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
中大南方学院-泉港区教育信息网
【创新教案】
1.《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
br>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
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
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
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
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
熏陶,获得
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
读探
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
的能力,注重情感
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都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
一奇景。上节课我们初读了
《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就
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课件出示:复习词语,理清脉络。
平 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师: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
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
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师:江潮还没有来,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找出描写江面的句子读一读?
师:那么,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谁能找出描写海塘大堤上景象的句子
读一读?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什么,盼什么?
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品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
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
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
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
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
察了哪几处地方?
(镇海古塔、中山亭、观察台、小山)
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
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
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
不清,文中哪个词是
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
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二)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
到
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
么叫人声鼎沸
?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
说的什么地方?(地
平线)
③ 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 说说“声”“色”的变化。(板书:拉长变粗 水墙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②
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
观。(指名读) <
br>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
要不然,怎么说它
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
哪个词可
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
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
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
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三)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
找找看,哪些词写
“余波未息”?(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
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
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三、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
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
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板书设计:
1观 潮
“声” “色”
潮来之前
望 等 盼 平静 宽阔
人声鼎沸
闷雷滚动 风平浪静
沸腾 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
潮来之时 拉长变粗
天下奇观
水墙
目瞪口呆
白色战马
潮过之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创新教案】
《走月亮》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教学本文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
生的想象力,创设情境,品读感悟,使学生不仅感悟到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美,而且体会到月色下
的意境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抓词抓句去重点体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在
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
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多读、多说,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通过“品读
”来代
替文章的讲解,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避
免把文章
“讲”没味儿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首先,我们先来观看一段flash动画。
(多媒体播放flsh动画:在月光如水的夜
晚,一对儿母女悠闲地漫步。此
间,配以优雅的音乐。)
师:同学们,这种情景美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走月亮”,漫步在洒
满月光的小路上,看着美
丽的景色,感受着妈妈浓浓的亲情。
二、品读课文,深入学习
1.找出文中喜欢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
美好意境自读课文,并找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
多读几遍,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朗读的具体内容,随机点拨。)
设想学生找到的语句:
a:“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里呀?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回答,教师相机引导作答。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指导学生读出那种美好的意境,在读中,在倾听别人读中仿佛看到了作者为
我们描绘的秋天月光下的美丽景色。
多媒体出示静态画面:柔和的月光下,高高的山,村头的
树,村间的路,一
片幽静、祥和的景象。进一步体会自己那种美好的境界,使学生产生如身临其境
的感觉。
师:秋天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
“我”
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b: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
卵石,
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相机提问: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
引导学
生通过想象月光下小溪、山草、野花构成的一幅甜美画面,体会到正
是这种语言,才将本无情感的自然之
物附着上甜美、欢快、幸福情绪,如流水绵
绵不绝。
多媒体出示动态画面:月光下的溪水清澈
美丽,淙淙地流着,鹅卵石布满河
床,小水塘映着月光。
从而让学生体会“我”和阿妈欣赏到
的清澈美丽的溪水,闻到了溪水中山草
和野花的香味,看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鹅卵石间的无数
个可爱的小水
塘和倒映在小水塘里的数不清的月亮。秋风轻拂,无数个小水塘中的无数个小月
亮
随着微波轻轻摇荡。
师:这么美好的画面,谁能用你的朗读来体会体会呢?
学生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欢快、幸福的语气。
c:“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刺声里银光一闪……从
果园那边,飘来了
果子的甜香。”,“走过……走过……走过……走过……”“在我
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
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月光下,秋虫鸣唱,夜鸟飞
翔。妈妈拉着“
我”的手,走过溪岸、走过石拱桥……漫步的画面。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师: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嗅到
了野花的香气和果园
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
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就像到了仙境一样。
三、思想感悟,情感体验
师:你们觉得“我”和妈妈幸福吗?体现在什么地方?
使学生体会到:“我”和阿妈在美丽的月光下散步非常幸福,充满情趣。
师:你有没有和妈妈
或者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
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
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或者家人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来感受
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感受妈妈、家人
身上的温暖气息。
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
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四、总结
《走月
亮》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散文。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
由自主地走进一幅如诗、如画、如室
外田园般的画卷中。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
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伴随着音乐,再读全文,用
心和阿妈一起走月
亮!
学生轻声感情朗读。
五、尝试着背诵全文
六、布置 作业
小练笔: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学会了独立行走,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写一写。
提示:过年过节、生日、爸爸妈妈带你出去玩……
板书设计:
2 走月亮
小路 温馨
溪边 快乐
景美 情浓
田埂 甜美
……
幸福
3 现代诗二首
课题
现代诗二首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
美
好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
重点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
难点
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第一课时
1.认识本课的字词。
教学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
目标
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 谈话激趣,交流导入
(课件出示2)
设计意图
1.认识“巢、苇、罗”等6个生字。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
【设计意图:激趣
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说想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 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古
2.(落叶、丰收)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诗的兴趣,同时概括了
导入
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解了古诗内容。】
(
)分
钟
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3.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
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秋晚的江上
花
牛歌)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巢、苇、罗、眠、霸、占”并分别组词。(课
件出示3)
2.分小节读诗文。
三、 范读诗歌,整体感知
出示诗文(课件出示4)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
四、自由读诗,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自学
生字,通读全诗,为学
诗做准备。】
1.学生练习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出示诗歌指导读)
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
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出示《秋晚的江
上》。(课件出示5)
新课
(1)读诗歌,品诗意。 【设计意图:多媒
教学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体充分调动视觉器官,
(
)
分钟
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充分感受诗句的意<
br>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境。】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板书:归巢的鸟 斜
阳 白色的芦苇 美景)
3.欣赏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
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课件出示6)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
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五、指导朗读,感受诗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
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在音
乐中感受诗的意境,想<
br>3.齐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象诗的意境。】
4.生谈自己的发现。
六、总结拓展,布置作业(课件出示7)
课堂小结
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设计意图:检验
及拓展延
写了作者童年
时的乐趣。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对诗的感悟程度,有利
伸( )
分钟
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于综合能力的发展。】
模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要求:只写一个小节)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板书
内容
归巢的鸟
斜阳 美景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白色的芦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语。
渡( ) 倦( ) 坐(
)
度( ) 卷( ) 座( )
二、读一读,想一想。
1. 《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
2. 《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上做什么了?
三、我会填。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 。
2.花牛在草地里坐, 。
【答案】
一、渡河 温度 疲倦 试卷 坐下 座位
二、1.鸟、斜阳、江面、芦苇。 2.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三、1.还驮着斜阳回去
2.压扁了一穗剪秋萝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诗歌教学的
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
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
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
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
们还有些含蓄。从孩子精炼的发言中,我
发现孩子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
要的信息了。我想,此时
孩子们心中已经积淀了一定的情感。围绕诗歌的中心,让孩子对各种新诗内容的
细节(关
注诗的字、词)进行进一步的感悟。一节课就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悄悄地的过去了,通过诵
读,感悟讲解,分析,孩子们对儿童诗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
了升华,孩子
们的情感通过读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足之处:
但因为课的容量较大,一心想要让学生对诗
歌有个比较系统地了解,自己时间观念又
不强导致了效率不高,看来,还是要赶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严格
要求自己,上出实用高效
的创新课。
【教材分析】
《现代诗
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秋晚的江上》
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
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
苇,微风嬉水,一派秋
晚江上的景色。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
《花牛歌》是诗人徐志
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
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
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作者介绍】
刘大白(1880—1932
年),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
改名刘靖裔,字大白。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
发表反对袁世凯的文章,东度
日本避难,加入同盟会。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国文。次年回国编《
杭州报》,
并出任浙江省议会秘书长。1918年去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19年
任浙江教育总干事。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等并称为“五四浙
江四杰”。他写的《卖
布谣》,是最早反映农民疾苦的有名诗篇。早期作品结集为
第一本诗集《旧梦》。付印时自己曾评论说这
些诗“用笔太重,爱说尽,少含蓄”,
而且“传统气味太重”。后来,作者又加以增补修订分编为《丁宁
》《再造》《秋
之泪》《卖布谣》4本诗集。1926年末续出诗集《邮吻》,感情真挚,诗意更为圆<
br>熟。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
对
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
成员,1918年赴美国学
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
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
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
号飞机由南京
飞往北平途中坠机去世。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
《
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诗
歌集著有:《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散文集有:
《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
集;小说集:仅《轮盘》;戏剧:仅《卞
昆冈》;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译著《曼殊斐尔
小说集》等。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词语,写拼音。
芦苇( ) 霸占( )
二、精挑细选。
1.装
妆: ( )扮 假( )
2.峰 锋: 山( ) (
)利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一眨眼,比喻很短的时间。( )
2.鸟或蜂、蚁等的窝。( )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1.《秋晚的江上》描写了一幅倦鸟
、斜阳 的画面。
2.《花牛歌》中描写了 、
、 等景物。
五、重点段落品析。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1.从“头白的芦苇”景物可以表达出诗中描写的是
。(季节)
2.从“斜阳”表达出是 。(时间)
3.“把斜阳掉在江上”是真的斜阳掉入江中吗?你以为是什么?
