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疑难问题解答
深泉学校-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疑难问题解答
一、为什么“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安排在一年级下册?
有的老师认为上下、前后、左
右的概念比较简单,一年级上册教学序数时(如下图),
就要辨别左右,所以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
册比较合适,安排在一年级下册晚了些。
从左数,小女孩排第几?妈妈排第几?
教材现在这样的编排有如下考虑。
(1)在认识左右的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对左右的相对性的
认识。而左右的相对性对儿
童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一般要在7~9岁,才能逐
渐形成以他人
为标准辨别左右的能力。如果按此规律,学生在8岁时,也就是在二~三年级时,学习左右
相对性比较适宜。但考虑到学前教育,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等因素,教材把左右的相对性内
容安
排在一年级下册。
当然如果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安排在一年级上册。考虑到左右
的
相对性在日常生活不可避免,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初步感知体会,所以教材中安排了左右的相
对
性内容。
(2)一年级上册教学中,学生在没有认识左右时,就要回答类似“从左数起(或从右
数起),谁在第几?”的问题,这时就要先辨别左右再数数。由于我们读书、写字等都是按
从左往右的
顺序进行,所以在教学序数时可以利用学生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
二、左右的相对性教学尺度问题。
1.如何把握左右的相对性的教学要求?
考虑到左右的相对性认识的难度,教材只是通过游戏
和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体会,没有
安排脱离操作判断左右相对性的习题。教学时,也应该根据一年级学生
的年龄特点,组织适
宜的活动。如两个同学面对面,老师发口令:拍拍自己的左(右)肩,拍拍对面同学
的左(右)
肩„„学生按口令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所以这部分内容不宜作书面考<
br>试。
2.在练习中如何判断左右的相对性?
有老师反映,在左右的练习中,有时左右
的相对性回避不了。如上图“女孩的左边是谁?”
就有不同的答案,引起了不必要的麻烦。
其
实上述问题就是判断左右时以谁为标准的问题。以谁为标准,一般要根据具体情况来
确定。为了便于说明
我们把观察的对象按属性进行分类。
(1)观察的对象是无生命的物体(如下图),一般确定左右的标准是观察者。
圆的左边有(3)个三角形,右边有(4)个三角形。
(2)观察的对象是人或动物,有两种情况。
①当问及的问题涉及到人或动物身体的左右时(如下图),一般以人或动物为标准。
他(右)手拿着计算器。小猫抬的是(左)爪。
②当问及的问题不涉及到人或动物身体的左右时(如下图),以谁为标准皆可。
女孩的左边是谁?小狗的右边是谁?
如上左图,如果以观察者为标准,女孩的左边就是奶奶;
如果以女孩为标准,女孩的左
边就是爷爷。像这样判断照片中某人的左边或右边是谁时,以照片中的人或
看照片的人为标
准都是可以的。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好是标明参照的标准,如给下图中的某人或
某
动物加上标明参照标准的说话框,这样就没有异议了。
1
三、有关计算教学的问题。
1.有关算法多样化的问题。
计算教学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这次课程改革中计算教学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其内涵主
要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这一点也得到了老师
们的认可,并很快在课堂中得到明显体现
。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问题浮现出来,老
师们也由最初的激情实践,转为理性思考。
(1)是不是算法越多越能体现多样化?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算法多样化追求是尊重差异、尊
重本色、尊重真实,学生自发想出
的算法是最真实、最本色的。因此教学应实事求是,应主要呈现学生自
发想出的算法,然后
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再选择或推荐一般性的算法。不能为多样而多样,让学生
绞尽脑
汁,想出与众不同的,费解的算法。
(2)如何处理学生的多种算法?
