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说明书

萌到你眼炸
849次浏览
2020年11月07日 20:3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水浒传读书心得

2020年11月7日发(作者:时钧)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说明书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
设计教师:简义兴
适用年级:五年级
学 校: 敬南镇何家坪中学
总 课 时:52课时
课程内容:
这一册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
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 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 数的加法和减法,
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 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
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 的基础上教学初
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
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 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 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
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 获得
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特征、图形 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
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 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 统计图的知识。在
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
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
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 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
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 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
“数学广角”的教学内 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
1 6


生渗透优化的 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
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
用活动,让学 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 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
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
通过本册书的学习,学生能: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
数或整数, 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 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
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 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
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
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
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欣赏生 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 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
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 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
日常生活 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
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内容标准:使学生进 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
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
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使学生初 步学
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安排:
2 6


【课时1】轴对称图形
【课时2】旋转
【课时3】欣赏设计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内容标准: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
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通过自 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逐步培
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教学安排:
【课时4】因数与倍数
【课时5】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课时6】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课时7】2、5的倍数特征
【课时8】3的倍数的特征
【课时9】2、5、3的倍数的练习
【课时10】质数和合数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内容标准:.通过观 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
开图。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 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
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 1cm3
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和表 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
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安排:
【课时11】长方体的认识
【课时12】正方体的认识
【课时13】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课时14】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课时15】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
【课时16】体积和体积单位
【课时17】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课时18】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课时19】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时20】容积和容积单位
【课时21】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 6


【课时22】整理复习之概念与计算
【课时23】整理复习之综合练习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内容标准: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 与除法的
关系。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能把假分 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
小。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 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
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 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安排:
【课时24】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
【课时25】分数的意义练习课
【课时26】分数与除法
【课时27】真分数和假分数
【课时28】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
【课时29】分数的基本性质
【课时30】练习课
【课时31】最大公因数
【课时32】练习课
【课时33】约分
【课时34】练习课
【课时35】最小公倍数
【课时36】练习课
【课时37】通分
【课时38】练习课
【课时39】小数化成分数
【课时40】分数化成小数
【课时41】整理复习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内容标准: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
确地计算出结果。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
些运算定 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体会分数加
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安排:
【课时4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4 6


【课时43】练习课
【课时4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时45】练习课
【课时46】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课时47】带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课时48】简便运算
第六单元:统计
内容标准:理解众数的意义及特点。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 答简单的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合理的
推测。
【课时49】众数
【课时50】练习课
【课时51】折线统计图
【课时52】练习课
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
1、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或调序。
2、练习:课本后的“做一做,练习题”、《少年智力开发报》
3、网络:“班班通”教师资源
二、实施手段
教师利用课程标准编制课时计划、导学案,并组织教学。课时 计划的体例
结构分为: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学后练习、作业布置、教后反
思,由 此对学习全过程进行指导。
学生结合课本及导学案加深对各单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够经 历“生
活中的数学”实践活动,办数学手抄报等活动,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提高解决
实际问题的 能力。
三、教学活动
1、自主探究学习。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课堂生成的新知疑惑,
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新知的学习,在合作交流
过程中初步 建立合作意识,体会合作学习的作用。
3、讲授训练结合。精讲学生理解上有困难的知识,设 计有针对性的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堂交流,掌握雪情,调整教学。
5 6


4、数学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学习丛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
考问题,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等途径实现。
2、课后反馈:通过作业、实践活动、校信通等途径实现。
课程评价:
1、过程性评价。
(1)课堂表现。通过个人回答、板演习题、小组汇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
度和学习能力。
(2)作业情况。根据学生作业上交、独立完成、书写工整、及时纠错情
况,用“等级+星级”形式进行 评价。
2、多元性评价
(1)通过校讯通的平台和家长交流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2)通过家访的形式了解孩子在家的状态。
3、终结性评价
(1)纸笔周清和单元测试。




6 6

江苏2013高考-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杨绛先生-咏雪的名句


欢送词-描写冬天的散文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陶吧


鹏程万里的故事-娄底中招网


精品散文网-会议接待欢迎词


冷水洗脸的好处-正数与负数教案


美联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