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辅导新归纳整理

巡山小妖精
652次浏览
2020年10月23日 22:4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联合国际学院-表彰大会发言稿

2020年10月23日发(作者:魏学濂)




我们对三年级复习的一点理解与思考
迎宾路小学 周贺华 王新颖
各位老师:
上午好!其实今天我代表我们迎 小这个团队坐在这里非常惭愧,因为
我觉得自己既没有什么丰富的经验,更没有多么深透的理论基础,那
么我今天坐在这里,只是代表我们这个团队来谈一谈我们对三年级复
习的一点理解与思考。
其实我么很多人发现,每当复习时,总会有老师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
印发很多的复习卷子,让 学生疲于应“战”。(当然我不是说不赞成复
习考试,而是说要注重一个度)我们认为如果老师们平日里 习惯复习
时印复习资料,而缺乏方法的指导、引领、归纳,把孩子们当成背诵
的机器是最可怕的 一件事。我们觉得有时成绩并不完全能代表孩子的
学习能力与水平。
对于复习,我们一致认 为:它是一个总结从前学习的知识、查缺补漏
的过程,也是一个总结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的过程。基 于我们对
课标和高主任、刘老师教学思想的一点理解,基于我们平时的一点思
考,我们今天对三 年级复习要点进行了粗浅整理,但并不能做到面面
俱到。旨在这里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此份资 料,如有不妥,
还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我们认为,我们可以把期末复习划分为三大板块:
1、 基础知识的复习夯实



2、 阅读能力的再次训练与提升
3、 写作的复习
第一板块:基础知识的复习夯实
(一)字词识记方面:
字形:
我们所要考察写的汉字都是每课课后方格里面要求书写的字,横格里
的字要求会认读。
在复习时老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把这些生字和从前学过的汉字或者其
他课的.
汉字进行 对比记忆,如:稻和蹈、幕和慕等,个别难写的还要引导学
生注意最容易错的地方,如:“聚”的下半部 ,“登”的上半部等。这
些内容一般都在看拼音写词语和组词两题中出现。
字音: 我们所要考察的就是每课中带有中括号的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音。
大家要尤其关注课后双横线里出 现的字音,这部分是要求会认读的生
字。
多音字:既能知道每个读音准确的读法,又能依据 词语的意思选择正
确的读音,给不同的读音扩充词语。
容易读错的音:每当读课文时老师都 会发现一些字音特别容易读错,
如“比较”的“较”字,很容易读成三声,'拄拐”很容易将“拄”字读成“chǔ”.,这些典型容易错的老师一定要自己做到心中有数,
并引领学生分类复习。



关于字音的考察,我们往往会以选择正确的读音形式来考察,因为 三
年级学生还小,所以难度不会很大,多音在要特别强调在具体的词语
中的读音。
查字典:
能够用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来查汉字,需要熟练一些汉字的部首、
大写字母、音节,音节在答题时带调号。
如:圈、裁、裳、疲、窟、肃、赢、承、鼻、繁、辨、黎、彤
(这些字都有比较特殊的部首)
如:燕、摔、喷、垂、鼠、稻、
个别重点的字要知道它的笔顺,还要知道字的部首以及除去 部首剩几
画,我们利用这些有代表的字来联系,而并非是为了考试要把整册书
所有的生字部首和 笔画都一一重新复习一遍,那样学生会累,而且不
会有效果,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复习再次巩固学生查字典 的能力。其实
这些能力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是应该有意识培养的,尤其是在预习的
过程中,总免 不掉会让学生查词典,其实这也是高主任一直强调的学
生不能借用《一点通》之类的辅助材料进行预习的 原因,包括对课文
内容的理解都是如此,都会组织学生动脑筋思考,久而久之,这方面
的能力就 会欠缺。
(二)该背诵的段落:
除本书明确要求背诵的段落之外,有一些要求背 诵喜欢的段落,
有:3课荷花、5课翠鸟、13课和时间赛跑。这三课应该背诵过来,
第三课作 者叶圣陶老先生通过描写把一大池的荷花再现于我们的眼



