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萌到你眼炸
755次浏览
2020年11月12日 02: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红包的由来-佐治亚理工学院

2020年11月12日发(作者:廖仲安)


1.观潮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
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 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
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 ”“潮来
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
者看到了什么?
1 68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
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
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 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
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 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
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
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 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
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
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
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 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2 68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声 形
潮来前 平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11观潮 潮来时 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 水涨船高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
峡谷的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课件出示西藏图片,教师配乐解说,激发学生兴趣。
2、西藏除了雪域高原的牦牛、金壁辉煌 的寺庙和藏族同胞之外,还有更加奇特的景
观,那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
3 68


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了解?(提纲式)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把有关
的句子画下来。
2. 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你喜欢雅鲁藏布大峡谷吗?请认真读一读课文,然后同位
互相 讲一讲,说说你的理由。
3. 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 指导朗读:美读4、5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观。
2、课外阅读
3、搜集一些关于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将优美句段记到自己的“小小笔杆子”本上。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奇观的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能说说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是从哪些方面体会到的?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 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4 68


板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神奇
世界之最 世界最后一块密境

3.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 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
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 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5 68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机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6 68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
2.尝试用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选做题)◆
4.火烧云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尝试铺垫
看图回顾火烧云上来时霞光映照在大地上的生动现象,交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二、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尝试题(一):
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三、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7 68


尝试题(二)
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
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
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3)交流学习过程: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马
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一转眼(静态-动态) 狮子
(4)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四、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 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
吗?
尝试题(三):(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 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
儿......”的 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
(3)投影反馈,订正。
五、课堂小结(略)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8 68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 理解诗题 理解诗句 品读悟意

熟读成诵
三、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补充: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 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
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 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
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 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
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 确理解诗句
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 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
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9 68


4、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 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
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 呢?经过思
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
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
不能全 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2)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首诗《游山西村》)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6.爬 山 虎 的 脚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10 68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2、学生准备水彩笔。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
检查生 字、词语的读音。
四、 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 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
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引入 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 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
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 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11 68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想欣 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 ,也可以男女生
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 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
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 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
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 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
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 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
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 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
写的“一阵风吹过, 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
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触着墙的爬山虎 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2 68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 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
读。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 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
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7.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 、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
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 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
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板书: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 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
住宅。是谁呢?(板书:蟋蟀)
齐读课题。
13 68


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要求: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
3.解决问题。
①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 蟋蟀是一种
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
点。)
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
程”? < br>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
有关段 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①选择住址方面: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板书:选址)
② 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③ 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
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 br>蟋蟀的住宅有这么多的特点,现在就请大家用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注意我们刚才找的
一些词语 ,如:倾斜的隧道、有多深、多宽、出口、平台等等,看谁画得最漂亮。画完以
后,把自己当成小蟋蟀, 向同桌或朋友夸夸你的住宅。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自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2.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4 68


1.画出不理解的生词,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讲哪个词,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①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②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2.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①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建房的过程?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
②找出描写蟋蟀建房的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作者能够把蟋蟀建房的过程写得如此生 动具体,说明了什么?(说明:蟋蟀──认真工
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研究 。)
3.找出文中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的
好处。
(这样写把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引起阅读的兴趣。)
4.齐读课文,整体梳理课文内容。
三、归纳总结,掌握方法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以《我的住宅》为题,用第一人称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5 68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 字吗?(学生回答)可
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
想法后,他做了些 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 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
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
系上下文,体 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
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 3、 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
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
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 ,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
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 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 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9.巨人的花园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16 68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4.能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文章的画面,并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写出来。
教学重点:1.会写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懂得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2.能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文章的画面,并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写出来。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 br>美的熏陶。今天,我们就将进入童话单元的学习。齐读课题,提问。
学情估计:学生会提到巨人的花园是怎样一座花园?这个问题,教师以此展开教学。
学习课文
一、粗读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采用比赛等方式,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并作简单的批注。
2.谈谈读后的感受。
3.认读生字
二、重点阅读,体会道理
1.再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一座花园?
学情估计:学生会说这是一个美丽的花园,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
2.从哪里看出这个花园很美丽,很漂亮?
3.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花园的漂亮、迷人吗?
注:在这里,教师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方式要多样,如:赛读、品读。
4.为什么又说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呢?
方法:学生再次读课文,并自己做简单的分析,教师巡视指导。
(1)第6自然段:春天到村子里时,巨人的花园还是隆冬。
17 68


