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2019新教材)

巡山小妖精
606次浏览
2020年11月12日 03:4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小学周记大全-中国富豪排行

2020年11月12日发(作者:季观之)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进度表
2019.08
周次 时间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8.26—8.30

9.2—9.6

9.9—9.12

9.16—9.20

9.23—9.27

教学内容
《观潮》(3)《走月亮》(3)书法(1)
课外阅读(1)
《现代诗二首》(1 )《繁星》(1)《口语交际》(1)习
作(2)课外阅读(1)《语文园地》(2)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3)《蝙蝠和雷达》(3)
书法(1)
《呼风唤雨的世 纪》(2)《蝴蝶的家》(1)《习作》(2)
《语文园地》(2)课外阅读(1)
《古诗三首》(3)《爬山虎的脚》(3)书法(1)课外
阅读(1)
《蟋蟀的住宅》(3)
《口语交际》(1)《习作》(2)《语文园地》(2)《盘古
开天地》(3)
《精卫填海》(2)《普罗米修斯》(3)《女娲补天》(1)
《习作》(2)
《语文园地》(2)《快乐读书吧》(1)课外阅读(2)
《风筝》(3)
《麻雀》(3)习作(3)《牛和鹅》(2)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3)《陀螺》(3)书法(1)
课外阅读(1)
《口语交际》(1)《习作》(2)《语文园地》(2)《古诗
三首》(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梅兰芳蓄须》(2)
《延安,我把你追寻》(1)书法(1)课外阅读(1)
《习作》(2)《语文园地》(2)
《王戎不取道旁李》(3)课外阅读(1)
《西门豹治邺》(3)《故事二则》(1)《口语 交际》(1)
《习作》(2)《语文园地》(2)
复习(8)

备注


9.13中秋节
放假



10.1—10.7
国庆节放








9.29—9.30
10.8—10.12
10.14—10.18
10.21—10.25
10.28—11.1
11.4—11.8
11.11—11.15
11.18—11.22

12.25—11.29

12.2—12.6

12.9—12.13






12.16—12.20

复习(8)
12.23—12.27

复习(8)


1.《观潮》
教材分析:
《观潮》 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
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 奇观”。课文按照“潮
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 br>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
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 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
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 习
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目标:
1.学习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宽阔、
薄雾、笼罩、沸腾”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段落。
3.有边读这想象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祖国山河之美,热爱自然景观。
学习重点:
背诵第3、4段,想象潮来时的景象,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
积累词句。
学习难点:
抓住重点句想象理解“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
学习准备:
1.收集有关钱塘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学习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3.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1.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 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单元整体教学
同学们,我们从今天开始要学习四篇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每一
篇文章就像一幅瑰丽壮美的图画,学完之 后一定会让你感到大自然的
奇妙。请同学们打开第一组课文提示,看看书中给我们介绍什么方法
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呢?
1.学生自读,画批。
2.监控两点:
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
搜集相关自然奇观的资料。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海面雷霆聚,江
心瀑布横。(范仲淹)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毛泽东)”
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前塘秋潮的咏赞。同学们 你们对钱塘江有哪些
了解呢?(介绍资料)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钱塘江大 潮如此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那么我们一起来观看
这个奇观吧。齐读课题《观潮》。
2.“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


思一样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呢?“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
3.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 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想想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学生自读课
文)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易读错字
大堤(dī ) 踮脚(diǎn) 霎时(shà)
...
(2)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
词:笼罩、 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薄”是上下结构,不是左右结构。
“贯”上部分共4笔。
(3)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笼罩:像笼子似
的罩在上面。
五、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看看第2至第5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1自
然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总分关系)
2.小组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1):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段(3、4):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5):潮过后江面的景象。
3.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或课后的资料袋,再认真地读课文,你会
有更多的收获。
五、作业
1.选择正确的读音。
大堤(dī tī ) 风号浪吼(háo hào)
..
笼罩(lóng lǒng) 踮脚(diǎn diàn)
..
2.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 )
(2)形容隐隐约约。 ( )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 )
3.用直线将搭配恰当的词语来起来。
山崩地裂的 江面 横贯 涌来
若隐若现的 响声 人声 翻滚
风平浪静的 堤岸 余波 江面
人山人海的 景物 白浪 鼎沸
六、板书
一(1) 天下奇观 总
二(2) 潮来前
1 观潮 三(3、4)潮来时 分(时间顺序)
四(5) 潮过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
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
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
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
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 现在请你认
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


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
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
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 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
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 望去,江
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
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
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
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
心瀑布横)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
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
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
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 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
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
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
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 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
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录像。(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 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
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
普 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


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 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
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
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 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
—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
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 道,现
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
一次小导游,把钱塘 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录像)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
绍。
(2)介绍时可以用 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
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 合作进


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
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 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
天下奇观。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观潮 潮来时:齐头并进山崩地裂(远—近)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 文,这个单元的课文介绍的都
是大自然的奇观,让学生通过学习,边读课文,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观潮》是一篇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
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 ,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
情。
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但要增长见识,学习 作者的观察及
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
国壮美河山的 思想感情。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课堂中不是老师一 个人的独角戏,而是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
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 得到知识。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所以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跟着作者
一起去钱塘江大 堤上去观潮,通过图片欣赏感受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激发起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感而发 ,都感受到当时
的雄奇壮丽,气势非凡。
二、指导朗读,感受景象
课堂中我注重学 生的朗读,让学生讲自己的体会,感悟通过自己
的朗读来表达,通过朗读来感受当时的景象。首先我让学 生选择自己
喜欢的句子来读一读,读后再谈一谈感受如何,接着我让学生来观看
图片,感受当时 的景象,再次读一读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此时学生的
感情更为丰富。接着由我来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 听脑海中边浮出
当时的画面,更进一步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
三、品读课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
这篇课文作者在写的时候抓住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教 学过程
中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来品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
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为写作文打下更好的基础。例如,我在教学第三
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并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 的句子,先
让他们读一读,接着让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
哪里?学生很快 能回答出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是对于这样
写的好处,学生回答的不够好,这样写能具体形象地 写出从近处看到
的钱塘江大潮,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
凡的气势。 让学生在以后的写景作文中也可采用这种修辞手法,将景
物描写的更加具体形象,生动。


2《走月亮》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散 文。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
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 br>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
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 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
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 充盈
着欢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
本文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物我相应,情韵绵长,“我 ”与阿妈一
路走来,所见之物、所闻之声、所想之事皆含情;本文语言看似平白,
但韵味无穷, 语言浅近,但情意深沉,且极具韵律感,使语言富有气
势,更使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让人在脑海中呈现 的不仅仅是一路美
丽的景致,而更多的是真真切切的情,相濡以沫的爱。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朗读,调动所有感官,发挥想象,感受体会文章的语言
美和意境美,背诵课文。
3.体会月色下 的美好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发挥想象感受月光下的动人场景和美好
意境,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感受文章的
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月亮图片、《月亮船》歌曲下载
课前查阅有关月亮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理解词语,整体感
知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看到月亮,谁能吟几句有关月亮的
诗词?
2.除了刚 才同学们吟诵的这些古诗,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了一首
动听的歌曲《月亮船》,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认真 地听,细细地品,
让月夜的温馨、月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近你我的心田。(播放《月亮
船》)。
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
妈的笑眼弯弯,我们感觉好幸福 !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
到月光下散步,一起走月亮!(板书课题:走月亮)读课题。
【设计意图:轻松的话题导入既回忆了相关知识,又调动了学习
兴趣,产生了情感共鸣。】
师:“走月亮”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
们打开书30页第7课。
二、预习检查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全班分 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指导“载”的读音,
在这里是“运载(zài)”
3.运用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小组交流,全班展
示。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等(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
景有初步的印象)
4.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古诗词,说给同学听。
5.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和阿妈走月亮时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么?
三、自读自悟
默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你都读懂了什
么?
【设计意图:培养孩子总结概括,锻炼他们的自主能力和口语表
达能力。】
第二课时
课时任务:
指导学生朗读与想象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
体验,从 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温馨的
亲情。
初步感知排比修辞的表达特点,并尝试仿说排比句。
教学过程:
一、深读感悟 < br>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这节课,让
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 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
月亮”吧。
(一)感悟问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 我和阿妈走月亮
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画出来, 读一读,品一品,简单写出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二)学生自读批注
(三)小组同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班级展示。(交流时,学生说到哪 里就要让在这个地方有
想法的学生补充说完)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朗读的具体内容随机点拨重点词语。】
预设1.教师预设感悟交流点排 比句:(当孩子谈到其中一个排比
句,引导孩子感知排比句的特点,找出其它排比句,并试着用排比句< br>说话。)
⑴.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
样柔和,照 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勾勒出月光洒满< br>人间,月光下清晰的景物,营造出安静祥和的意境。
师相机指导朗读:指导孩子读出这种安静祥 和的意境,感受在明
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
们手 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⑵.“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 看水塘里的
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 丽清澈的小溪,使
“我”想起了什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想象白
天阿妈 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快乐。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朗读中加深感受。
⑶.“我们走过……;走过……;走过……;走过……”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通过个性化朗读 ,引导孩子理解这段的内容
和意境,(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
的声音,嗅到了野花的香气和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睹了沿
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及闪闪烁 烁的小星星,就像到了仙境一
样。)体会我与阿妈的温馨情感。


小结:语言训 练——教师结合三组排比句引导孩子逐步感知排比
句的特点,并尝试运用排比句说话。(如果孩子仿说有 困难,教师可
以提示孩子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等常用词语说话)
预设2.
当学生谈到,第四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 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
月亮!”(让学生说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流着”一词用了几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
么?(生述)
这句话中为什么用“抱”,而不用“映着”?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 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
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二、拓展阅读
读吴然的《歌溪》:请同学们结合文中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有效练习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月夜中妈妈和我共读
励志故 事,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春天里有我
和爸爸放风筝的身影,早起的山坡有我和妈 妈奔跑的足迹……这伴随
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尝试用一组排比句写下来。
例如:妈妈的爱,是我上学时反复的叮嘱,是我失意时鼓励的目
光,是我生病时关切的话语。
板书设计:
7 走月亮
看到的:

( )


