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017年感恩节-北京大学招生简章
统编版(人教版)
小学四年级语文
全册教案
(包括单元计划、课文、语文园地、
口语交际、习作等)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
br>本单元围绕“自然之美”这个主题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
《繁星》四篇课文。
这些课文描写的都是大自然的美妙景观,体裁各异,有优美
的散文,也有精练的现代诗歌,语言优美,情
感内蕴丰富,旨在唤起学生对自然
万物的美好感受,激发学生对自然之美的关注、联想与感受。
《观潮》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
象,由衷地赞美了钱塘江大
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
《走月亮》主要写了“我”和阿妈在月明之夜“走月亮”,感受月光下美丽<
br>的景色,表现了“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走月亮”的无穷乐趣。
《现代诗二首》中
,《秋晚的江上》描绘了秋天的傍晚,夕阳映红了江面,
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上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
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花
牛歌》用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勾画了花牛在草地上自由自在的情景,
表达了作
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推崇。
《繁星》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天空中的繁星
展开描写,表现了“我”在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发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
人
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我们与环境”,旨在通过活动实践,提
高学生的口
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思考自己能够为环保做些
什么
。
“习作”的主题是“推荐一个好地方”,旨在训练学生观察和描述一个地方
或一处场所,准
确表达自己对此处的喜爱之情和推荐理由,通过练笔,进一步提
高写作能力。
“语文园地”的
内容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交流平台”的内容是根据文章
中的描写展开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的联
想。“词句段运用”要求学生掌握
8个形容声响的成语;能用教材出示的4个名词和5个表示短时间的词
语组合造
句。“书写提示”要求练习在横格中摹写课文《观潮》中的一句话,旨在引导学
生注意
横格书写时每行字的位置和字间距。“日积月累”要求学生积累唐代诗人
王维的写景名篇《鹿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积累
本单元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观潮》的第3、4自然段和《走
月亮》的第4自然
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自然美景的特点,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
感情。
4.关注身边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思考自己能够为环保做些什么,并在实
践活动中落实。 <
br>5.学会观察并描述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或一处场所,准确表达自己对此处
的喜爱之情和推荐理由
,进一步训练学生写景抒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准确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助课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次感知课文内容。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小组内学习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单元,激发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懂得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积累
本单元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观潮》的第3、4自然段和《走
月亮》的第4自然
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自然美景的特点,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
感情。
4.理解《鹿柴》一诗描写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关注身边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思考自己能够为环保做些什么,并在实
践活动中落实。
2.学会观察并描述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或一处场所,准确表达自己对此处
的喜爱之情和推荐理由,进一步训练学生写景抒情的能力。
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
多媒体课件,采用图片、视频展示等形式,介绍课文描写的自
然景观,让学生直观地把握不同景物的形态
及其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描写
的内容。
2.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散文
、诗歌之美,在朗读中学会
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充分利用联想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
情。
3.本单元课文的内容比较形象生动,也很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在掌
握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感想、谈做法,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
课时安排
《观潮》2课时
《走月亮》2课时
《现代诗二首》1课时
《繁星》1课时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1课时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1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1 观 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
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
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想想自己
读课文时,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展
开交流。
4.阅读教材习题中的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读懂诗意并从课文中
找出与
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
课件,通过视频呈现钱塘江大潮,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
这一自然景观;结合教材“资料袋”的相关知识讲
解,明白钱塘潮大潮形成的原
因。
3.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
序理清课文的结
构层次,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感受钱塘
江大潮的奇伟、壮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
壮观,体会作者对这一自然
奇观的由衷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
课文是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
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从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
壮观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读懂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理解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
容相关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展现钱塘潮大潮的视频资料)钱塘八月潮水壮,八方宾
客翘首望。
古往今来,奇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令无数游客和文人倾倒。“八月十八潮,壮
观天
下无。”这是宋代文豪苏东坡赞赏钱塘潮的名句。它告诉我们,每年农历的
八
月十八,正是一年一度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
作者的描绘,去一览这“天
下奇观”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
翘舌音“潮、逐、震、霎”、前鼻音“盐、
顿、盼”和后鼻音“昂、鼎、崩”。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潮、鼎、沸、堤、阔”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
或实物;学习
“昂、震、逐、渐、盼、犹、余”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
学习“潮、据、堤、盼、余”等字时
,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滚”字时,
还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
字谜示例:
一个阿公,藏在衣中,遇见流水,翻转运动。(谜底:滚)
形近字对比识字示例:
潮(海潮)—朝(朝代)—嘲(嘲笑)
余(剩余)—涂(涂抹)—途(旅途)
堤(大堤)—是(是非)—提(提升)
盼(期盼)—粉(粉丝)—纷(纷飞)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潮”左中右三部分均要写得窄
而瘦;左边和中间部分写在靠竖中线稍右一点
的位置,中部起笔略高于三点水;右部起笔最低,与中间首
横齐平。
“据”左窄右宽,右部竖撇起笔低于提手旁,向左下长伸,写在竖中线上;“古”
横
起笔于田字格中心,向右伸出,超过“尸”。
“震”的雨字头要写得扁而宽,下部“辰”的横画均短小
而向右上略倾,竖撇和
捺画向左右伸展。
易错提示:
“阔”是门字框,不要写成同字框;里面是“活”,不要少写一撇成了“沽”。
“顿”左部末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折;右部“页”的末笔是长点,不要写成撇。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氵—潮(浪潮)—滚(翻
滚)—渐(逐渐)—沸(沸腾)—浩(浩荡)—浴(沐浴)—污(污
水)
(4)多音字。
bó:薄雾 如履薄冰
o:薄饼 薄被
薄
bá
bò:薄荷
n:闷雷
闷闷不乐
mè
闷
mēn:闷热
闷声闷气
o:号叫 号啕大哭
há
号
o:号码 发号施令
hà
(5)重点词语释义。
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沸腾:形容喧嚣嘈杂。
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若隐若现(成语):形容隐隐约约。
人山人海(成语):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人声鼎沸(成语):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齐头并进(成语):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
浩浩荡荡(成语):原形容水势广阔浩大。后多形容声势雄壮,规模宏大。
山崩地裂(成语):山岳倒塌,地面裂缝。形容巨大的声响。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1):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2):写潮来前,钱塘江上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部分(3、4):由
远及近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第四部分(5):简要描写了潮头过后的景
象。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明确: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
序描写钱塘江大潮。
3.教师简要介绍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观无比的地理原因。
明确: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
观,这是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
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
宽达100
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3千米。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
向西
奔来,受逐渐狭窄的江面的约束,潮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地理原因和观看视频,同学们能否用几个词语
来形容一下钱塘江大
潮的特点?(指名让学生回答)有同学用“奇特、雄伟、壮观”
这三个词语来形容,大家觉得准不准确?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看
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潮水 根据 堤岸 宽阔 盼望 滚动 顿时
逐渐 一堵
墙 犹豫 天崩地裂 地震 霎时 剩余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
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
钱塘江大潮的?钱塘江大潮有怎样的特征?(指名让学生回答)这
节课,我们就来
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本段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只有一句话
,而这句话却是全文的中心句。“自古以来”说明“天
下奇观”这一称号由来已久,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
“古”和“奇”。
2.阅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句中“横卧”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宽阔及潮来前江面平静的特点。
(2)怎样理解“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
明确:“江面很平静”反衬出下文“潮来时”的猛烈、壮观。“越往东越宽”
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特征,说明这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起了
决定性作用。
(3)“江潮还没有来……等着,盼着”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
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人山人海”说明观潮人数众多,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观潮人热
情高涨。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江大潮
之奇。
3.阅读第3、4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3自然段描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大潮从远处奔来时的声响、形态及观潮人的兴奋之情。
(2)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法,用“闷雷滚动”形容大潮从远处而来时的声
音,暗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无比。
(3)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中“顿时人声鼎沸……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两句?
明确:“人声鼎
沸”“踮着脚”“往东望去”等词语写出了观潮人心情的迫
切及迎接大潮时的兴奋之举,从而衬托出钱塘
江大潮的壮观及其巨大的吸引力。
(4)第4自然段第一句中的“横贯”一词有何特点?与前文哪个词形成了对
照?
明
确:“横贯”一词写出了潮来时的动态变化,与第2自然段中的“横卧”
形成动与静的对照,表现出钱塘
江大潮的气势。
(5)说说第4自然段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
①“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运用了比
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浪比作“水墙”
,从视觉上形象地表现出江潮浪头之高,范
围之宽。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
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浪潮向前涌动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
进”,说明后浪推前浪,水势很猛,速度极快,从视觉的角度突出其势不可当之
感。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运用了夸张的修
辞手法,用“山崩地裂
”“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极言钱塘江大潮的声音震耳
欲聋,从听觉的角度凸显其气势非凡。
(6)说说在这两段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
明确: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
的方位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①声音由远而近:
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如同
山崩地裂;②大潮的形态
变化: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
马齐头并进;③其他表示方位的词语:远处——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再近些
——越来越近。
4.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问题。
(1)本段第一句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潮头
过后,余波还能“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作者通过描写潮头过后余波汹涌的景象
,再次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
(2)“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表现了什么?
明确:写出江潮的水量之大,其作用仍旧在于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江潮的变化,说说钱塘江大潮之“奇”表现在哪
些方面。
明确:①大潮的声音“奇”: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
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
中可以感受到江潮的声威。②大潮的形态变化
“奇”: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奔腾
西去”“漫天卷地”等词语可以体会到江潮的形态和气势。
6.读课后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
句子。
明确:①“八月涛声吼地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br>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
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头高数丈触山回”——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两丈多高的水墙。③“须臾却入海门去”—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④“卷起沙
堆似雪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
荡荡地飞奔
而来。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
由衷地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生动优美的语言,极
具画面感,
也极富感染力。作者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我们眼前仿佛
也浮
现出大潮奔涌的景象。赞叹、陶醉之余,我们也不禁为祖国拥有如此壮美的
自然景观而感到自豪。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江面宽阔
平静
潮来前
薄
雾笼罩
壮美
闷雷滚动
观
潮
雄伟
潮来时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余波
潮头过后
风号浪吼
汹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八壮
月观
十天
八下
潮无
2 走月亮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
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3.感知课
文内容,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说说哪些场
景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与同学进行交
流。
4.勾画出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体会其表现的美好、温馨的意境。
5.读读课文第6
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然后仿照着写一写自己
记忆中的月下的某个情景。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掌握生字新词,了解文章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具象的画面,
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揣摩重点的描绘性语句,体会本文遣词造句之妙,感受母女之间温
馨的亲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月光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温馨、幸福的亲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感知课
文内容,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说说哪些场
景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与同学进行交
流。
教学难点
1.勾画出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体会其表现的美好、温馨的意境。
2.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
,说说“我”的所见所想,然后仿照着写一写自己
记忆中的月下的某个情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在月光下散过步吗?月光下的景物和白天
相比,有
什么不同?当我们和妈妈一起散步时,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
课文,
记叙的就是一个小姑娘随妈妈在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感。她都看见了些什
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呢?让我们
翻开课本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俗、穗”和翘舌音“庄”。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鹅、卵、葡、萄”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
和实物;学习“俗
、稼、填、庄”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同音字对比的方法;
学习“牵、填、跃”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
演的方法。
形近字对比识字示例:
鹅(白鹅)—我(我们)—饿(饥饿)
俗(风俗)—谷(稻谷)—浴(沐浴)—裕(富裕)
填(填空)—镇(城镇)—慎(慎重)—滇(滇池)
跃(跳跃)—袄(棉袄)—妖(妖怪)—沃(肥沃)
同音字对比识字示例:
牵(牵手)—签(签字)—铅(铅笔)—千(千言万语)
鹅(天鹅)—俄(俄语)—峨(峨眉山)—蛾(飞蛾)
萄(葡萄)—陶(陶醉)—淘(淘气)—逃(逃跑)
庄(村庄)—装(服装)—妆(梳妆)—桩(树桩)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鹅”左右宽窄相当,字形均写得窄而瘦长,分列竖
中线两侧,“我”斜
钩不宜过于伸展,不要超过竖中线;“鸟”竖折的竖画要紧贴竖中线写。
“填”左部小而靠上;“真”起笔高于左边,横画长短错落,注意间距均匀,
底横起笔低于左边,拉长以
稳住中心。
“葡”和“萄”的草字头都要写得扁而宽,下面首撇略短,横折钩写得横短
竖长,
饱满方正;里面部分稍向左靠,起笔位置与草字头上下平行。
易错提示:
“牵”上面末笔是点,不要写成捺;中间是秃宝盖,不要多写一点。
“填”的右边是“真”,框内有三短横,不要少写;末笔是长点,不要写成
捺。
“稼”左边是“禾”,不要写成“木”;右边宝盖头下面有一短横,不要忘
写。
“跃”右边首笔是平撇,不要写成了短横。
“葡”下面是“甫”,不要忘写右上一点。
(3)归类识词。
像“葡萄”一样的双音节单纯词:仿佛、伶俐、玻璃、辗转、啰唆、琵琶、
鹦鹉、蘑菇、茉莉、芙蓉、蝌蚪、蚂蚁、蟋蟀、骆驼、蜈蚣、蝴蝶、凤凰、汹涌、
澎湃、淋漓、
活泼、潇洒、徘徊、垃圾、挣扎、唠叨。
(4)多音字。
ó:哦,难道是我记错了?