A反复读3.4句,要读出村子和花园不同景色所蕴涵的不同情感。
B同是春天巨人的感受是什么?想象孩子们又在做什么?
学情估计:如果学生能说到孩子们 想到他们的乐园──花园里去,教师可以点
拨:巨人在里面日子过得并不好,孩子们也想进去玩,现在最 好的是什么?
(2)第7自然段:孩子们在时,花园草翠花开;孩子们离开后,花园冰雪覆盖。
A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B体会“与此同时”。
C朗读本段。
(3)第8.9自然段:小男孩用手摸了一下树枝,桃树开花了,巨人明白了其中的原
因。
A巨人终于明白了,他究竟明白了什么?
B讨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是什么意思?
5.句型训练,理解中心
(1)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唤来春天的,。
(2)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注:要结合讨论的结果,让学生体会,教师要引导。
(3)反复阅读这两句话,在读中深化感受。
三、学习生字
1.认读要求学会的生字
2.师板书左右结构的字:溢、墙、牌……
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识字,再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做有针对性的讲
解。
需要重点讲解的字:溢:满;拆──折。
3.指导书写:“酷”左右差不多,其他的是左窄右宽。
4.学习剩下的生字“允、覆、”“允”和“充”可辨析,“覆”的上面部分同“西”辨
析。
本课小结
“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诗人白朗宁也曾这样说,在这里我衷心大家能人人都付出一点爱,让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第二课时
18 68


导入新课
快乐需要和大家一 起分享,不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大家结合上节课你所懂
得的道理来说一说。明白了道理,那你还有 不懂的问题吗?请大家再读读课文。
学习新课
一、解决细节问题
1.自读课文
要求: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
需要指导的有:
(1)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方法:洋溢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哪个词语?(荡漾)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
么?
(2)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方法:巨人为什么感到火辣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必
要时要引导。
(3)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方法:从第一次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写
1.读课文,要求:看在读什么地方时脑袋里会出现相应的画面。
读写结合的点:
(1)巨人推倒围墙前后的情景。
(2)巨人生活在隆冬中的情景。
(3)孩子们在花园中玩耍的情景。
(4)巨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玩耍的情景。
……
2.交流汇报
建议:学生说的时候,要进行语言规范性的指导,同时要引导学生尽量用积累的
好词佳句。
3.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19 68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言积累
抄写喜欢的句子段落。
本课小结
童话读起来不仅有趣 ,而且还能让我们明白许多道理,以后可以多读读,在后面的
活动课上我们要举行一次讲童话、演童话的 比赛。推荐童话:《豪夫童话选》、《一千零一
夜》等。

板书设计:
9.巨人的花园
分享
冬────────────春
(孩子)

10.幸福是什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 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 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
学的这 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
20 68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 儿的祝福,并
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
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 文的起因是什么?(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
一口小水井)(板书:挖小水井)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
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七、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查字典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1.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喝。)
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3.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
文。
二、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板书)
三、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
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 文后说说。说后再回答:这些体会是怎么得
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四、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21 68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
是幸福。)
说说什么叫“有益”?(益就是好处。)
五、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自己思考;
2.小组讨论;
3.大家讨论得出: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 的义务,从而做出对
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六、谈谈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七、总结深化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 来好好工
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11.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1.学会1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
意境美。
3.体会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真挚情谊,感悟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领悟课文中的情感。
2.懂得童话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课题质疑。
1.导入课题;齐读课题。
2.课题质疑。
22 68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生进行交流。
三、研读课文,训练朗读。
1.去年的树和鸟在一起是怎样的情形?自由读1——4自然段,你的感受是什么?
重点体会:天天唱、天天听;
分手时的约定
指导学生朗读。
2.鸟是怎样寻找大树的?你的体会是什么?
默读7—14自然段,概括鸟的寻找过程,反复朗读小鸟询问的话,体会小鸟的心
情。
3.(教师范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生说感受或疑问。
(1)鸟儿为什么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她看到了什么?学生带着各自的体会
朗读。
(2)鸟儿唱完了歌,又对着灯火看,它在想什么?
四、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结合学生发言,师进行小结。
2.根据学情,设计作业。
板书预设:
大树(图) 小鸟(图)
珍惜友情
信守诺言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复习巩固。
1.谈话激趣。
2.小结上节课情况。
二、分角色表演故事。
23 68


1.四人小组自由分角色读。
2.指名一小组上台表演。
3.全班进行评价:你认为谁读得好,好在哪儿?你认为谁读得还不够,你能读读
吗?
三、指导四个生字的书写。
1.指导观察字形,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书写。
3.小结书写情况。
11.小木偶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教学重 难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续编。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读懂这篇课文。
二、回忆学法、自学课文
想想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是什么?
(a)借助拼音、读通课文。(b)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c)围绕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d)感情朗读,谈体会。
三、反馈
a)同桌互读
b)抽生读,检测读音
c)说: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24 68


d)谈体会: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四、熟悉故事情节
1.分角色读课文
2.分角色表演
五、拓展训练
1.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2.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六、词语盘点
1.读读读记记
2.完成读读写写
3.把好词积累到词汇本。
13、白鹅
一、教学目的: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 、郑重、京剧、滋味、倘若、侍侯、
脾气、责备、临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二、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观察(或查找)家禽——鹅、复习唐朝骆宾王《鹅》、了解作 者丰子恺、自
学课文。
2、教师准备:课件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5 68