4.“妆成一瞬的红颜了”“红颜”指的是什么?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想一想,说一说。
《花牛歌》中你还能想象出一幅花牛在草地上怎样的的画面呢?说一说吧。
参考答案:
一、lú wěi bà zhàn
二、1.妆
装 2.峰 锋
三、一瞬 巢
四、1.归巢 倒映江面
2.草地
白云 太阳 山峰
五、1.秋天 2.傍晚 3.不是。斜阳倒映在江面。
4.芦苇被晚霞映成红色。
六、略
【创新教案】
《繁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在教学时,应将学会观察大自
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
景状物抒发感情作为教学重点;将理解不同时期有不同感受作为难点。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
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学
时,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
一定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感受?晴朗的夜
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
,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
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
动之后,有一位
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
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
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指名学生介绍巴金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①
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
句;
②
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③ 理清文章结构。
2.学生分
小组讨论课文。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再看
看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
,并与之比较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参考答案)
①略
②按时间顺序。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
③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
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
受。
第三部分(第三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师生互动)
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
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
麻的星星。”“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
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
在小声
说话。”
教师点拨: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
br>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
修辞
手法?表达了一种什幺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
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眨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
br>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
童心、童趣不减。
3.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
其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十分生动形象的写出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查找搜集有关星星最新信息的资料,结合文学分小组出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4 繁
星
巴 金
从前 小时候望星天 对星天的依恋
三年前
回忆三年前望星星 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对繁星的热爱
如今 在海上望星星
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对光明的追求
创新教案
《鹿柴》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鹿柴》是一首描写空山静寂,景色幽深的
古诗,学生能通过图片联系生活,
理解古诗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朗读理解古诗,边读边想,能
用自己的
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难点是展开想象,体会这首诗
所表达
的意境。学生具备一定的词语理解能力,对古诗也有积累,形成了一定的
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平
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诵读旧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让我们伴随着音乐读一读这首古诗。(出示一首古诗)
二、汇报资料,进入情境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鹿柴,柴在这里读作zhài,齐读
题目。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
生各抒己见,师补充介绍:王维九岁就能提笔
写文章,二十一岁中了进士,以后
在朝廷当官,他的才能与他的刻苦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3.了解了诗人,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一起走进鹿柴。(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
边看画面
)在我国陕西,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诗
人王维游览了这里,吟诵出了《鹿
柴》。
三、学法指导,合作学习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学文章也好,学诗也罢,都
要多读,读可以分
四步:点读、朗读、思读、品读。每一步我们都要怎样读?谁来说给大家听。多
媒体结合学生所说来一一出示。
点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整体感知全诗。
朗读: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思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品读: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请同学们点读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可以查字典、看注释、找资料,小组合作
学习,解决诗中不懂的问题。
4.汇报:你们组解决了什么问题?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5.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品读,指名读。最后一生配乐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
什么?读得这么美,能不能把它快速背下来,试着背一背。
学生配乐试背。
6.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四、画一画,吟诵诗词
1.王维
诗的一大特点是“诗中有画”,请同学们按照你心中所想的,画出你
心中的山水鹿柴。投影展示。
2.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景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五、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
一体的美妙感觉。
板书设计 :
鹿柴 王维
空山 人语 返景
诗中有画
深林 青苔
恬淡幽静
【创新教案】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根据童话故
事的特点,本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童话世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
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
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安徒生写的童话《一个豆
荚里的五粒豆》。(课件出示课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齐读课
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自由表达。)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同学们都很善于提出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首先,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一下作者。(课件出示作者资料)
1.咱们再一起来学习一下本课的生字。(课件出示生字)
2.下面请同学们自读一下课文。
3.课件展示要求:
(1)那粒最小的豌豆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拿出课文标上段号。
(2)学生读读课文边
读边思考:小豌豆是怎样长大的?小姑娘又是怎样长好
的?小组合作完成填空。
小豌豆刚到长满青苔的窗台上住下时,小姑娘(病得可厉害了)。
小豌豆长出了小叶子,小姑娘(心里真高兴)。
小豌豆沿着线猛劲儿长,小姑娘(脸色好多了,还能自己坐上一个钟头呢)。
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小姑娘(脸上放出健康的光彩,眼睛发着亮
光)。
三、细读童话,理解内容
(一)边读边思体会情感根据板书提出问题。
学到这里你
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提问并通过重点研读课文段联系上下文
阅读解决问题。随机朗读。
(让学生体会到: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姑娘的愿望,使她鼓励起了战胜病
魔的信心,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惊喜的感情)
(二)想象说话:小姑娘看见了绿色心里真高兴。
小豌豆爬上了窗台看见了
小姑娘。小姑娘看见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心里真是高兴极了。小姑娘对
小豌豆有着怎样的感情,小豌豆又是怎样说的呢。
独立说话练习:小姑娘对着小豌豆微笑。学
习、段理解作者对五粒豌豆的两
种态度小结。当小豌豆开出嫩红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
了。
四、总结全文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奉献
爱
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处处充满爱!
板书设计: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小豌豆:爱……
【创新教案】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蝙蝠和雷达
》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科普
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
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
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组课
文的教学应注意:要在理解词句,练习给课文分段的
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
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教学
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
(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
椅呢?(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
眼睛。既然眼
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
以
避开障碍物呢?好,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和雷达》。
二、品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1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1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
行呢?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它是怎么解释的?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
案。
(“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
上得到了启示。”)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启示”,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
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
秘?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4至第7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这一自然
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
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
br>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
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
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
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让同学们4人
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4、5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
表,讨论后集体填表。)
第一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
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
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试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情况。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蝙蝠夜里飞
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多媒体播
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
更科学?同学们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
一下。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
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
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
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6、7自然段。
1.指名读第6、7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
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
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
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
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
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
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试
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
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7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
里飞行的秘密。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
种声音叫做超声
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
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
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
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
了什么启示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
以说明。)
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9.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
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
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
11.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
四、划分段落
1.指导分段:
仔细看
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小组
讨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至第7自然段;
第三段:第8自然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完成思考练习3。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2)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
br>(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
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
路的。
(选择(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2.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六、总结归纳
同学们,
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
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
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板书设计:
6 蝙蝠和雷达
第一段:第1、2自然段;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第二段:第3至第7自然段;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
第三段:第8自然段;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
【创新教案】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整堂课首尾呼应。先抓住中心句中“呼风唤雨”一词,导出主问题: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
纪?通过主问题聚焦
到三四两个自然段的过度句: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
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
变成了现实。抓住句中“幻想”
与“现实”两个词,分别学习三四两个自然段描述的“过去”与“现在”
,重点
品读“现在”。然后,水到渠成,总结说明方法,提升人文主题。最后,回归中
心句,设
疑导入下一课:20世纪还是一个怎样的世纪?20世纪呼风唤雨的,那
么“将来”呢?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期待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书。
(出示课件,并介绍路甬祥主编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2.老师摘录了书中的一些瞬间。
(课件出示:教师用书中的20世纪主要成就简介)
3.设疑:那么多的成就,如果让你写一篇文章介绍,你会怎么表达呢?
二、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路甬祥爷爷是怎样写的?
2.学生读题。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三、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当然,别忘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基本要求。
2.学生读课文。
3.字词学习。
(1)出示字词,学生自由朗读。记下自己不会读的。
(2)同桌互读,互相帮忙纠正读音。
(3)个别检查。
(4)释义: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或引导用工具书;或引导在文中语境中理解;或联系生活理解)
(5)读完词语,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出示难读的句子。)
四、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读完课文后,谁知道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或:读完课文后,
谁知道课
文中心句是哪一句?
(也可教师直接问: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然后板书中心句)
(1)读句子
(2)“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
a自由说。
b教师出示词典中的几种解释,让学生联系课文选择。
(3)刚才,有个同学问:为什么说2
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请大家
再次默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把相关的语句划下来。
五、品读课文,感悟巨变
1.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出示语段一。
语段一:我们的祖
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
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1)读句子
(2)里边有一个生字,(教师板书:幻想)
a这个字与“幼”容易混淆,写一写。
b幻想是什么意思?或找个近义词
(3)古时候人们都有哪些幻想。(板书:过去)
a学生交流,读文中句子
b都说美好的愿望源于生活,那么古时候人类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导入语段二。
2.根据学生交流引出语段二
语段二: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
慢吞吞、静
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
没有
汽车。
(1)读句子
(2)是的,人类“上百万年”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么这“上百万年”
是多少年呢?
教师板书:7000000
(3)引读
一百万年过去了,人类生活在……
三百万年过去了,人类还生活在……
七百万年过去了,人类依然生活在……
(4)终于到了20世纪,(引导学生读语段一)
a课文中哪段话告诉我们,这些幻想都变成了现实?
(板书:现在,现实)
b导出语段三
3.根据回答,出示语段三
语段三: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
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
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
机、高速
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读一读,想一想,20世纪这么多成就,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2)我们再细细
地读一读前半句,作者的用词很有特点。(出示:0世纪,
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
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a引导学生发现动宾结构。先让学生发现,再提示
b读一读。教师读动词,学生读名词
c请学生仿。有困难就提示练习
(3)这么多的发现与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比如:
(教师出示:20世纪,
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
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
“地球村”。
看电视,只要轻轻按一按遥控器,丰富多彩的内容、五彩缤纷的画面就展示
在眼前。
a让学生选择一种发明,进行练习仿写教师的例句。
b生师交流
c教师相机小结,解释“地球村”
(4)带着这样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感受科技带来的巨大变
化。
4.把过去与现在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这是一种什么说明方法?
(1)根据回答,板书:作比较
(2)从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科技
5.引读:是的,是科技让7000000多万年的幻想,在100年
便实现了,所以,
读(出示语段一)
(1)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这种变化,你会用什么词,什么
话?
(2)作者是怎么形容的呢?
(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教师讲授这句诗的原意
b在这里作者想表达什么呢?
c抓住“忽如一夜”,引导读出快的感觉
抓住“千树万树”,引导读出多的感觉
六、呼应开头,设疑结课
1.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1)再谈对“呼风唤雨”的理解
(2)再读这句。
2.20世纪还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20世纪呼风唤雨的,那么“将来”呢?
(板书:将来与?)
3.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科技
过去 现在 将来
幻想
现实 ?
作比较
【创新教案】
《蝴蝶的家》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纵观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构思独特、情感强烈,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
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全文,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
爱之情。 基于对教材
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其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是
本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
善于思考、长于观察的良好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不断探索的
精神是本
节教学的难点。因此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在教学中进行了这
样的尝
试:围绕主线,品读急切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
,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蝴蝶在干什
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蝴蝶的
家》,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
家。
二、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刚才
我们初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吗?是什么心情?(作者为
蝴蝶着急、担心)你们呢?
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呢?请同学们默读课
文,用心体会,用笔画出有关
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寻找答案,读的时候勾勾、画画、写
写,
然后与你小组的同学分享学习的收获好吗?
2.学生汇报。
(1)第1段:
如果汇报到第三句时,教师引导:天气是怎么难为蝴蝶的?谁来读一读。找
学生读第二句,(出
示第二句)此时作者心里在想什么呢?
“山雨欲来风满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
咔嚓地照亮
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
这样
糟糕的天气,这不是……(难为蝴蝶吗?)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读这
句话)指名读,然后再齐读。
(2)第2段:
还从哪儿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预设:
生: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如果学生汇报出:我从“怎么禁得起这么猛烈的风雨呢”看出作者为蝴蝶着
急、担心。
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从这看出为蝴蝶着急、担心?作者当时在想什么?
让我们读出蝴蝶的美丽与柔弱。
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
的美丽;沾上泥污,
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同学们,说到
这
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你们心里着急吗?
指导朗读:“想
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谁能通
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
(3)第3、4自然段
最后一句话“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同学们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
我因为什么真为蝴蝶着急了?(作者找了多
次都没有找到蝴蝶的家,所以更着急了。)
哪些词
语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找家时的着急心情,勾一勾、读一读。通过对
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
作者作了这么多种假设,下雨的时候,蝴蝶是躲在这里吗?你是怎样认为的
呢?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一次次猜想,又一次次否定,作者一次次为蝴蝶找家,希望的是什么?
(4)第5段
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她的话是谁的话,让我们来读一读小女孩的话。
(出示第五段)
小女孩是怎样看待蝴蝶有没有家这个问题的?(三个一定)
小女孩连续说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确信不疑)你们想一想,小女孩
在说这些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在这篇文章里,这仅仅是小女孩的心声吗?你过能从小女孩的话中体会出作
者哪种美好的愿望?
好,让我们再读小女孩的话,通过小女孩的话把作者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
三、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和交流,在我们的探究即将告
一段落的时
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认为蝴蝶有家吗?这个美丽而香甜的家会在哪里呢?张开你想
象的翅膀,说一说。
板书设计:
8蝴蝶的家
着急
【创新教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
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
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
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
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
人墨客都留下了大
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哪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
—《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
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圈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
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
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
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知诗意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品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
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
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
br>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
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
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
成岭侧成
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
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
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的赞美之
情。你能不
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
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
br>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
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
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
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实写)
(不同角度)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创新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课文,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
学生解决问题也就是导思释疑的方法贯穿全文,让学生去领悟,感受文本,这样
既从感性上认识到语言
的形象性,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细心观察。同时
插入一些背诵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今天就来猜猜老师出示的谜语吧: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过渡:丝瓜和葡萄向上爬都是靠的什么 ?
搭架子
前几天老师让你们去观察的爬山虎,你们发现爬山虎向上爬靠得是搭架子
吗?不是,靠的是脚。
二、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脚写得大一点。
看了老师所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啊?
