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说明
质量月文章-结婚祝语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说明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
分数的意
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
计等是本册
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
和减法。因
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 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
和
倍数的意义,
2
、
5
、
3
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
合数。教 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
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
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
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
元。在已有
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
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
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
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
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学
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
映一组数据集
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
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
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
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
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
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
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长方体和正方
体两个单
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另一方面,安排了“数
学广角”的教学内
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
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
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
活动,让学
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
和数学的实际应用, 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 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
1.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
成带分数或整
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使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
5
的倍数的特征;会求
100
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2
、
3
、
3.
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
练地计算简
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使学生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
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 有关体积
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
算方法,探索
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
90°
;欣赏生活
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使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
释结果的实际
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
数学在日常生
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
题的有效性,
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 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 心。
12.
使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
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
可继续使
用。本册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新教具和学具,供参考。
1.
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及模型 教师和学生收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形
的实物,如药盒、牙膏盒、火柴盒、化妆品盒、积木等。教科书第
145
、
147
页
还印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可让学生剪下来贴在厚纸上,然后制成长方体 和正方体。
2.
作的方法是:
演示分数用的教具
教师可以自制演示分数用的教具,制
顺着一条半径分别剪开,将两个圆从
用硬纸板做两个大小相同而颜色不同的圆,
剪开的地方互相交叉放在一起,并使它们重合(如下图)。教学时,教师转动一 个圆,可以演
示不同的分数。在圆周上,可以画出刻度,表示
12
,
13
,
14<
br>,…
3.
其他教具 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
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体积时制备
1 m3
、
1
dm3
模型,容纳
1 L
、
100 ml
液体的量
杯;教学因数与倍数时,可根据教科书上的图制成教具等。 教师还可以
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
他适用的教具。
三、 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
内容参考教
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
60
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
根据本班具体
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图形的变换(
4
课时)
因数与倍数(
6
课时)
因数和倍数
2
课时左右
2
、
3
、
5
的倍数的特征
...............
3
质数和合数 .................
1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长方体和正方体(
12
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
......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
…….7
整理和复习
1
课时
粉刷围墙
1
课时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0
课时)
分数的意义 .........
................ 4
真分数和假分数…•…
..................... 3
分数的基本性质 .....
..................... 2
约分 ...............
........... 4
通分 ...............
........... 4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
...................... 2
整理和复习
1
课时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
7
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 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 3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
..................... 2
统计(
3
课时)
打电话 .....................
1
课时
数学广角(
2
课时)
总复习(
4
课时)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