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2)》
法国驻华使馆-后进生辅导计划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2)》教案教学设计
第3课时解决问题(二)
设计说明
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
计算,到比较两个量相差
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
br>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学伊始,先安排一个“摆一摆”的游戏,引导学生重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比较多少,使学生感受到这种
方法在比较多少时的优越性,从而自觉地接受并
掌握这种方法,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摆一摆”或“画一画”的方法表示
题目中的信息,分析
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
一部分求另一部分”一样,都要用减法计算。从而加深学生对减法的理解,提高
学生的解题能力
。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形纸片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1.摆一摆,说一说。
师:第一行摆5个圆形纸片
,第二行摆和第一行同样多的三角形纸片。边
摆边想:怎样摆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
片同样多呢?
1 4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我一眼就看出这位同学摆的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
不用数就
看出来了,能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吗?
预设
生:我是一一对应着摆的。 <
br>师(演示课件):是这样摆的吗?大家觉得这种摆法怎么样?师:请大家按照
刚才的摆法再摆一摆
,摆的三角形纸片要比圆形纸片多4个。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是怎样摆的)
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摆,能很清楚地发现谁多谁少。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
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数量的多少,
体会一一对应方法的重要性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1页例6情境图。
师:从情境图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请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预设
生1:同学们在玩套圈游戏。
生2:已知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
生3:求xx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2 4
(1)动手操作,理解题意。
①摆一摆:用圆形纸片将小雪、小华套中的个数分别摆一摆。
②分一分:将小华的圆形纸片分成两部分,看看小华比小雪多多少。
③说一说:图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
生:12-7=5(个)。
师:谁能说说算式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
生:“12”表示小华套中的个
数,“7”表示小雪套中的个数,“5”表示小华比小
雪多套中的个数。(3)明确比的过程和方法。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
中的甚少,即使运用
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
-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
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
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
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
小的财
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
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
增色添辉。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
清之县
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
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
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
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
谓“教授”和“学正”。“教
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
,对于在“校”
3 4
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
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
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思考:如
果没有小雪套中的7个,能确定
小华套中的被分成了哪两部分吗?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
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
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
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
学生
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小结:把小华套中的12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雪同
样多的7个,另
一部分是比小雪多的5个,所以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用减法计算。
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