预设: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学生回答
三、研读第三段:
1.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3、4、5)
这三段中的哪一段能回答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2.找一名同学来读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
学考虑咱们刚才提出的问题:爬山
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板书:位置:叶柄反面
形状:枝状 像蜗牛的触角,还像什么?
颜色:嫩红
作者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样子写得那么具体,是因为作者——“注意观察
了”。我们一起来细细地读读
这一段,体会作者的细心。三分钟后抽查。
四、研读第四段
作者还注意了什么?
1.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变、巴、拉、贴、爬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学生利用这些动词来说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总结:是啊,爬山虎就是这样今天一脚,明天一脚。这个月一脚,那个月一
脚,历经两三个月,
甚至半年,在你不经意间爬到房顶上去了,你要不花点时间,
还真不知道它是怎么爬的。所以除了认真看
之外,还要坚持观察。
五、研读第五段
作者还注意到什么了?
触着墙的——枯萎
没触着墙的——变成灰色
今年,作者注意了爬山虎的脚,过去没注意,那他过去注意了什么?
爬山虎的叶子。
六、总结拓展
1.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
br>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旳脚给我们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2.说说你的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叶柄反面
形状:六七根细丝
颜色:嫩红
【创新教案】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
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
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
生学
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
用富有情趣
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自主探究,点拨启导,
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钻研文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
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师:各位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们,你们辛苦
了。经过上一节课的工作,你
们初步了解了小家伙的住宅。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用“
”画下有关句子,
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2.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3.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
我的住宅里有电灯、
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谁的住宅好?(当然老师的好)
二、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老师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加深加阔 不断修整)
师: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
己长年累月不
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
会
作者的情感。
课件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
伟大的工程了。 <
br>指导朗读: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
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
思想感情。
三、变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
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五、作业拓展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如何建造的。
2.选择以两种小动物进行某些行动的观察,并写下来。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板书设计:
11
蟋蟀的住宅
特点: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创新教案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正确的用眼常识,养成保护眼睛的好习惯。
3.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眼睛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一、体验感受,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想过如果你的眼睛看不到了你会怎样走路吗?下面让我们试一
试。
1.
让学生用消毒的纱布蒙上眼睛,在过道里走路,然后说说用消毒的纱布蒙
上眼睛走路的感受。
2.让学生戴上眼镜整理图书,然后说说戴着眼镜做事的感受。
二、了解眼睛,叙述作用
1.课件出示眼睛结构图,大体了解眼睛结构。
2.让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说说眼睛的作用。
三、联系生活,评论做法
1.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小学生边走路边看书),让学生说说这样做好吗?
为什么?
2.课件出示第二幅图(小学生躺在床上看书),让学生说说这样做好吗?
为什么?
3.课件出示第三幅图(小学生用脏手揉眼睛),让学生说说这样做好吗?
为什么?
4.课件出示第四幅图(小学生看电视距离近),让学生说说这样做好吗?
为什么?
5.课件出示第五幅图(小学生在光线黑暗的情况下看书),让学生说说这
样做好吗?为什么?
四、总结方法,落实行动
1.学生说说怎样保护眼睛。
2.教师小结:我们平时做到:
(一)光线须充足:光线要充足舒适,光线太弱而因字体看不清就会越看越
近。
(二)不走路、躺着看书,不用脏手揉眼睛。
(三)
阅读时间勿太长:无论做功课或看电视玩电脑,时间不可太长,以
每三十分钟休息片刻为佳。
(四)
坐姿要端正:不可弯腰驼背,越靠近或趴着做功课易造成睫状肌紧
张过度,进而造成近视。
(
五)看书距离应适中:书与眼睛之间的距离应以30公分为准,且桌椅的
高度也应与体格相配合,不可勉
强将就。
(六)
看电视距离勿太近:看电视时应保持与电视画面对角线六—八倍距
离,每30分钟必须休息片刻。
(七)
多做户外运动:经常眺望远外放松眼肌,防止近视,向大自然多接
触青山绿野,有益于眼睛的健康。
(八)营养摄取应无均衡:不可偏食。
(九)每天做眼保健操。
五、组织比赛,激励行为
1.学生选出评委。
2.分组开展眼保健操比赛。
3.评选出冠军组。
六、拓展延伸,加强体会
结合自己搜集的有关眼睛的知识,办有关护眼手抄报一份。
【创新教案】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轴,挖掘语言训练点,多渠道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引领
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并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大意,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盘古开天地》,混沌的宇宙中,盘古
沉睡
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他突然醒了,接下来,故事将会发生什么呢?谁能按顺
序简单地讲
讲这个神话故事?
2.指名讲故事大概内容。故事先写宇宙混沌一片,接着盘古用斧子劈开天地,
然后用头顶天,用脚蹬地,使天地成形,最后化为万物,有了美丽的宇宙。
3.你们讲得真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神话故事,仔细读课文,读懂这
个神话故事。
二、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一)1.自由读2—6自然段,如果把一篇文章能读成一句话,那么这篇神
话能读成哪句话?画出来。
出示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指名读
2.如果你能把这句话读成一个词,就更了不起了,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哪
个词?
板书:创造
指导读好创造这个词
3.再读重点句,
4.存疑: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
(二)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你知道了什么?在带给你体会的句子上就做上记号。
(很多同学都做上了记号,做记号,表明你在思考,善于抓住重点字词,关
键句子)
交流用最简洁的一个字来回答。板:难
2.哪些词句带给你这种体会?读给大家听一听。
(1)出示:他见周围……
预设:我从劈字看出,很难,因为要用力板难劈
你能抓住动作来体会,能把她用力劈的情境读出来吗?
生读:你抡的是一把小斧子,只能劈柴,不能劈天。
你这样能劈的开天吗?——猛劈
师指导朗读
(2)出示句子:只听一声巨响,……
预设:从“缓缓、慢慢”知道天分开很难
师:把这种难(分)板:读出来(指导读得慢、艰难)
读着读着,文中有几对反义词,你发现了没有?
指浊:你见过哪些东西是浊的?……
是的,一般来说,浊的东西是我们看到的混的,稍微要重一点,清的东西会
往上升,这两种
不同的东西你能通过读,让我不需要眼睛,只靠耳朵就能辨别出
来吗?指名读
听出来了,轻的东西读得轻,向上飘的感觉,重的东西读得重,好像往下沉,
齐读句子。
(三)自由读第三节:思考用哪个字来概括这件事?
板:累
1.示句子: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
预设:我从“头顶天,脚踏地”知道他很累,因为……
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顶天踏地(板书:天地分开)
看图:这就是盘古顶天蹬地的画面,谁能像他那样做一做。
指名上台表演。指导用力蹬,这样才可以读得用力。
问学生要不要休息?
比较:同学们,你们刚才顶的仅仅是一分钟,盘古顶了多少时间?
指名回答:(网上查)
联系上下文
从“不知过了多少年知道”
引读:真会读书,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
一年过去了;生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
一百万年过去了,生读……盘古真累呀,累得——指名说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天地终于成形,盘古却累得倒了下去,这一倒,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都变成
了什么呢?好好读这一段,同桌两人,一个读盘古的身体部位,一
个接变成了什么?(板书:天地成形)
同桌互相读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
难怪有人说,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幅画。
2.盘古仅仅变成风云、花草……,他身体的哪些部位还变成什么?展开你想
象的翅膀。
指名说
3.你们的回答,终于让我明白了,盘古的身体,化作了宇宙万物。(板书:
化成万物)
老师把句式进行改变,咱们合作读,一起分享这段美妙的文字带
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师生分读。背下来
4.让我们做一个大胆的想象,如果没有盘古,就没有什么?
5.什么都没有的宇宙
就是开头说的“混沌一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
对盘古说?写下来。(板书:宇宙混沌)
三、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同学们,真的有盘古这个人吗?
是的,这是
个神话,盘古这个人是不存在的,美丽的宇宙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以前,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有些
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人民就创造了很多有
趣的神话,在我国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神话故
事,它是古代劳
动人民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板书:美丽宇宙)
四、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2.用得好的词语抄下来
3.看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宇宙混沌
天地分开
天地成形
化成万物
美丽宇宙
【创新教案】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
过程中,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针对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营造和谐、富有
童趣的学习气氛;引导
学生多读,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吗?
师:说说你喜欢看什么动画片?
生:我喜欢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生:……
师:这节课,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
一段非常好看的动画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吧![播放课件: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这茫茫的大海上,
一只小鸟弃而不舍地向大海投石子,扔树枝。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
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精卫填海) (设计意图:
为了能够自然地把
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中,通过课件演示,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很快地走进课
文情境中去,教学效果较好。)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想:
(1) 精卫是谁?(板书: 炎帝之女)
(2)
她为什么要填海?(板书:起因:东海淹死炎帝之女)
(3) 她是怎能样填海的?
(板书:发展:精卫日日执着填海(坚持不懈
决不放弃))
2.围绕三个问题讨论学习这篇课文。
3.再读课文说一说你从精卫身上学到些什么?
4.编成课本剧来演一演。
生找伙伴扮演读。先找一组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再到前边扮演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佩戴大海、精卫的头饰,以扮演的形式继续加深对角色
的理解,学生对精卫
填海坚定的信念就会理解的更为透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三、反思课文,拓展延伸
同学们扮演得都很好
,大海无边无际,小小的精卫到底能不能把大海填平
呀?(我认为精卫能把大海填平,因为精卫有毅力我
认为精卫能把大海填平,因
为即使精卫填不平,还有它的子子孙孙,它的子子孙孙也能把大海填平。……
)
同学们,是盘古,使混沌的世界有了光明;是盘古,使万物生灵生存繁衍;
是盘古,使我们
看到了花开的灿烂、日出的辉煌……这一切。(板书:结局:子
子孙孙奋斗到底)
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同学们,真的有精卫这个人吗?这是个神话,精卫这个人是不
存在的,美丽
的宇宙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以前,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有些自然现象无法
解
释,人民就创造了很多有趣的神话,在我国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还有许许多
多的神话故事,他是古代劳
动人民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
老师这也有一首小儿歌送给精卫。你们想听吗?
你是一只
小小鸟本为炎帝女娇娇立志填海不动摇恒心惊天地意志冲九
霄感化多少人激励几代朝我唱只歌儿献给你你
精神长在永不老 老师希望
你们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也都能像精卫一样勇敢、坚定。
板书设计:
13 精卫填海
炎帝之女
起因:东海淹死炎帝之女
发展:精卫日日执着填海(坚持不懈 决不放弃)
结局:子子孙孙奋斗到底
【创新教案】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以较强的整体意识,在教学中展示一个思维放飞的过程,一个情感激荡的过
程,一个言语转换的过程。运用“三点一路,自主互动”的教学策略,围绕“无
火—盗火—受罚—获救
”这一顺序,形成有序的板块,真正体会“普罗米修斯是
个极富同情心而勇敢的神”,争取向心的力量,
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同时以课
文为中心,通过学生读课文,然后调动生活积累,谈感悟,在谈感悟的过
程中,
处处指向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教师适当加以整合,将读文、
感悟层层
推向深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列出框架
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谁能将文章的前因后果讲出来。
板书:无火—盗火—受罚—获救
二、明确训练,体会精神
(一)体会无火的痛苦
1.你能想象到人们生活在“黑暗”中的种种困苦吗?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场
景?
