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
祝福朋友的话-六一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
二单元教案及反思
5、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
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
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
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
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
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
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
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
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
供的文章〗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
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
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
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
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
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
力真
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第一课时
一、谈话、赏梅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什么花?
2、观看梅花园,梅花诗:梅花自古就是人们称颂的对象,人们通过种种方式表达对梅花的喜爱。
二、自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读课文:本文写的什么?
2、引导学生围绕外祖父爱梅花质疑:
①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
②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看梅花?
三、轻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最能体现外祖父爱梅的词句。
1、把你画出的词句读一读
2、重点引导感情朗读第3段,体会外祖父爱梅花的感情。
四、理解重点段落,体
会外祖父为什么酷爱梅花?从外祖父爱惜墨梅图,送墨梅图和梅花绢给我要
看出外祖父酷爱梅花,外祖父
为什么这么爱梅花呢?
1、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这段话,同桌互相交流、讨论。
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学们听听
3、重点指导感情朗读
①指名朗读,分句朗读
②师范读
③你认为应怎样读?应读出哪些词语?
④指名再读读,评议
⑤齐读
4、小结外祖父介绍梅花的用意,相机介绍我国有骨气的人物,领悟:梅花魂。
①几千余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物。观看英雄人物图
②你还能举出一些具有梅花秉性的人吗?
他们都是一朵朵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梅花魂。
5、自由朗读这段话,谈谈自已的感受
五、自由朗读全文
1、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感情
2、把文中体会最深的句子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六、总结全文
学习了本文,我们了解了梅花,了解了外祖父一颗眷恋祖国的心。我们应该像梅
花一样有品格、
有骨气,不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顶天立地,应该像外祖父一样热爱我们的祖国。
教学后记:
由于安排的内容较多,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大大减少了,对于对文本
不熟悉的学生而言,更为吃力
些,那么成绩的凸显也就会形成鲜明的反差,好的将会越来越优秀,差的就
会越来越差。
7、桂花雨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求: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要求: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具准备:常规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过去
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
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
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
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
题目是《桂花雨》
二、 初读课文
思考:
1、
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 学习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
言)
2、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 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结合学生的想像点题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 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老师总
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
对家乡桂花有深厚
的感情。
5、 带感情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
代的“摇花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是对学生
进行爱家乡,爱亲人良好情感熏陶的好文章。
8、小桥流水人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过程
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
,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
么?)
◆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初读,把握课文主旨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全班交流: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a.“婀娜的舞姿
,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
耳的声音。”(运用拟人
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
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
们
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
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
气流通、
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
让人感到家
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
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
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
地朗读
全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教学后记:
让学生当“老师”的,充分把自己自学的体会与大家分享,下面的孩子
则及时补充,发现,教师也可
以暂时充当学生角色,参与学习过程,这样的多维互动还是比较有效的。这
既是对学生预习情况和自学能
力的检测,又利用角色转变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口语交际·习作 二
学习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
◆了解班级同学的特长,以便策划活动。
◆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策划才能搞好一次活动,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淡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
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
乡的热爱之情吧。
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现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
“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
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
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
指导。
◆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事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
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
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展示活动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
◆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也可以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
◆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全班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
发了大
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
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
乡呢?今天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
家乡会是什么样子?
大胆想象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第二、三课时
习作
◆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
◆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
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默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小组互说。打开思路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小组评议,互改
◆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佳作赏评
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一个启发。
赏评
回顾、拓展 二
学习目标
◆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这思乡情是人
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
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
走进。(板书课题:回顾?拓展),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
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
出示相关语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
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
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
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
边、手背。”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
那条小溪和小桥,
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
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
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
故乡之情。)
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
情的?
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边读边批注。
◆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a.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b.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
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
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分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
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
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表达思乡情
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日积月累中的),你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
练习背诵。(个
人背,同桌背。)
◆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指名读背。)
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