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qq空间留言板-七七事变资料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语文教案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1
一、教材编排
新人教版编部本于20
19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7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
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
分八个单元:第1~4课为“自然景观”篇,课文内容
大都感受大自然的美。第5~8课为“思考置疑”
篇,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
自己的问题,在不断提出问题中获取新知识。第9~11课为“
观察与发现”,意在激发观察
与发现的兴趣,体会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观察别人观察不到的,发现别人
发现不了的。第
12~15课为“神话故事”篇,意在体会神话故事的情趣盎然、奇妙,了解故事起因,
经过,
结果,感受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读文章让学生感悟到快乐要和大家分享;要懂得为人类
造福,要引导学生对幸福进行理解等。第16~17课为“多彩生活”篇,意在通过童年生活
小事,学
习将多彩的生活小事的经过讲清楚,并能按照一定的条理写下来。18~20课为“童
年往事”篇,意在
通过回忆童年生活往事,体会童年的快乐生活,更能珍惜现在的童年生活
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第21~
24课为“爱国立志”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人爱国立志的故
事,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第25~27课
为“历史故事篇”意在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感悟
祖先创造文明的道理。
新部编本人教版教材
同原人教课标本相比较,单元进行了深度整合,课文做了较大的
调整。新选入19篇课文,其中新选原课
标本2篇选学课文:《麻雀》和《延安,我把你追
寻》。所选课文多是其它版本的教材上的课文,有的是
将下册课文直接选入上册课文。所选
入课文有:《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一个豆荚里的五粒
豆》《盘古开天地》《粗
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风筝》《麻雀》《牛和鹅》《一只窝囊
的大老虎》
《陀螺》《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
br>二则》等。口语交际增加了《我们与环境》《爱护眼睛,保护视图》《安慰》《讲历史故事》
等内
容。
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
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
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
:自然奇观、思考提问、观察发现、神话故事、多彩生
活、童年往事、爱国立志、历史故事。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写作学习要求。课例由2—4篇课文组成。课
文均围绕专题
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0篇,
略读课文7篇。精读课
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
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
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教学时可以按照单
元进度,指导学生同步自学。
每个语文园地多
个栏目组成:“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
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
累”“快乐读书吧”。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
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
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
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
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
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
,分“读读写写”与“读
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
成的词语;
“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
br>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本册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
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
音,直到该字列入要求认识的字为止;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
、语文园地里不
2
认识的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
后面出现时不再注音;选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均不注音。
生字注音用圆括号,多音字注音用方括号。课文
中的生字,都是注的本音,有些字在具体的
语言环境中要变调或读轻声,在教参中加以提示,供老师指导
学生朗读时参考。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四年级上册教材的主要特点,与一、二、三年级
教材是一脉相承的。使用过前几册教材
的老师,对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已经有所了解。下面从四个方面作
简要提示。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
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
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
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前面
的学段提出了,后续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
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
学习的深化与
发展。
四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
br>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
精神的
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受到启迪和教育。还
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对联、成语故事等,
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同时,在教材编排上也
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
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就
作为本册的训练重点,在教材中
加以具体安排。既注意体现阶段性,又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
使课程标准规定的
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
的专
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
表达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
注
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
来安排。而且,
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
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
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
成为
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
里有多种呈现方式
: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
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
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
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
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
、•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年级上册的“交流平台”,在交流的范围上有所扩展,安排了4个
关于读写方法和习
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提出问题,查字典并联系上下
文理
解词语,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
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
的一个学习伙
伴。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
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
地。
3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
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
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
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
现:一是注意
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
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
育》
,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
编排,充分体现了
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
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
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具体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上述四个方面的特点
,是教材各个部分的共同特点。由于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
同,在编排上还有些不同的特点。
(一)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识字都是随课文安排。无论是精读课文还
是略读课文,都安排了要求认识
的字。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
中的生字都有注音,
所以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
查,并
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所附选读课文中的生字均未注音,为的是引
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解决。
要求写的字只在
精读课文中安排。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把写字的任务妥善地安排在
教学过程中,在课内学生要有比较
从容的写字时间,不要把写字的作业都留到课外。教师要
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
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字构成的新词,也可让学
生找一找,抄一抄,不断丰富
词语的积累,还可采用听写词语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
四年级上册,仍然单独编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教材,要凭借这些教材,加强对学生写钢笔
字和
毛笔字的指导。
(二)阅读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阅读教材,除安排识字和写字
任务外,还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练习
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
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1.练习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
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
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
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
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
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
提高朗读
的水平。
默读的练习也是四年级上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
逐步学会默读。
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
明
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
的
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
考,默读以后要
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四年级上册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
会文章表达的思想
感情。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
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
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
课文的内容等。引导体会感情的方法,主要是
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然后交流
4
各自的阅读感受。
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注意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
是让学生得到一
个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
,
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再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
受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能用一个所谓的标准
答案去限制学生
。事实上,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是会有所不同的。学生从文章中获
得的独特体验,只要言之有据
,言之成理,都应加以肯定。当然,如果学生的讨论交流偏离
了对课文的理解,纠缠于无关紧要的枝节问
题,或者学生的感受明显与课文的思想内容不符,
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这是学生能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
件,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引导的地方。
3.领悟表达的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
容,体会感情,又要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四年级上
册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教材中
对领悟表达的引导,涉及到诸多方面:一是领悟遣
词造句的准确;二是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三是体会文
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四是体会选
材的别具一格。对于表达方法的领悟,教材中都采用了启发式,有的
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
发现,有的是先举一两个例子,再让学生找出类似的例子来读读,体会体会。教师
教学时要
注意这个特点,一定要让每个学生经历这样的领悟过程。
4.积累语言。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
具特
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
脱口而出或涌流于
笔下。
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20篇精读课文中,有10篇提出了背诵的要求,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
欢的部分
。20篇精读课文中,有10篇提出了抄写的要求,一般是让学生找出写得好的语句,
多读读,体会体会
,再抄下来。
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
视
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
的
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
趣,使之逐步形
成习惯。
5.向课外扩展延伸。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也为了丰富和深化学习
的内容与收获,教材在扩展延伸方面
也作了适当引导。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有的引导课外阅读、搜集
资料,有的引向课外进
行观察,有的安排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还有的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进行
思考。
以上五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某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所侧重。教师可参照教材中的安排,因文而异,并从学生的实际出
发,设计
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每课的特色。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要求
不同,一般只要求读后能粗知文章大意。指导略读课文的学习,
可以先让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自己认真读
课文,然后适当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对内容的大
致理解和读后的感受,有兴趣的地方还可以再读读,特
别感兴趣的也可以背背。在词句的学
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口语交际教材与教学
口语交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
和应
对的能力。四年级上册教材注意突出口语交际的这个特点,而且安排了多种形式的双向
互动,有的以交流
为主,如,交流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自己喜欢的动物,自己的奇思妙想;
有的以讨论为主,如,讨论如
何保护文物;有的要模拟生活情境练习交际,如,感谢和安慰;
5
有的带有比赛游戏性质,如,看图比眼力;还有的是讲故事,演短剧,如,第三组的讲童话,
演
童话,第七组的讲成长的故事,演成长的故事。
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要充分体现听和说的双向互动
这一特点,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
实际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上出特色。如,进行以交流为主的口语交
际,首先要激发兴趣,
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讲的内容讲清楚;还要设法在双向互
动中使交
流逐步深入。再如感谢和安慰,这次口语交际,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或引导学生回忆,再现生活中的情境。如果能捕捉学校或班上发生的具体的相关实例引入教学,面对面地感谢、
安慰,或
模拟情境表示感谢、进行安慰,效果可能更好。
五、习作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
教材与三年级一样,对习作作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在每组的“语文园地”
中安排一次习作,全册安排八
次。这八次习作,有四次与口语交际合并安排。二是结合课文
的学习,安排了四次小练笔。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习作,有以下四个特点。
1.在习作的类型上,兼顾了写实和写想象。
教材中安排的写一处自然景观、写观察中的发现、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写导游词、写成
长故
事,都是练习写实;写童话、看图作文、写奇思妙想,都是练习写想象。
对于写实的习作,要强调
如实表达,就是要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反映真实的生活,
不能造假,不能瞎编。这样,既能切实提高
学生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记实的表达能力,又
能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良好的文风。
对
于写想象的习作,则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四年级的孩子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
制,想象不一定合理
,所以在这方面的要求不能过高。学生只要敢于想象,并能把自己想象
的事物写下来就行。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
教材中的习作都不搞命题作文,每次习作都只是
提出一个范围,而且所提的范围很宽泛,
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给学生比较大的自由。特别是安排综合性
学习的两组,提供了多种选
择,而且有的可以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有的则可以先写再说。这样安排的
目的,就是为
了让学生都能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写,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
表达创造条件。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
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习
作要求里专门提了这样一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
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四年级上册教材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习作后的交流和展示。例如,
“语文园地七”的展示台中:“这是我给王虹写的回信
,我给大家读一读。”“语文园地二”
的习作提示,让写同一种动物的同学在一起交流。再如,“语文园
地五”练习写导游词,“写
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
,使学生从交
流和展示中获得习作的快乐,逐步提高习作的能力。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修改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
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对自
己的习作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我们编写的中年级习作教材,体现了这样一个思
想,就是:
修改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时起步,修改的习惯在习作开始之日起就加以培养。在四年级<
br>上册教材中,对修改自己的习作继续作了引导。
当然,在中年级,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要求不能过高。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习作
要求中提到:“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什么叫
“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不能
从语法的角度严格要求,主要是指别人看不明白的,或是与事实明显不符的
,也包括一些错
字和明显的用词不妥当的地方。
6
习作教材的这几个特点,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改革习作教学的精神。教师可以凭借教
材,
安排习作教学的过程。进行作文前的指导,应重在激发兴趣和开拓思路,至于写什么,
怎么写,则应该由
学生自己决定。习作后的讲评主要应突出习作的展示交流和引导学生修改
自己的习作。有的组的习作给学
生多种选择,作后讲评时,要兼顾到供选择的几个方面。例
如,“成长的故事”那一组,有的写真实的成
长故事,有的是针对来信写回信。讲评时,既
要兼顾这几个方面,还要适当突出一下对写信的评改,因为
这是学生第一次练习写信,虽然
不是每个学生都写,但要通过作后的交流与评改,使每个学生在怎样写信
方面有所收获。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主要方法是多写多练。每学期的八次习作,应切实抓好,
使学
生练得确有成效。但仅有这八次远远不够,必须以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常练笔。结合课文的阅
读进行练笔和写日记,都是有效的形式,教材中已经作了一些安排。但是,教材中的安排毕
竟是有限的,
需要老师们在用好教材的同时充分发挥创造性,为学生的多写多练提供更多的
机会。
六、综合性学习教材与教学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学生的主体性。教材注意体现这个
特点,同时考虑到孩子还
小,独立活动的能力有个培养锻炼的过程,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既放手,又适当辅
导的思想。
教材中对综合性学习引导的具体步骤是:先在该组的导语中点出,再在第一篇课文的后面作<
br>具体的布置,最后在语文园地中进行交流展示。与三年级的教材相比,去掉了“综合性学习
提示”
这一步。这体现了逐步放手的思想。
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要着重抓好三个环
节:一是通过布置,使学
生明确任务,知道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二是在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时时
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三是采用多种形式,
充分展示交流。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都是展示交流的形式。展示台中提
到的
只是举出几个例子,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创造,例如,“成
长的故事”单元
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可能还会有采访的录音,拍的照片等。教师要提供舞台,
让学生充分展示。
2019新人教版部编
本四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工作计划及教
7
学进度
一、班级情况分析
我班
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x人,女生xx人。大部分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在识
字写字、习作、口
语交际等方面比以前都有了很大提高,学习习惯有了好转,并且掌握了一
些学习的方法,表现令人满意。
但部分学生不爱学习,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亟待加强,成
绩有待提高。本学期教学,应在让每个孩子都
进步的基础上,继续多关注后进生的学习。
二、本册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
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
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
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
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5.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
并能简要转述。能清
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6.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
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
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三、教学措施 <
br>1、在识字、写字教学上,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所
以引导学生
学生自学自查完成认字的任务,只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
导。
对要求写的
字,在精读课文的教学时,把写字的任务妥善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写
字的作业都留到课外,对不容
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指导,使
2、在阅读教学方面,要注重以下五个方
面的引导: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
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
br>阅读教学中,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
入情地朗读
,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要通过反复
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
读。在多种形式的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
积累语言。
3、口语交际教学,要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4、习作教
学,要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
写,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
意的表达创造条件。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注意引导学
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5、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6、要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并妥善安排好教学时间。
四、教学进度安排
8
2019年新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进度表
周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日 期
9.2-9.7
9.9-9.12
9.16-9.20
9.23-9.27
9.29-9.30
10.8-10.11
10.14-10.18
10.21-10.25
10.28-11.1
11.4-11.8
11.11-11.15
11.18-11.22
11.25-11.29
12.2-12.6
12.9-12.13
12.16-12.20
12.23-12.27
12.30-12.31
1.4-1.10
1.13-1.17
合
计
9
教 学 内 容
讲解暑假作业 1.观潮
2.走月亮
3.现代诗二首4*繁星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一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6.蝙蝠和雷达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8*蝴蝶的家
习作:小小“动物园” 语文园地二
9.古诗三首10、爬山虎的脚
11、蟋蟀的住宅 口语交际
习作:写观察日记 语文园地三
12.盘古开天地 13.精卫填海
14.普罗米修斯 15.女娲补天
习作:我和 过一在
语文园地四 快乐读吧 16.风筝
17.麻雀
习作例文 习作:生活万花筒
18.牛和鹅 19.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20. 陀螺
课
时
7
6
4
6
4
6
5
6
7
6
7
5
7
6
7
7
6
6
6
6
120
21.古诗三首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3※.梅兰芳蓄
须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习作:写信 语文园地五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26.
西门豹治邺27.故事二则
口语交际:讲历史故事 习作 语文园地八
期末复习(一)
期末复习(二)
1、观 潮
设计意图:
以朗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别从不同层
次上的要求来由浅入深的感知、
理解、欣赏,将点拨教学、情境教学与朗读教学相结合,强调了学生的自
主、合作、探究性
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探求文章之美的情
趣,
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体会“潮来时”的壮美和神奇。
2、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背诵部分语句。
3、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领略“潮来时”的壮美和神奇。
3、领悟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潮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观潮。(出示课题:观潮)
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写的是哪儿
的潮?(钱塘江大潮)
2、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板书:天下奇观
3、“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
吗?
“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教师请教了一下字典,
共有三种意思。请你
选一选。
屏幕显示:“观” (1)看;(2)景象或样子;(3)对事物的看法或认识*
二、整体感知
1、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天下奇观”,请你打开书本,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
注意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喜欢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笼罩 屹立 人声鼎沸 横贯 山崩地裂 恢复
(1)指名读,注意指导“鼎、崩、沸”的读音。
(2)当小老师读,开火车读。
3、指名分节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4、学生交流反馈: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5、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我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我们
就一块
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
三、朗读体会
1、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请你找出来!指名读
课文3、4自
然段。
10
2、自己读读3、
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划一划,然后努力地
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
大家听。
(生自由读——划——读)
3 、学生交流
屏幕随机分别显示三个重点句子,预设:
[第1句]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怎样的?谁来学学看。指名学,全班学。
(2)师:课文中用这
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
子。(齐读)
(3)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第2句]我特别喜
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
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1)假如当时你也在人群中,当你看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的心情怎样?
你会怎么表达自己的这种心情呢?
(2)师生共设情境,演艺兴奋的情景。师:看哪,东边水天相接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人群又沸腾起来……(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
看,潮来啦!”)
(3)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把它找出来。
读出这
种沸腾的感觉来。(齐读)
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1)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2)读出激动的心情。(齐读)
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1)两丈多高的水墙,多么壮观!咱们能读出壮观吗?
(2)大组赛读、齐读。
[第3句]我特别喜欢这两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
荡荡地飞奔而
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喜欢这两句的举手。(学生举手)
(2)(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
容易
。咱们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读——学生评价)
(3)你们评价得真好,读得也真不错,能让我读一读吗?
(4)谢谢鼓励,又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齐读)
四、理清顺序
1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
了。其实,作者写得
很有顺序的。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听老师读这段话,看
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
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
词语写下来。
屏幕出示:午后一点左右,( )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
br>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
长、变
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
震得颤动起
来。
(师读生听)(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校对)
2
师:发现了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板书:远----------近
11
3、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
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
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我们通过感情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
些词句,还学着用了。你们学得真好。回去以后要请同学们完成两
个任务:第一,想一想,
既然潮来时的景象这么雄伟壮丽,气势磅礴,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
后呢?第二
个问题,就是请大家回去查找资料,探索一下形成钱塘江大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下堂课<
br>我们一起讨论。
附板书:
观 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远
--------近
六、参考作业。
1、抄写熟记重点词语:
笼罩 屹立
横贯 恢复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浩浩荡荡
2、熟读课文。背诵好词好句。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
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
来。
(3)浪潮越来越近,犹
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
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读准、读
通了课文,好像让作者把我
们带到了浙江省杭州湾,亲眼观看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继
续让作者带我
们观赏钱塘江大潮。
一边播放录像,一边用课文的语句解说。(再一次整体感受
钱塘潮的壮观,激发学习课
文的兴趣。)
2、学生谈观感。(自由发表见解,板书:天下奇观)
作者为什么能用手中的笔把钱塘江大潮
的雄伟壮丽的景观写下来,是怎么样写下来的
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学习目标。现在,就让我
们一块来学习课文。
二、分层达标
(一)自读探究,感悟词句,体会大潮壮观。
1、出示学习提纲:
(1)读课文,划出描写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
(2)读语句,“一边读一边想”,理解内容,体会大潮的壮观。
(3)读语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读出来。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提纲,先读读课文,把描写钱
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划下来。然后,
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读这些语句,看自己从语句中理
解到什么,体会到什么。最
后,有感情地朗读,把你的理解、感受读出来。
2、学生按照学习提纲先个体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二)汇报交流,引导精读,品味感悟。
12
1、汇报划出的语句。(引导注意顺序)
2、交流理解、体会,引导精读,品味感悟。(重点引导细读课后练习2的语句;在此
过程中,运用多
种形式的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达标,熟读成诵。)
(1)课后练习2语句的教学。
在这些语句中,你认为最能够表现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句子是哪一句?
