水多
缺水
抗利尿激
素分泌量
少
多
集合管对水
的通透性
降低
提高
重吸收
水量
减少
增加
排尿量
增加
减少
激素的分泌主要是由机
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引起的。机体通过分泌相应激素来调节生理活动,
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
3
.正负反馈调节对于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旦正反馈过程启动,就逐步增强,不
可逆地进行,直
至反应完成,如排尿反射、血液的凝固过程、分娩过程等。相比起来,负反
馈的重要性似乎远大于正反馈
,一是因为它在生理活动中的数量大、涉及面广;二是它不断
“纠正”控制信息,从而在维持稳态上发挥
着巨大作用。以体温为例,人的正常体温在37 ℃
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会通过负反馈来改变产热和散热
过程,使体温趋向正常。一旦这种反馈
失常,体温的急剧波动就会首先殃及大脑及各类器官的代谢,使全
身的各项机能出现故障。
拓展题: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类激素,蛋白质的多肽链是在
内质网上的核
糖体中合成的,内质网对多肽链进行加工,并运输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与蛋白质的加工和
转运有关,所以,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需要这些细胞器参与。大致过程是:在细胞核内,基
因完
成转录,形成mRNA,mRNA被转送到细胞质,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指导合成多肽链
(先形成的长
链大分子称为前胰岛素原);前胰岛素原能穿越内质网膜进入内质网,在内质
网内加工,成为胰岛素原;
然后胰岛素原被运到高尔基体,继续加工成为成熟的胰岛素,由
高尔基体分泌的囊泡运输到细胞膜,分泌
到细胞外。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在重力加速度的影响下,全身的血液要进行重新分配,这是一个方面;另
一方面,虽然知
道坐过山车是安全的,但不免还是有点担心,在这种状态下,内分泌系统分泌出肾上腺素
等
多种激素,使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
2.人由于紧张,会紧握双拳、发出叫喊等,这
些反应与神经调节有关;心跳和呼吸加快、血
压上升等与激素调节有关。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肾上腺、
垂体等一接到神经系统的信号,
就分泌多种激素进行应急。
(二)资料分析
1.极
地的气温明显低于人的体温,而高温车间的温度要高于人的体温,在这样的环境条件
下的体温调节过程,
学生应该很容易根据教材中的“体温调节图解”分析出来。但是,人的体
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长时
间停留在过低或过高的环境温度下,体温就会降低或升高,
使机体生命活动发生障碍。所以,在这些情况
下,应人为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如在不同的温
7
度环境中,增减衣着,创设
人工气候环境,以达到祛暑或御寒的目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制造温度调节装备(如空调等),使人们
不但能在特殊环境下从事劳动(如高温、低温环境
下的作业),而且可以进入外层宇宙空间。
2.在饮水过多的情况下,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这一变化,将
信号传送给
垂体,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因此尿量增加,将体内多余的水分通过
尿液排出体外,维持了水
和无机盐的平衡。
(三)练习 基础题 1.(1)×;(2)√。
2.这种做法
是不可取的。虽然人体每天摄入和排出的水量是基本相等的,但还是需要一定的
水量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
动。如果喝水过少,尿量就会很少,那么应通过尿液排出的体内代
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就会造成人体内
环境的紊乱。
拓展题
1.激素传递的信息需要通过体液的传送,然后与相应的靶细胞上的受
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多数情况下是比较缓慢的;而神经传导的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是以电流的形式,只
在突触
处才转化为化学信号的形式,所以激素传递信息多数情况下没有神经传导兴奋的速度快。
2.在紧急情况下,紧急信号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一方面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
另一方面
促进它的释放。肾上腺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以提高其兴奋性,使机体警觉性
提高,反应变灵敏;同
时作用于其他组织,使肺通气量增加,心脏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
血液重新分配到骨骼肌和肝脏,促进
糖原和脂肪分解以提供能量等。在这一过程中,交感神
经和肾上腺素的作用(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很
难区分,它们相互配合,有利于机体应付
紧急的情况。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
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的
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2.不能。3.会。
(二)资料分析1
1.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2.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丧失,
不能抵抗疾病的侵袭,进而使人死亡。由此可以看出,T细胞在人体内能够攻击侵入的病原
体。3.约9
年。
(三)旁栏思考题
不能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因为疫苗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有些传
染病的病原体会发生变
异,有些传染病的机理目前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或者是还没有研制出针对这些疾
病的疫苗。
(四)资料分析2
1.移植的器官对于被移植者来说是异物,免疫系统具有排异
反应,但是,当时没有针对这
一问题采取任何措施。
2.必须控制适当的剂量,恰到好处才有望使移植的器官能够较长时间发挥作用。
3.不能。例如,解决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需要有更多的人自愿捐献器官。
(五)练习
基础题 1.(1)×;(2)√;(3)×。2. D。
8
3.因为艾滋病病毒直接杀死的是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T淋巴细胞,当T淋巴细胞被杀
死之后,免
疫系统就处于瘫痪状态,因而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
4.提示:牛痘疫苗中含有少量经过人工处理的减
毒天花病毒。接种牛痘后,婴儿体内经过一
定阶段,B细胞开始分化,小部分形成记忆B细胞,该细胞具
有记忆和分化、产生抗体的功
能。所以,当再遇到天花病毒侵染时,便能杀灭之。
拓展题:建立骨髓库或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意义。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现在很多疾病,尤