对于学生出现的算法,不能散乱的摆放在黑板上,应该进行分类梳理,逐一分析算理。
我们结合“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说明。如12-9,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一些算法。
①破十法:10-9=1,2+1=3。
②连续减:12-2=10,10-7=3。
③想加算减:9+3=12,12-9=3。
④其他,如数数,联想:11-9=2,2+1=3等。
对于这些方法,不能只停留在罗列的
层面上,应在分类梳理的基础上选择一般性的算法,
如第①~③种,让学生理解其算理。可采用先让汇报
学生讲算理,再让其他学生复述算理的
方式,使学生了解他人算法,修正自己的算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得
到进步和提高。
(3)在多种算法中教师能否有一定的倾向性?
在诸多算法中,有特殊算法
和一般性算法。特殊算法往往受到数据和个体思维习惯等因
素的影响,某种特殊算法对某人或某一题比较
适合,但对另一人或另一题可能就不方便了,
有的虽然可行,但操作烦琐,效率比较低。而一般性算法具
有通用性和简捷性,一般不受个
体和题目的限制,是通法通则。如上面呈现的“破十法”“连续减”以及
“想加算减”都是
一般性算法,其中最具优势的是“想加算减”。其原因是:第一,简便快捷。因为“破
十法”、
“连续减”都需要两步,而“想加算减”只需一步。它对后续学习非常重要,如在多位数减法中,当某一步需要退位时,如果用“破十法”或“连续减”计算,仅退位这一步就需要两
步计算,
如此下来整个计算步骤就会增加,出错率也会增加,如果用“想加算减”整个计算
就变得简捷明了。第二
,沟通了加减法的内在联系。第三,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20以内
的进位加法,具有一举两得的功效。
既然“想加算减”有如此多好处,那么教师能否倾向于
“想加算减”?回答是当然可以,但要注意处理好
算法多样化与一般方法之间的关系。在开
始学习时,几种一般性算法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
,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采取一
定策略,让学生逐步体会“想加算减”的优势,促使学生自发选择和掌握“想
加算减”的方
法。
2.本册的计算,在熟练程度上有无量化标准?
本册的计算都
是最基本的,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第56页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
到学期末学生应能比较熟练地
进行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
钟做8~10题,“100以内的加减法”
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2~3题。教学时,教
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此标准适当调整。
3.如何处理练习量不够的问题?
2
本册计算非常重要
但练习量不够,学生要达到计算熟悉仅靠课本上的习题远远不够。借
助一些常规性的口算训练方式,可能
对熟练掌握本册计算有所帮助,现简要介绍几种,供参
考。
(1)制作口算卡片,经常练习。
可以用硬纸自制,每张纸大约长25厘米,宽10厘米,上面写一道算式,供课堂练习用。
练习
时,可以根据一年级儿童的特点,以“开火车”“找朋友”“给小动物找家”“对号入
座”等游戏、比赛
方式进行。最好每天坚持课前5分钟的“开火车”口算训练。
(2)印制口算题单。
在32
开大小(即课本大小)的纸上印制口算题,每页印3栏,每栏20题(带等号),
共60题。教学时,可
以根据进度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条目进行练习。练习时,学生可以拿一
张纸放在一栏试题的右边,对准每道
题直接写出得数。可以分别记出所用时间,全部算完以
后,大家一起对得数,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也可以
全班同学同时进行练习,规定一个时间,
在同一时间内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这种练习,不费多少时间,全
班每人都能得到练习。经常
做这样的练习,还可记录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这种题单,可以反复使用。
除此之外,还应经常了解学生的情况,不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逐步达
到要求。
四、“图形的拼组”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常见的立体
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排
的,其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拼摆出新的图形,体会平
面图形间和立体
图形间的关系。但这部分内容容易上成手工课或拼摆各种有趣图案的活动课,使教学重点
偏
离教材编排的初衷。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在动手操作中,突出图形的变换。
本单元所设计的活动,不论是做风车、折飞机,还是图
形的拼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活
动中体会图形间的关系,因此在操作时要注重让学生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
。
(1)在折纸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化。
如做风车,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做风车,而且
还应该让他们边折边按下图中的文字
说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过程。
(2)在拼组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换。
在拼组活动中,应让学生说明是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拼成
了什么新的图形,由此体会图形
间的变换关系(如下图)。
(3)在剪、卷活动中描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变换关系(如下图)。
2.注意通过多种层次的拼组活动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
拼组活动,教材只呈现了一些简单
的范例。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丰富的有层次的活动,
让学生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如平面图形之间的
变换关系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
(1)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同样形状的图形。
(2)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不同样形状的图形。
(3)用不同形状的图形拼出新的图形。
立体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的活动层次可以参照平面图形。
五、有关“人民币的认识”的教学问题。
1.小数表示的人民币的计算要求到什么程度? <
br>有老师反映在“人民币的认识”中,用小数表示的人民币计算,思维步骤较多,学生学
习起来比较
困难。如下图,思维步骤有(1)将1.20元转化成1元2角,0.8元转化成8角,
3
列出加法算式。(2)将1元2角变换成12角。(3)计算12角+8角,等于20角
。(4)
将20角变换成2元。像这样涉及复名数和进或退位的计算要不要学生掌握?