学生汇报语句后,示填空,完成填空。
自由读语句,注意填空的部分,思考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小组合作解决。
交流汇报。(重点引导谈出好处:想像部分能把大潮的形、声、推进的速度写形象、具
体。)
小结归纳: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来到时,做到了留心周围的事物,不但用眼睛看,用
耳朵听,
还用脑子想,所以课文读起来,让我们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我们
也要像作者那样做个有
心人,时时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好习惯。
(2)其它语句的教学。
江面很平静,……一层蒙蒙的薄雾。
午后一点左右,……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白色城墙。
霎时,……两丈来高了。
三、积累运用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2、听老师说词
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
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1)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2)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3)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4)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5)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
(6)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3、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屏幕显示: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浩浩荡荡
生领读,师跟读。
四、选择重点词语。复述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五、总结归纳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文,如同亲身观赏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深深地感受到钱塘江
大潮雄伟
磅礴的气势。如果我们也学着作者,展开想像,也能像作者那样,用眼、用耳、动
脑,多看、多听、多想
,做到留心周围的事物,做到注意积累,就同样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
文章。
附板书:
观潮
天 下 奇 观
潮来前——江面平静 闷雷滚动
风平浪静
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
潮来时——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白色战马
潮退去——风号浪吼 余波涌来
四、作业参考。
13
1、背诵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2、完成课堂作业本。
1. 走月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
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3、情感目
标: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
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
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
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
海中,
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
语言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
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板书课
题:7、走月亮)
二、学习生字词
1、教师朗读课文,配以多媒体课件(文章伴随着钢琴曲出示)。
2、学生自读课文。(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
互相
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
象。
5、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
教师此时要特别注意指导“载”的读音,在这里是“运载(zài )”。
6、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14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
“走月亮”吧。
二、品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
的自然段,多读
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
第二自然段:秋天“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
也照亮了……”
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
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让学生根据文本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第四自然段: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
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
抱着一个月亮!”
月光下的溪水清澈美丽,“我”和阿妈欣赏到清澈美丽的溪水,闻到了溪
水中山
草和野花的香味,看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和倒映
在小水塘里的数不清的月亮。秋风轻拂,无数个小水塘中的无数个小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荡。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
色时的心情。)
第六、七自然段: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的声
音,
嗅到了野花的香气和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
及闪闪烁烁的小星
星,就像到了仙境一样。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④引导学生想象第七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2、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
来读一读,找一找。
第三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
步,
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
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
着“
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
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
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15
第七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
“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
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
深深地体会到了
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引导学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感受妈妈身上的温暖气息,并个性
化的朗读。)
第七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
上走
着,走着……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
妈就是那美丽的月
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3、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
进行指导。
三、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1、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
交流。
2、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
交流。
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
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四、整体回顾
1、《走月亮》这篇
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
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
自己的感受伴随着音乐,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
起走月亮!
2、让我们尝试着背诵全文。
五、小练笔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
画面: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
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
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
星……
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写在小本
本上。
板书设计:
2、走月亮
月儿明亮 月光柔和
走过:溪岸 桥 果园
(“我”和阿妈) 看到:山 树 草 花 星星闪烁 美好景色
浓浓亲情
听到:秋虫唱 鸟拍翅膀 ……
想到:洗衣裳 做小船 看水塘
16
2.
秋晚的江上
一、新课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瞬(shùn)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
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
东渡日本,南下印尼,
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
。1919
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
br>刚”。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
学。代
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年2月
13日,刘大
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
17
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
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18
3. 繁星
【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
生热爱大自
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
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1、出示课题: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
,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
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
板书:爱 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 (从前) 家乡庭院
(三年前) 南京菜园
(如今) 海上舱面
9.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
(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
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板书:亲切
19
1(0.1学)习三第年二前段(:1924
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
(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
(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
(3)“无
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
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
求
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
(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
板书:更亲切
11.如今(1927
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样
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你
打算怎样自学第三段?
第二教时
(一)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
(二)过程:
(1)(幻灯④)——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
,看到的星
星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
(
3)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自己的
体会(结合课后
练习 2、3、4 题加以解决)。
(4)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
(5
)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三年前”,还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
表达了自己的一种
什么感情?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
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
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
温柔和亲切,作
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
(7)你能划出本文的中心句吗?
(8)小组讨论: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
(9)汇报、小结。
20
4.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目标】
1.认识“荚、豌、按、僵、苔”等8个生字
,会写“豌、按、适、恐、枪”等16个字。抓
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
己提出问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童话魅力。
3.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
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
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重点】
1.认识“荚、豌、按、僵、苔”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恐、枪”等
16个字。抓
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童话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
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
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豌豆熟悉吗?在通话世界里,豌豆也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你们看--五颗小豌
豆从豆荚房子里跳出来了,来到这个世界上,同学们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教师板
书:《一个
豆荚里的五粒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
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
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荚、豌、按、僵、苔、囚、框、溢”
“构”是“木”加“匡”;“荚、苔”的偏旁
都是草字头;“豌——碗”是形近字;“囚——
因”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豌、按、适、恐、枪、耐、玻、璃、探、愉、绕、曾”
左右结构:豌、按、枪、玻
、璃、探、愉、绕,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绕”是左右结构的字,
右上角没有一点。
上下结构:曾。
21
半包围结构:适。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词语理解:
僵硬:(肢体)不能活动。
预感:事先感觉。
丰满:充足。
揭晓:公布(事情的结果)。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囚犯:关在监狱里的犯人。
洋溢:指情绪、气氛等饱满而充分流露。
四、课堂小结
1.学生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
探出愉快盘绕不曾按照舒适恐怕玩具枪
集体订正。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围
绕着什么写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板书课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
二、理解课文。
1.豌豆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怎样安排的?
(按照在豆荚里的排列顺序。)
2.豌豆为什么想出去?哪个词具体说明了想出去的理由?“
变得僵硬”具体说明了豌豆们
已经成熟,想出去了。
3.五粒豌豆即将分开时,它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1小组展开讨论,通过阅读提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2汇报交流。
分角色读。指导朗读:读出前四粒豌豆骄傲的语气。
4.表现了豌豆们怎样的性格?
第一粒豆和第二粒豆:自高自大。(板书:自高自大)
第三、四粒豆:满足现状(板书:满足现状)
第五粒豆:随遇而安,喜欢过平静的生活。(板书:随遇而安)
(让学生体会到: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姑娘的愿望,使她鼓励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惊喜的感情。
5.其余几粒豌豆后来是怎样的?
指名朗读。
(板书:吃掉了落到脏水沟里)
小组讨论后回答。
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a.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
b.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说成“一个小花园”?
c.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很了不起吗?
d.小姑娘看到豌豆开花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2
小组讨论后回答。『puXuewaNG.com』
生:我发现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的内容提出来的,有的问题是针对全文提出来的。
生:因为这粒豌豆正好落在青苔的缝隙里,适合豌豆的生长。
生:小女孩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出
去,即使到院子里都不能,窗台上的豌豆苗正好可以陪伴小
女孩,也就是一个小花园,也是母亲一个美好
的愿望。
生:一粒自大的豌豆没什么了不起。我还知道小女孩看到豌豆开花心情很好。小豌豆就是希<
br>望,是女孩对生命和生活的希望。
7.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慢慢好了?小组讨论。
生:豌豆的成长给了女孩
希望,让女孩心情变好,女孩因此变得坚强,所以慢慢好起来了。
这就是奇迹,是爱的力量。
三、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奉献爱是
最崇高的、最
伟大的。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处处充满爱!
小姑娘对小豌豆很感激,假如你是小豌豆,你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一粒:飞向世界
第二粒:飞进太阳落到脏水沟里
第三、四粒:射的最远
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株植物随遇而安爱
【教学反思】
这个故事主要写豆荚
里的第五粒豆子不小心落在了一个瘫痪的小女孩的窗台边,他没有埋怨
恶劣的环境,努力的生根发芽,它
吸引了窗户里面的小女孩,为了能每天看到发芽的豆苗,
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奇迹般地站了起来,真是
不可思议!
1.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整节课我都饱含激情,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
生
的情感。
2.不足之处是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
5. 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
如何发现了这个
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23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
,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
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
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四、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
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
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
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
法、
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
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
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
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
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
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
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
体会
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
,那蝙蝠和雷达到
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
同学们小组合
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
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24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 认读生字
2. 提出难写的字
3. 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
给生字组词
5. 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五、板书
6.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
迹和威力,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兴趣,能联系生
活畅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和设想的未来。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和科学老师联系,了解科学课上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收集2
0世
纪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资料、主题网站,可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阅
有关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和发现的图片文字资料;调查
访谈今天人们的愿望和梦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教材分析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
的几百字
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
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
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
兴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
图,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
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
热爱科学的情感。
学情分析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飞速发展的年代,学生的思维也更加的
活跃,对于未来的世界,
学生更加充满好奇。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说明文,对说明方法有一定了解,
因此教学本
文时,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发现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另外,对于科技类文章,不<
br>仅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引导学生感受这类课文用词准确,语言
简洁等
表达方面的特点。
25
教学目标
1.明确单元学习专题,了解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整体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激动、自豪的心情。
3.认识“赖、耕
、潜、舶、哲”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
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幻想
、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
到底”等词语。
4.从具体事
例中了解20世纪的重大发现和发明,在进一步区别“发现”与“发明”的
同时,感受20世纪科学技术
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得巨大变化;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
2、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展开丰富想象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补充资料,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媒体
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过去的生活相比,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变化?
这节
课开始,我们将走进本册课文的最后一个单元,去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
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
度,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
板书课题, 读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2.出示作者简介:路甬祥,1942年出生,浙江慈溪人。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
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简介“院士”: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
称号,是学术界
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 “院士”这一称谓用来命名国家最杰出的科
学家。)
3.
理解“世纪”。一个世纪是多少年?(100年)我们现在生活在几世纪?(21世纪),
上个世纪就是
(20)世纪,
二、整体感知,引发兴趣。
1.出示阅读提示:
(1) 自由
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
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感
兴趣的句子旁作出批注。
(2) 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思考:“呼风唤雨”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 小组交流解决课文中泡泡出示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
这些生字词走到课外,看你是否还记得?
(齐读,开火车读。)
对于这些生字词,你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从音、形、义上提醒)
3.交流阅读提示(2),解决问题。
三、细读品悟,情境入趣。
1.了解设问句,感受设问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6
20世纪,谁靠什么呼风唤雨?(20世纪,人类靠科学技术呼风唤雨。)你
从哪里知道
的?(课文第二段)读一读,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自问自答)这样的句子称为“设问句”
。
设问句通常有强调重点,引起读者注意的作用。希望同学们在写作时能恰当运用它。
2.自读自悟
为什么说二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文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
的?默
读课文,请同学们结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和文中的重点词句细细体会,如有不明白的地方,
可做上标记。
读后交流。(板书:一百年“ 〉”上百万年)
3.导读赏悟
(1) 第2自然段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谈体会。理解“发现”和“发明”的区别,从“这些
发现和发明,
使人类生活大大改观,其改观程度大大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年的总和”,体会“呼风唤雨”
,
体会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之大。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那些“发现”与“发明”呢?过渡到第4自然段的学习。
(2)
第4自然段
第一个分句说的是“发现”,第二个分句说的是“发明”。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中
例子,再选择自己了解到的例子,和同学之间交流,感受现代科学
技术的成就以及给人类带来的便利,从
中体会举例子说明方法的好处。
过渡:感受了20世纪的伟大成就,我们再去看看20世纪之前的人类生活。
(3)
第3自然段
谈谈“农耕”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指名回答: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
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
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类只能在神话中
用“千里眼”“顺风耳”和
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完成填空: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
(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
神话里的“千里眼”、“顺风耳”、“腾
云驾雾”是怎样的本领,猜想古代人们还有哪
些美好的愿望、幻想,人们为什么要有这些幻想。学生交流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填空,请学生展开想象完成。
“嫦娥奔月”寄托着人类(
)的美好愿望。
( )寄托着人类( )的美好愿望。
再结合课前自己查阅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为现
实。 小结:我们的祖先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些美好的愿望如今都实现了,靠的是什么?
是现代科学技
术。
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引用在本文中的作用。
(这是一过渡句,说明现代科技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变化之快。)
4.通过20世纪前与后进行对比,学生体会“二十世纪为什么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5.了解说明方法。
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段话为了说明20世纪的科学成就,作者采
用了什么说明
方法?(举例子和作比较,祖先的幻想就是今天的现实,多么强烈的对比。课文中还有哪里
有对比?跟王公贵族比,说明现在生活的美好。)
四、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即使相隔千里万里,只要打个电话就能互诉情意,只要利用网络就能立刻见面,只要坐
27
上飞机就能相聚相守,广袤的地球好像一下子……?(变小了
)所以,人们称之为……?(地
球村)
出示图文(第4自然段),配乐朗读。
五、读写结合,拓展迁移。
1.写一写
20世纪的科技成就为人类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用上举例子、作比较等
说明方法。
2.
本文用简洁的语言对20世纪的伟大成就作了概述,想要具体了解20世纪的科技成
就吗?推荐大家阅读
《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
100个瞬间》,主编就是本文作者路甬祥。
同学们通过阅读,一定会有更大收获。
板书设计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一百年 “〉” 一百万年
7. 蝴蝶的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撼、盈、玷”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雀”,会写“避、撼、喧、嚷、
盈、玷”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理解重点词语。
2、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
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在读中加深
对词句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蝴蝶的怜惜,激发学生关爱弱小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展开想象,感受文章的美,激发学生对蝴蝶的怜惜,对生命的关爱。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导入
同学们看,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突然,天空中电闪
雷鸣下起了大雨,青鸟
、麻雀都回家躲避起来了,此时你想到了什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跟
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板书课
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8
2、检查生词。
第一组词语(出示第一组词语)
吼叫、震撼、喧嚷、雨幕、黑压压、水淋淋
指名读。齐读。
“撼”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震撼”什么意思?。(震动、摇动)
课文中把什么都震动、摇动起来了?
预设:
这些词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喧嚷”什么意思?(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这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的。
在课文中“喧嚷”什么意思。联系文章来理解。(让学生找到文中的这句话,读
一读,体会意思。)
“雨幕”什么意思?
“幕”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出示:1、覆盖在上
面的大块的布。2、垂挂着的大
块的布。3、古代将帅办公的地方4、话剧或歌剧中完整的段落。)在“
雨幕”这个词中应
该选第几种解释?为什么选第一种解释。你们还能用幕再组几个词吗?如:夜幕开幕闭
幕银
幕幕府一幕幕
读了这些词语,你感觉天气怎么样?(风雨太大了)
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这些词。
3、第二组(出示:轻盈、素洁、玷污、柔弱)
谁想读读这几个词?
这几个词语都是描写谁的?(蝴蝶)
你有不理解的词吗?
“轻盈”就说到身体轻、动作轻快。
“素洁”理解到特别干净、圣洁无暇。是那么地干净,这就是-(素洁)。
这么素洁的彩粉,一点水都不能(玷污)上的,你怎么理解玷污?(弄脏)
“柔弱”的意思学生说一说。(柔软)
读了这几个词语,你觉得蝴蝶怎么样?
带着对蝴蝶的喜爱之情再来读一遍这几个词语。(去掉玷污)
4、第三组
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学生自由提出解答。(也未可知、翻转不定、家雀)
老师直接说“也未可知”就是说也不知道、也不能确定。
“翻转不定”什么意思?如果学生说不出,就出示句子。
读一遍句子,什么被风吹得翻转不定?
好,伸出我们的小手,假使这就是一片片被风吹得翻转不定的树叶,怎么动?“翻
转不定”怎么理解?
“家雀”的雀还读什么?que,组词。读qiao是口语。
5、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说一说各段写了什么?再用比较简洁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
容。
2、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心情。
29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蝴蝶的家》
二、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吗?是什么心情?(作者为蝴蝶着
急、担心)你们呢?
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
体会
,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寻找答案,
读的时候勾勾、画画、写写,然后
与你小组的同学分享学习的收获好吗?。
2、学生汇报。
(1)第一段:
如果汇报到第三句时,教师引导:天气是
怎么难为蝴蝶的?谁来读一读。找学生
读第二句,(出示第二句)此时作者心里在想什么呢?
“山雨欲来风满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
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
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这样糟糕的天气,
这不是……(难为蝴蝶吗?)能把你
的感受读出来吗?(读这句话)指名读,然后再齐读。
(2)第二段:
还从哪儿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预设:
生: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如果学生汇报出:我从“怎么禁得起这么猛烈的风雨呢”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
心。
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从这看出为蝴蝶着急、担心?作者当时在想什么?
让我们读出蝴蝶的美丽与柔弱。
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
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
啊!同学们,说到这里,老
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你们心里着急吗?
指导朗读:“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谁能通过
你的
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
(3)第三、四自然段
最后一句话“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同学们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
我因为什么真为蝴蝶着急了?(作者找了多次都没
有找到蝴蝶的家,所以更着急了。)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找家时的着急心情,勾一勾、读一读。通过对读的方
式来理解课文。
作者作了这么多种假设,下雨的时候,蝴蝶是躲在这里吗?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一次次猜想,又一次次否定,作者一次次为蝴蝶找家,希望的是什么?
(4)第六段
还从哪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5)第五段
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30
她的话是谁的话,让我们来读一读小女孩的话。
(出示第五段)
小女孩是怎样看待蝴蝶有没有家这个问题的?(三个一定)
小女孩连续说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确信不疑)你们想一想,小女孩在说这
些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在这篇文章里,这仅仅是小女孩的心声吗?你过能从小女孩的话中体会出作者哪种
美好的愿望?
好,让我们再读小女孩的话,通过小女孩的话把作者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
三、课外拓展:
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和交流,在我们的探究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你
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认为蝴蝶有家吗?这个美丽而香甜的家会在哪里呢?张开你想象的翅
膀,说一说。
老师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找来一首小诗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请看。
蝴蝶的家
麻雀的家在屋檐下,
青鸟的家在大树上,
蝴蝶呀蝴蝶,
下雨的时候,
你去了哪儿?
麦田、松林、老树干寻不见你的踪迹,
花朵、石桥、屋宇下都不是你的家。
你轻盈的身体怎么禁得住狂风的肆虐,
你素洁的双翅怎么受得了雨水的冲刷!