其是白血病的惟一的有效治疗手段。我国每年约有400
多万患者等待着造血干细胞移植。全国每年新增
白血病患者4万人,而且主要发病年龄在35
岁以下,其中50%以上是儿童。我国现在20岁左右的青
年、少年及儿童中独生子女多,这
就意味着很难在有亲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中找到造血干细胞供者,而在非
血缘关系者中具有相
同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能够实施骨髓移植的概率只有110
000~15 000,甚至更
小(如果供者与受者的HLA不同,便会发生严重的排斥反应,甚至危及
患者的生命)。因此,
只有尽快使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扩充到10万份以上,才可以初步适应临
床的需要。
成立志愿捐献者资料库就成为挽救患者的惟一途径。
(六)科学、技术、社会:
2.以下行为有可能传染艾滋病,因为这些行为中都可能接触到含有HIV的体液:(2)静脉吸
毒者共用一个针管;(5)与艾滋病患者共用纹身、纹眉器械;(7)输入含有HIV的血液;(10)
与艾滋病病人共用剃须刀。
以下行为不会传染艾滋病,因为这些行为中都不接触含有HIV的体液:
(1)与艾滋病病人共
同进餐;(3)在运动中撞到艾滋病患者;(4)与艾滋病患者拥抱;(6)触摸
艾滋病患者摸过
的门把手;(8)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9)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冲水马
桶。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1.填空(1)下降,骨骼肌收缩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下丘脑,肾上腺、胰岛、甲状腺等。(2)
脑干。(3)异物。(4)过敏;过敏
原,灰尘。
2.选择(1) C;(2) D。
3.画概念图:(1)
a神经元;b传入神经元;c传出神经元;d神经元;e效应器
二、知识迁移:1.D 2.D
三、技能应用:红色曲线是糖尿病患者的,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变化剧烈。
四、思维拓展:
这是一道比较开放的题,引导学生做发散性的思维。
电脑最基本的
构成是处理器、内存和总线结构,它最基本的行为是对从外部输入或接收的信
息和指令作出反应。人脑的
功能单元是神经元,在电脑中则是硅晶体管。一个晶体管就是一
个快速打开和关闭的开关,它在与它相连
的电路中产生电脉冲,这就产生了电脑存储和调用
数据的语言。人脑基本上是一个平行机,而现在的电脑
大都是串行的。最大的电脑的记忆容
量是1012个字节,人脑的记忆容量的字节数则大约为10后面跟
8 432个零。电脑经历了几
代的变革,计算速度和存储能力不断提高,所以在它的工具功能上,人脑
自愧不如,如人的
脑神经传递信息是毫秒数量级,而计算机的为纳秒,比人快了100万倍。但电脑仍存
在很大
弱点,那就是它本身没有思维能力,不具备人所具有的智力,它只能依照预定的程序运行。
9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教学内容的结构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答案与提示
(一)问题探讨:
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
从而可
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二)旁栏思考题
1.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
单侧光刺激时,胚
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
段,
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
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2.因为该刺激(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分布(浓度)存在差异
,因而引起两侧的
生长不均匀。
3.没有。他是在对实验结果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这个
推断的。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既
需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还需要一定的想像力。
(三)技能训练
1.不严密,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
2.结论2不严谨。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3.应该增加
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
态学上端。
(四)练习
基础题
可以使植株接受比较均匀的阳光照射,以避免因植物的向光性生长而引起植株弯曲。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一、探究指导
在上节课结束时,应布置学生预习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
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
指导,并准备好实验用具,如杨树枝条、矿泉水瓶等。教师如果能提前
做本探究活动的预实
验,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也可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一)材料用具的准备
10
1.实验材料:可以用杨、加拿大杨、月季等的枝条。
2.实验用具:天平、
量筒、容量瓶、烧杯、滴管、试剂瓶、玻璃棒、木箱或塑料筐(下方带
流水孔)、盛水托盘、矿泉水瓶。
3.插条选择:插条质量和规格对探究实验效果影响很大。大树上的1~2年生枝条,可以作为
扦插的材料,但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
易成活)。实
验表明,插条部位以种条中部剪取的插穗为最好,基部较差,梢部插穗仍可利
用。实验室用插穗长5~7
cm,直径1~1.5 cm为宜。由于一个年级几百名学生同时用枝条,
要适当考虑对树木的保护。
4.扦插枝条的处理:(1)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
加
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2)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一样多。
(二)实验设计
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2,4-D或α-萘乙酸(NAA)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 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
3.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母液分别配成0.2、0.4、0.6、0.8、1、2、3、4
、
5
mgmL的溶液,分别放入小磨口瓶,及时贴上相应标签。NAA有毒,配制时最好戴手套和
口罩。
剩余的母液应放在4 ℃保存,如果瓶底部长有绿色毛状物,则不能继续使用。
4.枝条处理方法:浸泡法和沾蘸法
建议各小组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实验。浸泡法也可设置不同
的浸泡时间。应该鼓励学生设计多
种方案,以便交流,资源共享。
(三)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或NAA,促进杨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
多少呢
?
