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跳水》教案教学设计
班风-香草不是笨小孩读后感
语文《跳水》教案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
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
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
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
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
安。故事蕴涵
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
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课文叙事清楚,情节紧张。按事情的发展变化,可以分
四部分来理解,也可以根据故事的发生?D?D发
展?D?D高
潮?D?D结局来分析。
第一部分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先交代了故
事发
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船上有成人
和孩子;因为在返航途中,又是
一个风平浪静的天气,水手
们没有工作负担,心情也比较愉快,才有兴趣拿船上的猴子
取乐,这
是人与猴子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钻来钻去”、
“模仿人的样子”、“做出可笑的鬼脸”,写出了猴子
的活
泼与聪明。“放肆”,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的意思,这
是事情发生的起因。
第二部分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把
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
桅杆”。
“用牙齿和爪子撕”,冲着孩子做鬼脸,这是猴子“更加放
肆”的具体表现。猴子的放
肆使孩子生气了,于是他“吓唬”、
“大声叫喊”。水手们笑起来是因为猴子速度快、动
作滑稽。
“哭笑不得”说明孩子被戏弄得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
第三部分讲孩子走
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它是这
篇文章的高潮。第4自然段继续写猴子戏弄孩子,展示了事
情的进一步发展。段末最后两句强调了孩子走上横木的客观
原因。第5、6自然段讲走上横木后,孩子和
水手们的表情
和行为变化。水手们先是“吓呆了”,接着有人“吓得大叫
一声”,这一方面说明
水手们对孩子遇到生命危险的担心和
害怕,也侧面反映出孩子已处于难以挽救的危险境地。
第四部分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船长急中生智,意识到只有
跳到海里
才是唯一解救的办法。于是果断地用手中的枪逼迫儿子往海
里跳。“跳到水里,不然我
就开枪了!一!二!”进一步展
示了父亲的果断,也说明了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得救,主要
是由
于船长当机立断,措施正确,同时也由于孩子及时明白
了爸爸的意思,跳到了水里;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
秒里就把
他救上了甲板。孩子的得救,是几个方面的条件共同起作用
的结果。
学
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用的是北师大版的实验教
材。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较高的兴
趣,
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特别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兴致特别
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
了不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分析能力。朗读课文能力也较强。
1、理解
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
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
br>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
练习给课文分段,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跳水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3、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在哪里跳?为什么跳?怎
么跳?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能找到
哪些答案?
2、交流汇报。
三、理解课文尝试分段
1、课件播放课文的动画片,学生欣赏故事。
2、学生欣赏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看故事时的
心情?据学生回答,板书:惊险
3、故事中最惊险的部分在哪?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
了这一惊险场景?
4、指名朗读5?D6自然段,互相评议。
5、此时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摇摇欲坠,情
况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
6、故事写到这儿,就达到了?D?D高潮。板书:高潮
7、这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
想知道什么?板书:怎么办?结果?
8、怎么办?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
板书:船长
9、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板书:
10、谁自告奋勇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读。评议。
11、孩子安全获救,你们的心情怎样?船上的人呢?在
所有人当中,谁最高兴?为什么?
12、当儿子转危为安,作为船长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谁
能告诉他呢?
13、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板书:
经过。请男生齐读2?D6自然段。
14、猴子为什么会摘孩子的帽子呢?指名回答并板书:
水手取乐
15、师指板书总结:
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
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
以
孩子去追猴子;谁能接着老师的话,用“因为……所
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
整?板书:命令得救
16、从老师的板书,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故事是按
什么顺序写
的?请大家拿出笔来,就按这个顺序,在课文中
把段落划分出来。
四、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认真阅读,解决了心中的疑问;
通过共同探讨,分清了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在了解故
事发展过程的同时,顺利地给课文分了段。其实,给课文分
段的方法还
有很多,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共同探讨其它的
分段方法。
第二课时
一、体会情感评价人物
1、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
果有了具体
的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
“?D?D”划出描写孩子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并用
箭头
图表示出孩子的心情变化过程。交流评议。
2、文中除了孩子,还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
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3、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还可以想什么办法救孩
子?
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他为什么
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
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机智灵活冷静果断
4、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
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
,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
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
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斟词酌句指导朗读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或
标点符号,用铅笔划记下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学
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文中的词句
,指导学生朗读。运用
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互相评议。
三、谈谈体会续编故事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2、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
桅杆的顶端,
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
给《跳水》写续篇。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语文课程标
准》指出:3-4年级的学生在阅读
文章时,要达到的目标是: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
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
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堂课根据此目标设置了切实可行的
教学
目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了
这一教学目标。
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
动、生生互动,达到
了和谐与统一。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较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
生的关系,达到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
的一个亮点。
三、课堂气氛活跃,发言面广,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
教育理念。整堂课教
师设计的问题较有层次,充分调动了全
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达到
了水到渠成。
四、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探
索的欲望。这节课
,教师准备了《跳水》的故事动画短片,
供学生欣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发生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然
兴趣盎然。
同时,教师还
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训
练较为到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问题提得较为零碎,<
br>要是能进行一下整合,会显得更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