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教案设计

绝世美人儿
674次浏览
2020年11月12日 03: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箴言的意思-入学申请书

2020年11月12日发(作者:索靖)


部编版 四 年级 语文 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时间

























教 学 内 容 课时数
5
6
6
6
4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备注




国庆节
















1
1观潮2走月亮
2
3*现代诗二首4*繁星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3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语文园地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4
6蝙蝠和雷达7呼风唤雨的世纪8*蝴蝶的家
5
习作:小小“动物园” 语文园地9古诗三首
6
10爬山虎的脚11蟋蟀的住宅 口语交际
7
习作:写观察日记 语文园地12盘古开天地
8
13精卫填海14普罗米修斯15*女娲补天
9
习作:我和 过一天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10
期中复习考试16风筝
11
17麻雀 习作:生活万花筒18牛和鹅
12
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20陀螺 口语交际:安慰
13
习作:记一次游戏 语文园地21古诗三首
14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3*梅兰芳蓄须
15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习作:写信 语文园地
16
25王戎不取道旁李26西门豹治邺
17
27*故事二则 口语交际:讲历史故事
18
习作:我的心儿砰砰跳 语文园地
19
总复习
20
总复习
21
期末复习考试


第 一 单 元
本单元是本册书的第一个学习单 元,作为全书的起始单元,其在编排和引领
探究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开篇示范作用。本单元以“大自然的魅 力”为主题,设置
了讲读课文《观潮》《走月亮》和略读课文《现代诗二首》《繁星》。每篇课文均语言优美,意境悠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好感受,同时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学会留 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欣赏身边优美的风景。
《观潮》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 者介绍了自古以
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
境的感觉。
《走月亮》是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的抒情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本文
语言看 似平白,但韵味无穷;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
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
《现代诗二首》选用了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两首
现代诗。《秋晚的江 上》运用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描绘了秋天黄昏江边的
景象。《花牛歌》采用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 让人感受到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
的趣味。
《繁星》是巴金的一篇散文。作者运用由实到虚、 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在
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表达了酷爱繁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
活的惰感。
本单元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们与环境”,并设置了与环境有关的习作“推
荐一个好地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的
重要性。语文园地设置 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
四个板块的内容,旨在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综 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1.观 潮

教学目标:
1.会写“潮、据、堤、阔、盼、滚、顿、逐、渐、堵、犹、崩、震、霎、
余”这15个生字,会认“盐 、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


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薄 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
漫天卷地”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 实际理解“宽阔、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
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的意思。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接受自然美的熏陶,
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 人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奇特。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的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大潮的场景。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本课“宽阔、薄雾、屹立”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出去旅游,欣赏祖国的壮丽河山吗 ?谁能
说一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景点是哪里?
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揭示课题:同学们游览过很多地方,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领略 一处
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景点——钱塘江大潮。
板书课题,说说“观”在“观潮” 和“天下奇观”中的意思一样吗?读读课
题,由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设计意图】从学 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迅速拉近学生
和课文之间的距离,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在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的情况。
学生交流学习生字的情况。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本课的生 字和词语,点名认


读,重点强调“堤、逐渐、崩、震、霎”的读音。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出示本课的词语,随机纠正读音。
宽阔、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
(1)点名认读,注意“薄” 的读音,这个字是多音字,“薄雾”的“薄”读b
ó,还有个音读báo,如“薄饼”。注意“崩”是后 鼻音。“漫天卷地”的“卷”
也是多音字,这里读juǎn。
(2)分小组读,然后男女生赛读。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纠正读音。老师及时指导学
生读好长句子。 < br>(1)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
山人海。大家昂首东 望,等着,盼着。(读好重点词语,如“若隐若现、昂首东
望”等。)
(2)那条白线很快地 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
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 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
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 动起
来。(抓住“白浪翻滚、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语,“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
头并进… …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等句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 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
浪吼。(读准“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的读音。)
5.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记号,画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段,
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老 师巡视学生读书的情况。
6.师生集体交流疑难问题。
7.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并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师出示课文内容填空:课文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 、
、 的景象,以及 的盛况,赞美了大潮的
、 、 ,让我们感受到 。 < br>【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自主学习法和朗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认读生字词,
扫清字词障碍,并在 此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从而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l.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小组内交流识字、写字的方法。
2.学生在班级 内汇报,教师相机指导,尤其是“滚”的书写,笔画多,容
易写错。“逐”的写法也要注意,要提醒学生 “豕”部最后两笔是两点。
3.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模仿。
4.学生完成书写本课的会写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演示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认真观 察,共同交流识
字方法,培养其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 学习,我们认识了生字,理解了新的词语,读通了课文,初步了
解了课文的大意。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课文第3~4自然
段,感受钱塘江大潮来前和来后的不同,并收集一些有关钱塘江大 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
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了解了钱塘 江大潮这一自然奇观,今天,让
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感受它的壮美奇特。
2.听写词语。
观潮 宽阔 滚动 逐渐 霎时 若隐若现 人山人海 风平浪静 齐头
并进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设计意图】以开门见山的形式导入课文,通过复习生字词,巩固学生的积
累。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相机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2.你见过钱塘江大潮吗?让我们来 欣赏一段录像。(多媒体播放钱塘江大潮
录像)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钱塘江的大潮太壮观了,我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汹涌的潮水,
真是震撼了!
生2:我感觉自己仿佛就站在岸边观看大潮一样。
师:说得真好,那看看书中是怎么描写的。
3.教师指导学生读书,让学生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钱塘江大潮的语段,并
找出分别描写潮来前 、潮来时、潮过后的情景的段落。
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标注,然后反馈、汇报。
4.默读第1~2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师生交流总结:这两段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等待潮来时的心情。
5.学生自由综读第3~4自然段,把自己喜欢的写潮水的语句多读几遍,努
力读得精彩些。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两组寻找“你看到了什么”, 两组寻找“你听到了什
么”。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①讨论交流:你听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的声

师生通过模拟雷声“轰隆隆”的声音理解“闷雷滚动”。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怎样的声音 ,才会让你感觉到“天崩地裂,好像大
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讨论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横贯江面的白线、白浪翻滚
(2)学生交流、想象潮水来临时人们的 心情,表演人们的动作,从而理解词
语“沸腾”“人声鼎沸”。想象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江边,看着东边水 天相接的地方
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等待已久的大潮出现了,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怎样做?结
合 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读课文。
(3)教师出示对比句,学生对比句子并交流。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4)学生小组互评,相互补充,加深感受。
(5)教师引导再读。
刚刚我们从全 班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到了这奇特而壮观的大潮。钱塘江大潮
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 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这震撼人心的
美景吧。
6.潮来时的景象是那么壮观,那么潮过后,又 是怎样的景象呢?读一读第
5自然段,说一说大潮过后的景象。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恢复平静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各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促进记忆,培
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阅读 理解能力。
三、理解写法,练习背诵
1.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那么作者描写潮来时的景象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呢?
(1)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做上标记。
(2)学生汇报,教师小结:课文在写潮来时,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2.练习背诵。这么优美的词句,这么精彩的段落,你们愿意将它背下来吗?
提示学生按照板书设计来背:(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一条白线——两丈多高的水墙——白色战马……)
(1)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2)教师指名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深入分析,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同时 让学
生结合课文板书,练习背诵,进一步了解背诵的方法。
四、总结课文
这节课, 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
感情地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 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同学们
学得不错,回家后,请当个“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 下奇观”介绍给
你们的家人吧!


板书设计:
1.观 潮
潮来前 江面平静
潮来时 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一条白线——两丈多高的水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恢复平静
教学反思: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
务。这堂课适当采用了现 代化手段,比如录像、投影,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
量。
同时,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 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
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 读熟,读得有情
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感受课文
语言昀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
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 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丰富
学生的语言积累。



2.走月亮

教学目标:
1.会写“淘、牵、鹅、卵、坑、洼、 填、庄、稼、俗、跃、葡、萄、稻、
熟”15个生字,会认“鹅、卵、俗、跃”等8个生字,积累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会背诵第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4.在读中体会“我”和阿妈的浓浓亲情,感受静谧月光下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字中所蕴含的浓浓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文字的优美,感受作者“走月亮”时的满心快乐,体会浓浓的亲
情。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本课15个生字,理解“汩汩”“浇灌”“镀亮”
等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赏月图和有关月亮的诗句。
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
独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师:古人创作的 诗句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还有许多优美的歌曲也陶冶着我
们的情操,同学们想听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 首《月亮船》请大家欣赏。让月下
的温馨和妈妈的温情走进我们的教室。
老师播放歌曲《月亮船》。
2.过渡: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 ,伴着妈
妈的微笑,我们感觉好幸福!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散步,
一起“ 走月亮”!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吟诵古诗和欣赏歌曲来导入课文,既渲染了气氛,也将学
生迅速带入情境中。
二、检查自学,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教师多媒体出示 带有生字的词语相句子,
点名认读。重点强调:“卵”声母是边音“l”不是鼻音“n”;“跃”的读音 是yu
è。
4.教师指名认读词语,注意纠正读音。
5.教师出示一组句子,检查句子的朗读情况。


(1)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 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
河床。
(2)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3)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4)……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
着……
指名朗读,注意读准“鹅卵石、稻穗、闪闪烁烁、镀亮……”这些词语,读
通顺句子。
6.请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纠正。要求读准字音,读
通顺句子。老师相机指导学 生读好长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经
过 反复的练读,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走月亮”是什么意思?“我”和阿
妈走过哪些地方?用横 线画出来。
2.交流探讨。
(1)“走月亮”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人们常在有月亮 的晚上到外面
散步、嬉戏、游玩,称为“走月亮”。它不同于在月光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
地 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说法充满了诗意。
(2)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板书:“我”和阿妈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
3.“我和阿 妈走月亮”在课文反复出现了几次?(4次)把“我”和阿妈走过
的地方串联起来,再看看可以分成几段 ?(文章自然地分成了四个部分。)请大家
用“”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意思。(段意见后面导教方案 )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问题引导法,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读书,
学生就会有目 的和方向,减少了读书的盲目性。同时,设计的问题对学生了解课
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有很好的指引作 用。
四、细心观察,学写生字
1.教师出示本课需要会写的生字,学生试着给这些生字组词。
2.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生字,找到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跟着老师的示
范进行书写。


3.教师重点指导“葡萄”二字的占位,学生能看清里面的变化.并会比较
两个字的 不同。
4.“卵”的笔顺要写对,里面的两点不要丢了。老师在田字格中板书,学生
跟着书空、练习。
5.学生在练习册中练习书写这些生字,注意写字的姿势要正确。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观 察法和示范指导法,通过“观察—一指导——书
空——练写”逐步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意识,提高学生的 书写能力。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读通顺了课文,了解了什么 叫“走月
亮”,初步感受到了月光下散步时的美好情境。同学们课下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细 细体会月光下“我”和阿妈的浓浓亲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色,体会“我”与阿妈的浓
浓亲情。
3.学习文章中的优美语句,体会月光下动人的美好情景和意境,以便更深
层次地理解月光下的无限亲情 ,感受来自家人的爱和温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1.听写词语。
鹅卵石 牵手 庄稼 葡萄 跃出水面
2.课文围绕“走 月亮”,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你最喜欢文中哪些句子?哪个
段落?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
【设 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的字词和课文内容的复习,很快地衔接了本节课
内容,为进一步走进文本打好了基 础。
二、细读课文,探究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1. 问 题引路:月亮从哪儿升起来?那是怎样的一幅美景?(多媒体出示第1
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 老师读四个“照亮了”,听出什么味道了吗?
引导学生理解:远处的景物在朦胧的月光下难以看清,所 以读起来感觉模模
糊糊;村头的大青树就看得清楚了,看得最真的是脚下的路。
2.在这样的 情境下,“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心情怎样?把
你的感受说出来。(在这美好的月色下, 和阿妈一起散步聊天感觉特别幸福、温
馨。)
3.学生配乐朗读。
4.总结:多么温馨的月光小夜曲呀!
(二)学习第二部分内容
1.师过渡:听! 溪水在唱歌,老师仿佛看见一位阿妈牵着孩子的手,来到
了小溪边。同学们轻闭双眼,放飞想象,赶快到 小溪边去看一看,闻一闻,你们
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 多媒体出示第4自然段内容。
重点理解句子“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体会“抱”的温暖。此 时此
刻,作者想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3.假如是你是文中的孩子,此刻和妈妈在一起,你会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感悟。
师小结:是呀!其实,只要我们和阿妈在一起,不管做什么,都会感到快乐,
都会感到幸福!
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和快乐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吧!
(三)合作学习第三、四部分内容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学习课文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和第四部分的内容。
1.出示学习要求:
(1)找出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
(2)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
(3)小组内互相交流各自的感受。
2.小结:是呀,“我”和阿妈走在这样柔柔的月光下,听着虫呜,闻着果园
那边飘来的果香,边走边聊 ,多么甜美、多么幸福呀!即使什么也不说,什么也


不做,只是静静地走,温情也始终互 相感染着,这是多美的意境呀!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品读分析法,以问题引路,让学生有目的、有 思考
地读书,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同时,让学生合作学习,旨在培养学
生自主读书 的能力。
三、整体回顾,总结拓展
1.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过丁小路、溪边、田埂…… 欣赏了一幅幅诗情
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和阿妈浓浓的亲情,体会到了温馨、
快乐、甜美、幸福的温情。同学们,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
心体会,就会发现,我 们始终都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让我们感恩父母,感恩亲
情,感恩遇到的所有朋友,只要心中有爱,心怀 感恩,便能时时感受到生活的美
好。
2.拿起笔把你和妈妈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也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再次感受课文给我们带来的诗情画意,把这种体悟带到生活中,
并学会感恩父母。 若学生由此学会感受美,感恩亲情,也就达到了将这篇美文安
排在这里的目的了。

板书设计:
2 走月亮
小路 温馨
溪边 快乐
景美 情浓
田埂 甜美
…… 幸福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创设轻松的氛
围,让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时,教学中,教师
要从问题人手,让学生 学会抓住重点段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把握文章的主
旨,使学生在课堂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
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言交流、讨论。这篇文章不仅描写的意境美, 情感也
真,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在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不足之处是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应该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但还做得不够到
位。在今后的教学中 ,教师要把每一步都做扎实,使语文课丰富起来!



