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绝世美人儿
867次浏览
2020年11月10日 05: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一起来看流星雨语录-小学六年级上册作文

2020年11月10日发(作者:龚正)


第一部分 课文内容理解
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第1课:《草原》
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
光图.喜迎远客图. 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
情美和民俗美。
2.中心思想: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
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 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句子理解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理解: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
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 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
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 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
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4.课文的五个自然段,我们可以分别拟一个小标题为:自然风光、 盛装迎客、亲
切相见、热情款待、依依惜别。
5.拓展延伸: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第一 部作品《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猫
城记》、《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微神》,长
篇巨作《四世同堂》。
第2课:《丝绸之路》
1. 这篇课 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
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
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 友谊之路。
2.句子理解
①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 ,仿佛听到了
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理解:这句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
石雕,……”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首尾呼应的好处) 。
3资料袋:丝绸之路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
天取经的 玄奘。
第3课:《白杨》
1.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2 .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 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服务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
精神。
3.线索:望白杨——说白杨 (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 )
4.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 发芽,长出粗壮
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
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的特点(分别是: 直;适
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的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
二是不怕 困难,坚强执著。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理解:“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新疆 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
者的后代。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 同小树一样
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
育下 ,一定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5.作者笔下的白杨实际上就是(爸爸) ,小白杨树实际上就是(他的儿女),爸
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几棵小树正迎着
风沙成长起来),小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也就是(一对儿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
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6.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 ─不择环境,
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
者 的化身。
8.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抓住了爸爸的语言和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
理 的变化、志向与心愿—— ①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
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 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②第二次
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 天真幼稚;③第三次是“严
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 ,
抒怀言志;④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
未来;最后一 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
有人而感到欣慰。
9. 本文写作特点:借树喻人,抒怀言志。
10.句子仿写:
例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 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
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 强,不软弱,也不动
摇。
仿写:交警叔叔为了维护交通,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哪儿需要他们, 哪儿就有他
们的身影,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他们总是坚守岗位。
11. 通过阅读课文中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我知道白杨树有这样的特点:高大挺
秀、生命力 顽强、坚强不屈、不畏灾害、生长迅速。
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中心思想:《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
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 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
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 题,攻克了国际
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
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歌颂了西部建设者的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
2.课文采用这样的抒 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把
铁路修到拉萨去!”,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 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
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更加突出 了建设者的
豪情壮志。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3.开凿风火山隧道主要遇到三点困难:一是冻土层;二是恶劣天气;三是极度缺
氧。
4.理解句子
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理解:句子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
②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
的事!
理解:“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
程艰巨、要求很高、难 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
第5课:《古诗词三首》
牧童〔唐〕吕岩
【原诗】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
明。
【解词】①弄:逗弄 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中心】描绘了牧童自 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


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的 追求。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原诗】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解词】①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②棹:船桨 ③怪生:怪不得( “怪生”
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翻译】一叶小渔船 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怪不得
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 ,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中心】描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看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这 两个儿童的
喜爱之情和对俩儿童聪明伶俐的赞赏,也表现了作者童心未泯。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1.【原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 翁媪?大儿锄豆
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解词】①茅檐:茅屋的屋檐 ②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③翁
媪:老翁、老妇。④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3.【翻译】
4.【中心】这首词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这一家五口的人情之美和生
活之趣。反映了朴素、 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
5.【拓展延伸】三首古诗词的异同之处:《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 ·村居》三
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
达了 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在体裁上均为叙事诗词。不同的是《牧童》
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 舟过安仁》描绘了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
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 农家生活画面。
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
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自传体小 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中国著名女
作家林海音,我们之前学过她的《窃读记》。她是台湾著名女作 家。课文作者围
绕着童年写了这样四个片段:学骆驼咀嚼、想象骆驼戴铃铛、春天想替骆驼剪毛、
夏天追问骆驼的去向。
2.本文是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以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和不舍。学 法:
抓抒情的段落法。
3.作者在文中“默默地想,慢慢地写”了童年这样几个画面:看骆驼 咀嚼、想象
骆驼系铃铛、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四件 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眷恋。这些场景是按季节推移顺序写的。
第7课:《祖父的园子》
1.作选自萧红《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
表达了作者 对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2.《祖父的园子》为什么“我”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呢?
答:因为祖父的园子给了“我”自由,给了“我”快乐,这儿是“我”童年的乐
园,“我”的童 年因这个园子而幸福无比,所以“我”会念念不忘。
第8课:《童年的发现》
1.本课的作 者:俄国,费奥多罗夫。《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
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 人的想象力。作者在童年发现了胚胎发育的
规律,反映了作者是一个大胆创新、善于探究、坚持不懈、求 知欲强的孩子。
2.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
师对此所作的解释; 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
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4.请你说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
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的意思,并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理解: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由于人们不了解,不习 惯,被认为荒谬或违前人的结
论等,而被鄙视甚至迫害,这是存在的现象。一语双关,其一,它讲述了科 学实验