:哦,我懂了!
哦
ò
:吟哦
é
i:装载
满载而归
zà
载
zǎi:记载 千载难逢
(5)重点词语释义。
柔和:温和而不强烈。
运载:装载和运送。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坑坑洼洼:形容地面或器物表面高一块低一块。
闪闪烁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1、2):描绘了月、山、树、路等自然景象,勾勒出一幅美
妙的山村月夜图。第二
部分(3~9):写“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的
所见所闻所感。
2.概括课文的中心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写“我”和阿妈在月明之夜“走月亮”,感受月光
下美丽的
景色,表现了“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走月亮”的无穷乐趣。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初读课文,同学们知道课文标题“走月亮”是什么意思吗?(学生
回答,教
师点拨:“走月亮”就是在月明之夜散步观景)是谁和谁“走月亮”呢?(学生回
答:
“我”和阿妈)“我”和阿妈在月明之夜散步,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象?
“我”产生了哪些感受呢?请
大家带着问题,课下再读课文,试着找出答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淘气 牵手 鹅卵石 坑坑洼洼 填上 庄稼
风俗 跳跃
葡萄 稻田 成熟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
。这节课,我们就
来具体看看“我”和阿妈是怎样“走月亮”的,看看作者笔下描绘的美丽夜景和
景物里蕴含的浓浓亲情。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1、2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明确: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天空中有月
亮,而月亮是从“洱
海那边升起来”的。本段为全文奠定了温馨、和谐而又美好的基调。
(2)第2自然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月光下的景物?
明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
……大道和小路”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
法,写出了月光照耀下的美丽景物:高山、大青树、大道和
小路。柔和的月光给
人带来了诗意的感觉,展现了一幅幽静、祥和、静谧的山村月色图。
教师点拨: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常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
致的词句段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用排比来说理,
可以收到条理分明的
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
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
动……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
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
(3)第2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柔和的月光照亮了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让我们在这月光下感受
到了美好和快乐。
2.阅读第3~9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这一段写“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点出了
“走月亮”。
“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啊!淡淡的月光洒在
“我
”和阿妈的身上,更让人感觉幸福、亲切。
(2)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写“我”和阿妈伴着月光在溪边散步时看到的美景。
(3)怎样理解第4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中的“流”字?
明确:在柔美的月光下,潺潺的溪水静静地流淌着,夜风吹拂着山草和野花
的清香,皎洁的月光
映照在水面上,小溪波光闪闪。通过这个“流”字,我们充
分体会到月光下的小溪之美、花草之香、月光
之亮。
(4)“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中,“抱”字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抱”字
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倒映在小水塘中的情状。天上的月亮倒映
在小水塘中,水中就有无数个月亮的倒影,就
像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生
动地表达了“我”对眼前月映水塘之景的喜爱之情。
(5)第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运用了排比的
修辞手法。通过回忆,写出了白天的小溪带给“我”的
快乐——妈妈在干活,而“我”在玩耍。当月亮升
起来时,“我”想去看看白天
带给自己快乐的地方,会变成什么样子。
(6)第5自然段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里的一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也分别出现在了
第3自然段和
第7自然段。作者用反复的手法,在文中重复使用这句话,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
的
结构层次,也使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7)第6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写“我”感受到的山村特有的秋夜美景。
(8)第6自然段中描写秋虫、夜鸟、鱼儿等,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动衬静,用秋虫鸣叫、
夜鸟拍打翅膀、鱼儿跃出水面的响动,来衬
托秋夜的静谧与勃勃生机。
(9)“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是什么句式?表现了什么?
明确:这是一个选择问句,表明果园里的果子很多。
教师点拨:
选择问句,就是把
几个项目并列提出来,要求从中选择一项作答,前后分句
常用“是”和“还是”相呼应,常用语气助词为
“呢、啊”,不用“吗”。
注意选择问句与并列问句的区别:并列问句是问了两个不同的问题,回答
也需要两个答案,如:“奶奶身体怎么样?爷爷最近胃口还好?”而选择问句只
有一个问号并在
最后面,前面一个问题后用逗号隔开,如:“你是先回家呢,还
是先去图书馆还书?”这是选择,只需要
回答一个即可。
(10)“哦,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这就是我们家的地”。通过反问,加强表
述的肯定语气,表明“我们”
家的地果实累累,丰收在望。
(11)找出第6自然段中描写稻谷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么写的。 <
br>明确:“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沉甸甸的稻穗压弯稻秆的样子说成是“低垂着头”,表
现了稻穗的饱满、沉实。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稻田比作发光的银毯,表现了月
光照耀下的稻田即将丰收的喜人景象。
(12)第8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写“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感受到的浓浓亲情。
(13)找出第8自然段中运用了排比手法的句子,说说它写出了什么。 <
br>明确:“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
稼地和菜地……”。作
者再次运用了排比,写出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走过的
地方——溪岸、石拱桥、果园、庄稼地、菜地…
…这一切在月光下变得如此美好,
“我们”在走月亮的同时,收获着亲情和快乐。
(14)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明确:这里用暗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我”
在和阿妈走月亮的同时,感
受到了亲情的珍贵。此时,天空中的月亮也仿佛有了人的情感,月亮牵着星星
就
像阿妈牵着“我”。
(15)第9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多么奇妙的夜晚啊
”是一个感叹句,抒发了“我”无比幸福、喜悦
的心情。“我和阿妈走月亮”再次点明课题。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月光如水,洒满大地。在这样如诗如画的场景里,我们首先感受到的
是大自
然的美丽与神奇。当“我”和妈妈手牵着手,沐浴在月光下时,亲情就像夜色中
的花香、
果香,弥漫四周,令人感动。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情景最能让你感受到
自己和妈妈之间的浓浓亲情呢?让
我们也拿起笔来,写一写吧。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流着香味的溪水
月光映照的水塘
走月亮
月下散步
秋虫、夜鸟、鱼儿
果园、稻田
3
*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月夜美景:柔和、宁静、美好
优美的景
真挚的情
1.会认6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反复朗读两首诗,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面。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熟悉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引导学生梳理诗中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画面,从中感受自然景色之
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生字。
2.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以及景物构成
的画面。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诗歌中表现的画面,从中感受自然景色之美,体会作者的赞美之
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描绘过傍晚时分
江面的绚丽美景。“童子
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描
写过一只慢慢吃草的牛儿。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现
代诗,也是分别描写傍晚江水
和牛儿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现代诗人笔下的景色是否与古人眼中的
一模
一样。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巢、占”。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多音字。
n:尽头
无穷无尽
jì
尽
jǐn:尽快 尽早
biǎn:压扁 扁豆
扁担
扁
piān:一叶扁舟
(2)重点词语释义。
归巢:指鸟儿飞回窝中。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红颜:指貌美的女子。诗中指芦苇被夕阳染红的样子。
剪秋罗:一种植物。
霸占: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
滴溜溜:形容旋转或流动。
三、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秋晚的江上》,回答问题。
(1)这首诗写了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哪些景物?
明确:季节——秋天,时间—
—傍晚,地点——江面、江岸,景物——归鸟、
夕阳、江面、芦苇。
(2)全诗两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1节:写夕阳西下,空中飞行着归巢的鸟儿。
第2节:写在夕阳的
照射下,江面和芦苇都被染成了红色。
(3)鸟儿能“驮着斜阳”飞吗?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天色已晚,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是把斜阳驮回
巢去一样。
(4)怎样理解“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明确: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不说落日
沉入江中,而说落日被鸟儿翻落。
这处动态描写是对前文鸟儿“驮着斜阳回去”的自然延伸,也展现了作
者的想象
力。
(5)找出诗中描绘芦苇的句子,说说好在何处。
明确:“头白的芦
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作者把目光从江上转移到江
边的芦苇。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
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
变成鲜红的了。从飞鸟的双翅到江面,再到芦苇丛中,眼前的景物一片红
色,构
成一幅美丽的画面。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也为全诗平添了一
<
br>
抹情趣与生气。
(6)从本诗描写的景色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秋江晚景的欣赏与热爱之情。
2.阅读《花牛歌》,回答问题。
(1)这首诗共有四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1节:写花牛压扁了草地上的花儿。
第2节:写花牛在草地上睡觉。
第3节:写花牛甩着尾巴在草地上走。第4节:写花牛在草地上睡到夕阳
落山。
(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青峰。
(3)花牛在草地上都做了些什么?
明确:花牛在草地上坐着、睡觉、行走、做梦。
(4)怎样理解“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明确:“霸占”在句中是贬词褒用,指白云遮住了一大片天空。
(5)“小尾巴甩得滴溜溜”中的“滴溜溜”一词表现了什么?
明确:“滴溜溜”写出了花牛的小尾巴甩得又圆又快,表现了花牛的愉悦、
自在。
(6)“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一句写出了什么?
明确:“偷渡”指太阳悄悄映照过了青峰
。写出了花牛在草地上睡觉时间之
久,不知不觉太阳都要落山了,表现了花牛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秋晚的江上》描绘了秋天的傍晚,夕阳映红了江面,
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
面上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花牛歌》用回环反复
p>
的结构形式,勾画了花牛在草地上自由自在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br>和对自由的推崇。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归鸟驮着斜阳
秋晚的江上
夕阳掉在江上
欣悦之情
芦苇被染红了
在草地上睡觉
无拘无束
花牛歌
在草地上行走
自由自在
在草地上做梦
4
*
繁 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3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感受
繁星满天的美丽景色。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划分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主旨。
2.引导学生按照“从前—三年前—如今”的时间顺序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然后通过朗读想象画面,
感受作者对星空的观察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草地上坐着
通过学习本课,感受繁星满天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星空、热爱大自然
的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会认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感受繁星满天
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
按照“从前—三年前—如今”的时间顺序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通过朗读
想
象画面,感受作者对星空的观察和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中闪烁着光芒。你喜
欢看天上的星星吗?
每当你仰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品味 巴金爷爷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翘舌音“坠”。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多音字。
n:看见
另眼相看
kà
看
kān:看门 看家护院
o:睡觉 午觉
jià
觉
:感觉 不知不觉
jué
:模子
一模一样
mú
模
:模型
模模糊糊
mó
(2)重点词语释义。
纳凉:乘凉。
静寂:没有声音;很静。
仰望:抬着头向上看。
梦幻:如梦的幻境;梦境。
密密麻麻(成语):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无处不在: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形容数量之多和存在的范围极大。
半明半昧:形容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隐隐约约的样子。
摇摇欲坠(成语):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明确:可以
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
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 第二部
分(2):“我”回忆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
繁星的情景和感受。第三部分(3):写“我”在海上观看
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明确: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
围绕“繁星”展开描写,表现了“我”在不
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
享受,抒发了“我”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月夜、星天等自然景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
为下文“我最爱看天
上密密麻麻的星星”做了铺垫。
(2)怎样理解“密密麻麻”一词?
