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计算专项练习题
审计学专业大学排名-试用期工作总结怎么写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计算专项练习题
一、口算
79-9=
70-33=
14-6=
19+28=
56-47=
13-6=
19+53=
17+65=
16-8=
47-37=
10+45=
34-18=
29+66=
92-84=
36-17=
29+36=
14+29=
55-18=
62-29=
45+46=
第1页共6页
68+27=
14+48=
87-28=
64-18=
72-20=
54-27=
64-88=
19+52=
21-14=
1320-120=
二、脱式计算
850-380-150=
5674=
14-21=
789-819=
4500-450-60=
654-30-13=
350-160=
435+235=
365+310=
840-240=
390+2=
第2页共6页
三、列竖式计算
372=
280+160=
3700-70=
1643=
350+170=
2900-10=
8993=
1280+200=
460+1=
3576=
3400+20=
370+300=
26-17=
5680+200=
4580+200=
54-26=
580+200=
3260+40=
74-57=
640+600=
980+20=
第3页共6页
58-29=
1200+80=
420+180=
37-29=
“教书先生”恐怕是
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
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
br>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
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
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
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
中的
“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
行的长辈。其实《国
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
之原意非真
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
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
非具学问
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不
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
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340+600=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
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
少语文教
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
第4页共6页
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
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
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
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
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
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
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
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
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
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
,一般在几年内
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
句酌,琅琅上口,
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
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
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
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
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
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
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
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
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
议
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但真正动起笔来
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
第5页共6
页
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
抄人家的
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
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
便成了中
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
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
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
足够的“米”。340+60=
67-28=
680+20=
486+20=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