前,再加 上作者的联想让我们感受到人与景交融在一起,不觉也被这
眼前的“画面”所陶醉。而五课《翠鸟》作者 在介绍的翠鸟的外形以
及生活习性方面也是相当的生动,而13课作家林清玄的作品,而且
其中 有许多值得积累的好词佳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而且这三篇文章中,有相应的段落体现了“ 将一个意思写具体”这也
是恰恰是三年级学生应该培养的写作能力。正如高主任刘老师所说,
我 们三年级的写作要训练的重点就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那么我们
的背诵也好,阅读也好,都应该指向写 作。
除了这三课以外,我们还应该关注本册书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都有
一个很特别的 地方,有的是给了一部分语句,有的是没有给,让学生
去体会,然后抄写下来。(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结尾;惊弓之鸟—
—抄写喜欢的词语,四字词语或者关注最后更羸的分析;争吵--- 父
亲说的话;画杨桃-----父亲说的话;可贵的沉默----- 词句,一面五
星红旗——感人的句子;卖木雕的少年-----四字词语;女娲补天---
生动 的语句)类似于这样的文章中的词句我们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背诵,
尤其是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学生受到情 感熏陶的同时,也实现了积累。
(三)、关于语文园地:
园地一
我的发现 、读读背背应要求学生能背诵,但对于生僻的字不要求全体
学生会写,但可以鼓励个别能力强的孩子做到 会写。日积月累部分,
在书本基础上,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量词、积累
运用 量词。可以做适当的拓展练习。



园地二
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也是要求背诵积累,但对于生僻的字不要求全体
学生会写,但可以鼓励个别能力强的孩子做到 会写。
我的发现部分教材意在引领学生发现怎样把意思写生动具体。那么我

考试的时候就可能出现这样的照样子写句子。(这里在后文我要着重
讲讲我们的理解)
园地三
读读背背是一些阐述道理的谚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不仅要背诵,
还要 能在具体语境中应用。以往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只是单纯的背诵,
而不知道如何应用,那么教师在复习的 过程中就要有针对性的出示例
子,让学生进行体会,因为很多孩子不是不理解句意,而是不理解题
意。(有一次,题目要求是当小明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老师总会这样
对他说:--------结果有 的学生不知道填什么,就空着,因为他回忆
老师说过的话太多了,不知道填哪一句好。)
我 的发现是陈述句与反问句,但我们现在不要求太强化这些术语,让
孩子们明白一个意思可以有两种表达方 式,能仿写,改写,加合适的
标点符号(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反问句和一般疑问句是
有区别的,要让学生体会到都是问句,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
能仿写意思就是能够照着例子写一 句反问句或者是陈述句,改写就是
将陈述句和反问句进行转换,一般在考试的时候不会直接说,将陈述< br>句改为反问句,可能这样要求:请你将这句话换一个说法,老师在复



习时,要有意识的告诉学生,也可以让学生照样子练一练。
而读读记记部分是怎样把意思通 过比喻、拟人写生动,意在也是通过
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能应用到写作中,而不是不过脑子的背过来 。
考试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照例子写句子,可能是比喻句也可能是拟人
句,那么学生首先就要分 辨句子是什么,然后进行仿写,还有的时候,
也可能给出一个句子,然后让你将句子完善的更生动具体。 我们可以
平时有意识的告诉学生,要让一个句子写具体生动,可以采用拟人或
者是比喻的手法。
园地四
读读背背部分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能运用到具体语境中,而不
是死记 词语的意思。而且学生要清楚的了解这部分词语是形容做学问
的行为和态度的成语。
日积月累部分意在让学生明白理解“的地得”的不同用法,老师一定
要.
注意扩充,让孩子在实际运用中得到训练、强化。
我的发现部分就是同音字的不同意思、不 同用法,我们再此基础上,
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整理这样类型的字,已达到对同音字的更好的理解
运用。
园地五
读读背背是一首写母爱的诗篇,学生应能够基本理解诗的意思。并能
背诵。
我的发现就是发现一字多义,我们在平常学生查字典的过程中也应该



