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德育论文
眼睛起针眼-全国劳动模范待遇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之我见
黄勇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德育教育是建立教书育人的系统工程和
提高全民
族的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是我
们一线数学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之
一。
一、突出渗透的重点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
包括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献身祖国的建设等。在教
学中,教师要结合有关数学史料、
说服力教强的有关数据和引证,让学生认识到
我国在数学、科技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二年级数学上册
100以内的进位加法
和退位减法中,教材给出的内容是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分布情况,教学的主目
标是让学生掌握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此
教材向学生介
绍中国运动健儿的拼搏的精神,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2 、哲学教育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互相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规
律,所以数学学科本身就充满着
辩证了因素。在教授加减法运算的时候,可以适
当引导学生观察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学会分析二者之间的
关系,找到联系。一方
面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同时也向学生传达一种思想——哲学思想,<
br>事物之间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彼此影响的。
3、非智力因素教育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2000年3月)中提出发展性领域的一大目标为:通过
数学学习
,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目标等方面获得发展,
让人人都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不
同的收获。情感目标作为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
部分,强调学生的发展不在仅限于课本知识的获得,而重视
的是非智力因素的获
得,如:克服困难的精神;合作探究的精神;刻苦钻研的精神;勤于思考、坚持不懈的精神等。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情感目标重视起来,给学生发
展非智力因素创造合
适的契机。
二、探究渗透的方法
1、情感诱导法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教学中,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引导者,
重要的德育
教育内容应该通过教师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
切的感受到,体会到其中的情感。教
师还需要恰当地组织教学,灵活地选择方法,
设计好环节,做好充足的准备。
2、背景介绍法
数学教材中的很多原理、数据都是我国劳动人们最先发现或计算出来的。因<
br>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进行介绍。如:今年二年级上册的乘法口
诀时,教师应向学
生讲明,它是我国祖先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发明了,足以凸
显我过古代劳动者的智慧。通过教师简单的
介绍,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课堂渗透法
数学是一门研究的科
学,自然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内
容也就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
住“渗透点”进行教学。这个
“渗透点”可以是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也可以是一个教学过程。二上乘加
乘减
的解决问题一课中,内容其实比较的简单,课堂上老师如何渗透德育思想就很值
得推敲了,
如果只是简单的讨论写出答案,汇报„„那么课堂效果不见得很好。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找不同的计算方
法,然后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去找找原因,
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有的学生就会说,答案是一样的。那
答案为什么是一样
的?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入和渗透,最终学生会理解,原来解决问题还可以用很
多种方法,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点。这样学生在乘加乘减的算法和列式
的同事,也受到了联系
、比较、转化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4、习题引伸法
把反映祖国建设成
就、家乡变化的数据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编成
相应的习题,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
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1)
1949 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 万吨,1991年达到7000
万吨,1996年达1亿吨,
1996年比1991年增产多少万吨? 1996 年的钢产量是19
49年的几倍?(2)我国
1996年:钢产量达1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却处在世界第100位
以后;
煤产量是14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却处在世界第75位。 通过计算、对
比,不
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感受
到了祖国的经济实力和其他强国
间的差距。
5 、竞赛激励法
利用儿童争强好胜、荣
誉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地引入竞争
机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如为发挥
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集
体观念和竞争意识,可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冠军赛、速算赛或抢
答
赛等活动;为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说话完整、书写清楚等习惯,可定期组织“比
谁听课最认
真”、“比谁回答问题最完整”、“比谁的作业最清楚”的三比活动,
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觉性和自制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只要教师做到了
“渗透有心、渗透得
法”,那一定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