发展中一些真实情况;其二,“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此事的看< br>法,正因为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和世界伟人的发现一样,被轰出教室也不足为
奇。
举 例: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结果怕遭到教会的处罚而不公布真相,布鲁诺坚持
了日心说,结果被教会处死 ;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结果被烧死。
第9课:《儿童诗两首》
1.《我想》,写了一个孩子 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
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 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
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2.《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
乐。

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
第10课:《杨氏之子》
1.【原文】梁国杨氏 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
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
子家禽。”
2.【解词】①甚:很 ②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③诣:拜见 ④乃:就,
于是 ⑤示:给……看 ⑥曰:说 ⑦未:没有。
3.【课文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br>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
出来。孩子给孔君 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 “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5.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答:我认为杨 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两点:一是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
在姓氏上做文章;二是杨氏之子并没有 直接反驳孔君平,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
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显得幽默有礼貌,又表达了“ 既然孔雀不是您家
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或“我认为杨氏之
子的回答妙他能委婉地反用孔君平的姓氏,巧妙地反驳孔君平。”)
6.杨氏之子个聪明、机智、幽默的人。
8.《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
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反映了这个九岁的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 的机
智幽默。9.“此是君家果”中的“君”是指:你,杨氏子。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
禽”中的“夫子”是指:先生,孔君平。
第11课:《晏子使楚》 1.《晏子使楚》写出了晏子的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故事赞扬了晏子
身上表现出来的凛 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2.课文主要内容:春秋末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 晏子,想显显楚国的
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
3.《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答:《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是按 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开头写了事情的起因(齐
国大夫晏子出世出国,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中间写了 事情的过程【楚王三次侮
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可以用小标题概括为(狗洞与狗国,下等人与下等国, 强
盗与强盗国),结尾写了事情的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4. 晏子是个机智过人、临危不惧、爱国、能言善辩的人。
5. 文中出现两个“水土”,第一个“水土”指的是自然环境,第二个“水土”指
的是社会风气和制度。
6.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的回答巧妙在哪里?
答: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
第一次,楚王借晏子身材矮小想侮辱他。晏子将计就计:楚王要承 认自己的国家
是狗国,那他就走城门旁边的洞;楚王要认为自己的国家不是狗国,就应打开城