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眠、霸、占”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涛中的诗意和童趣。
3.了解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并发挥想象,根据诗意在脑海中构建画面。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眠、霸、占”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
3.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想象诗歌中的景物和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导入一
1.激趣导人:同学们学了不少古诗,谁来背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现代诗。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了解 一下什么是现代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老师简单总结:现
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 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现代诗形式自由开
放,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 物,形式上采用
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导入二


1.谈话导人:同学们,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诗 经》是我
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唐朝是我国诗歌
发展的 一个顶峰。在诵读欣赏中我们学习了不少古诗,从中了解了古诗的一些特
征。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两 首现代诗——《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导人一:教师在此将古诗和现代诗做一个大概的区别,有利于
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导人二:由古诗
的话题过渡到现代诗,引入课题,自然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学生自由读两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学坐简单了解一下作者刘大白和徐志摩,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3.教师出示本课的词语,检查认读。
归巢 倦了 驮着 斜阳 芦苇 一瞬 红颜 剪秋罗 霸占 滴溜溜
偷渡
点名认读,重点强调“驮、瞬”的读音。注意“眠”的拼音是mián。
4.点名读诗文。
5.谈谈这两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为理解诗文打基础。
二、合作探究,理解《秋晚的江上》
1.读《秋晚的江上》,想一想,作者在诗中重点描绘了 哪些景物?请同学们
边读边在书上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同学之间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描写的景物有:归巢的鸟儿、斜阳、江水、芦苇……)
2.思考:
(1)鸟儿要干什么?是什么样的状态?
(鸟儿要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突出鸟倦了的程度,也是对景致的进一步渲染。)
(3)“双 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 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拟人手法;把芦苇人格


化.给诗文增添了一丝情趣和生气。)
(5)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喜悦、开心。)
3.深化内涵: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画面?试着画一画。你认
为这首诗中哪一句最 美?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合作学习,培养学生
的合作能力。 同时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来激发掌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
能力。
四、自主学习,理解《花牛歌》
1.出示自学要求:
(1)交流课前查阅的作者徐志摩的资料。
(2)读通顺这首小诗,并想一想,这首小诗写了花牛在草地上的哪些活动?
(3)作者笔下 的花牛是一头怎样的花牛?你眼中的花牛又是怎样的?(充满
童趣的花牛,胖胖的、慵懒的、可爱的、活 泼的花牛……)
2.学生自主学习,并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4.欣赏诗句,展开想象。
5.创新与运用:仿照诗文的格式自己试着写一段小诗。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 一定的阅读水平,对于略读课文,还是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为主,老师适当引路、适当指导即可,目的 是锻炼学生,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两首现代诗 ,《秋晚的江上》让我们看到一幅江边秋天
黄昏时的景象。《花牛歌》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花牛在草地上坐 着、睡觉、行走、
做梦的各种状态。这两首现代诗意境优美,让我们感受到了新诗与古诗的不同。
课后请同学们多找一些经典的现代诗读一读,去进一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板书设计:
3*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刘大白 徐志摩


情景交融 喜爱 童趣
(归鸟、斜阳、清江、芦苇……) 草地里(坐、眠、走、做梦……)

教学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材选取了两首现代诗。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读通顺、 读准
诗歌,在脑海中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再结合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
生对诗文有 个最初的理解和印象。学生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第一首诗,再按照
这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首诗,从 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由于时间有限,所
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细致理解诗歌的深意上还有待精进。




4* 繁 星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的“昧、坠、怀”3个生字。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 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茌不同时期,不同地方
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
3.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会观察自然、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体会作者观察繁星的感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
★导入一:谈话导入
1. 谈话:同学们,在皎沽的夜空 中,漫天的星星多美啊!那一颗颗星星就
像一个个精灵,在无边的夜空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爱看这 漫天的繁星吗?
曾经有人讲过:“每个人都有一颗守护自己的星星,当我快乐时、悲伤时,我都
会在夜晚的星空中寻找那颗守护我的星星。”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秘色彩的星星
时,你的心情如何?你产 生了怎样的遐想呢?


学生思考并自由交流讨论。
2.揭示课题:著名作家巴 金也是一个特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许多年前,
十九岁的巴金在去欧洲的轮船上曾仰望星空,写下了散文 《繁星》。下面让我们
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巴金的《繁星》,让我们随他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 br>的感受。
★导入二:视频导入
1.展示满天繁星的视频,学生观赏。
提问: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后,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看完视频后的感想。 < br>2.引入课题:同学们,朗朗夜空,群星璀璨,往往会引起我们的无限遐想。
著名作家巴金也不例 外,下面,我们就和巴金先生一起,去感受他笔下的繁星吧!
(板书课题:繁星)
3.了解作者。
学生先说一说对巴金的了解,然后教师补充:巴金,汉族,四川成都人,祖< br>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2003年被授
予“人民作家” 称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
三部曲《家》《春》《秋》。
【设计意图】导入一通过谈话和配乐朗读创设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
使他们能快速走进文本中。 导人二通过视频导人,引导学生谈观后的遐想,从而
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作者笔下繁星的意境之美。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读通、读顺句子。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纳凉 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眨眼 静寂 舱面 星群密布
教师提示:“纳”的声母是鼻音“n”,读的时候要注意;“昧”的读音不 能读
半边音,可以用组词来增强记忆,比如记“愚昧”“拾金不昧”这样的词语;“半
明半昧” 的意思是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昧”意为昏暗。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件出示:在 ,我看到 ,感觉到 ;在 ,
我看到 ,感觉到 ;在 ,我看到 ,感觉


到 。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内容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为后面讲解课文做好
了铺垫。同时,通过自主 阅读,让学生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读文悟情,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找出相关词语做上记号。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相关词语是:“从前”“三
年前”“如今”。
2.作者这三次看星星的情景和感受一样吗?为什么感受会不同呢?细读课
文,把自己的发现和 疑问记下来,与同伴互相交流探讨。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相关语句,学生讨论交流。
(l)“从前”“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2)“三年前”看繁星,这些星光“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3)“如今”看繁星, “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仿佛看
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
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教师提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
微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与合作探究,自己去寻找答案,再结合教
师的点拨,学生的疑问解决了 ,学习的方法掌握了,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四、积累与内化,美点赏析
1.作者把星天比作 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这运用了哪些
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2.画出文中的比喻、排比、拟人语句,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
其表达作用。 比喻句示例: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
舞。(本句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把无数的星星比作“无数萤火虫”,生动形象,
富有情趣。)
排比句示例:海上的 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依次从触觉、听
觉的角度描写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


拟人句示例: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
听见 它们在小声说话。(本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在作者眼里,天上的那许
多认识的星星都有眼睛、嘴巴 和思想,它们走近“我”,同“我”交谈。这样写,
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如临其境,产生无 穷的遐想。)
(教师提示:本文依次从触觉、听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神
种美 感,由表及里,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设计意图】通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和排比句,使 学生进一步体会
文中优美的语言,同时体会作者是如何生动形象地表达情感的。
五、小结提升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随老师一起回顾本课的内容,在老师指导下根据板书小结。
2.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 长而对星空有了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每位同学
的人生阅历都存在差异,那么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 你看到了什么?又想
到了什么?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仿照文中“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的句式来写。
【设计意图】教师对本节课做简单的总结,帮助 学生再次理清学习的思路,
把课堂知识逐步内化,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课外阅读的能力。最后,教 师
再组织学生进行课下练写,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板书设计:
4* 繁 星
家乡——星星密密麻麻 爱月夜
南京——蓝天星群密布 更爱星天
海上——星星半明半昧

教学反思:
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这是本文写作上显著的 特点。在描写时,作者先写观
察到的情景,后写感受。观察仔细,抒情真切。如“我忘记了一切……现在 睡在
母亲的怀里了”,因为星天是那么温馨亲切,才会给人如此的感受。文章语言质
朴,理想和 想象透着一种稚气,一种童趣,使全文浸润在作者的童心中,写景极


纯极真。是繁星、星 空把作者净化成一个纯真的孩童,又是作者把我们带人一个
童话般的天地。教学中要注意把握这些重点,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感悟,去学
习,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本来目的。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学会倾听别人发言,激发交际的欲望,提高自我表达能力。
3.了解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懂得环境对人们的重要性。
4.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养成保护环境
的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保护环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方法,并且懂得应该自觉保护环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
1.教师导语:回顾本单元我们学过的课文, 无论是观山,看海,听雨还是
赏花,都是在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大自然的山水草木总有无限的生机,让我 们赏
心悦目、心旷神怡。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里。但是,在我们
身边经常能 看到这些画面,给我们的却是另外一种感受。(出示生活中环境遭到
破坏的照片,如:小区随处乱扔的垃 圾;公园的长椅边散落很多瓜子壳;操场上、
教室里有许多纸屑……)
2.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自由表达 。)这些画面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些
不如意的境况,我们生存的环境正被我们自己亲手破坏,面 对这样的情况,你准
备怎么办?
学生讨论交流:不能让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出现,我们要制 止破坏环境的
行为,保护我们的环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本单元的课文 内容,回顾优美的环境带给我们的美
好,再对比环境遭到破坏的事例,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观察图片,表述图意,增强环保意识
1.仔细观察书中的四幅图,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你是如何想的?(给学生
一定的时间观察图片。)
2.师生互动交流
生1:我看到了许多垃圾,树木也被砍伐了。
师:请把话说完整,说清楚,你篦做到的。 < br>生1(不好意思地重新发言):我看到一幅图里的草地上有许多垃圾,另一幅
图里森林的树木被大 量砍伐了。
师(表扬):对!这样就表达清楚明白了。
生2:我看到有的工厂的大烟囱里冒着许多黑烟,严重污染了我们的环境。
师(称赞):你不仅说清了图意,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非常棒!
生3:我还看到河水也被污 染了,河面上飘着很多泡沫。没有了清澈的河水,
小鱼们可怎么生活呢?
师:你补充得很好,表达得清楚明白,还是个非常有爱心好孩子。老师为你
点赞!
生4:这些泡沫是工厂排出的废水。
师:对,你观察得很仔细。同学们,这些图片都是我们生 活中的一些真实镜
头。我们的生存环境正遭受着破坏,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该怎么办?对!我们
要行动起来,要保护我们的环境!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引导同学们观察书中的图片,让他们了 解到我们
生活的环境正遭受着破坏;同时引导学生清楚、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也是
口语交 际练习的基本要求。
三、联系生活,提出保护环境的办法
1.过渡: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遇到下面几种情况,
你会怎么做? < br>场景一:小长假,全家人都去旅游,但却被堵在高速公路上。为了减少汽车
尾气对环境的污染,你 怎么劝说当司机的爸爸?
场景二:学校的卫生间里,水龙头在悄悄地滴着水,你看到了该怎么办? < /p>


场景三:课间操时段,同学们都跑到操场做操去了,可是教室里的灯还亮着,
你怎 么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2.小组内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探讨。每个场 景选一组上台交流,其他小组的同学注意倾听,也可
以发表一些自己看法或建议。
一组 生1:我会跟爸爸说:“这么多汽车排出这么多尾气,多影响环境呀,我们
把车熄火一会吧!”生2 :是的,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
其他同学补充。
二组
生1:我会把水龙头关了。 生2补充:我会在水龙头边的墙上张贴“请节约
用水”的标志,提醒同学们随时注意节约用水。师:这个 主意真好,老师要给你
点赞!
三组
生1:我会关了电灯并建议老师派值日生多加留心。
师:留心观察,注意倾听,补充自己昀意见和看法,这是与人交流的重要方
法。希望大家学习。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是好样的。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保护我们的环境,那么我
们的地球家园就会更 美好。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重现生活场景,便于老师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引
导。有了贴 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学生提出有用的建议和方法就更为容易了。
四、课堂小结,拟定建议
这 节课我们了解到身边存在许多破坏环境的行为,也讨论交流了许多保护环
境的可行办法。地球是我们赖以 生存的家园。我们要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爱护我们的家园。在学校里,看见自来水龙头没关紧,请 你上前动手把它拧紧;
看到光线充足,请你主动把教室里的灯关掉……只要大家愿做爱护环境的有心人,就能为我们的家园尽一份力,添一片绿,就能把地球建成一个更加美好、和
谐的新家园。请大家 提十个简单易行的保护环境小建议,再张贴出去,呼吁更多
的人和我们一起,为保护环境而努力。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拟定《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课下打印出来,


张贴在学 校或社区的布告栏里,呼吁大家都来保护环境。
示例:1.不随地吐痰。
2.不随便丢垃圾。
3.少开车,多绿色出行。
4.用完水及时关紧水龙头。
5.多种花草树木。
6.不乱砍乱伐。
7.垃圾分类。
8.回收废电池。
9.不乱排污水。
10.不浪费纸张。
【设计意图】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练说,能简练、明确
地表达自己的所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 力;能通过与伙伴合作交流,总结出
简单易行的十条小建议,呼吁更多的人一起来保护环境,美化我们的 家园。