2.作出假设:适宜浓度的2,4-D或NAA可以使杨或月季插条基部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
产生愈伤组织,长出大量不定根。
3.预测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后(约3~5 d),用
适宜浓度的2,4-D或NAA处理过的插
条基部和树皮皮孔处(插条下13处)出现白色根原体,此后
逐渐长出大量不定根;而用较
低浓度、较高浓度或清水处理的枝条长出极少量的不定根或不生根。
4.实验步骤
(1)制作插条。
(2)分组处理:将插条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
药物浓度、浸泡时间等可多组。如可分别
在NAA中浸泡1、2、4、8、12、24 h等)。
(3)进行实验: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 ℃)。
(4
)小组分工,观察记录:前三天每天都要观察记录各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情况。教师可
以设计记录表格,
更应让学生自行设计记录表格,提供学生创造性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记录
过程是意志与耐心的锻炼,既有
分工也有协作。
记录用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枝条生根情况,如生根条数,最长与最短根的长度
等。
(浓度适宜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在绿色树皮的皮孔处长有白色幼根;时间长一些会在枝
条下端斜面树皮与木质部之间长有白色根原体)。每隔2~3 d记录也可。
(5)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11
①
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
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
都能生
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长。
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
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就
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
②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A.温度要一致;
B.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C.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
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2,
4-D或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本探究活动关键是时间安排。建议课前提交药品选择和药液
浓度控制的设计方案,培训关于
选取枝条、怎样做插条的方法,说明注意事项,并确定各小组的分工。课
堂实验最好在教师
带领下,由学生完成实验设计和实验装置,将实验操作部分安排在课外或在家庭中进行
。
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按照小组分工认真进行观察,实事求是地对实验前、实验中(包括课
内、课外)和实验后插条生根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整理数据,绘制成表格或图形。最后
分析实验结果
与实验预测是否一致,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不要求实验结果都一致,但要求
有分析研究。
6.表达与交流
实验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写出自己个性化的实验报告,向小组和全班汇报探
究过程和结
果、经验、教训或体会,包括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收获。
7.进一步探究
“进一步探究”旨在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性的探究和实践,大多数需要在课外完
成。教师应当提
供机会,让学生互相进行交流和讨论。这个栏目的活动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性,教师可根
据
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基础,给予适当的提示或指导。
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不同季节和
枝条老幼部位对生长素类似物的反应,让学生自行
设计和实施。
二、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不同。如图所示,对于根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10-10
molL;对于芽来说,最适浓度大约
是10-8 molL;而对于茎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10-4
molL。
2.不同的生长素浓度,对于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
过
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
(二)练习 基础题 1.C。 2.B。
拓展题 1.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下部的浓度高。对于植株的茎来说,这个浓度的生长素
能促进生长,因而下面的生长较快,植株的茎就向上弯曲生长。同样的生长素浓度,对于植
株的根来说,
却会抑制生长,因而,根部下面的生长比上面的慢,根就向下弯曲生长。
如果是在太空中的空间站中生长,植株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是横向生长。
2.因为人尿
中含有微量的生长素,将黄泥反复浸到尿液中再晒干,黄泥中就会吸附一定的生
长素。用这样的黄泥封裹
枝条,就能利用其中的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
12
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
一、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说明乙烯至少能起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二)旁栏思考题 是的,植物激素自身的合成也是受基因组控制的。
(三)资料分析
1.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例子较多,以下是部分例子。
①用GA(赤霉素
类)打破莴苣、马铃薯、人参种子的休眠;促进苋、芹菜等的营养生长,
增加产量。②用NAA促进甘薯
、黄杨、葡萄的生根;对苹果、鸭梨进行疏花疏果,促进脱
落;对棉花进行保花保果,防止脱落。③用乙
烯利促进黄瓜、南瓜的雌花分化;促进香蕉、
柿、番茄的果实成熟。④施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防止棉
花徒长、促进结实。
2.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回答。番茄、香蕉、苹果、葡萄、柑橘等在生产实际
中可以应用
乙烯利催熟。
3.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得当,不会影响产品品质,甚至可以改善品
质。例如,适当施用GA
可以提高葡萄品质。如果使用不当,或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则有可能影响产
品品质。例
如,用2,4-D处理番茄增加座果后,如果不配合整枝施肥,会出现果实多而小的情况;为
提
早上市而采摘远未成熟的柿子再催熟,其果实品质就不一定好。
(四)练习
基础题
1.D,因为它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2.B更准
确。A过于绝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由基因控
制的,环境变化也会影
响基因的表达,激素调节只是其中的一种调节方式。
4.植物激素在对植物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时,并不
是完全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相互作用,形
成复杂的调节网络共同调节。例如,在生长素浓度升高时,会
促进乙烯的合成。
拓展题:1.这是因为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发芽。持续一段时间的高温,能
使种子中
的脱落酸降解。没有了脱落酸,这些种子就不会像其他种子那样休眠了。然后,大雨天气又给在穗上的种子提供了萌发所需要的水分,于是种子就会不适时地萌发。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1.D。2.B,C,D。 3.D。
二、知识迁移:B,因为果肉细胞由子房壁、胎座等细胞发育而来,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一样。
三、技能应用:
除了浓度以外,还需要考虑的因素有:适用于哪些庄稼的除草,能除哪些杂草
,使用时间,
药物毒性及残留,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者及其他注意事项等。
四、思维拓展:
(方框一)赤霉菌产生的物质使水稻患恶苗病,这种物质能促进植株增高;
(方框二)不能够证明赤霉素就是植物激素,因为植物激素应该是植物自身产生的调节物质,
这
时,还没有证明植物自身能合成这种物质。
其他相关资料:1935年,从赤霉菌中分离出赤霉素;1
954年,从真菌培养液中提取出赤霉
素;1957年,首次报道在高等植物中存在赤霉素;1958年
,从连荚豆未成熟的种子中分离
得到赤霉素结晶,说明赤霉素是高等植物自身能合成的天然物质。
13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一、教学内容的结构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一、资料:1、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2、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种群构成特点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发展趋势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二、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1.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
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
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
量。
(二)探究
1. “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
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
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
差小)。
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
是,只要
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14
2.
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
值)能更接近真
实的情况。
3.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
接
