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一课《师恩难忘》课文原文
士官学校-会议纪要格式范文
第一单元第一课《师恩难忘》课文原文
刘绍棠(1936--2019)13岁开
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
被誉为“神童”作家。下面是相关的课文原文,希望对你有
帮助。
师 恩 难 忘
那年正月新春,我不满6周岁,便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
读书。
这个小学设在一座庙内,只
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
当时学生少,四个年级才一个班。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教
书了。
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
四年级同学
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
描红纸上是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他
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
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我还
记得故事
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
二三里地。路过
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
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
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
第 1 页
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
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
“你折一枝,他
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
越开越多,数也数不
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
我却
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
都要编一个引
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
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
点,滋润着我。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
在散步。我仍然像
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
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作者介绍:
刘绍棠,著名作家。通州儒林村人。1936年2月生,2019
年3月病逝
,终年61岁。刘绍棠1948年参加革命,1953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幼年成材,13岁开始发表
作品,20岁
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
童作家。曾多次载入《
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
和《中国共产党名人录》。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曾任北京市人大常
第 2 页
委会
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刘绍棠四十余年文学生涯
,历经坎坷,
矢志不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
乡土气的创作思想,是当
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著有《刘
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现已出版5卷)。长
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
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
国优秀中篇小说
奖。《蛾眉》获全国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
代优秀小说奖。中
、短篇小说多种被译成英、法、德、俄、
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
刘绍棠生在通州,长在通州,写的也是通州,堪称铁
心务农的乡土文学大师。他创作形成的大量书稿、资
料,
充满乡土气息,既是刘绍棠几十年创作生涯的真实写照,也
艺术地再现了通州不同历史时期
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有
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具有浓厚通州地方特色
的档案珍
品。
刘绍棠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在著作中写道:
我要以我的全部心血和笔墨,描
绘京东北运河农村的二十世
纪风貌,为二十一世纪的北运河儿女留下一幅二十世纪家乡
的历史、
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这便是我今生的
最大心愿。他已将全部文学档案捐赠给通州档案馆。目
前
通州档案馆建有刘绍棠文库,收藏他的著作、手稿、书信、
第 3 页
剪报、藏书、证章、证书、照片、实物等全部文学资料约1600
余卷(件),这些资料是刘结棠留
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
富,是开展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生动素材。
推荐书目:
《我是刘绍棠》、《乡土与创作》、《如是我人》、《蝈笼絮
语》、《红帽子随笔》、《青
枝绿叶》、《京门脸子》、《敬柳亭说
书》、《蛾眉》、《黄花闺女池塘》
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