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体裁不同
周美欣-奖学金申请书
依照文体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王小毅
课文体裁
不同,年段要求不同,教法自应有别。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生理、
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
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
学策略。”如何依
照文体的不同特征,根据学段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围绕课标中提及
的几种文体,这里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我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叙事性作品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寓言、神话、故事、小说……这类有情节、有人物的
课文都归入叙事性作
品。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对叙事性作品教学提
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学
段: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
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
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
的形象和优美的
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
景、人物、细节,说出自
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由此可知,叙事性作品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读懂
故事内容,获得情感体验,
学习语言表达。实际教学中,还要体现阶段性:第一学段,了解故事内容,获
得
情感体验;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写字、学词、学句。第二学段,理解故事内容,
复述故事大
意,获得情感体验,,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词句表情达
意的作用。第三学段,读懂故事内容
,了解事件梗概,获得情感体验,简单描述
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
崇敬、向往、同情
等感受,了解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下面以小说教
学为例,谈谈如何依照文本特征,依据年段要求,选择合适教
学方法。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
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基本特征是
:完整的故事
情节、细致的人物刻画、具体的环境描写。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可以选择以下
几
种教学方法:
梳理故事情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搞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小说主题揭示上的作用。
感受人物形象。
小说中最常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描写,而描写又可分
为正面和侧面两种。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
、动作、神态、心理等(即细节描
写),侧面描写包括以人物言行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变化(即
侧面烘托)。
教学中须抓住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体会小说的主题。
体会环境描写。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人的性格、
思想的形成总是受特定环
境的影响、制约。教学时须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
用,从中了解环境与人物、主题的密切关系。
《船长》(苏教版六上)一课塑造了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
船长形象。如果
只明确这是一篇小说,采用小说教学的一般方法去教的话,就会遮蔽文本的个性
特点。这篇小说围绕哈尔威船长这个中心人物展开了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通过
典型的人物语言塑造了鲜
明的人物形象。备课时,能看到这点才算是把握了这篇
小说的特质。教学应围绕“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的
语言描写来表现哈尔威船长的”
这个主问题来展开,不能孤立地从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方面逐一分析。
请看一
位老师通过分析哈尔威船长的第一次命令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片段——
“大家
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
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
(一)从环境体会
1.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自由读一读第2自然
段。
2.你读出了什么何以见得
3.阅读场面描写时,要将文字和想象结合在一起,才
能真正做到身临其境。
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登上“诺曼底”号。(播放音乐)
4.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5.回过头来读一读哈尔威船长的这段话,再来说一说,你读出了怎样的哈尔
威船长
小结:关注人物语言所处的环境,有助于我们揭开语言文字的秘密。
(二)从内容体会
1.默读这段话,想一想,这短短40个字说清了救援的哪些方面
2.在如此危急的
时刻,哈尔威船长仍能将这道命令说得明白、清楚,你又感
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船长
(三)从形式体会
1.如果将这道命令换成这样来表达,可以吗
“请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请把救放下生艇去。妇女可以先走,其他乘客
跟上,船员断后。尽量把60
人全都救出去!”
2.再读哈尔威船长的语言,你又有何感受
小结:同样的内容,关键在于如何去说,这就是话语的表达方式。
(四)从语气体会
1.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话呢
2.生自读—指名读—生评价—齐读。
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遵循了《船
长》这篇小说的特征。教者引
导学生从环境、内容、形式、语气四个维度,层层剥笋似的品味哈尔威船长
的第
一次命令,将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人物形象留在了学生心里,也将如何通过语