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
定
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4.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
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
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例如5%以内。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
同的情况下,造成不
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
样方法
是否存在问题。
(三)思考与讨论:
1.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
于衰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
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
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
完
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
迁入率和迁出率
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
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
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四)练习
基础题1.约386条。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3.B。 <
br>拓展题1.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
物的
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
种群密度、出生率
和死亡率等。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和,而是会出现
新的属性。
2.随着
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
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
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关于现行计划
生育政策是否应当调整,可让学生
自由发表意见,不求统一的答案。
三、拓展资料: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密度是指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它是一个
随环境条件和调查时间而变化的变量。所调查的种群
密度为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的密度,它
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
(1)样方法: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
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
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
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
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
作为样地;再在样地
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
体数量
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15
(2)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
行标记,然
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
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
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
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
物种群数量的估计。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
时间后进
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N∶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N=M×nm。
N只是种群总数的估计值,因此,与样方法一样,必须测定该估计值的可置信程度。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探究指导:
探究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旨在让学生
通过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连
续7天的观察,探究变化规律,进而统计数据,建构数学模型,绘制变
化曲线。
1.提出问题 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教
师
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酵母菌生长的条件与种群数量增长之间的关系,
提出探究的问题。例如,在不同温度(以及通氧、通CO
2
等)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
br>情况如何?不同培养液(如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何?等等。
二、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N
n
=2
n
,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2.N=2
216
。
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二)旁栏思考题
1.同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数学模型不够精确。
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3.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三)思考与讨论: 对家鼠等
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从
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
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
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
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
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四)练习 基础题 1.
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
能会呈“J”型增长。例如,澳大利
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
发现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
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型增长。在有限的环境
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
速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
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
是“S”型增长。例如,栅
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 2.(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表中数字画曲线。(2)食物充足,没有天
敌
,气候适宜等。(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然灾害等。
拓展题:这是涉及最
大持续产量的问题。关于最大持续产量,可以查阅生态学专著。还可以
请教有经验的人或访问相关网站,
了解单位面积水面应放养的鱼的数量。
16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一、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
要引导学生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
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
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
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
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
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
数量减少。
(二)资料分析
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
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
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
培养时,起初两
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
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
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
虫失去了食物
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
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
这就是竞争。
2. 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
5年到1855
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
量
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
→雪兔→猞
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
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
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
用(竞争);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
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捕食)。资料1相互作用的结果是
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
势,最终灭亡。资料2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三)想象空间: 首先,要明白自然选择的要意是什么。其次,要明白森林群落经垂直分
层后
,其中的植物种群在资源和空间的分配上有什么变化。由此想像出通过自然选择,不同