蝴蝶呀蝴蝶,柔弱的蝴蝶,
你是那么让人担心,叫人牵挂……
亲爱的蝴蝶,其实,我的家就是你的家!
爱心为你编织成温馨的家,
不管电闪雷鸣,任凭风吹雨打,
要害怕,快快回家!
9.《暮江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意思。
31
2.
感受白居易的诗歌风格:通过平白如话的语言营造出的清新优美意境。
3.
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复现诗歌画面。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先跟大家玩一个游戏——“诗句接龙”,我来说上句,看大家能不
能对出下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你们知道刚才那些诗句都出自谁手吗?【白居易】相
传他一生作诗三千八百余首,脍炙
人口的便有一百多首。他写诗有个习惯,每写完一首新诗都会先拿去念
给不识字的老妇人听,
如果老妇人理解了,他就把诗定稿抄录下来,如果老妇人没有听懂,他就拿回去进
行修改,
直到老妇人理解为止。正是因为其诗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因而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暮江吟》。【板书课题】
2.初读诗歌:
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那接下来就请大家大声地把诗歌自由朗读几遍,注意把
节奏读准。【自由朗读】
好,我请一个同学来为我们示范一下,看看他是怎么读的。【一位学生读】你觉得他读
得怎么样?节奏读
准了没有?【请另一位学生评价】
刚刚那位同学读得挺不错,做到了音停意连。刚刚那位同学在读诗时
有个地方要稍稍
注意一下会更好。我们读诗时的停顿讲究音停意连。什么叫音停意连呢?其实就是音断气
不
断,我们一起来齐读试试看。【齐读】
在朗读中,我们应该也对这首诗歌有个初步了解,那么你从诗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呢?
时间:“暮”——傍晚
地点:“江”——江边
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诗人白居易在傍晚驻足江边诗兴大发呢?我们到诗歌里来
一探究竟吧。 3.再读诗歌:我们再来把诗歌一起齐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一想,整首诗中哪个词最能体
现出诗人
的思想感情?试着找出全诗的“诗眼”来。
你们觉得全诗的“诗眼”是哪个词?【板书:“可怜”】跟
我们现在说的“可怜”是同一
个意思吗?【今义:值得怜悯、同情;古义:可爱,值得喜爱】
那么诗中哪些景物值得人喜爱呢?【板书:残阳、江(水)、露(珠)、月(亮)】
这些景物有哪些可爱之处呢?请结合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来谈谈你的看法。
①从“铺”可以看出来,诗中
的“残阳”(即夕阳)很柔和,给人感觉很温暖,同时残
阳铺展,映射的面积十分广阔。
平时
我们描写阳光多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行不行?【请一位同学朗
读替换词后的诗句,另
一位同学朗读原句】你们觉得这样一读,对比起来有何不同之处?
【“铺”字给人的感觉更舒展、温柔、
舒服。】
大家一定都见过傍晚时分的阳光,当太阳贴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时是斜射过来的,那么
相比起“照射”下来的、“洒”下来的阳光,它映射的面积要更广阔,用“铺”字更为形象
生动。
可见诗人在赏景的时候观察得十分细致啊。通过“铺”这个字写出了残阳的柔和、平整。
②从“瑟瑟”和“红”可以看出来,诗中的“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颜色对比
很鲜明。
32
“瑟瑟”本来是指碧绿色的玉石,这里形容江水呈
碧绿色。想想看,为什么江水会有红
有绿?被夕阳照到的地方呈现出艳红色,而没有被照到的地方呈现出
碧绿色。
诗人很擅长将鲜明的色彩进行对比,他就像一个画家,以文字为画笔描绘出绮丽的自然
风光。
③从“似真珠”可以看出来,诗中的“露珠”圆润可爱(形状)、晶莹剔透(色泽),
就像一颗
颗珍珠一样。
诗人写景,不仅关注到了远景,还关注到了近景的细节。运用比喻修辞,把露珠的形状、
色泽都写得十分优美生动。
④从“月似弓”可以看出来,“月亮”它的形状细细的、弯弯的,就像一张拉弯了的弓。
深秋
的夜里,一弯月儿悬挂在天幕上,它细细的、弯弯的,散发出微弱的光,恰似一张
弯弓。多可爱的景象啊
!这句也是用到比喻修辞,写得非常生动贴切。
刚刚同学们通过抓诗句中的关键词,品读了这些景物的
可爱之处。其实诗人正是通过这
些词把寻常可见的景物写出了优美的意境,那我们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应
该特别注意要强调
它们。怎样读会更好呢?我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请一位学生站起来读】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另一位学生评价,再读】
我们在读诗歌时,要强调诗歌中的关键字词
,可以把它适当地拉长一些,读出诗的音韵
美来。我们一起来试试看。【老师带读,齐读】
4.品味意蕴:
大家读得真不错。有句话说得好,“境由心生”,人们眼中景物的美丑和
人的心情好坏
有很大的关系。诗人流连于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象,想想看,他此时的心情如何?【轻<
br>松愉悦、悠闲舒畅……】
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仅仅只是因为见到了这番景象吗?【ppt:
这首诗写于长庆二年(822
年),是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所写。当时政治腐败,牛李宦官党争
激烈,白居易
此时自请外任,在赴杭的江行途中写下此诗。】
别人都巴不得在京城做官,
享受高官厚禄,追逐似锦前程,诗人却反其道而行,明明已
经身在京城为官,却要自请外任。这是为什么
呢?【请两位学生】
诗人不愿卷入政治漩涡中,对他来说,离开京城,离开的是束缚,是牢笼,回归的
则是
文人的本性,过上的是他内心真正向往的生活。
你从他的这种人生选择中能看出诗人具有
怎样的一种胸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
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坚守节操、豁达平和……】【请三
位学生】
刚刚大家都说的不错,老师觉得《孟子》中有句话特别适合送给白居易: “穷则独善
其身,达则兼济天下”【ppt】,知道这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停顿】不得志的时候
要提高自身
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则要努力让天下人都得到好处。如果没有豁达的心胸、
平和的心境是达不到这种
境界的,白居易选择自请外任,恰恰体现出他作为一个文人对于
自己节操的坚守,在京城不能施展自己的
才华抱负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地方上一样可以做
出一番事业来,“为官一方,造福一方”。
如
果你是诗人,在这样的情形下见到如此美妙的景象,你会如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
达出对大自然美景的
喜爱赞美呢?带着情感,我们再来把诗歌【齐读一遍】。
5.描述画面:
通过平白如话的语
言、淡泊平和的心境营造出了清新雅致的优美意境,这就是白居易诗
歌独特的审美倾向,对后世文人影响
颇深。【ppt】《唐宋诗醇》中这样评价《暮江吟》一
诗:“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刚刚我
们讲到了很多诗中可爱的景物,也讲到了诗
歌的写作背景,接下来就请大家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生花
妙笔为这优美的意境添上更多
细节吧。
33
“农历九月初三这天,诗人信步来到江边……”
【请几位同学读一读他们写下的文字,同学互评,老师适时补充。】
6.拓展阅读:
大家都写得很棒,用词生动,语言优美。但其实这还不是写诗写文的最高境界,大家知
道最高境界是什么样的吗?
“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
是平淡,绚
烂至极也。” ——苏轼《与侄书》【ppt】
这段话出自苏轼的《与侄书》,讲
的是什么意思呢?最开始写诗写文的时候,大多追求
的都是结构的精巧、辞藻的堆砌,但是当写作技巧达
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的时候,反倒遣词造
句更“平淡”些,通过平白如话的语言也能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读
来令人感觉回味无穷。【板
书】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就是如此,这才是“写诗”“炼字”的最高境界,
我们可以通过另一首诗歌对此加以印证。
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诗
歌当中哪些诗句近似于大白话呢?【“江南好”“能不忆江南”】吟诗竟然像在
说话一样,确实非常明白
通俗。
诗中还用到了比喻修辞,在哪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把什
么比作什么?【江边的花朵在阳光照耀下红得像火一样,春天到来江水绿的像蓝草染过一样】
这个比喻也
实在算不得新奇。
但就是这种平白如话的语言、不算新奇的比喻,却描绘出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象,营
造
出了一种清新雅致的意境,让我们读来仿佛身临其境。
这便是白居易诗歌的妙处所在,他炼
字,却不追求奇巧,真正做到了诗歌语言上的“返
璞归真”,“诗魔”之称名副其实。
6.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白居易诗歌风格:通过平白如话的语言营造出清新优美的意
境。最后,
让我们再次齐读白居易的这首《暮江吟》,来一起回味诗中的意境。【齐读诗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
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
阁。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
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
下了我们今
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回忆学法。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三、学习古诗。
34
(一)知诗人。
(二)解诗题。(并介绍“题壁诗”)
(三)明诗意。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那什么是山岭?什么是山峰?
同学们的描述不够形象,有哪位同学能用简笔画表达出来?
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吗?
4、苏轼看过庐山不同的姿态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反过来说一说。
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
(四)悟诗情。
庐山的确很美。横看,山峦起伏,
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
看,危崖险岩;在高处俯视,深沟幽壑;在山下仰望,
重峦叠障。可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
雄奇,是壮丽,还是险峻?正如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请你闭上眼睛,让我们随苏轼一起去游庐山。
刚才那一瞬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当在诗人苏轼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
你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吗?
(五)明哲理。
你能想个办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还记不记得学过的《画杨桃》一课,揭示了什么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吗?
其实它还可以用在学习上,与别人交往中。像评价
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
呢?还是看缺点呢?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
观地认识了自己,才
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四、总结全文。
1、想一想苏轼怎样才写出这首古诗的?
2、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雪梅》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35
一、导入
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谢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
家一饱眼福。
(课件)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说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所以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一首《雪梅》。
二、学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读古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谁能有节奏
的读一读。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
结合
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反馈。相机指导。
学习古诗,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
注释。结合注释,说说诗意。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和同桌交流。
反馈。你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降”,认输 “搁”,放下
“逊”,逊色、差一点。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
要评论它们二
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三、四句意思
: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
段了。
板书:雪白 梅香(板书:各有长短)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
是
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
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
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
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
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
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
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
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
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
补短的道理。这首诗的后两句就成了书中十二单元语文天地向我
们推荐的经典名句。让我们
来记住它吧!背诗。
三、拓展
这首诗的作者卢梅坡在写
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
释。一起来看看。(课件)
四、作业:
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 雪 梅
白 香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36
10.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
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
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
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
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37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
说说
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
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
,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
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
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
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38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
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
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
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
,行吗?为什么?
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
往高
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
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
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
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
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
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39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11. 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课文出现的部分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
大自然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蟋蟀的资料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昆虫记》这本书或
观察蟋蟀及它的巢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对于蟋蟀,你了解多少?师生交流,汇报搜集资料情况。(大屏幕展示蟋
蟀图片)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中爬山虎的奇妙。
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
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
趣吗?(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会读的字作标记,查字典自学)
2、检查字词认读及朗读情况。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
(2)师生相互强调难写字,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
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
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特点、建造)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出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合理有效的衔接
下一个环节,同时强化基础
知识的学习,达到在语境中认读字词的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记
忆力。)
三、小组合作,梳理课文。
40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经过整理后汇报上
来。
1、交流、梳理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多,能在组内解决的尽量解决。整体上围绕上个环节的两
方面提出。)
2、小组合作讨论: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板书:
慎重选择、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简朴、清洁、卫生;加深加阔、不断修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
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对课
文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使之能驾驭课文,为今后的运用打下
基础。)
四、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
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1、抄写生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随机指导“搜、抛……
2、选择正确读音。
洞穴(xué xuè) 粗糙(zào c?o)
慎 (shèn sèn) 重即(jí jì )使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隐蔽——柔弱——简朴——慎重——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出悬念,衔接下课;巩固基础,使学生学有所得)
五、作业布置:
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
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词,同位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
住宅、隐蔽、毫不可惜、弃去、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挖掘、搜索、倾斜、
扒土、抛出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
手,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为下一课学习打下基础,提出疑
问,激发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
子。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
出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动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
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
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随机板书;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41
师: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
,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
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默读文中相关段落,想一想为什么?(学生
可能会结合蟋
蟀的弱小及住宅建造方面来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修建时的动作词来理解)
5、你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怎样评价呢?(学生可能发出赞叹或发表自己
的感受)用什么语气读
这句话?(指导读)
(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有问题可想,在上一节
整合课文
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问题,达到精读的目的。)
三、积累佳句,感悟写法
1、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蟋蟀的住宅,这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文中
哪些
地方讲述他是怎样观察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2、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写法,说明了什
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找出相关
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好的文章是与作者细心观察分不开的,文中作者对自己是如何观察
蟋蟀
做了简要叙述,在此让学生找出来,品味写法,达到积累与感悟写法想结合)
四、总结布置,拓展延伸
1、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2、
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
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
,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
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
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大屏幕出示或出示小黑板)
(设计意图:再一次从整体上感悟课文,达到读悟共鸣,读写延伸,使读能为
今后的用服务,让学生选择
性延伸学习,激发求知欲及好奇心。)
附板书:
蟋蟀的住宅
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12. 盘古开天地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
四
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42
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
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
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
生字词语的认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的关于谁的神话故事?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盘古开天地》。(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同座互读互查。
2、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
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读“创造、黑暗、辽阔、
奔流不息、茂盛”等词语。
3、要
求会写的生字的指导。(“降”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
“创”字的左边是“仓”
,不是“仑”。另外,“辽”“液”等字要指导学生写端正,写匀
称;“阔”“滋”的笔画较多,要指导
学生写字时摆好各部分的位置。)
4、找出多音字,组词识记。
5、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评价正音。
6、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7、默读课文,划分段落,同学交流,集体订正。
三、朗读提升
自由练读,把自己最愿意读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四、家庭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43
一、创设情景
谁能用讲故事的语气来为我们的课文开个头?指名练读第一段。
二、研读感悟
1、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3、你还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轻”“重”,
“清”“浊”,“上升”“下降”,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
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4、读一读第四段,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能仿照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6、自由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
7、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
,把它记在脑海里,注意像“隆隆的雷声”、“茂
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
8、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
的宇宙”。
三、复述故事
1、先让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再将每段主要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2、在自己练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评议复述中出现的情况,如顺序混乱,语言表
达不清楚等问题。
四、小节全文
读了课文,你收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苏醒——分开——倒下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词有:混沌
、血液。反复再现,学生才达到了全部读准。第二
课时中学生的朗读很充分,而且每一次朗读都有进步,
这是一大收获。在动画激情下,学生
的感受很多,通过朗读充分表现了出来。仿说不错,每个孩子都能根
据课文,再加上自己的
联想来表述。但是复述的指导不足,虽然学生能说上,总觉得不够完美。
13. 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和用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技能目标
1、让学生初步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进行思、说、读的训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4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勇敢”的行为,学习这种精神,培养正义感。
2、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精卫与大海的对话情景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精卫的行为是怎样的行为。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头饰。
教学过程:
一、
1、师用简笔画画出一个小女孩,问:你们知道她是谁吗?
(精卫)那能一起说说这个故事
的名字吗?(点击课件:精卫填海)
2、精卫填海,
刚才读得挺好。前三个是生字读得这么好,再读一次,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
来——(精卫填海)
3、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梳理学生说的情况然后评价一下。)小朋友们
很好
奇,好奇的小朋友一定会学到很多身手。让我们带着好奇心仔细看,认真听,去故事里
找答案。(点击课
件播放动画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了故事,你知道故事里讲了谁干什么吗?
2、动画片里的故事在语文书的35页,让我们打开书自身读一读。
3、读得真认真,谁来告诉大家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手势告诉老师。5个自然段,同意吗?一样的请举手。
(1)哪些同学愿意读给同学
听?我们一组推荐一个代表试试。——学生读,师读最后一自然段。
(2)评:个别
学生评。(有特别好的,跟着一起来试试)。师评:这些同学挺勇敢地,都想为自身的小
组
争光,为了让同学们读得更好,注意这几个字音。(纠正字音)。
(3)师大声,生
小声跟读。
4、为什么一开始我们读不好呢?因为有好多字婴幼儿
我们还不认识,现在用自身喜欢的方
法去和这些字婴幼儿交朋友。 (1)自身读。
(2)同桌认读。 (3)
刚才读得很认真,会不会都认识这些字词?读好了有神秘的礼物送给
你,一定要读准字音,
声音洪亮。点击课件里的词。抽读。随机请同学读,读准为止。(在同学协助下得
到的礼物
和同学分享。读得好的教大家。)
(4)生字卡。用课件提醒同学们“没”在这课
的读音。 (5)放进课文里,把课文读通顺。
三、读中感悟,深入体会。
1、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
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
勇敢的小朋友才干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
字。传说很久很久以
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倒霉被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
字叫做
——(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投进大海里? 你们真勇敢,比杨老师还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的回答,(指板书)我们知道了炎
帝的小孩
子去海上游玩倒霉被淹死了变成了一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
来小石子和小树枝投进
大海里。(画石子和树枝)。那么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你可以从大
海和精卫的对话中去找答案。
2、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 大海和精卫分别说了些什么呢?请大家用“——”勾
出
大海说的话。用“﹋”勾出精卫说的话。谁愿意上来试试?其他同学在你们的书上勾画,
画好了自身读一
读。 上面这个同学已经勾画好了,下面的同学呢? 让
45
我们来看看这个同学勾画得怎样。范读。大海说……是大海说的,同意吗?警
卫说……这是
精卫说的,同意吗?评上来勾画的同学:真是既能干又勇敢,奖励一朵红花。一样的请举手
,
正确,夸夸自身。
3、同桌分角色来读,愿意当大海的就读大海的话,愿意当精卫的就读精卫的话。
4、(出示头饰)你们看这是:---大海。这是---精卫。想戴吗?读得最好的老师就把头饰送给他。请同学读。生评:他的什么比较好。看你能超越他吗?直至读好。 好多小
朋友很
想当精卫,请起立。坐着的当大海,老师读叙述局部,看能不能展示大海的愤怒,精
卫的坚定。
5、真是一个坚定的精卫。精卫在我们的心中是那么地勇敢坚定,你们也想当一当她吗?扇
动你
的翅膀,把自身变成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到大海上去吧!