听到的: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随机板书“中心词”】
教学反思:
《走月亮 》是一篇如诗如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既能让文章的
美似柔和的月光一样,缓缓地流进学生的心田又能 让学生理解课文表
达的情感。
一、 想象画面、调动情感。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 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我引导学生
透过语言文字,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 的脑海
之中。我问:“你读这句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这一问题将学生的 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回答缤纷多
彩:“我看到柔和的月光洒在溪面上,溪面是一闪一闪 的!“我看到了一”
条小溪,溪面上银波荡漾;我听到了小溪欢乐的歌声;我闻到空气中
到处弥 漫着山草和野花的清香!”……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
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 ”的美景,此时学生透过文字
看到了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
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
二、听中体会、听中激情。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 ,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
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细细的溪 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
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
“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
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在 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
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


这些句子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画卷。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美,
哪儿美, 怎么美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所配课件,
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欣赏了 月夜的美丽,也吸引了
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兴趣。那柔美的语调、动情地朗读,情、景、
物的 融合,构成了一幅静谧、清凉的月夜美景图,营造宁静的氛围。
让学生深受感染,如临其境。不待教师讲 解,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较
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语感也随之得到培养。
三、联系生活、体验真情。
《走月亮》一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 br>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在学生充分读文后,引导
学生回想自己和亲人一起散步 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感受亲人
的爱。此时学生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 迎
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
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 天上的星星…… 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
步步长大成人。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的潜入到作品 所描绘
的情景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
通过教学,我发现个别学生再体 会月夜的美时,想象仍不够丰富,
朗读仍没感情,这与他们不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关。因此,在课< br>堂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并创设好情境,
让大家一起畅谈与家人的美好 时光。
附:拓展阅读资料
歌 溪
吴 然
这是一条爱唱歌的溪流,村里的人们叫它“歌溪”。
歌溪的水多么清,多么凉啊!它从很远的山涧里流出来,它的两
岸,是浓密的树林。


有一段,它的水是银亮的,闪着光,从长满苔藓的山崖上跳下来,
溅起一蓬一蓬亮晶晶 的水花。它在那里积了很深的水潭。歌溪的这一
段像一个调皮的、不懂事的孩子,它的歌声有点粗野。
顺着一条光滑的石板,潭里的水急速地向下流淌。石板上披覆着
长长的青苔,像鲜绿的丝线,又 像姐姐的长发。歌溪的这一段像一个
活泼的孩子,它的歌充满了欢乐。
慢慢地,歌溪变得文 静起来。它静静地流着,流着。啊!它的水
变得绿盈盈的了,是那掩映着歌溪的团团绿树化的吧?歌溪的 歌声变
得非常美妙。那一路的绿树林里,有无数的鸟儿在合唱。金翅鸟、杜
鹃鸟、画眉鸟,这些 有名的鸟中歌手,自然是最活跃的。无数的鸟的
叫声在鸣啭,这里“咕咕”,那里“喳喳”,一片喜歌! 就是嗓音很粗的大
山雀、白头翁,也少不了要表演一番低音独唱,把“咕嘟噜,咕嘟噜”
的叫声 ,拖得老长老长的。找工雀、布谷鸟的歌声,有时会盖过许多
鸟儿的合唱。不过,谁也不会说它们骄傲。
更快乐的日子,是在夏天。歌溪这时涨水了,可还是那么清!它
打着漩,在水面上泛起一圈一圈 浮雕一般的花纹。脱光衣服,大声笑
着,叫着,我们跳进水里去了,水花溅得老高!本来就活蹦乱跳的歌
溪,响起一片打水声,笑声,喷鼻子声,以及故意的乱喊乱叫声,整
个歌溪越发欢腾了。 < br>我们比赛着游到对面,爬到一片被太阳晒得发烫的大石板上,平
躺着,翻扑着身子,让太阳猛晒! 晒够了,或一个跟着一个,或争先
恐后地直往水里跳。扑通,扑通,歌溪里立即出现许多黑黑的小脑袋。
我们一任自己高兴,在水里翻筋斗,侧身游,仰面游,吼声叫,欢声
笑,虽然被水呛得咳嗽,却 还在撒欢地打水仗,水花在阳光下闪耀!
有时候,我喜欢一个人仰面朝天,躺在水上,任凭歌溪载着, 随
意漂流。我穿过浓密的树阴,柔软的柳条拂着我的脸,无比的凉爽使


我有些害 怕。稍稍闭一下眼睛,穿过树阴,我看着湛蓝的天空,一团
一团的云朵,白得耀眼,在慢慢地移动。两岸 闪着太阳的金光,鸟儿
唱着,知了叫着,同伴们欢笑着。我不由得一个翻身,想一把抱住歌
溪… …
歌溪啊,你给了我们多少欢乐!

3《现代诗二首》
教材分析: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首诗从整
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 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
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花 牛
歌》是徐志摩的作品,将草地里行走的花牛形象巧妙生动地展现。
教学目标
1.认识“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 受童年幸福
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


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一、 谈话激趣,交流导入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 秋
天,谁能说说想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
2.(落叶、丰收)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 是情有独钟的,
在他们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
说一说自己 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
和徐 志摩的《花牛歌》。(板书: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巢、苇、罗、眠、霸、占”并分别组词。
2.分小节读诗文。
三、 范读诗歌,整体感知
出示诗文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
四、自由读诗,理解诗意
1.学生练习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出示诗歌指导读)
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
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出示《秋 晚的江上》。


(1)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 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
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
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板书:归巢的鸟 斜阳 白
色的芦苇 美景) 3.欣赏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
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 示《花牛歌》。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也表现了归巢的
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五、指导朗读,感受诗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4.生谈自己的发现。
六、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


也曾经有过许多 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
(要求:只写一个小节)
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归巢的鸟
斜阳 美景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白色的芦苇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
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 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
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
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从孩子精炼的发言中,我发现孩
子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 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
了。我想,此时孩子们心中已经积淀了一定的情感。围绕诗歌的中 心,
让孩子对各种新诗内容的细节(关注诗的字、词)进行进一步的感悟。
一节课就在琅琅的读 书声中悄悄地的过去了,通过诵读,感悟讲解,
分析,孩子们对儿童诗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 体验在读中
得到了升华,孩子们的情感通过读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足之处:
但因 为课的容量较大,一心想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个比较系统地了
解,自己时间观念又不强导致了效率不高,看 来,还是要赶紧跟上时
代的步伐,严格要求自己,上出实用高效的创新课。


4《繁星》
教材分析:
《繁星》一课是文学大家巴金所作,具有语 言生动传情、用联想
和想象来写景状物之特点,是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学的短小精悍的佳
作。文 章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三个片段,状
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 点观看繁星的情景,书写了“我”由此产
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好享 受。
整篇文章意境高远,如诗如画,极富感染力,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可以
挖掘,为情景教学 提供了契机。它段落结构大体相同,脉络清晰,文
笔清新,语言流畅,写作方法独特,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是对学生进
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内容,体会作者的丰富感情;
2、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
3、学习欣赏名家优美诗文,提高阅读兴趣;
4、了解有关巴金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
复朗读中理解课文,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3、理解作者看繁星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
1、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恰当地表达感情;
2、掌握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2、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晴朗的夜空,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 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你能用上一个词语或一两句话说一说吗?(群星璀璨、群星密布、星
光灿烂 、星光点点)
2、仰望星空,繁星点点。(板书:繁星)。这些夜的精灵,在一
位作家的眼 中,是极富生命极有情趣的。每每看着他们,作者都会产
生不同的联想和想象,这位作者就是——现代著 名作家巴金。
【设计意图】了解繁星在学生的眼中是怎样的,在作家的眼中又


是怎样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2、检查预习:出示PPT作业: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3、教师通读课文,学生理解词语;
4、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认识文中生字词,更快速并正确朗读课
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 br>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哪些星空美妙的景色?
——捕捉课文中精彩的句子?繁星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各段描
写之间有何关联?
——找出作者三次看星的时间、地点。从文中找找描写三次看星
星的情况和感受的句子。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
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想象繁星在星空的景色,引导学生更深入了解繁星。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按时间来划分,作者对夜晚的观感怎样?


b.对星空的认识,作者有着怎样递进的感受?
c.小组之间合作探讨,按“ 从前”、“三年前”、“如今”的顺序,找出作
者在每个阶段对星空的感受?
d.文中渗透作者对繁星漫天的夜空什么样的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讨论内容:
从时间、地点、感官、认识总结出课文内容,从而完成表格。
时间
从前
地点
家乡庭院
对夜色的观感(虚感) 对星天的认识(实景)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密密麻麻的繁星
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
的,
三年前 南京住处 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星群密布的蓝天;认得一些星
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星


如今
海上
(每晚)
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把它们认识的很熟了
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深蓝色的天空悬着 无数半明半
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昧的星许多认识的星
海上
我霎眼……现在睡在母亲的
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
个巨人还在奔跑呢。 (有一晚)
怀里了。
2、研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品味三次写观星感受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四人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作者在课文里,写的是三次看繁星的感 受,流露出对星天
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交朋友(更
亲切) →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温柔
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 就是为了表达他对自然的
热爱,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的真挚感情
屏幕展示课件P12-14页面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总结出与正确答案相近的回答。
3、点评总结:
(1)学生小组抽取学生回答:从前在家里、三年前在南京、现在在
海上,作者的心理,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回答问题)
(2)重点段落:对修辞手法运用的描述赏析。
【设计意图】结合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学生对繁星的了解多少,
不懂的可以小组讨论。
五、课堂总结:
1、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文章之所以有
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
丰富的联想,虚实结合。
2、夏天的夜晚,面对满天的繁星,你产生过哪些联想和想象呢?模
仿课文的写法,描述一段你曾经在 夜晚眺望星空的情景,写出你的感
受。
六、布置作业:


掌握本文字词。
板书设计
繁星
从前 家乡庭院 密密麻麻的繁星
三年前 南京住处 认得一些星星
如今 上海 看清了巨人
教学反思:
我们现在学习的《繁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是巴金先生,这篇文
章 通过对作者看到的不同的繁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的热爱,因
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针对自读课文的 教学要点我在这节课的教学活
动中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与步骤:
因为对于星空来说,每个学 生都能够天天看到,在日常的生活中
对星体也有一个大略的认识,但是学生们对于星空又不是很清楚,它
离我们还是太远了,而且现代的人们对星空的认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我在课前就上学生在 夜间观看一下星空,认真的看看我们平时以
为很熟悉的星空有什么奇妙的地方,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我先让 学生们
自读课文,对这篇文章的描写有一个印象,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充分运
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 ,播放在网络上找到的有关星空的画面以及对星
空中一些现象的科学的解释,学生们对这些知识充满了兴 趣。在播放
多媒体之后我引导学生们对于课文的内容进行讨论,找出文章中所运
用的修辞手法有 哪几种,都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比喻、拟人
句体现了什么 样的感情,你认为文章中那些句子写 的最美,等等,