一、创设情景引课
1、教师:唐朝骆宾王七岁就作了一首儿诗《鹅》大家还记 得吧!一起比比谁背诵得更好。
同学们都喜欢鹅吧!请用自己手中的笔画一画鹅。(抽生用粉笔在黑板上 简笔画鹅)
请同学们相互简单评一评。
2、课件出示丰子恺的画《鹅》,现在老师给你们看 一幅著名当代画家丰子恺所作的画《白
鹅》,同学们认真观察后与自己的画比较然后说一说,评一评,议 一议。
3、是的,画家所作的画真是惟妙惟肖啊!就其根本的原因,那是画家在生活中观察入微,掌握了鹅的外形结构,了解了它独特的习性。
4、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不仅用画笔把白鹅栩栩 如生地画出来了,还用通俗易懂的文
字写出了文章——《白鹅》。(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可以简单介绍 丰子恺。)
二、营造氛围学课
1、请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 在朗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
难字、难句时作上不同的标记。
2、读生字及词语。把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同学们相互启发读。
3、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三、生字以及词语的处理
1、读音:有“颈、吭、倘、供、郑”(后鼻韵)、“饮、邻等”(前鼻韵)。
2、引导学生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如,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生字,用加
减或者替换偏旁的办法学习生 字:“坑、躺、共”,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结合班级同学的
姓氏学习“郑”。
4、引导学生观 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有个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 指导“厉、餐、侍、脾、蹲、邻”时,要注意、它们与其
他字之间的联系。
四、课堂作业:
1、写生字。
2、抄写生词。
3、自由读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理解课文
26 68


1、想想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 来写的?又是怎样展开写的?你有发现就可以与同伴交流,
你有疑惑也可以去与朋友讨论。(学生分组可 以自主、合作、交流学习)
1、课件出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听听同学们是怎样来理解这一句话的。
2、课件出示“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同学们交流之后
的感悟是什么?
3、 是啊!全文都是围绕“高傲”这个词语来展开的,那现在你对“高傲”这个词语有了
哪些不同的理解。
4、作者写“高傲的白鹅”表达出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5、作者经过仔细观察,认真了解鹅的 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后,用生花妙笔表达了自己的
对鹅的喜爱之情。那你想从本课中,学习些什么呢?同 学们相互启发议论。
6、课件:
a)词语通俗、准确:左顾右盼、厉声呵斥、三眼一板、从容不迫……
b)句子生动有趣:鹅 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鹅吃饭时,非有
一个人侍侯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c)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来写。“鹅是高傲的动物”
d)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来印证鹅的高傲:叫声高傲、步态高傲和吃相高傲。
二、感悟课文,并拓展。
1、课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在作文时借鉴的地方?
2、请根 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说:它的特
点、外形、脾气、以及它 是怎样进食的、怎样嬉戏、休息等等。
3、把说的内容整理一下,然后写下来。






发展性目标:
1、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默读,能够体会两只白鹅的不同之处。
27 68
14.大白鹅


2、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情感性目标: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就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
板书课题:白公鹅
二、新课学习: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号;在文 中勾画出二类生字,多读几遍;哪些词、
句、段给你印象最深?可以勾一勾,写一写。
2、学生交流。
3、谁来说说这只白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4、这究竟是只什么样的白鹅?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概括一下。
(耀武扬威)的大公鹅
(威风凛凛)的大公鹅
(派头十足)的大公鹅
5、好一只拥有海军上将衔的大公鹅,那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怎么样的呢?谁来概括一
下?
(高傲的)白鹅
6、学到这里,同学们讨论一下:同是白鹅,但不同作者的笔下又各有姿态, 两位作家的
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相同点:抓特点,围绕特点来写
不同点: 前者抓住一个特点——高傲,围绕总写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三个方面(叫
声、步态、吃相)突出其 高傲;后者先写大白鹅应当荣膺海军上将衔,然后再写为什么应
当荣膺?在解释说明中写出了白鹅的特点 。
我们写作文时,就应该抓住事物的特点,突出其特点。

15•猫
28 68


课时目标:
认知技能目标:
1、 掌握13个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等词语。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发展性目标:学习作者抓住猫的特点描写的方法,体会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猫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从描写中体会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猫的资料。(比如猫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什么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挂图。
2、认识猫。(家猫、波斯猫)
3、学生介绍猫。
4、师予以师纳。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 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
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 软,有黑、白、黄、灰褐色。
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5、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学习生字词。
(一)自学生字词后出示生字卡读、记。
(二)形近字练习。
虑( ) 稿( ) 要( )
虚( ) 搞( ) 耍( )
三、学习课文。
(一)理清条理
1、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29 68


