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月光曲》 教学反思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兰州知行学院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
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
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
本身的体味上。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
又很难。为什
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
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
后究竟有多少深厚
的人文内涵呀!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
行理解,
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
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
的涵义——子期一死,
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
因此
也不必再来鼓琴。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
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
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
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
好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
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
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
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
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
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
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
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
br>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
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
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
读出称
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
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
、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
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
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
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
高山
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
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
,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
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
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
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
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
你知你的人。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
课我有什么闪光点,
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
花的感
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
《书戴嵩画牛》 教学反思
《书戴嵩画牛》这篇课文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
文
,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
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
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
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
学和牧童
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帮助学生体会文意,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中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够。
孩子们总是喜欢小动物
,喜欢同龄人,喜欢似曾发生在他们身上
的事。如何让学生走近这样一个离他们年代久远的人物,激发他
们的
学习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我想,情境的创设、语言的渲染、直
观的感受、生活体验的
唤起应该非常重要吧。
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应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语言、
品尝语
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
感,积淀语感。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
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
教语文。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一文是关于
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
《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 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始叙述。贝多芬来到小镇演出,夜晚
“在清幽的小路散步”。当贝多芬被
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而感动,
即兴为她演奏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作者
以生动的文字,借皮
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
银光”
,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
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
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
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个自然段是本文的教学难
点
和重点。怎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呢?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谈
收获;然后以一个问题为转折:同学们
,我们读了这么久,可是我却
还是没有听到有什么乐声啊,这曲在哪儿呢?我们都知道,曲应该有
曲调,可这里有曲调吗?(有)老师继续问:那我们在兄妹俩美妙的
联想中感受到了乐曲怎样的旋律和
节奏呢?学生四人小组边读边讨
论。在全班交流时感受到兄妹俩联想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
br>这乐曲的曲调应该是比较轻柔的,而且也是比较缓慢的。而联想到“月
亮升高穿过微云”的部分,
应该是比较轻快的,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快
乐。在他们联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则应该是比较
热烈、
激昂的,因为只有这激昂的音乐,才能让他们有这样的联想。最后大
家有
感情的朗读这段,感受音乐的魅力。当然读的形式多,读的效果
也比较好。
作曲需要灵感,灵
感又来自于情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贝多
芬创作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呢?话锋一转,请同学
们再读读
课文,在文中标上批注。可以用线条划一划,可以用字词来概括,用
你自己喜欢的方式
,在文中标上记号。老师引导提示在课文的二、三
意义段中去找。
同学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
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
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
br>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
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
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
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
至深。
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
含了对音乐的喜爱。
当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奏曲子时,盲姑娘听得那
么入迷。“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
芬先生吧?”
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贝多芬的情绪由触动到
感动再到激动
,使得他主动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
奏。贝多分悄然而来,悄然而去,却给穷兄妹俩带
来一片温馨的人间
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精妙的课文设计,相信也给同学们带来
了美的感
受,艺术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