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的高,我因势利导又让学生模仿该文的写作方式,< br>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篇 小文章,学生们的学习得以了巩固。不过
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把 握上还有些要改进的地方,因为在这节
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时间安排的比较紧的,留给学生们进行自主思 考
和学习的时间并不太长,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定负面的影响,在以
后的教学中我要合理的分 配时间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及思考的时间,让
学生们学习效果更好,同时也使自己能够具有更好的驾驭课堂 的能力。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材分析:
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本教学设 计力求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
童话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活动中,有所思
考,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安徒生写的童
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件出示课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自由表达。)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同学们都很善于提出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
课文。首先,让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课件出示作者资料)
1.咱们再一起来学习一下本课的生字。(课件出示生字)
2.下面请同学们自读一下课文。


3.课件展示要求:
(1)那粒最小的豌豆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拿出课文标上段
号。
(2)学生读 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豌豆是怎样长大的?小姑娘又
是怎样长好的?小组合作完成填空。
小豌豆刚到长满青苔的窗台上住下时,小姑娘(病得可厉害了)。
小豌豆长出了小叶子,小姑娘(心里真高兴)。
小豌豆沿着线猛劲儿长,小姑娘(脸色好多了,还能自己坐上一个
钟头呢)。
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小姑娘(脸上放出健康的光彩,眼
睛发着亮光)。
三、细读童话,理解内容
(一)边读边思体会情感根据板书提出问题。
学到这里你 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提问并通过重点研读课文段
联系上下文阅读解决问题。随机朗读。
( 让学生体会到: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姑娘的愿望,使她鼓励
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惊 喜的感情)
(二)想象说话:小姑娘看见了绿色心里真高兴。小豌豆爬上了
窗台看见了小姑娘 。小姑娘看见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心里真
是高兴极了。小姑娘对小豌豆有着怎样的感情,小豌豆 又是怎样说的
呢。
独立说话练习:小姑娘对着小豌豆微笑。学习、段理解作者对五
粒 豌豆的两种态度小结。当小豌豆开出嫩红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
之花也随之绽放了。


四、总结全文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
受到奉献爱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
将处处充满爱!
板书设计: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小豌豆:爱……
教学反思: 1.一节好的语文课最大的魅力是什么?莫过于能吸引学生,让学
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整节课 我都饱含激情,以自己的情感感染
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2.不足之处是重点词句的理解这 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教师
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处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学习和提高。

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 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
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 了飞机在夜间安全
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
逻辑性强, 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
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 的主要问题。第
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
验,结果证明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


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 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
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
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设计理念】
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说过:“缺少阅读,对语文 教学是釜底抽薪;
缺少阅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学生语文能力的养
成,是学 生在自身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阅读活动中
的“读”并不是浮于表面的泛泛而读,读 中要有思,读中要有悟,读
中要有问,读中要有比较,读中要有发现……以“读”为经,以“练”
为纬,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
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 、障碍
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 理解飞机夜间
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善于提问、
乐于探究的兴趣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悟和体验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弄清蝙蝠探路和飞
机夜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蝙蝠夜间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有关仿生学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 读写“蝙蝠、清朗、捕
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
荧光 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 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巧设悬念
1.出示“蝙蝠”、“ 雷达” 两个词 语,多媒体出示蝙蝠的图片,说
说自己对蝙蝠的了解。出示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图片,说说飞机在夜
空中是怎样飞行的。
2.质疑:飞机(雷达)和蝙蝠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它们之间
有什么关系呢?在题目上加上 “和”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导入,激发学生
的兴趣, 将学生引入学习。启发学生质疑,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
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生活中,为学生学习 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扫除障碍,了解文意
1.提出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初读课文,检查反馈。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PPT出示生字词:蝙蝠、清朗、捕 捉、飞蛾、蚊子、避开、敏
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
3. 各自说出识记字的方法,提出难写的字,提醒注意“揭”、“避”
的字形。
4. 初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出归纳的方法。


(3)师小结归纳主要内 容的方法:可以读全文扣住课题归纳,
也可以联系课文重点归纳,还可以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归
纳。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
生归纳概括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三、突破重点,弄清联系( 学习1-3自然段)
1. 默读1-3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2. 出示过渡句:“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可以安全飞行呢?原
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齐读。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理解“启示”。
2. 填空: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 ,
解开了蝙蝠 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
上 ,解决了飞
机 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
1. 抄写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
间的联系。
2.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善于提问、乐于探究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填空)


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 ,解开了蝙
蝠 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
上 ,解决了飞
机 的问题。
模拟体验:让学生在教室里走一圈,走完后说说感受。(提醒学生
要注意不能碰到任何东西。)
3.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蝙蝠飞行本领高超的句子。
4. 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 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
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找出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在夜间飞行高超本领。
(2)找出文段中一个关联词语(“即使……也……),读读原句,
体会关联词的作用: 利用关联词语可以体现蝙蝠夜间飞行的技巧高
超。
(5)蝙蝠夜行的本领真厉害!指导用赞叹、佩服的语气朗读。
5. 蝙蝠真聪明,科学家更聪明 ,为了弄清楚“难道蝙蝠的眼睛
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个疑问,科学家< br>做了一系列试验。
【设计意图:体验式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
引导 学生在读中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加深理解和体验。
二、科学家试验,弄清联系
(一)学习第4、5、6自然段,了解科学家的试验
过渡:蝙蝠真是太厉害了!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
1.自主学习,快速默读课文4、5、6自然段,画一画三次试
验的过程。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完成表格。


试验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实验证明









3. 小组派代表汇报,复述试验过程。(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
4. 师结合课件演示。
5.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出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
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引导理解 “配合起来”: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
可的。
【设计意图 :凭借教材,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间合作、交流,
探究,使其在活动中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人。】
(二)学习第7自然段,解密蝙蝠探路的秘密。
过渡语:我们明白了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到底
它们是怎样配合呢?
1.自由读第7自然段,思考问题。
2.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
3. 练说:出示文字片段,口头完成填空:
蝙蝠的 里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一遇到
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 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
的方向。
4. 原来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就是用嘴和耳朵配合,通过 发出和
接收超声波来飞行的。为了解开这个秘密,科学家容易吗?(不容
易)文段的哪一句让你 体会到这一点的?


(1)比较句子:
▲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2)从“反复、终于”你感受到什么?
(3)指导说一句话,用上“反复、终于”。
5.指导读,把科学家的艰辛读出来。
(三)学习第8自然段,揭开二者联系。
过 渡:科学家发现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并模仿它,给飞机装了
什么?(雷达)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 蝙蝠之间到底有什么
联系呢?
1.学生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第8自然段。(课件出示
自学提示)
(1)边默读课文第8自然段,边用“ ”划出重点语句。
(2)仿照板书上的蝙蝠探路图,画一画雷达工作的原理图,并
口头说出雷达的工作原理。
2. 对比两个示意图,得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
出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
(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三、总结升华,激趣拓展
1. 小结课文,引出资料袋
2. 默读“资料袋”,填写: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
发明了( )。
3. 说一说:我从( )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


( )。
4.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大纲指出:“要注意课内和 课外的联系。”以多次的句式练习扩
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把学习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推荐课外书籍:《开心小博
士——奇妙的仿生学》
2. 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
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板书设计】




















































6蝙蝠和雷达
嘴 ))))))))
超声波
(研究)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
(启示)
天线 ))))))))
(发明) 雷达 无线电波 障碍物

荧光屏((((((((
教后反思: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 清蝙蝠的嘴和耳朵
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
间的关系 。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
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 虑,精心设计如下:
一、 自主学习
在这堂课的导入中,我用PPT课件先后出示蝙蝠和雷 达的图片,
强调蝙蝠和雷达的关系,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中突


出了蝙蝠和雷达的地位和联系,使学生生疑,激起学习兴趣,同时抓
住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这一关键点, 为教学的全面展开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 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3-6节课文,亲自< br>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
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 我将准备好的表格发给学生,分小组讨
论填写。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 路不是靠眼睛。它
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
极性高, 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二、突破重点
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 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
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
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我紧紧围绕科学家的三次试验和由蝙蝠
受到的启发,发明雷达入手,反复 请同学们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读课
文,再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并激励学生根据< br>课文内容绘制简笔画。之后,请一名学生上台绘制,让该生当小小科
学家,为大家介绍蝙蝠是怎样 依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 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
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
的资 料。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一
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了收集整理资料的 能力。

7《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学说明文,主 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
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和灿


烂前景。文章采用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体现出了20世纪人类
利用科 技取得的非凡成就;为了增强文章语言的生动性,文章还运用
设问、引用等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
意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
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 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游戏导入: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比眼力”,请大家看课件,把你看到的
事件、事物大声、快速、准确地说出来。(课件播放人类登上月球、
人造卫星、程控电话、高速火车等 画面)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出现了这么多新生事物,人们发现了那
么多新奇的东西,有人就把20世纪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第29课。师板书 ,生读题。
2、质疑课题:
“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人们为什么称20世纪是“呼风唤雨 的世
纪”?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二、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2、课件出示生字词,指生读,注意纠正易错字 的字音。如“潜”
读二声,不是三声;区别“驾”与“架”的字形、字义;注意“幻”左半部分
的笔画。
3、交流自读课文体会:通过自读课文,你了解到什么?还想知
道什么?
三、品读体验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 雨的世纪。是谁来呼风唤
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分
组 朗读,感悟设问句的作用。
2、读句子体会“发现”和“发明”、“改观”和“改变”两组词语的不同意
思。
3、再读课文,为人类创造的奇迹而自豪。
(二)学习第3、4自然段
1、二十世 纪前后,一边是漫长的百万年间,一边是短暂的一百
年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分别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默读 课文三、四自然
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2、交流句子,第三自然段中你画了哪几句话?课件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 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
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 们只能在神话
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3、师 引读:那时候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能不能联系我们的现实 生活进行补充?(引导学
生理解“农耕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4、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 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
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都有哪些美好的 愿望、
幻想?
过渡:百万年中,这一切只能是幻想,人们只能在幻想中艰难度
日。但 是,在20世纪,仅仅一百年的时间中,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
5、依照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
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 < br>6、短短的一百年,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变为人们带来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所以,作者在第三段话的 最后引用了诗句——(齐读)“忽如
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多么意想不到的惊喜!面对这 一
切,你有什么感受?
7、指导学生朗读3、4段,体会科技进步带来的喜悦。
(三)学习第5然段
1、朗读第5自然段。
2、理解伯特兰•罗素所说的话和“科学正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
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这两句话的意思。
3、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由畅想、
讨论,畅想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们的未来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4、小结:正是这些发明和创新,使我们的生活 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让我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让未来在我们手中变得更美好。


