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玛丽莲梦兔
628次浏览
2020年11月12日 04: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小学板报设计图-新年致词

2020年11月12日发(作者:桑晨)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二单元第1课 总计第1课时 主备人:陈军伟 投放日期2017年9月11日
一次备课
学习内容:5.古诗二首 游山西村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 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
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二次备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课前准备:
课件和投影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演讲(主题“大自然的奥妙”)

一、自学检测
1.《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 ;写农村一片富足景
象的句“——————————,——————————”
2.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媒体出示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 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
习。(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 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
了六种不同的结果。)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呢?(角度不同,
所见也不同。)
6.(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
来说话吗?“我站在( ),看到庐山像( )。”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庐山 真面目,只缘 身在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
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展示点拨:
1.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放课件)
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 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
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拓展延伸:
教师小 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
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 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
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 到了哪些?咱们交流
交流吧。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教学反思: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二单元第1课 总计2课时 主备人:陈军伟 投放日期2017年9月11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学习内容:
游山西村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 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课前准备:课件和投影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演讲(主题“大自然的奥妙”)
一、激趣导入,自学检测
1.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
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 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还记
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2.(师吟诵):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
生活吧。
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
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
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掌握记诗方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
1、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并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2)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3)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4)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5)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
样预设: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
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 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
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 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


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 ?美得很,它在重山
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展示点拨: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
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 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
困难的信心。)
四、拓展延伸。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 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
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 ,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
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 。学习时要让学生体
会这种写法。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陷入困境,忽而绝处逢生)
教学反思: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二单元第2课 总计3课时 主备人:陈军伟 投放日期2017 年9月11日
一次备课
学习内容:
6、爬山虎的脚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 注意、均匀、重叠、空隙、
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细 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
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演讲(主题“大自然的奥妙”)
一.自学检测
1、词语天地(我能用“√”为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铺床(Pū Pù) 茎上(jīng jìng) 触角(jiě chù)
痕迹(hèn hén)逐渐(zhuó zhú) 均匀(jūn yún)
2、造句
那么„„那么——
二、小组合作:
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
了解。
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 认
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从一些关健词中你提取到什么信息?
4、交流:抓住“满是”也有““一大片”等词,体会爬山虎的常见。
5、齐读这一自然段,注意关健词。
三.展示点拨:
1.学习生字(媒体出示生字词)
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着墙”的“着” 不读zhe,应读


zháo)
2。出示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①抽生读 。②开火车。 ③齐读。(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1.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生自读课文,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 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
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
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美)
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
漾起的动作。
6.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
体会叶子的动态美。
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
【同伴评】让学生能体会认真观察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
再放刚才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 br>问题我们在下节课再解决。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的: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的: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教学反思: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二单元第3课 总计第5课时 主备人:陈军伟 投放日期2017 年9月11日
一次备课
学习内容:
7、 蟋蟀的住宅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 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
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课前准备:课件和投影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演讲(主题“大自然的奥妙”)
一、自学检测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按要求写句子:
(1)用关联词语写句子:◆不光„„还„„ ◆如果„„就„„

(2)◆ 比喻句 ◆拟人句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 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
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①选择住址方面: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板书:
选址)


② 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③ 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
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展示点拨:
1.解决问题。

①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 、穴等。
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大
的写作特点。)
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
大的工程”? < br>2.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
住宅特点的有关段 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①选择住址方面: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板书:
选址)
② 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③ 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
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蟋蟀 的住宅有这么多的特点,现在就请大家用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注意
我们刚才找的一些词语,如:倾斜 的隧道、有多深、多宽、出口、平台等等,看
谁画得最漂亮。画完以后,把自己当成小蟋蟀,向同桌或朋 友夸夸你的住宅。

教学反思: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二单元第3课 总计第6课时 主备人:陈军伟 投放日期2017 年9月11日
一次备课
学习内容:
蟋蟀的住宅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
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课前准备:课件和投影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演讲(主题“大自然的奥妙”)
一、自学检测
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
(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学习
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
二.小组合作学习
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
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 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
的工程了。 < br>(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 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三.展示点拨:
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拓展延伸:
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教学反思: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二单元第4课 总计第7课时 主备人:陈军伟 投放日期2017年9月11日
一次备课
学习内容: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二次备课