大时候(第1~3自然段)
小时候(第4自然段)
2、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的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希段:写大花猫小时候很淘气。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学生A:读懂了小猫很淘气,好玩。
师引导:哪些句子描写小猫淘气,好玩?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朗读:要读出小猫的可爱。
学生B:读懂了小猫很勇敢,很坚强,不怕摔,不怕疼。
师引导: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坚强、可爱来。
学生C:读懂了小猫很淘气,折腾得花草枝折花落。
师引导:对,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淘气来。
2、归纳引导。
(1)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猫,你会怎么评价它?根据老师的指示说说。
这是一只
(2)老舍老生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生气勃勃 天真可

(3)你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产生的感情一样么?说一说。(喜欢、喜爱)
(4)大家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注意读出喜欢的感情。
五、小结
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思考•练习第1题。
30 68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巩固词语。
忧虑 呼唤 抓痒 遭殃 责打 生气勃勃
2、昨天,我们学了小时候的猫,现在大家来完成一项练习。
小时候的猫很(淘)(气),它是那样的(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我非常(喜欢)它。
3、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大了的猫。
二、讲读第1——3自然段。
1、讲读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哪一句话写?(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大花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找一试,用画出来。
学生汇报。(师相机辅导)
(3)师肯定引导:对,大家一起读一读句子,注意要读出猫的古怪来。(又老实又贪玩)
继续汇报。
(4)师引导:说得对,现在大家再读一读这些句子。
(5)解词:谁来说说“尽职”与“屏息凝视”的意思。
“尽职”指尽到责任。
理解“屏息凝视”的站起来说一说再做一做。
一生讲并演示以加深理解小猫的尽职。
“屏息凝视”:指控制呼吸并专注地看。
(6)现在根据老师提供的练习来说一说猫的古怪性格。
大花猫的性格真古怪,它又 又 又 。
(7)师相机板书
老实 贪玩 尽职
(8)这样的猫,大家喜欢么?喜欢的站起来读一读。
2、自读第2自然段。
(1)刚才大家学了第一自然段,谁知道老师是抓住哪一句话来讲的?(第一句话)
(2)现在我们自学时也要抓住重要的词、句来学习,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评讲:读懂第二自然段的举手。
31 68


学生汇报。
归纳引导:文中的“几朵小梅花”能否改成“几个小脚印”?(不能,“几朵小梅花”写
出了老 舍先生对大花猫的喜爱之情。)
师归纳引导:大家说得对,这高兴与不高兴变成反义词怎么说?高兴——生气
师:这高兴与生 气时的表现也是猫的性格,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这只大花猫的性格
有什么特点?(古怪)
(4)对,大家把这只古怪的大花猫读一读。
(5)这只古怪的大花猫给你什么印象?说一说。这是一只(古怪、可爱)的大花猫。
3、独立学第3自然段。
(1)总结前两段的学习方法,迁移独立学第3自然段。
(2)师检查辅导;
①找也一对反义词。(害怕)——(勇猛)
②把体现害怕与勇猛的句子读一读。
③这害怕与勇猛也是大花猫(古怪)性格的表现。
三、小结。
这只大花猫真(古怪),真(淘气),真(可爱),真讨论(喜欢)。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2、3题。

16母鸡
认知技能目标:
1、继续训练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2、通过读文,能说说母鸡是怎样的?
3、通过比较,初步体会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
发展性目标:学会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难点:初步体会两篇文章写法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
32 68


1、关于这篇课文你了解些什么?
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2、同学们回家是认真读了书的,非常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老舍先生的文章里,看
看作家是怎样描写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的?
二、学习新课:
1、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读一读。
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再读给全班听一听。
2、课文写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再次读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3、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体会“一向”、“不敢”。
4、讨论: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
读一读文中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5、由开始的“一向”到最后的“不敢”,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
什么?
6、那作者写《猫》也是用的这种方法吗?那他是怎样写猫的呢?看看课文,再讨论讨论。
同 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
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
7、积累词句:
感兴趣的词语勾一勾,句子写一写,读一读。

板 书
猫——古怪、可爱 (围绕中心句写)
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同的认识)
(突出特点)
17 长 城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 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
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3 68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 自豪感
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 学生自由补充。
3、 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 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 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 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 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34 68