(学习第1自然段。)没有……只好……
练习用“没有……只好……”说话。体会当时生活的困苦。
2.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普罗米修斯极富同情心?哪个词一下引起了你的注
意?
理解“决心”,再读该自然段。
3.小结:同学们,再次朗读读这一部分时,相信你一定也会
对古代人民充满
同情之情,同时又会领略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的决心。
(二)感受有火的快乐
1.读“盗火”的片断,一边读一边想象情景。看看谁读得最投入,脑海里有
电影。
普罗米修斯:你是怎样把火盗到了人间。(普罗米修斯跑到太阳车那里,从
喷射着火焰(yàn)的车轮
上,拿取了一颗火星,带到人间。)为什么要这样小心翼
翼?(火种是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取来的)把火盗到人间后,你还做了些什
么?
2.体会有火后人们的欣喜。
(1)假定你就是那第一次见到火的,人群中的一员,终于告别
了暗无天日
的生活,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读相关的段落。
(2)了解了火的用途后,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我想为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3)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
3.小结:人类有了火种,就能吃到熟食,而熟食
能促进人的大脑的发育,使
人变得越来越聪明;有了火之后,再寒冷的黑夜也不会显得那么的漫长;也是
因
为有了火,人们学会了冶炼金属,不再用那些粗陋的石器工具,从此人类步入了
一个崭新的时
代。
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什么话?
普罗米修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理解“气急败坏”,体会普罗米修斯情愿为人类受苦的精神。
1.人类有了火种,文明进了一大步,可是有个神却不高兴了,从哪里看出来?
板书:气急败坏。
谈谈对该词的理解,你从哪里看出宙斯气急败坏了?
2.
火神为什么敬佩普罗米修斯?
因为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是为人类造福,是正义之举,也是极大胆的行为,
所以火神敬佩他。
3.用心读第六自然段,看看宙斯是怎样惩罚普罗米修斯的?读后你的心里有
什么感受?
4.激活迁移练习
(1)师:每次我读到这里,心里就特别难受,我仿佛看到了这么一幕情景:
一个烈日炎炎的
夏日,大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悬崖石壁被烤得发烫,铁链
摸上去都烫手,普罗米修斯手腕已被灼伤了,
全身被烤得一点劲也没有,这时,
那只凶残的鹫鹰又飞来了,他想把鹫鹰赶走,但手脚都被锁住,一动也
不能动。
鹫鹰对准他的肝脏,用尖锐的嘴,猛地啄下,顿时,鲜血直往外涌,悬崖也被染
红了…
…
出示:“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
(2)你的脑海里一定也会有其它的画面吧:请赶快把它写下来:
(3)生写后交流: 每个学生读后师出示:普罗米修斯承受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煎熬。尽
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
不向宙斯屈服。
一次次的复沓,为的是加强对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伟大精神
的理解。
(4)读到这里,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些什么?
普罗米修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想对宙斯说些什么?
(四)学习“获救”段落
1.过渡:
如果说前文
写到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得天火,我们内心充满感激的话,那么
现在,我们的内心又多了一份感动。感动
于普罗米修斯的高尚的情操,感动于他
那不屈的灵魂。其实,受到感动的不仅仅是我们,还有希腊大英雄
赫拉克勒斯。
他的出现,使得普罗米修斯结束了许多年的残酷折磨。自由读一读第7,8自然
段
,看看,从哪儿可以得知赫拉克勒斯也受到了感动?
2.指名读,读最后一自然段。
比较读:普罗米修斯终于获得了自由。
普罗米修斯获得了自由。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感动着大英雄,也感动着无数的人,历来有很
多的诗人
以诗歌咏他,画家以画来纪念他。
这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诗。
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希望的火苗?
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
是谁?甘愿触犯天条也要救人类于水火?
是谁?身受酷刑却无怨无悔?
啊!巨人,是你给人类带来火种,
送来光和热,
送来人类新的纪元!
尽管上天和你蓄意为敌——
高山险峻、铁链加身,
烈日如火、暴雨如注……
但沉重的铁链只能锁住你的躯体,
却怎能锁住那颗坦荡无私的心!
难道仅仅是物质的火种吗?
不,你给予我们的,
是声声不息的精神火种!
勇敢、坚强、博爱、无私,
这就是你——普罗米修斯!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将本文故事讲给自己的亲人听;
2.课下搜集希腊神话,进行故事比赛。
五、板书设计:
14 普罗米修斯
无火—盗火—受罚—获救
气急败坏
15 女娲补天
课题
女娲补天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1.认识“娲、塌、熄”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隆、扎”。
教学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目标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
重点
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教学
难点
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故事激趣,课前谈话
设计意图
师:大家一定喜欢读神话故事吧?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设计意图:运用故事
的见面礼就是和神话故事有关的哦,请看大屏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里有几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他们是谁?你能说出】
这个故事的名字吗?
1.课件逐一出示:
(1)他开辟了天地,并用身躯化作世间万物。——盘
导入
古(课件出示2
)
( )分
(2)他为民除害,射下了天上的九个太阳。——后羿
钟
(课件出示3)
(3)她化作小鸟,把石子投入大海。——精卫
(课件出示4)
(4)她创造人类,无私奉献。——女娲
(课件出示5)
咱们班同学的语文学得真不错,相信我们一起会学得
很愉快的。
二、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动人的
神话故事——《女娲补天》。(板书:女娲补天)
2.题目中哪个词让你感觉到神奇呢?(补天)为什么?
师:女娲可真不了起,在读故事之前,你对女娲还有【设计意图:初读课
哪些了解?
交流,出示课件:(课件出示6)
文,使学生对课文先有
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传说中的女娲是一个人首蛇身的女神。她用黄泥捏成识,为学生进一步的自
人,创造了人类。女娲就
是人类的母亲。
二、整文感知课文(自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纲:(课件出示7)
①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新课
教学
( )
分钟
③有弄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准备提出。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出示生字“娲、隆、塌、扎、
熄、冶”,(课件出示8)指名拼读。
(1)读准“隆、扎”的读音。
(2)读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
(课件出示9)
塌下:倒,下陷。
窟窿:洞,小孔。
山冈:地面形成高低不平的山脊。
洪水:指可能酿成灾害的大水。
熄灭:停止燃烧。
纯青石:指颜色只有青色的石头。
五彩石:传说中用来补天的各种颜色的石头。
冶炼:用高温熔炼或电解等方法将矿石中的有用
成分
读课文、理解课文奠定
良好的基础。】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
的设置,体现了对学生
语文能
力的培养。理解
词语能力非一日之功,
正是来自于平时的日
积月累。】
提取出来。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10)
(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
窿!
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岗上燃烧着熊熊大火,
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
所围困在山顶上,女娲把
人们从水火中救了出来。又拣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
3.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学生说)
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能把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
(朗读指导)
4.质疑。(师生评议解决)
提出新的问题:(课件出示11)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将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1.默读,想哪些段落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a: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
来痛苦。
学生b:女娲见此情景,很难过,求雨神熄灭大火。造
船救出人们。
学生c:女娲去找五彩石,回来冶炼成水,把天补好。
学生d:女娲把天补好后,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
生活。
学生e:人们还记得………
(板书:起因: 天塌地陷 烧起大火 发洪水)
3.指导学生从内容去想:
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
种心
情呢?(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了解人民的痛苦,一方面
体会女娲看到这场面的心情)
五、指名读第2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
【设计意图:学生边读
课文边想,初步培养学
生的良好读书习惯。】
所作所为及原因。
1.
女娲难过极了。
联系课文第一句来体会。“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
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设计意图:以关键词
过。
为突破口,使学生能有
2.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针对性地研讨文本。
的心情。 】
3.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求雨灭火;造船
救人。(板书:经过: 求雨灭火 造船救人)
六、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
解决第二个问题。
1.
大声自由读文。
2. 找出文中具体补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女娲的精
神。
(1)
(课件出示12)结合挂图理解补天这段话,进一
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第3自然段中的
“女
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板书:炼石补天)
(2)引导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补天的经过。
3.指导朗读这两段话。
七、齐读第5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解决第三
个问题。
1.后来,女娲补好了
天,没有了威胁人们的大火,人
们又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板书:人们又安居乐业)
2.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
八、总结全文
同
学们通过这节课自己阅读课文,已经基本理解了课
文内容。知道女娲是这样一个善良的、能为大家着想的
英
雄。(板书:爱心 吃苦 勇敢)
神话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人们为什么要塑造女娲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物?(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出来,教师要引
导学生议一议。)
教师小结:古人想象出女娲补天这样的神话,说明古人
希望有一天
人能有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还希望人们都能
像女娲这样心地善良,关心别人。
九、拓展延伸(课件出示13)
1. 在女娲的努力下,天被补好了,从此人类头顶的天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适当的迁
及拓展延
空像帐篷似的张开来,再也不会塌了。人
们也过上了幸福
移拓展,激活学生的思
伸(
)
的生活。同学们,你想对女娲说点什么?
分钟
维。】
2.
女娲如此辛苦的补天,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娲的勇
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15 女娲补天
起因 经过 结果
板书
内容
天塌地陷 求雨灭火
人民又安居乐业
烧起大火 发洪水 造船救人
爱心 吃苦 勇敢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一读,并给下面加点的字加上拼音。
(
) ( ) ( ) ( )
女娲 塌下 挣扎 冶铁
....
二、给括号里正确的生字画横线。
(治 冶)炼 (熄 息)灭
提(练 炼)
(燃 然)烧 (睁 挣)钱 黑(能 熊)
三、连一连,读一读。
幸福的
大火 嫦娥 尝百草
熊熊的 云霞 大禹
闹海
五彩的 碎石 哪吒 奔月
零星的 生活
神农 治水
【答案】
一、wā tā zhá yě
二、冶 熄 炼 燃 挣 熊
三、 幸福的——生活 熊熊的——大火 五彩的——云霞
零星的——碎石
嫦娥——奔月 大禹——治水 哪吒——闹海 神农——尝百草
教学反思
1. 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
教
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
2.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补白想象: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
很好。
3.不足之处:给学生读的时间少了一些。“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
本”应
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教材分析】
《女娲补天》是部编版四年
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流传千
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
,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
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五彩石,伏羲殿下平台上一块五彩斑斓的巨石,它也和一段美丽的
传说联系
在一起。女娲造人后,人类慢慢地繁衍开来,他们采摘野果,追猎猛兽,过着无
忧无虑
的生活。忽然有一天,一道晴天霹雳闪过,接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天
空突然裂开一道大口子,大雨倾
盆而下,淹没了田野和村庄,转眼间地上变成了
一片汪洋。女娲看到人们哭喊着四处逃命,就决心要把天
空的裂缝补起来。女娲
背着砍山斧,从东山采来红砂石,从西山采来白玉石,
又从南山、北山、中山采
来其他三种颜色的石头,把它们一起放进熔炉里。过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成
了与天空颜色一模一样的五彩石,女娲就用这些五彩石补住了天空的裂缝。大雨
停歇,洪水消退
,人们又过上了自在的生活。相传这块色彩奇异的巨石就是当年
女娲补天后剩下的一块五彩石。我们用水
洇湿石块后,可以看到上面分布着许多
抽象的纹理和图形,有的人说中部是中国疆域轮廓图,四周是龙凤
呈祥图;有的
人则说石面上是许多原始人类的影像。总而言之,这块石头是这座山上独一无二
的
奇石。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我会选动词填空。
泼 装 端 补
女娲把它( )在一个大盆里,(
)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
( ),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 )好了。
二、我要把关联词送回句子中。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如果……就……
1.( )天火被雨神熄灭了,( )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
2.(
)收集到五彩石,( )可以补天。
3.( )女娲补好了天上的窟窿,(
)人们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给句子排排队,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序号。
①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②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
③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
④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⑤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
正确的序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1.《女娲补天》是一篇
,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 补
好天空。课文重点写
这件事。
2.读了《女娲补天》,我觉得女娲是一个
的人,我是从文中和
这两件事中感受到的。
3.《女娲补天》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 )。
A.告诉我们五彩云霞的来历 B.是个神话,是古人想象出来的
C.机智巧妙、心地善良的品质 D.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五、重点段落品析。
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
.