哇!这么多的精卫,你们要干什
么去啊?----你用什么填海呢?----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呀?----嘿!精卫,大风来了会把
你吹走,暴雨来了会把你淋湿,巨浪来了会把你卷到海底
淹死的,你不害怕吗?这么远这么累,你还要飞
多久啊?
(老师看时间)说:实在不能飞的请坐下,(对剩下的几只)真是勇敢坚定的精
卫,可
是我们大局部同学都觉得飞起来是那么地累,而精卫却日日夜夜地填海,不论风浪有多大,
仍旧日日夜夜地填海,一刻也不停息。
6、在大海上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精卫?(板书:勇敢)
7、你想对她说什么?-----(指名说,同桌说)
8、让我们带着对精卫的敬佩,再来走进课文,再次讲述这个动人的神话故事。齐读。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的、坚定的、顽强的、不畏艰险
的精卫,杨老师
更看到了如同精卫一般勇敢、顽强战胜学习困难的同学们。神话故事总是以动人的故事,
离
奇的手法告诉我们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使我们更有爱心,更有恒心,更有毅力。
象《精卫填海》这样启迪我们做人,丰富我们情感的神话故事还有很多,例如:《后羿
射日》《女娲补
天》《夸父逐日》……让我们课后走进更广阔的神话世界,去阅读更多更好
的神话故事。
教学反思: 该课公开课教案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发明性的培养。
(1)
能针对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营造和谐、富有童趣的学习气氛。以一个小姑娘的
图激趣,以看动画片引入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篇课文的学习。
(2)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通过多种形式地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本课的生字,对多
音字也有所认知。
(2)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让语文与自然、音乐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如:看
大海发怒
的情景,把自身想象成精卫在大海上飞,看各种神话故事的封面等都能让学生充沛
奔驰想象的翅膀,在感
悟中学习,建设了开放的语文课堂。
14. 普罗米修斯
一、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敬佩、违抗
、驱赶”等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气急败坏、驱寒取暖”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4、学习复述课文。
46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有关古希腊神话,对普罗米修斯和人间为什么没有火种有大致了解。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许多中国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猎
人海
里布》等。但你们知道吗?古希腊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你能说说自己看过的
古希腊神话故事吗
?(生介绍,师可以适机梳理各位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
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正义之
神——普罗米修斯。对这个神,你们有所了解吗?(生根据
收集的资料做简要的介绍:普罗米修斯是古希
腊神话传说中的提坦神,他创造了人,同时仿
造音神,终于使人类发出声来,而且教给人类知识和技术方
法。)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注意正音:“恕”是翘舌音。
3、在读文中,有
没有艰涩的词或长句子不好读的,提出来当堂解决。(生提出,可
采用学生互助的方式解决)
多音字:肝脏()
“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人名连读,引导生多练习。
4、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语,在文中标注出来。
5、生提不懂的词语,可采用师启发或众生帮助的形式解决。(以下两词用联系上下
文的方法进行理解)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本文指宙斯十分恼
怒。
惩罚:严厉地处罚。本文中指宙斯对普罗米修斯采取了一些残忍的手段。
三、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答,注意引导学生说得简要一些,“抓主去次”。(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
了火种。)
3、然后呢?这部分注意引导学生:普罗米修斯所受到的折磨不用一一说出来,可概
括为
:宙斯知道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
4、最后呢?(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5、把这三部分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生自己先练习一下,再指名生
说。)
四、分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
得好
,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五、布置作业:
47
熟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众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答)
二、学习课文。
1、对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诸神,我们以前了解得不多。读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我们
接触到了几个神:普罗米修斯、众神领袖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不知道这几
位神给你们留下了
怎样的印象,能结合课文有关词句谈一谈吗?(先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
流)
2、关于“普罗米修斯”:
(1)普罗米修斯很勇敢,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
里去拿取火种。
(有感情地读读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读,生评,师注意引导学生谈感受:这一句
要
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决心。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生命危险,
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盗火。)
(2)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
是对的事,就义无返顾地
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惩罚。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无畏。(自读、竞
读、齐读)
(3)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的神,任凭宙斯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他,他也不屈服。
宙斯用了哪些残忍的手段?(指名说)
(多媒体播放图片)师: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
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
高的悬崖上。高加索山,到现在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他独自被锁在这里,既
不能动,也不
能睡,不光日夜经受风吹雨淋,凶恶的鹫鹰还每天剖开他的肚子,啄食他的肝脏,他要忍受
撕心裂肺的痛苦。结合你的理解,再读读6、7、8自然段。
忍受这样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也没有屈服,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普罗米修斯还是
一个善良的神,当他看到人类吃生东西,在无边的黑夜中度
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他很同情人类,就决定
为人类盗取火种。
(5)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值得敬佩的神,他的行为让执行惩罚的火神都敬佩。
3、对别的神,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宙斯:冷酷无情,看到人类受苦一点也不同情。而且,
他还很残忍,就因为拿了
一颗火星给人类,他就用那么残忍的手段折磨普罗米修斯。
宙斯作文众神的领袖,太霸道了,他很可怕,几乎没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一旦违
抗,他就会给以最严厉的
惩罚。
火神: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神,他对普罗米修斯的行为很佩服,并且他想救普罗米修斯。(指导读第三自然段)但是,他也很软弱,尽管他知道普罗米修斯没有错,却不敢违
抗宙斯的
命令。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力气很大,还很有正义感。
4、师小结:同学
们说得都很不错,我想,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之所以在世界各国
广为流传,大概是他为正义而战,不屈
服权势的原因吧。在人们心中,他是真正的英雄!
三、充实所概括的主要内容。
(出示上节课概括的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能更准确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理
解完了课文的基础上,
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上节课所概括的主要内容,你可以怎样适当地添
加一些词语,体现普罗米修斯的无畏
、为人类献身的精神。(生试着添加,师作引导)
48
添加后的主要内容: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盗取了火种,宙斯发现后,用
残忍
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
了普罗米修斯。
四、课外拓展。
1、在我们的课文中,除了普罗米修斯,还有一位正义之神——赫
拉克勒斯,他也有
一番不平凡的经历呢!有同学知道关于他的故事吗?(如生收集到了可由生介绍,师注
意提
醒学生讲故事的技巧)
2、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神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后的“资料袋”。(了
解众神,激发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兴趣)
15. 女娲补天
教学要求:
1、学习课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联系臭氧层对环保教育。
4、自学课文生字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健:
1. 学习课文,了解课学主要内容,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
2.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 课文插图投影。
2. 生字词卡片。
3. 有关”五彩石”的实物(如雨花石)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爱听神话故事吗?你们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说说看。
《西游记》、《封神榜》、《宝莲灯》……
师:今天,我们再来读一个神话故事。
二、出示插图投影,指导看图。
图上是谁?她在干什么?
三、揭题,释题。
1. 板书题目:12.女娲补天
2. 引导学生据题质疑。
49
3. 学生讲自己知道的女娲补天的故事。
四、录音朗读,学生自由读。
五、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1.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拼读。
(1)读准”窟隆冶”的读音。
(2)指导书写生字。
注意以下字形。
娲:右下部是”内”。隆:右边中间的一横别漏写。
窟窿:两个字都是穴宝盖。
冶炼:冶字是”两点水”不是”三点水”
炼:是火字旁,右边不是东。
六、读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
轰隆隆:像声词。
塌下:倒,下陷。
窟窿:洞,小孔。
山冈:地面形成高低不平的山脊.
洪水:指可能酿成灾害的大水。
熄灭:停止燃烧。
纯青石:指颜色只有青色的石头。
五彩石:传说中用来补天的各种颜色的石头。
冶炼:用高温熔炼或电解等方法将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
七、指名读文,正音。
八、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九、生讨论后汇报,师小结。
课文讲的是传说中女娲看到天塌了一大块,便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的事。
十、指导熟读全文。
十一、作业。
1. 抄写生字词。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
女娲补天
1. 女娲为什么补天?
2. 女娲怎么补天?
3. 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看卡片读生字词。
2、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50
1、默读,想哪些段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A: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来痛苦。
学生B:女娲见此情景,很难过,求雨神熄灭大火。造船救出人们。
学生C:女娲去找五彩石,回来冶炼成水,把天补好。
学生D:女娲把天补好后,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学生E:人们还记得………
3、指导学生从内容想开去:
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了解人民的痛苦,一方面体会女娲看到这场面的心情)
四、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1. 女娲难过极了。
联系课文第一句来体会。”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
己的
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
2.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的心情
3. 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五、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解决第二个问题。
1. 大声自由读文。
2. 找出文中具体补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女娲的精神。
“她跑到山上,去
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
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
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
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我从她原以为……费多大力气这儿看出她原来找石头费了很大力气。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这句话中也看出女娲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
生:有她找啊找啊这句话也可以看出。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
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
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
,对准那个大黑
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1)结
合挂图理解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第三自然
段中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
,把天补上”。
(2)引导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天的经过。
3
导朗读这两段话。
六、齐读第五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解决第三个问题。
后来,女娲补好了天,没有了危胁人们的大火,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快
乐的生活。
七、联系科学上的补臭氧层漏洞,培养学生对科学、对环保的热爱之情。
八、引导学生读课前备好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九、齐读课文,小结。
十、作业。
1. 回答课后第二题。
2. 阅读课外神话故事。
板书:
女娲补天
原因 经过 结果
51
天塌地裂 求雨 灭火 人们又安居乐业
起火发洪水 造船救人
炼石补天
(爱心、吃苦、勇敢)
16. 风筝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
读写“精
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
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
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
年最
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
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
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
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
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要注意引导学
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
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
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
2、学习第二自然段。
52
(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
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
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
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
“憧
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
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
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
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
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
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
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
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
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
“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
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
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53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
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
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
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
风筝是快乐的
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
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
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17. 麻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2.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教学,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着重理解第4、5两个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掩
护小
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教学,进一步学习、
掌握具体记叙和
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段意。
54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词语,正音正
字。
1.课文第4自然段出现了两个多音字,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正确读音。 2.课文第5
自
然段出现的生字,其中“躯”、“搏”、“浑”,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与“驱”、“博”、
“混”几个同
音字的区别。可以一边对照字形和字义,一边板书在黑板上,指导学生正确组
成词语。
例:躯(身躯) 驱(驱使)
博(博物馆) 搏(搏斗)
浑(浑身) 混(混水摸鱼)
另外,生字中“巢”和“拯”都是翘舌音。“拯”不要读成“ch7ng”。
3.指导
学生分析字形结构,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本课有12个生字。教师可引导学
生给生字按结构分类。如:上下结构的字有“奈、巢、
煞”,左右结构的字有“撼、躯、拯、幼、浑、哑
、搏、愣”,半包围结构的字有“庞”。
其中,“撼、躯、幼、浑、哑、庞”六个字,可以用部首表义类
的方法识记。如:“哑”字,
是一个“亚”字,加上一个“口”部,意思是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不能说
话。联系课文中
出现的“嘶哑”,应理解为声音沙哑。
4.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如:“拯”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是“拯救”,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引导
学生把“拯”作为带点字,通过查字典,找出“拯救”一词在字典
中的解释是援救,救助的
意思。接着,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拯救”一词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读一
读,使学生
明白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不顾一切地援救自己的幼儿,使小麻雀脱离危难。
5.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摇撼(h4n):摇动。
无可奈(n4i)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扎煞(sh1):(手、头发、树枝)张开,伸开。
庞(p2ng)大:很大。本文是就猎狗的身躯同麻雀相比较而言的。
(二)引导学生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1.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了一个怎
样动人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文里
找出故事中被描述的是哪三个角色,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明
确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
一件什么事。
(故事中被描述的人物有猎狗、小麻雀和老
麻雀。它们之间,小麻雀是老麻雀的孩
子,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这篇课文
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
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2.在了解了课文讲了
一件什么事的基础上,让学生看一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课文哪几段是描述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
雀的。由此,找出课文的重点段落,划出结构段。
(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第4、5自然段
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讲了老麻雀在庞
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的故事。这两个自然
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其它
课文部分,1、2、3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讲述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
从巢里掉下来
一只小麻雀的经过。6、7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讲述了小麻雀得救,猎狗被带走的情形。
)
55
3.在进一步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出
各段的段落大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方
法进行归纳。如:第一段(1、2、3自然段),教师可教
给学生用分清主次内容的方法进行
归纳。段意是: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第二
段(4、5自然段),
教师可教给学生用合并自然段段意的方法进行归纳。段意是:老麻雀在庞然大物—
—猎狗面
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第三段(6、7自然段),用合并自然段段意的方法进行归纳。<
br>段意是:小麻雀得救,我带走了猎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课文内容中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
力量。
(二)重点学习4、5两个自然段,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
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着重理解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
现老麻雀
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为学生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回忆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
让学生说一说。
(这篇课文围绕麻雀描写了“我”在打猎回来的路上,亲眼看到大猎狗想吃掉小麻
雀,
老麻雀在大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让学生想一想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课
文第1、2、3自然段是故事的开始。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突然放慢了脚步,
悄悄地向前走,嗅到了
前面有什么野物。我在这时,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
2.指名学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
,“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
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这里,“野物”指什么?
作者用“突然”和“嗅”引出了小麻雀,
自然、合理。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嗅”的意思,引导学生理
解因为是猎狗,所以,无论
是听觉,还是视觉,都自然会对“野物”有着特殊的敏感,为学生理解后面的
课文中猎狗想
吃掉小麻雀打下基础。
(“……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中的“野
物”指的是小麻雀。“嗅”的意思
是闻,用鼻子辨别气味。)
教师可以补充解释“嗅”,一般习惯用在动物身上。比如,狗、猫等。
3.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
然段,然后,想一想“我”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麻雀,用
笔在书上画下描写小麻雀动作、外形的句子。
(①“我”看到这样一只小麻雀: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
小翅
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②描写小麻雀
动作的句子:小麻
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③描写小麻雀外形的句子:
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
…)
4.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读一读这些句子,对“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中的“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中的“无可奈何”,要让学生说一说在句子中的
意思,深
入理解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想一想从描写小麻雀动作和外
形的句子中,我们能看
出什么。
56
(①“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
地上”中的“呆呆地”是死板,发愣的意思。②“……
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中的“无可奈何”是没
有任何办法的意思。③从对小麻雀两个动
作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刚刚出生,没有见过世面和风雨
,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和巢
穴的小麻雀,所以,从树上掉下来,站在地上是“呆呆地”,“无可奈何”地
拍打着小翅膀。
④从对小麻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的外形描写中,进一步可以看出这“分明是刚
出
生不久”的小麻雀。“分明”是明明、显然的意思。)
5.小结第一段的学习,过渡到第二段。
小结:“我”在打猎回来的路上,看见一只才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从树上掉下来。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提出问题,过渡到第二段的学习。
面对这样一只出生不久的小麻雀,
如果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现在,大猎狗
发现了小麻雀,预示着什么?小麻雀的命运将要发生怎样
的变化?
(对第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会回答:如果是我,我会想,小麻雀多可怜呀!它离<
br>开妈妈和伙伴,一定很着急。我要把它放回梧桐树上帮它回到妈妈身边。现在,大猎狗发现
了小麻
雀,就预示着小麻雀的危险来了。)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让学生默读课
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小麻雀的危险是什么?课文里哪句话表明
了这种危险,在课文里画出来。
(小麻雀的危险就是猎狗想吃掉它。“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
露
出锋利的牙齿。”)
2.从猎狗的表现中,你觉得此时的这只“分明是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遇
到了一个
和自己相比怎样的敌人?
(从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这样
的表现看,小麻雀遇到了一个和
自己相比强大百倍的敌人。)
3.教师指名学生读第4
自然段的第2、3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当猎狗走近小
麻雀的时候,谁出现了?它是怎样出现的?
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词表明它的到来让猎狗意想
不到?
(当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
老麻雀出现了。课文里用“突然”一词表明老麻雀的
到来迅猛,让猎狗意想不到。)
4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第4自然段的第2、3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
像一块石头似的落
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并提出问题:这里,
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什么?为什
么老麻雀飞下来像一块石头落地?“绝望”是什么意思?老
麻雀扎煞起全身羽毛,绝望地尖叫是什么样?
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①在这两句话中,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一块石头。②因为老麻雀从树上飞
下来时迅
猛、落在地上坚定,表现出老麻雀在凶猛的庞然大物猎狗面前的果敢、勇气和胆量。③“绝望”是没有一点希望的意思。④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的样子是全身每一
根羽毛都
立了起来,用自己最后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孩子。说明老麻雀除了愤怒,还有为了
救自己的孩子表现出把
生死置之度外,毫不惧怕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勇敢精神。)
5.教师做过渡:老麻雀想拼命拯救
自己的幼儿,而面对的却是一个“庞大的怪物”,
让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表现的。然后,指名学生读第5
自然段,提出学习要求和问题。
让学生划出表示老麻雀动作的词句。
(“
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
下来。”)
“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老麻雀为什么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
57
(因为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是弱小的
,没有任何保卫自己和幼儿的武器,所以,
它十分紧张,“浑身发抖”。但是,它又十分的愤怒,表现出
决不畏缩,所以,“发出嘶哑
的声音”。)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
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
来。”“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尽管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也“不能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只顾自己的
安全而丢下自己的孩子
不顾,而是毅然猛扑下去,为拯救孩子准备进行殊死的决斗。这是“一
种强大的力量”,这力量就是无与
伦比的母爱!)
6.教师小结重点段的学习。
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是
故事的高潮,是文章的重点段。讲述了老麻雀在猎狗
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
高尚的母爱。作者含蓄地点出了这一点,
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露出来。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二)指导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6、7自然段,提出问题:猎狗愣住了,是因为害怕吗?
(猎狗愣住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愣住的原因是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表现。)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因为“我”被老麻雀果敢、坚定的行动和
奋不顾身、拯救幼小的精神所感动,也
由于爱怜之心的驱使,所以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二)总结全文。
《麻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
护小麻雀的故事,歌
颂了热爱幼小和伟大的母爱精神。
(三)指导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1)理解词义:
在练习造句
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弄清词语的意思。出示词义:“无可奈何”一词
的意思是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搏斗”的意思是徒手或用刀、棒等激烈地对打。
(2)让学生把“无可奈何”、“搏斗”两个词语放到课文的原句中读一读,加深对
词语意思的理解。
(3)练习造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情况下“无可奈何”,什么
时候
人们进行“搏斗”。可列举:面对小弟弟的再三请求时……,在事情已经发生,不能挽
回时……,都可以
用“无可奈何”。又如:八路军战士和敌人在短兵相接时……,可以用“搏
斗”。
板书设计:
58
18.