言文字中感
受人物形象的方法记在了脑中。
二、诗歌教学
诗歌是一种以凝练的语言抒
发情感的的文学体裁。诗歌的基本特征是:语词
凝练,结构跳跃,富于节奏和韵律。课标在“学段目标与
内容”部分,对诗歌教
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
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
文大意。
第三学段: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
感。受到优秀作品的
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由此可知,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是:把握诗意,展开想
象,体会情感,诵读
积累。实际教学中,还应体现阶段性:第一学段,诵读中识字、写字,展开想象;<
br>诵读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领悟诗文大意,展开
想象,诵读中体验
情感。第三学段,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诵读
中体会诗人情感。
一般
来说,诗歌阅读应经历由“言”及“象”、由“象”及“境”、由“境”
悟“意”的过程。然而,很多诗
歌教学却直接由“言”到“意”,缺了“举象”
环节,诗歌教学索然无味,效果差强人意。下面以古诗教
学为例,谈谈如何依照
文本特征,依据年段要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古诗的基本
特征是:文辞隔膜,音韵和谐,言辞简洁,词丰意瞻。根据古诗
的文体特征,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
会意。理解古诗,重在突破那些学生感到生疏,古今意义有别、词序颠倒和
能够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
解,教给古诗学法:扩、留、补
、换、调、嚼、连。
入境。运用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意境美。教学时,要通过多形式、多途
径
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悟情。诗重想象。古诗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
,产生移情和共鸣,才
能入境悟情。诗也重诵读。在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基础上感情朗读,再现诗的<
br>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四上)是一首送别诗,它
的特质在于那千年不变
的送别画面与离别情绪结合在一起,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还在于诗中的几个经<
br>典意象:朝雨、轻尘、客舍、柳和酒。请看一位老师通过想象画面、品味意象引
导学生体会诗人思
想感情的教学片段——
(一)赏诗画
元二要出使的安西在三千里之外,王
维专程赶到渭城来送别自己的朋友,送
别之情就从这里开始。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欣赏四处景。
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和王维一起在送别元二。眼前出现
了哪些景物静下心来
默读,圈出你看到的景物。(朝雨、轻尘、客舍、柳色)
小结:一个词语就是一处景。
2.想象一幅画。
诗句中的“浥”字用得特别的传神,这个字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怎样的雨(蒙
蒙的细雨)
我们一起来想象被朝雨湿润的画面。送别的路口车来人往,本该是尘土飞扬,
此时的尘土是什么
样的(不再飞扬)好一幅清新的画面!
那被细雨湿润后
的客舍、柳树又有怎样的变化呢(这青青的瓦被雨润湿,变
得更青、干净;柳树变得更绿、更亮、更美、
更有生命力)这是多么明朗的画面!
小结:一个“浥”字带出了一幅清新明朗的画。这正是诗中有画。
(二)悟诗情
1.感悟柳中情。
(出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堤上柳》)
你发现了什么(都写到了柳)
古人在写送别诗时,为什么会写柳呢(柳音同“留”,古人送别,有折柳相
送的习俗)
小结:这柳饱含离别之情,这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带着这份情,读“渭
城朝雨浥轻尘,客
舍青青柳色新”。
2.感悟酒中情。
朋友告别喝了很多酒,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更尽)
在这长长的一夜里,两个朋友也
许是聊一段往事,干一杯。也许是唱一首歌,
生:干一杯。(师动作提示琴棋书画)也许是下一盘棋,干
一杯;也许是弹一首
曲子,干一杯;也许是画一幅画,干一杯。就这样一杯又一杯,这就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播放音乐《阳关三叠》,出示图片)
看,西出阳关之外是什么(千里戈壁,万里黄沙,没有朋友相伴)这正是诗
中有画,画中有情。带着
这份情,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表达离别情。
饮
酒话别整整一夜,有美好的回忆,也有真挚的祝福。如果你是王维,我是
元二,此时,你端起酒杯,想对
我说些什么
教者选择“赏诗画”“悟诗情”的教学方法,正是遵循了这首送别诗的主要
特征,体现了“举象入境,入境生情”的心理过程。
三、说明性文章教学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说明文的基本特征
是:知识性,科学性,实用
性。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对说明性文章
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学段:无。
第二学段:无。
第三学段: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由此可知,说
明性文章教学的基本方法是:第一、二学段,教材中编排有各
种类型的说明文,课标没有相关要求。第三
学段,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
法。具体来说,有如下教学要点:
弄清说明对象。通过阅读,了解文章说明了什么。
抓住事物特点。为了在文中清楚、
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作者会将有关事
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寻找到这些
句子。
了解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方法是学习说明文的重点。
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 理清了说明顺序,才
能把握作者的思路,
看清事物的特征,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
要内容。
体会说明语言。
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
范围、程度等方面都准确无误。在准确的前提
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实,也可以生
动活泼。
教学说明文时,引导学生弄清说明对象、
抓住事物特点并不难,难点在于如
何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说明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学千篇一律,
