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1)
余光中散文-成都指挥学院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苏宗元
阅读教学是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考试中最头疼
的问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这类试题的失分最
多。因此,提高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师奋斗的方向。
阅读是心灵交流的过程.是
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
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灵、人格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阅读教
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
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
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那么,怎样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
教学“悬着”
的“明晰目标”。“凡是好态度和好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
熟练得成了习
惯,好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
小学生应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①
由教师强迫变为我
要读书,我爱读书;②能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③遇到不理解的词
语,不认识的字能主动利用工具书;④ 勤问,勤思:真正做到眼到,
口到
,心到。培养好习惯,光提要求和讲解无济于事,还要多督促,
勤检查。养成了这些好习惯,可以说就是
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过程;
就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各种语文学习习惯一经养成,语文教学的
最终目标——不须教就实现了
二、培养阅读能力,教给阅读方法
1.指导预习,教方法
因为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
质量的
重要一环。所以,课前我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
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
,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
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
要求学生在读熟
就基础上写出自己读懂了什么,记下自己的问题,画出自己不理解的
地方。让学
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
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
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
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
和步骤
。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
方法和步骤 。
学生课前做了充
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为大量阅读创
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提高了自学
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上好精读课,教给学法
小学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
元本组的训练重点
,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
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
力。因此,要
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
1、阅读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着它的内容和形式,语言也不例外。语言的内
容和形式是紧密地结合在一
起的,是无法割裂的。因此阅读教学中对
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有了两层意义,一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二
是理
解语言文字的形式。
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是阅读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理解
语言文字的内容,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单纯的对内容的理解,学生从
中受到的教育其实是多
方面的。在诸多的理解过程中,学生不但接触
到了作者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还体会到了作者的
深刻思想
和美好丰富的感情,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长他们的见识等都
会起到积极的促进
作用;在这样的理解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
象思维都将得到发展。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和语言的表现
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内容仅仅是理解语言的一个方面,理解语言
还有着另一个
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对语言表现形式的
理解。学生的阅读在经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过
程之后,还应该从
语言文字的运用角度,对课文作进一步的阅读理解。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
远远不够的。必须
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因此,激励学
生广泛阅
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
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
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
开拓
思路。无疑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
注重让
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兴趣,在阅读中发展语言能力,在阅读中发展思维
能力,激发学生的想
像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并着
眼于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
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
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
学这个重要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阅读教学法是培养<
br>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
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着
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阅读教学中,让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与体验,进而受
到情感
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关,
采取科学合理的
教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
语文理解水平。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由
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
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
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
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
材特点,抓住训
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
习,积极
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
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例如,
学习《乡下人家》一课,在理
解“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
/p>
里探出头来”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
生
思考: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快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
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
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
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
br>来,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理解这句
话时,要多让学生读并谈谈自
己的体会,从而使自己感受到作者对乡村
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晴。所以,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
后,读后
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
要的阅读方法
。
二、清除文字障碍,为掌握课文内容做准备
阅读课文前,教师要提醒学生,
阅读时会有文字障碍,要边读边想,
把不会读的字词画出来。读课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清除文中的文字
障碍,利用工具书、师生交流、同学交流等方法解决阅读过程中所遇
到的疑难字词。读懂了文章
内容,才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其本质,才能
进一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课,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
主不等于放任,阅读
与训练是相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
长期的
训练。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异的,小学生阅读
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层次的,《语文课
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
中高年级也可以按照“读通——读懂——品读”这样几个层次引导学
生阅读课文。
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学生能
力的飞
跃,即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学习习惯或学习态度的飞
跃,即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
,即能达到自主读书,不等老师
讲,自主习作,不等老师改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就会被很
大地激发,学习自觉性就会极大地增强,其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并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
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信息时
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
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今社会要求
学生有很强的搜集、
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这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标
准》
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
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将培
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
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并在教学设备中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了具体的
要求。
利用多媒体
还可以丰富学校的阅读氛围。如:校园网在语文教学
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拓宽了语文学习和
运用的领域,总而
言之,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
就要求
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
好课外阅读。教师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
确的学习方法,以及行之
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
到
提高。
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进行相关知识、情感、
态度的交流
,让人身心愉悦。以上的几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种方
式的探索,都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之上,注重让学生在读
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注重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
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