明确:“密密麻麻”一词写出天上星星之多,与课文题目“繁星”相呼应。
(3)“我”小时候在家乡仰望星空,表达了“我”对星天的什么感情?
明确:表达了“我”对星天的依恋之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淡淡的乡愁。
2.阅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从“星群密布的蓝天”可以读出什么?
明
确:同样是看到的星星很多,但是从“星群密布”一词可以体会到作者的
见识在逐渐增长,能够看出星群
的分布,观赏星空变得更有乐趣了。
(2)与小时候相比,“我”三年前在南京看星空,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不同之处在于“星光在我们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
无处不在”。
3.阅读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从“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一句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星
星的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熟悉星空,已经把星星当成熟人、当成朋友,产生了一种伙伴之
情。
(2)“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一句写出了
什么?
明确:这句话说明了在行走的船上看星星,星星仿佛也随着船移动,赋予繁
星一种动态的美感;“摇摇欲
坠”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星星“是这样低”,
说明星星离“我”很近,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的热爱。
(3)“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
了什么?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数“摇摇欲坠”的星星比作无数<
br>萤火虫,使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4)“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一句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句话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了
海上之夜的特点——柔美、宁静而又奇妙。
(5)从“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星的
怀抱中”“睡在母
亲的怀里了”这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明确: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星空人的特质,使它
们可以对“我”
眨眼(照应上文“半明半昧”一词),可以小声说话,可以张开怀抱拥抱着那个热
爱它们的孩子(即“我”),将自己和星空、大自然融为一体。
(6)概括作者在海上看繁星时产生的种种独特感受。
明确:在海上看繁星就如同小孩“睡在
母亲的怀里”,能“忘记了一切”,
表达了作者热爱星空、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4.文中描写的繁星有什么独特的美?
明确:无数的星星“悬”在天空中,在深蓝色的背景映
衬下显出一种宁静的
美;繁星是半明半昧的,如飞舞的萤火虫一般,有一种朦胧、梦幻的美;星星是闪烁着的,如同在对“我”“眨眼”,又如在互相“小声说话”,富有一种动态
的美。
5.为什么文中记叙的三次看星星的情景和感受会有所不同呢?
明确:这是因为随着“我”年
龄和阅历的增长,对于星空的观察、认识和感
知逐渐深入、细致,所以体会到的景象和感情会有所不同。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课文把遥远的星空写得如此美妙动人,从与星为友到对星谈话,字里行间流
<
br>淌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因而给人留下十分亲切、难忘的印象,我们读着这篇文章,
已经陶醉在作者
笔下的梦幻夜空中,仿佛看到了那一片灿烂的星空。我想,同学
们的内心一定也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星空,
那就让我们像巴金爷爷一样,做一个向
往美好、追求美好、展示美好的人吧!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繁
从前:家乡 纳凉时看星星
星
三年前:南京
在菜园看星星
热爱自然
如今:海上
躺在舱面看星星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懂得学习课文时,可以根据文章中的描写展开联想和想象,获得多角度
的感受。
2.掌握8个形容声响的成语;用教材出示的4个名词和5个表示短时间的
词语组合造句。
3.练习在横格中摹写课文语句,注意横格书写时每行字的位置和字间距。
4.学习王维《鹿
柴》一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受意境,领悟诗人对
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掌握8个形容声响的成语;用教材出示的4个名词和5个表示短时间的
词语组合造句。
2.练习在横格中摹写课文语句,注意横格书写时每行字的位置和字间距。
3.懂得学习课文时,可以根据文章中的描写展开联想和想象,获得多角度
的感受。
4.理解王维《鹿柴》的诗意,想象画面,感受意境,领悟诗人对自然美景<
br>的喜爱之情,能够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学生阅读教材上出示的三个对话框,明白活动要求。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教材上的交流内容。
教师点拨: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又
掌握了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读书要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即一边读一边根据文中的描写展开想象,在
头脑
中形成画面。如读《观潮》,我们仿佛看到了钱塘江潮由远及近,奔腾而来的壮
观景象。读
了文章,我们不仅能想象画面,还能“听”到声音,而这声音也是通
过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的。如读《走
月亮》,我们似乎就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
秋虫的鸣叫声、鱼儿跃出水面的泼剌声。不仅如此,我们在读
文章的时候,还可
以“闻”到味道,而这味道同样也是我们通过发挥联想和想象得来的。如读《走
月亮》,我们就能闻到溪边山草和野花的芬芳,闻到从果园里飘来的果子的甜香。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词语释义
:①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
杂喧闹。②锣鼓喧天:锣鼓震天响。原
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
庆、欢乐的景象。③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④响彻云霄:
声音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⑤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⑥窃窃私语:
私下里小声交谈。⑦鸦雀无声:乌鸦和麻雀都不发出声音了,形容非常安静。⑧
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
或声音很低。悄,读qiǎo。
教师点拨:八个词语中,前四个形容声响巨
大,后四个形容声音微弱。同学
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什么场景下会发出这八种声响?比如候车大厅、菜市
场、黄
金周期间的各大著名景区就会“人声鼎沸”,人们在庆祝春节或新店开张时就会
“锣鼓喧
天”,大坝泄洪、施工爆破时就会“震耳欲聋”,人们喊起劳动号子、
战士吹响冲锋号就会“响彻云霄”
;又如同学们在图书馆看书、交流时会“低声
细语”,两个人交谈却又不愿被人听见就会“窃窃私语”,
严肃的考场上就会
“鸦雀无声”,我们不愿打扰休息的人时就会“悄无声息”地离开房间。
2.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绘它,再写下来。
风 烟花 雷雨 小狗
霎时 顿时 忽然
......
过了一会儿 一会儿工夫
.......
...
词语释义:①霎时:极短时间。②顿时:立刻(多用于叙述过去的事情)。③
忽然:表示
情况发生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④过了一会儿:经过了很短的时间。
⑤一会儿工夫:很短的时间。工夫,
多指占用的时间。
教师点拨:安排学生先读词语,再查字典确定词义,据义选词造句。
造句
示例:①风:卷着沙尘的狂风从遥远的北方奔袭而来,蓝蓝的天空霎时
被染成一片昏黄。②烟花:忽然一
声巨响,烟花喷射而出,深蓝的夜空顿时变成
了五彩斑斓的画布。③雷雨:雷雨前,十分闷热,没有一丝
儿凉风;过了一会儿,
黑压压的乌云铺天盖地而来;忽然,一阵狂风吹起,电光闪闪,雷声隆隆,豆大<
br>的雨点终于落了下来。④小狗:邻居家的小狗不认识我,冲我汪汪直叫,我连忙
拿出肉肠喂它,一
会儿工夫,我们就熟识了。
三、书写提示
1.安排学生阅读教材上出示的“书写提示”,在横格本上摹写课文《观潮》
中的这句话。 <
br>2.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的书写情况,提示:①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
保持水平;②字距要差
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③认真对
待每次写字,养成提
笔就练字的好习惯;④练好横格写字,为以后在空白纸上工
整书写打下基础。
教师点拨:横格
书写不同于田字格书写,需要掌握以下两个规律:①重心穿
线。每个字都有一个重心点,先找出字的重心
点,然后利用感觉将一行字的重心
穿成一条水平的虚线,也可以用笔画出一条水平虚线。行内第一个字的
重心找好
后,下一个字的重心就要保持与首字重心在一条水平线上。以此类推,才能写得
整齐。
②上下留空。字的上边和下边要与上下横格线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靠得
太近,碰到了线;也不要往中间
紧缩,留太多空白。上下距离均等,才是最美观
的占格方式。至于留空多少,没有严格规定,只要一行字
看起来不太小、太空、
太挤、太满即可。
四、日积月累
1.教师介绍诗人,范读诗歌,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作者介绍:王维(701—761
),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人称“诗佛”。
在诗歌、绘画方面造诣颇深,苏轼曾赞曰:“味摩诘
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
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
塞上》
《山居秋暝》《鸟鸣涧》等。
2.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词
语释义:①鹿柴(zhài):地名,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柴,同“寨”,
栅栏。②但闻:只
听见。但,只、仅。③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同“影”,
日光之影。④复照:又照耀(在)。⑤青苔
:指阴湿的地方生长的绿色的苔藓植物。
3.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逐句翻译,疏通全诗大意。 <
br>诗歌大意:宁静的山林里看不见一个人,只能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落日的
光影映入了幽深的树林
,又照在了碧绿的青苔上。
4.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诗
歌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写
了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
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
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第二句境界顿
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
空寂。第三、四句由之前描
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全诗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色”。落日
的
余晖静静地照在青苔上,给景物蒙上一层冷清孤寂的气氛,恰好与前两句静谧的
意境巧妙交融
,浑然一体。作者看似信手写来,无意而为,但留下的
“空”“冷”“清”“静”却强烈地撞击着读者的
心灵,产生了令人挥之不去、
浮想联翩的感染效果。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
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
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
较少为人
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
响和深
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而这种敏感,是和他对大
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
开的。
5.安排学生再次朗读,感受画面,领略意境,体会情感,背诵本诗。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身边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思考自己能够为环保做些什么。
2.培养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提出环保建议的能力。
3.通过交际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1.了解身边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思考自己能够为环保做些什么。
2.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观山,看海,听雨,赏花……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让我们心旷神怡。每个人
<
br>都希望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可是,只要大家稍稍留心,就不难发现人类的
许多行为正在破坏
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今天,我们就来聊
一聊身边的环保问题,看看能否提出一些能
解决问题的环保建议。
二、交际指导
1.确立话题,充分准备。注意观察身边的
环境污染情况,围绕“我们身边
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两个话题展
开交
流。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来了解发生这种环境问题的根源。然后想一想,
面对这种
环保问题,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2.分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各组成员轮流讲述
自己
的观察发现,可以互相提问、补充,争取把自己发现的环境问题和解决对策说清
楚、说具体
。要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做到表达有重点、有条理。
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可随
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同时也要判断别人的发言
是否与话题相关。各组选择最切合主题的几个建议,参加全
班交流。
3.班级讨论,形成建议书。各组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后,选出
十项简单
易行的做法,印成“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张贴在学校、社区等地方
的布告栏里。也可以为班级设计一
条环保口号,制定“班级环境保护公约”。
三、交际示例
示例一:我家所在小区
3号楼下有一家早餐店,每天早上5点就开始营业了,
店里的豆浆机、和面机等振动特别大,吵得楼上的
居民无法安眠。就在这家早餐
店的旁边,还有一家烧烤店,每当宾客满座的时候,一股股呛人的油烟就通
过排
气管道冲向街道,冲到楼上,附近居民苦不堪言。这两处环境问题的重点就是噪
音和油烟。
我给出的建议是:向相关环保、执法部门投诉,请专业人员到现场核
查,监督整改。
示例二:
我发现人们在外就餐时,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一次性餐具主要指
一次性的筷子、饭盒、食品塑料袋等。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白色污染”这个名词,
一次性餐具就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来
源之一。比如,一次性饭盒多是发泡塑料制品,
埋在土地中很难降解,而且它会析出自身所带的毒素,侵
入食物之中,用这样的
饭盒吃饭相当于慢性服毒,虽然毒性微弱,但长期使用,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br>再如,一次性筷子,只用一次就扔,不仅是对森林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多都
是劣质木材制成的
,不法商家还会用化学物质对其进行漂白处理,危害极大。针
对身边常见的“白色污染”问题,我给出的
建议是: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远
离白色污染”主题宣传活动,号召大家少用或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
。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教学目标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好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
作素材。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对自己选择的“好地方”进行推荐,抓住这个“好地
方”的特点,写清推荐的理由
。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自己选择的“好地方”进行推荐,抓住这个“好地方”的特点,写清推荐的理由,表达真情实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课件播放:雄伟壮观
的长城,
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浩瀚蔚蓝的大海,长满奇松的黄山……)。再看一组照片(课
件
播放:这是XX同学游览北京颐和园留下的精彩一刻,这是XX同学游览丽江
古城时留下的美好回忆……)同学们是否常在寒暑假期间外出旅游?是否有自己
喜欢的地方呢?(引导学
生说说自己去过的地方,说说自己最喜欢哪里,为什么
会喜欢那里……)同学们想不想把自己喜欢的好地
方介绍给大家呢?我们该怎样
介绍才能更有条理,让人感到你喜欢的地方很美,也让大家和你一样喜欢那
个地
方呢?这节写作课,我们就来练习练习吧。
二、文题展示
水乡小镇
让我们赏心悦目,游乐场让我们兴奋不已,书店让我们流连忘返,
村头的小树林是我们的乐园……每个人
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你愿意和大家分享
吗?推荐一个好地方给同学吧。
你打算推荐什么地方
?这个地方在哪里?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写出推荐的
理由,吸引大家去看看。
如,推荐一个古镇:
(1)这个古镇很美……
(2)在那里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
(3)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
三、写作指导
1.审明题意。这次习作安排写自己想推荐给同学的一个好地方。这个作文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游记散文。题目没有明确的限制,因此,可以根据描写对象来
确定,比如“有趣的
书店”“美味之都”“美丽的……”“令人难忘的……”
等。
2.素材选择。可以写一写远方
的“好地方”,比如自己游览过的各大旅游
城市、人文古迹、自然风景名胜区等;也可以写一写近处的“
好地方”,比如住
家附近的小公园、别致有趣的书店、装饰一新的校园、让人长见识的博物馆、春
天开满鲜花的郊外原野等。应充分扩展思维空间,选择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
有特别之处而又十分值
得推荐的地方来写。
3.谋篇布局。确定好自己要推荐的这处“好地方”后,需按照一定的顺序
进行描写,可以采用观察、游览的顺序来写,也可以采用时间或空间顺序来写,
还可以多种写作顺序穿
插运用。写作时,注意交代清楚自己打算推荐什么地方,
这个地方在哪里,它
有什么特别之处。尤其要重点突出“特别之处”,这正是推
荐它的理由所在,因此,一定要写得具体、生
动、形象,使人读后就会产生想要
去那儿看看的感觉。
4.自查修改。写完后,自己先读一读
,看看有没有把这个“好地方”介绍
清楚,有没有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还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
家长听一听,
请他们提出修改建议。
四、范文评析
让人大开眼界的自然博物馆
同学们,你们的周末都是怎样度过的呢?待在家里看电视,还是奔
忙于各种
补习班?今天,我给你们推荐一个度周末的好地方,它就是自然博物馆。这里收
藏着各
类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水生生物标本、动物标本和两栖类标本等近10
万件,其中不乏现在已经绝种的
珍贵标本。是不是特别吸引人啊?赶快跟我去看
看吧!
