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部编新人教版4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温柔似野鬼°
577次浏览
2020年11月12日 04:2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女士手表品牌排行榜-以寻找为话题的作文

2020年11月12日发(作者:纪如璟)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一、班级分析
本 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但主动性较差,不能集中
注意听对方讲话。大部分学生已 初步学会了听懂别人讲述的事,能复述主要内容;
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会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提出不懂的问题,说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阅读程度适宜的 儿
童书报,了解主要内容。能观察图画和事物,能说语句通顺连贯的话,学会了写
日记、作文, 但也有个别学生未能很好地掌握。学生虽然思维活跃,爱读书、爱
思考,发言积极,敢于表达。但书面表 达能力比较差,一是书写不是很规范,二
是习作水平,缺乏表达技巧,不能把平时读书积累到的优美词句 运用到习作当中
去。因此本学期应该着力于学生书写和习作水平的提高。
二、本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教材是从2019年秋正式试行,本册教材分单元
编排。全册共分8 个单元。各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五
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排。专题内涵 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
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
8个专题依次是: 自然奇观、思考置疑、观察与发现、神话故事、多彩生活、
童年往事、爱国立志、历史故事篇。 每组开 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
学习要求。课例由2—4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 文与略读
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0篇,略读课文7篇。精读课文
后有 思考练习题。部分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提示本篇课文的学习要求及
注意事项。在部分课文后面, 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
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 在每组例文的后面还安排 了口语交际和习作及语文
园地。全册8个单元共安排了4个口语交际,分别安排在第一、第六、第八单元 ,
主题分别是我们与环境、保护眼睛,保护视力、安慰、讲历史故事。全册共安排
了8次习作, 每个单元一个专题的习作。每个语文园地由3——5个栏目组成。
第五单元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所以第 五单元没安排语文园地。其中3个是固定


栏目:“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三、教学措施:
1.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要坚守不移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要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重读写结合,循序渐进地进行习作教学。
4.要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
5.要妥善安排教学时间。
四、教学进度
第一周 开学第一课 1.观潮 2.走月亮
第二周 3.现代诗二首 4*繁星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第三周 语文园地 第一单元测试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四周 6.蝙蝠和雷达 7.呼风唤雨的世纪 8*蝴蝶的家
习作:小小“动物园”
第五周 语文园地 第二单元检测 9.古诗三首
第六周 10.爬山虎的脚 11.蟋蟀的住宅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习作:写观察日记
第七周 语文园地 第三单元检测 12.盘古开天地
第八周 13.精卫填海 14.普罗米修斯 15*女娲补天
第九周 习作:我和 过一天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第十周 第四单元检测 16.风筝 17.麻雀
第十一周 习作例文:爬天都峰 小木船 习作:生活万花筒
第十二周 18.牛和鹅 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20.陀螺 第五单元检测
第十三周 口语交际:安慰 习作:记一次游戏 语文园地
第十四周 第六单元检测21.古诗三首:出塞 凉州词 夏日绝句
第十五周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3*梅兰芳蓄须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第十六周 习作:写信 语文园地第七单元检测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26.西门
豹治邺
第十七周 27*故事两则 扁鹊治病 纪昌学射 口语交际:讲历史故事 习作:
我的心儿怦怦跳


第十八周 语文园地 第八单元检测 综合复习
第十九周 综合复习 期末检测


1. 观 潮
教材分析:
本文主要描写了被人们 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
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 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
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 壮
观。
学情分析:
四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字、词、句。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 学生而言,
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上还 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
受和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境,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
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大潮的 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建议: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 形成的原因。由
于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所以在教学时,可以按照“初读——研读——熟读”
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边读边想象画面,再以“奇”字为突破
口,引导学生抓住重点 词句深入研读,体会江潮的变化,体会观潮者心情的变化,
进而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之时的语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体会
并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壮观的景象。
难点: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
他人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 无”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的咏赞钱塘潮的千古
名句。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 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
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板书课题:
观潮)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观潮(cháo)
笼罩(lǒnɡ zhào)
薄雾(báo)
横贯(ɡuàn)
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本课形容声音很大。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本文形 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浪翻


滚的情景。
3.学生默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课题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
明确:“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指看到的景象,后者是看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齐读课文,讨论并明确:作者是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来描写的。时间顺序:
潮来前→潮来时→ 潮去时。空间顺序:由远及近。
(2)按文章的描写顺序,可以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退去时的景象。
2.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感情。
老师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明确:本文通过对钱塘江大潮
来之前、来时、去时景象的 具体描绘,展现了奇特的自然景观,赞美了“天下奇
观”的壮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 情。
四、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我 们来仔细阅读
课文,按作者观察的时间顺序来梳理课文。
1.潮来前的景象。
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1)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思考明确:海宁市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2)潮来前的江面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平静。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薄雾。(板书:平静)