激发、鼓励、培养学生更多的去发现一字多义。练习的时候不仅仅要
查字典了解这些字义,而且 要引导学生体会,这本身就是汉语词汇的
特点,教师可以安排开展类似的一些竞赛类练习。
读读认认部分,我个人认为能背诵最好。因为此诗歌朗朗上口,对于
了解植物特性也很有好处。
园地六
我的发现是发现多音字的不同用法,当然也不能仅仅止于这几个字,
也应鼓 励学生更多的去鼓励学生去发现这样的字,积累这样的字。
读读认认我认为也是背过来较好。
读读背背是一些气象农谚,也应让学生能在具体语境中应用。
园地七
我的发现 是一些AABC式的词语,应该让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能
够应用,甚至可以鼓励他们积累ABCC式 的。
读读背背部分是关于真情的诗句,当然,我认为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能够应用。 < br>趣味语文是让孩子们体会语文的趣味,激发孩子学语文的兴趣。我认
为把他背下来,也是可以的。
读读认认是给汉字加偏旁并组词。这样的练习可以与生字复习相结合,
看看哪些生字是由老字加 偏旁演变而来的,一举多得。
园地八
我的发现是发现形近字,当然也不应止于此,应让学生学习过程中多
积 累。也应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读读记记是四类四字词语,引导学生



发现规律, 进行拓展积累。读读背背是歇后语,同样让学生在感受
语文趣味的同时,感受我国语言 文字的魅力同样 应该背诵、背写,
当然生僻字应除外。个语文园地,我觉得无非是让孩子们在平日的学
习中发现 语言特纵观8点、文字特点、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个人认
为,我们的发现积累不应仅仅止于书本,应该 在平日的学习中去激发
孩子发现与积累的热情、培养发现与 积累的语文学习习惯。当然,
我认 为,对于所有学生来说,积累方面的考试应止于书本,这是保底
的。而不应该太过增加学生的负担,让能 力强的孩子在平日里养成积
累 的习惯。而不是用考试这把尺子,让一些能力差的孩子,倍感疲
累。 第二板块:阅读能力的再次训练与提升 1、理解词语的能力 我
们在学习高主任《目标把握和建议》时,有这样一段话大家很有感触:
中年级,侧重通过理 解词语来理解句子。能够通过读词来理解事物的
外部把握事物外部特征在理借词句的过程中,—— 特征。 1()能
够运用查字典的方法,通过字义与词语的关系来确定词语的意思;)
能够体会 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思;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基
本(2 语法规则——词语在句子中放在什么 位置才恰当合适。用哪个
词就不好,(3)为什么用这个词就好,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特征—
—需要结合文本的整体环境而不能孤(增删调改,可以用增删调改的
方式来进行 立进行)。无论从平时 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训练来说,还是
从实际的测试来说,体会词但是为什么孩子们都能感受到,语运用的< br>准确性都是难点。用这个词好不好, 总是不能很好地领悟。针对这
样的现象,我们认为可以采取这样的策略:



与自己的日常表达相比较,体会文中用词表达的准确性●读书的时
候,认真思考:作者在这里用词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过去我知道笔
下的事物的特点用什么词来表达吗 过去我是用什么词来写这个事物
特点 的我的写法与文中的用词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文中的用词好在哪里如:三年级《燕子》中的“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这里,
用了“掠过”这个词语。通过查 字典,可以了解到:掠过,是轻轻擦
过或拂过,而在这写的是燕子飞得很轻快。在读懂基本意思之后,思
考:日常,我们说燕子都是“掠过”就是刷的一下从眼,对比一下,
在天空中飞过。而在这里, 用“掠过”“掠过”“飞过”前很快的过去
了,而则不能表达出来这个意思。这就是课文中 表达出来的意思。
“横掠过湖面”的“掠”字用得真好,我们一起找一找课后练习中提
示: 这 样的词语。“构课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凑”——,写“凑
成”而不写成“形成”、“聚本意是,成” 这里面写出了作者的情感的
——不允许哪一点不完美。“凑”,小燕子的外形是美的集”的意思,
指的是这么多美好的动词聚集成了小燕子, 聚集啊!从“凑”字也
体会出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在语境中进行“用上”和“不用”
的比较,也就是高主任说的增删的对 比,体会文中表达的意思和情< br>感。课文中的很多用词,在对事物属性、特点进行限制或者形容说明。
而学生在的日常表达中,常 常会省略掉。读书过程中,就可以联系自
己日常的表达,,在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上有什么不同点体会“用 上这
个词”和“不用这个词”该如何用词明白写话的时候,从而通过阅读,
对事物特点有更加清 晰的认识, 来具体表达事物特点。如:三年级