< p>
门。楚王怎么敢让晏子走这个洞呢?这一次,晏子未见楚王,就给了楚王一次迎
头痛击。
第二次,楚王借口齐国无人,讽刺晏子无能,齐国无人才。晏子大义凛然,说齐
国人多得很,先 贬低自己无能,是下等人,再贬低楚国,因“我”无能,才访问
楚国这样的下等国家。晏子在不动声色的 装模作样下回击了楚王,让楚王“哑巴
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第三次,楚王说齐国人当盗贼 ,想以此贬低齐国。晏子则举了“南橘北枳”的道
理,他的话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 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
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致使好人变成盗贼。楚王不仅没有达到
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面对晏子不卑不亢的态度,彬彬
有礼的回答,使 楚王在连连败阵中只得认输,对晏子不敢不尊重了。
第12课:《半截蜡烛》
1.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
画人物。 < br>2.《半截蜡烛》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一个短小的剧本。文中的
母子三人为保住 蜡烛里的秘密,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
争。《半截蜡烛》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 描写,反映了杰奎琳和家人的机智、勇敢
和爱国情怀。
第13课:《打电话》
1.本文是一段相声,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
2.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 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的
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
第14课:《再见了,亲人》
1.文章节选自魏巍《谁是 最可爱的人》。课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
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 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
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 的伟大友
谊。
2.主要人物事迹 大娘:洗补衣服,三天没合眼;送食物,累得昏倒;救伤 员,
失去唯一的亲人。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失去妈妈。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
失去双腿 。志愿军:浴血奋战,帮助朝鲜人民赶走侵略者。
3.这篇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首先都是用含有恳求意愿的祈使句 开头,然后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
写得情真意切,最后从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
4. 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急需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和支持。文中是指:在志愿军
急需食物的 时候,大娘带领妇女冒着危险,送来打糕。
5.重点句子理解
①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
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 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
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理解:课文开篇便以志愿军战士这段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语言渲染离别的气氛。
“大娘,停 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一句话把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深深的敬意
和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直接抒发出来 。“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
眼了。”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表现出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慈 母般的爱。“您这
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一个问句和一个感叹句,表达了志
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的关心体贴,其间的深情不言而喻。“为什么摇头呢?”
作者虽未直接去描写朝 鲜老妈妈,但联系前面几句话可以想象到,一定是在志愿
军劝她回家休息时,她摇头了,坚持一定要送, 表现出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
的依依惜别之情。“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 远不会。”
一个反问句和一个重复否定句,更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永不忘怀的


深情厚谊。
②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理解:“雪中送炭”是指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最困难、 最需要帮
助时给予帮助。这里是说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
夜”的 危急关头,朝鲜老妈妈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
给予战士们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使这次战役取得了胜利。这里的“雪中”是指志
愿军战士所面临的困境。
③同志们伤心地痛 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
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 !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
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理解:这是当妈妈牺牲的消息传来 时,小金花爱与恨、悲痛与复仇的怒火交织在
一起时的表情,她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 恨。这样一个刚强的
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第15课:《金色的鱼钩》
1.文章写出了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 不朽。他可歌可
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金子般的思想光辉。
2.课文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 一位炊事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
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 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
高品质。
3.“金色的鱼钩” 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赞扬了老班长忠于革
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含义:鱼钩虽然生锈了,鱼钩闪烁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
神,永垂不朽。
第16课:《桥》
1.文中的老汉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精神保护了村 民,老
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他在人们心中目中的地位
很高,是 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2.这篇课文的句子和段落与我们平常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这篇课文的句子和段落都比较简短,这样写的好处是渲染紧张气氛。
3.人物形象分析: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4.赞扬了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5.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
答:“桥”是指以老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密切联系群众。
6.他像一座山,文中为什么把老汉比作山?
答:把老汉比作山,即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 ,又写出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
位,就像一座山,是他们的靠山。
第17课:《梦想的力量》
1.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
口井,好让他 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
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 、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P89}成语故事: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后来多用来称赞尊师重道的精神。