四、巩固延伸
1、科技的发展是如此迅速,21世纪又会是一番怎样的天地呢?
学生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2、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
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 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
奇思妙想》。
第二课时
一、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复习生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词,小组同学互读。
2、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三、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同学提示哪些地方易出错。
2、教师重点指导:“赖”、“幻”、“潜”的写法。
3、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小练笔
全班交流小练笔《畅想未来》,互相品评,再次体会文章的说明
方法和表达特点。
五、作业超市。
搜集资料,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的剪贴报或手抄报。

板书设计:
7呼风唤雨的世纪

改观 改变
现代科学技术 人类生活
发现 发明


8.《蝴蝶的家》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 构思独特,以问题与线索为线,
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具有的善于思考、长于
观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第一、 第二自然段用近乎相同的段落结构,
反复咏叹,直抒胸臆,将作者对蝴蝶的担忧与关爱毫无保留地呈现在
读者面前。一是对自然环境的刻画。天低、云黑、电闪、雷鸣、雨骤、
风狂,瞬间仿佛所有的地 方都浸在风雨之中了。二是对蝴蝶的刻画。
轻盈纤巧、圣洁无暇、柔若无助的形象,再加上拟人手法的使 用,“载
不动一个水点”等,不由得让人心生怜爱之情。而排比句的运用,更
让这种情感层层推 进。这两个自然段中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弱小的生命
之间的强烈对比,使得作者的想法、疑问更为合理,担 忧与关爱更为
合情,更易化为读者的所思、所感。第三、第四自然段则又以作者的
一遍遍设问、 猜想、找寻、否定“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勾勒出一幅
幅洋溢着浓郁关爱之情的画面。将急切担忧之情 融于如诗的田园风光
之中,使文章平添了几分美感。句中分号的连续使用也见作者的良苦
用心, 一个个猜想,又一个个否定,于列举中增忧虑着急之情,于否
定中见作者的关爱之意。第五自然段则描述 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孩子
的思考。孩子的猜想充满了肯定,“一定藏在”、“一定美丽而香甜”、“一< br>定是这样的”,表达了对蝴蝶美好的祝愿。至此,也隐隐让我们感到,
作者与孩子一样,拥有着一 颗纯真、善良、美好的童心,正是这童心,
使他更多地关注弱小的生灵,关心无助的生命。文章最后以苦 寻而无
结果作结,给人留下了无尽遐想的空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撼、盈、玷”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雀”,会写“避、撼、
喧、嚷 、盈、玷”6个生字,在语境中理解:吼叫、震撼、喧嚷、雨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合,感 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在读中加深对词句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蝴蝶的怜惜,激发学生关爱弱小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拟人、排比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应用。积累优美的
词句。
课前准备:蝴蝶课件。
敎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放视频)同学们看,在阳光下,蝴蝶在快乐地飞 舞着。那么下
雨的时候,别的小动物们都回到自己的家,蝴蝶的家在哪呢?这节课
我们就跟随作 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板书课题:(24蝴蝶的家)齐
读课题。
(设计意图:有声有色的动画导入,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为
课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
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刚才同学们读课文都很认真,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词。


躲避 震撼 喧嚷 轻盈 玷污 家雀
(设计意图:词语的反复朗读一方面是为了在读中理解记忆,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 你能不能从书中找出“雀”的另一个读音呢?“家雀儿”和“麻雀”
是同一种动物,为什么它们读音 不一样呢?
3、下面我找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从文中
感受到作者怎样的 心情?(着急)
(设计意图:采用不同的形式读书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让
他们喜欢读书 ,乐与读书,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知)
三、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下面同学们看阅读 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
思考: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呢? 勾画
出有关的语句多读几遍,抓住重点词语写写感受并与同学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品读的 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的时候,此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 学生的
学习伙伴。在此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
张扬个性。教师为 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
在愉快的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受到应有的教育, 与作者的情感产
生共鸣。)
2、学生自学、交流。
3、学生汇报。
预设:
(1)第一自然段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因为天气非常恶劣。
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天气恶劣?
吼叫:大声地叫。文中指什么在吼叫?(风声、雨声、雷声交
织在一起的声音。)


震撼:震动、摇动。课文中把什么震动摇动起来?(大地、世
界)
雨幕:就像覆盖在天空上面的大块的布。为什么说雨成了一块
布?(因为雨太大所以 形成了一块布。)为什么说雨幕斜挂着?(风大)
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你到过哪些喧嚷的环境 ?这里是指谁在
喧嚷呢?(雨点)“喧嚷”在这儿又说明了什么呢?(雨点密集,雨大)
用的什 么修辞方法?(拟人)谁能说个拟人句?
作者用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 让人听
着心惊、看着害怕!谁能读一读这段?读出作者描写的这种场面。
(看视频)“山雨欲 来风满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
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黑压压的天空,乌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 着跟头,
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瞬间整个世界都沉浸在狂风骤雨中,这样
糟糕的天气,这不 是……(难为蝴蝶吗?)让我们怎能不为蝴蝶着急
呢?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天气的恶劣及作者为蝴蝶着急 的心情,先听
老师读一读。谁还想读?
(2)这么恶劣的天气,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哪些句子说明
了蝴蝶经受不住这猛烈的风雨呢?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从这段话中体会到蝴蝶怎样?(轻盈、素洁、柔弱)
轻盈: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一个水点能
有多重,蝴蝶都载不动,足见它的轻盈。
素洁: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素洁,一点水都不能玷污上的;
素洁:素雅而洁净。玷污:弄脏。
柔弱:它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比一片树叶还
无力,足见它的柔弱。
蝴蝶这样轻盈、素洁、柔弱,想象一下,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


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什么 样的结果呢?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彩粉会被雨水冲
刷,失去原有的 美丽;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 啊!同
学们,说到这里,我们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指导朗读: “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
着急。”(读出关心、爱护、心急如焚的语气)
这一段中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排比、反问)练习说排比
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第一自然段作者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我们写文章时也要
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方法,使句子更生动 ,更形象。
谁再读一读这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蝴蝶的轻盈、素洁、柔
弱,又是怎样表现他 为蝴蝶着急的?
恶劣的天气与柔弱的蝴蝶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一想起来就为它
们着急,那蝴 蝶的家究竟在哪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我们继续交流:你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读到了作者为蝴蝶担心的
急切心情?
二、交流
预设一 (第三、四自然段)
1、但是,一位小朋友非常确信地说:“ 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
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不过它们的家在哪里呢?人家的屋宇里从没有见过有蝴蝶来避雨;麦田里呢,也不能避雨;松
林里呢,到处是水珠滚坠;园里 的花是它们的家吗?花儿自己已经被


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他们藏身呢?就连老树 干的底面,也是
顺水下来,湿漉漉的。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2、它们 的家会不会是在桥下面呢?这也未可知,但是有一点可以确
定:这里从们见过有蝴蝶落到石头上的呀!那 它们会不会藏在树叶下
面?这倒有些说得过去,但我也从没见过蝴蝶在树叶下面避雨呀,而
且树 叶也经常被风吹得翻转不定,被雨冲刷得透湿,它也不像是蝴蝶
的家呀!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切入文本:
三段中作者在寻找蝴蝶的家,还有那一段也描写了作者在找蝴
蝶的家?我 们把三四段放在一起来读可以吗?
(一读:想象田园画面中没有蝴蝶的踪影,体会作者的着急。) < br>师:默读三四段,看一看作者都去哪里找寻蝴蝶的家了?(屋
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 、桥下、树叶下面……)
师:出声朗读三四段,边读边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心情
又是怎样的?
生描述画 面:脑海里依次闪过雨中的屋宇、麦田、松林、园中
之花、老树干、桥下、树叶下面……可是哪里也不见 蝴蝶的踪影。心
里很着急。
带着你的体会读朗读三四段,我们大家和你一起去想象,去体
会。
师:作者作了这么多种假设,下雨的时候,蝴蝶是躲在这里吗?
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生说。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
怎么样?


我们都应该睁大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运用你聪灵的耳朵去聆听,像
作者一样,置身 于、置心于大自然,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
(二读:抓住最能表现作者失望的词语,体会作者苦觅而无结果后的
急切心情。)
师:再默读三四段,你觉得哪些词语最能表现作者失望和急切?
从没见过……也不能……到处 是……怎能……就连……也
是……真为,从没见过……也从没见过……也不像是……真为。
师:朗读时该怎样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些词语,才能表达出作者的失望
和急切呢? 请一生读。
(三读:对比三四段,体会作者对雨中蝴蝶的担心越来越深,简直无
法排遣。)
师:三四两段都描写了作者在寻找蝴蝶的家,两段中作者的心情有什
么不同吗?
第四 自然段中作者的心情更加着急,对蝴蝶的担忧越来越深。因为找
了那么多地方都找不到,就会越找越着急 。因为作者寻找的更细致了,
似乎就要找到了,可是仍旧没有见到蝴蝶家在哪里,所以更加着急了。师:你是从哪儿读到的?(这也未可知,这倒有些说得过去。)
师:这足见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越来越强烈,简直无法排解了。
体会着读第四自然段。指名读。
过渡语:继续读课文,你还从哪些词句中读到了作者为蝴蝶担 心的急
切心情?(或文中出现一段小女孩儿对我说的话,从中你能读到作者
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 情吗?)
预设二(第五自然段)
一个女孩儿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 飞,
它们是那么高兴,那么鲜艳。我想,它们一定是藏在一个秘密的家里,


它们 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不像家雀似的,一下雨就飞到人们冒着炊
烟的屋檐下避雨。一定是这样的。”(读 )
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
师生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表
达对蝴蝶的祝愿。
切入文本: 从这些话里你能读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吗?
(作者去小朋友那里寻找答案,得到安慰,作者特别 希望蝴蝶有一个
安全的家。着急担心的人都渴望得到安慰。)
过渡语: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 心情最终得到排解了吗?你是从哪儿
读到的?(设计意图:读中加深对词句的理解,借助读升华情感,借
助读体会难以言说的意境;读与交流中发挥想象,形成意境,同时培
养学生主动表达与耐心倾听 的良好习惯,在分享学习成果的愉悦过程
中,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预设三(第六自然段)
她的话说得倒是不错,但我却总没有见过下雨时的蝴蝶到底藏在
哪里。谁要是能说给我,我就不 着急了。(读)
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说出善于观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爱怜。)
板书:关爱生命 心系自然(点明主旨)
三、拓展,升华主题。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你有新的想法告诉作者吗?
怪不得人们都说孩子的心是最纯洁、最善良 而且生着翅膀的。你
们和作者一样关爱弱小的蝴蝶,带着好奇进行了一番探索。看来,有
疑问就 有探索,探索者的脚步不只在遥远的太空、离奇的想象和神奇
的科技中,还可以在哪里?——就在我们的 童年里,在身边的观察中。


