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清明小报-策划书范文
浅谈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的重点势必落在
课堂教学
上。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在对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研究的同
时,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
到大家的重视。本文就小学数学中的
研究性学习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目的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阐明了数
学
的重要作用:“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
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
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
此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
的文化素养之一。”又指出:“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
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
发展思维能力,培养
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
美全面发展
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我们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理论联系实
际,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
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激
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学
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运用观察、比较
、分析、判断、推
理等研究手段自己获取新的知识,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学习
活动。这种学习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
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能力,从而
达
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求。
施良方教授在《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br>一书提到“广义的知识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知
什么’;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即
‘知如何’,它包括理智技能和
认知策略,此外还包括动作技能中的认知成分。”程序性知识中
的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的形成则是研究性学习所要达成的目标,
尤其是认知策略,学生只
有通过自己学,才能掌握有意注意,
思维,记忆等过程的技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在教师的指
导下,学生对学习材料通过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才能在学习的
过程中不断地领悟认知策略,才能逐步地
掌握怎么学,才能使
他们能够在走出学校之后,不断地有效地学习。
数学教育的核心是问题的
解决。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说:
“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
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数学研究也需
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
,研究者锻炼其钢铁
意志,发现新方法和新观点,达到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境界。”小
学数学的研
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
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迁移到
其它问题的解决上。小学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既要注意生
活实际中显示的数学问题,
更要注意一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体
现数学方法的习题。如小学数学中的行程问题,小学生学习后
可能今后再也不可能碰到这样的问题,那么这类问题有否研究
价值呢?学习研究解决行程问题,恰是一种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研究这类问题将会告诉我们:如何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
的条件,如何
利用已有的条件探索条件之间复杂的隐含联系,
从而创造出更新更直接的条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这
种问
题解决策略正是通过对各种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才得以形成。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构建
解决问题和认知策略,这就是小学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可以分成形成型研究性学习,应用型研究性学习等等。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大致也可以有这几种。
数学新知识、新概念的学习与形成如果
与学生已有的认知
结构与具体经验很接近,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部分的
学习内容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小数乘法的学习。
学生已有整数乘法运算的知识与技能,小数
乘法的计算方法的
学习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在
整数乘法中,因
数扩大或缩小和积扩大或缩之间的倍数关系,
那么如果小数因数去掉小数点变成整数后计算得到的积和原
来
的积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思考研究。经过多题的比较研究,
学生可明白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
扩大相同的倍数,如果小数乘
法变成整数乘法来计算,积扩大了若干倍,要恢复成原来的积,
只
要把扩大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即可。教师继续可引导学生去
观察: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
位数之间的联系,
找找规律,找找原因,学生就能得到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再
如:学习三角形
面积的计算,教师给出一个三角形图形,请学
生量量算算它的面积大小,学生可能会用各种方法来试图计
算
它的面积大小,如用画方格的方法等。教师可以再给出一个完
全一样的三角形,让学生想办法
,看能不能用这两个完全一样
的三角形,不用画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出其中一个的面积。能不
能用
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试一试,学生经过讨
论、试验,会试图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
四边形,再测
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长度,并会发现这样一个三角形的
面积恰好是拼成的平
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并计算出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除以2就是等底等高三角形的面积。虽然拼的方法不<
br>同但计算的结果都一样,这样就顺理成章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
的计算方法。象这类举不胜举的数学
基础知识和概念的形成性
学习材料,都可以作为小学数学形成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目前小学
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知识与技能形成性的研
究性学习,而对另一种更重要的研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
的研
究性学习或应用型的研究性学习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小学
数学教学中对数学习题的知识
功能较重视,而对它的教育功能
不够重视,数学习题的解答往往停留在简单模仿的水平上,没
有认识到数学习题是一个载体,通过解答数学习题可使学生的
思维活动有一定水平的目的性 、方向性、确定性和辨别性,从
而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重要工具。在数学习题解答
的 研究性学习中,有的放矢地转化解题方法,从一种途径转向
另一种途径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坚持数学 运算速度的要求,
同时使学生掌握合理的运算技巧和探索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
学生思维的敏捷 性。分析数学习题条件的实质,以及条件之间
的相互联系,发现其中的隐含条件,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 刻
性。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及时摒弃自己的错误,可以培
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解题中 引导学生重视常规而又不墨守
成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可以培养学生
思维 的广阔性。在解题中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别出心裁
地提出新方法、新见解、不因循守旧,不迷信权 威,善于联想、
善于类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研究解答好思维性强
的习题使学生得益 匪浅。
如学生学习了分解质因数知识后,可以出这样一道题,两
个整数的积是144,差是1 0,这两个整数分别是几?学生可能
会把乘积是144的两个整数都找出来列成一表:
123468912
181612
这样可发现只有18与8是相差10,则18与 8即是本题的
答案。如果进一步提出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经过研究,可得到 这样的一个结论,如果两个整数的积相等,
那么这两个整数所含有的质因数的种类与个数完全一样,知道
两个整数的积,只要把积所含有的质因数进行重新搭配,就能
找出各种各样的乘法算式,如果因 数是整数,则这些乘法算式
的个数是有限的。同学们还会根据这个结论去编出很多相关的
应用题 。这样就把分解质因数这样一个数学知识巧学活用了。
再如学生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面积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去研究这样一道题,由两个正方
形组成的
如图所示的图形,只知小正方形的边长为6,求阴影
部分三角形的面积,开始学生会觉得很简单,因为它
与知道两
个正方形边长的题目很相似,再仔细一看,发觉缺少一个条件,
即缺少大正方形边长,
于是陷入一种困惑。
这时,不妨让学生试一试凭直觉你觉得面积应是几?很多
人会猜是18!