(1) 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 从图上 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
台”各指什么地方?
五、巩固练习。
(1) 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 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二、 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 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 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 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 学生发言。
5、 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 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 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 全班齐读。
7、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 指导朗读。
2、 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18.颐和园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5 68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教师板书
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 ,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
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 示一组有关颐
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 用拆合法记“ 殿、眺、阁、耸”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
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 “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
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
意;“ 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 不
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
念成 ()。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
字。
36 68


③ 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 间区别
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
——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 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
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
2.解释下列词语: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 br>(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 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 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
提问:画的内容包括“ 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
37 68


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 劳动人民能工巧
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 ,这一种花还没谢,那
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 和“谢”
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
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学生读的 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
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 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
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 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
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38 68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 子上都
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 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
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19.秦兵马俑
一、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8个 生字,两条绿线中的8个字只要认识不要求会写。认识一个多音字
“乘”。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 、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
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为: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的 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
豪感。(难点)
39 68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瞰 、弩、颔、髻、铠五个字的音容易发错。
同学 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nǔ”的鼻音要读好。多音字“乘”的不同读法,
可以借助字典看看 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二、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再次阅读课文。
(一)阅读提示: < br>1、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怎么介绍兵马俑的呢?同学们,读
一读课文 就能明白的。
2、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来讲兵马俑的?每个部分讲的什么?各个部分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
的?
3、文章着重对哪个部分进行了描写?重点读一读。
(二)学生回答,讨论
三、精读选段
1、第二自然段
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规模宏大”的呢?
①数据中体会规模宏大。你可以勾画出有关数据读一读,体会它面积之大、数量之多。
②单举开掘的一号坑里兵马俑的数量进一步说明规模宏大。
③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恢弘、制作工艺精湛,体会到规模宏大。
2、文章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学生勾画书中具体描写的样子及神态的词语, 体会到个性特点
将军佣 身材魁梧 头戴军冠 身披铠甲 手握宝剑 昂首挺胸,站在前列 神态自若 久
经沙场 肩负重任 沉毅多谋 武士俑 体格健壮 穿着装扮……目光炯炯…… 威武
凝重 刚烈豪爽
骑兵佣 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 勇猛善战 坚毅顽强
车兵佣 分为驭手和军士…… 分工明确 各司其责
40 68


弓弩手 张弓搭箭 神情专注…… 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马 佣 形体健壮 肌肉丰满……跃跃欲试 神气活现 斗志昂扬
3、第三至第十自然段,会真正体会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从而,由衷地热爱 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深切感
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4、第11自然段
①、横线的句子是这部分的中心句。它既对上 文作了小结,又对下文的学习作了提引。“极
为”放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兵马俑的举世无双, 绝无仅有的地位。
②、“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细致地打量。这些兵马俑乍一看,似乎一样,但只有精 心端
详时,才会发现它的细微差异。
③、加底纹的部分,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作者 运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 拼死沙场的高大
形象;仿佛让我们倾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仿佛让我们感受到,
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
这样的 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
④、“……”省去了什么呢?作者 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
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 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41 68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 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
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 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
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 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
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
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浩(hào)、陵(lí )、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 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
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 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
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 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42 68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 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
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 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
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 探究,
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
43 68


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 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
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 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
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 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
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
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 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 客舍 尽 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 “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 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
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 二是奉命出使。
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 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
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 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 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
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
只能频频劝酒,再干 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
44 68


藉无穷的感情。
3、 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4 、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21.搭石

学习目标: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体会乡亲们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21 搭石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 可能会
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
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挂图“看,这就 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
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再读 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
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1、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
“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 抓住重点词语“无论 只要
45 68


一定 踏几个来回 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 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
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什么是“理 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
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
求回报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 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
读。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四、乡亲们有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同学们在上一堂课还在其他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做了记号,今天咱们继续学习课文,把你还没读懂的地方提出来。(引导
学生联系上 下文读懂“紧走搭石慢过桥” 的俗语,体会景之美。)
二、就在这美丽的山村,清澈的小溪中那一块 块,一排排的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更
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到处都洋溢 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
个承诺也温暖了许许多多面临重重困难的人们,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小黑板上出 示的短文
《一个承诺》。“这是美国东部的—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了冰天
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
死。这时,一 个骑马的中午男子路过此地,他二活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雪地,
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 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 “我不要
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 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在后来的日子
里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同 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
人。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 了他。当他
要感谢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 “我不要求回报,但是
我要求你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三、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抄下来。(播放背景音乐:爱的
奉献)
四、各学习小组自学生字,对容易出错的字相互提醒。