牛和鹅
教学目标:
1.
掌握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
等词语。
2. 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
的角度出发就会得
到不同的结果。
3.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和鹅)
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 (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
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
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
3.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
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把课文读通顺。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如:吁、吭、臂)
2.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①(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②男女生赛读
③指读象声词
④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4.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
5. 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59
1. 是的,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这个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
人比牛大,所以
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
的
呢?请你读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读,师巡)
2. 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同学们找得很正确!就像大家所说的,对于强壮
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可是
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
真读读5-11自然
段,在小组内说说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小
组内互
说)
3. 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件事让
作者改变的看法。)
4. 请同学们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孩子们大喊了一声,急急逃跑。这
使鹅追的更快了。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
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
吭,吭”地赶上我,“吭,吭”地
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在忙乱中,我的书
包掉了,鞋子也弄脱
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的词语,
你体会到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体会到鸭子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鸭子!
你能读出鸭子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
同学们练习的很投入,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5.
我们害怕鸭子,可是金奎叔不怕啊!请你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
握住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
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老雄
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
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指名回答:“挣脱”“连飞
带跳”“落”等词语生动地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
子。你能读出鹅的害怕吗?自己练习读读,谁想读给大
家听听?我们一起读读。
6. 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
啪”地落到了池
中。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11、12自然段,画
出有
关的语句。
7. 好,同学们很会读书,能运用不同的符号做出标记!谁来说一说
作者发生了什么
变化?(指名回答)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对牛,
不
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对鹅,也不再怕它。
8.
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
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
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
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
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回答)同学们能结
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真不错!
四、总结升华
60
(课件出示,配乐)正如
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
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
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
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
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有心人,
你一定会有新的
发现,新的感受!
五、推荐阅读
老师还想给你推荐一
篇文章,就是拓展阅读中的《两个农夫》,他们各有各的打算,
一个卖牛,一个买牛,这可是两个农夫的
才智和计谋的较量啊!请你在课后读一读。
六、布置作业
1.
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
笔下生花——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八、课外资料:
牛和鹅的眼睛
牛的眼睛里像有一个放大镜似的
,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大。在牛的眼睛里,人比
自己不知要高大多少倍,所以牛害怕人,在人面前
十分驯良、温顺。而鹅则相反,什么东西
在它眼里都比原样缩小了。在鹅的眼睛里,人比自己还要小。所
以鹅不怕人,常常主动去啄
人,企图吓唬人。然而适得其反,得到的常常是沉重的一脚。
牛鹅换眼
远古时候,神农炎帝教会众人耕地种五谷之后,人们就不只单靠渔猎
过活了。大家用石
锄、石犁耕地种谷,用石刀、石斧砍柴割稻。人人下地耕耘,辛勤劳动。
有一天,玉皇大帝派观音娘娘到下界察访民情。观音娘娘来到下界,见人们都在地里劳
作,有的人用石锄
掘土,有的人拉着石犁犁地,有的人拿着石刀割草,十分辛苦。于是回天
宫奏明玉帝,说人们个个在地里
劳动,极为艰辛,请求将天上的牛、羊、猪、狗、鸡、鹅、
鸭等放到下界给人们使用。让牛帮人耕地,羊
帮人踩土,猪帮人拱泥,狗帮人看门,鸡给人
叫更,鹅帮人割草,鸭帮人耘地。玉帝闻奏,表示赞同,遂
命观音娘把这些禽畜带到下界给
人使用。
人得到这些禽畜帮忙,很是欢喜,立即按照观音
娘的指教,赶着牛羊猪鹅鸭等到田里耕
耘。谁知因牛的瞳孔生得很大,把人看成—点小东西,被人牵着乱
转,觉得太不应该。当下
便转过头来用角把人抵撞得头破肚裂。自此开始,牛见人就用角抵。而鹅的瞳孔
则生得太小,
把人看成一种极高大的怪物,一见人,就吓得遍身发抖,不敢走动。
人对这
两种禽畜全无办法,只好把这苦衷去向观音娘娘诉说,求她为人们分忧解难。观
音娘娘得知这一情况,当
即施展神通,把牛和鹅的眼珠转换过来。牛换上鹅的眼珠后,把人
看成是很大的巨物,从此就服服帖帖地
由人支使,就连小孩子牵着它的,它也驯驯服服。而
鹅换上牛的眼珠后,则把什么东西都看小了,因此无
论比它大十倍百倍的人或畜走过它身边
时,它都要伸着脖子啄咬一下。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61
1.正确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
过程,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
度看事物,看到自己的力量,不盲目恐惧,也不盲目欺负别人。
2.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教学难点: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课文。
1.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概括主要内容要注意全面简洁,这两点你都做得很好。
2.根据老师的提问,用朗读回答问题。
二、根据刚才概括的内容,你有什么问题产生?出示内容。(预设:为什么怕鹅?为什
么又
不怕?他怎样怕鹅?)
过渡:问题提得真好!今天这杰克咱们就围绕你们提的问题进行教学。
三精读课文,感知品味。
1.围绕刚才提的问题,默读课文,画一画,作批注。
2.汇报。
首先咱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怕鹅的?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出示句子。学生读句子,用词概括出我被鹅吓得怎么样?有感情地读出我害怕。
3.我为什么怕鹅?同学们都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个补充资料,了解一下牛
和鹅的眼睛看人为
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出示材料。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只要大家
刘新生活什么都可以成为我们作
为的素材。
4.鹅真的可怕吗?找出句子说一说。
5.小结:看来是因为我从鹅的角度看人??
过渡:后来“我“却不怕了,这是为什么呢?
6.金奎叔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学生勾画)
7.出示金奎叔的做法。你体会到什么?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鹅老爷此时的表现。有感
情的朗读。
8.出示金奎叔的话。对于这段话你有什么看法?作者听了此话有什么看法呢?
9.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小结:作者小时候从怕鹅到不怕鹅的经历,告诉我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可能改
变对待事物的态度,最后改变事物的结果。
二、作业。
请用上“角度”一词,写一写你学了“牛和鹅”的故事后的感悟。
板书:
牛和鹅
怕——不怕
角度
说课:
62
《牛和鹅》
本次我们年级组开展的
校内语文研究课,研究的主题是“深究细节,精讲体悟”。因此,
我们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集体备课,试
讲,再集体讨论备课。
课堂中首先回顾全文,使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知。然后从内容入手,进行
质疑,(根
据刚才概括的主要内容,你有什么问题产生?)这样的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学生<
br>的质疑开始探究课文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教给学生,在平等的状态下学习,使学生
在心理
上更乐于接受。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
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
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
走进教材,在课文特定
的情境品词析句,体验情感。是阅读感悟逐步上升,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如:抓
住重点词
句体会我的害怕,体会金奎树的不怕,体会鹅的胆大妄为,并把自己的体会送入朗读中。
学生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之上,说出自己的看法,不但加深对为本的理解,还能提高语言
表达
能力。如:让学生看板书回顾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再次回顾课文内容,回到课文的
整体,符合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知规律,通过学
习给学生整体的印象。在学习了文章的内容的同时
,明白了语言文字背后的道理。
作业的设计,从读到写,提供学生作业的类型,这样可以巩固所学
的知识,拓展学习空
间,准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反思:
这篇课文作者以孩子的眼光写了他小时候的一件事,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贴近,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但学生阅读课文时,对于课文的深意
理解可能
会仅仅局限于本课点明的看待“鹅”和“牛”的不同认识,很难将其与自己的生活
实际相联系,只是教师
的适度知道是相当重要的。
19.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好“级、划、尝、改、亏“这几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3.默读课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境仿照写一写。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教学重点:
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仿照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仿写一段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准备稿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63
一、板书题目,激趣导入
1.老师先请
大家看一幅图片,这是什么?(出示老虎的图片)图片上是一只什么样的老虎?
老虎会什么本领?
(板书题目:一只______的大老虎) (生自由补充:凶猛、威风……)
2.
(师补全板书题目: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看到这个词语,你一定觉得很奇怪,“窝囊”
的老虎是什么
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设计意图:用真实的大老虎的样子对比文中窝囊的大
老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你喜欢这篇课文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提示语:我(谁)扮演一只大老虎(干什么) 结果演砸锅了 。
师小结:概括一件事要抓住主要人物、事情、结果。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关键词。
2.老师从课文中找了一些词语,考考你们都读得准确吗?(分组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演技
撤换 砸锅 笨拙 逗乐 殷切 半晌 豁虎跳 撇嘴 头罩 羡慕 (易读错)
角色
四脚着地 直冲脑门 露脸 哄堂大笑 (多音字)
窝囊 糨糊 亏得 窟窿 比划
将就 打瞌睡 (这组加点字变浅色)(轻声词)
接连不断 唉声叹气 垂头丧气
踱来踱去 通情达理 (成语)
3.哪些词你觉得很有趣?
因为这些词充满生活气息,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
4.哪些词你不明白意思?先从课文中找出含
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猜猜是什么意思?换个别
的意思相同的词试试。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
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人物和事情经过结果概括课文。把字词放在语
言环境中去理解,或是换一个意思相
似的词,或是请同学帮助等方法去理解难懂的字词,时
刻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三、
细读课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1.(出示提示句)学生根据事情的发展,边读画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看着同班小朋友在台上又唱又跳,我……
老师挑选演员分派角色的时候,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不好时,我……
老师鼓励我说演老虎不用豁虎跳时,我……
在老师指导我怎样演老虎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还是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得窝囊时,我……
演出时,我听到台下一阵哄堂大笑时,我……
演完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又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我……
我至今还不明白……
2.
请你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说一说演出前后我的几次心理变化。
板书:期待 自信 紧张 不明白
3. 再完成课后第一题填写完表格。
4.
为什么演出的过程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了”,你有过紧张得的时候吗?回想一下,你
有过这种经验吗?
【设计意图:课文很长,情节一波三折,很多心理活动没有明显的“我想”做提示,孩子们
可能
看不明白什么样的句子是心理活动。所以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过程找出描
写我的心理活动的
句子,再用几个词总结归纳我的心理变化,最后完成课后题的表格,学习
有梯度,由易到难。】
四、创设情境,练写心理活动
64
1.心理
活动是指我们的心情和心里的想法,故事中的小作者把自己演出前后的心理活动变
化写得丰富而生动。喜
怒哀乐都是我们心情,你能说出一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吗?两字、三字、
四字看谁说得多?(难过 后悔
快乐 激动 兴奋 得意 美滋滋 垂头丧气 兴高采烈……)
2.下面这些情况你遇到过吗?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又会想些什么?(说一说)
试卷发下来了,我只考了86分,而且错得都是计算题,我……。
放学路上,我……
妈妈做了许多好吃的菜,可我…… 妈妈问:“期中试卷发下来了吗?考
了多少分?” 我…… 我慢吞
吞地把试卷拿给妈妈,妈妈一看不禁皱起了眉头,我心想……
可没想到妈妈看了我一眼,并没有批评我,
而是安慰我说:“这次没考好不要紧,自己找找
原因,争取下次进步!”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 <
br>【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事情发展写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
才能有感而发。】
五、变换题目 开导作者
1.作者一直觉得自己演砸了锅所以不开心,
你觉得“我”真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吗?谁能
把题目改一改。你想怎么开导“我”呢? (引导学生说
:“我”是一只可爱、有趣的大老
虎,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2.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许许多
多有趣的事情,不论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不论是好事,
还是傻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最
美好的回忆。平时同学们要多留心生活,把生
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及时记下来。
板书设计: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可爱 期待 上台
自信 排练
有趣 紧张 演出
不明白 哄堂大笑
第二课时
一、认读生字
1.出示“我会认”和“我会”的字在文中的词语,指名领读。
2.出示注音生字,开火车认读。
3.观察字形、结构、部首。说说哪个字最难认,交流识字方法。
二、指导写字
1.出示几个要求会写的大字。(级、划、尝、段、改、亏、强、枪、达、挖)
2.动画演
示“级”、“划”“尝”“段”“强“的笔顺。注意“及”和“戈”“弓”字笔
顺。“段”的第一笔是撇
,提醒学生不要连写。
3.“尝”上面要和“学”上边区分。“改”左边第三笔是提。 “亏”字下
面是竖折钩,不
要和“专”字下面混淆。“达”第三笔是点。“枪”右边不要写成“仑”。“挖”最后一
笔
折要向左斜。
4.形近字比较:级极 枪抢 亏专 技枝
65
5.多音字组词:划 角
6.把每个字认真写三遍,同桌互相检查纠错。
【设计意图:本课的生字很多,易错的笔顺
和易读错写错的字都很多,而且每个字特点各不
相同,有的字笔顺和重要笔画都要强调,需要多花点时间
来学习。】
20.
陀螺
学习目标:
1、语文知识:积累字词,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基本技能:加强散文领悟的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散文主旨的能力。
3、高级技能: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4、情感态度: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预习导学
一、快速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1、查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雏形(
chú ) 丰硕( shuò ) 稀疏( shū )
霎时( shà
) 孵鸟( fū ) 姊妹( zǐ )
柚子( yoù ) 沉甸甸 (
iàn )
结实累累( léi ) 玲珑剔透 ( ling lóng tī )
2、弄懂下面词语的意思,并从中挑两个来造句: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巧。
三、朗读课文,然后想想作者具体写了哪些第一次。
课堂学习
学法指导:
这是一篇散文,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抓住散文的特点来进行阅读。
整体感知抓文眼
品味情理抓关键
悟读散文贵有“我” 形散神聚抓特点
(所谓“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彩、
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
词句。)
一、
整体感知课文:
1、 老师范读课文。
2、
学生朗读(一个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圈点出他们认为重要的语句。
也即根据学法指导,找出本文文眼。
(学法指导:圈点勾划,不动笔墨不读书。)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
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适当的讨论一下。
①、作者写了哪些“第一次”经历?
66
“第一次看柚子树”、“第一次看孵小鸟”、
“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
②、这些第一次,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第一次看柚子树”和“第一
次看孵小鸟”是详写的,其它的“第一次”是略写
的。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是对详写部分的
补充,能更好地表现“第一次”
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③、作家周素珊的第一次给了她怎样的感想,在详写的两件事情上作者得到的情感体验
是一样的吗? <
br>(不太一样:第一次他见到的是一幅硕果累累的画面。所以体验到的情感是:心头充
满了喜悦与新
奇。 第二件材料,写他第一次见到孵化的小鸟,感觉比较复杂,一开始是一
阵惊喜,但接着,第一次看
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
④、她认为“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好在“奇妙”“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新鲜而刺激”“回味无
穷”。 )
⑤、这样大的关于人生的主题,作者却用平常的生活小事来表现,这种写法叫做什么?
(以小见大)
二、研读与赏析:
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他
们认为有疑惑或者很喜欢的语句,先小组讨论,然后
全班讨论交流。预设了以下三个问题。
1、文中说到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为什么说是风情画而不是风景画?风景和风情
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风景”是死的,是客观的,而“风情”代表一种风土人情,当中有作者自己的感情)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能否调换一下它们的位置?
(雏形,未定型前
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
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
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3、如何理解“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作者说,“生命
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这就是说,要不断开拓
新的生活领域。有的第一次,像见柚
子树,见孵鸟,要留心寻找机会,有的第一次,如露营、
做饭,则要大胆尝试。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
胆尝试,才有越来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
命多姿多彩。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
次。 )
三、体验反思:(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1、每人讲述
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视时间而定,
约安排3~4人次)
2、说说“你现在最想尝试的第一次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最想尝试的第一
次”,教师要注意引导“哪些第一次是可以尝试的,哪
些是不可以尝试的”。
温馨提示:生命中有许多第一次。有益的第一次我们要积极去尝试,不可预料的第一次我们
67
要勇敢地去面对,有害的、消极的第一次我们要主动地避免。
四、拓展练习:
写下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
21. 古诗三首
出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
有间断,
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68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
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
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
昌龄的《出塞》,
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板书】 出塞
明 月
边关 家 对英雄的渴望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对和平的向往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古诗是中华民族
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
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
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
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
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
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诗歌
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
节课做了一些尝试。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
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
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
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
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
慨,如何让学
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
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
的时
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
也就有了初步的领
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
感
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
读理解诗句的字
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在学生悟到
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
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
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
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
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
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
补充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
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69
5、注重抓
住情感的共鸣点。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
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
,《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
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
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引导
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但本课的教学,教
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
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此外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
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凉州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
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
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接触的
比较少,教学这首诗
,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
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
描写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
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
审美情趣”
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
br>想感情。我将教学难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凉
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我也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训练:背诵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
一种心情,一个故
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记忆的大门,背诵一
些你
所积累的古诗词吧。
学生自由背古诗。
师总结:只要大家持之以恒多积累,多
背诵,一定能“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
华”的。
一、 导入新课。
1、介绍黄河的相关资料。
70
李白诗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幻灯片导入)你明白这句话的
意思吗?正如诗人所说,
(出示黄河图片)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东等九
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它的流程长约
5500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它奔腾不息,
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
炎黄子孙,因此人们称它为“母亲河”。古往
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写下壮丽的诗篇来赞美它,这节课
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黄河,
去聆听黄河岸边的故事。
2、引出课题。
有一位诗
人,他对黄河情有独钟,留下来的诗篇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
雀楼》,一首《凉州词
》,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他就是盛唐著名诗人王
之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之涣的《
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解释题目。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在凉州传唱的一种乐曲名。这种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事情。
2、自读古诗。
下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自由读两遍,要读准字音,将古诗的句子读流畅。
学生自读。
3、指名朗读。
出示幻灯片古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再默
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此时此刻,在你的
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看着这幅画面,你又想到了些什
么呢?