走进宽敞明亮的大厅,映入眼帘的是
大型生物展示墙。古老的海百合化石、
恐龙骨架、鲸鲨等大型标本,无声地讲述着生命的神秘和恢宏,提
示着我们即将
进入一次自然与生命的探索之旅。转过展示墙,我们就来到了恐龙化石展示厅。
我
们可以亲手触摸一块恐龙的股骨化石。这块化石长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
摸上去有些粗糙,凉凉的
,就像一块大石头。接着,我们再去看看整只恐龙的骨
架。展厅里有好几只大型恐龙骨架,其中最大的恐
龙就是“合川马门溪龙”,它
长约20米,高约5米,足足占了小半个展厅呢。看完了站在地上的恐龙,
只要
一抬头,你就会发现上面还有一只翼龙的骨架。除了整具的恐龙骨骼,我们还可
以看到恐龙
蛋化石、恐龙牙齿以及恐龙脚印的化石。在观看的同时,听着讲解员
阿姨的讲解,你会不禁感叹:原来几
亿年前的恐龙时代有那么多知识等着我们人
类去了解和探索呢。
参
观完恐龙展厅后,我们又来到了矿物标本展示厅。走进这个展厅,你一定
会眼前一亮,因为你会看到美丽
而奇妙的“菊花石”——那是一块黑黑的石头,
石头表面上开着几簇白色的“菊花”。讲解员阿姨会告诉
你,这可不是人工画上
去的,而是大自然的手笔,是天然形成的,十分稀有。再往前走,我们还会看到<
br>紫水晶,它就像很多紫色的小正方体粘在一起似的,密密麻麻,却很有规律。我
们还能看见一块天
然玻璃,玻璃里面有一片片红红的氧化物,就像天边的晚霞一
样,可美丽了!除了这些,展厅里还有很多
石头,它们各个都有着奇特的形状和
一段段有趣的故事。
除了各大展厅,我们还可以去3D动
画放映厅里观看科普影片《地球生命的
起源》。放映厅的地板很特别,是用厚玻璃做的,下面有各种各样
的生物模型和
标本。通过观看影片,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生命起源的顺序:第一步是单细胞生
物
,第二步是多细胞生物,第三步是低等生物,第四步是海洋植物,接着是海洋
动物、陆生植物和两栖动物
,然后才是陆地动物、灵长类高级动物,最后就是我
们人类啦。别看只有短短的十几个步骤,可这需要上
亿年才能完成,真是不简单
啊!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学习科学,才能让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 怎么样,我推荐的自然博物馆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它能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
乐趣,启发我们的思维,
丰富我们的见识,激励我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百闻不如一见,这个周末就出发吧!让我们一起走
进自然博物馆,去收获自然给
予我们的美妙礼物!
总评:全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内容丰富
,叙述具体且不乏重点,抒情、
议论恰当而又自然。第1自然段用几个问句自然引出自己推荐的好地方—
—自然
博物馆,并简要介绍了博物馆的概况,点出其吸引人的地方,从而引出
下文。第
2~4自然段采用游览的顺序,对自然博物馆中的恐龙化石展厅、矿物标本展厅
和3D
动画放映厅进行了具体介绍,分别突出了其中的展出内容及其特别之处,
有详有略,综合运用了各种修辞
手法和说明方法。第5自然段再次用一个问句收
束上文的介绍;然后用一段议论说明了参观自然博物馆的
益处,激励读者对自己
的推荐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最后用一个带有比喻手法的抒情句结束全文,简洁<
br>有力,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
绕“学贵有疑”这个主题编排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
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
》四篇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这四篇不同的
课文,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一篇童话,描写了五粒豌豆的经历,通过其不同
结局的对比,肯定了
第五粒豌豆面对恶劣环境依然成长,用顽强的生命力感染生
病的小女孩并令其渐渐康复的行为,说明了通过自己改变他人才是人生价值的最
大体现。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文,主要讲科学家模仿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发明
雷达的故事,告诉我们自
然界的生物往往有奇特的本领,要注意观察分析事物与
人类之间的关系,启发我们从小培养爱科学、学科
学的意识。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说明文,讲了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
示了科
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蝴蝶的家》以“我”的问题与思索为主线
,以“我”为蝴蝶在雨中藏身何
处而着急、担忧的情感贯穿全篇,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
情。
“习作”的主题是“小小‘动物园’”。这个习作话题非常有意思,让学
生将家人想象
成某种动物,旨在通过回味家人生活中的片段,感知他们的特点,
感受“动物园”的氛围,在趣味写作中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园地”的内容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交流平台”紧紧围绕本单元课
文的训练重点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交流,养成在阅读中善于提问的习惯。“识
字加油站”提供了九组
生字,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特点。“词句段运用”设置了
两个小题,旨在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掌握设问句的特点并学会运用。
“日积月累”提供了几则关于质疑的名言,旨在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敢于
提问、
善于提问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积累
本单元重点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学会在阅读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提
出有价值的问题。
3.掌握形声字的特点,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掌握设问句的特点并学会
运用,积累关于质疑
的名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在课本上做上标注。
2.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小组内学习交流,提出问题,受到启发,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
3.教师引导并拓展相关知识,学生体会、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
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积累
本单元重点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掌握形声字的特点,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掌握设问
句的特点并学会运用
,积累关于质疑的名言。
教学难点
1.让学生学会在阅读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提出有价值
的问题。
2.让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的兴趣。
教学措施
1.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加强学科整合,拓展课文相关知识,激发
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
导学生进一步关注科学。
3.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br>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内容、课文写法、受到的启示等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有价值的
问题,深入理解课
文。
4.这四篇课文文体不同,教学中应各有侧重。《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
课文应侧重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了解五粒豌豆不同的经历,认识到实
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性。《蝙蝠
和雷达》这篇课文应侧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分析事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启发
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在学
习的过程中提问。《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应侧重通过
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
资料,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
景。《蝴蝶的家》这篇课文应侧重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提出
有价值的问题。
课时安排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2课时
《蝙蝠和雷达》2课时
《呼风唤雨的世纪》2课时
《蝴蝶的家》 1课时
习作:小小“动物园”1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和内心活动,明白作者对五粒豆
的不同态度。
3.感受小豌豆在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抓住重点词句、段落,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
脉络。
2.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
出自己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培养平实、仁爱和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和内心活动,明白作者对五粒豆的不
同态度。
教学难点
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通过追求梦想,我们可以实现个人的
价值,但
是关于价值,每个人却有不同的理解。在一个豆荚里有五粒豆子,它们也有自己
的梦想
。想知道它们的梦想是什么吗?让我们进入课文去看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
br>1.教师范读课文中注音的生字。重点指导后鼻音“恐、僵、硬、曾”,翘
舌音“舒、适”。学生
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2.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
br>(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舒”这个生字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让学生识记;
“适、恐、硬、枪
、愉”这些生字可以通过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让学生识记;“按、
探”这些生字可以通过动作表演让学生识
记。
字谜示例:
舍弃自己,无私给予,不受拘束,轻松欢愉。(谜底:舒)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豌”右边竖弯钩略向左下方倾斜。
“按”右边“宀”不宜过大,“女”横长而稳。
“舒”左部“舍”第二笔变成点,右部“予”竖钩的竖宜长。
“适”里面“舌”不宜过大,“辶”平捺长伸。
“恐”心字底的卧钩托上,三点相呼应。
“僵”左窄右宽,两个“田”匀称。
“硬”左部“石”小且偏上,右部“更”竖撇宜长,捺要伸展。
“枪”左部“木”横短竖长,右上部“人”撇捺角度对称。
“耐”左部“而”的横折钩依次写在横中线和竖中线上。
“探”右下部“木”横笔在横中线上。
“愉”左窄右宽,右部撇捺舒展,下部紧凑。
“曾”上部略扁,下部稍长。
易错提示:
“舒”右部是“予”,不要写成“矛”。
“僵”右边有三横,不要多写或少写。
(3)多音字。
céng:曾经
曾几何时
曾
děi:得亏 得做点儿事
得
dé:得到 得天独厚
chèn:对称 称心如意
称
zuān:钻孔 钻木取火
钻
(4)归类识字。
形近字归类示例:
豌(豌豆)—碗(饭碗)—惋(惋惜)
适(舒适)—活(生活)—话(说话)
恐(恐怕)—怨(埋怨)—怒(愤怒)
僵(僵硬)—疆(边疆)—缰(缰绳)
愉(愉快)—喻(比喻)—输(运输)
曾(曾经)—增(增加)—赠(赠送)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分角色朗读课文,为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6):写豌豆们在豆荚中对外面世界的期待
。第二部分(7~
12):写五粒豆子对未来的期望和不同经历。第三部分(13~24):写第五粒豆
子给
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的生机,豆子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生字,了解了课文大意。那么,课文想
告诉我们
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思考,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
录下来
,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系统学习课文,解决大家的疑问。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豌豆 按时 舒服 适合 恐怕 僵硬 玩具枪
耐心 探
视 愉快 曾经
2.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让同学们课下
提出疑问,
这一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把握五粒豌豆的性格特点以及它们的经历,理
解课
文蕴含的道理。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品读:“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
地位,坐成一排。”这句话用了拟人的
修辞手法,以豌豆荚为家庭,将豌豆说成是家人,将豌豆在豌豆荚
中整齐排列的
情景说成是“坐成一排”,体现了童话的拟人化特点。
2.第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段,承上启下。第2自然段承上,表明
豌豆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
觉悟,感应到了外面世界的召唤。第3自然段启下,豌豆的成熟意味着被收取,
也引出五粒豆子后面的经历。
3.在未离开豆荚之前,这些豌豆有哪些共同特点?
