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学情分析

别妄想泡我
664次浏览
2020年11月07日 08: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存钱盒-2012重庆高考语文

2020年11月7日发(作者:莫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上小学后,随着学生思维能力 的提高,需要将
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 生在感知熟悉的物体时,首先注意的就是物体的形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
学生对形状等外 部特征鲜明的物体,总是表现出强烈的认知兴趣。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组合关系的知觉, 它在学生对物体的感知中常常发挥着主
导作用。学生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和运动觉的协同活动 来完成的。研究表明,学
生的形状知觉在出生不久后即已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经验的增加而逐 步发展。



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二)
本单元内容是对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
认识,了解这些图形的特征,并能够利用这些 图形进行拼图,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在生活中感知这些图形的应用。
上个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 立体图形,对图形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
学习平面图形方法上应该有知识的迁移,学习起来不会 很困难,对平面图形特征
要让学生掌握精确,特别是正方体,长方体,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要突破。

2019年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 个:1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2用“20以内
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即 “用数学”。本单元的计
算安排了两个例题,但实际分三个层次展开的。第一曾用游园会的情境让学生经
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过程,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乐趣。
第二层通过学习 “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
思路。第三层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 法,运用知识的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
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20以内 退位减法”是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这部分
内容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 和其他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以
往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们在做计算的时候,这部分内容最容易 出现错误,是一
部分落后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学生在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前已掌握
一定的计算技能,但差异较大学生的计算方法多样,但以“拆分法”和“看减法


想加法” 为主
第三单元 对于分类这个单元的只是,对学生来说看起来像是全新的一块
知识,但在上 一册教材的有关内容中,已经渗透了分类的思想。在认识物体和图
形时,要求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就是要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把“形状”
作为分类的标准,把不同形状的物体划归为不同的类。在实际 生活中,分类思想
也有和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的找到想买
的东西,对此,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除此之外学生也有对自己的学习用
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 的习惯。
因此对于本单元的知识,教师要注重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题、让
学生在实际 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方法。

第四单元 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 学前教育,很多学生在未学习这一
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的数,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 触到100
以内的数。但学生的头脑中,还未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
学 生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


附送:
2019年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数的组成知识,掌握整
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 方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过
程,培养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算理。
四、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


学具:小棒。
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开学的时候老师要给你们发什么啊?今天有一个班的
老师就正在为小朋友发新书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出示课本第61页的主题图。
(二) 互动新授:
1.整十数加整十数。
教师出示例1的情境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什么?
同学汇报:桌上放着书,左边有10本,右边有20本。
师:看着这些书,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师: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本书,怎样计算?
学生个别发言,师板书:10+20
师:那它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呢?请小朋友们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
(1)数的方法:10、20、30;
(2)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3)数的组成:1个十加2个十是3个十,就是30.
师:同学们想出来了这么多的方法, 真了不起!那么我们算出的结果
对吗?请你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左边摆10根,右边摆20根。
请个别学生上来演示。
2.整十数减整十数。
师:如果老师从这30本书中拿走20本,小朋友们,你们能提出什
么问题?
学生回答。
师:怎样求还剩下多少本书呢?可以怎么列算式?
学生回答,师板书:30-20
师:它的结果又是多少呢?(10)你是怎么知道等于10的 ?同桌两


人说一说。
请个别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师进行板书。
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再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三) 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6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完成课本第63页练习十四的第1-3题。
(四)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呢?
学生个别汇报。







第二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4页)
一、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口算。。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培
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 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难点:
建立数位的概念,懂得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相加。
四、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


学具:小棒。
五、 教学过程:
(五) 复习旧知:
口算:
20+20= 60+30= 30+50=
20+7= 40+5= 30+8=
(六) 互动新授:
1.出示主题图,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认真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两个小朋友在说些什
么?你们能读一读吗?
学生回答,分角色读读图中小林和小红的对话。
2.探究算法。
师:书上给我们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学生读题)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数学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让个别学生来回答。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板
书课题)
师 :“25+2”和“25+20”它的计算方法是怎样呢?结果又是多少呢?同
学们想一想,然后同桌交 流一下。(教师巡视)
(1)学习“25+2”的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想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生共同探讨几种方法。
生:接着数:26、27.
生:用摆小棒方法:先算5根加2根等于7根,再算2捆加7根等
于27根。
教师展示小棒图示意。
师:为什么要算5根加2根呢?5表示5个一,2表示2个一,合起< br>来是7个一。再与2个十合起来就是27根。
师板书。
师:小朋友们表现得都很出色 ,经过你们自己的努力算出了25+2=27.