(xìng
xìn)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
巨大的响声震(zhèn
zhèng)醒了。她急忙起来,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
.
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
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
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xióng
sóng)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
.
火围困在山顶上,还有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
2.照样子,写词语。
轰隆隆: 、 、
3.
用“ ”画出描写天塌下来悲惨景象的句子。
4.
女娲见到这样的情景,心里会想着什么?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女娲“找啊找啊”,那么女娲都可能到过哪里找纯青石呢?她到了
( ),但是(
);她到了( ),但是还
( )
参考答案:
一、装 端 泼 补
二、1.虽然……但是…… 2.如果……就……
3.因为……所以……
三、②④①⑤③
四、1.神话故事;五彩石,补天 2.
不怕危险、甘于奉献;造船救人、寻石补天
3.B D
五、1.xìng zhèn
xióng 2. 骨碌碌、呼啦啦、黑沉沉 3.
远远的天空塌下一
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4.
我要赶快
把天补好,让大地重回幸福快乐的日子。
六、
示例:喜马拉雅山顶,没有找到纯青石,阿尔卑斯山,没有找到纯青石的
影子。(答案不唯一)
【创新教案】
《麻雀》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
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
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
句、段、理解课
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同学
们,麻雀是十分弱小的动物,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那只麻雀不仅
战胜了庞大的猎狗,而且深深地打
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麻
雀》这篇课文,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
什么事?(一只老麻雀
为拯救小麻雀,而与想吃小麻雀的猎狗,准备搏斗一事。)(出示板书)
二、研读文本。
(一)事件的起因。
师:引读,我打猎回来,……,突然,我
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
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原来猎狗发现了(一只小麻雀)。
1.猎狗到底发现了一只怎样的麻雀呢?(出示卡片)
请您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课文第3小节。(出示幻灯)
2.哪些词,哪些句告诉了你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
①出生不久(样子……)
②从巢里掉下(体会谈风大)
③无可奈何的,可怜的(为什么会无可奈何?呆呆地,为什么会发呆?害怕
陌生的环境)
3.生概括:这一段主要讲了在打猎回来的路上,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小麻雀。
4.这是一只十分可怜的小麻雀,我们要怎样读,才能表示小麻雀的孤单和无
助。(稍轻、稍慢)
5.齐读第1自然段。
(二)事件的经过。
1.多么孤单力薄而又无可奈何的小麻雀呀,一起看幻灯,而此时此刻,一个
巨大的危险正在向它逼近,当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
露出(锋利的牙
齿),正在千钧一发之际,老麻雀出现了(动幻灯)(板书:想吃)
2.老麻雀又是怎样保护它的
孩子(小麻雀)的,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4、5
小节,用曲线划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的语句。
3.你找到了哪一句?
4.齐读第一句,这是一句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老麻雀飞下来时像
石头
落地,那说明老麻雀飞下来时份量重,(速度十分快,果断,毫不犹豫)这是一
个怎样的动
作,谁来演示一下。我们体会一下老麻雀此刻的心情(十分焦急)因
此,应该读时稍快,语气加重)
5.老麻雀飞下来后,又是怎样做的?(全体男生读)
“扎煞“是什么意思?(是一
般的竖起吗?我们知道鸟雀一般在梳理自己的
羽毛时也会篷起自己的羽毛,那时的毛一定是十分的坚硬,
充满了力量。它扎煞
起羽毛说明了什么?(做好了准备搏斗的姿势)
6.我们不仅看到它
扎煞起了全身的羽毛,而且还能听到他绝望的尖叫,绝望
是(毫无希望)老麻雀为什么会觉得没有希望?
(力量过于悬殊)但是,老麻雀
退缩了吗?逃避了吗?(所以,这尖叫是老麻雀竭尽全力发出的,它明知
自己不
是猎狗的对手,但它仍然决定与猎狗进行搏斗。)(板书:拯救)
所以这句话应该这么读。师范读,生跟读。
第5自然段
1.老麻雀为救小麻雀,不
顾一切地从树上飞下来,而且扎煞起了(全身的羽
毛);竭尽全力地发出了(绝望的尖叫)它还用(自己
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
一心想把自己的幼儿从危难之中(拯救)出来。
2.可是,为什
么它又会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出示卡片)从呆立着
不动,你又会体会到了什么?
请你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己读课文,学习句子4、5两句。
3.浑身发抖是因为紧张?为什么紧张?(力量悬殊)
4.既然老麻雀那么紧张,以至于全身颤动
,连嗓子都哑了,但是不能放弃吗?
你从它呆立着不动,又体会到了什么?(老麻雀信念坚定不动摇,宁
可牺牲,也
要与猎狗展开生死搏斗。)
5.谁能把老麻雀虽然紧张,但又十分坚定的这种复杂的心情读出来。(有勇
气读好的同学的起来读)
引读:
6.老麻雀为救自己的幼儿,尽管它知道搏斗就意
味着死亡,所以因为紧张,
而呆立着不动,发出了绝望的尖叫,但是它仍然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准备着一
场
博斗。
7.是啊!在老麻雀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
br>然地站在高高地,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因为它孩子的生命正在受到威胁。它要
(救自己的孩子)
,所以会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板书)那种强大的力量使
老麻雀毫不犹豫地从树上飞下来,哪怕是
牺牲自己,哪怕是只能延续小麻雀一分
钟的生命也好,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力量啊!(板书)(母爱)
8.这一段是课文的高潮部分,出示卡片,请你用“谁为什么而怎样做的”句
式归纳段意。
9.这一部分中哪些是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的,让我们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体
会。
(三)事件的结果。
1.奇迹终于发生了,老麻雀的幼儿得救了。
2.齐读最后的小节。
猎狗为什么会后退?
老麻雀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母爱的力量)
3.我见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又是怎么做的?(板书:我 唤回 猎狗 怜爱,
感动)
(1)对小麻雀的怜爱(2)被老麻雀的勇气所感动
四、总结
1.学完课文,你觉得最受感动的是什么?(作者正是要赞颂这种高尚又伟大
的母爱)
2.课文写得生动吗?所以我们要有感情地来朗读。现在老师要请一位有信心
读好的同学来
示范读,配乐朗读。
五、板书设计:
17 麻雀
猎狗 想吃 小麻雀
拯救 老麻雀
怜爱
唤回 感动
强大的力量“母爱”
我
17 爬天都峰
课题
麻雀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
2.让学生体会到,一老一小之所以能爬上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彼此
目标
之间的鼓励,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3.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了解这一老一小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教学
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都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由此深入地理解他们不
重点
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
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具
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设计
一 揭示课文题目,启发谈话
设计意图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那里景色秀丽,以
【设计意图:设计这
“奇松、怪石
、云海、温泉”四大景观著称于世。自古
一环节,让学生初步了
就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天都峰是黄山的奇峰
解天都峰。】
(课件出示2)
导入
之一,海拔1810米。
(
)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爬上
钟
这著名的天都峰吧!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课件出示3)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
和
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顶的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
2.学生交流查找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如说说“鲫鱼背”
读通、熟读的基础上感
名称的来历。
知文本的内容。】
三 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教师可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2.认读词语(课件出示4)
石级 铁链 攀登 照相 小辫子 笑呵呵
3.读准下面的多音字。(课件出示5)
假(jià)日 似(sì)乎 白发(fà)苍苍
...
照相(xiàng) 应(yīng)该
..
4.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读生字、新词。
5.推选读得好的同学担任领读员。
四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6)
哩 级 链 颤 攀 猴
鲫 念 辫 呵
2.识记字形。(课件出示7)
辫—辩、辨:左右均相同,关键是分析中间。
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
“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有眼睛和眉毛。
“辫”和发丝有关,所以中间是“纟”。
3.书写提示。
教师示范写“辫”,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紧凑,
然后学生试写。
4.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进行试写。
五 词语理解(课件出示8)
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
1.把要求会写的生字用幻灯片展示,让学生口头组词。
【设计意图:多种方法
识学习生字,便于学生
记忆。】
石级:石头台阶。
抬头望:仰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发颤:颤动,发抖。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分钟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词。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多音字组词。
dū( ) xiāng (
) yīng( )
都
相 应
dōu( )
xiàng ( ) yìng( )
二、读下面的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
( ) ( ) ( ) ( )
石级 鲫鱼 铁链 攀登
....
三、我会选。
居然 果然 忽然 虽然
1.张小红同学(
)学习成绩很好,但身体却非常弱。
2.我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书,(
)听见有人在叫我的名字。
3.中华健儿( )不负重望,在奥运赛场上取得了金牌大丰收。
4.天这么热,家里( )停电了。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 问 老爷爷 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 笑着说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答案】
一、首都 相互 应该
都有 相面 应答
二、jí jì liàn pān
三、1.虽然 2.忽然 3.果然 4.居然
四、1.我仰起脸, 问:“老爷爷, 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
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第二课时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在相互鼓舞下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
目标
2.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
br>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
气和心情。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生字、新词
1.听写。
导入
( )分
钟
2.认读词语。(课件出示10)
tiě liàn pān dēng biàn zi chàn dòng
铁链 攀登 辫子 颤动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
篇课文。
一
紧扣课文题目,承前启后
教具
准备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
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加深印象。】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字,
而不用“登”字呢?(课件出示11)
学生讨论后,使同学们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
用“爬”更能准确地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新课
2.课件展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景观,让学生在课
教学
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课件出示12)边读边
(
)
想“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分钟
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
3.朗读体会两个语气词(啊、哩)的作用,让学生
通过形体演示理解词语。
教师引领学生朗读“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读后,让学生用动作演示出天都峰的高,再用自
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4.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
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及令
人生畏的气势。
5.读了第二自然段,同学们有什么感受?积累优
美的词语。
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二
深入学习,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的情
【设计意图:勾画圈点
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
形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
理解课文。】
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13)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
可以看出“我”害怕、畏惧的心理。
2.指名交流。
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
(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
边读边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八
至第十自然段。
指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4.“我”是看到了什么才下定决心要爬上峰顶的
呢?
自由读课文第三到第七自然段,想想“我”的心
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出示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
论、交流。
(2)“我”和老爷爷
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
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们体会
到:天都峰这么
高,这么陡,你(您)年纪这么小(这么
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向
对方表示敬意,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
攀登的精神。(课件出示14)弄懂句意后,教师可
再
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并指名朗读。
(3)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
段。
5.“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第六、七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圈画描写爬山的词语。
(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是“拼尽全
身的力气”的意思。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
词语来引导学生体会
爬山的艰难,体会到相
互鼓舞带来的力量。】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
山的艰难。
(3)引读第七自然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
山的辛苦及上山后的喜悦。
(4)让学生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
导朗读第六、七自然段。
三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舞爬上峰顶
的
1.老爷爷为什么能爬上峰顶呢?
