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综合练习题
纪念照-转正自我鉴定范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综合练习题
一、计算
1、直接写得数。
7.4+0.3
8808
1.3-0.7
3020
762
3230
0987
254
2024
3.4+3.5
7.9-2.4
54009
2、用竖式计算。
2312
5226
2.83+3.95
7.1-5.8
8124
9549
第1页共6页
7852
1762
9505
3、脱式计算。
612-6307
(18+58)6
707(142)
二、填空
1、2.50元中的2表示2元,5表示(
);3.05米中的3表示
3米,5表示( )。
2、小明每天上午8时到校,12时放学回
家,下午2时到校,
4时50分放学回家,她全天在校时间是( )时( )分。
3、今年是( )年,全年共有( )个星期多( )天。
5、早上,小兰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前面是( )方,后面是
( )方,左面是(
)方,右面是( )方。
6、一个有余数的除法,除数是5,商是8,被除数最大是( )。
7、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0分米,它的边长是( )分米,
面积是( )平方分米。
8、单位换算。
3年=( )个月
7公顷=( )平方米
9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第2页共6页
1米3分米=(
)米
10.32元=( )元( )角( )分
16时是下午( )时
9、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小明家的住房面积约有100( )
一根跳绳长2( )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
我国陆地面积约是960万( )
10、在()里填上>、<或=。
3日()30时
3.05元()3.50元
15元8角()15.8元
11、三(3)班同学参加运动会,参加接力赛的有20名同学,
参加跳绳的有15名同学,两种比赛都参加了的有8人。三
(3)班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
)人。
12、□=○+○
○+□=240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 )
2、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
3、一个正方形,边长是4米,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
4、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
第3页共6页
分米。( )
5、一位数除三位数,商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
)
四、选择。将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午8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 )。
①8时
②18时
③20时
2、一块长方形菜地,长7米,宽9米,面积是( )平方米
①63
②16
③32
3、在一次期中检测中,小林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
分是93分,如果
不计英语,其中语文、数学两科的平均分
增加了,小林的英语成绩( )。
①比93分多
②比93分少
③等于93分
④无法确定
4、在2019年、1400年、2019年、1984年这四个年份中,
是闰年的年份有(
)个
①1个
②2个
第4页共6页
③3个
④4个
5、小红从一张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
最大的正方形,
剩下部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①36
②24
③60
五、解决问题
1、三年级有6个班,每班40人,在抗震救灾捐款活动中平
均每人捐
款15元。三年级一共捐款多少元?
2、 价格表
①最贵的是( ),最便宜的是( )
②买1千克草莓和1千克番茄,共需要多少钱?
③买1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20元钱够吗?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
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
次进军?尤其是
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
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
基
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
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
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
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
成
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第5页共6页
宋以后,京师所设
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
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
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
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
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
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
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
”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
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
“院长
、西席、讲席”等。3、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使200
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行使6分钟,能
给多大的地
面洒上水?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
“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
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
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
础知识抓起,
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
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
限的时
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
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的功效。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