让我们选择做一个探索者吧,世界会因为我们的探索变得更加 多彩和
奇妙。

板书设计:
8蝴蝶的家
着急 猜想
关爱生命 心系自然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构思独特,以问题与思索为线
索,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的表达了作者
对幼小的生命的关爱之情。 < br>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是以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
学生将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 相结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
美,通过反复诵读,齐读、领读、师生配合读、分读,去体会作者对< br>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并抓住重点词句去品读悟情。让学生围绕“你
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 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这一问题,让他
们交流讨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并画出重点词句结合上下文理解, 写
写自己的感受。利用各种方法让学生体会文章的主旨,孩子们猜想着,
朗读着,用他们的理解 的、同情的感情为蝴蝶畅想着他们可以躲藏的
家的地方,这是多么无私的、善良的想法呀。情感得到了升 华。
在这节课的处理上,有几方面做的不好的地方,需要课后多研磨,
加以改正:
1、在理解“喧嚷”上处理的有点毛躁,可以不出示雨天的图片,直
接问孩子。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时 候我们体会过“喧嚷”的状态,谁
大声喧嚷过?学生们说了自习课上、体育课上等的大声喧嚷的事情,< br>来体会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更好的从密集的喧嚷体会到雨的狂暴,


体会到天低、 电闪、雷鸣、雨骤的恶劣环境,从而感悟到作者为蝴蝶
担忧与焦急。
2、又如在理解蝴蝶“轻 盈、素洁、柔弱”时,通过出示蝴蝶的图片,
让孩子体会出蝴蝶的身体是那样的柔弱,翅膀是那么的单薄 。教师还
可以适当补充蝴蝶的翅膀能承重多少,一颗雨点落下来就相当于两个
保龄球落在我们身 上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再去想一想,这样轻盈、
素洁、柔弱的蝴蝶在那样的大雨中简直让人不敢再想下 去了,真是让
人着急。
通过对本次课文的教学,我有一个深深的体会那就是课文精美
的语言会使我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我们会在不知不觉地美读中对自己
的情感进行洗礼,将我们带到美丽 的世界--书的世界并从中得到收获,
这就是学习语文的妙趣所在,会把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带到语文的情 境
中!

9.《古诗三首》
《暮江吟》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在去杭州上任
的路上,看到江上从日落到夜晚这一段时 间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深
秋季节美景的喜爱之情。诗中描绘了两幅画面:残阳斜照和新月明露。
其中“铺”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夕阳的柔美,而“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动幻
之美更令人陶醉;“可怜”一 词恰恰表现了诗人对夜凉如水,“露似珍珠
月似弓”这一静美景色的热爱和留恋。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 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
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
是《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
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
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 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
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
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 这首古诗。
3、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
配乐范读。
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 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
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 没有
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 (红色)所以
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令人爱 惜。今义:令人怜悯。用“可爱”代替“可怜”,
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
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爱啊!
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 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九月初
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可爱?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诗……)
4、诗意理解:
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②诗人看到了哪 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
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三.研读悟诗情
1、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这首古诗,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
南独特的美景!
再读古诗,你最欣赏哪几句?在这句子中,你欣赏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第一、二句
①生汇报。
A、“残阳”
“铺”——联系下文的“半江红”理解。
出示句子比较:

一道残阳照水中

(用“照”太俗)


一道残阳射水中

(用“射”不符合残阳的特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

(用“铺”形象地表达了霞光几乎贴着湖面铺撒过
来地样子。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看图体会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
B、“江水”
“瑟瑟”“红”——这是怎样的绿,怎样的红啊,能用上“仿佛”或者“好
像”说一说吗?
②你们说的真美。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
师相机指导读后,男生齐读。 )
第三、四句
①生汇报。
A、“露珠”——“珍珠”。(比喻的手法)
B、“月亮”——“弓”。(看图。用形容词描述:晶莹剔透的珍珠,
精致小巧的弓。)
②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

(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
后,女生齐读。)
四.吟诵入诗境
1、

你们读得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九月初三那一天的
美景啊!请 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
声中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 ,江水缓缓流动。我
静静地站在江边,只见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光
色瞬息 变化,江水一半是碧绿的,另一半则是通红的,整条江简直就
像一大块美丽的宝石!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 ,只见那弯弯的月亮悄悄
地挂在树梢上,像一张精致小巧的弓。那江边的花草上已经爬满了圆
滚 滚的小露珠,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它们难道是从天上溜到人
间来玩耍的星星吗?


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
来。(指名读——齐读)
3、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者,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准备(背诵)——全班交流 (配乐)。
五.延伸展诗兴
我们的家乡很美,我们的江南很美,其实我们的祖国山河, 我们
的大自然到处都很美,有很多诗人也都赞美过我们大自然美丽的景色,
今天我们就来一个“ 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
累的古诗多。
六.课外作业
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写景的古诗词,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自己
喜欢的诗词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可以 编成一个小故事,看看这些
诗词又蕴涵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悟呢?
板书设计:





残阳


江水

瑟瑟


可怜
露珠

真珠



《题西林壁》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游历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在诗中,作者通过对 庐山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抒发了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慨,其实就是告诉了我们这 么一个道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
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 基本步骤,即:读——解
——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
生 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够默写出来。
2、教会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懂得诗中蕴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
清”的道理。
2、培养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够将全诗背诵并默写下来。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体会诗中所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 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在古代有
许多诗人都曾以山水为题作下了很多诗。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并请你来说一说,你看到的图片会想
起哪一首诗呢?
图1:(配乐)《望庐山瀑布》
图2:(配乐)《望天门山》
2、同学们的朗诵呀与诗中描写的景色一样美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描写风景的古诗。
这首诗是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经过庐山时所写下的。
诗的名字叫作——《题西林壁》(ppt出示课题和作者)
二、解题
1、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注释,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设想: 可能有同学不懂“题”的意思,可让同学们先组词,比如“题
目”“题写”“问题”等,结合古诗,选择 正确的译义。)
3、板书课题意思: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文。
三、了解诗人
1、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诗的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2、本文是苏轼经过庐 山时写下的游记诗之一,同时所写的游庐山诗
还有7首,《题西林壁》是他所写的最后一首,这首诗是他 游遍庐山
之后带有对庐山全貌的总结性的诗。
四、初读诗文,感知节奏
1、下面就 请同学们打开书赶快来读一读,听清老师的要求,自由读
故事、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开始!(师 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要求:同学们在听时要注意老师的节奏,在停顿的地
方用“”作上标记。(PPT出示节奏)
3、全班朗读,教师纠音。注意卷舌音平舌音的正确读法。
4、鼓励个别起来展示读,大家一起纠音、评价。
过渡:同学们已经会读这首诗了,但是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吗?下面
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意思
五、学习第一、二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猜想诗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同桌间互相说说你猜到的这两句诗
的意思。
3、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横着看,庐山是一 条山岭,
连绵不断;侧着看,庐山却变成了一座山峰,高大陡峭。从远处看、
近处看、高处看、 低处看,景象都各不相同。)
4、在这两句诗中,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庐山千姿万态,从每个角度都看到不一样的景象。(有岭又有峰)
5、延伸:学到这里,你是 否想起,我们在上一学期也学过这种描述
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发现不同的样子的文章?
(引导学生说出《画杨桃》中的话:“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
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
6、谁来把庐山不同的景象画一画?(给时间让学生作画,画完后展
示、评价)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过渡:就那么一座山,为什么作者会看到好多不同的景象呢?(引导
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六、学习第三、四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请你根据注释猜想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3、请你说一说,在这两句来应该注意哪些字的解释?
识:认识;清楚。 缘:因为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4、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认不清庐山真实的景色,是因
为我就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七、深入体会
1、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为什么还说“不识庐山真面
目”呢?
(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3、教师 归纳:诗人觉得没能够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本身就处
在庐山之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 山之外,从高处鸟瞰,
就能认识到庐山的全貌了。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前两句与后两 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前
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八、拓展
1、从这首诗中,你觉得作者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教材分析:生或会回答“看景象要看全面”、“看待事物要讲究方法”、
“ 不要置身在景物之中只看它的局部,要站在高处看它的全貌”、“ 从
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发现”等)
教师作归纳: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当局者迷,旁 观者清”。就像在平
时的日常生活中一样,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


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即:我们要想对
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 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2、谈感受:你能不能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平时遇到 的“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
九、熟读背诵、默写
1、请你把自己当做诗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练习背诵
⑴同桌间互相练习背诵。
⑵分组竞赛背诵。
⑶师生互背:
①教师出上一句,学生对下一句。
②教师说意思,学生对出相应的诗句。
③将诗句顺序打乱,让学生衔接上句或下句,做到倒背如流。
⑷谁愿意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你的背诵?
⑸自评、共同评价背诵情况。
3、练习默写
⑴先说一说,在默写时要特别注意哪个字的书写?“峰”不要写成“锋”,
“各”不要写成“个 ”,“缘”的右边上头不要写成“互”。
⑵学生练习默写。
⑶谁愿意上黑板来展示你的默写?
⑷共同评价默写情况。
十、总结、延伸
1、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⑴指名作答诗句的意思。
⑵指名谈出诗中包含的道理。


⑶谈一谈你对庐山的了解。
2、提升 感情:从诗中,我们知道,庐山是一个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的自然景观,所以苏轼通过多个角度、细致地 观察了庐山,并用简洁
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它的奇特景象。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像诗人一样,
对祖 国的美丽河山有所感、有所悟,将你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十一、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 横看-----岭
远近高低各不同
侧看-----峰
不识真面目 当局者迷
只缘在山中 旁观者清
《雪梅》
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 说理
精辟深刻,很有启示性。当属精品,值得一赏。尤其评梅之语, 入木三
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 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 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赏雪梅
1.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史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


欣赏。(放图片)
师:美吗?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
回答。
师:说得对! 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
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 者。可是,雪
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
中去探个究竟 。
2. 板书课题。“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
1. 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诗读正确。
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 认读标拼音的字。
3. 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 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 去掉拼音指名读。
6. 当小老师领读。
7. 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 自己读,读出节奏。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
来了。
9. 男女生接读。
10.
11.
12.
13.
14.
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齐读。
背读。
领背。
同桌互背。


15. 齐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 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 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 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
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 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
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 悟道理。指名说。
师: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板
书)。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 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也各有所
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 br>彼短,靡恃己长。”
6. 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梅坡,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梅坡”
应该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因为历史关于他的记载很少,
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原名是什 么。虽然不知道他的原名,但是他
的作品却流传千古,成为不朽诗篇,来看他的第二首《雪梅》诗。
2.师读诗,简介诗意。
3.生齐读。
4.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 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


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 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
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5.我们的 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
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6.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
天开,它 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
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
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
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
课。
五、 板书设计
雪 梅
雪白梅香
各有所长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
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
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 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
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 其
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
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 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
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 铺垫,
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 何,


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
带着 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 的
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
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 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10.《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怎样爬
的秘 密。文中不仅讲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样子,以及怎样“爬”等知
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这种藤本 植物特有的生活习性。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
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文中用三个
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 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
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
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 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教学,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 能往高处爬。这
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
的脚》。
二、理解课题,了解文章背景
①、本文的作者是谁?(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 绍钧。中国
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江苏省苏州市人。选入
小学语文课本中 的文章除《爬山虎的脚》外,还有《记金华的双龙洞》
《小青石》等。)
②、读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的题眼是什么?读了课题你想说
点什么?