形态结构的森林植
物在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垂直分层现象。
(四)探究:
主要是取样和采集方式要进行
改进。根据调查水中小动物种类的不同,取样设备也不同,例
如用网兜、瓶子等。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
点、定量等因素。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
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例如一瓶、一网等)
要相同。
(五)练习
基础题 1.B。2.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由于
种群A捕食种群B,种群B的数
量减少,而种群A的数量增加。但随着种群B的数量减少,种群A因食物
来源减少而出现
数量减少,种群B的数量又会出现一定的增加。这样,假设水族箱中资源和其他条件较稳
定,
种群A和种群B将出现此消彼长的相对稳定情况。
拓展题
1.大致步骤:(1
)选择的植物(一般用草本植物)应能适应同一环境,植株大小基本一致。
最好查阅有关资料搞清楚植物
名称与生活习性等;(2)实验前要做必要的观察记录,如植株
的(尤其是根)生长情况;(3)设立对
照组(单独种植、同种植株种植在一起)、实验组(不
同种植株种植在一起),并给予相同的环境条件,
也可进一步从不同的植株间距来设计实验;
(4)通过比较分析根系的长势,论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
(5)解释实验结果。
2.蜾蠃捕食螟蛉幼虫。
17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
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
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
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二)思考与讨论1:
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
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
获取养分。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
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
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
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
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
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
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
代了灌木的优势,
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三)思考与讨论2
1
.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
最强,狼尾草
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
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
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
逐渐成
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四)旁栏思考题
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五)练习 基础题1.(1)×;(2)√。2. D。 3.C。
第4章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1.(1)×;(2)×;(3)√;(4)√;
(5)×。2.(1)D;(2)D;(3)C。
二、知识迁移
1.(1)从图中可知,
鸽的种群密度较小易受鹰的攻击,种群密度较大则鹰的攻击成功率就较
低。(2)起初出现数量增加,以
后可能趋于稳定。
2.这是群落演替的结果。因为柳树较高大,占据更多的空间和阳光。与草莓相比,
它具有生
长的优势,所以柳树能迅速繁殖起来,而草莓得不到生长所需的阳光,难以成片生长。
三、技能应用:
最有代表性的样方应该是最接近平均数的样方,可通过目测直接作出判断。取
多个样方时,
应兼顾种群密度高、适中和低这三种情况,分别计数,然后计算出平均值。
四、思维拓展:
1.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人们的捕捉等。 <
br>2.害虫数量会增多,土壤生态环境破坏,土质变差;农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增强,生产
成本
较高,收入降低。
3.按此趋势,30年后,稻田对人类活动的依赖性(尤其是化肥、农药等)将越来
越强,稻田
群落变得更为单一、脆弱。
4.这是人类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创造,其目的是借助
于自然群落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使人类
的活动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有益于环境。
18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学习内容的结构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资料:
“生态系统的范围”这
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结合实例,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进行归类和总结
(参见表5-1)。表5-1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举例
类型
划分依据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植物分布情况
干旱地区
草本
能挖洞和善奔跑的动物
农耕区
农作物
动物种类较少
分布区域 湿润或较湿润地区
主要植物 乔木
主要动物 树栖动物为主
动植物种类多,群落
特点 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群落动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单一,
结构复杂,种群密度
结构相对简
单,种群密度和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是在一定程
和群落结构能较长时
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
度上受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
间保持稳定
通过列举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启发学生思考
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但在结构上具有许多
共同点。重点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
间的关系,阐释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紧
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体现一定的结构和
功能
。
二、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提示:如图5-1,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以。
图5-1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关系的图示
19
(二)思考与讨论:
3.提示: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物质和能量是生命活动存在的最基本条件,生命活动本
质上也是物质与能量的变化。非生物物质还是生物
赖以生存的环境。
4.提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动物通过
摄取其他生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各种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5.提示: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7.提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可以有多种形式
。在
不考虑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为
图5-2这样的简化模型。
图5-2 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三)旁栏思考题
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不能说是一
个系统,因为不同种动物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
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理
,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也不是一个系统。
(四)练习:
基础题:
1.(1)阳光;(2)10~15 m;(3)消费者、分解者。2.B。3.C。
拓展题:
可以。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食物链单一,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病虫害破坏。通
过研究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或延长食物链,使之成为立体农田和立体果园,可以提高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例如,水田养鱼、果园养鸡等。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资料:
图5-4 能量流动的分析
二、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应该先吃
鸡,再吃玉米(即选择1)。若选择2,则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能量逐级递减,最
后人获得的能量较少
。
(二)思考与讨论1
1.提示: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
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
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部分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
系统的能量
相等。
2.提示:不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20
(三)资料分析:1和2
营养级
生产者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分解者
流入能量
464.6
62.8
12.6
14.6
62.8
12.6
流出能量(输入后一个营养级) 出入比
13.52%
20.06%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分作
为排出
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未被
捕食)下一营养级。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四)思考与讨论2: “