教学重、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前准备:课件和投影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演讲(主题“大自然的奥妙”)
一、自学检测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静谧——( ) 豪放——( ) 鼓励——
( )
反义词:崭新——( ) 静谧——( )
2、难句解析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瀚如海的资料中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从上句中你体会出魏格纳是一个怎样的人?
3、从本课的学习中,你体会到“观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 < br>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
生回答)可是,五大 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
懂的问题。
2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
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 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三.展示点拨: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 br>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
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
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 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
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
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中龙
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 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
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 的。
四.拓展延伸: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 的是
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
可缺少的几 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 寻找证据

产生奇想 引起震动


教学反思: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二单元第5课 总计第8课时 主备人:陈军伟 投放日期2017 年9月11日
一次备课
学习内容:
语文园地二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 br>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 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
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二次备课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演讲(主题“大自然的奥妙”)
一、自学检测
1、 说出“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
2、 写出4个其他成语故事的名字。
——————— ———————— ——————— ——————
二.小组合作学习
1.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 br>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 样发现的?


三.展示点拨:
1.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 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
具慧眼”奖。
⑴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⑶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2、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3、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
学习“胸有成竹”这个成语。
(1)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抽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3)提 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交流解决。(引导学生搞清如下问题:“胸有成竹”
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 出文与可画的竹子生动传神?文与可的笔下为
什么能出现一杆杆生动传神的竹子?
(4)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尝到“胸有成竹”的感觉?是怎么做到胸有成竹的?
(5)朗读短文,声情并茂的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6)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评,借鉴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在修改的基础
上,将习作写好。 < br>(设计意图:明确修改的方法及要求,通过小组互评,借鉴意见,修改习
作。使学生体会到好文章 是修改出来的。)


教学反思: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二单元第2课 总计第4课时 主备人:陈军伟 投放日期2017 年9月11日
一次备课
学习内容:
6、爬山虎的脚
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 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 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
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
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演讲(主题“大自然的奥妙”)
教学过程:
一.自学检测
1. 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长在_____的地方,反面伸出______。每 根细丝像_______。细
丝的颜色是_____。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______,颜 色也逐渐变成
______。它的脚_______在墙上相当牢固。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 ____两个方面
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检测题答案:
茎上长叶柄、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蜗牛的触角、嫩红的、小圆片、灰色、巴、颜
色、样子
二.小组合作学习
自由读三至二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交流:
1、吸引点之一:爬山虎脚的样子吸引我们。
(1)出示实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叶圣陶爷爷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的呢?
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 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发现作者从位置、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并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三.展示点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有关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用“△”标出描写爬山虎
的动作的词。
(2)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出示:“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这样”就是怎样?复述有关句子。
“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 爬山虎努力向
上,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精神。
(4)引导学生体会:“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
子。”
“蛟龙的爪子”是怎样的?“爬山虎的脚”与“蛟龙的爪子”有什么相似之
处?
(5)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3、吸引点之三: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非常牢固吸引人。 (1)出示:“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非常牢固,要是你的
脚不费一点儿劲,休 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2)哪些词可以让你感受到脚的牢固?
抓住“相当”“要是„„休想”“一根茎”来理解体会。
(3)指导朗读。
四.拓展延伸: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上有条理的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了本课的条
理和顺序,让学生 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仿写一篇类似的小习作。]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
样子:形状:细丝,像触角
颜色:嫩红
语言生动 爬:触~变~巴~拉~贴 像蛟龙的爪子
变化:没触墙:枯萎
触着墙:灰色牢固

证券从业考试通过率-母亲节贺卡祝福语大全


北京颐和园导游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海盐元济高级中学-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网站


情人节贺卡寄语-慎小嶷博客


河北煤矿安全监察局-杨桃树


关于老师的歌-锦旗内容大全


秋天的文章-华信学院


北师大高考分数线-读西游记有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