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巡山小妖精
655次浏览
2020年11月11日 06: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明朝皇帝列表-一千零一夜读后感

2020年11月11日发(作者:王诤)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摘要:< br>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最终也运用于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学习的
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由于数学知识涵盖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因
而数学内容的呈现应是多角度的,丰 富多彩的,这样不仅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而且促
进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改善数学学习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


引言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方法,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数学
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观念的更新乃至 行动的改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适应、
转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在一定程度 上仍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
大多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培养更
多地仅停留在口号和公开课的教学。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日复一日的循序渐进过程,在新
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应更趋于人性化、生活化、趣味性、探究性及合
作性。
1 人性化——注重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影 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
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而课前 预习可以让学生
预先知道学习内容,初步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距离,减轻少数
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恐惧感,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学习心理疗法。有些学生通过自学预习
后完全 或基本有能力理解新知识,此时,他们迫切希望能成为“讲解者”,而自豪地炫耀
一番
[1]< br>。这时,教师就应该充分把握住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他们的心理想法,不
但可以让他们来 代替教师分析讲解部分知识,还可以让他们在小组内指导其他学生或者互
相讨论,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以 提高,或者索性实施分层教学,而不致于使一部分学生白
白地把时间浪费在“陪读”上。
教 材只是教学的载体,它是教学过程中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源。传统的教学,教师只是
机械地沿用教材,教学 方式僵化,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学生跟着书本知识走,教学成了学生
思路的“枷锁”,这样的方式,实际是 给学生灌注现成的数学理论。学生没有得到思考,
更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教学中必须冲破这 种桎固,有机地构建教材,利用教
材这个载体,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想的 教学方式,教师应
该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融入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图 片、


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通过动手实践, 自主
思考和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从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并树立对数学的学习信心,真
正 理解数学知识。
2 生活化——体现数学学习的现实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 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 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 经验”
[2]
。然而,在
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 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
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 问题,造成了
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目前在小学数学实施课< br>堂教学“生活化”很有必要,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景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把数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
活动情景和矛盾冲突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 觉中进入数学的学习。
一年级的新教材注重把例题改变为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幅幅画面,就是以情景教学 的方式,
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学习数学。对于旧教材中一些脱离现实背景的内容,我们可以对其进
行“整容”,利用实物、实例、动手操作、童话故事等创设情景,还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再现
生活。如教 学“简单的统计”,教师启发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运动着的物体个数,教
师先利用媒体展示生活 场景:一个热闹的交通路口,小汽车、摩托车、卡车、公共汽车等
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提出问题:交警 叔叔想知道车流量的情况,你能告诉他吗?面对这
样一个真实的情景,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他们 忙碌地观察、记录,虽然第一次有
点杂乱无章,第二次也没来得及记清,但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景的刺 激下,学生兴致盎
然,他们的学习策略由模糊到清晰,思维由浅入深,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最好的统计方 法,
在亲历数据搜集的过程中体会到统计思想方法的价值。
2.2搜集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探索的材料
购物发票、电话缴费单、牙膏盒、易拉罐、电话 号码……这些在生活中可以随时用到、
看到,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数学的宝贵资料。如,利用购物发票可 以研究统计表的有关知
识,可以研究商品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电话号码可以复 习质数、
合数、偶数和奇数等概念。这样的材料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生
活经验学习,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形成数学
意识,感受数 学的价值,还有利于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问题情
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数学问 题并进行思考、探讨,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2.3获取与数学知识相联系的生活现象
生活中有许多学生熟悉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它们与某些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甚至数
学思想 联系起来。如计算14-27+34-57,这是同一级运算,调换数的位置,数与数前的
符号要一起移 动才可以使计算简便,但有些学生受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干扰,对运算符
号要怎样变化始终搞不清,单 纯地依靠讲解难以奏效。我引导学生把它与学生调换座位时
人和书包要一起移走联系起来,他们从生活经 验中一下子就悟到了问题的实质,掌握了其
中的规律。再如,在数学教学中,新旧知识往往具有比较密切 的联系,如何才能让学生轻
松而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特点呢?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分数乘整数”时的谈话 给了我们很好
的启示。他以学生熟悉的“交通”为突破口,先画四条平行线(代表四条马路)来说明因为
不相交所以彼此不通,接着又在四条平行线之间画一条垂线使之相交,因为相交也就相通
了。这 个细节形象生动地告诉学生:这个规律很适合学习数学知识,把所有知识都联系起
来,我们才能在知识的 海洋里遨游。学生受到很大启发,在课上不仅找到了相关知识间的
联系,并且无形之中接受了辩证唯物主 义的启蒙教育。我想如果在教学中能经常挖掘学生
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把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与认识 生活的感知过程沟通,我们的数学
就能成为一种人人能学的生活数学。
2.4增加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内容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 活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
力,数学使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
然后再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如要计算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可以把它放在盛有水
的容 器里,算出水的上升体积。教师的作用就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引导
学生从数学的角度、 运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进而深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逐
步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
[4]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加问题解决的内容,使
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学习了“平均数应用题”后,我设
计了“隐藏的危险”的活动:放暑假了,小红 跟同学去学游泳,游泳池的平均深度为1.2
米,小红的身高是1.4米,请问小红会有危险吗?学生凭 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平均数的
理解,认为小红可能有危险。因为“平均水深1.2米”并不是指每个地 方的水深都是1.2
米,有的地方水深可能超过1.2米,甚至超过1.4米,这时对于不会游泳的小红 来说就会
有危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是一种“数学期望值”,而非某一具体数据的特定情况,从而深化了对平均数的认识,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和
学习数学的 价值。
3 趣味性——学好数学的精神动力