③、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 字
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愿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

(2)指导生字写法。
叠 (下面是“且”);逐(“半包围”);虎( 第三笔“﹁”等)
(3)掌握多音字。

(4)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1、2两段
1、读第1、2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 什么?爬
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嫩红到嫩绿,
一顺儿,铺得均匀 ,不留一点儿空隙。)
2、思考: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爬山虎长得茂盛和它
叶子的美丽这两个自然段? < br>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
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 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重点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
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学习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
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
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2、汇报交流,自由发表见解
预测交流:一,
①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 ,好看得很。)请你读出风
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②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 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
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③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
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④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
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
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 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
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预测交流:二,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
文是怎 么写的?(出示课件:图片)
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
很细。)
这样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
预测交流:三,
①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 “触、巴、拉、贴 ”“一脚一脚”地
往上爬。)
②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课件演示爬山虎
爬的过程)
预测交流:四,
①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②“……要是……休想…… ”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
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 它
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 了什么新的感受?
三、引导发现,总结课文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 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
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
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 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
化。( 4)连续观察。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 种植物,先从
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
特点,再把它 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
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教学反思:
< /p>


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时,就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来考一
考其他小朋友。学 生第一次接触爬山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课
堂上异常活跃,肯动脑筋,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 且大多数学生
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滞后于直观感受。首先,
学生对爬山虎 这一植物的命名很感兴趣,这有助于诱发观察的欲望;
其次,在表达方式上,本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形象生动,适合学
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再者,课文在描写上细致入微,有助于学
生阅读和 观察。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
一定的观察能力。本课教学内容有益于启发学 生思维,培养深入、细
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
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
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 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
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讲
解课文之前,我让学生观看了一个关于爬山虎是怎样生长的视频,叫
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 各个部位是怎样的,后再打开课本看课文
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这样突破 本课
的重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在突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墙的难点时,
也就是要让学生知道“ 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结合课文和实物让学
生们继续观察思考,爬山虎到底用它身体中的哪个部位来 往上爬的,
它是怎么东西爬的。最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
怎样爬墙的;接 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
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 膊伸直,整个身


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
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学生充 分体会到爬山虎是怎样的一脚一脚往
上爬的,也懂得了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的道理。通过做比较,我 还
让学生找出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进一步学习作者的观察
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 惯。
不足的地方是对学生适时地评价和鼓励性语言较少,对各环节的
紧凑型把握的不够 到位。上课拖拉,时间把控方面做得不好。

11.《蟋蟀的住宅》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著名昆虫
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 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向我们真实
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
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语言风趣,使学生产生极大 的阅读兴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
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 人
知的秘密。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 蔽、毫
不可惜”等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
它的建造过程。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
的写作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起观察自然界
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它的建造过程,通过重点词
语体会蟋 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
法。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正确读写生字词;了解蟋蟀住宅
选址方面的特点。
第 二课时:了解蟋蟀的住宅外部、内部的特点,以及它的建造过
程;深入品读课文(理解“伟大的工程”、 品味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
了解本文作者法布尔以及《昆虫记》,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题质疑
师:同学们,听,这是谁在唱歌?(播放音频)
预设:蟋蟀。
师:是蟋蟀在唱歌呢。(出示图片)这个小家伙不仅是歌唱家,
还是出 色的建筑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7 蟋
蟀的住宅)一起读课题!(齐读)
师:什么是住宅?
预设:住房,(多指规模较大的)。


师:一般来 说,人住的房子我们才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一般叫
巢、穴、窝,那为什么题目要叫“蟋蟀的住宅”而不 叫“蟋蟀的窝”呢?
预设:把蟋蟀当作人来写了,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对,这篇课文最大 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可
以看出,作者是喜欢蟋蟀还是讨厌蟋蟀?
预设:喜欢蟋蟀。
师:那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想从课文中知道些什么呢?
预设: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蟋蟀的住宅在哪
儿?蟋蟀是怎么建造住宅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都很会提问,看来你们都很想 了解蟋蟀的住宅,我们
先把书翻到第7课,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生齐读)
师:它 的住宅为什么会这么出名呢?想知道吗?下面就请你们自
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 想:课文围绕蟋蟀的
住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生自由朗读)
ppt:(1)把握生字词,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
内容?

(二)检查生字词
师:先来看看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ppt: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慎重、选择
住址、洞穴、挖掘、柔弱、搜索
堤岸、倾斜、隧道、骤雨、平坦
粗糙、扒土、钳子、宽敞、抛出


1)4组词语分别指名读。
提醒:洞穴的穴是第二声;倾斜的倾是第一声;扒 土的扒是个多
音字,这里读bā,还可组词扒开、扒皮,另一读音为pá,可组词扒
窃、扒手( 板书:扒的注音和组词);宽敞的敞这里读轻声,单个字
念第三声。
2)指导写字。
蔽:注意和“敞”的左半边区别开来。
抛:“力”写在“九”字弯钩的里面。(板书:蔽 敞 抛)
3)同桌两人互相读一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
师: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
预设1:住宅的选址、住宅外部的样子、内部的样子(综合这三
方面即蟋蟀住宅的特点)
师:蟋蟀住宅的选址、样子,这些都与住宅本身的特点有关。(板
书:特点)
预设2:住宅的建造过程
师:讲了住宅的建造过程。(板书:建造)课文就是从这两大方
面写了蟋蟀的住宅。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那么,蟋蟀的住宅究竟有哪些特点呢?请你再次默读课文第2至6自然段,划一划相关的语句。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特点?
生读出找到的句子后,师:这是住宅什么方面的特点呢?
概括出三个方面:选址、外部、内部。(板书:选址、外、内)
(一)讲解选址方面的特点


1)理解“随遇而安”
师:那么,住宅的选址又有什么特点呢?谁找到了相关的句子?
预设: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从大厅直到卧室。
师:找得很准确,我们一起来看第2自然 段。这段话中有个词语
叫随遇而安,它出现在哪一句话中?大声地读出来。
ppt: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师:联系上下文,你能猜一猜随遇而安的意思吗? (生答)再看
看词语手册上是怎么解释的?(生读)
师:随就是顺从,遇就是遭遇,安就是满 足。意思就是能适应各
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ppt出示意思)
2)把蟋蟀与别的昆虫作对比
师: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肯随遇而安呢?
预设:别的昆虫喜欢随遇而安,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师:别的昆虫是怎样随遇而安的? 预设: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
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ppt出 示)
师:你们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别的昆虫随遇而安?
预设:临时、隐蔽所、不费功夫、毫不可惜。(ppt标出)
师: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 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
它们就满足了,弃去也毫不可惜,这就是随遇而安。谁能把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读出来?(指两位同学读)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可是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生 接:随遇而安)(板书:
不肯随遇而安)从哪里看出它不肯随遇而安?
预设: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从大厅直到卧室。(ppt出示)
师:“慎重”是什么意思?
预设:谨慎认真。


师:蟋蟀是谨慎地、 认真地选择住址,而不像别的昆虫一样随随
便便,而且,一定要?(生接: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 阳光)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生接:一点一点挖
掘的)。
(同时ppt标出重点词语:慎重、一定要、并且有、不利用、一
点一点)
师:把这几个词语圈出来,从这几个词语中,你们感受到蟋蟀的
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预设:慎重、认真、不随遇而安、踏实、吃苦耐劳、有耐心、努
力、勤劳……
师:老师还觉得蟋蟀很聪明,你们觉得它聪明在哪里?
预设:它选择的住址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师:是呀,它选择的住址不仅排水优良, 还有温和的阳光,知道
给自己挑个好地方,而且房子也是自己亲手打造的,跟别的昆虫比起
来, 就感觉它跟咱们人一样,挺有头脑的是不是?谁能读一读这几句
话?让我们感受一下这只做事慎重、勤劳 、聪明的小蟋蟀。(指名读)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师:正因为如此,小蟋蟀才 会有属于它自己的住宅。我们再把第
二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蟋蟀的与众不同。(齐读整段)
四、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蟋蟀住宅选址方面的特点,下节课我们继
续来学 习住宅外部、内部的特点以及它的建造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讲了蟋蟀住宅的选址,从中感受到了蟋 蟀的不
肯随遇而安,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剩下的内容。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讲解住宅外部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找一找蟋蟀住宅的外
部有什么特点?
预设 A: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
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师:能不能用几个词来概括?
(引导:朝着阳光可以概括为?而且这条隧道是隐藏在草丛中的 ,
别人很难发现,说明它有怎样的特点?骤雨是什么样的雨?(又大又
急的雨)下骤雨,这里竟 然立刻就干了,说明它怎么样?)
共同得出:朝阳、隐蔽、干燥。(板书:朝阳、隐蔽、干燥)
预设B: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
便是蟋蟀的住宅。
师 :“九寸深,一指宽”是多大?你们知道一寸是几厘米吗?大约
是三厘米三毫米,那九寸将近有30厘米 。一指宽就是一个手指这么
宽。(师比划)这样的隧道对一只只有两三厘米长的小蟋蟀来说够大
了吗?足够宽敞舒适了。
预设C:出口的地方总是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
预设:有门。(板书:有门)
师:看看书上的插图,出口的旁边有一丛草,就像咱们房子的门
一样,多形象呀!
预 设D: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
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 在这平台上弹琴。