《翠鸟》中间部分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这里,作者
写翠鸟飞翔用了“贴着”和“疾”。如果去掉这两处, 让学生通过对
比阅而用这样写并不能让我们感受到翠鸟飞行很快的特点。很容易就
体会到,读,
上“贴着”和“疾”,我们头脑中立刻浮现出翠鸟正在水面上疾飞的
画面。,读懂词语在语境 中的“唯一性”●在语境中进行“同义、近
义换词比较” 特征。这是词语虽然意义相近,但是,细微差 别表现
着细微的特点。这样进行比较,就准确地体会到了事物特点,并且揣
摩到了用词“唯一性 ,准确性”的特 点。,这里用“冒”其实也如:
《荷花》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就是长 的意思。那为
什么没用“长、钻”呢反复读文章,我们想象画面,一池的碧绿荷叶
之上许多白荷 花在其间亭亭玉立,长势旺盛,用“长”似乎缺少了美,
用钻似乎调皮些,所以只有“冒“字让我们感受 到了白荷花在这些碧
绿的 荷叶之间亭亭玉立,又可以想象出它长势真之快。 ●从上下文
中, 找出作者用词所表达观点的理由。在课文中,作者经常会用词语
来表达一些观点。而总是要有理由的,即 :是可以从课文的上下文中
找出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很多时候,这个理由,的。找出了这个
理由,就能对作者“用词语表达的观点”更加信服,理解更加 透彻。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作者 写翠鸟的外形:如:人教三年级《翠
鸟》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
绿色的外衣。”这里,作者用了“鲜艳”一词来表达作者对翠腹部的
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为 啥说鸟羽毛颜色赞美的态度。词典中,鲜



艳的意思是:“颜色鲜明 而美丽”,“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
色”是“鲜明而美丽”去看看下文,发现,这么多色彩,让 人感觉很
美,而且,这么多色彩,让人感觉新鲜、明亮。这就 叫“鲜艳”,这
是作者发出赞叹的理由。 2、理解句子能力。如何确定关我们需要抓
住关键的句子来进行。关于句子的理解,教学中, 键的句子.
键词语的方法差不多。主要是这些句子在?确定关键句子的方法与确
定关思想和情 课文里面描写的是事物的基本属性、特征的句子,表达
了深刻含义、 感的句子、能够把上下文很好的联 系在一起表达某个
重要意思的句子。一些在课文意思和情感除了一些陈述事实、介绍事
物基本属 性的句子外,表达中起特殊强调作用的、运用了修辞手法的
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事物本质属性、独 特情感态度的句子……
需要我们作为关? 键句子来处理。
1)、学习比喻手法与普通陈述 写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赏析比喻手
法的句子所表达事物的特点,所表达出来的独特的情感。 (1)《翠鸟》课后给了一组练习,其实是要引导学生来体会、赏析语
言。可结合课文教学,抓住关 键的句子,在课文教学中通过对比的方
式,来引导学生体会,从而深刻体会比喻的作用。
( 2)《语文园地二》中“我的发现”安排了一组练习,是与《翠鸟》
一课的练习相对应的。旨在引导学生 体会比喻手法的作用。教学中,
应该注意结合本单元乃至第一单元,进行归类整理练习。
“我的发现”安排了这样两组句子:
(1)蒲公英的花可以张开、合上。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



以张开、合上。
(2)一棵高大的橡树挺立在路旁。一棵高大的橡树就像草原的哨兵,
挺立在路旁。
下面是学生思考:我发现每组的第二句话……
单独的看教材呈现形式,或许可能让人觉得这 仅仅是一道“进行语言
形式比较、认识打比方的修辞方式”的练习题目,只要学生能够“发
现第 二句话都是比喻句”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我们联系落实课程标
准从中段开始提出的“体、练习着阅读能 力要素层次“整理”与会关
键语句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
“鉴赏”来分析这道“练习题目”,我们会发现这道题目是大有文章
可做的。
第一,认识“打比方”的修辞方式,是结合已有的阅读感知进行的。
“我的发现”不是在单 元练习的时候孤立出现的。一方面,编者是从
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中选取了一个运用了“打比方” 的修辞方
式的句子;同时,又从本单元课文《路旁的橡树》中选取了一个句子。
从教材提供示例 的取材意图,我们能够看出编者的意图是在结合过去
已经有过的阅读经验来引导学生认识“打比方”这种 表达技巧的。而
且,教材的编者也在提示我们,在完成这道练习题目之前,需要对“打
比方”的 技巧进行感知,为“我的发现”练习中发现规律奠定基础—
—《翠鸟》一课的课后安排了这样的一个练习 题目:“我们交流交流,
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句子,哪个写得更好,好在哪儿其中一组是:”就
是 在引导学生感受比拟手法的句子特征。所以,我们说,“我的发现”