桑基鱼塘”的设计理念是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
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生产
效益。
(五)调查:参考调查点:稻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
生产
者: 水稻、杂草、浮游植物等;(3)消费者:田螺、泥鳅、黄鳝、鱼、青蛙、浮游动物、
昆虫、鸟类等;(3)分解者:多种微生物。
问题提示:
1.生产者主体是水稻,其他生
产者有杂草、浮游植物等。农民主要通过喷洒除草剂,或人工
除草的方式抑制杂草的生长。
2
.初级消费者有:田螺、浮游动物、植食性昆虫、植食性鱼、鸟类等。一般而言,植食性昆
虫和鸟类等往
往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田螺、植食性鱼数量较多时也会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
农民采取喷洒农药、竖稻
草人等措施防止或减少这些动物的危害。
3.次级消费者有:泥鳅、黄鳝、肉食性鱼、青蛙等。一般而
言,这些消费者对水稻生长利大
于害。农民通过禁捕,或适量放养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的目标。 5.农民对秸秆的传统处理方式有焚烧或填埋等;现代农业提出了综合利用思想,例如,秸秆
可作为
多种工业原材料,还可以用来生产沼气,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能量。
6.主要通过合理密植的方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
7.通过稻田养鱼等措施,实现立体化生态农业;通过建造沼气池,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六)技能训练:分析和处理数据:这些玉米的含碳量折合成葡萄糖是6 687.5
kg,计算公式
是(12+18)12×2 675,这些葡萄糖储存的能量是1.07×1011
kJ(计算公式是EG=MG×1.6×107);
这些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3.272×1010
kJ(计算公式为ΔE呼=ΔMG×1.6×107);
这些玉米在整个生长季节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1.397 2×1011
kJ(计算公式为E固=EG+ΔE
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所固定太阳能的比例是23.4%;
这块玉米田的太阳能利用效率是1.64%(计算公式为η=1.397
2×10118.5×1012)。
(七)旁栏思考题:
一般情况下,也是金字塔形。但是
有时候会出现倒置的塔形。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
于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
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刻调查
到的浮游植物的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量。当然,总的来看,
一年中流过浮游植物的总能量
还是比流过浮游动物的要多。与此同理,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
,该数量金字塔
的塔形也会发生倒置。
21
(八)练习:
基础题:
1.A。2.D。3.B。
拓展题:
1.(2)b所示生态系
统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还有一部分可以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化学能的形
式被人类再度利用,因此,该生
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充分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2.不能。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物质
总是由有序朝着无序的方向(熵增加)发展。硅藻能利
用获取的营养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作用释放能量,
依靠能量完成物质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化,
维持其生命活动。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答案和提示
(一)思考与讨论:
1.提示:单质与化合物;有机物与无机物。
(二)旁栏思考题:
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能起一定的
缓解作用。但更应
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三)练习:
基础题:
1.(1)√;(2)╳。2.A。3.B。
4.提示:是。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
与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一个
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拓展题:农田是人工生
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
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
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
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
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
环并不矛盾。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通过跳圆圈舞来传递这一信息。
(二)思考与讨论:提示:参见本节参考资料。
(三)资料分析:
1.如果没有信
息传递,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飞行,莴苣、茄、烟草种子的萌发等
生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
2.通过信息传递,雌雄个体能相互识别、交配,保证种群的繁衍。
3.将烟草、
蛾和蛾幼虫的天敌三种生物联系起来。 4.是。
5.信息传递对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练习:
基础题:
物理信息的信息源可以是非生物,也可以是生物。植物的颜色、形状等,某些植物的
花对于
传粉昆虫来说就是物理信息。对与之有关的动物来说就是物理信息。本题中属于物理信息的
是(1、2、3、4、6、7、9、10、11);属于化学信息的为(5、8);属于行为信息的有(12)
。
22
拓展题:
(1)利用光信息调节和控制生物的生长和发
育,根据各种植物的光周期特性和经济利用部
分的不同,人工控制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
(2)利用各种昆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大量消灭害虫,减少对农作物的破坏。
(3)家禽饲养,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4)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等的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获得增产。
(5)
释放过量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
变得不适应或疲劳,
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达到消灭害虫的目
的。(6)利用植物可以通过化学
信息来完成种间的竞争,也可以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群的
内部结构的特点,将能够相互促进的植物一起
种植,避免将相互影响的植物一起种植。例如,
作物中的洋葱和食用甜菜、马铃薯和菜豆、小麦和豌豆种
在一起能相互促进;若是将胡桃与
苹果种在一起,将会对苹果起到毒害作用。(7)利用植物可以分泌化
学信息素来吸引昆虫的
特性,利用人工合成的各种化学信息素,吸引传粉昆虫,提高果树及作物的传粉率
和结实率。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制作指导
课题: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1.在指导学生制作生态缸时,除了参考教材中的方法步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生
态缸可制作成封闭型,也可制作成开放型(即不加盖)。前者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及其比例有着更严格
的要求。
(2)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要合适。
(3
)为了使生态缸内的沙地保持干燥,可在沙土下铺垫一张塑料布,以防止缸中水(气)
渗透上来。
(4)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在上面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制作日期。
2.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态缸的稳定性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
,内容包括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情况(由颜色变
化进行判别)及基质变化等。
(2)定期观察,同时做好观察记录。
(3)如果发现生态缸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
时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被破坏,记
录下发现的时间。
(4)依据观察记录,对不同生态缸进
行比较、分析,说明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异的
原因。
二、答案和提示:
练习: 基础题:1.(1)√;(2)×;(3)√。
2.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两个生态系
统是(1、8);人的作用突出的生态系统有(6、7、9、11);
陆地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的是(1、2),较弱的是(3、5、6、7、11);水域生态系
统在遭到较严重的破坏后,恢复较快
的是(4、9),恢复较慢的是(8)。
拓展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系统的
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
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越简单,则调节平衡的能力越弱。例如在马尾松纯林
中,松毛虫常常
会产生爆发性的危害;如果是针阔混交林,单一的有害种群不可能大发生,因为多种树混
交,
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随之增加,进而限制了该种害虫的扩展和蔓延。
23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二、知识迁移:
2.(1)藻类数量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
(3)藻
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
耗量减少。
(4)河流中生物大量死亡,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三、技能应用:
2.