师:除了有门,还有?
预设:平台。(板书:有平台)
师:蟋蟀还在这平台上弹琴呢!看来这小小的蟋蟀还很会享受生
活!
师:我们把第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齐读)
师:读了这个自然段,你觉得这又是一只怎样的蟋蟀?为什么?
预设1:聪明:能把自己的住 宅建造得很隐蔽;隧道倾斜,即使
下骤雨都能立刻变干;吃草从来不吃门口的那一丛草。
预设2:能干、勤劳:把门口收拾得很平坦。
预设3:会享受生活:在平台上弹琴。
(二)讲解住宅内部特点
师:那住宅的内部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第六自然段,找一找。
预设A: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师:重点在哪个词?
预设:光滑。(板书:光滑)
预设B: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板
书: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师:住宅虽然简朴,但是我想,蟋蟀在里面一定过着舒适安 逸的
生活。我们把这两句话一起读一读。
(三)体会“伟大的工程”
师:作者又是怎么赞叹蟋蟀的住宅的?
预设:假使我们……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指名答,再齐
读)(板书:伟大的工程) < br>师:读到这儿,我们不禁产生一些疑惑,蟋蟀怎么会有修建住宅
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 作者又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赞叹呢?
一起读第三自然段。(齐读)


师:蟋蟀就用 这样柔弱的工具修建了舒适的住宅,怎能不让人感
到惊奇呢?那蟋蟀又是怎样用这柔弱的工具修建出这么 好的住宅呢?
课文7—9自然段着重写了这方面内容,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一下这
三个自然段, 其他同学仔细听,圈一圈描写蟋蟀挖掘时的动词。(板
书:挖掘)
预设:扒、搬、踏、推、铺。
师:它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进行挖掘,你们觉得它盖房子的过程辛
苦吗?非常地辛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它盖房子的工具有
哪些呢?
预设:钳子、前足、后足、锯。
师:凭着这么简单的工具却能盖出有门、有平台、清洁、干燥的
住宅,难怪作者会这样赞叹——
ppt: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师:当蟋蟀累了的时候,它会怎样?
预设: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又进去继续工
作。
师:多么勤劳的小家伙!谁能再读读这段文字?(指名读)
师:其实这些都是作者细心观察后才告诉我们的。读读这句话。
ppt: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师: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有耐心、细心、善于观察……
师:现在,蟋蟀的住宅已经挖了有两寸深,这么宽敞了, 已经可
以住了,可是蟋蟀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预设:整修。(板书:整修) < br>师:它是怎么整修的呢?默读第九自然段。(生读)能不能用自
己的话说一说,它是怎么整修的呢 ?


预设:蟋蟀长时间地进行整修,天气变冷了或身体增长了,它就
把洞加深加 阔,即使在冬天,它都在里面不停地工作。
师:我们发现了,住宅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整修,要不断地加 深加
阔。这个过程是十分繁重而漫长的,最后,蟋蟀才能修建了一座精致
舒适的住宅。对于这样 一个柔弱的小生命来说,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
——(生接:伟大的工程。)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一)品味拟人手法及运用
师: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见 过蟋蟀的住宅,那为什么读了这篇
课文之后我们就如同亲眼所见一样呢?
预设:因为作者描写 得很生动。还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因为
作者写得很具体,观察得非常仔细……
师:有同学 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用了拟人手法,请你们在课文
中找一找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找到了就自己读 一读。(学生汇
报)
师: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都流
露在字里行间。你能不能也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写小动物呢?试试看。
ppt:仿写: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一种你喜欢小动物。
(二)介绍法布尔和《昆虫记》 < br>师: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的作者。把书翻到31页读一读“资
料袋”。作者是法国著名的昆 虫学家——法布尔,他的作品叫《昆虫记》,
蟋蟀的住宅就是其中的一篇。老师从作品中摘录了一段话, 与大家分
享。
ppt:我的蟋蟀们!因为有你们的陪伴我才感到生命的活力,而生
命 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灵魂……一个活着的微点——最小最小的生
命的一粒,更能引起我的无限兴趣,更让 我无比地热爱你们!


——法布尔《昆虫记》
师: 希望大家用课余时间阅读《昆虫记》,可以更深地感受到法
布尔对这些小生命的热爱与敬佩。


板书设计

7 蟋蟀的住宅 伟大的工程





教学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法布尔写的一篇观
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
蟀住宅的 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
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 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
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
方 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
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 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
来表达的。
这篇课文的切入口在哪里?本想把“这座住宅真可以 算是伟大的
工程了”作为文章的切入点,但这样一来就需全篇解读文本,不仅要
去感悟选址的慎 重,住宅的特点,还有修建的艰苦,在第一课时显得
量上过大。该从哪儿入手呢?还是从题目中的住宅入 手吧。

bā:~开、~皮
pá:~窃、~手
选址:不肯随遇而安
蔽 敞

特点
外:朝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内: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建造:
挖掘 → 整修

1、引题设法激起孩子的学习兴奋点,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
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 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
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从“住宅” 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
的学习,这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色,我加强对感情的体 会和朗读指导,
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3、课 堂总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为了实践“优化课堂作业时间”
这一主题,我也有意识地把作业引入课堂,如 字词巩固、课文填空,
努力想实现“实在、扎实”的课堂教学,却因占据的时间久而匆匆带过。
4、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开发商,觉得这样一来可对蟋蟀的住
宅特点有更深的认识,也把综合性语文 学习活动带入课堂,实现语文
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因为曾学过“鸟的天堂”一课,曾有过写“导游词”“广告词”的练习,也想把这一活动走向深处,可因为
时间的关系,而没有在课堂 上开展。

12.《盘古开天地》
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 ,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
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 ,用
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教材选
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 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
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祖国灿烂传统 文化的情
感。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 宙、黑暗、上
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

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3、了解故事 内容的神奇,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体
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 力,
4、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
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 。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感悟盘古坚忍不拔,为了开辟天
地身化万物的献身精神。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感悟课文语言的表达特点来感悟盘古的献
身精神。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准备:1、生字卡片。2、多媒体课件。音乐曲,资料
学生准备:神话故事等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 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
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路,引导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关于神话故事,可谓源源流长,受当时社会条件所限,人们对很多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神话故事就这样产生了,关于神话故事,
我听过《哪吒闹海》,你听过 什么?(学生交流)
能不能简单谈谈神话给你留下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地》。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提供图
片、文字等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


2、 板书:盘古开天地
题目中暗藏着一个成语,是什么?板书(开天 辟地)
那这样一个故事神奇在哪里呢?想不想感受一下盘古劈开天地的
神奇?
大家闭上 眼睛,准备好了吗?(教师配乐描述)现在我们进入了
时光隧道,回到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 分开,宇宙混沌一
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
天,盘古 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
暗猛劈过去。
怎么样?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音 乐《神
秘曲》,把学生带如奇妙的神话世界中,学生如临其境,给予学生强
烈的感官刺激,使学 生在脑海中浮现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了学生浓
厚的学习兴趣,为朗读“盘古劈开天地”一段奠定了基础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学习新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①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
②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课文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多音字“倒” ,可以用组词或说句子的方法体
会三声和四声用法的不同。“血”字的读音是四声,不是三声,也要提< br>醒学生注意。
③巩固识字,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有感情地读“一丈、逐渐、四肢 、祖宗、缓缓、血液、肌肤、
辽阔、猛烈”等词语。(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教师:按自然段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边听边思考:课


文讲了些什么?
3、感知课文大意,回答:课文讲了些什么?(学生汇报阅读情
况)
屏幕出示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
的宇宙。
在神奇的神话故事中,这都是盘古创造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解决生字生 词。抓住中心
句。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盘古的伟大和他所做事情的神奇。为课文的
学习创设基调 ,并激发探究的积极性。
三、精读课文
1、情境导入
①情境:播放多媒体课件。
②过渡,并揭示中心句。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2、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神话故事中 去,看看盘古是如何创造
这番神奇的。写天和地被创造出来的是哪个自然段?请你们读读第二
自 然段,想一想:盘古是怎么创造天和地的?
(1)盘古做的第一件事情是——
学生汇报。屏幕出示句子:有一天 ,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
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2)找出文 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体会盘古是怎
样把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的。天地分开容易吗?可以从 这句话的哪些
词语看出来?体会,读——猛劈、抡起
(3)读读这个句子,把盘古开天地的勇敢、艰辛读出来。指名
读、齐读

(4)读了这段话,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
降,变成了地。”
盘古这一劈多神奇呀!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盘古做的事情
——开天辟地
(5)你想对盘古说什么?
小结:盘古为我们创造了天和地真是——力大无比、了不起。
(6)把这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感受一下!自己先练读。指名朗
读评价。
设计意图: 用成语来概括盘古所做的事情,不仅是训练了学生
的概括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 词汇,起到积累、展示的作用。
3、品析盘古做的第二件事。
(1)天地分开了,盘古也该休息了。是吗?他是怎么做的?
(2)学生汇报,屏幕出示: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
着地。
(3)想 不想当一当神话中这位了不起的盘古呀?大家都试试看吧!
你们可以站起来。准备好了吗?开始吧!
(4)你们的动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顶天立地。
(5)我们这么快就累了,盘古可是 撑着一片天啊!他站了多久?
书上说“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我们想想看,一年过去了,盘古是怎么做的?读句子。
一百年过去了,盘古依然是——读句子。
一千年,一万年,十万八千年过去了,盘古还是——读句子。
(6)盘古以血肉之躯,支撑着天地,真是——勇敢、坚强、了


不起、伟大 < br>设计意图:做动作,随机采访,体验盘古支撑天地的艰辛。从动
作到成语,无需解释学生就能明白 顶天立地的意思。再运用电教手段
辅助教学,一次一次的引读,感受时间的漫长,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盘< br>古的坚强和勇敢。
4、感受盘古创造的美丽宇宙。
就这样,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 却──累得倒了下去,倒下后
的盘古还能创造神奇吗?请你赶紧读读第四自然段。
(1)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①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
宇宙的情形。
②展示台。 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注意像“隆
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
③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
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2)师总结:你看天地就是盘古,盘古就是天地,已经合二为
一了。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天人 合一。
(3)盘古用身体创造的美丽世界, 看看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
发挥你的想象力,来 回想一下盘古的变化,你也来创造神奇!教师引
导学生想象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
(4)盘古身上的其他部分还能变成什么?
设计意图:我有效的抓住省略号这一语言信息,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
膀。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欲望。
①请用什么变成了怎么样的什么的句式自己写一写。
②我们先在自己的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改一改,接着想一想怎么
把大家的句子连成一段话。 < /p>