那么为什么呢?不妨再让学生去假设大正方形边
长为已知条件,长度可以随意定,让学生去计算阴影部分
面积,
于是大家发现结果惊人的一致,都是18。这又是为什么呢?学
生可以肯定阴影部分面积
与小正方形有密切关系,而与大正方
形没有多大的关系。此时让学生去观察三角形AEF与梯形
CBEF的大小,有没有办法证明是一样大。再观察三角形AHB
与三角形CHF的大小关系,会发现这
里有一个等量替换的关系
而恍然大悟。象这样:猜想----假设----验证----推理的研究过程
将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也可能悟出一些问题解决的策
略。要使数学习题成为小学数学的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仅依靠
现有的教材是不够的,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根据学生的知识现
状与能
力去创造,从而使数学习题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当然这部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不是每个学生每一
次都能得出
研究的结果,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
复杂,而且要强调研究
性学习中团队合作的精神,一个人想不
出不等于大家想不出,一个人在一个问题中思考研究出一个方面,群体就可以解决一个较难的问题。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
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必须引起我们数
学教师,尤其是小学数
学教师的关注。
三、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小学数学的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去发现
认识数学知识,或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在小
学
数学研究性学习中一般采用这样一些策略。
第一,教师要准备可供研究的材
料,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
征设计内容,抽象逻辑思维也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的特
点,教师
要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数学现象或数字
的显著特点,并逐步缩小观察范围,把注意力集中于
某个中心
点。教师提供材料开始都应该是直观形象的。
第二,直观形象的材料要让学生经过实
际操作,动手算算、
划划、分分、拼拼,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适时提出问题,引起
学生思考、分
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与重新组合,以
事实为依据来验证假设,并且不断地对假设进行修正和完
善,
以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
第三,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并能用比较清晰的、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述整个思考与研究过程,
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
与认知策略,并纳入到自
己的认知结构中。
第四,教师还可以提供相类似的材料,以便学生将
研究所
获得的结论或方法,运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使其得以巩固和
深入,形成问题解决策略的
迁移能力。
第五,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能
力的强弱交叉分组,发挥
互补优势,以体现互助合作精神。
下面仅以一例,说明以上策略的应用。教师给出一个问题
解
决的材料,现在有一个比萨饼,如果切10刀,最多能切出多
少块大大小小的比萨饼。(这个问题适宜于
中、高年级的学生
思考)。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去画一个大圆代替比萨饼,然后用
直线代替切刀,
先试切一刀,二刀,三刀……等等,学生动手
操作,最后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切一刀,都是二块;切二刀
,
就有三块、四块之分;切三刀;更有四块、五块、六块、七块
等多种答案。教师应及时提醒学
生介绍他是如何切的。学生可
能一开始也不是能切出7块的,可能也是4块与5块,但他及
时注
意到了问题的特殊要求,再继续尝试,结果切出7块。这
时教师要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
们讨论切4刀怎么样?怎样切
才能使分成的块数最多。经过讨论,学生会得出这样的假设,
如果
以直线代替刀,则要使每两条直线都相交,并且交点不重
叠,才有可能分出最多块。然后再让学生试5刀
、6刀,这时学
生会发现第5条直线、第6条直线已经很难画上去,圆也越画
越大。教师可适时
提出,我们能不能对已研究得出的结果排列
出一张有序的数据表,来思考一下其中的规律呢?
观察结果,学生会发现前一个块数加上后一个直线条数,
即是后一个分成的最多块数。这样就很顺利地推
导出切5刀,
切6刀,甚至切10刀的块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获得了第一个
成果。教师这时应
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更新的问题。如果要
切49刀,50刀等,这样推算是不是太麻烦?能不能找出2
,4,
7,11,16……这样一串数与1,2,3,4,5……之间的关系,
找找有什么规律
性的东西,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在小组讨论的
基础上,由小组代表发言,形成大组讨论的形式,最后能推
导
出一个计算公式:(刀数+1)×刀数÷2+1=块数,然后再进行
逐个数据的验证,证明是
切实可行的。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
的研究过程,取得了研究成果的高级形式----直线分割平面的方
法和计算。最后还需请几个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整个研究的
过程以及其中的思维活动,以利于
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与问题解
决的策略。这样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再回到具
体的研
究思维过程。是源于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是参谋而不
是主谋,到位而不越位。
四、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优点是明显的。
第
一,促进智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研究去学
习,可以使学生按照促使信息更迅速地用于解决问
题的方式去
获得信息。
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验到研究中的乐趣,
从而将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第三,培养学生
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和研究的方法。有利
于学生再学习,而这种研究方法的雏形对将来进行科学探索和<
br>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迁移作用。
第四,提升学生记忆品质。学生自己研究得到的成果,会
把整个研究过程形成的记忆产生丰富的“再生力”而长期保持下
去。
但是研究性学习
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第一,通过研究性
学习来掌握知识,效率较低。第二,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适用<
br>范围。第三,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对于
小学生来说,如不能实践操作的,就
不能建立有效的假设,那
么研究的结果就变成一种盲目乱猜,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第四,
一个人
不可能只凭发现、研究去学习,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
任何研究都是不现实的。
接受性学习也
有其优点与局限,其优点表现为它可以使学
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助于使学生
掌握的知识达到系统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
习惯和能力;另外接受性学习对教
育设施的要求较低,成本低,
经济易行。但接受性学习也有其缺陷:首先,对于低年级儿童,
接
受学习受到很大限制,因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只依赖于自
己的具体经验。中、高年级学生对于新知识的
学习在一定程度
上仍需要自己的具体经验为依据。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光
靠接受性学习是不
够的;其次,接受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
精神、创造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作用明显
不如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