(二)品读诗句。
1、学习诗歌前两行。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特点,刚才大家所描绘的,便是这两
行诗所表现出来的场景。(出示诗句)
(2)读一读这两行诗,谈谈你的理解。
(3)可见黄河的源头之远,流程之长,是令人惊叹的,读出你的感受(指名有感情朗读)
(
4)对于这条养育了我们无数华夏儿女的母亲河,还有不少诗人也在咏叹它。(出示幻灯
片“九曲黄河万
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
水流无尽时”--唐.王
昌龄《旅望》“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唐.王维)引读:
XXX曾这样说……;在X
XX眼中,读。
(5)在王之涣眼中,“黄河远上白云间”,接着诗人将目光从远处移到近处,看到的
却是
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
呢?。用一个词语描述。(幻灯片)
(6)诗中的“一片城”相对于“万仞山”而言,(边板边说)
它只能是苍茫大海中的一叶
扁舟,浩渺天空中一朵白云,作者将他俩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什么?(城的
孤单)(板“孤”)
一个片字写出了这座城的单薄而渺小。理解:“孤城”指哪座城?玉门关在古代是没
有居民
的,只有守卫边关的战士。古人作诗时,句句斟酌,字字推敲,因此才有“两句三年得,一
吟双泪流”。“长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样的名句。
(7)回读诗句: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远远
的似乎与白云相接。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
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
。这是何等的凄凉。再读这两句诗。
过渡:“万仞山”之中的“玉门关”是孤独的,在这茫茫的戈壁滩
,只有玉门关这座城是孤
独的吗?还有谁?
2、品读后两行。
71
(1)是啊,在这人烟稀少的茫茫戈壁,他们又怎能不孤独呢?(出示诗句“
羌笛何须怨杨
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一个“怨”字,表达了他们此刻的心情。这里
的“怨”指的是什么?谁在埋怨?埋怨
什么?(板书)(折柳枝送别本是唐朝的一种风俗习惯,有挽留的
意思。春风迟迟不到,杨
柳又怎么会发芽呢?读。羌笛指什么?想象此时此刻他们吹奏出来的是一种什么
样的曲调?
杨柳在这里也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关于士兵边塞
的生活情况,一代诗仙李白也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幻灯片出示:五月天山
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
柳,春色未曾看。--唐.李白《塞下曲》)用一个字说说边塞的气
候特点,两个字,三个字,一句话。
(3)在这茫茫戈壁,孤独的战士们在等啊,盼啊,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的到来,除此之外,
这
些远离家乡的战士,还在盼望着什么?
(4)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征戍
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
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
久戍之役,“天
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你能明白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
呢?
①埋怨朝廷。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早日与亲人团聚呢?把这种埋怨的心情读出来。
②谴责和憎恨。渐渐地,这种埋怨已经变成了谴责与愤恨。读出你的愤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
?埋怨也好,愤恨也罢,但是这些通通都无济于事,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
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因此,这“春风”的另一层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四、 拓展延伸。
1、回读全诗。
这首诗,诗人借助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抒发了战士无穷的
痛苦。面对这
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幻灯片)虽然朝廷没有派人来慰问他们,虽然他们
回
家遥遥无期,但他们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这是何等不易啊!再读。
2、两地话亲情。
师: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让常年守卫边疆的战士怆然泪下。
也许他上有老母,下有妻儿,远方还有情同手足的朋友,他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远在家乡的
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们又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请你任
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
来。
五、总结升华。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给人们带来了无
穷的伤害,反对战争,
维护和平,是天下所有人的共同心愿。最后再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深情诵读《凉州
词》。
作业:(幻灯片)
1、利用本课运用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想象意境--
抓字眼理解诗意--诵读抒发感情,自学
下一首古诗。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
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
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背诵。
板书设计: 凉州词
王之涣
一片城 孤 万仞山
羌笛 怨 杨柳
72
夏日绝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理
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学生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前准备
通过阅读、上网查资料,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及项羽的有关资料,
将收
集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流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2、师导入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
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
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
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
词人李清照。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
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
介绍介绍。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
李清照:(1084~约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
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
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太学生
赵明诚结婚,混后婚后居汴京,
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
金陵,李清照只身
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
告灭
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
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由于本课
涉及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
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
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
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
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
,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
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
,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73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
读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
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
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
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
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
,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
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
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
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
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
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
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
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
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
师又一年”反
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
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
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
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
步理
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
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
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
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
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
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
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的信念,
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4、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同学们对
着大屏幕上的诗句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
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六、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
作者
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74
22.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
写“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
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
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
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
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
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
4、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第一课时
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
事迹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
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
中拯救国家
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
为了
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教师范读课文。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
的意思。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75
a
、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
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理解“中华不振”的
含义的。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
交流。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d.再读课文,说说作
者为什么在写周思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
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
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自主习作,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材料想到的写下来。
2、把自己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事吧。
2、分小
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说说你想用
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
事。
76
23. 梅兰芳蓄须
一、教学目标:
1、认读10个生字,学会本课1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句、句子的
含义。让学生了解梅兰芳的爱国
之情,并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戏曲吗?说一说你听过谁的戏曲?指生说。
2、请同学们看屏幕(出
示梅兰芳照片),你认识他吗?生:认识。引出课题题并板书。
课后的“学习链接”对他有个简单的介绍
,请读一读。(学生自读后,教师继续说)我们要
学习的课文就讲述了他生平中一段令人感动的事迹。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读课文时你给自己提点什么要求?
2、带着要求自由轻生的朗读课文。
3、检查生字词。
(1)小组内共同学习。
(2)指名读、开火车读。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
(1)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注明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梅兰芳的表现)
(2)文中哪件事写得比较详细,具体描绘了哪些内容?
(3)梅兰芳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在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可先分小组,然后在全班汇报。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新词。
2、继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趣,引导探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4课《梅兰芳》,感受他的爱国情怀,领略
他令人感动的一幕幕
往事。(板书课题)
二、整体回顾,设境质疑。
1、回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梅兰芳五次拒演的具体
内容。教师板书。)
2、交代任务:研读课文5—14自然节,感受梅兰芳在避港拒演、蓄须拒演、自伤身体
这几件事中所体
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77
三、品读感悟,个性解读。
1、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教师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勾画圈点、批注,加深自己的
感悟。
2、汇报交流:
(1)学生研读之后就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学生在汇报梅兰芳避港拒演中
的表现时,
首先让学生说出从哪件事可以感受到梅兰芳的爱国情怀,在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
br>解,然后带着体会去读。
理解具体表现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唾手可得”“不屑一顾”,让学
生抓住重点词语
来理解课文。
(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
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
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
人所应当具
备的民族气节。”
教师提问: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
(3)句式练习,加深,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梅兰芳还会遇到哪些困难?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出示句式练习。
他宁愿_
___________________,宁愿_________________,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
直中
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4)指名回答,齐读“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学生顺势体会
到“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
于民族气节。”
(5)学生汇报自己读出的感受。学生将自己的感受朗读出来。
3、学习梅兰芳在蓄须拒演中爱国情怀的体现。
(1)图文结合,深入理解。
教师出示蓄须前后的图片,进行对比理解。
学生汇报:“一旦他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了。
”教师提问:为什么蓄须之后梅兰芳
就不能登台了?学生回答。
(2)读句理解,深刻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有关的句子,理解体会。
学生汇报出对句子的理解,教师抓住时机交代反衬
的写法,并强调这种写法在今后习作
中的运用。
(3)再读文本,体会人物。
学生自然体会出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祖国的尊严,民族气节比生命更重
要。
教师引导学生读文10、11自然节深入理解。
教师引读课文11自然节,达到师生共鸣。
4、学习梅兰芳在自伤身体中爱国情怀的表现。
(1)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默读13自然节找到重点词语“斩钉截铁”、“良苦用心”进行理解。
教师抓住“良苦用心”提出:他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2)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师指导朗读(读出人物的斩钉截铁,读出人物的良苦用心)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节。
78
教师激情导语:是啊,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大义,梅兰芳承
受着无尽
的痛苦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梦想,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
(1)学生齐读课文,谈自己的理解。
(2)教师讲解,学生体会。
四、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文。学生汇报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
五、情感升华,激情总结。
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
操照耀着
万代千秋。老师即兴做了一首小诗,就让我们以这首小诗来结束全课。(齐读:一
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
志表衷肠。拒演举债八年整,梅兰芬芳四海扬。)
六、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结合学习链接和资料办一份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手抄报。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
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
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
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
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
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79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
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
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
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是为
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
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
奋斗。因为无
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
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
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
大。(在学习、生活
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
身而出;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利用课文插图和关于“延
河”、“南泥湾”、
“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等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运用以
前学到
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学习目标:
1、 掌握三个生字。
2、本篇文言文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意思,并能背诵。
学习过程:
课前谈话:初识文言,文言文
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
80
必有我师焉。这两句话和现代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
叫文言。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
还记得么?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板书:文言 文言文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教写生字“戎”字
这
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 ”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
示争斗、战争的意思。齐读课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一、读正确,读出节奏
在预习时,大家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
师准备有
“曰”的字理知识,“折”的三个读音,在学生需要时教给学生。
多名学生读后出示去掉标点的文章,学生读。
二、读懂,能讲这个故事
谁能用现代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
师提示: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
理解了意思再来读又会不一样了,齐读。
三、 写字
王戎的小伙伴用文言怎么讲?“诸小儿 ”
“诸”是什么意思?先给“诸”组个词
吧?出示“汉之星”中“诸”的组词。生读写诸。
“争抢着跑”文言怎么讲?“竞走”
“竞”和哪个字特别像?出示“汉之星”中
“竞”和“竟”的字源知识,学生进行分辨,书写记忆。
我们把这些字送到文中再读一遍。
四、背诵
这篇文言文只有49个字,四句话。现在能背下来么?
五、拓展
这篇文章
出自《世说新语》,全书有一千多则文言文。我们猜想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记
述这件事?从哪句话看出他
聪明?他为什么这样讲?依据是什么?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
里?
《世说新语》里全是这类暗含聪明故事的文言文,有兴趣读的可以找来读一读。
26. 西门豹治邺
教学目标
1、运用工具书、联系课文内
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荒芜、巫婆、打扮、磕头、
求饶、渠道、灌溉”等词语。
2、理清课文顺序,知道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
官。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荒芜”、“官绅”、“收成”“提心吊胆”等词语。
了解西门豹是怎样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
教学难点
西门豹破除“为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的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81
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
门豹(板书,并注意“豹”
字的写法),西门豹,姓“西门”是个复姓,名“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
他是历史上著
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
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
文学
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师:请同学们自由课文,读完后仔细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课文讲述了西门豹初到
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
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
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究竟是什么原因
呢?面对这样的景象,
他立即展开调查。
1、小声读1-9自然段
(1)画一画:西门豹几次问话的内容。
(2)读一读:老大爷是怎样回答的。
2、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师:西门豹已经知道了原因,但是他却
故意说——(生读:“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
一回他娶媳妇,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
西门豹到底有何打算呢?那么他此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
边画出重点语句,看一看西门豹是如何设计破除迷信的?你认
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巧妙吗?妙在哪里
?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四个重点句,品
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
豹的将计就计。
A、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
,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
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
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
漳河。
巧妙之一:安排周密。西门豹先是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
会满意”为由,救出了新娘,
同时又派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这样做既保护了新娘,又惩办了巫婆。
(板书:救出新
娘、惩治巫婆)
B、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
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
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巧妙之二:不动声色。西门豹
假装客气,“麻烦”那些恶人去跟河伯“说一声”,在不动声
色中坚决地将他们扔进漳河。(板书:惩治
官绅)
C、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巧妙之
三:假戏真做。西门豹自始至终严肃认真地演好“送送新娘”这场戏。西门豹很客气
地“请”官绅们去催
巫婆和官绅头子回来时,官绅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
82
西门豹等了很长时间才让他们回去,目的是要吓唬那些官绅们,警告他们不许
再为非作歹。
(板书:破除迷信)
D、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
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
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人的。
巧妙之四:用事实来惩治首恶,教育百姓(板书:教育百姓)
总结:西门豹将计就计,
不动声色,假戏真做。设想一下,如果不用这种办法,按照常
理下禁令,抓巫婆,对官绅头子治罪,相比
较哪种方法更好、更有效?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当时的科学不发达,许多人都非常迷信
,使人们自然而然
地破除了迷信,比劝说、命令不知好多少倍!)
5、指名分角色读这部分。
6、表演“送新娘”这段故事。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送走了巫婆和官绅,破除
了迷信,解决了主要问题,解除了老百姓的精神枷锁。要想彻底改
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还
有一个什么问题没解决?他还做了什么?
引读……“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
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
每年的收成都很好。”从这里,你觉得西门豹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化专题,体验情感
1、小结提升:西门豹用什么计策来惩治他们的?在三十六计中叫什
么计?(将计就计)还
可以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1)以迷信治迷信破迷信;
(2)以巫婆、官绅的河伯娶媳妇办法来惩治他们。
2、补充题目:( )的西门豹
总结: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可流传至今,人们会
永远记住这个成功治邺的县官
——西门豹。
五、作业布置
1: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2:以魏王身份写一份通报,表彰西门豹的功绩,号召官员们向他学习
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27. 故事二则
扁鹊治病
一、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
不
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的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
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
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扁鹊和蔡桓公的资料。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不懂的词语。
四、课时划分2课时
83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理解“拜见、理睬、毫不在意、邀功请赏”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我知道同学们读过不少课外书籍,特别是寓言故事,
对吧。那你读过哪些寓言故
事,明白了些什么道理。
2、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另一个寓言故事,(展示课题)20
扁鹊治病。看看
能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懂得什么道理?
4、了解扁鹊并质疑课题。
(1)扁鹊治病,扁鹊是谁呀?(师生共同简介)
(2)根据“治病”质疑:扁鹊给谁治病?怎么治病的?治好了吗?……
5、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这个寓言故事吧!
(二)、读文学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出示
字词,谁来把这些生字读音需要注意的地方给大家提个醒?(如:睬的声母是
c,不是sh。)那在写或
记的时候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如:(毫---豪雀---鹊……)
3、采取各种形式的读生字词。并出示文中的词语开火车读。
4、分组读课文,师生集体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想好以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把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抓住有关词句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防微
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扁鹊有了一些什么了解?
3、你认为怎样的人才可以称作名医?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
1、说扁鹊是名医,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84
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明扁鹊是名医的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
一会,
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
他确实是名医。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
诊法,中医
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3、扁鹊既然是名医,可蔡桓公为什么却死了呢?关于
这一点扁鹊是怎么解释的?出
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那段话。(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4、想一想蔡桓公的病共经历了几个阶段?(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师引导读四
个分句)
5、在扁鹊看来,蔡桓公最初只是病在(皮肤——板书),皮肤上的这点小病可以怎
样医治?也就是说蔡
桓公此时的病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为了使
板书简洁清楚,我写成“能治”,
(板书“能治”。)
6、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治好的病,蔡桓公却是怎么对待的呢?是哪个
自然段讲
的?理解“毫不在意”,他还怎么说?(理解“邀功请赏”)你认为蔡桓公为什么会这样说?
7、蔡桓公不但不相信自己有病,还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可扁鹊说
了,
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通过我们前边的学习,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正如扁鹊的推
断,在不断地向体
内发展,那到底发展到过身体哪些部位?是否能够医治?蔡桓公分别是怎
么对待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
个句子结合三、四自然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有关
词句。
8、蔡桓公的病发展
到过身体的哪些部位?(请学生板书——皮肉、肠胃、脊髓)他
们分别处于什么阶段?(生板书——可治
、还能治、等死)当病在皮肉间时,蔡桓公怎么对
待的?生板书——假装没听见,你猜他这时在想什么?
当扁鹊告诉蔡桓公病在肠胃而且仍可
治时,蔡桓公却——生板书:满脸不高兴,
9、扁
鹊最后一次见到蔡桓公时,蔡桓公的病已经发展到脊髓,只能等死,课文哪里
讲了这部分内容?齐读五自
然段的前两句话,有什么疑问吗?
10、生质疑解难:扁鹊为什么看到蔡桓公就跑?蔡桓公为什么觉得奇怪?
三、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蔡桓公本来患的只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
就抱病死了呢?
(使学生体会到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道理。)
2、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想,你还会明白什么?(要防微杜渐)
四、结束语:
一个短短的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这么多的道理,我想这就是寓言故事能经久
不
衰,深受大家喜爱的真正原因吧!同学们课后有时间一定多读读寓言故事,其中的深刻道理
会
助我们健康成长的。
板书设计:
扁鹊
蔡桓公
皮肤(可治) 毫不在意
皮肉(能治) 装作没听见
肠胃(还能治)
满脸不高兴
脊髓(等死) 奇怪
防微杜渐
不要讳疾忌医
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85
……
纪昌学射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
基本功,要有耐心和毅力的道理
。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纪昌学射
学生齐读课题,指导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味。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纪昌? 向谁学? 怎样学? 结果?
二、初读课文
1、师: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读一读课文了,请大家放声自由地读读课文,碰到难读
的句子反
复读,并试着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2、了解文章大意
(1)让学生齐读文章。
师:现在,我们已经能把文章读的很通顺了,谁能看着板书用简短的一两句话说说课文讲了
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
1、纪昌学射箭的过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哪些自然段?
2、比较异同探究“练眼力”
(1)引导激趣
师:写纪昌“练眼力”的这两个自然
段,其实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今天也来练练大家
的眼力,看谁找得快,找得多。
(2)“提要求”部分
a.指名一生读飞卫的话
师:师傅飞卫的意思我明白,可能纪昌还不明白,你读课文时,能不能把意思强调出来?
指名1~2名读,齐读
板书: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 !
b.第二次提要求,谁能把飞卫的要求读得更清楚?
指名1生读,齐读(突出极小和很大)
板书: 极小 很大
都是飞卫对纪昌的要求,但是----要求不同
(3)“练习过程”部分
86
a.比较比较纪昌练眼力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从那些字词感觉出来的?
板书: 注视
聚精会神地盯
你听出来没有,他特别强调了“注视”、“聚精会神地盯着”,那是怎样地看啊?
b.创造情境,展开对话。
师:你说,纪昌练眼力累吗?
师:作为纪昌的妻子,看在眼里,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纪昌说。
提示:那是妻子对丈夫的劝阻,可能妻子很支持丈夫,她怎么说?
师:纪昌会怎么回答?
(4)学习“结果”部分,理解破折号。
师:古代女子几乎天天织布,纪昌几乎天天这样练。两年以后,一起读——
师:你是怎么理解“到家”的?是回到家的意思吗?