明确:躁动不安,对未来充满期望,对自己很有信心。
4.五粒豌豆即将分别时,它们的梦想是什么?
明确:第一粒:飞向广大的世界里。第二粒:
飞进太阳里。第三粒、第四粒:
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5.第五粒豌豆虽然被青苔包裹得像“囚犯”,为什么却长得很好?
明确:虽然这粒豌豆被青苔紧紧包裹着,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但也正因为如
此,它才能吸收营养,同时避免被水泡涨,因此反而长得很好。
6.简要概括五粒豌豆的最终结局。
明确:第一粒:落在水笕里,最终被鸽子吃掉。第二、三
粒:也被鸽子吃掉
了。第四粒:掉在水沟里,泡得发涨。第五粒:在裂缝里萌芽、开花,成为小女
孩的小花园。
7.如何理解第21自然段最后的“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明确:小女
孩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
这就使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
“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8.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明确: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在最
后一粒豌豆努力地发芽、生长和开花的启示下,
获得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身体也逐渐恢复了健康。
这句话也交代了最后一
粒豌豆追求理想、努力实现生命价值的结果。
9.在五粒豆子中,你觉得最值得称赞的是哪一粒?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那粒掉进“长满了
青苔的裂缝里”的豆子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
花,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给屋里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
女孩带去了愉快和生机。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第五粒豌豆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但是它
依然顽强地生长,并用自己的精神
影响了生病的小女孩,让她重新站了起来,与其他几粒豌豆相比,它实
现了自己
的价值。我们也应该像这粒豌豆那样,不论卑微还是高贵,不论身处何地,都要
努力成
长,让人生更有价值。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在豆荚里:期待外面的生活
第一粒:想要飞向广大的世界——被鸽子吃掉
第二粒:想要飞进太阳里——掉进水沟里,被泡涨
一个豆荚里
第三、四粒: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被鸽
的五粒豆
豆荚裂开
子吃掉
第五粒:掉进长满青苔的裂缝里——感染生病的小
女孩
帮助他人
实现价值
6 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系”,理解这些生字组
成的新词。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
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把握课文的主要
内容。
2.利用课件上的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
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
学
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乐于探究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
上得到启示的。
教学难点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
乐于探究的兴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的老师。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了许许
多多的本
领,人类的发展、进步与动物给我们的启示是密不可分的。比如蝙蝠和雷达这两
种东西
,你能猜出它们之间有着怎样密切的联系吗?快快走进课文,一起去感知
动物带给我们的灵感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注音的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前
鼻音“蝙、蚊”,多
音字“系”,后鼻音“蝇、证、障、荧、屏、横、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蝙、蝠、锐、荧、蚊”等字可以
用形近字对比
的方法学习;“科、竖、系、绳”等字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蝙、蝠、蚊、
荧、屏、蝇”等字还可以通过展示图片的方法学习。
字谜示例:
料中缺米禾来替,用斗称粮看仔细,左右结构不难猜,配上学字创奇迹。(谜
底:科)
两根旗杆,又来陪伴,立于下面,与横相反。(谜底:竖)
蝇虫一飞跑,绞丝左边绕,远看像长蛇,细线拧成条。(谜底:绳)
幼小无力气,一撇头顶立,字义表打结,线绳接一起。(谜底:系)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蚊”的“虫”形体短,“文”撇捺伸展。
“科”左部“禾”末笔变点。
“竖”上部两竖左短右长,下部底横长。
“绳”右部竖弯钩圆润,将“日”平均分成两部分。
“系”第二笔撇折短小,第三笔撇折稍长,竖钩短。
“蝇”的“虫”点内收,“电”竖弯钩由轻到重向右转。
“证”左右紧凑,右部横上短下长。
“究”的首笔点居中,“九”撇自然,略长。
“驶”左窄右宽,“马”横变提,“史”撇竖、捺伸展。
易错提示:
“即”右部不要写成“阝”。
“横”右部中间是“由”,不要写成“田”。
(3)多音字。
:关系
系列
xì
系
:系鞋带
系紧
jì
(4)归类识字。
形近字归类示例:
蝙
(蝙蝠)—偏 (偏心)—遍(遍地)—编(编织)
锐(锐利)—悦(悦耳)—说(说话)—脱(逃脱)—蜕(蜕变)
荧(荧幕)—萤(萤火虫)—莹(晶莹)
蚊(蚊虫)—纹(花纹)—坟(坟墓)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
确: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写飞机能安全夜航是因为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第二部分(3~7):写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
明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
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8):
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夜航
。
同音词拓展示例:
启示 启事
“启示”作名词时,指通过启发提示而领悟的
道理。“启事”是名词,指为
了说明某事而登载在媒体上或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如“招领启事”“征稿
启
事”等。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
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
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
题。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
明确: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
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
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4.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内容分别是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 为蝙蝠设置飞行障碍物,同时蒙住
蝙蝠的眼睛,发现蝙蝠依然能
够安全飞行。得到蝙蝠在夜间安全飞行靠的不是眼
睛这个结论。第二次:与第一次同样的条件,除了将眼
睛蒙住换成将蝙蝠的耳朵
塞住。发现蝙蝠无法安全飞行。第三次:与第一次同
样的条件,除了将眼睛蒙住
换成将蝙蝠的嘴巴封住。发现蝙蝠还是无法正常安全飞行。综合第二次与第三
次
试验,得出结论:蝙蝠在夜间飞行与它的嘴和耳朵有关,而且两者缺一不可。
5.
蝙蝠和雷达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
嘴里发出
的超声波,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雷达模仿蝙蝠夜间探路,通过天线发出无
线电波
,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荧光屏上
可以分辨出前方是否有障碍物,
从而引导飞机安全飞行。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初读课文,我们理清了课
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课
后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雷达 蚊虫 即使 科学 横竖 绳子
系紧 苍蝇 证明
研究 驾驶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熟悉了课文的
主要内容,这节
课,我们将进一步走进这篇课文,详细解读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体会自然与
科学的奥妙。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1、2自然段,思考问题:文
章的标题为“蝙蝠和雷达”,为什么
却从夜航的“飞机”写起?
明
确:开头不写“蝙蝠和雷达”而写“飞机”,有设置悬念的作用,可以引
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在阅
读的过程中找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用这样的小
片段故事作为开头,还可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修辞手法拓展示例:
设 问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就是自己提出问题,自
己解答。比如第2自
然段“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就是设问句。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吸引读者。
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
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例:
数学难吗?其实不难。 反问句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
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
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连用,答案就在句子当中。例:
“难道数学有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
难。
2.学习第3~7自然段,思考问题。
(1)第3自然段中的“极细”和“灵巧”说明了什么?
明确:“极细”一词说明了障碍物之小;“灵
巧”一词说明了蝙蝠的动作灵
活,是夜间飞行的高手。
(2)第4自然段中“在一间屋子里横
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
多铃铛”,这句话中运用了两个“许多”,你觉得重复吗?为什么
?
明确:不重复。因为两个“许多”说明绳子和铃铛数量很多。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蝙蝠视觉
不敏锐,动作不灵活,就会撞上绳子,碰响铃铛。这样写可以把蝙
蝠夜间飞行的高超本领表现得更加具体
、更加神奇。
含有数字的成语拓展示例:
横七竖八 十全十美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九牛一毛 百里挑一
千秋万代 一目十行 五湖四海
一落千丈 一呼百应 五颜六色
七上八下 五花八门 六神无主
(3)第6自然段有什么特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过渡段,在全文中的作
用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三次试验的
结果,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同时引出下文。
知识拓展:
文章的过渡
文章中用一定词句或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
们联系起来,自
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句或过渡段。这样的句子或段落往往出现
在段落末尾或段落开头,有时也独立成一段。独立成一段的过渡段一定是在文章
的中间出现,内容上和上
下两段都有联系。
过渡段的作用:从结构上讲,就是承上启下;从内容上讲,就是要由上面的
内容向下过渡,引出下面的内容。所以一般来讲,应把过渡段划分到下一部分去。
(4)从第7自然段第一句话中的“反复”“终于”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
么?
明确
:试验的结果只是表面想象,科学家还需要进行“反复”研究,才能探
索出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
合的。“终于”一词说明结论不是轻易得出来
的,而是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得出的。从这两个词语中
,我体会到了科学家
为解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由此可见,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3.学习第8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学家模仿蝙蝠
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
了雷达,请说说雷达的功能。
明确:雷达的天线(相当于蝙蝠的嘴)
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
物后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相当于蝙蝠的耳朵)上——驾驶员
根据荧光屏
上的显示决定飞行路线。
知识拓展:
雷达是一种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
行探测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
物能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
接收装置接收反
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接收的电波映
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的影像。雷达因为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所以广泛应用于军事、天
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4.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的启发?
明确:萤火虫
——人工冷光;蛙眼——电子蛙眼;动物的爪子——现代起重
机的挂钩;鱼鳍——桨;
苍蝇的眼睛——复眼照相机。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蝙蝠不用眼睛却可以在茫
茫黑夜里安全飞行,这个现象多么神奇啊!那它靠
什么在夜里飞行呢?科学家最终用实验证明蝙蝠是依靠
它嘴里发出的超声波在
夜间飞行的。我们佩服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更佩服反复研究的科学家。他们借<
br>鉴蝙蝠的本领,研制出了雷达,这样,我们的飞机在夜里也能安全飞行了。我们
也要向那些科学家
们学习,观察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立志为祖国的科技
发展贡献力量。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提出问题
进行试验
超声波
乐趣无穷
蝙蝠和雷达
分
反复研究 揭开秘密
总:飞机夜航模仿蝙蝠探路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
科学奥秘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结合图片,通过朗读,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
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合理的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和
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总:飞机夜航来自蝙蝠的启示
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句,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
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
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
…你是否感到科
学技术的神奇?人类用科学技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些奇迹给人们的生活
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
了解20世纪世界科技领
域取得的成就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边音“
赖、兰、联”,翘舌音“超、质、哲、
善”,平舌音“索”。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纪、技、改、超、亿”等字可以用形近字对比
的方法学习;
“唤、核、舶、兰”等字可以通过展示图片的方法学习。
形近字对比示例:
纪
(纪念)—记 (记忆)—忌(禁忌)
技(技术)—枝(树枝)—肢(四肢)
改(改正)—玫(玫瑰)—攻(攻击)
超(超越)—起(起床)—赶(赶快)
亿(亿万)—忆(回忆)—艺(艺术)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唤”的“口”略小,“奂”撇捺舒展。
“纪”左边起笔稍高,右边竖弯钩要圆润舒展。
“技”左窄右宽,“支”横画不宜过长。
“改”右部“攵”的第一笔要高于左上部,撇捺要舒展。
“程”的“禾”写得略窄些,“口”不宜写大。
“超”的“走”末笔平捺要舒展平稳,托住被包部分。
“亿”左窄右宽,右部横折弯钩的弯尽量向左伸。
“奥”的“大”横要长,托住上部,撇捺伸展。
“质”横撇略短,竖撇拉长,横稍长于横撇。
易错提示:
“益”的上边不要写成“兴”。
“善”有四横,不要少写横。
(3)多音字。
n:方便
家常便饭
bià
便
n:便宜
大腹便便
piá
:核桃
核实
hé
核
:梨核儿
hú
(4)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亻—亿(一亿)—仁
(仁爱)—任(任务)—但 (但是)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同时想一想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如:科技发展太迅猛;人类原先生活的环境太差,既
没有电灯,也没有
电视……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
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等,都是科学创造的
奇迹。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初读课文,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感知
了科技给人类世界带来的巨大
变化,课后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呼唤 世纪 科技 改正 工程 超级 亿万
原子核 奥
秘 日益 联系 物质 哲学 任何 善良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
学习,我们已经熟悉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
课,我们将进一步走进这篇课文,体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
的影响,学会辩证地
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你能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吗?