板书设计:
我们与环境
保护环境 爱护家园
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

教学反思:
本节口语交际课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
重要性。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感受美好环境给我们带来的 愉
悦,再通过出示课文中的四幅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以及多媒体展示的四个场景,
让学生了解环 境被破坏的后果。最后引导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提出保护环境的可行
办法。至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 了。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教学目标:
1.能细心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并向大家推荐心目中的好地方。
2.学会想象,并用语言描绘自己所推荐的地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能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描写,写清楚自己喜欢的地方。
4.能写出所推荐地方的特别之处,重点突出,还能适当地抒发一下自己的
情感。
5.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够抓住要推荐地方的特点,清楚、有条理地写下来。
教学难点:写出所推荐地方的特别之处。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在这一单元学了四篇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课文。我们 身边也
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地方,我们心中更有许多自己喜欢的地方,请你把这个好地方
推荐给大 家。今天我们来学习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2.请同学们自由读习作,弄明白习作要求。(老师多 媒体出示习作上的四幅
图,简单介绍一下图上是什么地方。)
(1)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中是哪些地方。
(水乡小镇、游乐场、书店、小树林)
(2)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这些地方中,你喜欢的是哪个?你的生活中有没有
类似的地方? < br>让学生注意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片,尽量用比较丰富的话言来叙述图片内容。
通过找出生活中类似的 地方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推荐地。
【设计意图】学生习作课首先要解决的是兴趣问题。学生有了写作的 兴趣,
有了表达的欲望,才能写好文章。这是写好习作的前提。
二、确定推荐的地方,理清写作思路
1.你打算推荐什么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同位之间互相交流。
老师提示:(1)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为什么让你喜欢?哪一点


吸 引了你?和同学说一说,也可以让他们给你提一点建议。
(2)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
(3)把这个地方的特别之处重点地说一说。
3.请几位学生向大家做介绍,老师适当补充。
老师补充指导:一要选好材料,确定写作的方向。二要把推荐的地方的特点
展现出来,比如写古 镇,你要突出古镇的哪些方面的特点,是古镇的古老,还是
古镇的风土人情,还是古镇的小吃?三要学会 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使文章有条
理。
4.老师要求学生先编写提纲,再按提纲去写。
如推荐一个古镇:
这个古镇很美……位于……
在那里可以看到别的地方所没有的风 土人情……可以了解以前的人们的生
活……还有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
那里还有许多特色小吃……我最喜欢的是……色、香、味都是无与伦比
的……
这真是一个值得去的好地方。
教师提示: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提纲先试着说一说,注意要按照游 览顾序,把
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说得详细一点。
5.点名同学上台练说,老师和其他同学帮助补充更正。
6.习作中提供的其他三个地方按照下面的提纲分组进行。
推荐游乐场,按照方位顺序:游乐 场的位置……游乐场有……设施……东边
是……西边是……最南边的是……中间的是……
我最喜欢里面的……海盗船最刺激……还有一些益智游戏……
只要到了假期,这里就是小朋友们的乐园……
推荐书店指导提纲:我家附近有一个书店……
书店里的书很多……各种类型的都有……(按照各类书摆放的位置或者按书
的分类来确定写作顺 序。)我在书店里看得最多的是故事书……(选取一种类型的
书重点来写。)
每当我空闲的时候或是不开心的时候,这里就是我的精神乐园……
推荐小树林指导提纲:在我上学的路上就有一个小树林……


这里栽着许多小树 ,春天的时候……夏天的时候……秋天的时候……冬天的
时候……
四季它都不失优美。
这里还是我们游玩的乐园、快乐的天堂……我们在这里……
【设计意图】先确定好要推荐的地 方,再理清思路,经过师生的讨论交流弄
清写作要注意的地方,拟定写作提纲,这时再按顺序来写,就容 易多了。
三、范文引路,深入指导
1.出示范文《西塘古镇》,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西塘古镇
今年暑假, 我们去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曲塘古镇玩。这个古镇很美,它不仅
让我领略了优美的景色,更让我感受到了 一个古镇的特色。
走进西塘,一边听导游给我们讲“五姑娘”动人的传说,一边欣赏美丽的景
色,甭提有多爽了。很快我们就置身江南水乡的古朴小镇中。那里的房子我从来
没见过,都是明清的建筑 ,依水而建,错落有致。西塘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
闻名,我们沿着小镇的长廊边走边看,欣赏着江南 水乡特有的景色。
长廊的一边是河,可以看见行驶的鸟篷船。在河上有好几座石拱桥,站在桥
上看风景,别有一番风味。
长廊的另一边是形形色色的小店、旅店,还有些是作坊。
说到小 作坊,就得说说西塘的美食。各种特色小吃,应有尽有:豆腐花、臭
豆腐、八珍糕、芡实糕等等。其中最 有意思的就是拉麦芽糖,那晶莹的糖浆,在
拉糖人的手上渐渐变白,最后变成了雪白色,看得我直流口水 ,忍不住买来解解
馋。自己一边拉,一边把一块白色的麦芽糖放入口中,顿感甜味中还带着一股清
香,令人回味无穷。
夕阳西下,长廊上的小红灯笼全亮了,更为西塘的夜景增添了一份朦胧之美。< br>赏不完西塘美景,说不够喜爱古镇西塘之情。
总评:这篇习作语句简洁优美,小作者按照游览的 顺序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古
色古香的江南小镇——西塘的特有风景。那里不仪风景优美,还富有特色,让人
也想跟随小作者的脚步一同去欣赏那里的风景,品尝那里的小吃。文中还比较详
细地向读者介绍 了拉麦芽糖的过程,让人垂涎欲滴。结尾与开头呼应,再次表达
了作者对西塘古镇的喜爱之情。


2.学生品读范文,交流体会,在评议中总结:写一处地方时要有一定的顺
序;要抓住 其特点;还要有随心而发的感受。
写作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总分总、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 ;游玩
的顺序、方位的顺序等。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重点:最有特色的景物;
情感:真 实的感受。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品读范文,指导学生写作要抓住景物特点,学会总
结写作 方法,为习作练习打好基础。
四、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1. 请同学们把刚才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学生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2.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习作中语句不通的地方和错别字修改
过来。
3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的重点部分,其他人指出习作中表达不够清楚和
不够具体的地方,并给出修改建 议。
4.根据同学的建议完善习作。
五、总结拓展
本节习作课我们学习的是把自 己心目中喜欢的地方推荐给别人。课下请同学
们继续完成习作,并准备举办一个“最受欢迎的好地方”推 荐会,看看哪些地方
最受大家欢迎。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践,将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 性认识,从而掌握
景物写作的技能和方法。

教学反思:
这是学完第一单 元后的一篇习作,要求学生推荐一个自己最喜爱的地方。课
文给出了四个地方的图片提示:赏心悦目的水 乡小镆,热闹的游乐场,让人流连
忘返的图书馆,环境优美的小树林。四年级的学生写这样的文章有一定 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写作方法,并针对这四个地方分别拟定写
作提纲 ,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有助于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再通过范
文让学生学习优秀作文的写作技 巧,从而逐步达到学会写作景物的目的。好文章
都是改出来的,要养成写完一篇习作后进行修改的习惯, 因此本教案还设计了自
我修改和同学互改的环节,这样就有助于学生们完善自己的文章。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能发挥想象,根据文章中的描写想象画面。学会调动身体的感官,体会
本单元《观潮》《走月亮》 等课文中语言的魅力,并乐于交流,学会表达自己的
情感。
2.理解“人声鼎沸、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响彻云霄、低声细语、窃窃私
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等词语,并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培养 感悟文字、积累
文字的能力与习惯。
3.会运用“霎时、顿时、忽然、过了一会儿、一会儿功 夫”这些词语,来
描述风、烟花、雷雨、小狗等事物并写下来。
4.写好钢笔字,学会在横格 中正确书写。学会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
上,使字能保持整齐。
5.养成认真对待每一次书写,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6.理解并背诵古诗《鹿柴》,体会诗中的情感,积累知识。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养成日常积累的习惯。
教学难点:巩固学过的词句,学会从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想象画面,并学会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通过查阅工具书弄清词语的意思。
2.学会从句子中“看”到画面,“听”到声音,“ 闻”到味道,并和同伴交
流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
3.能说出从“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等词语所想象到的画面。
4.会用“霎时、 顿时、忽然……”等词语,描述风、烟花、雷雨、小狗等
事物,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学“交流平台”
1.谈话: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是用什么来读书的?
学生互动预设:
生:用眼睛来看。
生:不对,读书要用嘴巴读。
师:是啊,我们用眼睛看,用嘴巴读,但这都是一般的读书,你知道更为高
级的读书是什么吗?
生:我知道,是用我们的心来读书。
师:你说的很对,真是会读书的好孩子。用心读书是一种 高级的读书方式。
今天老师要教给同学们一种新的读书方法。那就是从文章的句子中“看”到画面,“听”到声音,“闻”到味道。这是不是一种有趣的读书方法呢?
2.请同学们读一读语文园地的 “交流平台”,看看三个小朋友是怎么用眼睛
“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的。
3. 教师出示“交流平台”的第一段话,引导学生读一读并说说这个同学是
用什么方法读书的。(读中看)
(1)“仿佛看到了……”是什么意思?(好像看到了)
想一想,“仿佛看到”是真的看到了吗?(这是小读者她边读边想的。)
说一说,她“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钱塘江潮由远及近,奔腾而
来的样子。)
(2)你能读读下面一句话,试着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多媒体出示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我仿佛看到了大潮的
汹涌。)
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我仿佛看到了江面上的平静。)
老师总结:对,你 们也和书中的小朋友一样很会读书。我们在读文章里的句
子时就提倡边读边想象。
4.用刚才的方法米学习第二段话。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
读文章时不仅能“看”到画面 ,还能“听”到声音呢,你也来说说你“听”
到了什么?(出示句子)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读了这句话 ,我们仿佛听到了钱塘江大潮震耳


欲聋的巨大声音。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怎么“闻”到味道。
出示句子: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番味,流着月光。
读了这句话,你是不是也“闻”到味道了呢?说说是什么味道?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我仿佛闻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教师总结:我们在读书时,要 边读边想象,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就会“看”
到画面,“听”到声音,“闻”到味道了,这样就能更 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
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设计意图】用谈话设疑的方式,激起学生 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
极性,也明确了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词句段运用”
1.读词语。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中的8个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
无声 悄无声息
(1)把这些词按行分两组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读准字音。注意“鼎、聋”的读音 ;“哨无声息”的
“悄”读qiǎo。
2.谈发现。分组再读词语,你有什么发现?每组词语 的意思有相近的吗?
从这些词语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第一组词语的意思相近,都有声音很大的意思.都是写一种热闹的场面;第二组词语的意思也相近,都有声音很小的意思,
都是写一种安静的场 面。这两组词语意思刚好相反。)
3.老师让男生渎第一组词语,边读边想象热闹欢快的场面。让女生 读第二
组词语,想象安静、无声的场面。
4.分别从两组词语中选一到二个词语练习说话。学生先小组讨论,再集体
交流。
老师总结:学习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会比较,会总结。这样才会学有成
效。
5.教师出示词语“霎时、顿时、忽然”让学生读准字音,并说说词语的意
思。
(1)“霎时”的“霎”读shà。


(2)读读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指时间很短。)
(3)“过了一 会儿”和“一会儿工夫”也是指时间短,它们和“霎时、顿时、
忽然”表意完全一样吗?(不一样,这个 表示的时间稍微长一点。)
6.用上这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来描述风、烟花、雷雨、小狗中的一个事
物。
学生先小组内讨论,再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学生合作交流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 方法,让学生理
解、辨析词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会了从文章中去“看”画面,“听”声音,“闻”味道,还学
习了辨析意思接近的词语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中的“书写提示”和“日
积月累”两个版块,请同学们课后把这两个版块 的内容认真预习一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练习写好钢笔字,学会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使字能保持水平。
2.养成认真对待每一次书写,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3.理解并背诵古诗《鹿柴》,体会诗中的情感,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了“交 流平台”
和表示声音大小以及表示时间长短的词语。)
2.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语文园地后面两个版块的内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回顾复 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加深印象,并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所学内容中来。
二、教学“书写提示”
1.过渡:同学们,汉字的书写是一门艺术,它讲究一定的技巧方法。 请你
们说一说为了让我们书写的汉字更加美观,你们在平时的练习中都有哪些好的方

法?
生1:我总是在书写时记住老师常说的写字口诀,如:横向主笔要写长,其
余部分要 缩短。独体字或者上下结构的字一定要把主笔写长。
师:嗯,用写字口诀来提醒自己端端正正写字,这很好。
生2:我是先认真观察字的结构,看 看哪些地方在书写时需要特别注意.然
后在书写时我就能避免将结构或者笔画写错了。
师:对 ,抓住要领是写好汉字的关键所在。大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字书与
能力。不过,汉字在书写时,需要注 意的地方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书
写提示”这个版块,看看它又教了我们哪些写好汉字的方法。
2.课件出示“书写提示”中的文字,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说一说发现了
什么?(水平方向较 直,两字之问距离匀称。)
3.想一想,如何把一行字写得平直?
教师引导学生领会:字的 中心要在一条线上,如这段文字中的“白线”两个
字,虽然大小不同,但“白”的中心位置和“线”的中 心位置基本在一条线上。
教师归纳: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4. 要使我们写出的字美观,除了要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还要让
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匀称。
课件出示:字距要匀称,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学生读一读这句话,并对照教材中的示例文字,进一步体会字距匀称的美观
效果。
5 .学生尝试练习写一段文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书写原则进行自我评价及
修正。重点提醒学生注意将字的 中心写在横格线上,字距要匀称。
6.教师展示书写较好的同学的作品,并予以点评和表扬。
7.小结:同学们,要写好字,就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
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观察指导法,重在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汉字的书写原
则,提升汉字审美能力。
三、教学“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古诗《鹿柴》,同时出示“柴、返、苔”的读音“zhà i、fǎn、t
ái”学生拼读。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聆听字音及停顿(空山/不见人,但闻