教学目标:
46 68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教学重点: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人间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在游戏中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 通过测试我想知道我们班哪个孩子最聪明,哪
个孩子最可爱。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三棵苹果树,第一棵 树上结了80个苹果,第二棵
树上结了100个苹果,第三棵树上结了150个苹果。现在你来到了苹果 树下,要和你的对
手比赛谁摘的苹果多,我们假设你们采摘的速度一样快,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 学
生谈怎么摘,就知比赛结果)
师:比赛结果出来了,我们找到了最聪明的孩子。所以在比赛 中不仅要有取胜的强烈欲望,
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竞争是要讲究策略的,决不能想当然的蛮干。
师:还想不想再来一题?再来,请看题——还是这样三棵苹果树,你又来到了苹果树下,
你的对 手也是一个孩子,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很饿很饿。你和他比赛谁摘的苹果多,你
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 ?(生谈)
师小结:看来,你们不仅很聪明,还有一个很善良很可爱,有一颗乐于付出,乐于给予的< br>心。那么,假如你需要给于别人的不是苹果,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如果
不仅是鲜 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
二、切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步理解语言和心中的感动
师:《跨越海峡 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
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 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
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 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
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47 68


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三、深入阅读文本,整合教学资源,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 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
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 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
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 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
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师:是啊,小钱患的是严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医治方 法就是移植骨髓。很多人
对捐献骨髓怀有恐惧心理,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健康,其实这是所有的医学研究和 临床经验
表明,捐献骨髓对于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人没有捐献骨髓的意
愿,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的中华骨髓库中的库存量只有4万多份,台湾慈济骨髓捐
献中心库存2 3万份,而我国的白血病患者有400多万,需要更多的人志愿捐献骨髓。而
这位台湾青年就是这样一位 志愿捐献骨髓的先行者,小钱应该感谢他,我们也应该感谢他!
但是,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 志愿捐献骨髓吗?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
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有人说“看文如看山”,从不同的 角度读课文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
解课文。
师:他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 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
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听到了就写下来 。
师:小钱还应该感激谁?(出示李博士画像,并介绍)
这位李博士就是台湾的骨髓移植专 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样令人尊敬,他主持创办了台湾
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23分骨髓样本,成为 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
白血病患者,今年的4月15日,他第100次携带着台湾同胞捐 献的骨髓来到大陆。让我
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让我们在深情地读读这段话 。
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
飞 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
但还是不能阻隔两 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48 68


四.认生字,写生字
强调:暂 翘舌音
峡.桂.移.湾.彼.怀.旷.胞.脉 左窄右宽
暂 下边的“日”稍扁
23.卡罗纳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孩子们,我们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你享受了哪些爱?世界 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什
么?有一个小朋友卡罗纳在也无法享受母爱,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了。今天我们学 习《卡罗
纳》看看大家是怎样做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师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课文,勾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在旁边写出感想
3.分小组交流
三、交流阅读中的收获
1.说说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2.读4-8段,找出大家知道卡罗纳母亲去世见到卡罗纳的言行举止,在旁边写出感想
3.分小组交流大家的表现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4.全班交流
5.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49 68


五、读读“资料袋”并推荐《爱的教育》此书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爱。
24.《给予是快乐的》

学习目标:
1.能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学习重难点: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给学生发礼物 ,请获奖
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希
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最佳问题和最 佳提问人。
二、感知发现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问, 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
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 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
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新车 坐车、停车 承诺
保罗的哥哥 保罗、保罗 小男孩、小男孩 弟弟
坐车、观光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及其弟弟、小男孩 保罗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感悟发现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50 68


3、交流。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4、由于给予,圣诞前夜,保罗、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都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各有
什么难忘?
3、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4、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 ,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
理的想象。
四、鉴赏发现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 感情地朗读。(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以此为锲机,引导
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 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五、质疑问难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 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
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 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
的深入思考。
六、总结表彰
1、请学生谈一谈学习的收获可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提问的方法等。(学生可能会提出:我
知道 了给予是快乐的。以此引导学生填空: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
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师生共同评选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七、实践活动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排练,再组 织汇报表演,评选最佳小演员。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
并且能 够在实践中运用。
51 68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
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
不能 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 词
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 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
“,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 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
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 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
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2 68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 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
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 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
“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 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
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 指导。如:
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
善于观察周 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 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 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 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
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 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
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53 68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
②、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2、学习叶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真诚的待人态度。
3、理解夹叙夹议的表述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意思,概括解释词语的常用几种方法。
3、理清课文思路,划分段落。
4、朗读课文。
二、教学程序: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
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①、读后谈收获。
54 68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 划出生字新新。
② 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
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课堂练习:抄写生字新词,次数学生自己确定。
5、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7、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研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2、从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文章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二、教学程序: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
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
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
55 68


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 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
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
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②、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的人。(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
版,假如 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可
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 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
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教学总结。
9、作业布置: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 句话定一句
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家。
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 ,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
他家作客。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改、断、删、增) 作品
请我做客 平易近人 人品
给我印象 堪称楷模
56 68