放养赤眼蜂。因为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棉铃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棉铃虫的天敌。
棉铃虫失去了天
敌的控制,就容易再度大发生。在棉田中放养赤眼蜂,由于棉铃虫和赤眼蜂
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因此,能够将棉铃虫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从这个角
度看,这个方案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四、思维拓展:
(1)属于自养生物。
(2)一般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
太阳,由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但深海热泉生态系统
中的能量却是来自硫化物,由硫细菌通过氧化
硫化物获得。
(3)对于研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研究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结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检测:
1.(1)×;(2)√;(3)√;(4)×;(5)√。2.(1)B;
(2)C。3.(1)举例:
5-10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4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学习内容的结构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假如置身于图中,就会感到自己和他人不仅
行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正常的生理活动
和心理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而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
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
2.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从根本上看,是由于人口
增长过快以及人
口流动过于集中。
3.实际情况是,地球上有些地区已经达到或接近达到“人
满为患”的程度,而不能说整个地球
因人口膨胀而超载了。这是因为从整体上看,全球总人口(1999
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
60亿)尚未达到全球能够承载的总人口(对于地球的人口承载能力,目前
世界各国的研究部
门尚无一致的估算,已有的估算数字为75亿至500亿)。
(二)资料分析:
1.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
成了巨大的“落差”,
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2.人是生物界中
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
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
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
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等
。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
增长的情况。
(三)资料搜集与分析: (1)如果学生生活在农村,还可以到本乡镇和本县的计划生育、农业、环保、档案等部门
进行采访
和调查。如果学生生活在城市,还可以通过本市的城市规划部门或通过互联网等进
行采访和调查。这些途
径都可以快捷地获取可靠的信息。
(2)有关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主要包括:咨询时要说“您好”、“
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要先请长辈坐下,自己再坐下;要细心倾听、认真记录、对方说话时不要
随便插话,有不清
楚的问题应以虚心的态度请教;咨询后应说“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
(3)如果资料繁杂,可以先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科学分类.果有些资料相互矛盾,则应仔
细分析它
们的来源是否可靠、记录是否准确,必要时需要进行核对甚至重新收集这些资料。
(4)应选取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制成图或表格。图具有一目
25
了然的直观效果,有三种形式:圆饼图适用于体现各相关数据在一个总数据中各自
所占的比
例;直方图适用于对各相关数据的大小进行比较;曲线图适用于体现某一情况在变化过程中,<
br>相关数据依次的动态变化情况。表格则便于了解相关的具体数据。
(5)可以先进行分工,然后
各自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工后,应当先检查是否有
遗漏或重复的项目,再进行资料的搜集、整
理和分析。
(四)想像空间:
将会因学生过多和教师、教室以及教学设备等过少而明显影响
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因学生
过多而使教室内空气流通不好、光线不足和过于拥挤等,影响学生的身体健
康和心理健康。
(五)练习:基础题:
1.D。
2. “现在的人,有五个孩子
都不算多,每个孩子又各有五个孩子。爷爷活着的时候,就有二十
五个孙辈了。这就造成了社会上的人口
多而物资少,虽然辛勤劳作,生活用品却依然匮乏”。
这句话反映出作者的忧虑:如果不节制人口增长,
将会对家庭和社会增加沉重的负担。
拓展题:
1.近5年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分别是: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1999年);“环境千年,
行动起来”(2000年);“世间万物,生
命之网”(2001年);“让地球充满生机”(2002年);“水
──20亿生命之所系”(200
3年)。这些主题都与生态环境(影响人类与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
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有着直接的关
系,所以说它们都与人口增长有关。
2.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主要有: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行政负责
人、企业负责人、全体职工
以及当地居民都树立起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新思维以及
走可持续发展
之路的观念;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以便大力开展有利于环保事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
改造;对于近期无望解决环境污染的企业,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依法并妥善实施“关”、“停”、“并”、“转”。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一、资料:
生物多样性包含
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
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
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主题 每层次相关的内容
基因
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
物种
种群
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
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
生物进化的结果
生态生态系统的结构、 成分的多样性, 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
保护生态系统是对生物
系统 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二、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气象学家的预言是有科学根据的。例如,英国《自然》杂志和《观察家