第五单元: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第18课:《将相和》
1.“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是和好、齐心协力保卫赵国的意
思。
2.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司马迁,汉
代人;《史记》被鲁 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中心思想: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 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
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 之间由不和
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
顾 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直率好爽、以
国家利益为重。
4.《史记》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其中有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治水三过家门而
不入的大禹,伟大的诗 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
5《将相和》写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二个故事 “渑
池之会”是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
“负荆请罪 ”的起因,合起来构成了“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第19课:《草船借箭》
1 .课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
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 在东汉末年。作者:罗贯中。
2.中心思想: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 草船借箭
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
后写了 事情的结果,赞扬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3.人物形象分析:“诸葛 亮是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宽厚待人(知天文、懂地
理、识人心)的人。 周瑜是个智谋过人但心胸狭窄、妒贤嫉能的人。 鲁肃是
个忠厚守信的人。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
4.《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还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
记”
5.诸葛亮能成功借箭的原因: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大雾天气,使借箭
妙计得以实施。②利 用曹操谨慎多疑的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
出兵,只得射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 葛亮用20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儿
摆开,两面受箭。
6.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答: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 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
“借”箭;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 厚
待人,善于把握全局;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
地理的能力都 要胜过周瑜。
第20课:《景阳冈》
1.《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作者:施
耐庵
2.中心思想: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
景阳冈,赤手空拳打 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敢、倔强、机敏的英雄
性格。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 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
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直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 大增色。
3.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4.《水浒传》 中还有很多个性人物: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黑
旋风李逵、浪里白条张顺。

5.句子理解
例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 虫背后。……
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
理解:这是写大虫进攻的“三招”及武松沉着应战的“三闪”。这“三闪”,消
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 它的锐气,以至于“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
从这里可以体现出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灵敏 、有勇有谋。
第21课:《猴王出世》
1.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作者吴承恩


2 .中心思想: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
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 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
敢为的特点。
3. 孙悟空是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亲和友善、顽皮可爱的人。

第六单元:走进信息世界 < br>1.从古至今信息传递形式的主要发展经历:①古代,驿差长途跋涉。②近代,依
靠交通工具的邮 政系统。③现代,电报、电话。④当代,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
络。
2.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人传信、漂流瓶等。
3.调查研究问题:①确定研究的问题 。②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③通过各种途
径获取资料。④形成自己的观点。⑤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4.信息获取的途径:阅读书籍报刊、上网浏览、调查访问、观看影视节目、收听
广播……
5.研究报告的写法:①问题的提出 ②调查方法 ③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④结

6. 《古代传递信息故事》让我们知道古代采用烽火、人报信、漂流瓶等形式,尽
管也能传递 信息,毕竟速度太慢,有时还会误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让
我们知道信息传递的发展变化过程: 古代,依靠驿差长途跋涉;近代,依靠交通
工具的邮政系统现代,电报、电话;当代,广播、电视和计算 机网络。现代信息
传输的方便快捷。《神奇的电脑魔术师》让我们知道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它
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声音、图像等信息。

第七单元:作者笔下的人
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1.文章选自徐光耀的 中篇小说《小兵张嘎》,本文主要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
写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有智 谋、富有心计,胖墩儿忠厚老实、
豪爽、随和的个性特点。
2.刻画人物的方法: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3.文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动作进行 了细致描绘。在这当中,还夹杂着
对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 是由小嘎
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
面朝天 。
《临死前的严监生》
1.文章选自清代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本文主要通过动作描写 及细节描写淋
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极其吝啬的守财奴的形象。
2.刻画人物的方法: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
3.严监生是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
4.《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侧重于人物的动作及神态描写,记叙了严监生临
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 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
呜呼的故事。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1.文章选自清代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本文从正面描写和 侧面描写两个方
面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并主要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展示了
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
和地位的人物形象。 < br>2.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
楼梦》曹 雪芹。
4.本片段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众人相见的过程中,与“凤辣子”王
熙凤 见面的经过。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的描写,表现了凤姐泼辣张狂、口齿伶俐、