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想。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2)他看见了“我”,心里又怎么想呢?
(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互相鼓舞,老爷爷也是受到
“我”的勇气的鼓舞才爬上峰顶的。
指导朗读。
四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
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
互
鼓励,共同进步,这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
克服。
五 课外延伸,培养能力
请你把这一周所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
自己的收获、感受。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
分钟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字,而不
【设计意图:小练笔使
学生在写中加深理解,
用“登”字呢?
激发情思,提高运用语
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
力。】
又高又陡
板书
内容
一会儿……一会儿……
爬天都峰 奋力向上 手脚并用
互相鼓励
终于 战胜困难
相互道谢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词填空。
发颤 颤抖
1.看到阿迪力在高空表演走钢丝,真叫人( )。
2.枝条在寒风中( )。
二、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
2.坚定不移的意志。(
)
3.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 )
三、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1.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
2.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
..
四、假如没有老爷爷的出现,“我”能不能爬上天都峰?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一、1.发颤 2.颤抖 3.居然 4.突然
二、终于 决心
鼓舞
三、我觉得能,因为爸爸带“我”去黄山就是要爬天都峰,即使没有老爷爷,“我”也会
靠着自己的“勇气”“奋力”爬上峰顶。即使老爷爷不出现,爸爸也会帮助“我”渡过难
关,爬上峰顶。
教学反思
1.《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准确、形象、巧妙地将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描
写
了出来,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教这两句话时,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
及
时地进行积累。
2.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假设他们是文中的主人公,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引导
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心理,体会爬天都峰的不易,感受主人公勇于攀登的精神。这
样既增
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3.课文中一老一少的对话是重点,采用默读、引读、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让
学生在读中体会他们复杂的心情。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一 黄山四绝
【奇松】
黄山绵延数百里,千
峰万壑,比比皆松。黄山松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
山,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黄山松
针叶粗短,苍翠浓密,干曲枝虬,
千姿百态。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
削似剑。
有的循崖度壑,绕石而过;有的穿罅穴缝,破石而出。忽悬、忽横、忽卧、忽起,
“无
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黄山松针叶短粗,顶平如削,形态奇特,其中著名的松树有迎客松
、卧龙
松、黑虎松、麒麟松、蒲团松等30余株。
遍布峰壑的黄山松,破石而生,盘结于危岩
峭壁之上,挺立于风牙决壑之中,
或雄壮挺拔,或婀娜多姿,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黄山无石不松,奇特
的古松,
难以计数。多少年来,它们抵御风吹雨打,霜剑冰刀,吸取岩石中的点滴水分和
营养,
迎着阳光稳稳地屹立于峰崖之上。
【怪石】
黄山的奇峰怪石是大自然雕刻家留下的杰作,有
的似人,有的似物、似禽、
似兽,惟妙惟肖。其中著名的怪石有“飞来石”、“猴子观海”、“梦笔生花
”、“仙
人下棋”、“犀牛望月”、“金鸡叫天都”、“孔雀戏莲花”等等。
黄山石“怪”
就怪在从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的形状。站在半山寺前望天
都峰上的一块大石头,形如大公鸡展翅啼鸣,
故名“金鸡叫天都”,但登上龙蟠
坡回首再望,这只一唱天下白的雄鸡却仿佛摇身一变,变成了五位长袍
飘飘、扶
肩携手的老人,被改冠以“五老上天都”之名。黄山峰海,无处不石、无石不松、
无松
不奇。奇松怪石,往往相映成趣。
【云海】
高山,一般都可见到云海,但是黄山的云海更
有其特色,可以说是一大奇观,
特别是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云海之中,就更增加了美感。
黄山
一年之中有云雾的天气达200多天,而且云来雾去,变化莫测,时而是
风平浪静的一片汪洋,时而波涛
汹涌、白浪排空,黄山地名亦因此而叫西海、东
海、前海、后海。
【温泉】
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古称汤泉),源出紫石峰下,水质以含重碳酸为主,
可饮可浴。黄山温泉由紫石峰下喷涌而成,与桃花峰隔溪相望,是经游黄山大门
进入黄山的第一
站。温泉每天的出水量几百吨,长年不息,水温常年在42℃左
右,属高山温泉。
二
黄山三瀑
黄山有36源、24溪、20深潭、17幽泉、3飞瀑、2湖、1池。黄山之水,
除
了温泉之外,尚有飞瀑、明荃、碧潭、清溪,每逢雨后,到处流水潺潺,波光
粼粼,瀑布响似奔雷,泉水
鸣如琴弦,一派鼓乐之声。著名的有“人字瀑”、“百
丈泉”和“九龙瀑”,并称为黄山三大名瀑,人字
瀑古名飞雨泉,在紫石、朱砂
两峰之间流出,危岩百丈,石挺岩腹,清泉分左右走壁下泻,成“人”字形
瀑布,
最佳观赏地点在温泉区的“观瀑楼”;九龙瀑,源于天都、玉屏、炼丹、仙掌诸
峰,自罗
汉峰与香炉峰之间分九叠倾泻而下,每叠有一潭,称九龙潭。
三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明代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
归来不看岳”,这是
对黄山作的极高的评价。古人还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说,
意即天下名山有的优点,黄山都具备。
四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在中国——黄山
黄山于199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公元16世
纪中叶的“山水”风格)
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
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
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
而著称。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风景胜地的游客、诗人、画家和摄影家而
言,
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生字。
1.天都峰好像在云彩上面li( ),望着那陡峭的石jí(
),我心里直
发chàn( )。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我抓住铁liàn(
),手脚并用,像小
hóu( )子一样,用力向上pān(
)登,终于爬了上去,还在jì( )鱼
背那留了影呢。
2.爷爷摸着我的小biàn( )子,笑hē( )hē地说:“要好好niàn(
)
书哟。”
二、词语综合运用。
1.在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
颤!
(1)这句话主要写出了天都峰的“ ”,从词语 、
可以看
出来。
(2)“笔陡”的意思是 ,还可以用词语
、
来替换这个词语。
(3)词语 写出了我当时的心理。
2.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
词语
写出了老爷爷的年龄很大,这是一个“ABCC”式词语,请
根据语境,选择“ABCC”式词语填在横
线上。
生机勃勃 波光粼粼 文质彬彬 得意洋洋 兴致勃勃 书声琅琅
春天的万物 教学楼里
得胜的队员 风吹湖面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从“终于”一
词体会到了
,用这个词语写一句话:
2.天都峰看着叫人发颤,看到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我”不在
犹豫,当时“我”
是怎么想的?联系课文,写出当时“我”的想法。
四、重点突破。
对于《爬天都峰》这篇课文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课文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的顺序来写的。( )
(2)课文写了“我”和老爷爷的三次对话。 ( )
(3)学习课文,我明白了要互相鼓励,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 )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五、课内片段阅读。
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
气(鼓励
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 决定)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1.用“
”划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
2.老爷爷的话中表示“出乎意料”意思的词语是
,这个词语写出
了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后 的心情。
A.激动
B.感动
3.爸爸话中的“真有意思”指的是
。
4.爬上天都峰后,老爷爷和“我”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读新闻,写感受。
2018年5月14日10时41分,69
岁的夏伯渝依靠双腿假肢从珠
穆朗玛峰南坡成功登顶,成为中国第一位登顶珠峰的残疾人。1975年<
br>开始,这位戴假肢的夏伯渝就开始了和珠峰的不懈角力,43年的奋斗,
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珠峰
!
参考答案:
一、1.哩 级 颤 链 猴 攀 鲫 2.辫 呵 念
二、1.(1)陡 笔陡 挂
(2)像笔一样的陡峭 陡峭 笔直(3)发颤
2.白发苍苍 生机勃勃 书声琅琅 得意洋洋 微波粼粼
三、1.我和老爷爷爬得很艰难、很费力,也看出我们的兴奋之情。
2.示例:白发苍苍的老爷爷都能来爬天都峰,我不能输给老爷爷,也要爬上去。
四、(1)√(2)×(3√)
五、1.鼓励 决定
2.居然 激动
3. 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4.因为我和老爷爷都是从对方的身上汲取了力量,才爬山了天都峰,因此要互相
感谢。
六、示例:夏伯渝戴着假肢登顶珠峰,靠的是顽强的毅力,只要心中有梦想,为
了梦想而不懈努力,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创新教案
生活万花筒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事去写习
作。
2.引导学生学会审题、选材、明确习作要求。
3.掌握叙述事情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4.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教学重点】
1.围绕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事去写习作。
2.学会审题、选材、明确习作要求。
【教学难点】
1.掌握叙述事情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2.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3.能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写习作。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和大家一起上这节作文指导课
,相信今天的习作指导课会给
我们留下一段难忘的美好的回忆。
师:今天的主题是“生活万花
筒”,接下来大家就一起来讨论一下生活中发生
的令自己难忘的事。(板书:生活万花筒 )
二、解题,理解本次习作重点
师:请大家注意看我们的主题是“生活万花筒”,大家能从题目
中了了解到我
们这次习作是写什么吗?
生:写事,印象深刻的事
师:没错,印象深刻的事,你们觉得应该是什么样的事情才叫印象深刻呢?
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令人难忘的、感动的事
师:对,可是为什么一件平常的事却又令人
难忘呢?那肯定是这件小事当中大
有玄机,小故事当中含有大道理,我难忘,是因为从这件小事中我明白
了_______
道理。
我们每个人生活当中肯定发生
过很多难忘的小事,老师也有件难忘的小事想跟
大家分享。(老师讲故事)
师:大家觉得老师这个故事说得怎么样呢?
生:详细、生动。
师:为什么你们会觉得生动呢?
生:从动作、语言、表情上感觉到的。
师:对,
老师之所以能讲述得那么生动,就是因为老师很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
景,记得事情发生时我的语言、动作
、表情。要是老师把这件事情写成一篇作文
的时候,肯定也能写得很生动的,所以我们要想把一件事情写
得很生动、很吸引
人的话,肯定是要注意事件过程的描写。
三、提出写作要求
1.事件的叙述结构,文章写得清楚明白,有头有尾;
2.注重事件过程的描写,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写清楚;
3.对事件中的人物,特
别是主要人物,当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又是
“怎么想的”,一定要写具体。也就是要把人物
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
等写细致,写逼真,这样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才能更好地表达这
件事所
包含的道理。
4.语句通顺,尝试使用已学过的优美词句,让文章更加生动;
5.不要求字数,但要把事件、体会叙述完整必定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
师:习作要求,应注意那些问题?
1.学生自由交流
出示:事情写清楚
要写出感悟,要突出难忘
师:除此之外,大家在批改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
生:在说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写清楚从中得到的启示。
生:我们要看看文章结构是否完整。
生:内容和选材是否新颖,独特,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带来奇特的体验。
生:叙述有一定
顺序,内容具体,能抓住故事的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
理、神态等描写等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突
出中心,表达难忘。
生:看看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
生:语句是否通顺,是否存在病句。
生:要批出错别字。
师:俗话好:说得好不
如做得好,让事实来检验我们的评价水平,比一比,看
一看,谁的评析水平最高?让老师记住你。好吗?
四、启发诱导学生自愿讲出自己难忘的事情,小组讨论,边说边记录关键字词
师:老师刚才在描述事情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的呢?老师能这样说,你们能试
着也说一说吗?