“横卧”是 什么意思?(横着躺下或趴下,文中把钱塘江比作人,形容钱塘
江江面非常开阔)
师:平静的 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
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多么平静美丽 的山水画啊!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
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应该慢点儿 。请同学们一
齐来读这几句。(学生齐读,教师指导纠正)
(3)“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 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
着。”这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人山人海 ”说明人多,正由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有这么
多人来。“昂首东望”说明潮从东边来,人们心 情急切。“等着、盼着”也说明人
们心情急切。(板书:昂首东望)
2.老师总结:这一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人们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
五、布置作业
1.重点预习课文第3、4自然段。
2.收集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复习 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忆作者所描写的
潮来前的景象。接下来,我们继续随作者去看看潮来时和潮去时的 景象。
二、精读课文第3~5自然段
1.潮来时的景象。
上节课,同学们已明确 第3、4自然段描写的是潮来时的景象,是课文的重
点部分,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思考下列问题。
(1)江潮是什么时候来的?
明确:午后一点左右。
老师指导 :人们知道大潮到来的时间,但还是一大早就来到海塘大堤上,表
明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2)第3、4自然段各写了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第3自然段:远处;第4自然段:近处。
(3)第3自 然段写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可以分成两层。请同学们默读这一
自然段,思考如何分层。
明确:第1~3句为第一层,第4句为第二层。是按大潮到来的时间顺序或
地点变化来分的。
(4)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①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像闷雷滚动,说明大潮的声音很大,离我们很远。
②这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吗?(风平浪静)
③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会有怎样的反应?
讨论明确:人群非常喧闹,像锅里的开水一样,这就叫——人声鼎沸。
④过了一会儿又怎样?
明确:听到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
⑤思考:“白线”指什么?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明确:“白线”指潮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说明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
(5)江潮逼近,这时人群又怎样了?
明确:人群又沸腾起来。
老师总结:第3自 然段主要讲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
把江潮发出的声音、形状和人们的情绪变化写得 清清楚楚。
下面我们就按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学生默读课文并思
考问题。
(6)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此时人们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两丈多高的水墙写出了什么?
明确: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
②为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现在是一睹两丈多高的水墙?
明确:因为浪潮的距离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
(7)“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颤动起来”是怎样的景象?从课文中找个词
来形容。
明确:浩浩荡荡。


①“浩浩荡荡”写出了什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明确:写出了江潮气势之大。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
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潮水)
③浪潮越来越近,此时的声音是怎样的?
(山崩地裂)
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齐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大潮越来越近的那种气势。(齐读)
老师总结:第4自然段写江潮在近处时变化的情景。
(8)小结第3、4自然段。
这两自然段写潮来时的情景,先写潮在远处的情景,再写潮在近处的情景,
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 的。
2.潮去时的景象。
(1)潮来时的景象是壮观的,那么潮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找出文中表现
潮去时总的特点。
明确:恢复了平静。
(2)这时江面恢复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
明确:不同,这时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3)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从哪儿可以得知?
明确:不是,从“霎时”可以得知。
(4)小结:这一自然段写潮去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三、疑难探究
本课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点?
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如:“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 传来隆隆的响
声,好像闷雷滚动。”作者对大潮到来时、大潮过后的江面上的情况采用了直接
描 写的方法。这期间人们的反应则是间接描写,衬托出大潮的雄伟气势。如:“我
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 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2.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如:“江潮还没有来”“午后一点左 右”“过了一会
儿”“再近些”……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大潮过后”的时间顺序,
非常清楚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在写作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潮来时
的景象,层次分明,井然 有序。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通过 写作者在观察时所听
到的声音、看到的情景,以及人们的情绪变化,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五、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板书设计:
钱塘潮 天下奇观
江面宽阔
潮来前

薄雾笼罩
1.观潮 万马奔腾
潮来时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潮去时

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以“天下奇观”为线索,并围绕它展开一系列教 学活动,这样既
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本课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突出朗读训练。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引读、指 名读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挖掘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通过情绪的变化体现“天下奇观”。如潮来前
引导学生抓住“昂首东望” “等着”“盼着”等词语,说明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
自然是想一睹“天下奇观”的风采。
不 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环节做得不
够好,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 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
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提高。



