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巡山小妖精
597次浏览
2020年11月09日 13: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2017中秋节-鸡年快乐

2020年11月9日发(作者:濮联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互动交流版)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2页~9页。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4.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
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
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 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3.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
内容的联系。

◆难点

1.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分析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疑点

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炼、铿锵有力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学习掌握新闻的基本常识。

2.了解两篇新闻的背景资料。

3.准备课堂练习的幻灯(见练习设计)。

◆学生准备


1.搜集几则新闻,准备在课堂上讲述。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
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X k b 1 . c o m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创建情景,导入(约________分钟)


二、朗读第一则新闻,对文章产生整体认知(约________分钟)


三、理解第一则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约________分钟)


四、分析本则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初步了解新闻的特点和写法
(约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1~2句)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3~16句)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一、分析本文准确简练的语言风格(约________分钟)


二、讨论课文的写作特点(约________分钟)


三、导入第二则新闻(约________分钟)


四、解析课文结构.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本文写作特点:

依时叙事,

详略得当,

叙议结合,

去粗取精,

语言精炼。

第3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一、疑难字词练习(约________分钟)


二、课堂练习(约________分钟)



三、作文(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疑难字词:突破 溃退 击溃 顽强 阻遏 逃窜

练习设计

1.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回答问题。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3日电 从今天上午10时开始,内蒙古出现
大范围大风、扬沙、沙尘暴 天气,其中呼和浩特市地区遭遇强沙尘
暴,是今年以来最强的一次。

(1)这是消息的导语部分,根据它来填写消息的标题。

(2)这则消息的来源是哪里?

(3)根据导语部分,写出这则消息的下列几个要素。

时间:

地点:

事件:

辅导练习提示:(1)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可让学生探讨出几
个最佳标题。

2.新闻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插入简要的议论。本文议论
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军 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和国民
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辅导练习提示:先区分记叙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找出议论的语
句,再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br>



教法探讨


1.因本课所选两篇新闻皆 是战争题材,所以教学时除了要抓住
新闻的特点外,还要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特点。抓住新闻的特点,< br>就要分析每则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写作特点和它的六要素。讲解
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时,既要全 面,又要抓住重点。

2.由于这两则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离今天已有半个多世纪,在教
学时对背景资料加以介绍就尤为重要。在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
军横渡长江》之前,应让学生了解整个 渡江战役的情况。《中原我
军解放南阳》则需要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概况,对转入战略进
攻 之后的情况要重点介绍。当学生对背景资料有了了解之后,课文
中相关内容理解起来就较为容易。


参考资料


新闻,又叫消息,一般可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 闻、典型报道和
新闻评述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电视、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 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每则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 景个五部分组成。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包括引题、正题和副
题;“电头 ”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通常用来提示新闻的重要事
实,使读者一目了然,它就是新闻的导语。导语 的后面就是主体,
是新闻的主干,是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
全篇新闻的 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它
的有无视内容而定。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 、条件就是新闻
的背景,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可插在“导语”或
“结语”之 中。


新闻的特点是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
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页~19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
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 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
物描写。

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疑点

这篇小说怎样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对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情况应有详细了解。

2.复印该篇文章作者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

◆学生准备

1.浏览有关白洋淀的资料,形成对该地区的基本认识。


2.预习课 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
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突出主人公神秘感,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约______分
钟)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文章思路(约_______
分钟)


三、分析文中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一、整体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约________分钟)



二、人物性格难点研究(约________分钟)



三、指导完成练习(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2.疑难字词:

退却 编算 挂花 飒飒 丢人现眼 张皇失措


练习设计


1.分析下列景物描写的语句,掌握其写法及在文中所起作用。

(1)夜晚,敌人从 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
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 样的
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
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 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 可以看见有一
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
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
鬼子往北飞去,落到 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
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
飘展。

辅导 练习提示:景物描写分析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体会作者优
美的语句(包括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是 指出该景物描写在文
中所起作用。