/人语响。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
2.学生自主朗读古诗《鹿柴》,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同时把握诗的朗
读节奏。
3.指名朗读古诗,教师适时提醒学生朗读的节奏。
4.对照教材中的插图,理解诗的意思。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并与同伴变流对这首古诗意思的理解,然后反馈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 报归纳: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古诗,并练习背诵。
6.教师进行背诵示范,指名学生进行背诵挑战(注意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
励)。
【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读、悟、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读
中理解古诗的意思,提升学生的 传统文化素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看到你们不仅能够将汉字写得端正美观,还能准确诵 读、积累古诗,
老师也为你们感到开心。希望在后面的学习中,你们能够始终保持这样积极的学
习状态。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在内容安排上注重了单元知识的综合理解 运用,是对单元
知识的拓展延伸。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单
元学习回顾,还要让学生进一步丰富单元学习体验,并在词语认知、积累等方面
也有收获。为了让学生更 好地掌握语文园地中的知识,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将学习
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与他 人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感知词语的词意特点以及汉字的书写要领,有效培养 学生
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材分析:
这个童话故事,首发表在1853 年的《丹麦历书》上。一个成熟了的豆荚裂
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它们 对各自的经历都很
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下面青苔裂缝里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的,因
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边躺着的生病的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学情分析:
学生对安徒 生的童话非常喜爱,也读过很多他的童话故事,对本课的学习和
体会人物的情感有很好的帮助。
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学生对安徒生
的童话。
2.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培养学生读中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边读课文,边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3.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
快和生机。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内心活动。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品读课文中,学习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难点:理解和体会最后一粒豆的发芽、开花,给窗子边躺着的生病的小女孩
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安徒生童话读本、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安徒生童话及相关信息。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章,认识字词
1.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
2.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二、再读文章,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都发生了什么事?
2.读后小组交流:你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3.全班交流:
(1)你体会到了什么?
(2)提出疑难问题。
三、默读课文,积极思考
1.提出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准备小组交流。
2.老师提示提出问题的方法。
发问的词有:谁 什么 怎么样
发问的地方可以是:对课题、对主要人物、对主要事件、对结果、或者对自
己不明白的地方。


3.小组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并对能解决的问题讨论解决,对自己足够满
意的 答案提出来大家讨论。
4.展示各小组问题,梳理出问题清单。对照课后的问题清单,说说你有什
么发现。
5.讨论解决:小豆子像“一个囚犯”,却长得很好,为什么?
一株豌豆苗为为什么称为“一个小花园”?
哪一粒豌豆最了不起?
四、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1.提出问题,读中思考,梳理相关内容,找到答案。
2.课后再读童话,体会人物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2.学习阅读中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难点:学习阅读中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五粒豆的不同经历,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并
作了初步的探讨。这节课来品读课 文,体会人物的感情。
二、角色体验,品读感悟
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
(1 )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呢?默读课文,将对话
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2)自主练习朗读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
(3)小组分角色朗读。 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1)师演生病孩子的妈妈,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2)推选小演员,带上头饰,合作“配音”朗读表演。
三、探讨解决问题
1.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找出童话中相关内容,品读体会。
点拔:豌豆苗的成长让小女孩感受到勃勃生机,感受到生活 的美好,对美好
生活充满向往,心情也开朗起来。这样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2.说小豆子像“一个囚犯”是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小花园”又是什么样子?前后描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
点拔:说小豆子像“一个囚 犯”是因为青苔缝隙小,不能动弹,被裹得严实;
说像“一个小花园”是因为小女孩每天躺在病床上只能 看到豌豆苗,现在豌豆苗
要开花了,小女孩就拥有一个一粒豌豆形成的花园。
3.体会小豆子的发芽、开花,给窗子里躺着的生病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
机。
四、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豆,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做?
2.小豆子们这么可爱,你一定有很多话对他们说,先说一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一粒:飞向世界 吃掉了
豌豆 第二粒:飞进太阳 落到脏水沟里
自高自大
第三、四粒:射得最远 吃掉了 满足现状
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一株植物 随遇而安 爱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对童话的喜爱,引导在读中质疑 ,在读中体会,在
读中品味。并根据学 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寻找重点段落,领悟童话的内涵。学生学
得积极主动,自主学习效果很好。







6.蝙蝠和雷达
【教学要求】
1. 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
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
3. 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
时注意观察事 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1.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安全飞行的。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介绍蝙蝠(播放有关蝙蝠的多媒体资料)
2.简介雷达(播放有关雷达的多媒体资料)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
化的推测装置,它 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
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 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
关系呢?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多媒体播放生字词,检查学生读音情况,指导 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指
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2. 讨论记字方法。
例:钟、辟、超,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碍、塞、摹,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
3.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来做巩固练习。(多媒体播放)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竖( )即( )得( )起( )
坚( )既( )碍( )超( )
塞( )摹( )辟( )彰( )
赛( )暮( )避( )障( )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例: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联系上下 文,横七竖八本课指科学家在做
试验的房间里拉的绳子很多。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眼光尖锐。
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
雷达。
反复: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②颠过来倒过去。③重复的情况。
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 的句子读一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
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看一看应选哪种解释? ①
证明:①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②证明书和证明信。
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选哪种解释。“三次不
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 ,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应选①。
(四)造句练习。
根据“证明”、“反复”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造两个句子。


例:
反复——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小明终于做出了这道题。
证明——看到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 雨了,果然,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了下
来,证明小明说得对。
(五)自由读课文。要求流畅、读准字音。
(六)作业。
1.写生字新词,造句。
2.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 (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
呢?(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 眼睛。既然眼睛那
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
开障碍物呢?好,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与雷达》。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
行?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它是怎么解释的?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
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
了启示”)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启示”,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
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
秘?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这一自然
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 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
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 br>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
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
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 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让同学们4人 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
表,讨论后集体填表。)
第一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 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
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试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情况。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蝙蝠夜里飞 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多媒体播
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 更科学?同学们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
一下。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 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
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
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
到底口耳是怎样配合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6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
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


怎样避开极细 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
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
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 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
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试 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
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
里飞行的秘密。全 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
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 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
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 立刻改变飞
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
了什么启示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
以说明。)
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9.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飞机上的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超声波。
②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10.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为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
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
11.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
(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 意思?(小组
讨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第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至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完成思考练习3。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2)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 br>(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
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 路的。
(选择(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
3.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4.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5.激发兴趣。
同学们 ,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
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 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6.带着情感齐读全文。

板书设计:
6 蝙蝠和雷达
嘴 超声波
蝙蝠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天线
雷达 无线电波
荧光屏







7.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材分析:
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100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br>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
爱科学、学习科学 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学情分析:
本文虽是一篇科技说明文,却生动形象、文辞斐然。排 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的运用令文章增色;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使课文深入浅出,具体可感。教学本课应指导学生体会它们的妙处,并学着运用于今后的习作。
教学建议:
本文中心突 出,语言通俗易懂,完全可以多给学生一些阅读和想象的空间,
教师就势从旁指导即可。教师还可以设计 一系列问题,以此为纲,引导学生思考、
讨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分类,再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理 解课题,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就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相互质疑、
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 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幻灯片展示反映不同 时代人民生活水平的图片)生活的巨大变化是科
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今天我们来学习《呼风唤雨的世 纪》,感受20世纪100
年间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全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1.读第1、2自然段。
(1)联系上下文理解“呼风唤雨”。
①这个词让你想到谁?(有法术的神仙)
②文中谁“呼风唤雨”?靠的是法术吗?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呼风唤雨”的理解。
(人类利用科学手段能够有条件地支配自然,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
的严格限制) (2)“发明”与“发现”有什么区别?(“发明”是指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方法。
“发现”则是指人 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
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2.重点指导第3、4自然段。(1)指出你读后不理解的地方。
①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
己的美好愿望。 < br>a.“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让你想到了谁?他们的哪些本事能反映
出这三个词语的意 思?


b.“愿望”是什么意思?(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
c.这些愿望在20世纪还算是人类的愿望吗?用生活实例来回答。
(卫星可看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飞机可以在云中穿梭,宇宙飞船可以到宇
宙中遨游……)
②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a.这句诗出自哪儿?是什么意思?
b.用在这里想说明什么?(说明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
3.交流资料,丰富知识,加深认识。
(1)从文中找出具体体现科技发展成就巨大的内容。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
世界的奥秘;20 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
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 紧密的“地球村”……)
(2)你还能举出哪些能反映科技成就的例子?
4.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你明白了什么。
(科学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板书设计: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登上月球 电视
20世纪 潜入深海 20世纪 程控电话
洞察天体 因特网


教学反思:
教学 时,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像这样的科普性文章,单单介绍
一些常识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在 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
象与表达,也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与扎实,我不但抓住 文中重点句,还设计
了一些说话训练。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前,我引发学生生成新的兴奋点——“你有什么样的奇思妙想”,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激活,他们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
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 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本课时学生的收获颇多。







8* 蝴蝶的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以问 题为线索,思考蝴蝶的家有哪里,以雨天蝴
蝶躲藏在哪里贯穿全文,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 之情。引导学生体
会作者所具有的善于思考,长于观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比较短小,线索明晰,语言优美,学生比较喜爱。学生在本单元前
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尝试着 养成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习惯,对本课的学
习十分有利。
教学建议: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并
解决。
3.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理解重点词语。
2.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 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在读
中加深对词句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对蝴蝶的怜惜,激发学生关爱弱小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学习中尝试着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并
解决。
3.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落实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 br>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那你能说说家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家是温馨的港湾,让 我们的心暖和,家是遮风挡雨的港湾,让我们休息停靠……)
教师引入:(出示课件)同学们看,花丛 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
翩翩起舞。突然,天空中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青鸟、麻雀都回家躲 避起来了,
小蝴蝶躲到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刚才同学们读课文都很认真,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词。
出示第一组词语:吼叫、震撼、喧嚷、雨幕、黑压压、水淋淋。
指名读。齐读。这些词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3.出示第二组词语:轻盈、素洁、沾污、柔弱。
谁想读读这几个词?


这几个词语都是描写谁的?(蝴蝶)
你有不理解的词吗?
读了这几个描写蝴蝶的词语,你有什么感受?
4.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学生自由提出解答。(也未可知、翻转不定、家雀儿)
5.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文章,提出问题
1.交流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2.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下节课学习。
3.整理问题,每小组保留三个问题。
四、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1.理解了词语,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会有所提高,下面让我们带着自 己的问
题,来读一读1、2自然段。
2.请同学们谈谈你刚才提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有强烈的对比效果:雨很
大,而蝴蝶却很弱。这让作 者为蝴蝶捏了一把汗,产生了着急的情绪。就让我们
下节课接着去探索蝴蝶的家。

板书设计:
8* 蝴蝶的家
我的问题: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作者为什么特别在意这个问题?
它们的家为什么是美丽香甜的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品读课文,依据问题,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落实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蝴蝶的家》。紧扣上节我们提出的问题读中解决问
题。
二、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吗?是什么心情? (作者为
蝴蝶着急、担心)你们呢?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呢?请 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体会,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
( 1)天气是怎么难为蝴蝶的?谁来读一读。找学生读第二句,(出示第二句)
此时作者心里在想什么呢? 谁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
是啊!此时,天低、云黑、电闪、雷鸣、风狂、雨骤,让人听着心惊,看着
害怕。这真是难为蝴蝶呀?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然后再齐读。
(2)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预设:①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从“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②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从这看出为蝴蝶着急、担心?作者当时在想什么?
③作者刚才想到了 什么?(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由作者想到的你想
到了什么?让我们读出蝴蝶的美丽与柔弱。
是啊!这样轻盈、素洁、柔弱的蝴蝶怎么能不惹人喜爱?怎么禁得起这猛烈
的风雨呢?
④如果再想下去,作者会想到什么?这样美丽柔弱的蝴蝶要经受这样的打
击,想到这里,这简直没法再 想下去了。
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3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
“我”因为什么为蝴蝶着急 了?(作者找了多次都没有找到蝴蝶,所以更着急了。)
①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找家时的着急心情,勾一勾、读一读。
②通过对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作者真为蝴蝶着急
了。


③一次次猜想,又一次次否定,作者一次次为蝴蝶找家,希望的是什么?
(4)还从哪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5)让我们来读一读小女孩的话。
(出示第五自然段)
①小女孩是怎样看待蝴蝶有没有家这个问题的?(三个“一定”)
②小女孩连续说了三个“一定”,你们想一想,小女孩在说这些话时心里在
想什么?
③在这篇文章里,这仅仅是小女孩的心声吗?你能从小女孩的话中体会出作
者哪种美好的愿望?
小结:让我们再读小女孩的话,通过小女孩的话把作者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
三、课外拓展
同学们,你们认为蝴蝶有家吗?这个美丽而香甜的家会在哪里呢?张开你想
象的翅膀,说一说。

板书设计:
8* 蝴蝶的家
下雨 着急
猜想
关爱生命 心系自然


教学反思:
本课堂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在品读中思考
并解决问题。学生已能够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逐步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





习作二:小小“动物园”


教材分析:
这次的习作是让同学抓住家里的每个人的特点,看看他们和哪种动 物比较
像,有什么地方像。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每天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以此来感
受家中的 亲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朝夕相处的家人是非常熟悉的,但家里的每个人都有什么特点?他 们
和哪种动物比较像?这还需要他们好好地想一想。本次写作指导将以此为突破
口,引导学生从 平常的物件、话语中去感受亲人的爱和精神世界。
教学建议:
组织学生讨论重点写好哪些部 分,怎样突出人物的品质等,互相启发。在心
里想好写作提纲,小组内交流体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体验、感受生活,学会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2.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感受家中的亲情,让学生们能够健康成长。
3.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整理写作素材,挖掘有价值的典型材料。
【过程与方法】
创设交流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家中的亲情,让学生们能够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真观察家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出真情实感。
难点:发现并理解生活中亲人的爱,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己的习作。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写自己的家人。
2.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想想自己的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
难点:真实感受该怎样去表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动物,每个小动 物也都有不同的个
性,它们能反映出你的生活态度、处事原则和人生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你的家人最像哪种小动物吧。
二、明确要求,选择内容
1.明确习作要求。
(1)学生自读教材中的内容,了解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2)小组交流,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明确要求。
(4)总结与板书。内容:我的一家人
要求:给家里的每个人都写上一段。写完以后,读给爸 爸妈妈听,请他们提
提意见,再认真改一改。
2.交流素材,确定内容。
(1)交 流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有什么地方像?每天生活在这个“动物园”
里,你感觉怎么样?和组内的同学 说一说。
(2)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学生互相启发,确定写的内容。(如果多数学生
说的 内容相似,教师要加以引导)
三、整理思路,点拨写法
1.整理思路,拟写提纲。
(1)你想怎样写,在脑海中列出一个框架,打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
写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2)然后全班交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3)学生自己试着拟写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强调:不要统一学生的思路,
教师要鼓励有新意的想法)