27、乌塔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 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
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 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学习重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学习难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 故事呢?
请同学们回忆。(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创设条件
1、质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 考了吗?你
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 的在一组,
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57 68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六、巩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 写诗,或写文,
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
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1. 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2. 了解柯岩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 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
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 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
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58 68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 “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
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二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59 68


3、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4、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课程:第1课时
一、谈话引入 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 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
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 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点拨指导
1、理解词语:
“呼风唤雨”“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
2、分组讨论:
区别“发现”与“发明”,举例说明,哪些是“发现”哪些“发明”。
3、自主学习生字:
你用什么方法读准“赖、耕、潜、舶、哲”。
写字的时候,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4、检查自学情况:
抽生认读,开火车组词。
5、熟读课文,勾出不懂的词句。
第2课时
三、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1、全文围绕哪一段来写的,勾出中心段(第一段)齐读。
2、抽生读第2自然段,找出关健词,师板书:
人类 靠 现代科学技术 呼风唤雨
3、自读第3段,回忆历史,“千里眼”“顺风耳”指什么?说明什么?师板书:
过去 用 千里眼顺风耳 寄托愿望
4、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 之神奇、之
美好)。
60 68


5、默读第4段,勾画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归纳、师板书:
登上月球 潜入深海 洞察天体 探索奥秘
电视电话 因特网 飞机火车 远洋船
6、齐读第5段,师总结板书:
回顾历程 科学创造神话 美化生活
展望未来 科技创造奇迹 改善生活
四、联系实际 讨论感受
设问:1、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
2、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
3、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哪些改善?
五、畅谈收获 总结提高
总结:1、齐读全文,感受“呼风唤雨的世纪”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20世纪已经过去,二十一世纪属于我们,同学们,你们将怎样畅想未来?
六、布置作业:(选做)
1、练笔:未来的
2、绘画:科幻画
3、办小报:科技之光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栋你心目中的电脑住宅。
二、学习重难点: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继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习时间:1课时
四、课前准备:收集关于电脑住宅所具有的其他功能的资料。
(一)引入新课: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我们通过电脑学
61 68
30*电脑住宅


习、工作,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这节课,我们要去参观一栋由电脑控制、指
挥的住宅,它与我们普通的住宅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 几遍,把课
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再读课文,思考: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电脑住宅有哪些奇妙的功能?边读边想,用笔在相应 的段落留下你思
考的痕迹。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
(1)根据室外的气象资料进行调节,为主人提供舒适的家居环境。
(2)大门具有保安功能,防止不明人物进入住宅。
(3)通过电脑,可以调运屋内自己需要的物品。
(4)厨房有一套教人做菜的电脑装置。
(5)主人休息时,电脑给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6)浴室里,可通过电脑“预约”洗澡的时间。
4、高科技化的电脑住宅给我们提供了方便 ,在同学们所了解的其它的电脑住宅,还具有
其它不同的功能吗?(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5 、是啊,正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有了这一栋栋神奇的电脑住宅,我相信在不久
的将来,我们人人 都能住进这具有奇妙功能的电脑住宅。
(四)课外拓展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 ,你打算怎样设计?想一想,写下来,在全班交流时
一起来评一评,谁设计的是我们心目中的最佳住宅。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62 68


1、学会生学新词;
2、理解一支恐龙怎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 质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 培养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书上恐龙图(恐 龙能行走,并配叫声)。辽西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图、
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段落(“其中,……崭新的 生活天地”),小黑板。
2、学生准备:各类恐龙的模型、图本、信息。字、词典。
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书上恐龙图,引入课题。
以前,同学们观看过恐 龙展览,刚才屏幕上又再现了活灵活现的恐龙。下面,我们来学习
关于恐龙的课文。
二、读课题质疑
1、齐读课题
2、质疑1、预习时读了课题,你产生了疑问吗?请 举手。如有的学生没产生,就让他们再
读读课题想想。2、产生了什么疑问?分别抽说。相同的意思,可 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
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恐龙怎么能飞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龙还 会飞呀!
3、初步释疑
①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回答了你的疑问?请举手,请再读 读想想。不知道的请
读课文找答案。(给一定的时间读书)
②范读、生边听边想。
③分别抽说(说得不对的,全班读书、争议、再说)
辽西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出示 课件,师讲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龙演化成鸟
类的过程。
④过渡:这个问题放在第二节课去深入的研究。下面,我们先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
碍。
三、学生字新词
63 68