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在过去学习特别是本单元的阅读学习、充分感
知运用了“打比方”技巧的句子的 基础上进行的。
第二,“我的发现”的学习过程需要联系已有的经验,是对语言形式
的一种整理。
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呈现了大量打比方的句子。比如:《翠鸟》
中“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秀满 了花纹。背上的羽毛喜爱哪个绿
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路旁的橡树》中“它是那么粗壮、解释、挺拔,就像草原
上的哨兵一样。它像箭一样笔 直,但只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这些句子,都是在通过打比方来形象地说明了某种事物的特点。 所以,
“我的发现”中的“发现过程”,不单纯是通过两组句子的比较来认
识“打比方”了,而 是对这一单元的“打比方句子”的一种整理、归
类。教学中,可以结合“我的发现”这两组句子的认识, 来引导学生
回顾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类似句子,进行归纳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
点。这样就能 将这些句子系统的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当中,以感性
合理性两种方式来贮存起来,既能提升认识,又促 进积累。
第三,通过“比较”进行鉴赏,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我的发现”中, 引导学生认识打比方的句子,采用了“比较”的方
式。在《翠鸟》课后练习中,编者编排了 “比较练习”,要求比较 “哪
个更好”。编者的意图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赏析语言形式的精妙——运用比拟的手法,在表情达意上起什么作用。好在哪里呢在课文中,
作者都是把具体事物比作了常 见的、熟悉的事物。“翠鸟蹬开苇秆,



像箭一样飞过去。”形容飞 得极快,射出去的箭多块,鸟飞的就多快。
采用比较的方式,将这句话与“翠鸟离开苇杆,很快飞走了” ,同样
表达飞得快的意思,但到底非得多快表达得是不很清楚的。比较的方
式,能够借助语言形 式的不同点,来认识到精妙语言形式的“精妙所
在”,这就是鉴赏。
“我的发现”是“在比 较中发现”练习,除了认识打比方句子的特征,
还有引导学生去“鉴赏”的作用:为什么要比作哨兵一是 挺拔的样子,
二是橡树能够保护草原,作者这样写就表达了哨兵的赞美和喜爱。而
这是“一棵高 大橡树挺立在路旁”这样的写法所不能表达出来的意思。
进行这样的的比较赏析,就是在对语言形式进行 审美。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教材安排的鉴赏练习,还可以安排学生的
独立鉴赏练习: 自己从整理出来的句子中,挑选自己喜欢的,结合课
文情境,进行鉴赏分析。
当然,教材“ 无非是个例子”。本单元的“我的发现”,教材安排了“认
识学生实际,还可以根据教材实际、作为教师 ,这样一个点。打比方
的表达技巧”
安排其它的点、其它的项目的训练。这是教师和学生创造性使用教材
的发展空间。
2)、感受语言的深刻含义。
所谓深刻含义,就是语言的背后,还有更深刻的意思。比如“ 亡羊补
牢”、“南辕北辙”,这是两个成语,成语背后是两个寓言故事,说明
了一定的道理。而 两个语言的题目本身就是成语,语言显得很简练,



但是读起来能够让人想到一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本单元还有《惊弓之鸟》中更羸的话、《 画杨桃》中父亲和老师的话,
都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除了要引导学生读明白句子背后表达的深刻
道理,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道理使用怎样的简练语言表达
出来的,从而体会汉语言的丰富特 点。
《画杨桃》一文课后安排了“抄写”的练习,我们的着眼点不应该仅
仅局限在抄写,还 应该关注赏析这一层面。
3)、学习体会反问句的表达特点。
语文园地三中,安排了比 较反问句与陈述句的练习。反问句的教学其
实应该从阅读教学就开始了。教材给出的例子是《南辕北辙》 和《想
别人没想到的》中的句子。这两个句子在课文中都是关键的句子,在
表达课文要表达的道 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
生体会这些句子,并与陈述的方式比较,体会反问做强化 的语气,所
强调的意思。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感知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
作用,发现每组 句子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在语气上存在差异。但不要
讲解修辞知识。在学生初步感知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 作用后,可以引
导学生进行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化练习。然后,在《语文园地三》“我
的发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反问”这一句式的归类整理。.
、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夸张 语句的特点和作用。4)要引导学生抓住哪
些“离奇的想象和夸张的句在两个神话故事的教学中,是否子 ”,体
会这些句子写出了神话人物的哪些特点,换成我们日常的说法,《夸
父逐日》5自然段, 还能够表达出这样的特点来。如“女娲补天”的



