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世界产业经济问题
瑞典林雪平大学-爱多久
产业结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狭义:从质的角度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
广义: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发展规律:
1.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如下几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
化
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
2.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
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
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
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
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
3
.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
的方向发展的。
4.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
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
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
基础的。只有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充分的
发展,第二产业的轻纺产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理论发展:
日本学者石川秀从方法上将产业结构理论方面的研究分为两种。
第一种
方法试图使用经过选择的若干国家之间的横断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从统计上确认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之
间的某些普遍联系。
第二种方法从一开始就集中研究在相似的起始条件与经济制度下的一批国家的历
史经验,并且探索能够最好地说明
所发生的结构变化过程的特殊理论。
一、
第一种方法的代表学者及其理论
1. 配第—克拉克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
过研究,先后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
向第二产业转移;当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
入变化引起
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2. 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在
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地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他利用现代经济统计体系,
对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较彻底的考察。他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
br>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他发现的
这种变
动规律,即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3.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他根据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
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
展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
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为
(2.5±0.5)
;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状态,霍夫曼比例为(1±0
.5);
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实现了工业化,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
5.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
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
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
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
造业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
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二、 第二种方法的代表学者及其理论
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
刘易斯的理论建立在三个基本假设基础上: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
产率为零或接近零;从传统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
力的工资水平由传统部门的人均产出水平决定;现代部门
中利润的储蓄倾向高于传统部门收入中的储蓄倾向。由于
1
传统部
门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对现代部门的供给价格低,且现代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远远
高于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工资,现代部门发展就可以从传统部门中获得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在劳动力供给
价
格与边际劳动生产率差额中获得巨额利润。又由于现代部门利润中的储蓄倾向较高,使得现代部门发展
对传统部门
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由此产生一种累积性效应。其结果是,传统部门劳动
力的边际生产力逐步
提高,现代部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下降,以至达到现代与传统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
相等。这时,二元经济结构就
转变为一元经济结构。
2.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通过长期研究首先提出了主导产
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
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
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
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
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
效应和前向
效应。罗斯托的这些理论被称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对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一
个地区自然条件良好,而且各种资源都很丰富,
那么该地区就可能形成资源开发型的产业结构,如果能充
分利用这种资源的优势,政府加强引导,该地区就会形成
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促
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资源匮乏的地区就不可能形成资源开发型
的产业,最多只能形成资源加工型的产
业结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是不能人为改变的,但是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
这一条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
影响会逐渐减弱。如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发现和发明,使人们对传统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
程度越来越低。而
且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二、人口因素
人
口规模具有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的规定。增长会过度的把有限的资源转化为衣食供给,以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
br>要。它的后果是一方面减少了其他资源的供给,另一方面又减慢了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从
而减缓
了工业化进程,阻碍了产业结构的发展。而在那些劳动力素质比较高的区域,容易建立起技术密集
型产业,各个企
业不断地进行研发活动,同样的资本可能会产出比原来预期更高的产量,产量的提高导致
供给结构的变化,供给结
构的变化又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以保持一定的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三、技术水平
首先,通过技术进步来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
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直接影响)。其次,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改变
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就业结构、贸
易结构和行业生产率来改变产业结构(间接影响)。
四、资金供应状况
资金供应对产业结构
变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金的充裕程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充足的货币
资金能够有
效地提高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另一方面包括资金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向偏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各个
产
业的特点和国家的一些经济政策决定了资本投入比例的不同。
五、产业集聚程度
产业集聚是
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当产业集聚在演变过程中时,它的变化影响到市场结构,也影响到对技术创新的
投
入。当产业集聚处于相对稳定时,产业内技术溢出的强度是影响技术创新行为的主要因素。
六、商品供应情况
商品的供应不仅包括原料品、中间投入品、零部件、进口品还包括水力、电
力及一些公共设施。它们不仅会影响上
游产业的规模和发展,也会影响到下游产业的产业结构状况。一般
情况下,后向关联系数越大的产品对产业结构的
影响就越大。
七、需求因素
对产业
结构变动产生较大影响的需求因素主要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变化包括: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
的变化。它们都会引起相应产业部门的扩张和缩小,也会引起新产业部门的产生和旧产业部门的衰落。投资是企
业
扩大再生产和产业扩张的重要条件之一。企业的扩张会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
八、其它因素
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环境因素,还有政府的经济
政策、国
际贸易的变化等。这些因素对产业结构系统来讲,是一个外生的变量,因此具有不可控等特点。
各国的政治、经济、
2
文化环境不同会对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
不同的影响,为了实现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政府就会通过制定产
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来鼓励和限制某
些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因此而相应变动,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
整是最直接的;国际贸易
是通过本国产品出口刺激本国需求增长和外国产品的进口以增加国内供给来影响本国产业
结构。
基于价值链关于我国产业升级问题研究
融入全球价值链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要素投入比例在
不同价值环节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构成了各个国家(地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比
较优势。
第二,融入全球价值链可以为区域带来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第三,融入全球价值链可以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技术外溢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的途径包括产业间溢
出(垂直溢出)和产业内溢出(水平溢出)两类,产业间溢出的形成途径是关联效应,而产业内溢出则是
通过竞争效应、
示范一模仿效应和培训效应三种渠道形成的。
融入全球价值链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消极影响有4个方面:
第一,“链主”跨国公司对发展
中国家(地区)产业(企业)的升级遏制。“链主”跨国企业的遏制动机是确保他们的垄断
地位与收益不
受到损害,遏制手段有技术手段、技术标准手段以及取消当前订单的需求威胁。
第二,跨国公司对产业
链上的纵向控制。购买者驱动下的产业链纵向控制的产业组织结构为“下游存在垄断性购买
者+上游存在
竞争性生产商”,纵向控制的主要策略是市场与渠道控制。生产者驱动下的产业链纵向控制的产业组织
结
构为“下游存在竞争性销售商+上游存在垄断生生产商”或“下游存在竞争性组装性生产企业+上游存在垄断核心
部件生产企业”,纵向控制的主要策略是技术与专利控制。
第三,虽然东道国的企业融入了全
球价值链,但是其在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低端环节,只能获取较低的分工收益,即
低端嵌入。例如中国在融
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竞争力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从中获取的分工
利益极为有限,
还处于新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位置
第四,产业关联的弱化,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不利的影响。“两
头在外”的外向化发展模式很容易对发达国家跨
国企业产生依赖性,并抑制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现代
服务的可能性空间。
中国建立全球——国内价值链并建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所谓
全球——国内价值链并建是指开放经济条件下,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实现价值链低附加值环节的攀升,并且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和市场,实现向高附加值环节的攀升。首先实现单个产业的价值链向两端攀升;然后,
通过单
个核心产业(即主导产业)的价值链升级,在产业关联作用下,带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区
域产业结构升级过
程中,必须重点培育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先进、增长率高的核心产业来带动其它产业和
区域经济发展,即选择好主
导产业。通常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有4个,即需求收入弹性指标、技术进步指
标、产业关联强度指标和产业规模指
标。全球——国内价值链视角下,增加了全球——国内价值链水平指
标。然后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和逐一筛选法相结
合的方法,筛选出区域主导产业,以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
5.1加决发展现代农业(5.1.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5.1.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5.1.3推
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5.2全面提高现代工业(5.2.1促进产业“以点带面”发展5.2.2
提升产业质量5.2.3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5.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5.3.1选好服务业内部的主导产业
5.3.2改善内部结构
5.3.3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5.3.4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5.3.5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