2.重点指导,点拨写法。
(1)怎样才能写出家人的特点?
(2)指学生回答。在交流中明确: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进行描
写。
(3)要通过描述发生在人物身上的具体、生动的事情,来突出他们的个性与
特点。
四、个性表达,下笔成文
1.学生动笔写作,教师巡视,提醒学生给自己的习作起个新颖的名字。
2.教师巡视中做个别指导或疑难解答。
五、佳作引航
我的“动物园”之家
我家有一个“动物园”,我带你去看看吧。
走进“动物园”,每天都会看到一头勤劳的“牛” ,那就是我的妈妈。有一次,
我的妈妈刚上完夜班回来,一看6点多了,她知道我和哥哥今天考试,需要 补充
营养,于是没来得及休息就做早饭。每当我们放学回来洗了手坐在饭桌前,饭桌
上面已经摆 上了香喷喷的饭菜,让我感到好温暖。但有时妈妈发起“牛脾气”来,
会让人喘不过气。有一次数学考试 ,我因为粗心算错了两道题,妈妈对我采取了
“错一罚十”的“政策”。结果我一着急,又做错了,就这 样一遍又一遍,直到
深夜十一点,这时“瞌睡虫”又找上门来了,我只好求妈妈:“妈,明天再做吧,< br>我困了。”没想到妈妈眼睛一瞪,严厉地说:“不行,今天的事必须今天完成!”
没办法,我只好 坚持把罚的题目做完。这就是我的妈妈。
我家里还有一只特别温顺的“狗”,他每时每刻保护着我们的 家,早出晚归,
特别辛苦。他高大的身躯变得消瘦了,瘦得跟他喜欢吃的排骨似的,他为我们这
个家牺牲了很多精力。他就是我的爸爸,就像一条忠诚的狗一样守护着我这个幸
福的家。
我呢 ,是一只“小老虎”。妈妈做的好菜好饭,总是让我吃个饱,连爸爸都
得让着我。我不但贪吃,还贪睡。 记得有一次,闹钟已经响了好几遍,我还懒得
起床。妈妈硬把我拉起来,可我还想睡,当妈妈伸手给我拿 衣服时,我又扑腾倒
在被子上睡了。结果那天上学迟到了,妈妈说我是正宗的“大懒虎”。
这就是我的普通而又幸福的“动物之家”。


点评:这篇习作分别抓住爸爸、妈 妈、“我”的特点写出了三种动物:牛、
狗、老虎。这样的描写让人觉得很有趣味。其中写妈妈最详细, 写妈妈是勤劳的
“牛”,又写了她的“牛脾气”。作者善于表达,突出了一个幸福、温馨的三口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习作要求进行互评互改、自评自改,使文章内容具体,语句通
顺。
2.引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习作要求进行互评互改、自评自改,使文章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难点:能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写出家人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回顾要求,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进行了习作指导,同学们也已经完成了习作。下面我 们来回
忆一下习作要求,根据习作要求,进一步完善习作。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习作要求。
二、互评互改,完善习作
1.集体评改,回顾方法。
(1)回顾修改习作的方法,全班交流。
(2)选择具 有代表性的习作,放到投影仪上,全班同学针对习作提出修改意
见。(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从整 体到部分的方式去修改。还要注意标点
符号的正确使用)
(1)自读习作,没完成的接着写完整。
(2)读自己的习作,按照习作要求和修改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3)教师巡视指导修改情况。
3.互评互改,完善习作。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更好的修改建议。


(2)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作重点,评价事例是否具体,表达情感是否真挚。
三、再次交流,布置作业
1.指名读修改后的习作,引导学生交流改后的感受。
2.布置作业。
回家后,将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再认真改一改。

板书设计:
小小“动物园”
特点: 性格、样子、本领……
抓住特点 要围绕中心句

教学反思:
打草稿是将对作文的个人理解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其实,教学中打写
草稿也可以以口头的形式交流,也就是口头作文,这样可以启迪思维,有据可依,
也可充实和完善腹稿 ,教学实际中这一方法屡用不尽,效果甚佳。在作文过程中,
要分清详、略,运用学过的多种知识:词、 句、段乃至篇,借鉴有益的地方,自
己也应创造新颖的,杜绝人云亦云。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我觉得以后要 给学生发挥
的空间,更多地让他们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写出属于他们真正要表达的内
心的 东西。




语文园地二
教材分析:
《语 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是让 学生阅读时养成一边读一边提问题的好习惯。“识字
加油站”意在让学生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且在 发现规律的同时积累词语。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让学生用成语说句子,另一部分是让 学
生明白什么是设问句。“日积月累”是让学生学习、理解并积累关于质疑的名人


名言,丰富自己的语言库,提高认知能力。
学情分析:
这次“交流平台”揭示了一边读一 边提问的读书方法和习惯,这是精读文章
的重要方法。读文章时一定要潜下心来,仔细体会、揣摩文章中 的词语、句子以
及文章描写的细节,这样才有可能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所收获。
所以,教学要引导学生交流这方面的读书体会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建议:
这次“日积月累 ”安排的是一些关于质疑的名句,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展现
了他们对于成长、对于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 看法。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还可以谈谈各自对这些名句的理解,或联系 生活中自
己或他人的例子谈谈体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白阅读时养成一边读一边提问题的好习惯。
2.启发学生的思维,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3.了解设问句。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认读积累,拓展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2.了解设问句;积累一些古代名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难点
阅读时养成一边读一边提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问”的古语。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轻声朗读文中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2.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各自的发现。
4.扩展练习。
(1)谈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2)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3)鼓励学生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二、识字加油站
1.自由读三组字:你发现了什么?(每组字都是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
法识记新字)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
3.卡片认读——任意抽读——送信游戏——同桌互读。
4.任意选择喜欢的字进行扩词练习。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1.自读每组两个句子。
2.你发现每组的两个句子有那些特点?
3.学会运用恰当修辞手法写句子,使句子表达的更形象、具体。
(二)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号的用法,再抄写下来。
1.自由朗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问号都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3.告诉学生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式叫设问句。作用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4.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找设问句。
5.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你在作文中用过设问句吗?
四、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
理。


2.学生逐句自读,要求读正音,读通顺。
3.读读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师生释疑。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
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 切实地力行。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即便是聪明智慧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
懂得 ,不求教就不会明白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5.熟读、背诵。
6.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学生平时积累。
7.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板书设计:
阅读方法
形声字
语文园地
设问句 自问自答
说说句子的意思

教学反思:
“识字加油站”这一板块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和识字方法的练 习,
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习惯。我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注重引导学生亲
历自主发现 的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要学会等待,不以教师
或优生的发现结果代替全体学生的发 现过程,同时巧妙的引导和适时的总结,整
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地调动起来。






第 三 单 元
本单 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
和《蟋蟀的住宅》3篇课文以及口 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内容丰富,重在观察大自然的景物或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古诗三首)选取了《暮江吟》《题西林壁》和《雪梅》三首古诗,这三首古诗不
仅写了诗人观 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是一篇描
写植物的课文,作者叶圣陶用细致简洁 的文笔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形状特
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教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留心观 察身边的事物。
《蟋蟀的住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日记,课文运用拟人的
手法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
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 br>口语交际以“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为主题,让学生交流、分析本班同学的
视力情况,并提出保护 视力的建议,唤起学生爱护眼睛的意识,以达到保护学生
视力的目的。习作紧扣本单元所学课文的题材特 点,让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进
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语文园地设置了“交流平台”“词句段 运用”
和“日积月累”三个板块,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合作交流、品词
析句等方 面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两林壁》。 2.认识“暮、瑟、缘、降、骚、逊、输”这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
侧、峰、庐、缘、降、 阁、费、须、逊、输”这13个生字,了解多音字“降”
的不同读音。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 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想象诗歌所描
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能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意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
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暮江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看到绮丽景色时的,
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自由举手背诵。
2.揭题: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么多古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首新的古
诗。
师: 首先,我们来学习《暮江吟》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看看诗人给我们展
现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色,带给我们 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暮江吟
3.释题:《暮江吟》的“吟”是什么意思?(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
道什么?(地点: 江边)
那么是谁在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让学生背 诵原来学过的古诗,既复习了旧知,又激
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自然引出了本课的诗歌学习。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暮江吟》,学生认真聆听,注意诗的节奏和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诗,把诗句读通顺,边读边圈出诗中生字,再自学生字。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古诗,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朗读停顿。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提醒学生注意:“暮”下面部分是“日”,不能 写成“目”;“吟”右边部分是
“今”,不能写成“令”。
4.诗人在傍晚站在江边吟诗,究 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他在此吟诗呢?
让我们一起来跟着音乐再读一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 】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诗歌语境
中识记了生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 语感。
三、熟读古诗,初悟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暮江吟》,读完后利用书中 的注释和手中的工
具书,自学这首诗,把自己疑惑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查字义,并对照插图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修正学生讲错的地方,然后小结诗意:(前两句诗)
太阳快要落山了,阳光斜 照在江面上,使得江水一半呈现红色,一半呈现青绿色。
(写傍晚)(后两句诗)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 叫人喜爱呀!那露珠如珍珠一样明亮,
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写夜晚)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暮江吟》。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与交流 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引
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晶二妻探究,感受意境
1.请同学们齐读古诗,注意语速要缓慢,读出抑扬顿挫。 2.究竟是怎样的景色能如此吸引大诗人白居易?让我们一起走近江边,去
看一看。(课件出示:夕 阳下的江上景色)
(1)学生欣赏江边景色,并思考:
①“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夕阳)
②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红通通的、光闪闪的、金灿灿的。)
③你觉得这两句诗 中哪个词用得最好?(通过抓关键词“铺”“瑟瑟”等,引
导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古诗的意境。)
(2)说一说: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面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色?
指导学生理觯“瑟瑟”的意思(青绿色)。
(3)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江水为什么 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因


为太阳将要落山,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边 是绿色,半边是红色。)
(4)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想象诗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
景色和意境。
3.欣赏“可.冷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课件出示初秋的夜景。
(1)请你对照诗文和情境图,试着描绘出诗中夜晚的景色。
(2)想一想,作者面对这夜景,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理解“ 可怜”的意思——可爱。说一说,从诗中你感觉到秋天夜晚
有哪些可爱的景色?(珍珠般的露水、弯弓一 样的明月)
抓住“可怜”“似”等词语,体会作者对这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4.这首诗向 我们勾画了傍晚江上夕阳倒映、半红半绿的美景,同时也描述
了深秋夜晚“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迷人景象 ,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丽迷人的秋天,
请大家再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好的意境。(教师课件播放配乐诗朗 诵,学生闭上
眼睛聆听、感受。)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品读感知法,让学生通 过朗读诗歌,抓
住重点词语进行赏析。深入理解了诗意,感悟了诗的意境,体会到诗歌所描绘的
景色之美。
五、总结延伸
1.学完了《暮江吟》这首诗,我们深深地被诗中所描绘的渐落的 残阳、红绿
相问的江水、珍珠般的露珠、弯弓似的明月所吸引,这样的景物你见过吗?又到
秋天 了,大家可以走到野外,去看一看我们身边的秋景,和诗人白居易一样,把
身边的景色吟诵出来吧!
2.搜集白居易其他写景的诗并读一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缘”,学会写“题、侧、峰、庐、缘”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明白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趣学诗
1.播放庐山景色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自己都看到了哪些景色,这些
景色有什么特点。
2.简介庐山并揭题:同学们刚才所看到的山叫庐山,它是我国的风景名胜
之一,以雄、奇、险 、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北宋著名
文学家苏轼在游览了庐山后,就写了一首著名 的诗《题西林壁》来描绘庐山的奇
特景观。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 然风光。
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 了视频导人法和教师讲解法,让学生初步
感受庐山的景色特点,调动学生学习新诗的积极性。
二、自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主阅读古诗《题西林壁》,借助拼音自学生字。
2.教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学生互 相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如:题=是+页,庐=广+户,“峰”与“蜂”
“锋”对比识记等。
(3)指名读古诗,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朗读节奏写停顿。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齐读古诗,要读准确,读得有节奏。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在初读环节自学生字,并将古诗读正确、读
流利、读出节奏,进而整 体感受诗歌的韵味,为接下来的精读打下基础。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可借助字典,并结合书中注释理解诗句
的意思。
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质疑。教师巡视指导。
2.互动交流,理解诗意。
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句诗?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全班交流第一、二句。
①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指名说一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生:我喜欢“横看成岭侧成峰”这 句诗,因为这句诗写出了从不同方位看到
的庐山: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庐山却是 一座孤峰,赫然
屹立。
师:是呀,庐山真奇特,横着看和侧着看区别很大。
生:我喜欢“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句,它写出了庐山的特点。
师:庐山有什么特点呢?
生:庐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不一样。
②提问:庐山的“岭”和“峰”与其他地 方的山相比有什么区别呢?你能根
据诗中描绘的样子,把它画出来吗?
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适当指导:庐山的岭要画得连绵不断,峰要画得高耸
入云。
③ 想一想:作者还从远近高低等不同的角度观察了庐山,所看到的景色都不
一样。想象一下,作者从不同的 角度各看到了庐山怎样的景色?学生想象后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适当归纳。
远:重峦叠嶂;近: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遮天
蔽日。
④ 指导朗读:从远近高低处观察庐山,看到的是不同的景观,那么我们应该
怎样读出这不一样的感觉呢?
引导学生读出气势,诗句间要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要读出起伏,“远”
强一些,“近” 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学生先自由练习朗读,再齐读前两句。
(2)交流第三、四句。
课件出示第三、四句。
①提问:谁能说一说你对第三、句诗的理解?
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 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
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
②想一想:诗人身处在庐山之中,却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 学生的汇报,归纳: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