第4、 、4自然 段的相关句子。、的第23直接切入到这的教学,可以
在学生基本读懂故事大意之后,《夸父逐日》还可 以用体会这样写写
出了夸父怎样神奇的特点。些关键的段落饿夸张句子,进而深刻体会
神话故换 写法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加深对夸张写法作用的体会, 事
的语言特征。在小学阶段,修辞、复句知识和 名称,一般不做“掌握”
要求,教学目标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就可的程度把握,只需要“理解
和 体会”在文中的意思、以了。比如“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
一半是鱼”,这样的夸张的手法,建立 起这只需要体会这样的写法强
调了“鱼实在太多了”,不必要去讲夸张, 样的形象就可以了 我们在学习高主任的资料中也注意到这样一段话:句子所起的表能够抓住
关键的句子来理解事物的基本属 性特征,中年级,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强调的意思、深刻的意思,需要教师指导着进行,但不 做独立阅读
能力要求。 1)结合自然段的语言环境读懂句子意思;( )能够通过
读懂重点词语来读懂句子的意思;2( (读懂句子之间的联系)(3)
了解一段话中哪些句子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4)体会标点在表< br>达语气上所起的作用;键句子的意思,体会运用了修辞手法的(5)
学习体会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关 ?
句子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语气、情感态度、语言节奏、美感
等等);)尝试体会 关联词语在表情达意、表达特殊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并体会其6( 特点。逻辑.
关于三年级对自然段内容的把握:
1、学习把一个意思写具体。



A、学习比喻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案例:《翠鸟》第一自然段:
在这一段,作者围绕“鲜艳”这个意思,从三个方面,写出了 色彩的
“多”、艳丽、美丽的特点。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明白:表达一个意思,
要从几个方面来将 它写具体。同时,作者在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将
事物的特点尽力写得美好,让人们产生对翠鸟的热爱, 感情表达的也
很具体——作者在整个段落都没写“自己喜欢翠鸟“,但是在字里行
间,让我们能 够感受得到,而且,我们读了也觉得非常美丽。

B、把一个意思写具体;感受语言的深刻含义;比较语言的细微差别。

案例《和时间赛跑》第四自然段:
这段话围绕“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 个比较深刻
的意思,用了昨天、爸爸的童年、你将来长大三层意思,来具体说明
“所有时间里的 事物,(过去了)都永远不会回来。”
在联系前文引导学生读懂这段话的意思的时候,可以从写的角 度去读
懂作者的意思——看看爸爸举了几个方面的例子来把这层意思说明
白的在读懂意思的同时 ,引导学生感悟:为了把一个意思说明白,可
以从几个方面去找例子,从而把要表达的意思表达的清楚明 白。
同样的例子还包括第八自然段——我如何与时间赛跑。做着先具体写
了和太阳赛跑的例 子,然后又简单说了和西北风赛跑、做作业。本段
的教学也可以从“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的”角度来切入 读懂的教学。
、能找到概括文章主要意思或者作者总体感受的句子)2.
其实这部分的复习可以与课文内容的回顾相联系,并且引导学生利用



书中的语句来谈感受或者是介绍文章内容都可以。就如前边我提到的
一些课后练习题里说到的一 些语句要体会体会,并抄写下来的语句,
差不多都能够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
3) 、能够在上下文中找到文中所让人困惑的问题的答案;能够依照提
示来找到相互联系的词句。
举例为高主任指导我讲的《检阅》
棘手的事是什么事随着读完第四段学生自然理解,为什么 游行检阅时
博来克怎么办就成了棘手的事情呢继续往下读,通过五六自然段学生
也自然能弄懂, 这样学生就建立了上下文的联系。
4)、体会如何把事物的特点写明白,写具体,并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A、细致观察,写出不同事物特点。
案例:《荷花》:
《荷花》一文描写了荷 花池里的荷花。同样是荷花,在作者笔下出现
了几种不同的情态:“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 儿全展开
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好
像要破裂似的。”
作者写出了荷花池里三种形态荷花的细微的不同。这决不是作者凭空
想象出来的,而是因为作者 在观察生活的时候,能够将眼前的同一类
事物逐个地进行仔细地观察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不同点——在 形态、
颜色、气味、大小等各个方面的细微不同。引导学生体会找到了这些
细微的不同点,才能 够写出这些细微的不同点。
B、体会作者如何展开想象,把事物特点写具体,表达情感。