善于阿谀奉 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性格特点。
5.句子理解
①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理解:王熙凤说话 张张扬扬,难怪林黛玉纳闷,觉得此人“放诞无礼”。然而这
“放诞无礼”正说明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 身份和地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这是《红楼梦》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
②这熙凤携 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
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 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
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 头心头,一时不忘。”
理解:短短几句话,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丰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
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王熙凤逢场作戏,
善于阿谀奉承 ,做表面文章,明为称赞林黛玉,暗里投合贾母的心意。这是极富
个性化的语言。
第23课:《刷子李》
1.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篇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 艺为话题。
首先极力写他手艺之高,然后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
起初 ,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
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 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
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 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
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 波三
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
了引人入胜 的艺术效果。
2. 作者抓住细节描写写出了刷子李是个技艺高超、自信、心细如发的人。
第24课:《金钱的魔力》
1.文章节选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威尼斯的小艇》)
课文 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
英镑的大钞,又倍受关照的故 事。作者运用对比描写,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
神态等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刻画出了老板的唯利是 图、世故圆滑、阿谀奉承、
献媚讨好的丑态,托德的势利眼和傲慢无礼的市侩小人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刻 画
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

第八单元:异域风情
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本文作者季羡林,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 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
之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中“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 ,
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
都这样想这样 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为什么说这种境
界“耐人寻味的?
答:因为德国人爱花,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 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而
自己走到街上又享受别人为自己创造的美,这种民族风情的境界是高尚的、无私
的、实实在在的,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因此,耐人寻味。
3.句子理解
③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理解:1、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 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
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2、作者言下 之意
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
欣赏的,也 是更“美丽”的。
第26课:《威尼斯的小艇》
1《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 吐温写的一篇记叙文。课文通过介绍威
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 为我们展示了


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是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 点。
我学会了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景、物、人相
互联系的方 法。
①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
起,像挂 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理解:这两句话是对小艇的特点的描述。作者用了 三个比喻:把窄而深的小艇比
做独木舟,写出了小艇的概貌;以“挂在天边的新月”来比喻它的形状;以 “田
沟里的水蛇”来比喻它的行动轻快灵活。这三个传神、形象的比喻不但写出了小
艇的三个特 点(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好像农历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
也说明了它构造上与众不同和美 观的特点。
第27课:《与象共舞》
1.《与象共舞》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 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
国独特的地域文化。本文抓住了大象的外貌、神态、动作以及性格、聪明、善 于
表演等方面来写;抓住了人与物(或动物)之间互相紧密关系来写;按先概述后
分述的顺序来 写。
第28课:《彩色的非洲》
1.《彩色的非洲》辽阔的非洲,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本文 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
述了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从< br>多个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
洲真是一个色彩 斑斓的世界”,让人读后大开眼界,十分向往。
2.作者从植物世界、动物世界、日常生活、艺术这四 个方面来介绍非洲是彩色的;
从绘画、工艺品、音乐、舞蹈这几个方面介绍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

第二部分 单元重点词语汇总
1.词语理解:
1、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2、支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语搪塞
3、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4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5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阻挡。
6不翼而飞:形容东西突然丢失。7、杯水车薪: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
8、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9、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
10、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11、迂回:回旋,盘

12、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
13、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14、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
形容勤奋专心。 15、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16、理直气壮:指理由正确充分,说话很有气势。近 义词“振振有词”,反义词
“理屈词穷”。17、同心协力:思想一致,共同努力。近义词“齐心协力” ,反
义词“离心离德”。18、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
善于估计 客观形势,决定策略。1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
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20、绘声绘色:绘:描绘,描摹。形容叙述或
描写生动逼真
21、一落千丈:原指琴 声陡然降落。后用来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
22、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 历史悠久。 23、心急如焚:焚:烧。
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24、灵机一动:在苦思冥想之下,突
然来了灵感,知道怎样去做。 25、“良药苦 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 听的,
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
明应该正 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26、精神抖擞:指表现出来的旺盛的活力。
27、十全十美:各方面都非常完美,毫无缺陷。