2.拿该文与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进行比较 阅读,体会“荷
花淀派”的写作风格。

辅导练习提示:将《荷花淀》的复印件发给学 生,对“荷花淀派”
稍作介绍后,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受,不必作过多讲解。


教法探讨


1.传奇色彩是这个英雄故事的最大特色,不管是揣摩写作还是
理解内容,都要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传奇”为切入点来设计
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因而不必在上面下很多功夫,教师
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一来可以提升
学生的写作能力,二来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勇敢向上的 优秀品
质。


参考资料


孙犁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
日生。他的《白洋淀纪事》为解放前及解放 初期的创作集结而成,
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也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
它反映 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
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进行战争、土地改革、
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
了时代 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其笔调明丽流畅,文风秀雅、隽永,
人物形象鲜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 荷花淀》等作品,已成
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把它当作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
的标贴 ,视其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20页~28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把握作者感人致深的写作手法。

3.通过揣摩语句,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体会主人公
对同志深厚的爱,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写作手法感人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3.揣摩语句,体会其意蕴。

◆难点

作者的写作手法之所以感人的原因。

◆疑点

文中的外貌及动作描写是如何揭示人物心理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阅相关资料,了解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疑难词语。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约________分钟)


二、完成课后习题一(约________分钟)


三、分析人物思想感情 ,探讨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约________分钟)


四、课堂练习(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体会老妇人的感情:

看炮火连天 想老妇人不顾生死

看年老体弱 想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看保护遗体 想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看烛光闪烁 想老妇人奉献的感情


练习设计


阅读文章“她穿过方场,到了……她在旁边坐了下来。”完成下列
题目:

1 .从文中摘出关于“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分析它们表达了“她”
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中描写外貌的一句是什么?

3.“她在旁边坐了下来。”揣摩此时老妇人的心理。

辅导练习提示:以学生自主完 成为主,教师只是给予指点。(3)
可以让学生口述,不必用文字表达。


教法探讨


1.这篇文章非常感人,读之让人心灵为之震颤,要注意引导学
生分析作者是采用何种手法来得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2.本文有许多意味深长的语句 ,意蕴十分丰富,要引导学生着
重体会,在具体方法上可灵活处理,可先让学生提问,教师与学生
逐一探讨。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29页~32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 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
烈感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l.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l.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
识面。

◆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疑点

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学生准备

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展示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及作者,导入课文(约______分钟)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中相关知识(约________分钟)


三、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从中分析作者的感情和品质(约____
分钟)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1.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练习设计


1.结合句意,写出下边句中加粗词语的同义词。

(1)从前对巴特农神 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
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2)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
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 br>(3)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是
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4)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辅导练习提示:在让学生思考回答 问题前,先向学生讲解反语的
作用,提醒学生在回答这道题时一定要结合句意,不要仅从词的表
面意思来作答。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应作硬
性规定。


教法探讨


1.中国是被掠夺的对象,中国人控诉侵略者是理所当然,然而
作者雨果作为侵略国的一员,却能如此仗义执言,可见其胸怀的博
大和品格的高尚,从另一方面 也反映出他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这些在教学中应引领学生重点体会。

2.英法 联军在中国犯下累累罪行,雨果为何将焚烧圆明园作为
抨击侵略者的切入点?要明白这一点,必须对英法 联军侵华战争的
史实加以介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理解雨果。


参考资料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 6~1860年英法联
合发动的侵华战争。1860年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从北塘登陆,
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
后,直攻北京。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 京城,焚掠圆明园,使这个人
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毁于一旦。


教材的作用-关于马的成语


甘肃省公务员职位表-配额生


写日记的格式-读骆驼祥子有感


花儿为什么会开-兰州交大东方中学


高考的时间-歌咏比赛主持词


经典笑话故事-年度总结怎么写


南京化工职业学院-滨才教育


成人高考查分-赴美探亲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