1、出示小黑板生字新词。
2、提自学要求:学生字的音形,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新词意思。互帮:不懂的词意,查字
词典和同学商 量。教师巡视,对差的引导。
3、分别抽读生字,说形和词意。
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本文指白门溪龙(见图或形)
不仅……而且 结合文中句子理解(后面意思比前面进一层)
敏捷:动作等迅速灵敏。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 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
行动迅速灵敏。
4、读生字新词(抽读、齐读、去掉音节读)
四、读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1、自读课文,句出不懂的词。
2、自查字、词典,不懂的同学商讨,教师巡视参与引导。
五彩斑斓:颜色灿烂多彩。
亲缘关系:血缘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或亲妹妹,有血缘关系。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本文指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的子孙。
欣喜若狂:非常的欢喜快乐 。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们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能证
明恐龙演化成鸟类,而非常欢喜快乐。
演化:演变。本文指恐龙演变鸟类。
繁衍:逐渐增多
鸟翼:鸟类的飞行器官,由前肢演化而成,上有羽毛。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五、自读自悟第一、二自然段
1、先说方法: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引导。
3、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一起逐句讨论,有不同理解,说出理由)。
4、抽说,有不同意见可站起说出你的理解。
六、读全文

64 68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同时也找到第四自 然段是这个疑问的答案。下
面,我们来认真阅读第四自然段。
二、阅读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一)读P151第2题:恐龙飞向蓝天 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
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你对题目的要求怎么 理解?(想象,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
要认真阅读弄清有几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用自己的话有 条理说。
(二)弄清共几句
①先读书,用序号标出。
②抽说,出错教师点拨。( 这自然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
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 一共8句。)
(三)阅读、理解
1、默读想象,教师巡视引导。(给一定读书时间)
2、教师读,全体学生想象表演。(出示本段文字理解)
3、先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教师巡视引导。
4、小组讨论(要求:逐句讨论,每句意思 。每人都说,不同的可根据课文内容讲出理由。
达成共识。)教师巡视引导。
5、抽说,有不同意见,师生再谈、再说。(板收)
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样大 ,它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
代繁殖成了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两足奔跑,有些四 足行走;有些身体庞大,有些小
巧;有些凶猛,有些温顺。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 越像鸟类,骨骼
中空,脑颅膨大,身体轻盈,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拍打,体表长出了羽毛 ,
没有鳞片或甲。有的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到树上去生存,在树上跳跃,降落,有了滑
翔能 力,后来能飞行了。地面上的有羽毛的孔龙奔跑,也学会了飞翔。所以一支恐龙就演
化成鸟类,飞向蓝天 了。
6、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a、引读;
65 68


b、齐读。
三、感悟
学了本文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讨论、抽说)
科学技术发展。多学科学文化,去钻研事物……。
四、理解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P1513)
1、自读理解,并小声说说;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抽说(恐龙种类多,演化成多鸟类是其中的一部分,所 以“一支”用得准确。演化需
要非常长的时期,所以用“温长的演化”很准确。)
4、同学们以后在用词说话,写作时,学习准确确地运用词语。
5、找找本文还有这样的句子,读读、想想、说说。
五、拓展
交流搜集到的各种恐龙的图片,模型和信息。
六、回家搜集动植物或古猿演化成人的过程,下节课交流。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大意。
2、学习课文,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 ,感受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奇迹,激发学生
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了解在太空中旅行过的植物种子的神奇及其原因,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
的欲望。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准备:学生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66 68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同学们,在2003年的10月15日 至16日,我国航天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还
记得吗?对,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 成功。在“神州五号”飞船上,
除了我们伟大的飞行员——杨利伟叔叔,还有一批特殊的乘客,那它们到 底是谁呢?让我
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 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
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到底是谁?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植物种子为什么要去作航天旅行呢? 把你最感兴趣的语
句勾画下来。
2、集体交流:
(1)科学家从参与太空“旅游” 的植物种子中筛选培育出优良品种,加以推广,种植出
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的农作物。
(2)为什么从太空回来的植物种子会发生变化?
(3)太空蔬菜是怎么形成的?(淘汰不良 的,培育优良的,并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最
终形成太空蔬菜。)
(4)太空蔬菜与我们地球上的蔬菜有什么不同?
A. 外形:更大、更长、颜色的变化
B. 味道:更鲜美
C. 营养:更丰富,抗病力强
D. 其他价值:药用、美化、绿化
(5)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课文以外的太空蔬菜或花卉,让我们一起来大 开眼界吧!(指名
学生上台进行介绍,后相互交流)
3、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 就获得了如此的“魔力”,那么谁是那位伟大的
魔法师呢?
4、总结:
科学的领域无边无际,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在这片领域进行着不断的开发、创新,才能创
67 68


造出一个个奇迹。
68 68

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入党申请书3000字


本命年要注意什么-中学教师述职报告


韩国留学通网-福建省教育考试院网


相思赋-滚铁圈


他们说-地理中考试卷


冷水洗脸的好处-新教育


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标准化工作总结


计划生育服务站-工作年限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