生:能
师:那现在呢?就请大家小组一起讨论一下,你们都有什么难忘的小事呢?这
些事可能是你自己经历过的、亲眼见过的、也可能是你听说过的;发生在生活中、
学习中的使你高兴、伤
心、或者使你害怕、后悔的小事,这件事的过程是怎么样
的呢?你从其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不管是正面的
或是反面的都可以。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进行发言,一人发言,集体想象画面,纠正补充。
生:做错事被骂;做了好事被老师公开表扬;没听家长的劝告,把钱弄丢了;
师:你能说说这些事为什么使你难忘吗?
生:……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要补充的吗?是不是也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呢?
生:……
五、拟写初稿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那现在呢?就把你们刚刚说的按照老
师的写作要求写在
你们的本子上。看谁写得又仔细又生动。
典型共评:找2篇有代表性的文章。
【创新教案】
《牛和鹅》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根据故事情节性强,场面描写具体生动,道理蕴涵
耐人寻味的特点,教学设
计时主要体现了“读、悟”结合的理念,如:自读、练读、齐读、学生赛读、分
角色读,默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默读勾画出“我”怕
鹅,鹅不怕“我
”的语句。层层推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样在读通、读懂的过
程中自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不断
地将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鹅的谜语
同学们,你怕不怕鹅?
我们学了这篇课
文,知道了作者开始怕鹅,到后来听了金奎叔叔的话而又不
怕鹅的转变。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这个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
比牛大,所以
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
待
牛和鹅的呢?请你读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读,师巡)
2.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同学们找得很正确!就像大家所说的,对于强壮的牛
,作者一点儿也不害怕,
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真
读读5-12自然段,在小组内说说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生读书,
教师巡视指
导,小组内互说)
3.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
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件
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4.
请同学们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孩子们惊呼起来,急急逃跑,鹅追得更快了。我吓得脚也软了,更跑不快。
<
br>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它赶上了我,吭吭,它
张开嘴,一口就咬
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
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
。我就又哭又叫,可是叫些什么,当
时自己也不知道,大概是这样叫吧:“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鹅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跟
你的同桌说一说)
体会到鹅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鹅!
你能读出鹅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
同学们练习的很投入,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1)指名读。
(2)学生赛读。
指导朗读:读出鹅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
5.
我们害怕鹅子,可是金奎叔不怕啊!请你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他一把握住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
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
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然后就像摔一个酒瓶似的,呼的一
下,把这只老
雄鹅摔到了半空中。它张开翅膀,啪啪啪地落到了池塘中。这一下,其余三只鹅
也
怕了,纷纷张开翅膀,跳进池塘里,向远处游去。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鹅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指名回答:“落”“纷纷”“跳
”等词语生动地再现了鹅害怕的样子。你能读
出鹅的害怕吗?自己练习读读,谁想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
起读读。
6. 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
发生了
什么变化?请你读读13、14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7. 好,同学们很会读书,能运用不同的
符号做出标记!谁来说一说作者发
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
改变了态
度和做法。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对鹅,也不再怕它。
8.
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
示)
它虽然把我们看
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教师板书:它虽然把我
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
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教师板书:角度不同 认识不同 结果不同)
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
?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回答)同学们
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真不错!
三、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配乐)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
br>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
同的人就会有不同
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
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那么你
就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笔下生花——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
下来。
板书设计:
18 牛和鹅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
角度不同 认识不同 结果不同
【创新教案】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阅读文本后产生的独特的言语是他们独特的感
受、独特的情思与独特的语言同构共生的产物。加强言语独特性的培养,既要引
导学生对文本、对生活
产生独特的视角,提高他们感受言语、感受生活、认识生
活的能力,又要引导学生以独特的学习方式,对
文本、对生活、对心灵进行自由
的剖析和描述,以使他们的言语流光溢彩、五彩缤纷,还要使他们在语言
与精神
的和谐同构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
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谁知道有关老虎的故事?下面我们学习的这篇
课文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件事,但
是为什么是窝囊的老虎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走进课文去感知一下。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读文。大声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一个记
号,再回读一遍。
2.检查读文。这位同学有这么几句话读得不太顺,让他再读一读或大家齐
读。
三、品读课文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还得把课文读懂、读好。
2.我们来读第1—3自然段。
(1)指名两位小朋友读,谁的朗读读到大家心上去了?我们大家都来这样
读一读。
(2)指名接着读,你也来问一问。
(3)“我多想在台上露露脸,尝尝大家都看着我、给我鼓掌是什么味道。”
表现了我怎样的性格很怎样的心理?(可爱 期待)
3.“你先四脚着地爬上台,见了他
们兄妹俩就站起来,啊呜啊呜叫着,向他
们扑过去,他们逃你就追。等到猎人上场,对你连开两枪,你就
躺下来——死掉。”
这一段用哪些动词具体说明表演时的动作顺序?
(者仅用了“爬”“站”“叫”“扑”“追”“躺”六个动作把老虎怎么演写得
具体明确。)
4.此时我的心里又是怎样的?排练时感觉怎样?
(自信 排练 难)
5.演出时我是怎样的心理?(紧张)我的表演如何?(哄堂大笑)
四、总结全文
作者一直觉得自己演砸了锅所以不开心,觉得“我”真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许许多
多有趣的事情,不论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不论是
好事,还是傻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最
美好的回忆。平时同学们要
多留心生活,把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及时记下来。
板书设计:
可爱 期待 上台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自信 排练 难
紧张 演出 哄堂大笑
【创新教案】
《陀螺》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应抓词抓句去重点体会。如:“恍惚、手舞足蹈”。本课
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在
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
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多读、多说,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通过“品读
”来。代替
文章的讲解,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避免
把文
章“讲”没味儿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
时代的玩具有很多,什么玩具是你印象最深?作者讲述的“陀
螺”是爸爸妈妈童年时代的玩具。这节课让
我们来深刻了解这篇课文。
二、研读文本,理解感情
1.学生小声朗读或默读文章,给精彩片段、句子词语做上记号并在旁边批注。
2.小组讨论,修辞方法。
(1)学生自主品读,探究,
(2)教师引导归纳
①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比喻句:“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
般,
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这个比喻句形象的写出了我得不到陀螺的郁
闷心情,从
中表达了我对陀螺的酷爱之情。
如拟人句:“大陀螺摇头晃脑,挺着肚皮一次次冲过来。”这句话用
拟人的
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大陀螺的得意洋洋,不可一势。
②幽默诙谐的语句。如为削制得心应手的冰尜儿,就差没把椅子腿拿来“废
物利用”了等。
③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深刻地告诉了我
们一个道理:不能只
根据外貌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
三、 拓展延伸
1.你小时候玩过些什么玩具?可曾亲手制作过玩具?谈谈你制作玩具的苦
与乐。
2.你小时候玩过的玩具和作者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
这些变化?
板书设计:
20陀螺
情感变化
郁闷 恍惚 兴奋
自豪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创新教案
安 慰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在别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具有安慰他人的意识,学会说安慰别
人的话。
2.学会倾听,有交际的自信心,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
3.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
品质。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提出安慰
师:同学们,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今天一站
到这讲台上,我的心跳就加
快了,手心直冒汗,刚才还差点绊了一跤……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我说
吗?
(学生:1.问原因 2.来安慰)
师:谢谢你的关心。看着你们一双双真诚的眼
睛,我感到很亲切。谢谢大家,
现在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真是“良言一句暖三冬”呀!这些亲切、温暖
又诚挚
的话,不仅仅让我勇气倍增,重拾信心,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你们的善良和爱
心。其实
,刚才大家跟老师说的那番话,就是“安慰”。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
口语交际——“安慰”。(板书课
题)
师:同学们,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当遇到这些事
的时候,有谁
接受过别人的安慰?说一说别人是怎样安慰你的?(学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都有被人安慰过的时候。
那你们觉得被安慰过之后,心理有什
么变化吗?(学生回答)
二、创设情境,学会安慰
师:是呀,安慰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更是一种爱的播洒。它能让那些身处
困境的人沐浴到阳
光和雨露。现在来看一幅画面(出示图片)
师:看明白了吗?谁来说说莉莉为什么不开心。
师:假如你是莉莉的同学,你打算怎么安慰她呢?请同桌之间互相商量一
下。
假设A:我会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你继续努力,下次一定会考好的。
师:你这是在鼓励她(师板书:真诚鼓励)
假设B:莉莉,你不要哭了,谁都有考试考不好的时候,没关系的。
师:你真是善解人意的孩子,这样莉莉心里就会舒服一些。(师板书:表
示理解)
假设:莉莉,没关系,只要你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就一定能考到
100分。
师:你也是在鼓励她,可是,莉莉试卷上的这道题还是不会做,怎么办?
假设:莉莉,我告诉你这道题怎么做,我教你吧!
师:你的帮助会使莉莉更快的从失败中走出来(师板书:主动帮助)
师:如果你只是看到她在哭,那你知道她为什么哭吗?这时候你会……(询
问莉莉为什么会哭)
师:是啊!要知道她为什么哭才能安慰她,(师板书:问清原因)
师:其实,所有的语言和帮助都出自于我们对莉莉的同情和关心。
所有这些安慰的语言、行动都来自于
我们对莉莉的真诚,只有真诚,才会真心
实意地去帮助他人。(板书大括号,快乐你我)
师:谁来表演?
师:谁来评一评他们的表演怎么样?
二、师生总结,明了方法
根
据同学们的表演,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安慰别人。首先要问清原因,要了解对
方烦心的是什么,然后再想出
不要烦心的理由。以此来劝对方。然后要真诚鼓励,
表示理解,最后还要主动的提出力所能及的帮助。
三、选定情境,实战练习。
师:我替莉莉感谢大家,相信莉莉一定能从失败中勇敢地走出来,下次争
取更好的成绩。
接下来我们回到咱们的班集体中来吧!
1.看,浩浩的小龟死了……谁来安慰他?
2.看,这是宋光泽的一段话……谁来安慰他?
四、选定情境,实战练习。
在学校看到同学烦恼时,我们能安慰他,如果在家里有长辈不开心了,你
能让他们快乐起来吗?