报》于2004年披露
了美国国防部专家组的一份报告。该报告预测:气候变化可能演变成全球公害;未
来20年
气候变化将成为全球性灾难,如英国将会像西伯利亚那样寒冷,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将因遭遇严重干旱而出现粮食大幅减产。又如,我国科学家2004年预言:未来大气的增温值将
是20
世纪的2至10倍;我国华北等地仍将保持继续变干旱的趋势;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全球
的自然生态系统,
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门之一。
26
(二)思考与讨论
1.红树林的消失,使得潮间带多种鱼类、甲壳类、贝类以
及多种水鸟因生态环境改变而无法
存活和繁衍,并且影响附近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终使大量的物种
无法生存和发展。红
树林能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海岸的作用。因此,
红树林
的消失还将直接影响附近的农田、养殖场、森林和城市等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对于人
们的生活和生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检测并获取水稻、小麦等栽培作
物野生种细胞中人类所需要的某
些优良基因(如抗旱基因、抗病基因等),然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这
些优良基因导入到
相应的栽培种的细胞中并使之表达。袁隆平曾利用在海南岛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的普通
野生
水稻(含有使花粉不育的基因),利用杂交技术成功地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从而掀起了
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后来,经过分子检测技术得知,野生水稻细胞中至少含有两
个增产基因
:其中的一个增产基因就能增产18%,两个增产基因则能增产36%。
3.这两例能够说明生物多样
性具有潜在价值(红树、野生水稻等生物很可能还有目前人类尚
不清楚的重要功能)、间接价值(红树林
对海岸的防护作用)和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
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
生物的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
生
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森林生态系统同农田生态系统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
生物多样性,对
自身的调节功能更强大,因而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
价值;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
原料,从金鸡纳树中可以提取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这些都
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三)练习
基础题
1.潜在价值──某种不知名的昆虫。间接价值──每个物种都
维系着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的结
构和功能。直接价值──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蝉蜕是一种动物性
药物;鲁班通过观察
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研制出了木工用的锯;海洋和森林等生态系统能陶冶情操
、激发
创作的灵感。
2.主要的困难是,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国家等),拒
绝核准或迟迟不予核准
该议定书。主要争议的问题是,这些国家担心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和其他国家可能
不承担相
应的责任。例如,美国政府在2003年3月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
“发
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由,宣布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
建议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通过联合国大会和各国的政府以及民间组织等多
种途径,呼吁
每年大量产生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率先核准《京都议定书》(我国政府早在2002
年9月就核准了《京
都议定书》)。
拓展题
提示: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诠释这句话: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
人也大。宇宙中有这四
个大,而人是这四个大中的一个。老子认为“道”是一个浑然而成的、先于天地而
存在的东西;
“道”不靠外力而永久存在、循环运行且永不停息;“道”伸向遥远而最终又返回自然,可
算是
天地万物的根本。老子把人提升为“宇宙中四个伟大的存在之一”,可与“道”、“天”、“地”并
立,而惟独不认为有“神”的存在,这是老子哲学观念的可贵之处。
27
我们可以把老子所说的“道”,理解为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固然十分重要,
甚
至被说成是自然界中的“万物之灵”。但是,人也只是这四大中的一个,人绝不能超越其他
三个大而为所
欲为。人类必须追求和实践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美好理念,只有这样人类社会
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1.(1)×;(2)√。
2.(1)A ;(2)B。
二、 知识迁移:
三个可能的好处是:有利于解决我
国石油资源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发展化纤、塑料等石油化
学工业和满足相关商品的市场供应;有利于增加
就业机会。三个可能的问题是:因石油泄露、
废弃物倾泄等而污染海洋,从而不利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
护;造成的海洋污染,很难清除
和治理;不仅投入高,而且风险高(海洋石油开采的成本高而成功率较低
)。为了避免出现
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有关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有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加
强对
民众的教育等。
三、 技能应用
(2)该地区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
因是丧失栖息地和偷猎,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
主要原因是丧失栖息地。
四、 思维拓展 世界近几百年来人口过快增长、资源大量消耗以及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总体情况,以及目前
一些人口
增长仍然过快的国家和地区的上述严峻事实,确实如一些科学家所说的,使科技进
步、人口增长、资源消
耗和生态遭到破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但是,近些年来,许多人
口增长控制得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
这类情况正在朝着好的方向转化,因此不能笼统地认同
这种观点。
人口、科技进步和资源与环
境之间应当是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具体地说,人类不仅要大力
加强科技进步,同时要大力加强对广大民
众的教育。此外,各国还要加强有关的法制建设和
国际之间的广泛合作,以使全球人口增长得到合理的控
制;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使生态
环境不再遭到破坏并且朝着改善的方向发展。总之,人类应当走一条
自然、经济、社会的持
久而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