壮美宁静

江潮卓绝
奇特观众
为之倾倒

气势雄伟

余波汹涌



2. 走月亮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散文。写了“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
散步,展现了月光下美丽的景 象,体现了“我”和阿妈浓浓的亲情。读着这篇文
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 的画卷中。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抒情散文的机会很少,课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者和 散文的
有关知识,再力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设情境,促进感悟。
这样学 生不仅能感悟到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美,而且还体会可以到月色下的
意境美。
教学建议:
学习本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读的欲望,
再引导学生体会课 文“哪儿美,怎么美”。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品味语言,体
会月色下的静谧、祥和、人与自然交融和谐 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描写的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
福的亲情。
【过程与方法】
1.指导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
2.阅读和想象、品味语言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语言的美,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
难点:体会文中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月亮船》的歌曲。
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古诗或一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看到月亮,谁能吟诵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
2.古人仰望柔情 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诗词,也让我们
产生了无限的遐想。除了这些古诗,还有许多美 妙的歌曲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你
们想听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月亮船》,希望大家静下 心来,
认真地听,细细地品,让月夜的温馨、月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近你我的心田。(播
放《月 亮船》)
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笑眼弯
弯,我们 感觉好幸福!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去散步,一起
走月亮吧!
3.板书课题:走月亮。
4.齐读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文字障碍。
2.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3.点名分段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三、集体交流


教师 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出示有关云南风景的图片,使学生对美
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1.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3.读完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
3.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我”获得的无限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走月亮”中“走”的含义,感受情美、景美。
难点:理解并初步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自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仔细品味,
感受月光下的美。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用“——”标记出来。
②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用“——”标记下来。
2.引导学生汇报:
①教师相机板书:“我”和阿妈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
②“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反 复出现,共出现了4次,把“我”和阿妈到
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起来,使文章自然的分成了四个部分。
三、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1.引导理解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重点体


会“从洱海那边”升起来 的意境。
①要想走月亮,得先让月亮升起来,文中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来读读。
②月亮 已经升起来了,为什么偏偏还要加上“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呢?为
什么不说“从花园那边升起来了”?
③引导体会美景:天上一轮月亮,水中一轮月亮,天上的月亮静静的,水中
的月亮随波荡漾。
④齐读这几句话。
2.指名读第2自然段。重点体会:“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 大
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①下面,我需要教室特别的安静。注意听 !听我读这四个“照亮了”,你能
听出什么味道?是从远处照到近处了,还是从近处照到远处了?
②生回答。
③师引导:远处的景物在朦胧的月光下能看得清吗?所以看起来模模糊糊,
照到村头的大青树就看得清楚了,看得最真切的是脚下的路。
④再次指名读。
3.在这样 的情境下,“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心情是怎样的?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学生配乐朗读。总结:多么温馨的月光小夜曲呀!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
1.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体会。(引:听!溪 水在唱歌,老师仿佛看见一
位阿妈牵着孩子的手,来到了小溪边。同学们轻闭你的双眼,放飞你的想象, 赶
快到小溪边去看一看,闻一闻,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重点引导:
①你闻到了什么?画出描写小溪流香的句子。
②你看到了什么?(重点体会“抱”的温暖)
③此时此刻,文中的“我”想到了什么?
④假如是你是文中的孩子,此刻和妈妈在一起,你会做些什么?(结合生活
经验感悟)
3.小结:是呀!其实,只要我们和阿妈在一起,不管做什么游戏,都会感


到快乐!都 会感到幸福!
4.把这种快乐和幸福传递给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
(三)自学第三、四部分(第6~9自然段)。
老师领大家学习了第一、二部分,接下来请同 学们独立阅读和分析,根据自
己的喜好选择你喜欢一个部分自学。
1.默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要求: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标记下来,可以是一
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小结:是呀,“我”和阿妈走在这样柔和的月 光下,伴着虫鸣、鸟飞以及
果园那边飘来的甜香,边走边聊,多么甜美,多么幸福呀!即使什么也不说, 什
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走,温情也始终互相感染着,多美的意境呀!
5.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
明确:课文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 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在月
光下散步时的幸福和喜悦之情。
(四)整体回顾。
《 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领我们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果园、
稻田,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 ,欣赏了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
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温馨、快乐、甜美、幸福。让我 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
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四、播放歌曲《母亲》,升华情感
看到文中的孩子和阿妈在一起度过的幸福时光,不禁也让我们想起了和妈妈
在一起的幸福时刻。 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会,
就会发现,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我们都被浓 浓的亲情包围着,让我们怀着甜蜜、
幸福、感恩一起来欣赏一段歌曲《母亲》,一起回忆妈妈带给我们的 温馨、快乐、
幸福、无畏……