师:看大屏幕。叔叔创业失败
妈妈因为孩子成绩下降不开心爷爷因为家
人没有团聚难过,自由选择表演安慰。
师:表演得怎么样?有比较才能有发现。我们在找组同学表演看看。
五、关心热线:拨通家长电话,送去安慰。
六、总结发言
师:今天我看到的不
仅是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并且感受到的是一股股爱的
暖流与来自于大家内心的一份自信。安慰,那是夏季
的阵阵凉风,能拂去人们心
头的炎热;安慰,那是冬日的红红炉火,能温暖人们冰冷的心窝;安慰,那是
黑
夜的甜美歌谣,能排解人们胸中的孤寂……
生活中,当我们看到他人难过、焦虑、忧郁、恐
慌时,让我们送去一个微
笑,一次拥抱,一声理解,一句鼓励,一封简洁的邮件,一块小小的纸巾……只
要是真诚的,就一定会把快乐带给他们。与此同时,我们自己也会收获一份浓浓
的快乐。
板书设计:
安
慰
真 诚
鼓 励
问 清 原 因 表 示 理 解
快 乐 你 我
主 动
帮 助
创新教案
记一次游戏
教学目标
1.记一次游戏习作,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游戏的乐趣,激发习作兴趣。
2.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创造性地展开话题,在叙事中真实、具体地表
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 按照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的顺序把活动的过程写以及自己当时的心情清
楚。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创造性地展开话题,在叙事中真实、具体地表
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把游戏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审清题意
这是一次以记事为主的作文训练。 写作的范围是“一次”,写作的内容是
“游
戏”。但文题对进行什么游戏、参加游戏的时间、地点、哪些人等都没做任何限
制,因此,
写作时还要具体拟个题目。例如:“记一次丢手绢。”
二、确定重点
写清楚活动过
程的各个发展变化的环节,尤其是有趣的环节要具体、细致地
写,同时还要把参与活动的不同人物的不同
反映写清楚,但不可面面俱到,要抓
住人物典型的反映写。
三、确定中心,选择材料
通过记叙一次有趣的游戏,是为了突出游戏给人带来的快乐。作文的素材来
源于生活。这个
游戏可以是传统游戏,也可以是个新游戏;可以是室内的,也可
以是室外的。如果自己发明一个游戏,就
跟好了。
(1)初选写作对象。把符合题目要求的材料充分摆出来,通过比较、分析,
挑
选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有意义的游戏作为写作对象,同时拟出文章的标题。
(2)再选写作要点、事例。选好了,就要仔细回忆这次游戏的具体过程,
用笔一一列出来,根据中心决定取舍,把与中心有关的内容作为写作要点。
(3)精选写
作重点。写作要点确定之后,就要考虑将其中最能表达中心的
精彩情节作为重点材料来详写,同时安排详
写的层次。
四、指导说话
口述指导。想一想,回答:
(1)你亲自
参加过和观看过的游戏中,比如,丢沙包、抢椅子、跳长绳等
等,对哪些最感兴趣?这些活动中哪次给你
的印象最深?(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学生表述,初步确定写作的对象。)
(2)这次游戏
前,你做过哪些准备?在游戏中,你做了些什么?印象比较
深的是什么?游戏结束后,你有什么想法和感
受?(教师可适当提示,力求让学
生将有趣的情节说得清楚、明白、完整,指导学生确定写作重点。)
(3)这次活动给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要结合实际谈,不可过于牵强。
帮助学生确定中心思想。)
五、指导写作
(1)按事情的发展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及游戏的过程,注意记叙的
顺序。
(2)
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抓住重点写具体。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是写好
游戏的一个主要方法。所谓“面”是
指一定场合下的特定情景,包括人物、事件
及人物的感受、周围的环境。所谓“点”指的是重点,是具有
典型性的人、事及
景物。点面结合,就是在写作时,能围绕中心,将游戏写的详略得当。作为一次
“有趣的”游戏,其全过程中总有精彩的部分,因此,写好精彩部分,写好精彩
部分中参与者和观众中
的主要人物,则是写好本篇习作的关键。应该说,写游戏,
没有写好其重点部分就算不上一篇好的习作。
(3)写出游戏参加者或观看者的心情,以增强习作的感染力,使文章的内
容更加生动形象。
板书设计:
记一次游戏
审清题意 详略得当
【创新教案】
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
的个性化行为,不
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
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
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
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
性,通过研
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
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利用40分钟时
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
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
生:关塞、边塞
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生: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课件出示:在唐代,有
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
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
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
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
前出
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
<
br>
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
至唐,一直没有间
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师: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生1: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生2: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生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生4: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生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二、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歌
2.师: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
生:万里长征
3.师: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
生:边塞远;时间长。
4.师: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
生:人未还
5.师: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生: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课件出示)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战死沙场。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师:——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师: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
生: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诗句:秦时明月汉时
关
(板书:秦月汉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师: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
生:凝重
师: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
生:同情征人。
(板书:征人未还)
师:该怎样读呢?
生:同情。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
师: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8.师: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生1:对征人:……
生2:对战争:……
9.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板书:飞将在)
生2: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
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
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生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生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师: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板书:莫度山)
生5: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
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板书:盼望英雄
追求和平)
师:对朝庭的失望
生6: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
马度阴山。)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师: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师:写一篇读后感,
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
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文章。
板书设计:
出 塞
唐王昌龄
秦月
汉关
盼望英雄
征人
未还
追求和平
飞将在
莫度山
【创新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
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阅读是学生
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
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
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
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
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
体验,有较丰富的
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
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
生负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1.师:老师给
同学们带来一个小故事。同学们,听小故事时,要注意里面的
主要人物是谁?他立下了什么样的读书誓言
?(播放周恩来立志小故事)。
生齐: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板书(周恩来
立志),板书课题,
生书空课题,生齐读课题。
2.介绍周恩来生平事迹
师:中华是指什么?崛起是什么意思?
3.指名生:中华指中国,崛起指振兴。
4.这句话的意思是?
生齐答:为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5.师: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
的时候,还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让我们一
起来了解周恩来吧!(课件出示)
周恩来(1
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
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
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6.师:周恩来能成为一个伟人,是与他少年起就有一颗
强烈的爱国心,就能
立下大志分不开的。是什么促使他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
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一些词语真不好读,你们认识它们吗?
(一)课件出示 开火车读
jué mó zū
崛起
模范 租界地
fán
yí huò
热闹非凡 疑 惑
xùn chì
rǔ
训 斥 屈 辱
师:嗯,字音读准了,但感觉不准。词语也是一
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也是
有感情的,试着结合你的理解,加上表情、动作再用心读一读。(学生再读词
语)
(二)朗读课文, 学习词语。
师:词语读好了,课文也一定能读好,谁愿意
读一读?(指名学生接龙读课
文,提醒有感情朗读)。
1.生读第1自然段时。(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处理随机问题)
2.接读周恩来和伯父对话的部分。
师生分角色朗读(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
师小结:画下这个词语(疑惑不解)。(板书:疑惑)
3.学生接读周恩来在租界所见的部分。
师:这一部分哪个词语值得关注,哪个词语给你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师引:
你看有的同学已经把那个词语画下来了。读书就要留下思考的痕迹。
生:交流生画出的词语。
师小结:伯父的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但此时此刻周恩来亲眼目
睹眼前
的一切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板书:目睹)所以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
下了自己
的宏伟志向。
4.接读周恩来修身课立志部分。
生接读(9—16)
师:画出周恩来两次回答的句子,
师: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清晰而坚定。
师:读书要注意这些提示语。你再来读!生齐读
师:再响亮些、再清晰些、再有节奏一点读。 生齐读。
师:这样的读就是——铿锵有力的读。画出这个词语来。同学们齐读17段。
5.师总结:课文同学们都读得正确、清楚、流利,不错,超乎想象,真棒!
6.梳理课文内容,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师:课文读完了,现在你明白了吗?是
什么事促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请同学们填写你们手中的练习
生填写词语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学生填写手中的练习)
12岁的周恩来
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周恩来在(
)
里亲眼目睹中国妇女( ),中国巡警不但不(
),反而训
斥( );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
“(
)”。
师:请同学们以姿势告诉老师你们已经完成,好!大家都填好了,李佳禾你
来读
生读
师:同学们做的真好,给自己掌声。课件出示答案
7.介绍时代背景
师:为什么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这与中国当时的社
会现实密切相关。(课件出示
,介绍时代背景)
师:当时,我们国家处在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相继与帝国主
义国家了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得我们国家越来越穷困,越
来越落后,贫困就要挨
打,落后就要受欺负,所以才在我们国家的境内出现了外
国人的租界地。正如老师前面所说,他们是打着
租借的幌子,实际上是想把我国
的土地据为己有。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在中国都有租界地,并且他们在
租界地
内开设夜总会,建设跑马场,公园等,正如课文中所描写的一样。
(课件出示句子)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
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
学生齐读)
师:就外国租界里发生了那件让我们痛恨的事。
三、细读第16自然段,理解中华不振,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生默读第16自然段。
思考: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
哪些人?边读边把写这些人物的句子
画出来,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我们一会儿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
◆中国妇女
师:你能把课文中描写这位中国妇女的句子读一读吗?她在哭诉什么呢?
生读。
生答她哭诉自己的亲人被轧死了,希望中国巡警给她主持公道。
师:她希望中国巡警能给她一个公道,但结果呢?换来的是什么?
学生用课本中的话回答
师:是啊,大家看,多么——生:可怜的中国妇女啊。请把你们的感受带到
句子中读一读。
生读。
◆中国巡警
师:来把课文中描写这个中国巡警的句子读一读。
师:你认为
中国巡警应该怎样做?而他却恰恰相反,来,咱们一齐来读读这
句话,注意把其中的一对关联词“不但不
……反而……”重读。(学生齐读句子)
师:作为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帮着咱
们自己人申冤,
反而替洋人撑腰,真是可恶之至!
◆围观的中国人
师:此时此刻
,假如当时我们就在现场,我们就亲眼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
作为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
国人,此时此刻,你想怎样做?或者你
觉得你应该怎样做?(学生交流、汇报)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看来你们都是些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中国人!
师:当时围观的中国人是怎样做的?(指名读句子)
师: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也握
紧拳头,紧紧地握,使劲地握,咬牙切齿
地握,体会他们的愤怒。
师:是啊,他们也气愤,他
们也恼怒,但是他们却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只能把无边的怒火攥在紧握着的拳头中,在外国的租界里
,谁又敢怎样呢?意思
是--
谁也不敢怎样,也只能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了!这真是一群可悲的中
国人!
师:让我
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一位“可怜”的中国妇女,一些“可恶”的中
国巡警,一群“可悲”的中国人,共同
导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
幕。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吗?(板书:中华不振)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句子)
2.师:像课文当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在当时
的中国时有发生,比如,在租
界地里,很多地方的公园都有这样的规定:华人不得入内,狗不得入内,甚
至有
的公园门口公然立着这样的牌子,上面写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3.师:中国人为什么
会受到如此的歧视?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啊!
4.师总结激发学生情感
(1)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使周恩来
体会到“中
华不振”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
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课题,生齐读)。
(2)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
此,当校长提问时,
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这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响亮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
(4)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周恩来是
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
的。(课件出示)体现了周恩来与他人不同的“博大的胸怀”
和“远大的志向”。
(5)我
们要不要学习周恩来爷爷为国为民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那
就让我们从写好每一个字开始吧!
【设计意图: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
句,引导学生反复朗
读,深入体会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两种人物对被轧死亲
人的妇女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
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
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
真正走进
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四、指导写字,深化巩固课文内容。
1.学生观察生字关键笔画写法,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2.学生用生字卡片练习书写。
3.展评书写结果,纠正不准确书写。
4.进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巩固练习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
了中国人在外国租
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
“
”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
和 。
)
五、总结 拓展
师:处于战乱年代的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下振兴中华的远大抱
负,使他成
就了救国救民的伟业,使他成为一代伟人,作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21世
纪的
建设者,我们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我们该立下怎样的读书志向?请
同学们课下好好思考,在小练
笔上写一写你的志向,在班上读给大家听,老师期
待你们的精彩,加油!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中华不振
疑惑——目睹——立志
【创新教案】
23 《梅兰芳蓄须》创新教案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
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阅读是学生
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
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
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
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
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
体验,有较丰富的
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
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
生负担。
设计理念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
现。
在语文课堂上,引领学生主动地获取这种感受,积极地去体验这种情感,形成自
己丰富的精
神世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会认课文中的二类生字,会写四字词语以及理解部分重要的四字
词。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京剧视频、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