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级建造师报名条件-运动会加油词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
和思想情趣。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
和凭
借。而阅读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小学生
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良好
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
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
作品,从中受到高
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新课程标
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
重要途径。”“加强对阅读
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精读、略读和浏览”。 那
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
力?我认为在语文阅读教
学中,培养阅读兴趣是前提,培养阅读习惯是关键,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保证。
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前提。
众所周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如
果我们对某件事物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的去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
的确,兴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它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也可以说兴趣是阅
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所以要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
还在于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而激发兴趣的方式也很多,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挂图,实物教学等。而
方法
更是层出不穷,如:谈话激趣,扮演角色,设置悬念,设景演练,填补空间,
故意示错等,
教师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各施各法。
1.精心创设情境,培养阅读兴趣。教师可恰当的利用多
媒体辅助教学,从
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
中学,趣中获”。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
势给学生出示相关图片以
视觉的强烈冲击,加上对课文的品味积累,那会更直
观有效使学生受到艺术的感染。
学生在品味和欣赏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会被老师美的情感、
语调和生动的画面所陶醉
了。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老师再因势利导,
让学生试读。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
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
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2.充分发挥想象,培养阅读兴趣。每一篇
课文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而文
章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却是无限的。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从“
有
尽”的“言”中领悟到“无穷”之“意”。还是以教学《秦兵马俑》为例,在
教学课文第十自
然段,我抓住了中心词“神态各异”进行教学。先品读排比句,
即作者由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产生的联想;
然后体会省略号的具体用法(在此处
是省略了兵马俑还有许多不同的神态);最后再发挥想象“兵马俑还
会有怎样的
神态,让人产生怎样的联想?”用句式“有的……好像……”练习说话,学生
思维特
别活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有兴趣与思考余地,逐步提高阅读能
力,自然也就“爱读”了。 <
br>3.组织课堂游戏,培养阅读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中年
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
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
或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
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
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
br>受阅读的乐趣。
4.开展课间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开展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
赛、读歌朗诵会,展示
优秀读书笔记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间活
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
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
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
外阅读。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键
古人云: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
读习惯也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从表面上看,阅读就是眼睛看,实际上,
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
睛看,而且用心“看”,
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
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
注,认真思索。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一般包括初读、品读。
初
读时,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品读就要
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
解、升华,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
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在品读时,我们又可
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
默读、诵读等方式来深刻地理解课文;在略读时,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采用浏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时,我
们不但教学生要根据读
物内容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而且要遵循课内带课外、
扶放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后
再学另外一种,切忌揠苗助长。
3.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
开始,
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
疑蕴含着创
新的因素。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
比较主动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
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
正成为学习
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三、教给阅读方法是保证。
1. 抓朗读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认读能力是学生对书面语言准
确而快速
的感知能力。朗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
现”。三
分文章七分读,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中体会到文章的妙处。朗读是
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
动。读可分为朗读、默读、速读、齐读等
多种。教师可据文章内容不同有选择的使用不同
的方法。让学生读懂读透文章,
为深入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对于课文要反复读,才能实现对词
句的理解,实现文章人文性的把握。可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提出要求让学生自
读课文时,
明明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把难读的,不能理解的多读几遍,可学生不管你要
求多少
,很多学生只把课文读上一遍,就无所事事只等老师讲解。把读只当作
完成任务,而不去发现,不去领会
其中的意思。故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想着
法子,引导学生多次地朗读课文。如:课始让学生读课文解决
字、词。然后让
学生带着疑问再读课文,思考问题。接着挖掘文章重点片段、重点句子研读体
会
。当然其中读的方法也应多种多样,或分组、分男女、师生比赛读,或对读,
或展示读,或指名推荐读等
等,尽量以最多的方式,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
让学生读课文。使学生通过读产生问题,通过读解决问
题。
2. 抓关键句帮助理解、概括。一堂课要突出重点,不可能面面俱到,也
无需面面俱到
,要指导学生利用教材,明确课文的学习重点,学习方法。然后
对于重点段落师生交流精讲,进行深化、
强调,使学生从中注意知识体系的内
在联系,把握内容的准确理解,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找文
章的关键
句,比如:通过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品质的句子,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
物性格的句子,文
中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等(它们往往就是
文章最好的概括)找准了这些关键句子往往对分析问题
,把握课文就
容易多了。对于结构写法相似的文章,先引导学生赏析第一部分,然后放手
让学生
进行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既可。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只有在日积
月
累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才能培养
学生的阅读能力
,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
中处处有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