本领强,本领高,本领好都是指本领练得——(相当到家)具体说明一下,就是——
师;你觉得纪昌看虱子的本领到不到家?谁也能够这样来具体解释一下?
纪昌的本领相当到家了----
但是,第三自然段中是这样写的吗?一起读读课文中的话。那只小虱子----
虱子多少大?车轮呢?
纪昌整整聚精会神地盯了三年,一千多个日子,那只比芝麻还小的虱子——
(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板书: 竟然
师:你觉得读这句话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举例:惊喜的,惊奇的,出乎意料的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后,纪昌怎么做?飞卫怎么做?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
2、理解“百发百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纪昌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你眼中的射箭能手是怎样的人?
师:射出多少箭,箭箭都能射中目标,这叫“箭无虚发,
百发百中。”这样的人是最厉害的
射箭能手。你在以前的课文中见识过吗?(还记得“百步穿杨”的故事
吗?)
五、引导质疑,揭示寓意。
师:我们知道学射箭,拉弓,放箭也非常重要,为什么课
文写练眼力部分那么具体,而没有
具体写纪昌练开弓,练放箭呢?
学生回答寓意。
这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深刻的道理。你还能从这则寓言中读懂什么呢?
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你能想到什么?从纪昌练习的态度,你有什么启发?
练眼力是学射箭的基本功。任何本领都需要基本功,而练基本功需要有----
师:现在同学们知道了射箭的基本功是眼力,那么我们学习的基本功是什么呢?
提名学生回答。
师:所以,同学们,我们也要练好基本功,为我们的将来打下基础。
六、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循着“飞卫提要求——纪昌勤奋练习——结果
如何”这条教学主线进行教学,在
各环节中穿插练眼力、小练笔等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这则寓言的寓意
。虽然本课教学思路
较清晰,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足:
1.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由
于自身的缺陷,有些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或是有感情朗读的地
方均为未能有效引导。
87
2.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不够,有些提问没有目的性,如纪昌是谁等。
3.课堂的生成资源没
有有效利用,当学生已经大致得出寓意时,我还是一位寻着自己的思路
进行教学。
4.有些没有有效地整合,如果将两个小练笔整合起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 守身自爱
教学目标:1、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珍惜
好自己的
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自己
蒙羞。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
德秩序的良好阐述。如果每个人都能够
存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违法乱纪
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每个
公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
二、新课教学:
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 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
人处世能行
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
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礼记・曲礼上》
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
译:孝子不潜伏在暗
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父母健在
的时候,不可以与朋友生死相许,不
可以私存钱财。
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
--《吕氏春秋・孝行》
注:遗:留。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
三、思考讨论:
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
.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结合所学,査一
査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守身”和孝顺父母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丧
失了操守的人就不能孝顺父母
呢?请在班级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四、延伸阅读: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孔子的学生曾参(即
曾子)家有一块菜地,他的父亲曾点在地里种了许多瓜果。有一天,
曾参见瓜地里长了许多野草,就拿起
锄头除草、不小心瓜的根刨断了。曾点正好看见,于是,
他拿起木杖向曾参的背上地击了两下。曾参当场
不省人事,昏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才苏醒过
来。他爬起来对父说:“刚才得罪了父亲,父亲用尽力气教调
儿子,该不会累病了吧?”说
88
完,曾参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已的里弹琴唱歌,以示自己并未受伤,好让父亲放心。
孔子得知此
事后,对曾参说:“曾参啊!我来跟你讲讲舜帝的故事吧!舜帝的父亲叫瞽
叟,他想使唤舜的时候,舜都
在他身边;但是他想置舜于死地的时候,舜便躲开了,让父亲
找不到。平日舜受父亲的小杖责打、而大杖
责打时就逃走,就是不想使瞽叟得到不义的罪名。
这样,才不失为一个敦厚的孝子,你不是天子百姓吗?
杀了天子的百姓,那罪过怎么样?
五、积累与感悟:
1.请积累以下两句关于“守身”的名言,并写写你对这两句话的感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一《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一《(论语・卫灵公》
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
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你如何看待其中“扬名于后世,以
显父母”的观点?请组织一场题为“扬名
显父母是否为孝”的辩论赛,通过辩论引导大家辩
证认识古人的孝道。
第二课
手足情深
教学目标:1、理解“手足情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手足情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手足情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手足情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诗经・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古代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称为“五伦”,其中的双方都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以兄弟为
例,要做到
“见友弟恭”,为见的,要照顾弟弟,为弟的,要数重见长。兄弟关系是家庭
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兄
弟之间关系和壁,则家庭安宁祥和。
正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首先要学会爱亲人,建构和
谐有序的家庭伦理关
系;然后进一步将这种关系向外扩展,做到仁爱百姓;最终达到仁爱万物的境界。
二、新课教学:
1、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见弟求矣。----《诗经・小雅・常棣》
注释:①孔怀:很关心。孔,很。②原:古同“塬”。这里指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
区因冲刷而形成的高地。③隰(xí):这里用为低湿之地之意。④裒(póu):聚土为坟丘。
翻译: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
2、司马牛忧曰:“人
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责在天。
君子撤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
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颜渊》
注释:①亡:同“无”。②患:忧虑。
翻译:司马牛很忧伤地说:“人人皆有兄弟,唯独我没
有啊!”子夏说:“我曾经听先生
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工作严肃认真,做事没有羞
失,对人能恭数有礼,
那就四海之内都是你的兄弟呀!”君子哪里怕没有兄弟呢?
3、孟子日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
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注:①与(yù):参与。在其中。②数:意外的事情。③怍(zuò):惭愧。
语译:孟子
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君临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很健康,兄弟没灾
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
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
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
种乐趣,但是称王于天下并不在其中。
89
三、思考讨论:
1.《论语》中总是将“孝”“梯”并举,认为二者是“为仁之本”。结合课
文注解想一想,
“孝“和“悌”分别强调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它们能够成为“为仁之本”?
2.“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可见“悌”是一种血缘亲情。《论语》中又说“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
似乎“悌”又超越亲情,成为人们萍水相逢时对于知己的向往和追求。你如
何认识这里“兄弟”的意义呢
?请在班内组织一场讨论,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四、延伸阅读:兄弟情深
苏轼、苏辙兄弟的
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是悠悠历史中璀璨夺目的华章。而苏
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
亲情,用他最擅长的形式表现出来,便形成了那一首
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兄弟亲情的词作。
苏轼中秋怀人之作,为兄弟而发,其中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千古绝唱,“但
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千古佳句。苏轼兄弟情意甚笃,写作此词时,
他与苏撤
已有六七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
正
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苏辙也作了一
首《水调歌头・徐州
中秋》来回赠其兄。当时苏轼出任徐州知府,四月离家走在。苏撤与之
偕行,并在徐州停留百余日。临别
之际,适達中秋佳节,他们一同泛舟赏月,苏辙写就了这
首词来告别其兄。苏轼读了也即席写了一首同调
和韵之作,抒写二人久别重逢接着又将分别
的依依难舍之情。全篇语调凄凉,笼罩着浓厚的“愁”与“忧
”的气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
苏轼兄弟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
自从踏上仕途,苏轼、苏撤兄弟
二人的命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
也都敢于直言进谏。他们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
略而蒙难。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
也因为受牵连而日子很不好过,但做弟弟的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在苏轼被关进大狱的时候,苏辙愿意以自己的官爵为长兄赎罪,结果被贬到筠州盐酒税。
常言道
“患难见真情”,兄弟间的手足真情在患难时更显得弥足珍贵。后苏轼第三次被贬,
居于海南儋州,而苏
辙也因为受哥哥牵连被贬雷州,正是一南隔海相望。兄弟二人同时遭
贬,患难与共,倍觉情笃。“中秋谁
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大小苏”不愧为一对
情深似海的模范兄弟。
五、积累感悟:
1.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形容兄弟关系的词汇很丰富,兄弟之间感情深厚称之为“手足
情深”;
兄弟之间和睦友爱,称之为“花萼相辉”;兄弟之间意气相合、亲密无间,称之
为“伯埙(xūn)仲篪
(chí)”。查查资料,看看这三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
2.中国人家庭观念强,过年过节渴望团圆
,春节期间,更是全国人民“大挪移”。你
有过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大挪移”经历吗?你怎么看待春
节团圆的观念?请与同学一
起分享过年过节的体会。
第 三 课 尽心致养
教学目标:1、理解“尽心致养”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尽心致养”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尽心致养”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尽心致养”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符合天地法则,是人类行
为的准则,父母养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
赡养父母,既是一种法律义务,又是一种道德行为。它既包括子女给父母提供的
90
物质和经济保障,又包指子女对父母精神上的侍奉陪伴。“以
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
赡养父母的最高境界,不在于物质上的富贵多寡,而在于即使让父母“
啜菽饮水”也能“尽
其欢”。
百善孝为先,孝养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子女所应尽的天职。
二、新课教学:
1、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
于庶人,孝无
终始,而患不及者,末之有也。----《孝经·庶人章》
注释:①庶人:普通百姓。
译: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
,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
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
是无始无终、永
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2子路曰:“伤哉,贫
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
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
称其财,斯之谓礼。”--《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啜(chuò):吃。②菽(shū):豆类。
3③手:通“首”。④还(xuán):迅速。
⑤椁(guǒ):棺材外面套的大棺。①称(chèn)
:相称。
译:子路说:“伤心啊,贫困!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不能好好赡养,去世了不能按礼制来安葬。
”
孔子说:“即使吃豆类喝清水,而能使父母终生快乐,这就是孝。父母去世,用棺材收敛他们的
遗体,迅速下葬,不必有棺外的套棺,与家中的财产相称,这就是礼。”
3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
------〔汉〕桓宽《盐铁论·孝养》
注释:①当豢(huàn):指肉类食品。 译:善于供养父母的人不一定供给他们肉食,也不一定供给他们绣有花致的丝织衣物。用自
已所有的
一切尽心地供养双亲,这就是最大的孝。
三、思考讨论:
1.孔子认为“啜菽饮水,尽其欢
,斯之谓孝”,《盐铁论・孝养》中说“以已之所有尽事
其亲,孝之至也”。这两句话中对赡养父母的认
识有什么共同点?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2.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很多年轻人因
工作、生活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
心,从而给人一种照顾不好老人有情可原的错觉。你是怎样看待这一
问题的?
四、延伸阅读:
江革负母
东汉人江革,从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当
时天下大乱,盗贼横行,江革就背着年迈的母
亲四处逃难,精心地侍奉着母亲。路上,江革多次遇到盗贼
,盗贼见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抢,
就想拉他入伙。每次江革都是苦苦哀求,说如果留下孤零零的老母
无人赡养,在兵荒马乱之中,
母亲如何保全性命?自己又如何心安?盗贼见他是个孝子,都被他的诚心感
动,谁也不忍心劫他,
更不忍心杀他。
后来,江革搬到下邳(pī)居住,穷得连衣裳鞋子也
置办不起了,只好替人家辛苦做工,以
此来赚钱供养母亲。凡是母亲需要的东西,他都竭尽所能供给母亲
。后来,母亲去世了,江革哭
得很哀伤。于是,他就住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即使睡觉的时候也不脱去丧服
。后来,人们仰慕他
的德行,推举他做了孝廉。江革的事迹被后人传为佳话,人们称他为“江巨孝”。
五、积累感悟:
1.古今中外都有许多歌颂父母的诗篇,其中蕴含了人们对于父母的深沉情感
,如孟郊的《游
子吟》、舒婷的《母亲》、泰戈尔的《金色花》等,请把这三首诗摘抄在你的积累本上,
并且背
通下来。
2.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因为自己的过错和父母冲突的情况?如果有,请写一封信
91
给你的父母,向他们表达对此事诚挚的款意。
第
四 课 忠于正道
教学目标:1、理解“忠于正道”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忠于正道”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忠于正道”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忠于正道”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正道,指我们为人处事时正确的道理、准则。《管子·立政》中说,“正道捐
弃而邪事日长”,
可见忠于正道的重要性。
要忠于正道,首先要从“正身”做起。孔子说“其
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可见“身正”之人才能对社会人民起正面的引导作用。如何才
能“身正”?古人常把“仁义”当
成立身之本,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只有“
居仁由义”,方能“身正”,
也方能让天下人信服。
当今社会,各种诱感日益增多,忠于正道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需要有忠于正道的勇
气,用自己对正道的忠贞来匡正自我,匡正天下。
二、新课教学:
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
注释:①帅:率领,带领。
译: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政
事。孔子回答说:“政,就是端正的意思。您带头端正起来,谁敢
不端正?”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孔子
说:“如果执政者自身品行端正,不发命令,政策也能得到施行;如果他自身品行
不正,即使发出命令,
也没有人听从。”
3、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
译:扭曲了自己人格的人,没有能使他人正直的。
三、思考讨论:
1.“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坚守正道要从“正身”做起,
只有“身正”才能“令行”。
为什么孔子这样认为?请思考“修身”与“治国”二者之间的关系,
并和同学们展开讨论。
2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认为,要忠于正道就要坚守“仁义”,请
査阅资料,了解
“仁”“义”的内涵,并与同学们就为什么“仁义”是正道之本展开讨论。
四、延伸阅读:郅恽拒关
郅恽是东汉时一个管洛阳城门的小官,他的耿直早在王莽算政的时候就已广为世人知晓。后
来,
光武帝刘秀听说他的学问和品德,本想重用,见他年老体弱,就让他做了个管城门的小官,
他也不推辞,
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份工作。
有一次,光武帝带领众人到洛阳郊外去打猎,回城的时候已是深夜。车驾到
了郅把守的上东
门,光武帝的侍从让郅恽开门,被郅恽拒绝了。
过了一会儿,光武帝亲自策马
立到桥边,命令郅挥开门。不料郅挥说:“夜里看不清楚,不
管是谁要进城,还是按朝廷的规矩不能随便
开门。”光武帝只好绕道到东中门进城。
第二天,光武帝正想找郅恽责问,不想郅恽的奏章已经送上来
了。奏章上说:“陛下跑到遥
远的山林里去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样下去,国家大事怎
么办?”光武帝看了
奏章,觉得郅恽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于是,赏给郅恽一百匹布,把那个掌管东中门
的官员降了
92
职。
五、积累感悟: 1.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修身的名言,比如孔子的“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孟
子的“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庸》中“知耻近乎勇”等,请你把这三则
名言摘抄在积累本
上,并加以背通。
2.忠于正道,首先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这就需要对自己的人格不断地完善,曾子也
说要每
日“三省吾身”。请你在班里发起一个“日三省吾身”的活动把自己每天对自己的反省及感悟记<
br>在日记本上,并在活动一个月后开一个班级交流会。
第 五 课 笃行正道
教学目标:1、理解“笃行正道”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笃行正道”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笃行正道”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笃行正道”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践行正道,是每一个忠于正道的人所追求的目标。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
,虽蛮貊(mo)
之邦行矣。”可见一个人要践行正道,首先就要做到言语忠实守信,行为笃厚恭敬;践
行正道,
还需要有一种反躬自问的精神,比如孔子所说的,君子要有“九思”。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往往是
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观照,从而保证自己在正道上不偏移的。
践行正道,不仅仅是一种洁身
自好的品格,更是一种匡正天下的情怀。体现在教育上,它是
教人品行忠信。体现在政治上,它是提拔正
直之人才,让他引领社会走向正道。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不缺乏践行正道之人,让我们学习他们正直
不屈的人格、忠信笃实的
品性,使中华之“正道”在你我身上发扬光大。
二、新课教学:
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2、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
,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
行乎哉?”------《论语·卫灵公》
注释:①蛮貊(mò):泛指四方落后部族。
翻译:子张问如何处世。孔子说:“言语忠实守
信,行为笃厚恭敬,即使身处野蛮的国度也
能行得通;言语不忠实守信,行为不笃厚恭敬,即使在本乡本
土也行不通。”
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故,疑
思问,
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语译: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
:看的时侯思考是否看得明断,听的时候思考是否听得清
楚,思考表情是否温和,思考举止容貌是否端庄
,思考言语是否忠实,思考做事是否严肃认真,
思考遇到问题如何向人请教,思考生气时会存在什么后患
,看见能取得的事物,思考自己是否应
该得到。”
三、思考讨论:
1.孔子认为“
言忠信,行笃敬,虽貊之邦行矣”,可见践行正道首先要从自己的言行开始,
想一想,为什么做人忠实讲
信用、行为踏实就能通行千里?并和同学们展开讨论。
2.孔子认为“君子有九思”,可见要做到践行
正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和同学们讨论一
下,在君子这“九思”当中,哪一思的内容最难做到,它和践
行正道有什么关系?
四、延伸阅读:颜真卿宁死不屈
唐玄宗统治后期,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了,但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局面已经形成。德宗时,
93
李希烈叛乱,自称天下都元帅。德宗问宰相卢杞怎样处理,卢
杞说,最好先派人去动降。那么派
谁去呢?卢杞说,颜真卿最合适,他是四朝元老,德高望重。其实,这
是卢杞的奸计,他早就妒
忌颜真卿的才能,想要借叛军之手杀掉颜真卿。虽然颜真卿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但一时找不到
合适的人,德宗皇帝只好同意派他去。
颜真卿带着圣旨,赶到准西叛军所在之
地。刚一开口,李希烈的部将就把刀架在颜真卿的脖
子上。颜真卿大义凛然,面不改色。李希烈斥退了手
下,大摆筵席,想借机策反颜真卿。这时,
有人上前劝道:“李元帅当了皇帝,宰相就请颜太师来当。”
颜真卿高声喝骂:“我已是快要死
的人了,会受你们的诱惑和威胁吗!”李希烈无计可施,只好把颜真卿
关起来。
后来,李希烈派人在关禁颜真卿的院子里堆起柴火,浇上油,高喊再不投降就要烧死他。颜<
br>真卿一听,毫不犹豫地起身就要朝火堆里跳,火苗烧着了他的眉毛、胡须,但叛军这时还不想让
他
死,就拉住了他。
李希烈见颜真卿忠贞不屈,反而成为阻碍,就下令死他。这位书法史上的一代宗师、
文武双
全的四朝名臣,最后死于叛军手中,终年七十六岁。
五、积累感悟:
1.积累下列名句,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一一《淮南子·诠言训》
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宋)文天祥《言志》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一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坚守的“进退”原则,他们
不管自己是“穷”是“达”,都在以不同的方式
坚守正道。请查阅资料,看看哪些古人坚守了这
一原则,并组织一场“坚守正道”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
在班会上分享彼此的感悟。
第 六 课 忠言直谏
教学目标:1、理解“忠言直谏”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忠言直谏”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忠言直谏”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忠言直谏”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古圣先贤所提倡的忠,不是不论是非黑白全部听命于君王,也不是不能发表自
己的意见,而
是顾全大局、秉承正道的忠言直谏。忠言直谏是一种不以个人利益为转移,始终把国家发展
放在
首位的忠诚之举,也是古代知识分子落实忠道的一条常见途径。
当今社会,同样需要落实
忠道。如果领导、长辈有错,下属和晚辈一定要勇于诤谏,不可因
个人利益而三缄其口。马融说,“违而
不谏,则非忠臣”,范仲淹说,“直言之士,千古谓之忠;
巧言之人,千古谓之佞”。是否敢于忠言直谏
,落实忠道,实则是对我们每一个人人格和品德的
考验。
二、新课教学:
1、直言
之士,千古谓之忠;巧言之人,千古谓之佞。(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奏上
时务书》
翻译:直言动谏的人,自古以来都明作“忠”;花言巧语的人,自古以来都作“佞”。
2、谏
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则非忠臣。---
(汉)马融《忠
经・忠谏章》
翻译:在尚未出现苗头时劝谏,是最上等的;在已出现苗头时劝谏,这是次等的;在发生
了
行为之后才劝谏,这是下等的。君主行事有过错不动速,就不是忠臣。
3、柳下惠为士师,
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 《论语·微子》
94
翻译:柳下惠做
法官,多次被罢免。有人说:“您不能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正直地
对待他人,到哪里去而不被多
次罢免呢?不正直地对待他人,何必一定要离开家乡?