明确: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形容变化巨大的成语拓展示例:
面目全非 日新月异 焕然一新
恍如隔世
沧海桑田 千变万化
脱胎换骨 翻天覆地
2.在第2自然段中,
作者说人类在20世纪靠什么呼风唤雨?“发现”和“发
明”有什么区别?
明确:人类靠现代
科学技术呼风唤雨。在20世纪的100年里,人类利用现
代科学技术获得了许多发现和发明,改变了人
类的生活。“发现”是找到了自然
界客观存在的东西或规律,是一种认识性活动;“发明”则是利用自然
界客观存
在的某种规律,做出了某件东西,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3.在靠科学技术改变自己的生活之前,人类的生活是怎样的?
明确:依赖自然;慢吞吞、静
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人们只能
通过神话中的东西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如何理解第3自然段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此句原意为忽然间宛如一
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在
这里是以一夜之间满树花开的夸张,来生动地说明科学技术发
展的迅速、神奇和
美好。
5.阅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科技在20世纪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什
么样的变
化。在今天我们是否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变化?说说你的想法。
明确:20世纪,科
技让人们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宇宙天体,探索原
子核奥秘;20世纪,科技也为人类带来了电视、
程控电话、因特网、飞机、高
速火车、远洋船舶等等。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出行、生活提供了很多便
利的
工具,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使得“地球村”渐渐形成。今天的
我们也在享
受着科技给予我们的便利,例如教室里正在使用的多媒体设备,例如
我们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等等。
6.第3、4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作比较。20世纪之前,没有科学技术,人们只能生活在一个日出而
作
、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20世纪,人类拥有了科学技术,上天入地已不再是
神话,现代科学技术把广博
的地球浓缩成了小小的“地球村”。通过20世纪前
后人类生活的对比,说明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
的作用十分巨大,巧妙地揭
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拓展示例:
作比较
作比较是一种说明方法,指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
来说明事物特征,其
作用是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
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
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
比”。
7.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最后一段以伯特兰·罗素的话对前文做了一个总结,说明是科学改变
了我们的这个时代,呼应题目。同
时回望历史(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为
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展望未来
(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
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科
技世界的美好期望。
8.回顾全文,你是怎么理解作者用“呼风唤雨”来形容20世纪的?
明确:20世纪是一个无论在个体上还是在总体上都大大改变了人类生活的
世纪,这里的“呼
风唤雨”首先是从古时候对于“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
雾的神仙”的期盼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登上
月球、飞机上天、电话传声等的现实
的转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发现和创造发明,人类真正在慢慢达
成自己曾经
的幻想愿望;其次就是人类经历了20世纪的巨大变化,在整个世界系统中的地
位有
了很大的提高。
改变人类生活的科学发明拓展示例:
空调:1902年由美国人开利设计成功并申请专利。
洗衣机:1906年,美国人费歇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
磁悬浮列车:1911年由俄国一位教授最早做出磁悬浮列车的模型。
冰箱:1923年,瑞典两个工程师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
拉链:1931年以后,拉链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广泛使用。
圆珠笔:1938年由匈牙利人比罗兄弟独立设计发明。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
的迅猛发展给人类
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尽管我们并未生活在20世
纪,没有切身感受到科技所带来的变化,但
我们今天依然可以体会到科技的强大
力量。21世纪是属于我们的,也许某一天,我们也能成为利用科学
改善生活的
一分子。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人类靠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呼风唤雨的世纪
分述
爱科学、
举例说明科技让人类生活发生的变化
总结:科学技术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学科学、探索科学
8
*
蝴蝶的家
教学目标
总起: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知识与能力
1.会认5个生字,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掌握多音字“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边读边提出问题,理解课文。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2.体会课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积累好词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及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
br>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
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积累好词佳句,激发观察大自然
的
兴趣及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阳光下,花丛中,一只只蝴蝶扇动着五颜六色的翅膀翩
翩起舞,多么自由,
多么美好。忽然间,天空中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孩子们纷纷跑回了家,可美丽的蝴蝶该去哪儿躲雨呢?蝴蝶的家又在哪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
案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多音字。
qiǎo:家雀儿 雀盲眼
雀
yā:压力 泰山压顶
压
jīn:禁得起 弱不禁风
禁
(2)词语解释。
躲避:离开对自己不利的事物。
低沉:①天色阴暗,云层厚而低。②(声音)低。③(情绪)低落。
震撼:震动;摇撼。
密集:数量很多地聚集在一处。
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雨幕:雨点密密麻麻,像罩住景物的幕一样,因此叫作雨幕。
黑压压:形容密集的人,也形容密集的或大片的东西。
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
轻盈:①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②(声音、节奏)轻松。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冲刷:①水流冲击,使土石流失或剥蚀。②一面用水冲,一面刷去附着的东
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为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2
):写“我”时常想到蝴蝶会在哪儿躲避风雨,表达出对
雨中蝴蝶的担忧与关爱之情。第二部分(3、4
):以“我”一次又一次的猜想、找寻、
否定,勾勒出一幅幅洋溢着浓郁关爱之情的画面。第三部分(5
):写一个女孩确
信蝴蝶是有家的。第四部分(6):写女孩的话让“我”稍稍安心,但“我”仍旧不放
弃
寻找雨中的蝴蝶。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第1自然段第一句中“常想”一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常想”指总是这样想,说明“我”一直在为蝴蝶担心,担心它下大雨的时
候无处躲雨。
2.第1自然段中是怎样描写自然环境的?表现了什么?
明确:从“吼叫着”“
震撼着”“喧嚷着”“斜挂起来”可以看出本段第二句话运用了拟
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雷鸣电闪、风雨
交加的情景,十分生动、形象。“密集地喧
嚷着”“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到处都是湿的”,写出雨
仿佛已将世间的一切都掌握
在手中。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弱小的蝴蝶该怎样生存下去呢?真切地表现出
“我”对雨中蝴蝶的担忧与关切。
3.第2自然段中
是怎样描写蝴蝶的?表现了蝴蝶的哪些特点?从中可以看
出“我”怎样的心情?
明确:运用
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蝴蝶的轻盈、斑斓、柔弱。“比一片树叶
还无力”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蝴
蝶因身体纤巧而越发无助。这样可爱的小
昆虫本应得到大自然的呵护,可它却面临着异常严峻的生存困境
,“怎么禁得起这
猛烈的风雨呢”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再次强调了“我”十分担心蝴蝶承受不住风雨的<
br>摧残。风雨是如此猛烈、狂暴,而蝴蝶是如此渺小、柔弱,强烈的对比下,“我”
怎能不为蝴蝶担
心呢?
4.“我”猜想蝴蝶的家可能会在哪里呢?下雨的时候,蝴蝶真是躲在这些地
方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我”猜想蝴蝶的家可能在人家的屋宇里、麦田里、树林里、园
里的花、
老树干、桥下、树叶下面。
下雨的时候,蝴蝶并没有躲在这些地方。因为“我”虽
然猜测了这么多,却说
从没有在这些地方见到过蝴蝶的踪影。
5.“我真为蝴蝶着急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明确:作者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对蝴蝶的关切与担忧之情。
6.课文第5自然段连用三个“一定”,表现了孩子们怎样的情感?
明确:孩子的感情很纯
真,想法也很美好。在他们眼中,蝴蝶是美丽而可爱
的小昆虫,它们应该无忧无虑,永远美丽,猛烈的暴
风雨是奈何不了它们的。文
中用三个“一定……”表现了孩子对自己的猜想确信不疑,也流露出孩子对蝴
蝶真
诚、美好的祝愿。
7.怎样理解第6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我”一直为风雨中的蝴蝶无处安身而担忧着,当
一连串的猜想被自己
否定后,“我”急于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女孩的话虽然能给“我”些许安慰,但不
能
完全消除“我”心中的焦虑、忧虑。文章这样结尾,既点明了关爱弱小生命的主题,
又给读者
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8.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着急”?作者这样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文中一共出现了五次“着急”。表现了“我”对蝴蝶的牵挂和担忧,因为“我”
一直没见
过雨中的蝴蝶藏在哪里,所以始终放心不下。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蝴蝶是一
种美丽的小昆虫,它的多姿多彩点缀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
大自然的丰富与美好。同时,蝴蝶也是
一种柔弱的小昆虫,它轻盈的身体禁不住
风吹雨打,因此,引起了我们的怜爱之心。蝴蝶的家到底在哪儿
呢?这个问题也
时常萦绕在我们的心头。那么,让我们放下手中的一切,到郊外、森林、田野里
去寻找蝴蝶的家吧!或许,我们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蝴蝶的家
思考与疑问:弱小的蝴蝶 猛烈的风雨
蝴蝶的家在哪里
猜想与追寻
屋宇、麦田、树林、花儿、
老树干、石桥、树叶
都不确定
都没见到过蝴蝶
女孩的心声:秘密的家 美丽而香甜
苦寻无果:得到些许安慰 仍不放弃追寻
关爱幼小生灵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明白阅读中提问的重要性。
2.学习“识字加油站”里的生字,掌握形声字的特点。
3.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掌握设问句的特点并学会运用。
4.熟读并背诵关于质疑的名言,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重点难点
1.掌握排比句、设问句的特点,背诵名言。
2.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引导,适时点拨;学生交流。
2.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比如阅读中提问的
好处、可从哪些角度
提问、如何在书上做批注、如何给问题分类等。
教师点拨:通过本单元的
学习,我们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要边读边思考,积极提出问题,
可以从不同角度提问,如可
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可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可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
活
经验提问,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还要学会从众多问题中选出最值得思
考的问题,帮
助我们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识字加油站
1.教师出示教材上的九组生字,范读,讲解生字的意思。学生跟读,学习
生字。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九组生字的形旁和声旁,通过朗读生字,找出其中的
共同点。
教师点拨:这九组生字都是形声字,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表示“形(象)”,
另一部分表示“声(音)
”,即该字的读音。我们可以结合生字的特点进行识记区
分。如:“抄”指抄写,所以“抄”字是提手旁
;“钞”指钞票,所以“钞”字是金字
旁。含有特定部首的形声字字义也有关联,如:含有贝字旁的字与
金钱有关(账、
贺);含有木字旁的字与木材有关(樟、杠);含有反犬旁的字与动物有关(狡、
猾)。
三、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1)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2)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
(3)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4)那条狗高兴、紧张、发怒的时候都叫。
教师点拨:第一句连用四个“没有……”形成
排比,写出了人类在缺乏科学
技术的农耕时代的生活情况,表现了农耕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巨大差距;第二
句没
有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简单,就达不到第一句强烈的表达效果。第三句连
用三个“…
…的时候叫”形成排比,表现了引发“那条狗”叫的情况很多,突出了狗
爱叫的特点;第四句没有使用排
比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就弱了。
2.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再抄写下来。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
得到了启示。
(2)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3)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教师点拨:这三个句子都是设问句,即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
然后自己回答。
句子示例:
①他真的很顽皮吗?不是的,是你对他不了解。
②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四、日积月累
1.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这几则名言,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其大意。
2.教师介绍名言作者或出处,翻译名言。
3.安排学生再次朗读,领会名言的意思,背诵名言。
(1)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这句话出自《尚书》。意思是:遇事多问的人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自
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人会使
自己知识贫乏。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出自《礼记》。
讲的是治学求进的道理。意思是,要广泛地多方面学
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
地行。
(3)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这句话出自汉代王充的《论衡·实知篇》。
意思是:即便是聪明、有智慧的
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不求教就不会明白的。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这句话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说》。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
谁会没有疑惑呢?
