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学生语文课堂学生学习现状分
亚视演艺职业学院-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六年级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现状分析
xx九年制学校xx
课堂是学
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在课
堂内完成的。任何一种旨在改革教学活动
的研究和实践,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课堂教学的效果问题引起了教育界的关
注与研
究,有效教学巳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
素很多,既
有人文性因素(教师、学生及情感因素等),又有科学性因素(教
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
方法的运用及教学媒体的选择等),调
查了解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现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
义。为此,我就六年级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进行实验研究,开展学生课堂现状调
查分析
。现将其调查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目的
新课程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由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
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又是自主发
展
的主体。课题研究者旨在通过充分调查和研究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和个
性差异使进行有
效的教学。致使语文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
性和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学生在有限
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达
到课堂40分钟真正有效。
二、调查对象与内容
调查对象:现南安九年制学校六年级学生30人。
调查内容:首先是调查和研究班级学生的整
体发展水平,使教师的教学具
有面上的指导作用;其次是研究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我们的教学能够支
持
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研究每一个学生,就要深入调查学生主动参与度、学习方
法、知识现状等
学习水平,调查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程度和期望值,调查学生
对教师的评价等。
1 7
——调查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去了解和研究学生学习积极性、课
堂行
为、参与习惯、知识水平等情况,使之教师上课能因材施教,学生在课堂内能
获得最大的收
益。
——调查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期望度。作为实验教师,在了解学生对该学科
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要了解学生的期望度,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原理,根据
学生最适应的学习需要,设计出有准确定
位的学习方案。运用创新的方法进行
有效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查学生对教师的
评价。运用多种方式去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教
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积极性态度等方面
的真实的评价,以便更
好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结构,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致使教师的“导学”,学生的“自学”和谐高
效。
三、调查的方法与形式
众所周知,调查了解学生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至关重要,为了便于开
展
好课题研究,我们遵循分散与集中的原则,尝试以下方法进行调查了解学生。
1.水平测试
法。在教学伊始前对实验班级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全
面的测试。学期中分阶段从不同的方面进行
调查式测评,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变
化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体档案,时时关注学生的动态。使之教师
能准确
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2.课堂观察法。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能做到“眼观六路,耳
听八方”,善于观
察学生学习语文的表现,如:读书、思考、讨论、听讲、笔记、练习等情况,
还要跟踪观察学生在课余的行为举止。做到通过观察学生的外显表现判断学生
内心需求,对学生的学习问
题进行及时诊断,还辅之以相应的学习方法、策
略,驱动学生的兴趣激点,由师生一对一引导产生一对多
引导的效果,使课堂
40分钟扎实有效。
3.问卷调查法。采用学生问卷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
,获取多方面较为客观
的信息。把想要了解的内容分列出若干子项,编制成问卷,发给学生作答,再收集了解调研情况。还对问卷所得的信息要作出好、中、差三类学生的需求分
2 7
类统计,及详细的问卷分析,最后形成书面分析报告。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
生知识层次、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为调整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
标、实现教学目标
的切入点和方法途径找到合理的依据。
4.个别谈话法。巧用个别谈话法调查了解学生。如在课堂上一
发现学生的
异样情况(学习行为特别、学习兴趣不高、思维表现有变化等),应选定谈话
的对象
,想好谈话的目的,确立谈话的框架,设想好谈话即兴生成的问题,选
择课余适当的时间,进行个别谈话
,以朋友的角色与学生交流家庭生活,兴趣
爱好,最近读书情况,对孩子感兴趣的电视剧或流行歌曲的看
法等等,与学生
的交流中去捕捉反映他们心理变化或需求的信息。通过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
的
交融,真正地了解学生,获得更多有价值,有利于学生深度发展的信息。
5.走访了解法。因学生的生
活是立体的,要教育好孩子,教师就要经常去
访问学生的家长或亲友,访问学生家庭所在社区的相关人员
,多角度了解学生
在家庭或社会的情况,做好访问的记录,建立校外访谈跟踪档案。使社会、家
庭、学校三者教育达成一致。
根据调查结果,收集整理、归档总结,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并进行跟踪
调查、测评记录并及时反馈。为课题突破性进展提供一批宝贵的资料。
四、对我校语文课堂中的学生学习现状问卷调查与分析
语文课堂中的学生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请你在下列选择题的A、B、C、D等选项中作答,可以多选,还可以补充。
1.你认为语文课是:
A、有趣的B、枯燥的C、令人兴奋的D、一般,无所谓2.你语文课
堂上最
喜欢哪种学习方法?