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 课本的现成结论,而是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
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依赖于浓厚的兴趣为依托。而兴 趣是需要培养的,也是能够培养的
[4]

如果教学中材料陈旧、形式单一,学生往往 会感到枯燥乏味,不感兴趣。而如果使材料新
颖,形式多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通过操作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深入理
解。由于数学知识是从现实中概括上升而形成的,因而如果离开动手实践去理解,是非常
困难的。所以 ,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
从动实践中掌握相应的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
数学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 ,这样不仅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更
能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直观地呈现数学教学内容。教 学应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这是有别于过去的那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 教学方式的,使
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5]

例如教学速度概念,提 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第⑴题:小红跑了80米,
小亮跑了120米,谁跑得快?起先有 的学生认为小亮跑得快,理由是小亮跑了120米,比
小红跑得远。经过讨论,觉得缺少时间这一条件, 无法比较。接着老师出示第⑵题:小林跑
了10秒,小刚跑了15秒,谁跑得快?起先也有学生认为小林 跑得快,理由是小林只用了
10秒,时间短。经过讨论,觉得缺少路程这一条件,也无法比较。于是老师 出示第⑶题:
小林10秒跑了40米,小刚15秒跑了75米,谁跑得快?这时学生都知道小刚跑得快, 因
为小刚每秒跑了5米,而小林每秒只跑了4米。紧接着老师又问,在什么情况下,时间短
就快 呀?学生能回答: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时间短就快。并且举了60米赛跑的例子。
通过这样三个问题来 引进速度概念,符合学生实际,概念也比较清楚,避免了教师的空洞
说教,学生感到新颖,讨论得很有趣 味,教学效果也好。
4 探究性与合作性——使学生成为合格社会人的品质基础
小组合作学 习方法的研究,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合作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
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 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展开
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在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明确开展这一子课题,
不仅仅是推广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或方法,它真正 的内在意义却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
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br>[6]
。在开展小组合作
学习方法的研究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
调查证明,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作深 入的思考,他们往往缺乏思
维的触发点,或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学生之间 的讨论交流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方案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 br>为主体”的思想。教师要真正给学生信心,体会学生的学习过程,探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


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
动学习 ,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其次,教师要提高业务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
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 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
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 的教学活动,设计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
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欲望。其三 。教师要给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的
时间留于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担当起应尽的义务和职 责,逐渐体会到合作
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4.2激励竞争增加小组合作的学习意识
为了提高学习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
体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的评比“最佳小组”,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
者以每课各组 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小组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
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交 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而基础较
差的学生则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 责任,压力能够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
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7]
。经过 一段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目光必然会投向
整体,投向长远,而不仅仅局限与自身,局限于眼 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
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4.3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 用,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
极热情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无论在组织小组讨论中,还是日常的学习交 流中,教师都要牢
记自己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职责,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
实 践证明,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领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增强自觉
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 识。这既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也有
利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合作与交往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小组合作
学习,既是 一种适应个体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合作”现代人格的基
本途径。在二期课改的实施 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无可回避地需要考虑“今天究竟如何上好
课”的问题,相信答案也是丰富多彩、见仁 见智的。但不管怎样,转变教学方式,以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可持续地发 展的主旨将始终如一。
5 小结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最终也运用于生活,从这个角度 来看,数学学习的内容应
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新课程目标强调了“学生的发展”,从 学生的需
求出发,对于每一个知识技能领域或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操
作实践,讨论探索,相互交流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
猜测、讨论、 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并使学生在积极


的参与数学学 习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王俊果. 小学数学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3).33-34

[2]
孙玉军. 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6S).54-55
[3]
马玉清. 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6,4(2).104-105

[4]
张海琴.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例谈. 科学时代.2006(7).117-117

[5]
吴发琼.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16(8).25-25
[6]
邓友祥. 小学数学教育中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证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2005(6).68-76
[7]
姚锡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几点尝试. 福建教学研究.2003(3).47-47

关于学习的名言-学雷锋的心得体会


十八大新党章-上海大学本科招生网


上海大同大学-武进中考分数线


湖北省邮政管理局-假期社会实践


汽车市场部-出纳的职责


黑龙江大学排名-生物教学总结


西岸音乐节-物流实习报告


雪景的作文-海底两万里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