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文言文二则 (书戴嵩画牛) 人教部编版
有关重阳节的诗-安徽科大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以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加入想象,理解作者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以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材分析:
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
,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
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揭示了“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的道理。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
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
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由于文言文特
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
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
感
与认知上的陌生感。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练隽永,寓意深刻。学生在理
解文意,读懂
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定
为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
读懂文意。
教学过程:
一、课题、作者导入
学生齐读课题两遍(包括题目与作者)
提问:1、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戴嵩是谁?你对题目怎么理解?
2、你对作者的了解。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1.学生放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要求:读准、读通
(2)正音。
3.师出示课件标注停顿,指导课文朗读。
4.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提问:文章写了哪两个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说明:戴嵩的一幅《斗牛图》将两个身份等级不同的人联系在一起。
提问:面对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和小牧童却有不同的表现,请结合文章说
一说。
明确:杜处士: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相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出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珍爱。
追问:还有哪里可以体现杜处士对这幅画的珍爱?
(一日曝书画,落实“曝”字含义)
牧童: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
谬矣。”
指导学生落实“搐”“股”“掉”“谬”的含义,翻译这句话。
抓住牧童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思考牧童是一个
的人。想象画面,齐读一遍,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提问:在听到牧童的话之后,杜处士有何反应?
明确:“笑而然之”--再现情景,想象杜处
士的神态、动作、语言。结合前文对
杜处士的介绍,说出杜处士是一个的 人。
小结: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深入探究,感悟主旨
思考:苏轼写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用文中具体语句回答。
明确:古人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句话的意思。(板书:奴这里指农民,婢这里指织工)
同样的句式你还可以怎么填写:()当问()()当问()
再次朗读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小结:苏轼这篇文章用杜处士和小牧童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
察,艺术家应向
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五、作业布置
1、仔细阅读“积累拓展
”中《书黄荃画雀》一文,先疏通文意,再谈谈这则故
事给你的启示。(150字左右)
2、
发挥想象,在杜处士和小牧童的对话中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将这个故事用现
代汉语改写出来,并讲给身边
的人听。(2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使学生想说、爱说、乐说。在口
语交际课中,教师根据本次
口语交流主题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如“实物演示” “渲染音乐”
“表演体会”
“语言描述”
“生活情境”等,激发学生想说、爱说、乐说的兴趣,真正地做
到“我口说我心” 。
2.注
重参与,多种互动形式交流。(1)生生互动。口语交际课的生生互动
多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在口语交
际中,把优、中、差生按比例合理搭配成交际
小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使人人都有机会练说,让学生在
问、说、议、评、辩
中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2)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中,教师<
br>应特别关注那些平时不善于交谈的学生,多给他们交流的机会,多些“夸张式”
的表扬,多给他们
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3)群体间的互动。群体间的互
动主要是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互问互答,
表演,争辩,比赛等形式,既锻炼了学
生口语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又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及
集体荣誉感。
3.激活思维,促进创新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发展和创新是新时期教育的主
题。
想象是创新之母,给学生提供空间大胆想象,然后进行口语交际,既有利于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锻炼
了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