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文: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学生评语-毕业生自荐信
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进行有目的、有组
织的独立或半独立的学习活动,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线。《数
学课程标准》要
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
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无论是数学知识
的
探索与获取,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技能的形成与熟练,还是学
生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策
略的体验与丰富,以及学生学
习数学情感和态度的取向与体验,都必须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结
合多种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对具体
数学问题的解决
过程中来实现的。下面本人就结合平时的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
实际,谈谈如何实
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
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
活动,如运用讲故
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
br>因为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
纳知识的程度越高。陶行知先生曾有过这
样的论述:“生活即教
育”。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架设起数学与生活
这座桥,
让学生往返于数学与生活之间,让学生在“实际生活”
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现实的数学”,体
会数学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并让学生在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
的同时,又感到
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样,一方面使学
生有兴趣地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使学生感受到自
身
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
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例如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
时,我首先出示学生熟悉的五角星,让学生找出它的角,初步
感知角,接着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比一比,看谁找到
的角最多”,以此激发他们的
学习兴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
中处处有角,从而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如,在
教学《连加》内容时,我首先开展了一个拍球的比赛,把班上
的同学分成两队,每个队派四个代表参赛,
请一位记录员把每
队每分钟拍球的个数记在表格里,然后再请同学们算出每队拍
的总数,找出胜
利的一队,以此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
二、引导学生求异创新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
应动手实践、自主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就要打破教
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允许学生“插嘴”。爱因斯坦说
过:“提出一个
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
励学生多提问,发表独特见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
径。
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哪怕某些发问
是可笑的、甚至错误的,教师
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引导、鼓励,
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比如,在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我出示了下面一组练习,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5+5+5+5(2)3+3
+3+2(3)2+2+2(4)6+6+6
+9。(1)、(3)题学生很顺利地改写了,而对(2)
、(4)
题则表示否定。但通过仔细观察,有学生说:(2)还可以改写
成3×3+2、3×4
-1,(4)还可以写成6×3+9、6×4+3,虽然
改写的是乘加、乘减算式,但却说明学生善于提
出意见,体现
了创新意识,我也给予了热情的鼓励“你真会动脑筋!”、“你真
聪明!”,保护
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三、要关注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
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已
基本采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在备课时教师要深入研
究教材,理解
教学目标,认识教学对象,确定需要合作学习的
内容,为合作学习提供可研究的问题。如
我在教学一年级《分
类》一课时,开展小组合作,利用所提供的商品布置“小商店”;
在教学《
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组内合作,利用长
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拼摆出你喜欢的东西。
通过这样
的练习,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体验到合作学习的
乐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参
与的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就是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些问题不能离开学生已
有的知识结构,也不能超越学生当前
的认识能力,要使问题经过小组的努力合作能够得到解决。
四、运用激励性的评价
激励性评价就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
取方
面的赞许,哪怕是回答错误,教师也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
进行适当的鼓励。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一次激励
性的评价可能
会影响其一生。这种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更在
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增
强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感受。
课
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这些学生的
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而且
他们的基础、
性格、智力等都存在着差异,如果用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那是
不合适的。对不同层
次的学生,评价标准应不同。同一问题对
不同类别的学生的不同回答,也应做出不同的评价。对学困生<
br>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要使他们真正感受
到老师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对
优等生的正确回答,除了
要给予充分肯定外,还要对他们提出期待和希望,让他们更加
努力,去
争取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