失去了文
本特色,失去了说明文学习的阶段性。《太阳》(人教版三下)是一篇科普类说
明文,
语言通俗明了,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请看一位老师通
过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渗透说明方法的教学片段——
师:在写太阳热、大的特点时作者用上了数字,默读课文第2、
3自然段,
找一找哪些句子用了数字,用横线画出来。
生:有两个句子——“我们看
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
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太阳的温度很高,
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
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师:看第一个句子,数字是——
生:130万。
师:这个数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让我们感觉到太阳很大。
师:你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吗
生:说明太阳大。
师:作者不用火星、水星来比较,为什么偏偏要用地球来比呢
生:因为地球我们都知道,其他的星球我们不清楚。
师:真会思考!作者用我们熟悉
的地球来与太阳进行比较,更清楚、准确地
说明了太阳的大。看第二个句子,数字是——
生:6000摄氏度、2500倍
师:这两个数字又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让我感觉到太阳温度很高。
师:这两个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太阳的温度高、热。(
出示:估计)说说看,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估算、大概。
师:我们知道说明文最重要的特点是准确,为什么这里要用上表示不准确的
词呢
(生思考)
师:有人去过太阳吗有人拿温度计量过吗
生:没有。
师:既然没有亲自去,这些数字能不能随便写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说明文要求准确。
师:是的,这个表示不准确的词更说明了说明文的准确。
生:既然是不准确的词,为什么不随便写一个数字,非要写6000摄氏度呢
师:说明文的特点是——
生:准确。
师:既然是准确,那么数字能不能随便写
生:不能。
师:对,即
便是估算的数字也必须接近准确的数字,不能随便估算。回到刚
才的句子中,像“估计”这类表示不准确
的词在第1自然段里也有,找一找。
生:差不多。
师:为什么要用上这个词呢
生:因为没有人去过太阳,不知道去太阳要多少时间,所以不能随便写。
师:真会读书和思考!……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是中年段阅
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太阳》第一部分的关键词是学生一眼就看得到的数据和表模糊意思的“估计”“差不多”,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就是关键句。教者抓住这些关键词句,通过比
较、探究、质疑等教
学方式,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体会到了说明文准确具体的语
言表达,同时也恰到好处地渗透了列数据、作
比较的表达方法。
四、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非连续性文本,是以不同
方式来组织材料的、与连续性文本形式不同的、不
以句子为最小单位的、需要不同于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策
略的文本。常见的类型有
目录、索引、图形、图示、地图、数据表、时间表、清单、票据、广告、证书等
。
非连续性文本的主要特征是:概括性,非连续性,多形式组合。课标在“学段目
标与内容”部
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学段:无。
第二学段:无。
第三学段: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
信息。
<
br>由此可知,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意义提取层面不是小学高年级的任务,教学
更多限定在信息提取与
整合层面,其能力要求是在类别比较、图文结合理解等比
较浅显的认知层面。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基本方
法:
发现有用信息。图文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
息。
进行信息整合。首先,通读,知大意。其次,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准项目。
最后,选择信息针对问
题进行整合。
尝试简单推论。首先指导学生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本大意,接着找准关键项目,最后做出自己的准确判断。
非连续性文本最大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而且一目了然。
因此,图文对照,理
清图表信息与文字信息之间的关联,是“找到有价值的信息”的主要方式。
《寻找食物》是国际PIRLS测评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一个非连续
性文本,由《研
究湿圆虫》《跟着蚂蚁的路径走》《做蚯蚓饲养箱》三份实验计划书以及简短的
引言组成,其内容是研究小动物吃的食物,以及它们寻找食物的方法。
请看一位老师依照文本
特点,遵照年段要求,执教的《研究湿圆虫》(文本
信息是:实验的材料、实验的现象、实验的结论、湿
园虫在纸盒中寻找食物的轨
迹图)教学片段——
师:谁来说说湿圆虫计划的实验步骤
(生读文本上的实验步骤)
师:如果只看书上这几句话,对于怎样实验,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我不明白这个长条纸板怎么放这个盒子是什么样的
师:请看屏幕。(出示图一)现在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看了图示,我明白了走道是什么样子的,知道了湿圆虫行进的方向。
师:有了图示,表达就更加清楚,图文结合是非连续性文本的一大特点。还
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我不知道走道究竟要留多宽,纸板下面要不要留缝隙
师:请看屏幕。(出示图二)有时候我们要结合图片和文字,才能获得更准
确的信息。
师: 我也有个问题,如果只看图,你知道湿
圆虫一定会右转,朝食物走
去吗(生答:不能)那要怎么才能知道呢
生:要看文本中的提示框才知
道。
师:
(出示提示框)读这一类有图示的非连续性文本,不仅要读文字、
读图,还要读提示框,图文对照,就能
帮助我们正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板书:
图文对照)
其实,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灵活多样,
阅读的方法也会因文而异。比如阅读
图表可以读标题、看图式、比数据、得结论,阅读路线图可以找准位
置、确定路
线、认清方向,阅读说明书、广告、须知等又不同。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地提
示多
种阅读思路和角度,让学生领悟归纳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