不管是哪一种方法,我们在计算时都有一 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为
什么5和2可以加在一起呢?大家能说一下理由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都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先相加,再加十位上的
数。
师:刚才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说得也很好。现在我们来做做练习。
完成课本第64页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说说计算
过程。
(2)学习“25+20”的计算方法。
师:该怎样计算呢?请你们动动小脑筋,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吧。
四人小组讨论算法,请小组派代表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算法:
①计算时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先把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
加,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②摆小棒的方法:2捆加2捆是4捆,就是40根,再用40根加5
根就是45根。
(3)比较“25+2”和“25+20”算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不同点:“25+2”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先算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
而“25+20”是 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算十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然后
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相同点: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加几个十、几个一加几
个一。
(七) 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64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完成课本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1-3题。
(八)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 我们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把你
学到的好方法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
学生个别汇报。


六、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25 + 2 = 27 25 + 20 = 45











第三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5页)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口算。。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培
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 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建立数位的概念,懂得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相加。
四、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
学具: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20+20= 60+30= 30+50=
20+7= 40+5= 30+8=
(二) 互动新授:
1.出示主题图,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认真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两个小朋友在说些什
么?你们能读一读吗?
学生回答,分角色读读图中小林和小红的对话。
2.探究算法。
师:书上给我们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学生读题)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数学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让个别学生来回答。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板
书课题)
师 :“25+2”和“25+20”它的计算方法是怎样呢?结果又是多少呢?同
学们想一想,然后同桌交 流一下。(教师巡视)
(1)学习“25+2”的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想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生共同探讨几种方法。
生:接着数:26、27.
生:用摆小棒方法:先算5根加2根等于7根,再算2捆加7根等
于27根。
教师展示小棒图示意。
师:为什么要算5根加2根呢?5表示5个一,2表示2个一,合起< br>来是7个一。再与2个十合起来就是27根。
师板书。


师:小朋友们 表现得都很出色,经过你们自己的努力算出了25+2=27.
不管是哪一种方法,我们在计算时都有一 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为
什么5和2可以加在一起呢?大家能说一下理由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都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先相加,再加十位上的
数。
师:刚才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说得也很好。现在我们来做做练习。
完成课本第64页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说说计算
过程。
(2)学习“25+20”的计算方法。
师:该怎样计算呢?请你们动动小脑筋,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吧。
四人小组讨论算法,请小组派代表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算法:
①计算时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先把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
加,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②摆小棒的方法:2捆加2捆是4捆,就是40根,再用40根加5
根就是45根。
(3)比较“25+2”和“25+20”算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不同点:“25+2”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先算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
而“25+20”是 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算十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然后
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相同点: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加几个十、几个一加几
个一。
(三) 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64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完成课本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1-3题。
(四)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 我们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把你
学到的好方法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


学生个别汇报。
六、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25 + 2 = 27 25 + 20 = 45

七、作业设计。









第四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不退位)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9页)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口算。。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培
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 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建立数位的概念,懂得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相加。
四、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
学具: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20+20= 60+30= 30+50=
20+7= 40+5= 30+8=
(二) 互动新授:
1.出示主题图,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认真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两个小朋友在说些什
么?你们能读一读吗?
学生回答,分角色读读图中小林和小红的对话。
2.探究算法。
师:书上给我们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学生读题)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数学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让个别学生来回答。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板
书课题)
师 :“25+2”和“25+20”它的计算方法是怎样呢?结果又是多少呢?同
学们想一想,然后同桌交 流一下。(教师巡视)
(1)学习“25+2”的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想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生共同探讨几种方法。
生:接着数:26、27.
生:用摆小棒方法:先算5根加2根等于7根,再算2捆加7根等
于27根。
教师展示小棒图示意。
师:为什么要算5根加2根呢?5表示5个一,2表示2个一,合起< /p>


来是7个一。再与2个十合起来就是27根。
师板书。
师:小朋友们 表现得都很出色,经过你们自己的努力算出了25+2=27.
不管是哪一种方法,我们在计算时都有一 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为
什么5和2可以加在一起呢?大家能说一下理由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都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先相加,再加十位上的
数。
师:刚才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说得也很好。现在我们来做做练习。
完成课本第64页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说说计算
过程。
(2)学习“25+20”的计算方法。
师:该怎样计算呢?请你们动动小脑筋,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吧。
四人小组讨论算法,请小组派代表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算法:
①计算时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先把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
加,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②摆小棒的方法:2捆加2捆是4捆,就是40根,再用40根加5
根就是45根。
(3)比较“25+2”和“25+20”算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不同点:“25+2”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先算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
而“25+20”是 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算十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然后
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相同点: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加几个十、几个一加几
个一。
(三) 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64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完成课本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1-3题。
(四)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把你
学到的好方法说给我们听一听,好 吗?
学生个别汇报。
六、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25 + 2 = 27 25 + 20 = 45













第五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0页)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基本思维方法,并能用自
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别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建立数位的概念,懂得个位不够减时,应该向十位借“1”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
学具: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57-4= 75-3= 69-5=
57-40= 75-30= 69-50=
教师:这两组题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都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减。
(二) 互动新授:
1.出示主题图,创设情境。
师: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谁愿意来说说?
学生说图中所看到的数学信息。
师:你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问题:还剩多少个足球?
教师:你能列出一个算式来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6-8=
2.探究算法。
1、探究学习“36-8”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
怎样计算36-8?下面请你独立思考,想办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学
具摆一摆,看谁的方法算 得又对又快。
教师巡视。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教师巡视。
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请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
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你们组的好方 法。
(3)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第板书方法,如:
① 16-8=8,20+8=28
② 10-8=2,26+2=28