28、天衣无缝:比喻事物 没有一点儿破绽。29、半信半疑:有点儿相信又有点儿
怀疑。 30、妙不可言:美妙得不能用语言形容。
31、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32、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33、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34、熟视无睹:对事物非常熟悉或不关心,虽然经常看到,但是却好像没看到一
样。
2.成语故事:程门立雪(杨时) 入木三分(王羲之) 完璧归赵(蔺相如) 负
荆请罪(廉颇) 投笔从戎(班超)望梅止渴(曹操)
第三部分 基本知识积累
1.写人物外貌的词语:眉清目秀 文质彬彬 仪表堂堂
2.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愁眉苦脸 目瞪口呆 神采奕奕
3.描写人物行动的词语:健步如飞 活蹦乱跳 大摇大摆
4.描写人物说话情态的词语:低声细语 巧舌如簧 娓娓动听
5.描写人物心理的词语: 心旷神怡 迫不及待 心急如焚 忐忑不

6.描写高尚品质的词语:拾金不昧 见义勇为 光明磊落 舍生取

7.表现机智勇敢的词语:神机妙算 足智多谋 奋不顾身
8.含有人体器官名称的词语:眼高手低 目瞪口呆 胸有成竹 头重脚
轻 口是心非 手疾眼快
9.含有动物的词语:指鹿为马 虎头蛇尾 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
10.互为反义的词语: ①表里如一:黑白不分 黑白分明 是非曲直 ②
先礼后兵:大惊小怪 南腔北调 明争暗斗 里应外合 ③无独有
偶:弄假成真 弄巧成拙 ④喜新厌旧:此起彼伏 前因后果
11.互为近义的词语:①.惊涛骇浪:争分夺秒 ②花言巧语:面红耳赤 千
方百计 里应外合 聚精会神
12.反映历史故事的词语:三顾茅庐 精忠报国 围魏救赵 指鹿为
马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13.反映口才差的词语:语无伦次 张口结舌 漏洞百出
14.歇后语积累: ①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②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③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④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⑤诸葛
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⑥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⑦张飞穿
针──大眼瞪小眼 ⑧周瑜讨荆州——吃力不讨好。
15. 名句积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良药苦口
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16. 珍惜时间名言:①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②时间就像
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17. 勤奋好学名言: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唐代着名诗人、哲
学家韩愈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19.远大抱负、立志名言:①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②壮志与热情是伟大的辅翼。——歌德
20.友谊名言: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
②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
21.自信名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22.有关意志方面的成语、名言:①无论何人,若是失去耐心,就是失去灵魂。 —
—培根 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毛泽东
23.中国四大名着:《西游记》—吴承恩 《红楼梦》—曹雪芹 《水浒传》—
施耐庵 《三国演义》—罗贯中
24.幽默风趣的广告词:①化妆品广告:“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②理
发店广告:“先生们,我要你们的脑袋。” ③眼药水广告:“滴此眼药水后,将眼


睛转动几下,可使眼药水遍布全球。”
25.历史人物及其相应成语:初出茅庐——(诸葛亮) 纸上谈兵——(赵括)
卧薪尝胆——(勾践)闻鸡起舞——(祖逖) 完璧归赵——(蔺相如) 草
船借箭——(诸葛亮)负荆请罪——(廉颇) 图穷匕见——(荆轲) 煮豆
燃萁——(曹植)
26.富有情趣的提示语:①(公园草坪):别踩我,我怕疼。②(阅 览室):心灵的
沟通,不需要过多的言语。③(电影院):“别抽,听见了吗?你的肺在哭泣。”④(操场):别脏了我,我怕羞。⑤(不要随地吐痰) :让您的痰吐与谈吐同样高
雅。⑥(小草):芳草香浓郁,别醉倒在我的怀里。

苏州经贸学院-帮父母做家务的感受


秋天的古诗-广东商学院分数线


写景的片段-春节简介


救世军-写给妈妈的一封信


湖北大学招生-工作业绩怎么写


情人节送男友巧克力-爱国主义诗词


关于暑假的英语作文-临沂师院


习惯作文-国庆假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