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 庐山的全貌。
③谈一谈:结合两句诗,你觉得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学
生联系实际谈一谈。
④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该如何读?请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
3.学习了这首诗,你感受到庐山 的美了吗?下面,请大家随着音乐和解说
声,闭上眼睛感受一下。
课件播放音乐和解说:庐山 的山,以其独特的美而享誉世界,横着看庐山,
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面看,奇峰陡峭;远看,重峦叠 嶂;近看,危崖险岩;
在高处俯瞰,深沟凼壑;在低处抬头仰望,遮天蔽日。庐山美,美在哪?是雄奇,
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中,你会为它的美而感慨万千……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 学采取了扶放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层层
深入地学习古诗。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点拨、归纳,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
能力。
四、总结课堂
1.《题西林壁》这首诗,前两句 写景,后两句说理。诗人借助欣赏庐山后的
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方位 地看,这样才能得
出一个较全面、公正的结论。所以,我们要学会像诗人苏轼那样,全方位、多角
度地看人、看事、看问题。
2.抄写生字,默写《题西林壁》。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降、骚、逊、输”4个生字,会写“降、阁、费、 须、逊、输”6
个生字,了解多音字“降”的不同读音和所表示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雪梅》。
3.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雪中的梅花图片,学生观察。


提问:同学们,认识图片中的花吗?说一说,这是什么花?(梅花)
2.揭题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它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每当
隆冬到来时,其他花儿都凋谢了,只 有梅花还在迎寒怒放,迎接春天的到来,所
以人们也把梅花称为“报春使者”。你们看,这雪中的梅花美 吗?很多文人墨客
也被这雪中的梅花所折服,对它吟诗赞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梅花的诗
——《雪梅》
板书课题:雪梅,学生齐读课题。
3.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就让我们一起从《雪梅》这首诗中来寻找
答案吧!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的谈话创设赏梅的情境,拉近学生与古诗的距离。同
时,在揭示课题环节让学生初 步感知梅花的特点,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查学生自主朗读情况并 适时正音,注意提醒学生“降”是个多音
字,在诗中读xiáng。同时引导学生读出诗句的停顿与节奏 (课件出示:“梅雪/
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 br>香。”)。
3.出示课文中五个需要书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及结构,看看该如
何写好这五个生字。教师适时范写指导,注意“降”的右上边是“复”,不能写
成“复”;“费”上下两 部分的“弗”和“贝”要写得扁平,才能使字协调;“输”
左窄右宽,笔画较多,“俞”中间的一横不要 丢了。
学生摹写生字,教师根据书写情况再作强调。
4.学生再次练习诗歌朗读,同桌间进行朗读互查,注意将诗句读得流畅。
【设计意图】本环 节通过自主学习、检查指导、节奏朗读,让学生在初读环
节扎扎实实地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并集中进 行识字教学,夯实了学生的基础
知识。
三、融入诗境,体会诗意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把诗句读通顺,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2.学生联系以前学习古诗 的方法,说说如何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根
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引导他们借助旁边的注释理解词 义,并在此基础上理解


诗句的意思。
3.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试着理解词义、 句意,并与同位进行交流。教师巡
视了解学习情况,并及时予以点拨指导。
4.互动交流,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第一、二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①指导:“骚人”指诗 人,因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而借称。“评章”意
为评议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②指名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梅花和白雪相
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 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
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③想一想,雪和梅花争什么?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教师指导: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雪和梅花 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最堪做春
天的使者,可是它们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呢?因为如果没有梅花,就不能映 衬出雪
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这就说 明了事物之间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渐趋完美的道理。
(2)课件出示第三、四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①指导:“一段香”意为一片香。
②学生小组内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再全班汇报。
教师归纳: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则要
输给梅花一筹了。
③说一说,从这两句诗中,你觉得雪和梅花各有什么长处和短处?
引导学生明确:雪的长处是 颜色沽白,这是梅花的短处;怡人的清香是梅花
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这说明万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 短,要善于取长补短,
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完美。
5.想一想,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重点根据第三、四句
诗的意思,明白本首诗所说明的道理(取长补短)。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采用分析指导法、交流感悟法,通过问题引路,引导学
生理解诗意,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取长补 短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分析
理解能力。
四、总结课堂


1 .同学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它不畏严寒,坚韧不拔,
自强不息。越是寒冷,越是风欺 雪压,它越是凌寒怒放。所以,希望同学们要像
梅花一样,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同学们,你们能做到吗 ?
2.卢钺写完《雪梅》这首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另一首《雪梅》,算是对前
一首的补充与 解释。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3.布置作业: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设计:
雪 梅
雪——白
各有所长
梅——香




10.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均、柄、蜗、曲、萎”5个生字,会写“虎、操、占、嫩、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13个生字,掌握多音宇“曲”的不同
读音和所表示的意思 。
2.读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
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说明白的。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的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 教师课件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 同学们,欣赏完了爬山虎如此美丽的叶子,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绿的
叶子里面藏着什么吗?
引导学生回答出爬山虎的脚。
师:我们知道人和动物都有脚,可没想到爬山虎这种植物也会有 脚,你们想
知道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叶圣陶的名篇——
《爬山 虎的脚》。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 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
部童话集《稻草人》和长篇小说《倪焕之》。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 对爬山虎产生直观的印象,达到“未成睦调先有情”
的教学效果。
二、疏通字词,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并运用自己掌
握的识字方法自学本 课的生字、生词。
2.找一找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
山虎的什么?
3.检查交流。
(1)教师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读,齐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2)教师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学生自由说一说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 (3)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第3-5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
的脚。)剩下的自然 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呢?(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生长
的位置和叶子。)
(4)小结:作者按顺序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学生完成填空)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自读——识记——交流——检查”的方法,让 学
生自主识字,初步了解课文的脉络,提高学生的自学目%力。
三、精读第1、2自然段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在哪儿看到了爬山虎?(学校操场和
“我”家。)
2.教师小结:作者告诉了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3.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两 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
方外,还写出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可以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4.学生再读第1自然段。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画出来。
2.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3.品味语言,理解“新鲜、舒服”等词语。
“新鲜”指爬山虎的叶子绿得醒目,叶子生长得 旺盛,充满生机。“舒服”
指爬山虎的叶子看上去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师:当你心情烦躁的 时候,看一看爬山虎,会觉得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九
霄云外;当你悲伤的时候,看着它心情会舒畅;当 你疲惫的时候看到它会觉得神
清气爽。
4.“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
象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 话
吗?这句话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我们一般描写植物只会写植物的静态,而叶
圣陶爷爷把爬 山虎的动态也写得惟妙惟肖,这值得我们借鉴。


5.指名朗读,要求读出对爬山虎叶子的赞美之情。
6.练习填空。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 )朝
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 )。一阵风( ),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7.作者为什么能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得益 于认真观寨。)所以我们要学
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设 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品读分析,探究交流,感受爬山
虎叶子的美,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 者观察的仔细、认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
惯。
四、课堂小结
1.师:爬山虎的 叶子之所以能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
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以及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1.读词:请同学们轮读上节课的词语,每个同学读一个词。
2.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2自然段,说一说第2自
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生字词,加深对学过的内容的认识,使
本节课与上节课自然 衔接起来。
二、品词析句,解决问题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 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


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上节课图画 的有关爬山
虎的脚的特点和它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认真体会。
(一)学习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1. 师生互动。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 特点。(板书:脚。)谁来告诉我们,你画了
哪一段的哪一句,这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生:我画的是第3自然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这句写出了爬
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 。(板书:茎上)
师:还有吗?
生:我画的是第3自然段的第四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反面伸出枝状的
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这旬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板书:
细丝)
师: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生:我画的是 第3自然段的第五句。“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
句写出了爬山虎脚的颜色。
师:爬山虎的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是从长叶柄的地方伸
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
同学们 ,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文字,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
上的三句,哪个好,好在哪? (2)学生说课文中三句的优点,如:第3自然段第四句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 蜗牛的触角。这么写很具体,很生动。
教师点拨: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 运用生动具
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指导朗读。
(1)教师出示图片。
请同学们看图,你认为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 子的?(学生自由发言。)请三位
同学朗读一下这三句,感受一下吧。
(2)练习说话:现在 ,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请你对照图片,给


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全班交流、汇报。
过渡: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它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板书:爬)
(二)学习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找学生读第4自然段第一、第二句:请大家认真听一听, 我们来初步了
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请同学们再读第4自然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 够表现爬山虎爬的过程
的词语,再体会一下这个爬的过程。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触、巴、弯曲、拉、紧贴、爬。
4.演示爬的过程:请同学们读这 些动词,再拿出老师给你们的图纸,跟老
师一起把这几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画出来。
(1)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师:爬山虎就是这样先长出一段茎,再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再长出一段茎……
(2)学生说,老师画。
师小结:爬山虎先用细丝状的脚(细丝头上有小圆片)巴住墙,然后 细丝弯曲,
把嫩茎向上拉一扭。它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所以它的叶子很均匀,没有
重叠 的。这也体现了爬山虎的智慧——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5.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它们的顺序能互换吗?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 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
比如,正是由于爬山虎的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 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
才使它在墙上贴得紧。叶圣陶爷爷运用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 过程,
这种表达的方法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三)学习第5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还 有哪些特点呢?谁来告诉我们,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萎
了)触着墙的呢?(变成灰色,牢固地巴住 墙。)
师点拨:叶圣陶爷爷对爬山虎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的确.得益于叶圣
陶爷爷长 期、连续的观察,我们才能观赏到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分析,想


象感悟,从而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和向上爬的过程,进而提高 了学生的分析理解
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
三、总结课堂
师:请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知道它是怎样爬的。
2.观察事物要遵循科学的顺序,表达时也要做到条埋分明。

板书设计:
10 爬山虎的脚
茎上 叶柄反面
脚的特点 观察仔细
细丝 嫩红
爬的过程 巴、弯曲、拉、紧贴、爬




11.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宅、隐、毫、慎、址、良、掘、搜、倾、骤、置 、抛”这12个生
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宅、临、慎、选、择、址、良、穴、厅、卧、专、寸、
卫、较”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临时、选择”等词语。
3.学习课文,了解蟋蟀是怎样 选择住宅以及其住宅的样子,通过重点语句
体会法布尔笔下的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认真严谨的特点。 < br>4.体会作者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特点,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感受作者认
真观察事物的精神和热 爱自然、执着求真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
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宅、隐、毫、慎、址、良、掘、搜、倾、骤、置、 抛”这12个生
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宅、临、慎、选、择、址、良、穴、厅、卧、专、寸、
卫、较”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临时、选择”等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蟋蟀叫声的录音,让学生猜一猜这是 什么昆虫发出的声音,根据学
生的汇报图片导人(出示蟋蟀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蟋蟀的了解,教师补 充。板
书:蟋蟀。
2.(出示蟋蟀的洞穴图)这就是蟋蟀居住的洞穴。明明是洞穴,可作者法 布
尔为什么说成是“住宅”呢?
教师出示法布尔简介,学生了解《昆虫记》。
3. 我们把蟋蜂只当成虫子,可有作者的眼里,它已经不是一只小小的昆虫,
而成了有血有肉的人!所以作者 才把它住的洞穴称作“住宅”。这节课,我们就
来学习《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从生活经
验到课本知识的迁移,为学生学习课文做 好了准备。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请同学们朗读全文,在生字词和你感兴趣的内容旁做上记号,注意以下
要求:(课件出示)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联系上下文解释重点词语。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认读本课的生词。
(1)自由读。
(2)指名认读。


教师提醒:“洞穴”的“穴”是第二声;“慎重”的“慎” 是翘舌音;“倾斜”
的“倾”是后鼻音,读qīng。
(3)学生齐读。
4.书写指导。
(1)学生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2)全班汇报,教师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笔顺、写法。
(3)重点指导“临”“穴”“卧” 的写法和笔画顺序:“临”的右下角是睡“日”
字,不能写成“皿”;“穴”下面是“八”,不能写成两 点;“卧”左边是“臣”,
不能写成“巨”。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5.教师联系课 文,结合学生反馈讲解生词,重点讲解“随遇而安”。(随遇
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 能满足。)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与规范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不
仅让学 生识字、解词,还夯实了学生的朗读基础。
三、再读课文,梳理内容
1.学生读课文,思考 :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
的住宅是怎样建造的?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上面的问题。
3.学生与同伴交流,把自己找到的问题答案与同伴说一说,同伴间互相指
正对方说错的地方。
4.全班交流、回答前面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有疑惑的地方作适当指导,并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住宅样子、住宅特点、修建住宅。
5.想一想,这些内容全都围绕什么来写?(住宅)“住宅”是题 目的重点,
也是课文的重点。(教师以问答形式帮助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强调写文章也要扣
住题 目中像“住宅”这样的关键字眼,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 朗读,交流,初步感知了课文
的主要内容,理解了课文的脉络层次。
四、总结课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
容。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 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宅以及其 住宅的样子,通过重点
语句体会法布尔笔下的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认真严谨、富有情趣的特点。
3.体会作者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特点,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感受作者认
真观察事物的精神和热爱自 然、执着求真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 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既温习了旧知,又为学
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品读分析,潜心研学
(一)蟋蟀与别的昆虫相比,选择住宅的场地的区别
1.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分析:①蟋蟀和别的昆虫在
选择住宅上有什么不同?②用序号标出蟋蟀选择住宅的条件。③找出关 键词并做
上记号。
2.说一说,其他的昆虫是怎么选择隐蔽所的?蟋蟀又是怎样选住宅的?
别的昆虫:临时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蟋蟀:住宅排水优良、光线温和,完全由自已挖掘——慎重。
提示:读书就要关注这样的关键词,才能捕捉重要的信息,才能真正读懂课
文。
3.师生对读。现在我来当其他的昆虫,你们自然就是蟋蟀啦!
(师引读,师生对读)我大多 ,而你们常常 ;我的隐蔽