2、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师:计算36-8时,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 法,那你们最喜欢哪种方
法?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1)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 学生汇报喜欢的方法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 教师小结。
3、练习、小结。
先说出十位上的数,再计算:
第一组:76-4= 57-3= 64-3=
第二组:76-8= 57-9= 64-8=
师:说说76-4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先算6-4=2,再算70+2=72.
师:说说76-8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个位的6减8不够减,先算16-8=8,再算60+8=68。
师:观察这两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小结:①第一组都是个位够减,十位上的数没变,是不退位 减法。
②第二组都是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是退位减法。
(三) 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70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要说说每道题是怎么想的。
(四)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把你学到的好方
法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
学生个别汇报。
六、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36 – 8 = 28 36 – 8 = 28
10 – 8 = 2 16 – 8 = 8
26 + 2 = 28 20 + 8 = 28
七、 作业设计。















第六课时 小括号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4页)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小括号, 知道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
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
数学思考的方法。
3.让学生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
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
二、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圆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的素材:
1、动态呈现,积累感性经验
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展示教材第74页例3的情境图;或采用直观 操作
的形式,先出示10个五角星,让学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教师:你能根据刚才的情境提出一个问题吗?
教师:哪位同学能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学生: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了2个,又剪掉了3个。还剩几个五
角星?
(二)通过动手操作或画图再现问题情境,确定解题思路
教师:请你们用手中的学具代替五角 星摆一摆,或者用笔画一画,并
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交流学生的作品,巩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具体如下图。
摆一摆:
画一画:
教师:要求“还剩多少个五角星”,你打算怎样计算呢?说一说先算什
么,再算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确定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一种思路: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第二种思路:先算一共剪掉几个,再算还剩几个。
(三)通过认知冲突感受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
教师:你能用算式表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吗?
教师:请你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随学生发言板书:10-2-3=5
教师:按照“先算一共剪掉几个,再算还剩几个”的思路,应该怎样列
算式?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3=这样列式可以吗?这样列式能先
计算2+3吗? < /p>


教师小结:看来,要想先算加法,就要在2+3这样添上个符号,说
明你要表达的 意思。
(四)认识小括号,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1、“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教师:你能在算式“10-2+3”中添加适当的符号,用这个符号表示先算
加法吗?
学生可能会有如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1)画一条粗线表示先算2+3
(2)画一个方框表示先算2+3
(3)画一个圈儿表示先算2+3
(4)画( )表示先算2+3
……
2、认识小括号,感受数学符号的统一性与简洁性。
教师: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好!面对这么多的符号,你能说说自己的
感受吗?
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你们说得太好了!确实,一人用一个符号,太乱了。而且,如果我们自己不说,别人也不明白我们的想法。

(五) 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70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要说说每道题是怎么想的。
(六)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把你学到的好方
法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
学生个别汇报。
八、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36 – 8 = 28 36 – 8 = 28
10 – 8 = 2 16 – 8 = 8


26 + 2 = 28 20 + 8 = 28








第七课时 解决问题(连减)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8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学会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运用连减的方
法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3.初步学习用连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活动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
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数学问题,懂得运用连减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图上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什么样
的数学问题,好吗?
出示课本的情境图:
28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二)互动新授:
1、教师:请你们用手中的学具代替五角星摆一摆,或者用笔画一画,


并说一说 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交流学生的作品,巩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具体如下图。
摆一摆:
画一画:
教师:要求“还剩多少个五角星”,你打算怎样计算呢?说一说先算什
么,再算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确定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一种思路: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第二种思路:先算一共剪掉几个,再算还剩几个。
(三)通过认知冲突感受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
教师:你能用算式表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吗?
教师:请你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随学生发言板书:10-2-3=5
教师:按照“先算一共剪掉几个,再算还剩几个”的思路,应该怎样列
算式?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3=这样列式可以吗?这样列式能先
计算2+3吗?
教师小结:看来,要想先算加法,就要在2+3这样添上个符号,说
明你要表达的意思。
(四)认识小括号,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1、“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教师:你能在算式“10-2+3”中添加适当的符号,用这个符号表示先算
加法吗?
学生可能会有如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1)画一条粗线表示先算2+3
(2)画一个方框表示先算2+3
(3)画一个圈儿表示先算2+3
(4)画( )表示先算2+3
……
2、认识小括号,感受数学符号的统一性与简洁性。
教师: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好!面对这么多的符号,你能说说自己的


感受吗?
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你们说得太好了!确实,一人用一个符号,太乱了。而且,如果我们自己不说,别人也不明白我们的想法。

(七) 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70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要说说每道题是怎么想的。
(八)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把你学到的好方
法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
学生个别汇报。
九、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36 – 8 = 28 36 – 8 = 28
10 – 8 = 2 16 – 8 = 8
26 + 2 = 28 20 + 8 = 28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山东2014高考分数线


银行招聘自荐信-感人的爱情句子


广东纺院-投资可行性报告


环境工程就业-元旦放假通知范文


傅园慧微博-班训口号


爱我中华手抄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这是我应该做的作文-发言稿格式及范文


怀化市三中-养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