我们自己也能创造神话故事,多么神奇啊!在你们这些小作家的
笔下,我感受到了 同样的神奇。
设计意图:独立写到小组合作,让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和交流的
机会。同时,同 学间相互合作,可以使汇报的内容更丰富、质量更高,
培养了合作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拓展延伸,尝试复述课文
1、学生借助多媒体画面尝试复述课文。
课件出示人 类的老祖宗盘古,用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画
面。体会盘古开天劈地的献身精神。学习作者和运用 夸张和丰富的想
象手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述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回顾梳理,而且在具体的语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创造”的意思,并体会到“神奇”和盘古
的精神。学习了写作手法。
五、课堂小结,
1,齐读最后一段中心句,教师总结
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能想象 出这么神奇的神话故事,给
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把我们引向更为神秘的神话世界。
把神话故 事《盘古开天地》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
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 。还要把
这篇课文里许多用得非常好的词语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18、盘古开天地
开天辟地
盘古 顶天立地
天人合一


第二课时
(通过多媒体手段回顾导入,再读课文;更进一步想象、 描
述,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
指导写字。)
一、回顾导入
《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
语言塑 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
的精神。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地》。
二、再读课文,指导学生复述故事。
1、朗读回味
①展示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读得最美,做好讲故事及评选“故
事大王”的准备工作。
②记忆读。看谁能记住一些优美的词语,如“隆隆的雷声”、“茂盛
的花草树木”。
2、练习复述
①小组内互讲、互提意见,并推荐一句同学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
“故事大王”的评选。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3、评选方法:
①用自己的话讲,并不是反对用课 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反对
的是背诵课文。如能恰如其次地用上课文的句子,并把这些句子自然
融入自己的复述中,还应该表扬、鼓励。
②讲述生动,不吞吞吐吐或语言罗嗦。
③可以按照“盘古醒后一天地分开后一盘古倒下后” 的顺序进行
复述。
3、出示课件画面配音的方式让学生练习复述,激发学生


的表达兴趣。
4、颁发“故事大王”小奖状。
设计意图:通过复述,能恰如其分地用上课文的句子,
并把这些句子自然融入自己的复述中,练习了学生的读悟说
的能力,在运用中加强对词句的理解。通过 复述,学生更进
一步疏通了课文,体会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和神话故事想象
神奇。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抓住难点进行 指导。如,“降”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
导学生观察仔细;“创”字的左边是“仓”,不是“仑” 。
2、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生字,学生仿写。
辽”“液”等字要指导学生写端正,写匀称;“阔”“滋” 的笔画较多,
要指导学生写字时摆好各部分的位置。
3、学生写字、组词。写后小组比较、评议。
4、课文中还有许多好词好句,抄下来,学着写一写。
设计意图:写字的指导可以与抄写词语 和句子的练习结合起来,
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丰富了学生词汇。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早在五千
年前就已经被古代人民创造出来了。三 国时,有个叫徐整的人把它记
载下来了。想看吗?
(1)屏幕出示——
盘古开天辟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
天。阴 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


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 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
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
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 石。精髓(suǐ)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身之诸(zhū)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méng)。
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
——三国东吴·徐整《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
(2)自由读读,理解。
(3)交流不明白的地方。
(4)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 。古代人民的想象多么—神奇啊!要
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
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设计意图:引入“古文”,不仅是课外阅读拓展的需要,也是希望< br>学生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感受他们想象的神奇。这篇古文本身还
是比较浅显的,尤其在现代文 学习的基础上再去读就比较容易了。垂
死化身这段相对比较难,但学生都知道这段主要是讲盘古的什么变 成
了什么,而这么多的变化,则让学生自然要敬佩古人丰富的想象了。
五、课堂小结
多媒体课件展示神奇、美丽宇宙:因为有了盘古的开天辟地,才
有了这美丽的世界;因为有了神话传说 ,才有了无尽的想象。我们的
祖先真了不起,能想象出这么神奇的神话故事,把我们引向更为神秘
的神话世界。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
我们以前读过许多神话故事如精卫 填海、大禹治水等,课后通过上图
书室或者上中国神话网搜集神话故事,课外活动进行“故事大王”评比
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能有一个延伸的平台,


引导学生在课外的阅读中再去感受神话的神奇。
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万物——伟大
教学反思:
语文课是对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 。三年级学生刚由低年
段步入中年段,语言积累是十分重要的。课堂积累尤为重要。以往我
们总 是忽视了课堂积累。其实课堂积累才是最有效的。
本节课的教学,我把抓语言积累,重表达运用作为教 学设计的
指导思想。首先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文中角色,透过语言文字
体味盘古开天地的 艰难和辛苦,积累词语。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了:
抡、猛劈、慢慢、缓缓、顶、蹬等词语。其次是通过朗 读感悟盘古倒
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一组排比句,学生要积累的是表达的
方法。最后是 在老师的引导下走出文本,将课堂的积累,运用在表达
之中。让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想像盘古身体的 神奇变化,如大家
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骨骼、经脉等
会变成什 么?很多同学都在张嘴说,可还不够大胆,说得不够优美。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在思考今后的教学, 一方面要继续抓课
内的积累,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运用。积累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同时还
要加大课 外阅读的力度,让孩子们的知识面更开阔一些。课堂上学生
说说盘古倒下后,身体还有哪些变化的时候, 孩子们生涩的语言,浅
薄的想象,真让人遗憾。这都说明学生的见识狭窄,积累有限。没有
积累 就无法表达。所以抓积累,重表达,是语文教学的方向,在以后
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这一点。

13.《精卫填海》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
1.认识本课中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并积累带有生字的词
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
大海愤怒的语气;
3.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中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体会精卫与大海的对话情景,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
敢的行为。
教具准备:生字卡、幻灯片、磁力板、田字格、语文书、笔袋、
磁扣、直尺。
教学过程 :
【课前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一、直接导入
1. 导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什么是神话故事呢?
神话故事就是在人类原始时期 口头流传下来的故事。
2 .师:齐读课题。(生:精卫填海)
二、读文识字
过 渡:读过课题之后,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呢?(我想知道精卫是
谁呀?精卫是和我们一样大的小学生吗?精 卫从哪里来呀?精卫要
填哪里的海呀?它把大海填平了吗?精卫用什么填海呀?)
1.范读: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仔细听老师读,看看你
能在文中找到哪些答案?
2.生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
师:你在文中找到了哪个问题的答案?(生:我找到了……)
3.师:看来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在文中 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那你能把这些生字的字音读准吗?(指名读)
4.谁能带领大家读一下这些词语?(生:“请大家跟我一起读……”)
5.同学们的预习准备工作做的很充分。请你试着读一读这篇神话
故事。(学生自由读文)
6.师:准备好,两手端书。(齐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过渡:本课中不仅有许多要认读的生字,还有要求会写的字。
1.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93 页,给大家讲讲你认识的生字。(教
师出示字卡,学生随即回答:“我认识……”)【教师随机板书】
2.师:你认为书写本课这些生字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生:“我
认为书写…时要注意……”)
3.重点讲解“传”和“勇”的书写。【教师板演生字】
“传”的第五笔是竖折撇。
“勇“注意横钩下有点,用没有钩。
四、指导朗读
过渡:请同学们数一数本课有多少个自然段?(生:四段)
1.师: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 自然段?并且给大家读一读。(生:
“我喜欢第...段,朗读……”)
2.重点指导海神和精卫的对话,突出勇敢和愤怒的语气。
师:本课中有两个角色, 分别是谁?(生答:海神和精卫)他们
都说了什么?请你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来,读给大家听。
五、总结文本
《精卫填海》是一篇美丽的神话故事。精卫是一只美丽的小鸟,
更是一 只勇敢的小鸟。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它没有胆怯;而是选择
勇敢,选择不畏艰险,选择坚持下去。老师 希望同学们能在自己的人
生路上选择勇敢,选择不畏艰险, 选择坚持下去。就让精卫勇敢坚


定的精神再次感染我们。(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
精卫填海
精 卫 传 淹 夺 非 勇 传 勇
教学反思:
这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
主要学习精 卫勇敢的精神。但一个学生的发言引发了我的思考,学生
说“老师,精卫很笨,石头丢到海里,海水不是 越涨越高了吗?”我猛
然意识到,千百年来留给我们的文化应注入新的活力了。于是,我问
道: “如果你是精卫,你会怎么做呢?”孩子们一下活跃起来了,有的
说:“我用抽水机把水抽干。”有的说 :“我用汽车拖石子、砖头。”而
对孩子的话语,我没有做任何评判。首先我肯定了他们比精卫要聪明,
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海水抽到哪里去呢?抽干了水对我们有什么
坏处?把石头、砖头扔到海 里,海水会怎样?学生一想,是呀,这办
法并不好。这时,心急的孩子坐不住了,一个个抓耳挠腮的,我 适时
画了一个海与堤岸的平面图,与他们共同分析,海水是漫过堤岸才危
害人的,怎样让他不危 害人呢?这时,几个孩子恍然大悟,我们可以
把堤岸修结实些!
诚然,精卫的勇敢值 得我们学习,但我们若不能一分为二的看问
题,还去学习精卫的子子孙孙填海,我们的国家又怎能飞速发 展?因
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将生活与教学紧密相连,赋予教材时代的
活力,想方设法激活 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形成乐于探究,敢于发问的
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让他们能思考 、会思考,
找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达出个人见解,训
练他们的口语表 达能力,这不正是新课该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吗?


14.《普罗米修斯》
教材分析:
这篇神话故事写的是天神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
困苦,不惜 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
最后得到了大力的救助的传说。颂扬了普罗米 修斯不畏强权,为民造
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
顺序 可分为“无火”,“取火”,“受罚”,“获救” 4段。课文的第二和第三段是
文章的重点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火种、敬佩、违抗、驱 赶等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气急败坏”、“惩罚”的意思
2、学习概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3、学习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强化朗读,培养语感。
2、培养学生探究性读书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习的阅读兴趣
2、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普罗米修斯不去不挠的斗争精神。

光棍节结婚-先进个人工作总结


幼儿园开学温馨提示-赞美老师的名言


李清照简介-森林防火黑板报


最新鬼故事-史记故事


印度人看中国-三八节活动通知


中山南方学院-个人总结开头


万圣节是哪一天-教师一岗双责责任书


广西艺术学院分数线-送花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