三、思考讨论:
1、“直道而事人,
焉往而不三黜?”柳下惠被罢免官职后,说正直地对待他人,到哪里去
都有可能会被罢免。可见一个落实
忠道的人,有可能会因为过于忠直而与外界环境发生矛盾,如
何既坚守屈原般“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品性
又使自己不受到伤害呢?请和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
2、“直言之士,千古谓之忠:巧言之人,千古谓
之佞。”落实忠道,然需要正直的品格,
但在进谏时是否只能忠言直谏呢?请同学们讨论怎样的进谏方式
才能更好地落实忠道。
四、延伸阅读:韩愈谏迎佛骨
唐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宪宗派
使者前往风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王公
贵族、平民百姓都趋之若鹜,甚至有人为表明虔诚
供佛而倾家荡产,有人用燃烧的香烫头顶灼路
膊。
韩愈一向不信佛,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
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他说:“我知道
陸下对佛并不迷信,无非是祈佑福祥而已。可是百姓们却
很容易迷信,以致发生灼头顶烧手指,
挥霍钱财,把全部产业统统捐献。如果不加以禁止,更把佛骨送到
寺院供奉,今后一定会发展到
断臂割肉的慘状。这种有伤风化、败坏习俗的做法会传笑四方,决不是一件
小事啊!何况已经枯
朽的佛骨是不吉祥的秽物,怎么能将它供奉起来呢!我乞求把佛骨丢进江河或烧掉,
以防止人们
受到迷惑。”
宪宗览奏后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说
:“韩愈的话触犯皇上,
确实罪有应得。然而如果不是心怀忠恳,不怕被斥责,怎么会做出此事?我们乞
求陛下稍加宽恕,
原谅他不当的言论。”宪宗却仍愤怒。一时间人人都感到惊恐,也叹惋韩愈的遭遇,乃
至皇亲国
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宗这才宽故了韩愈,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五、积累感悟:
1.古代臣子中有不少忠直之土冒着生命危险向皇帝进谏,即使因此而遭受个
人不幸也毫不
后悔,比如比干因忠言直谏而被挖心,屈原因忠言直谏而被放逐,司马迁因忠言直谏而遭宫
刑等,
请查阅与这三则故事有关的材料,并把它们用自己的话概述在积累本上。
2.请给你身
边的师长写一封“进谏书”,在书中指出学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并阐
述你写这封“进谏书”的理
由。注意语言得体,方法得当。
第 七 课 君子慎独
教学目标:1、理解“君子慎独”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君子慎独”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君子慎独”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君子慎独”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中国古代将“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
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一个人在有他人在场、有他人监
督的情況下,
往往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要完全靠自己的良知与信
仰约束自己,使自己遵守道德
原则,这就是“慎独
“慎独”需要高度的道德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自我制约的能力。汉代杨震面对企图
贿赂
他的人,说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你知)。”杨震看重自己的品行操守,忠实
于
自己内心,严于约束自己,即使在私密场合,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慎独”让杨震万
古流芳。
二、新课教学:
95
1、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礼记・大学) <
br>注释:①恶:第一个“恶”(wu)字是动词,厌恶;第二个“恶"(e)字修饰“臭”,表
示不
好的味道。②好:第一个“好”(hao),喜受;第二个“好”(hao),美好。③谦(qie)
通
“慊”,心安理得的样子
语译:所谓心意真诚是指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厌恶不好的气味,就如爱好
美好的事物,
这就叫作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必定谨慎。
2、道也者,不可须史
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恐惧乎其所不闻。莫
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语译:道,是不能高开片刘的;如果可以高开,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
别人看的地方也
会道候,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会畏惧。再隐的东西也没有不被发现的,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
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语译:道,是不能离开片刻的;如果可以离开,就
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到的地
方也会道镇,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会畏惧。再隐蔽的东西也没
有不被发现的再细微的东西也没
有不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非常谨慎。
3、独
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所以過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
以至离道之远也。
〔-----宋)朱《中庸章句》
语译:慎独中的“独”,是指他人不知道面唯独自已知道的时候。…
…这是将人的欲望止在
前生之初,使它不在隐、细微之中渐渐滋长,以至于远离正道。
三、思考讨论:
1.“慎独”不仅称得上是传统美德中的精髓,也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良好素
质之一。结合
选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倡导“慎独”精神。
2.朱熹说:
“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结合对这句
话的理解,谈谈在今天多元
而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慎独”。
四、延伸阅读:叶存仁赋诗拒礼
清乾隆年间,时任河南巡抚的叶存仁为人清廉正直。
他在离任的时候,僚属们为给他赠物、送
礼,想方设法不透露风声,一举一动避人耳目,在
深更半夜无人能知、能见、能闻的时候,用小船给他送
了一批财物。叶存仁既不想私藏暗吞,又
不愿生推硬挡,就写诗一首加以拒绝。诗曰:“月明风清夜半时
,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
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将礼物全部送还。叶存仁不是怕别人知道,而
是怕自己知道,这是君
子慎独的体现,也是清廉为官的最高境界。
五、积累感悟:
1.中国先贤留下了不少关于“慎独”的训诚,例如《童蒙训》里韩琦不选拔偷金使臣的故
事、《辨忘录
》里教育孩子从细节做起养成慎独品质,请查阅相关资料,编一期关于“慎独”故
事和家训名言的小报。
2.每个小组分别排演一个古今著名的诚信故事,比如杨震因“四知”拒绝王密的馈赠、许
衡拒
食无主之梨等,在班级举办一次“继承诚信传统,感悟千古美德”的专题演出。
第 八 课
诚中形外
教学目标:1、理解“诚中形外”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诚中形外”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诚中形外”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诚中形外”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96
古人云:“人无信,不可交。”不讲
诚信的人,常常以欺诈的手段对待他人,与这样
的人交往,必受其害。
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做
到内诚于心,真实地认识自己;也要善意地理解他人,设身处地
为他人考虑,乐于助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绝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要做到言而有信,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一个人不守信,主要是受到
利益的引诱。
有高尚道德的人,才不会口是心非,阳奉阴违,不做坑蒙拐骗之事。其次,还要注意出言谨
慎,努力信守。出言道慎,是指作出承诺时要考虑可行性,说老实话、真话,不说谎话、大
话和
空话,谨慎承诺方可元现。努力信守,就是说一旦承诺就要不惜代价去维护承诺,实现
承诺。
二、新课教学:
1、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清〕李毓秀《弟子规》
语译: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
得不够确切,不轻易传播出去;
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2、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
慥慥
尔! --------《礼记·中庸》
注释:①慥慥(zao):勤勉不怠慢的样子。
语译:平常依德而行,平常说话谨慎,有不足
的地方不敢不努力改正,有长处不敢过分显露。
说话时要考虑是否能做得到,做事时要考虑是否言行一致
,君子怎么能不勤奋自勉呢!
3、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周易・乾卦・文言》
语译:君子提高道德,建立功业。忠于职守,取信于民,这
是为了增进道德;言论树立真实
的原则,这是为了建立功业。
三、思考讨论:
1.
近来网络上常常出现一些不实新闻,有的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的甚至给人们的生活带
来恐慌,请结合《
(弟子规》中“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的名言,谈谈对于这种现
象,我们应该怎么做 2.《道德经》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人为我们提出“不美”
的真言警
训?有没有并不真实可信的“美言”?举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延伸阅读:季札挂剑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为他的封地在延陵一代,所以又称他“延陵季子”。有一次,延陵季
子将要到西
边去访间普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虽然嘴上没有
说什么,但露出十分
想得到宝剑的表情。季子因为有出使晋国的任务,当时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
国国君,但是心里已经决定把
宝剑送给他了
季子在晋国的时候总想着回来,可是徐国国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了。于是,季子解下宝剑,
送
给继位的徐国国君。身边的人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是不能送给别人的啊。”季子说:
“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从他
的表情
可以看出来,他很想得到宝剑。我因为有出使晋国的任务,就没有送给他。虽是这样,在
我心里已经决定
把宝剑送给他了。虽然现在他已经去世了,如果我不把宝剑送给他,这是欺骗我
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
不会因为爱惜宝剑而违背自己良心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
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
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
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了。徐国人
费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
金之剑兮带丘基。”
五、积累感悟:
97
1.古代还有很多诚实守信的事例,比如查道吃枣
留钱、宋濂按时还书等,请查阅这些故事,
并和大家交流你的阅读感悟。
2.季札信守自己内
心的承诺,将宝剑送给了去世的徐国国君。在生活中,你能做到不欺骗
自已的良心,诚实守信吗?请结合
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你的感想。
第 九 课 言行一致
教学目标:1、理解“言行一致”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言行一致”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言行一致”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言行一致”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是说,先把自己要说的做好了,然后再说。在现
实生活中,许多人说得多、做得少,也有不少人言行不一,还有的人夸夸其谈,光说不做。
我们要内
诚于心,真实地认识自己。孟子认为,善良天然地存在于人性之中,返回到
自己内心的真实本性上,オ能
得到真实的快乐。如果将人性的优良萌芽加以扩充,就能达
到最高的道徳境界;如果不能加以扩充,反而
加以泯灭,就会进入虚妄的状态。所以,教
化的目的,在于真实地呈现人善良的本性:“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
矣,明则减矣。”如果人的言语与行为都建立在善良的本性上,就能做到内外
一致、言行
一致。
二、新课教学:
1、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治长)
语译:听一个人所说的话,还要看他怎么做。
2、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注释:①耻:以…为耻。
语译:孔子说:“君子以所说的超过所做的为耻。”
3、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
国用也。口言善,
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荀子・大略》
语译:嘴上能够说出来,就能身体力行,这是“国宝”。不善言辞,却能身体力行这是“国
器”。善于
言辞,却不能身体力行,这是“国用”。嘴巴上说好的,行为上却是恶的,这是“国
妖”。治国者应当敬
重“国宝”,爱护“国器”,任用“国用”,除去“国妖”。
三、思考讨论:
1.阅读第三则选文,说说荀子是如何看待“言”与“行”的辩证关系的。
2.古人有“言行
相符,始终如一”的说法,古人也曾说过“内诚于心外信于行”,请谈谈
“言行”与“心”的关系。
四、延伸阅读: 言行不一的樵夫
在《伊索寓言》里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只狐狸为躲
避猎人的追赶而逃窜恰巧遇见了一
个樵夫,它请求樵夫让它躲藏起来,于是樵夫叫狐狸去他的小屋里躲着
。会儿,猎人追赶过来,
向樵夫打听狐狸的下落。樵夫一边嘴里大声说不知道,又一边做手势,暗示狐狸
躱藏的地方。猎
人相信了他的话,但并没留意他的手势,于是便离开了。狐狸见猎人走远了,便从小屋出
来,什
么话都没说就走了。
樵夫责备狐狸,说自己救了它一命,它却一点谢意都不表示。狐理
回答说:“如果你的手势
与你的言语是一致的,我就该好好感谢你了。”
五、积累感悟:
98
1.积累以下西方诚信名言。
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一一莎士比亚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2.从古至今,东西方都流传了许多倡导言行一
致的故事,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
下,人们都将其视为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谈谈你的理解。
第十课 克己复礼
教学目标:1、理解“克己复礼”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克己复礼”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克己复礼”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克己复礼”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指努力约来自己,克制自己的贪心,抑制自己的杂念,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以达到“仁”的境界。“克己”是一
种品德。忍
让、谦让由克己而生;恒心、教力由克己而成。能克己者,其人品自高。可见,
“克己”是实现礼、达到
仁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克己复礼”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克己是指自省、自责、自戒、自制,同
时又不失自主、自立、自信,遵循社会公认的道德
规范和文明规范,同时体认道德规范和文明规范的内在
精种,傲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是一种积极的礼仪践行态度。
二、新课学习:
结合教材,学习古代经典著作中对“克己复礼”问题的阐述的名人名言名句。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先进》
注释:①为:治理。②让:谦让,谦逊。③哂(shěn):讥笑。
语译:(孔子与弟子们谈
论理想时说,)治理国家应当讲求礼,他(子路)说话不谦逊,因
此笑他。
2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
注释:①为:治理。
语译: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
来治理国家,如何
实行礼呢?
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
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
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富贵而知好礼,不
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上》
注释:①负:背负。②:恐俱,害怕。
翻译:礼的是有来有往。我前去施加思惠而对方不报答
,就不合乎礼;别人来加思惠而我不
振答,也不合乎礼。人们讲求礼社会就安定,不讲求礼社会就危险。
所以说:礼是不可以不学习
的。所谓礼,就是通过自谦的方式来尊敬他人。即使是一个肩挑背负、沿街叫
卖的商贩,也一定
有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更何况富贵的人呢?富裕显贵又知道尊崇礼,就不骄奢淫逸;
贫穷卑微
而知道尊崇礼,就不会意志动摇。
三、思考讨论:
1.“克己”是修身的
重要方式,它强调“由己”,也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的“四勿”标准。请结
合生活实际,谈谈“克己”的重要性。
2.“克己”的“己”应该指向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请结合你的
社会身份,谈谈生活中你应
该在哪些方面践行“克己"”之道。
99
四、延伸阅读: 一文钱丢官
清初名臣汤斌,一生清廉刚正、
直谏敢言,是著名的清官。清朝人沈起风在《谐铎》中记载
了一件有关于汤斌的轶事:
有一次
,汤斌出门散步,路过延寿寺街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件事情:当时,路边书推上有
个人在买书,数铜钱
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一枚在地上,但是他自己并没发觉。这时候,有个年轻人
马上湊到那买书人的身边,悄
悄地伸出一只脚把钱踏住。为掩饰自己的企图,那个年轻人就装作
要买书的样子。等那买书人走了之后,
他立即弯腰捡起了那枚铜钱,放在了自己的口袋里。
这个年轻人自以为没有人看到自己,心里非常得意
。但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他的
一举一动刚好被旁边坐着的一位老人看到了。就在他转身准备离
开的时候,这位老人站起来,叫
住了他。老人对他拱了拱手,说:“请问您贵姓?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
?”这个年轻人感到莫
名其妙,但看他是个老人,就如实相告了。老人听了他的回答,冷冷地笑了两声,
转身就走了。
后来,这个年轻人在他父亲的帮助下进入国子监读书。他成绩不错,被选去当抄录员。后
来,
经过几次考试,他脱颖而出,被任命为江苏省常熟县尉,负责当地治安。听到这个消息,年轻人非常高兴。于是,他收拾行李,向父母告别之后,就启程去往江宁了。按照当时的惯例,地方新
任官
员上任时,必须拜见一省最高行政长官但是,无巧不成书,当时的江苏巡抚恰恰是汤斌。这
个年轻人当然
不知道汤斌就是当年询问他姓名的那个老人。他多次前去拜见汤斌,但是最终都没
能获得接见。
很快,汤斌就派人告诉这个等待上任的年轻人说:“你不必去上任了,你的名字已经被列在
受弹劾的奏
章上了。”这个年轻人听到后,如遭当头一棒,顿时愣在了那里。过了一会儿,他反
应了过来,就问前来
传达命令的人:“我究竟为什么受弹劾?”传令的人告诉他说,汤大人传话:
你因为贪污受弹劾。年轻人
听了更加感到疑惑了,心想,自己头次做官,还没有到任就被人弹劾
贪污,这不是太冤枉了吗?于是,年
轻人坚决要求去见巡抚,想当面向他解释。后来,汤斌又给
那年轻人传话说:“你还记不记得当年在北京
街头书雄上的事?你那时还没有取得功名,看到一
个小铜钱就要捞到口袋里。如今侥幸当上县尉,还不拼
命搜刮,成为一个戴乌纱帽的盗贼?你还
是交出吏部颁发的委任状吧,免得以后百姓告你的状。”年轻人
听了,恍然大悟,顿时羞愧得满
脸通红,立即辞官而去。
五、积累与感悟
1.积累以下选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
姑慈、妇听,礼也。一一《左传・昭
公二十六年》
2.一文钱丢掉的是一个官位,明白的是克
制一己私欲的道理。生活中,有很多细节之处需
要我们道承克己之心行之。请你试着发现这些细节,为它
们拟几则宣传口号,让“克己复礼”之
花开遍校园。
第 十一 课
顺时随俗
教学目标:1、理解“顺时随俗”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顺时随俗”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顺时随俗”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顺时随俗”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大意是合礼之为应做到入
乡随俗,对别
人尊重,对当地的风俗尊重。《礼记》中的这句话强调的是礼的适宜性原则,即在坚持原则
的前
提下,行礼应因时、因地、因对象的变化而灵活处理,保持为礼的适宜性。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