所 ,而你们一定 ;我利用现成的住宅,而你们舒服的住宅
是 。
4.质疑:课文题目叫《 蟋蟀的住宅》,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的昆虫?(蟋
蟀的住宅与其他昆虫的隐蔽所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 强调蟋蟀住宅的与众不同。)
其他昆虫大多随随便便,随处均可安家,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一随遇而安。 而
蟋蟀认认真真,非常讲究,用一个词概括——慎重,这就是作比较。通过比较,
突出了蟋蟀的 慎重,也进一步说明了作者为什么用“住宅”一词。
(二)分析蟋蟀住宅的特点
1.想象画 面:蟋蟀对住宅是很挑剔的,那么它建造出来的住宅会是什么样
子的呢?(指名读一读第5自然段,学生 边听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蟋蟀住宅的样
子,并试着把想象化为画面。)
2.图文对照:(教师 在黑板上简笔画出蟋蟀住宅图。)大家看一看,在朝阳
的堤岸上,一条弯弯曲曲的隧道向下延伸,这就是 蟋蟀的住宅,老师这样画对吗?
教师课件出示句子: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
想一 想,这条隧道有什么特点?(这条隧道的特点是倾斜。)到底是同上倾斜
还是向下倾斜?让我们把这句话 读完。(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有时句子不直接告诉你答案,但却暗示了重要的信息! 读书要联系上下文。
(教师再把画中的隧道改为向上倾斜的。)
教师课件出示句子: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学生指出画中的门口应有草半掩着,教师在图中添上一丛草。
3.指名说一说蟋蟀住宅的特点 ,教师归纳:蟋蟀的住宅是建在草丛旁的向
上倾斜的隧道,里面清洁、干燥。
(三)感受建造过程的艰辛
1.学生自主朗读第7至第9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
大的工程”?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蟋蟀挖掘的工具是什么?你对这对挖掘工具有什么
看法?(引导学生感受蟋 蟀挖掘工具的简单和挖掘过程的艰难,认同蟋蟀的住宅
是“伟大的工程”。)
2.学生画出描写蟋蟀挖掘动作的词语并说一说蟋蟀是如何挖掘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 课件中突出显示“扒、搬、踏、推”等表示动作的


词语。
3.蟋蟀挖住宅容易吗?住宅挖好了还要干什么呢?
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感受到蟋蟀力 量小,挖掘起来很费劲,而蟋蟀住
宅挖好后,还要整修,更说明了蟋蟀建造住宅的不容易。
4.学生齐读第7至第9自然段,注意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辛。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 取了品读感悟法,让学生在与关键词句交流
对话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蟋蟀的认识,感受到蟋蟀建造任宅 的艰辛,从而培养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积累佳句,感悟写法
1.出示句子。
(1)句子1: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
住宅。
想一想,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
(2)句子2:那微斜的门口,经 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
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想一想,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中还有这种句
子吗?请你找出来。(引 导学生感受到拟人句的作用:能增强语言的美感、表现
力,把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读者产 生亲切感,引起阅读兴趣。)
2.感悟写法:想一想,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在理 解上面两句话的基础上,通过读、画、议,体会到作者语言的风趣,
描写的生动形象,感悟作者用生动形 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方法。
师归纳:这就是法布尔的语言,透过他的语言,我们发现在他的眼里这 些蟋
蟀已然成了可爱的人——有血有肉、有智慧、有思想、有丰富情感的人!这就是
法布尔语言 最大的特点,所有文章都有人的味道,人的情感,人的故事。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感悟作者的写 法,既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记忆,
积累素材,又能让他们领略如何使表达生动形象,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 目的。
五、总结升华,感受精神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描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及挖掘过程 。课文对蟋蟀住
宅的描写详实细致,语言生动形象,这与作者细致人微的观察是分不开的。我们
不仅要学习蟋蟀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学习法布尔细致观察的习惯和积极探索的


科学态度 。

板书设计:
11 蟋蟀的住宅
住宅特点:选址 外部 内部
勤劳、持之以恒
建造过程:时间 建造 整修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教学目标:
1.懂得眼睛对生活的重要性,增强保护视力的意识。
2.分析造成视力下降的原因,交流保护视力的方法。
3.在畅所欲言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造成视力下降的原因,感受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掌握预防近视的方法,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引入话题
1.谈话:同学们,在上新课前,老师要先出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
课件出示:上边草,下边 草,中间藏颗黑葡萄,白天开门忙工作,夜晚关门
就睡觉。(打一人体器官)
2.揭题:同学 们很聪明,很快就猜出这个谜语的谜底是眼睛。眼睛是我们
身体上的一个重要器官,我们读书认字、看图 赏画、欣赏美景时都要用到眼睛,
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的眼睛。今天我们口语交际的话题就是——爱护眼 睛,保护
视力。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采用谜语导人 法,让学生猜谜语,目的在于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引出本次口语交际的主要说话对象—— 眼睛。
二、唤醒记忆,聚焦画面
1. 过渡: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它很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平时,
你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了吗? < br>2.同学们,请认真观看课本中的四幅插图,图上的小朋友们分别在做什么
事情呢?他们的姿势对 吗?(出示课件)
学生观察后汇报。
生1:我从第一幅图上看到了一个小男孩在看平板电脑 ,但他是趴着看的,
眼睛和平板电脑很近,这个姿势会伤害他的眼睛,是错误的。
生2:第二幅图中的小男孩在做眼保健操,这有利于保护眼睛,所以他的做
法是正确的。 生3:第三个小男孩在写作业,可他是趴在桌子上写的,姿势不端正,眼睛
离作业本很近,这对眼睛 有伤害,所以他的姿势是错误的。
生4:第四个小女孩在看书,她坐得很端正,眼睛离书本的距离大约 有一尺
多远,她的姿势是正确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也能正确分辨出这几个小朋友们 的坐姿是否正确。
同学们,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能保护我们的眼睛,你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
意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了吗?
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补充出 示几幅图:“躺在床上看书”“坐在车上看
书”“边走路边看书”……让学生判断这些做法的对错,讨论 这些做法是否对眼
睛造成了伤害。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借助教材插图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画 面,让学生在观
图说图的过程中获得有关保护视力的生活积累。
三、搜集数据,展示交流 < br>1.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了解了很多会对眼睛造成伤害的行为,
那么我们班同学的视力 情况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来调查一下我们班同学们的
视力情况。
2.调查:(1)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本小组同学的视力情况。
(2)汇总。教师根据各小组的调查情况,汇总出全班同学的视力情况。


3.分析:学生分小组对班里同学的视力情况和影响视力的原因进行分析。
( 1)教师出示要求:①小组讨论时,注意说话的音量,避免干扰其他小组。
②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如果 想法接近,可以先表示认同,再继续补充。
(2)学生小组分析交流,教师到各小组巡视,呵对学生的观点作适当引导、
补充。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各小组的交流情况,选取代表做汇报。
(4)师生共同归纳总 结:根据对本班同学视力情况的分析,我们可知,影响
视力的因素有:①看书、写字姿势不正确;②长时 间用电脑或看电视;③环境因
素影响,如照明太亮或太暗,桌椅高度不合适等;④不良用眼习惯,包括用 脏手
揉眼、躺在床上看书等;⑤其他影响视力的因素。
4.讨论:怎样才能保护好视力?
(1)根据前面交流的影响视力的因素,全班交流如何保护视力,提出保护视
力的建议。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从讲述的完整性、所提建议是否合理、有没有借助相关图
片或实物使自己的讲述更 加具体清楚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还要注意发言者发
言时是否大方得体、语言是否洪亮、清晰。 (2)师生共同小结:①看书、写字姿势要端正;②避免在强烈的光线下或太
暗的环境中看书或者写 字;⑧不要长时间观看电视节目、操作电脑或玩电子游戏;
④读书或者写字时间不宜过长,每隔50分钟 左右要放松休息一下;⑤多参加户
外活动可以放松眼肌。⑥注意眼部卫生,不要用脏手揉眼睛;⑦经常做 眼保健操。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用交流归纳法,有效搭建了学生的展示平台,
激发 了学生参与交流活动的兴趣,同时也让他们在参与表述、评价的互动学习过
程中,不断提升口语表达的能 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都懂得了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同时学得了很多保护 眼
睛的方法。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大家一定要注意
保护你们的眼 睛哟!



习作:写观察日记

教学目标:
1. 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试着写观察日记。
2.懂得如何观察,产 生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并
善于通过观察发现新事物。
3.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观察中发生的事。
教学重点:培养学 生观察的兴趣,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并能把
观察到的新发现或新事物具体、生动地写下 来。
教学难点:写出观察中的新发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热情
1.谈话:同学们,叶圣陶爷爷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脚 向上爬
的秘密;法布尔观察了很久,才总结出了蟋蟀筑巢的经过……通过学习第三单元
的课文, 老师和你们一样,渐渐发现了观察带给我们的乐趣。这节课老师将和大
家共同分享观察所带来的快乐。
2.揭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本单元的习作——写观察日记。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通 过回忆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围绕要求,交流素材
1.出示问题,启发思考。
(1)学习本单元课文后,你都观察了哪些事物?是怎样观察的?
(2)在观察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相互交流,丰富素材。
生1:学习完《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我就在花盆里种下几 粒种子,观察
种子的发芽过程。开始几天,花盆里什么也没长出来。后来,我发现两片嫩芽儿
从 土里冒了出来。嫩芽儿一天天长大,慢慢长出了小茎,嫩嫩的、绿绿的、细细
的,可爱极了。
生2:我观察了秋天的景色。秋天到了,有的树叶开始变色了,由原来的绿


色慢慢变成了 黄色,也有的树叶变成了红色。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大多数的
树叶变黄,是因为叶绿素含量下降造成 的;树叶变红主要是与花青素有关,这种
色素通常在秋季到来时才由树叶产生。
生3:我注意 观察了月亮的变化过程。农历每月初一、初二时,找们看不见
月亮;到了初三、初四时,月亮像眉毛一样 ;慢慢的,月亮越来越粗,到初七、
初八时,月亮出来一半了,书上说这叫上弦月;然后月亮越来越大, 到十五、十
六时,月亮整个都出现了,这是满月;然后月亮就慢慢变小,到二十二、二十三
时, 又只有一半了;到了二十五左右,就只剩下一轮残月了。
生4:我家里养了一只小猫,我观察了我家养 的猫。它有一双大大的眼睛,
瞳孔早上是椭圆形的,而中午变成了一条缝,到了下午又成了圆形。而且, 到了
晚上,它的眼睛特别特别亮,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它的耳朵是小小的三角形,
显得格外可 爱。小猫咪还有一把小小的胡须,我开始不知它是做什么的,原来,
它是用来测量的。小猫还有着尖利的 爪子,脚掌上还有着厚厚的肉垫,走起路来
一点儿声音也没有,难怪它每回都能很快地抓住老鼠呢! < br>3.教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感受到同学们不仅善于观察,而且善
于表达。你们的这些观 察对象都是很好的习作素材,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你们观
察中的新发现,一同构思写作思路,最后通过习 作将它们描绘出来吧!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使学生有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集思广益,开阔了习作思路。
三、指导思路,范文引路
1.教师指导写作思路。 (1)明确写作内容。这个选题,要写清自己观察的是什么,是恁样观察的,
观察中发现了什么,当 时的心情怎样。要详写观察中的发现。
(2)确定表达顺序。写作时要安排好表达顺序,使内容有条理。常用的顺序
有:
① 以空间为序。就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一种结构方式,要求
将所要记叙的事物按照空间位置 进行排列,从远写到近,从上写到下,从内写到
外,从整体写到部分……
②以时间为序。一些 事物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因此,按照时
间顺序观察事物和组织材料,是本次习作的又一种 结构方式。


例如:观察日出的过程,可以按照“日出前天空什么样一日出时天空的变化
一日出过程中天空的变化一太阳的形状变化一日出后天空的变化”这样的时间推
移顺序组织材料 。
③以观察的不同角度为序。观察一种事物,往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如观察
一种小动物,我 们可以从它的外形、食性、性情、喜好等方面着手。写作时就可
以以不同角度的观察结果为序来组织材料 。
2.教师展示范文,学生从范文中进一步领会习作的写法。
优秀习作范文
水葫芦
三洋湿地的湖畔上,有三分之一的地方都是水葫芦的地盘。我家也有水葫芦,
在阳台的水缸里,水葫芦占了一大片地方。
水葫芦看起来普普通通,开出来的花却格外美丽。它有着高 贵的浅蓝色肌肤,
抹着淡紫色的胭脂,还有那灵动的凤眼,亭亭玉立,像这样气质幽雅的花朵,有
着孔雀般的美丽,却没有孔雀的骄傲。因为,它脚下可能是荒废的沼泽池,也可
能是臭气熏天的污水池 ,可她从未嫌弃过,而是坚强地生长,绽放美丽。周敦颐
的《爱莲说》说:“出淤泥而不染。”我想:水 葫芦的花应是“出淤泥而不弃”吧!
水葫芦的花是色彩斑斓的,一开始,只开了一朵最中m的花,花有 着六七片
花瓣,其中有一片最大的花瓣,也是最美的。它的外层是淡粉色,往里是玫瑰红,
然后 是紫色,中间是黄色,就像孔雀的羽毛,多姿多彩。花朵旁边还有几个花蕾,
合苞待放,将中间的一朵花 衬托得更瑰丽了!一阵风吹过,一池的花朵就摇摆起
来,好看的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 叫水葫芦,可不知道它是如何浮在水面上的。今年,
我注意了,原来,水葫芦在根与叶之间的叶柄,像葫 芦状的大气泡,里面的缝隙
里装满了空气,就像是个充满气的大气球。
我拿起一串水葫芦,看 到它的根长得非常密,很发达。土面长有无数细小的
须,就像老爷爷的胡子一般,似乎是《哈利波特》中 邓布利多校长的胡子染黑了
一样,又粗又长;又好像是长发A主那长长的魔发。每串水葫芦都长着十多个
小葫芦,像一个个小娃娃,挤来挤去。黑黑的是老根,老根两侧长满了一排排的
小齿。老根间还 长出了不少新根,粗短的、白白的,就像是老人逐渐变白的胡子。
植物的秘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 们仔细去观察、思考,就能发现。