人民币
的认识离不开商品价钱,而在实际生活中,商品的标价大多是用小数表示的,因
此教材出示了用小数表示
的人民币。但考虑到学生还未学习小数,所以这里出现的商品标价
只出到角,并且只要求学生知道几点几
元(如1.30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而相应的
小数表示的人民币的计算也主要是为认识人民币服
务的。像上面那样的计算,如果学生接受
起来困难,可以在练习和考试时降低难度,如限定计算范围,只
出单名数的计算(如0.4
元+0.7元);如果要出复名数的题目,也不要涉及进位或退位,(如1.
2元+0.5元)。
这样调整后,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容易些。
2.有些计算题超出所学范围怎么处理?
人民币的计算,有个别题目的计算超出了所学范围。
如第55页第11题(下图),一袋
大米20元,一桶油39元,问买这两样东西共要多少钱?解决这一
问题,要算20+39,这
样的计算要到下一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才学,计算超出了范围,这样
的练习如何处理?
这样的习题在“100以内的加减法”之前出现确实不妥,在教材修改前,可选用下
面两
个办法。一是,改变数据使计算限定在所学范围。二是将
“人民币的认识”整个单元移到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之后教学。
六、关于10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的问题。
教材第68页,通过36-8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
的退位减法,呈现了学生摆小棒的计算
过程(如下图)。左边学生提出疑问:“36-8,6减8不够减
怎么办?”右边学生用“想
加算减”的方法算:先从3捆中拿出一捆打开和原来的6根合起来,变成16
根,算16-8
=8,
再算20+8=28。但实际教学中,如果摆小棒计算,学生不一定用
这种方法。他们通常
用“连续减”和“破十法”。“连续减”这样想:36-8,先从36根中拿走6根
,再打开一
捆,拿出2根,最后剩下28根,所以36-8=28。“破十法”这样想:36-8,6减
8不够
减,从3捆中打开一捆拿出8根剩下2根,和原来的2捆零6根合起来,就是28根,所以
36-8=28。那么现在如何处理学生的实际算法和教材算法的关系?
这一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处理
“连续减”“破十法”和“想加算减”三种方法的问题。前
面我们已经谈到过,“想加算减”在多位数的
退位减法中较其他两种算法有明显优势,在脱
离操作,计算多位数的退位减法时,用的都是“想加算减”
的方法,所以教材主要呈现的是
这种方法,提示教师在学生多样化的算法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这
种方法。但要注意
我们主张这种方法,并不是否定学生的算法,学生的真实算法,可以反应出他们对已有
知识
掌握的程度,有助于对“想加算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因此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以保护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七、如何克服认识时间的难点? <
br>一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认识几时几分的内容,由于几时几分时,时针不是正好指着几
时,学生分
不清到底是几时,所以认识比较困难,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一难点?
在这方面,不少教师探索出了一些
好的经验,这里介绍给大家。一是,在整时的基础上,
经常做一些认几时多(差)一些的练习,以帮助学
生分清在几时多(或少)时,时针的位置。
二是,在教室里放一钟表,把认识时间和学习生活联系起来,
经常进行认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