习作:小小“动物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
家人想象成相应的动物,写出人与动物的相似点,享受家人
角色转换的趣味,感受“小小‘动物园’”的
氛围。
2.发现将家人写出动物特征的方法,获得新经验,提高语言表达能
力,收
获习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写出人与动物的相似点,享受家人角色转换的趣味,感受“小
小‘动物园’”的氛围。
2.发现将家人写出动物特征的方法,获得新经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个同学把他的家想象成了
小小的“动物园”。那里有熊猫爷爷、狐狸奶
奶、孔雀妈妈、老虎爸爸、兔子姐姐、蚂蚁弟弟。同学们,
如果你把自己的家想
象成一个“动物园”,那你家里会有些什么动物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写写我们的家人吧!
二、文题展示
小明说:“我的爸爸胖胖的,憨憨的,像一只
熊。”小红说:“我的姐姐
游泳特别好,在水里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小兰说:“我的爷爷很威严,就
像
一只大老虎。”如果你把自己的家想象成一个“动物园”,是不是很有趣呢?
想一想:你的
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每天生活在这个“动物
园”里,你感觉怎么样?
给家里
的每个人都写上一段。写好了读给同桌听,看看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
回家读给家人听,请他们评评写得
像不像。
三、写作指导
1.审明题意。这次习作安排的是写自己的家人,要写出
家人和某种动物的
相似之处,突出家人的特点。可以把自己的家想象成一个“动物园”,写写自己
每天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感觉怎么样。
2.细致观察。可以从外貌、性格、饮食习惯等方面对家庭成员进行观察,
结合观察结果找出与其相似的动物,然后有重点地加以选择,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3.用词
准确,感情真挚。在描述中用词要准确,可以恰当地选择比喻、拟
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活泼
。在写作中,也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这样
才能感染读者。
四、范文评析
我家的“动物园”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我们各有各的特点,可每个人
的特点都和一种动物有关。你要是不信,就听我给你讲讲我家的“动物园”。
爸爸就是一头
牛。他属牛,不光脾气好得像牛,工作也是勤勤恳恳,不叫
苦,不喊累,简直就是一头默默无闻辛勤劳作
的“耕牛”。
有一次,爸爸去出差了,两个月后才回来。我想:终于能和爸爸一起玩儿
了。
可当天晚上,爸爸就被叫到厂里了,这一去又是整整一夜。我多么想爸爸呀!
可他根本没时间陪我,总是
加班到深夜才回家。唉!这头“牛”也该休息啦!
妈妈是只兔子,不光因为她是属兔的,性情温柔,爱吃素,还因为她的两
颗门牙也像兔子似的又大又白。
一次,妈妈和爸爸一起到体育场锻炼。他们在跑道上比赛长跑。开始,爸
爸领先,妈妈紧跟其
后。几圈后,妈妈竟反超了爸爸,太不可思议了!爸爸可是
受过专业训练的啊!后来爸爸使了吃奶的劲儿
才追上了妈妈。我用惊奇的目光看
向妈妈,妈妈笑着露出了两颗可爱的大门牙。
我就是“动
物园”里的小老虎。说我是老虎,一点儿都不假,因为我不止
爱吃肉、还长得虎头虎脑的,胆子特别大。
吃饭时,妈妈这只兔子次次都只吃蔬菜,不吃肉,而肉都被我这只“小老虎”
消灭得一干二净。
一次,爸爸做了很多好菜,馋得我直流口水,一盘红烧肉被我吃得一块不留。
可妈妈却愁眉苦脸的,原来那些好菜全都是肉,没有妈妈的最爱——蔬菜。爸爸
一看,只好去炒
了一盘胡萝卜。
瞧瞧,这就是我家的“动物园”。默默无闻的“耕牛”、爱吃素的“兔子”
和幸福可爱的“小老虎”组成了我们幸福美满的一家。
总评:小作者结合一家人的特点,把家比作了“
动物园”,并通过具体的事
例写出家中成员各自的特点,语言生动形象,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热爱之
情。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个主题编排了《古
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
蟀的住宅》三篇课文。选择的课文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
秘的,
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三篇课文了解观察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古诗三首》
选取了三首七言绝句。《暮江吟》这首诗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
月东升这一段时间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
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
宁静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轻松闲适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题西
林壁》描述
了庐山不同角度的形态变化,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
际的
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雪梅》这首诗通过对雪、梅的评论,在
比较中巧妙地写出各自的特色
,借梅和雪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
所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爬山虎
的脚》是一篇说明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
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
是如何往上爬的,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
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文,
通过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
宅的过程,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爱护眼睛,保护视力”,旨在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
能力,让学生了解爱护眼
睛的知识,培养保护视力的意识。
“习作”的主题是“写观察日记”,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让学
生学会写观察日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园地”的内容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交流平台”紧紧围绕本单元
课文
的训练重点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交流,了解、积累观察事物的方法。“词
句段运用”设置了两个小题,
旨在让学生学习词语搭配,体会句子准确生动的表
达。“日积月累”提供了几则关于天气的谚语,旨在让
学生积累谚语,明白生活
中处处有学问,要留心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积累
本单元重点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古诗,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心观察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课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小组内学习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细致、有序地观察事物的兴趣,同时增强爱自然、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够初步运用。学写观察日记,进行语文实践活
动。
教学难点
养成细致、有序观察事物的习惯,并能够把自己的所观、所感写下来。
教学措施
1.突出重点,简化程序。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重视沟通课本内外的联系,联系实际生活,拓宽学习渠道。
3.教学中应各有侧重。《古诗三首》应创设古诗教学的氛围,通过图片、视
频等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
、联想,体会古诗创设的意境,体悟古诗蕴含的哲理。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应侧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
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章生
动、准确的语言,学会在课后运用这些方法观察事物。《蟋蟀的住宅》这篇
课文
应侧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具体事物
的写作方法,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时安排
《古诗三首》3课时
《爬山虎的脚》2课时
《蟋蟀的住宅》2课时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1课时
习作:写观察日记1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
组成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讲解重点词句,展示古诗描写的对象,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揣摩
古诗的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了解诗意,体
会古诗的意境,并动
笔写一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暮江吟》)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诗歌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比如这首:“离离
原上草,一
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学生回答:
白
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暮江吟》。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古诗。重点指导前鼻音“吟”,平舌音“瑟”。
2.学生朗读古诗,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暮”中间的撇、捺舒展,盖住下面的“日”。
易错提示:
“吟”左部“口”偏上,右部不要多加一点写成“令”。
(3)多音字。
:似乎
似是而非
sì
似
:似的
shì
(4)归类识字。
形近字归类示例:
暮(暮色)—墓(坟墓)—幕(屏幕)—慕(羡慕)
吟(吟唱)—今(今天)—令(命令)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让学生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朗读指导: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诗的韵律:“一
道残阳铺水中,半江
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了解作者。
明确: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现实
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
王”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4.词语释义。
明确: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②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③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④可怜:可爱。
⑤真珠:珍珠。
⑥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5.了解重点词语后,同学们能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吗?
明确:一
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
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最可爱的是
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好似颗颗珍珠,冉
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形如弯弓。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同学们知道江水为什么一半是青绿色,一半是红色的吗?
明确: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江水一半
是青绿色,一半是红色。
2.“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字可换成什么词?哪个词好?为什么?
明确:可换成
“照、盖、洒、射”。“铺”字更好,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
又写出了夕阳照射的面积广大而均匀。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法,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二字。诗人写的是九
月初三夜的月亮,此
时月亮细弯,和弯弯的细细的弓很像,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同学们,在你们的想象中,那些亮晶晶的露珠、弯弯的新月还像什么?
明确:露珠:钻石、玛瑙、水晶、玻璃球。新月:金钩、小船、眉毛、镰
刀。
5.诗人在写诗时会经常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同学们能举出几个例
子吗?
明确:运用比喻的诗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马诗(其五)》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兼有夸张)——(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运用夸张的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唐)李白《夜宿山寺》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暮江吟》的作
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诗中写暮江落日的诗句
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露伴新月的诗<
br>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诗人把露珠
比作__________,把月亮比作__________。
明确: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珍珠 弓
2.总结。
《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
时间里
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
吟咏表现
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课下收集白居易的
诗,相互交流。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暮江吟
赞美 热爱
露水——似真珠
新月露珠图
月亮——似弓
残阳——铺水
夕阳斜照图
江水——半瑟半红
第二课时(《题西林壁》)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在之前已经学过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
(学生
背诵)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那就是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
林壁》。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古诗。重点指导平舌音“侧”,后鼻音“峰”,边音“庐”。
2.学生朗读古诗,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题”捺画长伸,托住里面部分。
“侧”撇为竖撇,点不宜过长。
易错提示:
“峰”右部上面是“夂”,不要写成“攵”。
(3)多音字。
nɡ:横线 横七竖八
hé
横
nɡ:骄横 飞来横祸
hè
(4)归类识字。
形近字归类示例:
题(题目)—提(提醒)—匙(钥匙)
侧(侧面)—测(测试)—厕(厕所)
峰(山峰)—蜂(蜜蜂)—锋(锋利)—逢(相逢)—烽(烽火)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让学生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朗读指导: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诗
的韵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岭、侧、峰、低
、各、
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要重读,并要读出起伏之感,“远”
稍强
,“近、高”强,“低”又是稍强;“真、只”要重读。
3.了解作者。
明确:苏轼(10
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眉州眉
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
《东坡乐府》等。
4.词语释义。
明确:①题:书写,题写。
②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③横看:从正面看。庐山呈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④侧:侧面。
⑤各不同:各不相同。
⑥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⑦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⑧缘:因为。
⑨此山:指的是庐山。
5.了解重点词语后,同学们能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吗?
明确:从
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
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6.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前两句。
(1)找出表示方位、角度的词语。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明确
:“横”“侧”“远”“近”“高”“低”。说明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
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
相同。
(2)前两句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
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
到的景象都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
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的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
2.学习后两句。
本诗后两句是借景说理,谈游山感受,诗人为什么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
呢?
明确
:诗人在最后两句诗中解释说,因为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
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
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含有“面”字的成语拓展示例:
面红耳赤 面面俱到
面黄肌瘦 面目全非
面目一新 面如土色
两面三刀 四面八方
洗心革面 八面玲珑
蓬头垢面 独当一面
闻名不如见面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全面的
立场上。
知识拓展:
庐 山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长约25
千米,宽约
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
奇秀甲天下”之美誉。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AAAAA级旅游景
区、中华十大名山、中国最美十大名山、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中国四大避暑胜地、首批全国文明风景
旅游区示范点。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题西林壁》的
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诗中描绘了庐山________
的景象,揭示了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哲理。诗的前两句写
_______
_____________,后两句写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宋 苏轼
千姿百态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
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所见景象 诗人感受
2.总结。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地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
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
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当局者迷
题西林壁
旁观者清
不识—真面
目
明理
只缘—在山中
横—岭 侧—峰
写景
远近高低—不同
第三课时(《雪梅》)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
了庐山的雄奇景
象,更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同学们还记得这
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学生默写
《题西林壁》)
2.导入新课:(看图片,赏雪梅)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放呢?(学生回答:梅花、冬天)是的,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雪
中的梅花更惹人喜
爱。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看作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
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
进《雪梅》这首诗去看个究竟。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卷舌音“输”,多音字“降”,平舌音“骚”。
2.学生默读古诗,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费”上宽下窄,上部“弗”五笔写成。
易错提示:
“降”右下不要写成“牛”。
“输”右部里面有一短横,不要漏写。
(3)多音字。
ng:投降 宁死不降
xiá
降
ng:降落 从天而降
jià
(4)归类识字。
形近字归类示例:
输(输入)—愉(愉快)—偷(偷偷)—喻(比喻)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让学生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词语释义。
明确: ①降:服输。
②骚人:诗人。
③阁笔:放下笔。阁,同“搁 ”,放下。
④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⑤逊:不及;比不上。
⑥一段香:一片香。
4.了解重点词语后,同学们能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吗?
