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答语文阅读题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领土面积排名
如何答语文阅读题?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
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
做题
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
注释等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
题,从
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
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
论
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
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
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
,需逐字逐句
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
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
中哪些段落或区
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
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
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
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
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
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
之相关的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
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
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
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
找
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
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
须
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
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
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
识的记
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
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
为
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
遍。
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
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
能准确的
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
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
求有以下几
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
不以其道,策, 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
在现代
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
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
词
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
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进中举》一文中,进中举前面对
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
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
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
言环境。如
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
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
。只有结合具体
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
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
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
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
则,对语段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首先要大量阅读。积淀是阅读的基础,只有达到
一定量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
。有的同
学很注意语文课本的阅读,尤其是很注意倾听老师
的讲解,这固然是好的,但只着眼于个别“例”的
咀嚼显然是不够的。要想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必须<
br>由课延伸到课外,所谓“功夫在课,提高在课外”。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让自己完全
处于主动支配的地位,通过阅读思考,使抽象的容
具体化,使肤浅的认识深刻化。
通过联想和想像,
使文字传达的信息形象化、个性化,从而对作品的
容得以确切的理解。我们不
仅要领会文章其要旨,
探究其精华,而且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切身体
验其精神实质,从中受
到有益的启迪,这才算是真
正地读懂了。
阅读时最好能把书中的精彩片断摘录
下来,把
自己的体会感受写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
对作品做出客观的评价。
这样的阅读既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也能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对提高阅读能
力和语文素质大有裨益。
第三
要掌握阅读的规律。对于任何一种文体的文
章,我们都要搞清楚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为
什
么写,这是阅读的一般规律。不同文体有不同特
点,这是特殊规律。比如记叙文,要抓住记叙要素、叙事线索和语言的生动性;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特
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
br>要抓住论点、论据、论证和语言的严密性;小说要
抓住人物
形象、环境描写和情节发展;诗歌要抓住
意象和凝练的语言;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要抓
住意境和情感等等。
第四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根据阅读的需
要,适当地选择
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朱自清在讲到
散文欣赏时曾说:“缓缓的细嚼一番,便会有浓密
的滋味从口
角流出!”美文只有精读才能品尝出其
中的醇浓的汁味。略读一般适用于容比较简单的文
章,这
种阅读方法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最大限度地
获得信息量。别人总结过的种种阅读方法,我们不
妨
可以借鉴一下:提纲法、标记法、摘句法、标题
法、结构法、提问法、游览法、串读法、跳读法、
逆读法、背诵法等等。应考对策:
现代文阅读题主要考查阅读能力,包括认知能力、
理解
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要重视文章
的结构及其在联系、情感和态度、表达和修辞(不
仅仅指修辞格的运用),要特别重视语言的感悟、
积累和运用,要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还要关注各学科之间的整合等等。
要合理地安排阅读步骤。一般要经过由整体到
局部,
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循环往复。拿过答卷,不
要急于看问题,第一步,要通读全文,疏理信息,
整体感知文章的形式和容。这一步要扫清阅读障
碍,了解文体特征和
主要容,有能力的考生会同时
把握文章结构。第二步,要认真揣摩要回答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
行局部探究。要在把握全局的基础
上,筛选信息,进行周密的分析、综合、鉴别、联
想和想像,
得出结论。要特别留意文章的交代和暗
示,答案在文中的,自然容易;有的则需要用自己
的语言
精心概括。第三步,应从整体上将文章的容
再疏理一遍,反馈信息,察补缺漏,完善答案。
阅读试题中的开放题旨在考查创新思维和个性
化阅读的能力。考生要学会从多角度进行探究性和
体验性阅读。创新思维是指在阅读中不迷信成见,
敢于提出疑问,能对作品的容与形式做出客观的评价。重要的是通过分析产生有个性的创见。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
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
设置悬念、
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
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排比、对偶、
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
借代、反
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
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
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
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
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
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
证、道理
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
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
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
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
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
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
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
小说);深化主
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
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
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
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
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
把它们所指的对
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
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
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
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
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因
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
表时间,表围等),换了后就变成
……,与事实不
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
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
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
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容(特
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
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