总评:这是一篇观察日记,文章小作者对水葫芦的开 花过程、根的样子等都
做了仔细观察,因此才能细腻地描写出水葫芦的特点。全文语言生动活泼,表现< br>手法富有新意,读起来给人亲临其境之感。
(1)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范文,看看小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观察日记的。
(2)学生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小作者是从“花的颜色、开花的过程、
根的特点”三个方面来描写的,同时引导 学生再读范文,看看哪些地方写得较详
细。
3.学生试着进行习作练写,教师注意提醒他们要 抓住所观察事物的变化、
观察的方法、观察的过程等来写,同时还可以写一写自己观察时的心情、感受等 。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主练写情况,及时予以指导。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范 文引路法,先让学生明确思路,再让
学坐研读优秀习作范文,直观感知观察日记的写作要领,从中获得有 益的借鉴。
四、交流评价,尝试修改
1.学生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重点评价习作的观察角度和所用的
修辞方法。
2.学生完稿之后,让几名学生把习作读给大家听,大家共同评议,指出习
作中的问题。教师再适当点 拨、指导,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范文对习作进行添加、
补充与谪整。学生自主修改习作。教师选出优秀习作 予以讲评。
3.学生将修改好的习作誊写到作文本上。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 读、评、改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
比较感知,进一步内化了“观察细致、内容准确”的写观察日记的 要领。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大家的表现不错,能够把自己观察的事物以日记的形式介 绍给
其他同学。老师希望你们课下能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相信你们通过仔细观
察,一定会 有更多新的发现。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和乐于表
达的习惯。
2.了解表示动物住处的字词,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通过分析句子,了解
把句子意思表达清楚的方法 。
3.积累与秋天有关的谚语。
教学重点:了解表示动物住处的不同字词,学习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和乐于
表达的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话题
1.谈话:同学们 ,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后,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教师指
名说并相机激发学生对“观察”这一话题的兴 趣。)
2.教师小结:看来大家对这一单元所学习的内容记忆深刻,并颇有感触。
但是,语文 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情感培养,还在于不断积累语言,并学会合理运
用。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测同学们对 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学习回顾,既让学生进行了右效
地知识巩顾,也让学生明白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
二、教学“交流平台”
1. 课件出示: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
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 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1)这段话描写的是蟋蟀的什么活动?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从这段描写蟋蟀修筑巢穴的话中,感受到作者描写的细致、准确。
(2)交流:作者 为什么能把蟋蟀筑巢的过程写得这么细致、准确呢?(学生通
过交流,明确:观察要仔细,不能浮于表面 ,粗略地观察是达不到观察效果的。)
2.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 连痕迹也没
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1)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这段话 ,想一想,这段话写了什么?(爬山虎触着墙
的脚和没触着墙的结果不同。)


(2)交流: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触着墙的脚和没触着墙的结果写得这么清
楚呢?(因为作者进行了长 时间的连续观察。)
(3)教师小结:对于静止不变的事物可做短暂的观察,对连续变化的就需要做长期观察,这样才能把事物的变化过程观察清楚。
3.课件出示: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 ,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
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1)请同学们想一想,法布尔在观察时,他只是单单用眼睛看吗?
生1:他除了用眼睛看,还用到了耳朵听。蟋蟀“弹琴”的声音就是他听到
的。
生2:他还用心去想了.把蟋蟀门口的平地想象成是平台。
(2)教师归纳:同学们分析得很 对!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不但要用眼睛看,
还要用我们身体的其他器官,去听、去闻、去想……这样才能 深入观察到事物的
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谈话设疑的方式,根据给定的材料提出问题, 带动学
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分析能力,提升学生对观察、描写方法的认识。
三、教学“词句段运用”
1.教学第1题。
(1)课件出示:狗 鼠 鸟 猪 马 鱼 牛 虎
想一想,这些动物都住哪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由举手汇报。
(2)课件继续出示:窝 洞 巢 圈 塘 厩 穴 棚
学生在课本上连一连,然后教师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课件呈现
连 线的结果,让连错的同学把错处订正过来。
2.教学第2题。
(1)课件出示第一组的两句话,学生自由读一读这两句话。
①说一说,“逐渐”是什么意思?(渐渐,逐步。)
②第二句话添上“逐渐”这个词语后,表达效果与第一句话有什么不同?
学生先独自思考,再与同伴交流。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添上“逐渐”这个词 语后,表明爬山
虎的脚是一点一点儿变成灰色的,把爬山虎的脚渐变的过程表达得更清楚了。


(2)教师课件出示第二组的两句话,学生齐读。
①课件突出显现“九寸深”和“最多九寸深”,学生想一想,这两句话有什
么区别?
学生自南举手汇报,教师适当引导,使学生明确:“最多九寸深”有一定的
限制,说明隧道的深度在九寸 以内;而“九寸深”表示的是一个确定数字,说明
隧道的深度是九寸。
②交流:这两句话的表 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小组交流后进行全班汇报,
教师归纳:因为当时作者不能准确判断出隧道的深度 ,所以只能估计隧道的深度,
因此用“最多九寸深”表达得更准确、严谨。
【设计意图】本环 节采用学生合作变流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
具体语境中交流、分析,感受词语在句子中的作 用,培养学生对词句段的分析理
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日积月累”
1.学生自主朗读“日积月累”的几则关于秋天的谚语,注意将句子读通顺。
(1)教师课件出示六则谚语,指名朗读。
(2)学生交流对六则谚语内容的理解,教师小结 :第一句谚语的意思是立秋
后,天气转凉,人们不用扇扇子了。第二句谚语的意思是农历的二月和八月, 天
气变化反复无常,可能早晚得穿冬衣,正午又得穿单衣。第三句谚语的意思是如
果夏天的雨水 少,那么秋天的霜就会来得早。第四句谚语的意思是到了八月,大
雁就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 要下霜了。第五甸谚语的意思是每下一场
秋雨天气就会冷一些,下了十场秋雨后就要穿棉衣了。第六句谚 语的意思是农历
八、九月还很暖和,十月里还能有像春天一样温暖的天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谚语,并试着进行背诵。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其他与秋天 有关的谚语。(中秋前后是白露,宜收
棉花和甘薯。过了白露节,夜冷白天热。)
【设计意图 】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不断深
化对与秋天有关的谚语的理解,同时也巧 妙地实现了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五、总结课堂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不但进 一步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还了
解了不同动物住处的名称,懂得了如何把句子崽思表达清楚,同时还积累了 很多


与秋天有关的谚语。大家的收获真是不少!同学们课后一定要把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认真回顾一下,加深记忆哟!





12.盘古开天地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先讲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以及 天地的不同变化,然后
叙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最后讲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的变化,赞美< br>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神话,内心会感到新 鲜、有趣。但学生可能只注重感悟故事
本身的神奇,忽视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不能细细体味文中的语言 。教学本文,
教师要帮助学生练就“善于发现”的眼睛,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还要使学生认
识 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
力。
教学建议:
课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朗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想象理解课
文内容,激发学生对 神话的喜爱。这篇文章,比较适合用来训练学生复述,可以
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练习复述,
并恰如其分地用上课文中的句子,把这些句子自然融入到自己的复述 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
古的献身精神。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学习。
2.表演、配乐朗诵深入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神话故事的传奇魅力,感受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盘古的献身精
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难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盘古开天地情境的音乐带。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盘古开天地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孙悟空、哪吒、葫芦娃的动画片段。
2.同学们认识他们吗?他们是谁?
3.在远古时期,像他们这样神奇的人物还有很多,其中有一个神奇人物用
利斧劈开了天与地,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位神奇的人物是谁吗?(学生答:盘古;
教师板书课题,齐读)
4.对题质疑,学 生汇报,教师小结:盘古是谁?他是怎样开天地的?天地
分开后又是怎样的?课文会告诉我们一切的。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同桌互读互查。
2.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识记这些字的。
3.巩固识字。做“给生字找朋友”的游戏。(用卡片出示生字,请同学给其
组词)
4.有感情地读“创造”“黑暗”“辽阔”“奔流不息”“茂盛”等词语。
5.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初步理解重点词“创造”的意思。
6.引导学生了解并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感悟
学生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这个
问题进行研读。
1.重点研读课文第2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
(1)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体会盘古是怎样把混沌一片
的东西劈开的。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3)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2.重点研读第5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1)读一读,说说你读了这段话后有什么感受。
(2)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3)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能仿照文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3.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全文,进一步体验神话故事的神奇。
四、想象感悟
1.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
形。
2. 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如“隆隆的雷声”
“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 。
3.学生借助多媒体画面尝试复述。
4.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
造了美丽的宇宙”。
五、布置作业
把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复述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将字写得规范、正确。
2.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复述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难点:能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
1.提示复述的线索,鼓励学生复述时加入自己的想象。
点拨:提示 学生先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把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进行复
述;也可以边想象画面边复述;还可以按 照上节课的板书进行复述;或按照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复述。
2.学生在小组内自由练习复述。
3.提名说,集体评议。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注意左右结构的三种类型。提醒学生书写时 ,多数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注意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
2.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生字,学生仿写。
3.学生写字、抄词。写后小组比较、评议。
三、课后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12盘古开天地
盘古醒后——天地分开后——盘古倒下后


教学反思:
教学中每一个设计,每一个句子呈现,每一个提问都要有针对性, 围绕目标
做到一步步落实,而不是走马观花。
在教学盘古顶天立地中,我让学生角色体悟,感 受了盘古的辛苦,对累得倒
下的盘古说话让学生进行情感的深化,但是在这个环节中,似乎做到了环节的 到
位,到是在落实这一个点上却不够,学生读得不够,学生说得不够,学生悟得不
够,在今后的 课文教学中,我会让学生读够、悟够、充分落实到位。






13.精卫填海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中国神话故事的经典之作,这个 故事围绕精卫日日夜夜填海展
开,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精卫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精 神的
象征。
学情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学习时首先会遇到的困难就是朗读 。教师可以先示
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再带着学生朗读,直到读通顺
为止。
教学建议:
教学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下的注释,先了解相关字词的 意
思,再串连起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从句子再慢慢过渡到把整个故事讲清楚,讲明
白。讲述的过 程中可以适当增加语汇,使句意表达更清楚、流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范读教学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2.设疑引导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
诵读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讨论法:针对教师提问展开讨论。
讲述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这则神话赞美了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读,并读出韵味。
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精卫与《山海经》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走近《山海经》
1.同学们,你都读了哪些神话故事? 生说。
你们知道的神话故事真多呀!同学们,你们知 道这一个个精彩而有趣的故事
出自哪部书吗?(课件出示:《山海经》)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直接告诉他们。
2.简介《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 山川、物产、民族等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
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3.联系自己读的神话故事,说说神话的特点。
大家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你觉得它 与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有什么
不同?生说,教师引导。(出示课件:让我告诉你)
小结: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山海经》,读一读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感受故
事语言的韵味。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读准确。
(1)打开 课本,借助文中注音自由读一读这段话,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
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帮助
学生解决生僻字的读音。
(2)同学们, 读完了吗?这些文字都是几千年前的语言,那时的语言显然不
同于现在,谁来说说你在读这段文字的过程 中有什么感受?(生硬,难读,生字
多)
(3)我们都感到了它的生硬、艰涩,难读,这么难读的古文,谁来试一试?
指名读,引导大家注意倾听并纠正读音。
2.教读难读的句子。
同学们,老师发现 读这些句子时我们应该适当停顿,读出节奏。下面,老师
读一遍,大家感受一下。
师配乐范读,生注意倾听。教师领读两遍。
3.借助停顿,读出节奏感。
同学们, 现在,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节奏,
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学生自由练习,评价鼓励。4.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内容。
对照文中的注释,粗知这段话的大意,再去读的时候,就会能读出古文的意
思了。 同学们借助 注释,默读思考: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炎帝的小女
儿,在东海游玩时被淹死了,化为精卫鸟, 立志要将大海填平)
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1.了解故事的内容,复述故事。
(1)再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字典,在小组里逐句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可以
适当的加上一些词语使句子 更通顺。
(2)分句出示课文,交流句子的意思。
(3)同桌轮流逐句讲译文与古文。指名互讲。
(4)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2.感受精卫坚韧不拔的精神。
(1)出示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
堙于东海。


(2)指名读,齐读。(板书:溺而不返 堙于东海)
(3)想象说话:大海 广阔无垠,无边无际,小小的精卫能把大海填平吗?大
海会怎么说?精卫又会怎么回答呢?
出示: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卫在高
空答复大海: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师小结:不管 春夏秋冬,酷夏严寒,刮风下雨,精卫鸟每天都衔西山
的小树枝、小石块,丢到大海里。一只小鸟想用这 种办法填平大海。真是谈何容
易!不过它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却是难能可贵的。它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 敬佩。
(板书:坚韧不拔)
(5)感情朗读句子。
3.齐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精卫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可敬可叹。中国的神话故 事富有
浓浓的人情味,表达了古代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2.中国神话传说浩如烟海,除了《精卫填海》,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交
流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
3.除了中国古代神话,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有神话故事,如希 腊神话,
北欧神话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阅读有关的书籍。

板书设计:
13精卫填海
溺而不返 堙于东海 坚韧不拔

教学反思:
学 生对古代神话文本的认读难度较大,我结合学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总结出学
习文言文的三部曲,即读通课文 、读懂内容、读出感受。并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
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感悟古文的内容及表现的情感价值观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对
古文的学习化难为易,不仅提高了阅读的兴趣,还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于保护环境的标语-留学生就业


中国母亲节的由来-水浒传手抄报


二年级数学期末试卷-英文邀请信


我的拿手菜-中考加油的句子


元旦古诗-小升初语文试卷


公务员考试信息网-招商引资调研报告


美国私立高中-百色学院网站


北京出入境-2016年高考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