)比喻:1(.
案例:《荷花》《珍珠泉》 在《荷花》中,作者写荷叶的样子。荷叶是什么样的形状好像很难说
清楚。但是,作者写得很形象—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在《珍
珠泉》中,珍珠泉的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各色的光,这样的美景 怎
么形容作者想象“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作者这样写,不但写
清楚了眼前景物的样子, 而且让读它的人觉得这景物很美,很喜欢它。
本单元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燕子》中“谱成了一致春 天的颂歌”,
体会打比方的方式表达出的作者对春天、对燕子的赞美之情。
C、体会学习并感受说明的方法,对于介绍事物特点所起的作用
本单元安排几篇说明性文章 ,介绍大自然和当代科技发展。《太阳》
和《月球之谜》都是说明性文章。在《太阳》课后练习中,有这 样的
提示: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是怎么写出这些特点的其实是提示教
师和学生注意体会说明 事物特点的具体方法。
《太阳》一文中,作者介绍太阳的特点,一是采用了“列举数字”的
方式,如太阳和我们的距离、大小、远近,主要是通过“列举数字”
和“数字对比”的方式来写出了太阳 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这样的特
点,要抓住这些数字和数字对比,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样写,写出了太阳怎样的特点。
写太阳的作用,主要采用了“假设”的方式——假设没有太阳会怎么
样 ,这是将假设的后果与现实做对比,通过对比写出了太阳的作用。
对比地方法,在《月球之谜》中,运用的比较充分。写月球表面的景



色奇异,用的是对比的方式,写月球尘土的奇异,用的是对比,写月
球的年龄,还是用的对比。 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些对比,去体会月球
的神奇,并感受对比的 写法。.
教学结束,可以安排单项练习,通过列举数字和对比的方式,将身边
熟悉事物的特点介绍清楚。
当然,关于阅读能力的训练与提升这一板块,很多都是我们从高主任
那里“拿来”的,因为,我 们觉得,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虽有一些自己
的思考,但是显然理论性、逻辑性很差,为了不把各位带跑,我 们实
行了“拿来主义”。个别部分由一定的删减、改换。完全自己的一点
小心得。
昨天看了刘艳丽老师的实效性的阅读复习训练,我们非常认同,并觉
得中年级也很适合。
1、精心设计阅读训练项目
我们同组教师,可以共同坐下来研究不同类型文章阅读的阅读题 型、
应该侧重训练的重点,正如刘老师所说千万不能从网上拿来,而是一
定要适合自己的学生, 有重点的训练。
2、合理安排训练题目的顺序
虽然中年级阅读没有高年级那么复杂有深 度,但是仍需分类复习,文
章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通过读懂词来带动读懂上下文的前后联系,
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体会并联系仿写。
3、针对性的辅导
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老师要有条不紊的进行针对性讲解,而



不是面面俱到。
当然这一切,我们认为虽然都指向考试,但是我们绝不能让孩子采取
背答案的方式,因为那只会抹杀孩子学语文的兴趣,对能力的提升有
害无益。我们在此过程只是让学生 在老师的引领下提升读懂词句、读
懂文章的能力。那么考试结果自然也就会不错。
第三版块 写作的复习
纵观我们八个单元的习作,无非分成了这几类:写人的、写事
的、写景的、想象类作文。
但无论哪一类作文,我们三年级训练的重点都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
比如写人的 作文,要写清任务的特点,用一件事情去反映;写事的作
文,无论是后悔的、伤心的、高兴的,也都要全 篇围绕着中心词去写;
写景的作文,要写出一处景物之美,无论是按照游览顺序,还是空间
顺序 ,也都要围绕着“景之美”去写;想象类作文好像可以想些什么
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但是也跑 不出“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
比如写未来的***,无论写什么样子,也都要围绕着“与现在不同”< br>之处去写,假如我有七十二变,这个作文无论你变成了什么,也都要
写你变化后发生的一个故事。
因为三年级写人记事的文章居多,所以要特别引导学生学习细致观察
人物,写出人物特点,以及 人物变化的方法。
1、学习细致描写人物、表情动作的变化。
小学三年级学生写作文, 写人物做事,往往只观察大概、继续大概,
却不能写得很细致。当然,写细致本身对三年级学生来将可能 过高。



