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伊索寓言两则
点钞手法-大学生实习证明
宁夏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伊索
寓言>两则》
来源:宁夏教师招聘网
欢迎来到
宁夏教师招聘网
,中公宁夏教师考
试网是中国教师第一门户网站,提供宁夏历年中小
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
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
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一.说教材
知
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
用经验,培养语感,练
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
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
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
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
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
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
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
节都很简单,
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
两
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
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
一句“这个故
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
《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
,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
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
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
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
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
自己的价值应该更
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
伏,
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
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
侧重于动作描
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
粘住
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
之感。由此可以看
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
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
br>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
护学生
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语文
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
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
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
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
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不放松,
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
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
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
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
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
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
培养联想和想象
能力”。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
自己
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
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
体验走进课
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
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
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
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
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
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
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
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
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
—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
,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
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
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
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
“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
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程序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
意、等待、探究和行
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
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
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
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
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
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
整个教学过程由三步构成:
1.画画讲故事,初识寓言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
如果你想
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
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
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
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
初识寓
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
画(这组画共四幅
,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
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
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
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
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请全班
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
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
语文课堂中
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
br>《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
接。我
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
所画的想故事,并给
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
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
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
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
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
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2.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
。我以一个语文活
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
学习
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
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
足和优点,对
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
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
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
生分小组对《蚊》
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帮助
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
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
寓言故事在篇
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
简要总结。
3.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
写成寓意的,写出来
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
泼的故
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
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
普遍的道德
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
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
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
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
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
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
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
明寓意),给
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
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
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展空间,空
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
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
写寓言、
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
写
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
寓意进行创
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
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
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
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
四.说课外延伸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
习以指导,仅借助一
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
因受到
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
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
用语文的规
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
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
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
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
家庭作业。”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
相关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
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
其中有
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
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
在课堂上写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
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
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
将使课堂教学焕发
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
向和
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
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
践,实现学习
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宁夏中公教育教师考试事业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