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
回族的习俗-湖北二级建造师成绩查询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测试
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
姓名
一、填空我最棒。(20分)
1.填表
2.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1)436-279-21=436-(279□_____)
(2)34×125×8=34×(___□____)
(3)120÷5÷4=120÷(___□____)
(4)49×38+15×38+38=(49+___+___)×___
3.在□里填上“”“”或“=”。
651-45-355□651-(45+355)
12×15×25□12×(15+25)
80×125□10×8×125
15×(14+6)□15×14×6
二、大法官判对错。(对的画“√”,错的画“×”)(5分)
1.215-37+33=215-(67+33)()
2.240÷5÷4=240÷(5×4)()
3.102×47=100×47+2()
4.85×16=85×10×6()
5.99×125+125=(99+1)×125()
第1页共6页
三、择优录取。(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1.53×24+53×36=53×(24+36)运用了()。
A.乘法交换律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2.125×4×25×8的简便算法是()。
A.(125×8)×(4×25)
B.125×8+(4×25)
C.(125×25)×(4×8)
3.792×99=792×100□792×1,□里应该填()
A.+B.-C.×
4.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这叫乘法()律。
A.交换B.结合C.分配
四、数学门诊部。(对的画“√”,错的画“”,并改正)(3分)
1.675-(275+43)2.76×99+763、47×99
=675-275+43=76×(99+1)=47×(99+1)
=400+43=76×100=47×100
=443=7600=4700
五、我是神算手。(14分)
1.直接写出得数。
15×11=2400÷25=180-79-21=25×13×4=
200÷5÷4=480÷3÷8=125×3×8=16×99=
第2页共6页
2.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14×27-14×27478-163-1375000÷125÷8
281+93+119+20799×34
六、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5分)
1.49+137=137+49()
2.19×4=4×19()
3.172+39+28+261=(172+28)+(39+261)()
4.(8×79)×125=(8×125)×79()
5.32×43+32×57=32×(43+57)()
七、我会按要求做题。(先计算,再□里填上“<”“>”或“=”)(7
分)
1.490÷7+560÷7=(490+560)÷7=
490÷7+560÷7□(490+560)÷7
2.340÷2+480÷2=(340+480)÷2=
340÷2+480÷2□(340+480)÷2
从上面的两组算式中,你出现了什么规律?(用字母a、b、c
表示)
八、列式计算。(9分)
1.125与79的积加上125与21的积,和是多少?
2.除数是32,商是15,余数是9,被除数是多少?
3.777与560的差,再除以7,商是多少?
九、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3分)
第3页共6页
1.一本漫画书有188页,林林第一天看了57页,第二天看
了
43页,还剩下多少页没看完?
2、李老师家有4个书柜,共有9层,每层都放了25本书,
李老师家共有多少本书?
3、果园里有1268棵果树,其中梨树475棵,枣树325棵,
剩下的是苹果树,苹果树有多少棵
?
4、公园举办玫瑰花展览,红玫瑰和黄玫瑰都摆了15行,红
玫瑰每行24盆,黄玫瑰每行
26盆,红玫瑰和黄玫瑰共摆了
多少盆?
5.“挑战主持人”第一成绩统计如下表。(单位:分)
(2)每轮成绩的最高分比最低分多多少分? (3)请你提出一
个数学问题。
能力提高题(10分)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
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
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
是更早的“先生”
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
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
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
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
策》中本身就有“先
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
接
第4页共6页
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
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
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
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
师。《说文解字》中有
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
教育工作
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
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
在旧语义中
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
见于《史记》,有“
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
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
师”
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
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
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
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
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小马虎由
于粗心大意把70×(★+5)错算成7
0×★+5,请你帮忙算一算,
他得到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
、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
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
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
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
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
第5页共6页
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
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
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
记本上抄
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
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
为一笔不小的财
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
便会随心所欲
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