明确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
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
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
清香。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如何理解“梅雪争春未肯降”中的“争”字呢?
明
确: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梅雪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
光,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表达
了诗人对梅雪争春的喜爱之情。
2.梅和雪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梅香雪白。
3.诗人是怎样评价梅和雪的呢?
明确:后两句写诗人的评价。诗人先从颜色角度来评价,
点明梅不如雪那样
洁白,然后又从气味的角度来写,点出雪不具有梅花的香味。
4.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而且还要
看到
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写梅的诗句拓展示例: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唐)张谓《早梅》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5.拓展:诗
人还写了一首《雪梅》:“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同
学们能说说这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吗?
明确: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
的韵味;若
只有梅、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这首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
系:
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告诉我们: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的,所以我们应当用全面的、相互联系的观点看待
事物。
寓意深刻的古诗拓展示例:
游山西村(节选)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雪梅》这首诗通过对“梅”“雪”的评论,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各
自的特
色,借梅和雪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
短。 <
br>同学们,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越是寒
冷,越是风欺雪压,它
就开得越精神。梅花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
质。希望同学们像梅花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坚
强不屈。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各有所长,
雪
梅
各有所短
梅逊——三分白
诗人评
雪输——一段香
未肯降
梅雪争春
费评章
10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了解爬山
虎脚的特点,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爬
山虎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体会作
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写爬山
虎的脚的特点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
虫鱼……
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爬山虎便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擅长攀爬的神奇植物。
这节课
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
欣赏爬山虎。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
导多音字“曲”,鼻音“嫩”,平舌音“操”,
翘舌音“占”,后鼻音“茎、柄”。
2.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隙”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让学生识记;“柄、
蜗、萎、茎”可以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识记;“操、占、均、瞧” 这些生字可
以通过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让学生识记。
字谜示例:
两小隔日望,姿态不一样,共用一只耳,裂开洞狭长。(谜底:隙)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操”右下的“木”横画宜长,托住上面三个口。
“占”上下对正,“口”上大下小。
“嫩”中部狭长,三部分要注意穿插迎让。
“茎”上部横要长,下部横撇、点不可过于伸展。
易错提示:
“叠”中间是“冖”,不要多加一点写成“宀”。
“瞧”左部是“目”,里面不要少写一横写成“日”。
(3)多音字。
qū:弯曲 委曲求全
曲
qǔ:歌曲 异曲同工
(4)归类识字。
形近字归类示例:
操(操场)—噪(噪音)—燥(干燥)—躁(急躁)—澡(洗澡)
占(占用)—粘(粘贴)—沾(沾水)—站(站立)—钻(钻研)
均(均匀)—钧(千钧一发)—韵(押韵)—钓(钓鱼)
瞧(瞧见)—礁(礁石)—樵(樵夫)—焦(焦急)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明确: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②爬山虎有脚。③爬山虎是靠脚向
上爬的。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明确: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3.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
话说说看到了什么。
明确:示例: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
嫩绿的。爬山虎的嫩
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
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
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
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好看得很。
知识拓展:
爬山虎
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地锦”“常青藤”。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
可结果
,浆果呈紫黑色,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常攀缘在墙壁
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爬山虎
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不仅可以遮
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室内温度。此外,它还能吸收噪音
和空气中的尘土。
爬山虎的卷须式吸盘还能吸去墙上的水分,有助于使潮湿的房屋变得干燥;而在
干燥的季节,又可以增加室内湿度。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知道了课文的大致内容。那么,
光光的墙
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解决。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爬山虎 操场 占据 嫩叶 顺利 均匀 重叠
空隙 根
茎 叶柄 枯萎 瞧见 固定
2.导入新课: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风一
吹过,美丽极了!那么,
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
br>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这节课我们将深
入了解这个问题。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1自然段。
第一句中的“满是”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满是”写出了爬山虎多而茂盛。
2.学习第2自然段。
(1)“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也不留一
点儿空隙。”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什么特点?
明确:静态描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叶尖全部朝下;平铺均匀;多而密。
(2)“一阵风拂
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属于什么
描写?如何理解句中的“漾”字?
明确:动态描写。“漾”的本义是水面微微动荡,用在此处形象地写出了满
墙绿叶在风的吹拂下的动态美,就像绿波荡漾。
以“引”字开头的四字词语拓展示例:
引人入胜 引火烧身
引吭高歌 引经据典
引狼入室 引古喻今
3.学习第3自然段。
(1)“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一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写得
非常逼真,可见作者
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
知识拓展:
打比方
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
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有:突出
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蚕小小
的身躯是一座非常奇
妙的“加工厂”。
(2)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指导学生从爬山虎脚
的样子、形状、颜色三
个方面去观察。然后让学生思考:书上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
br>的符号画出有关的句子。
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
细丝,
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能描写得
如此细致呢?
明确: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
4.阅读第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爬山虎向上爬
的句子来,圈出它向上爬的
词语。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明确: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
<
br>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
把,使它紧贴在墙
上。”爬山虎向上爬的词语:触、巴、拉、贴。 爬山虎并不
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
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
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来,所以作
者说“就是
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5.阅读第5自然段,思考:①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
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
虎的脚又怎么样呢?②“……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明确: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②说明爬山虎的脚具有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爬
山虎的脚》作者是________。课文重点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
____________:先讲它
的脚长在______________,然后写爬山虎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再
讲它的颜色是________,最后讲它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向
上爬的。
明确:叶圣陶
样子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
角 嫩红的
(2)仿照《爬山虎的
脚》一文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
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
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
来。
2.总结。
作者叶圣陶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
行了细致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
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如果同学们
以后都能这么做,
相信大家都能写出好的文章!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颜色:嫩红→嫩绿
叶子
样子:新鲜、朝下、均匀
爬山虎的脚
位置、形状、颜色
抓住特点
细心观察
脚
爬墙过程:触、变、巴、拉、贴
与墙的
没触着墙——萎了
依赖关系
触着墙——变灰
11
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2.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
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激发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激发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生长位置
教学难点
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昆虫的世界非常奇妙。夏天,我们经常听到蝉在窗外高歌。然而,
昆虫界除
了蝉拥有优美的歌声外,还有一种昆虫也常常给我们带来美妙的歌曲,那就是蟋
蟀。蟋
蟀的歌声非常出名,但它还有一样东西也非常出名,是什么呢?那就是我
们今天要学习的《蟋蟀的住宅》
。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
容。
2.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宅、穴、厅、卧”这些生字可以通过展示图片
让学生识记;“掘
、搜、抛”这些生字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让学生识记;“宅、
临、厅”这几个生字还可以通过猜谜语
的方法让学生识记。
字谜示例:
它上边,托右边,合一起,住里边。(谜语:宅)
二字竖着站,竹头取一半,日子横着过,到哪儿去参观。(谜底:临)
厂内有人丁,多为部门名,办事常往处,细想便知它。(谜底:厅)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宅”上面的“宀”要盖住下面。
“址”左部“土”末笔横变为提,右部末笔横稍长。
“良”点不宜过大,最后一捺要舒展。
“穴”下部“八”的撇捺要相互照应,保持整个字的平衡。
“厅”的“厂”要盖住下面的“丁”。
“专”上横短,下横长,竖折撇要一笔写成。
“较”左部“车”下横变提,“交”撇捺舒展。
易错提示:
“临”右下部不要写成“罒”。
(3)多音字。
zuān:钻研 刁钻古怪
钻
n:钻石 钻头
zuà
n:弹奏
对牛弹琴
tá
弹
n:弹丸
弹药
dà
(4)归类识字。
形近字归类示例:
址(地址)—扯(拉扯)—耻(耻笑)—趾(脚趾)
良(良好)—粮(粮食)—狼(狼狗)—浪(浪花)—朗(朗读)
择(选择)—泽(恩泽)—绎(络绎不绝)—译(翻译)—驿(驿站)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作者观察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明确:观察了蟋蟀的住宅。发现了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2.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1):蟋蟀出名的原因。第二部分(2~6): 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7~9): 蟋蟀如何建造住宅。
3.学习第1自然段。
“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点出了蟋蟀出名的原因,同时引出了下文。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妙趣横生的说明文。文中大量运用了拟人
修辞手法,
比如,把蟋蟀的洞穴叫作“住宅”,这是因为,作者发现蟋蟀的住宅选址慎重,
而且
是自己挖掘的。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篇文章。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住宅 临时 慎重 选择 地址 良好 洞穴 客厅 卧室
专门 尺寸
卫生 较量
2.导入新课:我们向别人介绍自己家的住宅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介
绍呢
?(学生说说自己的介绍顺序)那么,现在让我们看看法布尔是如何向我们介
绍蟋蟀的住宅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2~6自然段。
(1)第3自然段的问句有什么特点?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个问句自问自答,是设问句。作用
是既引出下文,又激发读者的阅
读兴趣,同时还突出了蟋蟀吃苦耐劳的特点。
(2)蟋蟀的住宅外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
:①向阳: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②隐蔽: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
隧道。③排水性能好:即使有骤雨
,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④有门:出口的地方
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⑤有平台:那微斜的门口
,经过仔细耙扫,收
拾得很平坦。
(3)蟋蟀住宅的内部有什么特点?
明确:很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
同音词拓展示例:
简朴 俭朴
“简朴”
着重指简单朴素,运用范围较广,可用于语言文字、生活、设备
等方面,如:陈设简朴、衣着简朴、文风
简朴。“俭朴”着重指俭省朴素,运用
范围较小,多用于个人生活方面,如服装俭朴、生活俭朴。
(4)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其是个“伟大的
工程”,这是否
有点夸张了?为什么?
明确:不夸张。联系上文,从朝着阳光、倾斜的隧道、深度和宽度、隐蔽的门口、平坦的平台、光滑的墙壁、清洁干燥的屋子内部等,可以感受到蟋蟀身
上似乎有一种聪明和
才智,它们知道住宅要向阳、能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
简朴、卫生。然而,它们用来建筑这座住宅的
工具却又是那样柔弱的一对前足和
一双后腿,这充分表明蟋蟀能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
说它是
“伟大的工程”。
AABB式词语拓展示例:
战战兢兢 吞吞吐吐
浩浩荡荡 结结巴巴
风风火火 原原本本
隐隐约约 轰轰烈烈
勤勤恳恳 沸沸扬扬
堂堂正正 拉拉扯扯
2.学习第7~9自然段。
(1)第7自然段中描写蟋蟀挖掘住宅的动词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明确:扒、搬、踏、推、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蟋蟀挖掘泥土,修建住宅的
过程。
(2)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蟋蟀精心建造住宅的。
明确:①动工时间:
秋天初寒时开始动工。②怎样挖掘:扒土(前足)——搬
土块(钳子)——踏地(后足)——推土、铺土
(后腿上的两排据)。③不断整修:长时
间整修,随天气的变冷(或变温和)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
。
知识拓展: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是一部不朽的著<
br>作。在这部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娓娓道来,对许多种昆
虫的日常生活习性
、特征进行描述,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独特的眼光,字里行
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昆虫
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
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向阳 隐蔽 干燥 有门
有平台 很简朴 清洁 干燥 很卫生
(2)思考:你认为小小的蟋蟀身上有着怎样的精神?
明确:从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可以看出它有不肯随遇而
安的精神;从用柔弱的工具完成建筑住宅的一系列工序,可以看出它有吃苦耐劳
的精神。
2.总结。
法布尔先生经过长期、细心的观察,发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建筑过程。 <
br>他像介绍朋友的住宅一样,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蟋蟀的住宅,让我们
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真可
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选址:慎重、不随遇而
安
向阳、干燥
外部
隐蔽、舒适
住宅特点
很简朴
蟋蟀的住宅
内部
清洁、干燥
很卫生
时间:秋天初寒
建造经过
方式
前足—扒土
后足—踏地
钳子—推土、铺土
长时间整修
伟大的工程
非凡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