不过,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去欣赏作者细腻的描写,欣赏作者 写出来任
务动作神态等细微的变化,让他们感受这样细致描写的魅力。
《她是我的朋友》一 课,有几处对阮恒的动作和神态变化写得非常细
致——写出了细微的变化。如:“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 手颤抖地举
起来。忽然又放下,然后又去举起来。”,写出了举手的细节“颤抖“,
写出了举手 的变化——举起来,忽然又放下,然后又举起来。这说明
作者观察得很细致,通过这样的细致描写,恰当 的表现了阮恒内心的
矛盾。
还有“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 只手
捂住脸。‘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但过了一会儿,他又
开始呜咽,并再一次 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刺疼
了他,他又摇了摇头。”从他的动作这神态变化还是可以 看出内心的
矛盾变化,作者正是通过这 样的细致的、动作神态变化描写,写出
了人物内心的细致变化过程。.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 作简要概括,不细致写变化,对比效果,看看
哪个更让人读了文字就如同看到了人物当时的情形;然后, 在阅读教
学结束,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才能够写的细致看作者写出了那些细致
的变化,而且是在 短时间内的细致变化。明白应该细致观察后,可以
观看现场的情境动作演示或者观看一段影片,注意提示 细致观察,讨
论,安排单项细致写人物动作神态变化的练习。
在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编 者提示:从阮恒的动作神态变化中体会
阮恒内心怎么想的。这是需要在阅读中,结合体会这些细致描写的 句



子来体会的。
2、学习细致观察,感受人物行为态度的变化。
本单元《卖木雕的孩子》安排了“抄写感人 句子”的练习。哪里是感
人的句子主要还是主人公随着事件的推进,行为语言和态度的外在变
化 。教学中去寻找、感受、体会这些变化,一方面能够帮助体会文章
的主旨,体会思想感情的表达,另一方 面,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件和
人物、表达人物特点,避免作文成为流水账、空洞无物。
在《 卖木雕的孩子》一文,主要是买木雕的孩子前后两次像作者推荐
木雕、送木雕的言行;在《一面五星红旗 》中,主要是面包店主从“平
等交易”到“费用我来付”的变化。教学时,一方面要在阅读教学过
程中体会这些变化,领悟文章感情表达;另一方面,在教学结束后,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整理——作 者在写文章的人物的时候,之所以
能够写得感人,是因为写出了人物的行为态度的变化,帮助学生明白:
观察事物,要注意观察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行为态度变化,写的时候,
注意卸下来写出人物在事 件中的特点。
在复习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始终围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去引领,
也对让 孩子们不止于理论性的认识,要给孩子们念一念平时作文中的
精彩文章,
于三年级孩子更多的应该是形象的认识。
以上只是我们关于三年级期末复习的一 些很稚嫩的思考、复习
要点的粗浅整理。相信很多老师有很多富有实效性的复习妙法、语文
教学 的高招,我们在这里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各位同仁给



予我们更多的批评指正。
在这里我也要和高主任解释一下,因为昨天在于高主任交流的过程 中,
他希望我能从考的这样一个角度来谈一谈,说实话,我真的没敢下笔,
因为这几天新颖主任 是在太忙,分身无术,我几次试图想自己动笔改
改这份资料,但还是没这个胆子,恐怕万一说错,把各位 代跑。在这
里我们更期待高主任、刘老师能 给予我们更多的指导。.

福建教育考试院-关于艺术品的作文


杜勒斯-北大荒的秋天教案


申通快递什么时候上班-谐音歇后语大全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圣诞节活动方案


教室标语-优秀班集体申报材料


电子科技大学自主招生-描写冬天的优美句子


端午节手抄报简单图片-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农夫与蛇-节假日放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