A、认真听讲B、合作交流C、自学探究D、游戏互动
3.当你在语文课堂上没有掌握住所学知识时,你会怎样做?
A、上网查阅资料B、问同学
3 7
C、问老师D、问家长
4.你的语文老师提问主要针对:
A、大部分同学B、部分优等生C、部分后进生
5.你认为语文老师教学时,哪一种方法你听课专注些?
A、灌输式教学法B、朗读教学
C、故事教学D、情境教学
6.你在语文课堂上参与学习的情况?
A、积极主动地学习B、喜欢诵读
C、较少主动答问、提问或参与讨论
7.语文课堂上,你有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别的功课的习惯吗?
A、经常有B、偶尔有C、从来没有
8.你认为现在的语文课堂:
A、和谐互动、
活跃而有序B、书声琅琅、议论纷纷C、枯燥无味9.你对
小组合作操练学习这种形式感兴趣吗?
A、感兴趣B、有时感兴趣C、没有兴趣
10.你对语文情境学习这种形式感兴趣吗?
A、感兴趣B、有时感兴趣C、没有兴趣
调查结果统计
1.你认为语文课是:
A、有趣的54%B、枯燥的7%
C、令人兴奋的25%D、一般,无所谓14%
4 7
2.你语文课堂上最喜欢哪种学习方法?
A、认真听讲8% B、合作交流18%
C、自学探究34%D、游戏互动40%
3.当你在语文课堂上没有掌握住所学知识时,你会怎样做?
A、上网查阅资料38%B、问同学53%
C、问老师28%D、问家长10%
4.你的语文老师提问主要针对:
A、大部分同学60%B、部分优等生30%
C、部分xx10%
5.你认为语文老师教学时,哪一种方法你听课专注些?
A、灌输式教学法8%B、朗读教学50%
C、故事教学40%D、情境教学20%
6.你在语文课堂上参与学习的情况?
A、积极主动地学习80%
B、较少主动答问,提问或参与讨论20%
7.语文课堂上,你有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别的功课的习惯吗?
A、经常有0%B、偶尔有20%C、从来没有80%
8.你认为现在的语文课堂:
A、和谐互动、活跃而有序16%B、书声琅琅、议论纷纷74%
C、枯燥无味10%
9.你对小组合作操练学习这种形式感兴趣吗?
5 7
A、感兴趣49%B、有时感兴趣51%C、没有兴趣0%
10.你对语文情境学习这种形式感兴趣吗?
A、感兴趣46%B、有时感兴趣54%C、没有兴趣0
调查结果分析与反思
调查
结果分析:从调查结果看来,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或令人兴奋的加起
来仅有54%,认为自己主动参与课
堂的也仅仅占到80%,认为语文课没有一点
兴趣的也占到了10%。喜欢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喜欢情境
教学方式的也只占到
49%—46%。
调查反思:通过以上的数据显示,表明了我们的语文教
学现状令人担忧,
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尽管在教学中教师也尽可能地使用了游戏、小组
合作、情景教学、各种形式的操练活动等,但仍然没有调动起大部分同学的学
习热情。这引起了我们的深
刻的反思、。
调查分析原因:经过调查、访问等形式,我们认为部分学生不太喜欢语文
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是小学一门基础课程,但是仍然没有引起家
长、教师和学生思想上的
重视。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家长和部分教师认为只要上好语文课就行。而家长的<
br>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正是这种心理在作怪,所以学生才学习不专心。
没有引起他们思想上
的重视。
2.教师教学方法不丰富
由于教师也在思想上存在上述认识,所以就表现在教学上
还在采用老一套
的教学方法,殊不知这样的课堂学生又怎么会喜欢呢?有些教师虽然也采用了
一
些灵活的教学方法,但形式单一,不能够吸引学生,长此以往就使学生失去
了兴趣。
解决问题的措施:
6 7
1.做好家长、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2.教师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努力学习新课程标准,提高自身素质。
3.教师要尽可能地采取
情境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
节上下功夫,形式要灵活,不能敷衍了事。
总之,本课题实验,是一项针对班级授课制弊端与目前教学新要求“以人为
本”因材施教原则相冲突而进
行的教学尝试与实践研究。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状
态、能力水平、心理状况、潜力倾向、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等个体差异为基础,
以学生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以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和谐的、健康的发展为最
终目的,主要在如何运用最优化的分层教学策略进行实验实施,最终寻求并形
成了怎样合理的分层教学
模式、策略等方面以及相关应注意问题上做进一步的
探究。最终逐层完成总体教学目标。
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