板书设计:
2走月亮


月盘明亮 月光柔和
“我”和阿妈 想到: 洗衣裳 做小船 看水塘 美好景色
闻到:阿妈的气息 浓浓亲情
看到: 山 树 草 花 星星闪烁


教学反思:
《走月亮》是一篇如 诗、如梦、如画的优美散文,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
温馨、幸福、快乐的脉脉亲情溢于字里行间。在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
重点句子去体会,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我先把文中优美的 句子一
一找出,并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在范读中深受感染,使他们的语感
得到培养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感
受到妈妈的爱,对妈妈表达出自己 发自内心的感谢与感恩。这样情感不知不觉的
渗透到作品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情读书。





3.现代诗二首
教材分析: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
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 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
描绘出了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花 牛歌》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
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 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
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丛中的花牛 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
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学情分析:
对学生进行诗歌的吟诵,进行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的种子,


无疑是一 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
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 诗歌的快乐氛围。
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
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 ,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
景的喜爱。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 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两首诗的内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
学生思索。这样美得景色,我 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
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归巢 驮着 斜阳 头白 芦苇 妆成 一瞬 红颜
5.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6.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每一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节。
2.教师示范,配图配乐朗诵。
3.思考问题:(1)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4.配图配乐齐读。
(三)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2小节。


2.学生说说这一小节描绘的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
3.学生自主学习,在书中画有关的景物,组内交流后汇报。
4.思考问题:
(1)“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2)“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6.指名诵读、赛读。
四、整体感受诗歌内涵
1.从诗中描绘的景色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2.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呢?(观察,感受,描绘,想象)
3.过渡:让我们用发现 美的眼睛,充满诗意的心,一起感受秋天吧。闭上
眼睛,想象秋天,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呢?和同 学一起交流一下。
五、激情朗诵,升华情感
全班展示朗读、赛读。师生共同评价,评出“全班最佳朗读奖”。
六、自悟自得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学习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再续编一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丽画 卷,这节课我们来读一
首徐志摩笔下描写花牛的诗。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
1.自读感知。
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
感受到了什么。 < br>(提示:可以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
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 上去感受,也可以从诗的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指导学生抓住“压扁”“霸占”“甩”“偷渡”等
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感悟)
(3)有感情地朗读。
这首简短的小诗,我们要边读边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朗 读,
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领悟写法:
(1)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
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
(3)师小结:A.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 在草地里坐”
“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
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构一致)
B.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压 ”“霸占”“甩”“偷渡”这些表示动作
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 不同的词来表达,
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归巢的鸟
斜阳 美景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白色的芦苇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 、表
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为此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品读两首诗歌,把握诗歌主旨。
二、加强诗歌朗读训练,在读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 染,多读才能更好
地领悟诗歌。教师要利用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诗,进
而感悟理解诗歌。四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渗透
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读 促思,以读带悟,以读传情,为学生今后学习诗歌打下牢
固的基础。
三、通过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 繁星
教材分析:
《繁星》是一篇优美的散 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
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观看星天时的深切感受,以 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因此,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清新明快、
形象生动的特点。尤其是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 法的运用,让读者仿佛进入


一个梦幻境界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分析揣摩中对海上夜的宁 静和柔美产生鲜明
深刻的感受。
教学建议: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美丽的星 空和作者巴金及作品等来填补学生的
知识空白。利用表格理清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知道文章是按时间和地点的顺序描写了三次星空。
3.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难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巴金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 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爱
看天上的繁星吗?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空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 ,我
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爷爷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2.(多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
表作有《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春 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
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 会影


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多媒体出示)
2.查字典理解词语。(多媒体出示词语)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多媒体出示)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
(1)在__________(时间),___ 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
感觉到___________ _____。
(2)在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 ____________,感
觉到________________。
(3)在____ 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
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
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 知逐步深入细微了。)
第一次:“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表
达了思念之情。 < br>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表达了对生活
充满光明、希望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
比舒心、安详和陶醉 的感受,以及与星空的知心之情。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多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之所以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
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自然段,再读第3自然段,回味、感悟、交流)
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
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6.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语照样子写句子。(多媒体出示)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
声说话。
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
例:星群密布
( ) ( ) ( )
2.复习词语。
纳凉 星群密布 静寂 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梦幻
五、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仿写。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 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本文之所以有
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本文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 富的联想,
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多媒体出示句式)
我望着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见___ _____________,我仿佛听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觉得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2.拓展。
(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段话。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板书设计:
4* 繁星
从前 家乡 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 热爱大自然


三年前 南京 仿佛和朋友对话 向往美好生活
如今 海上 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


教学反思: < br>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巴金描写三次看星星的经历,作者着重地描写了第三次
在海上看星星的过程, 文章语言非常的优美。多角度的写景,在这一部分上,我
觉得我处理的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这样的一 种美景,我认为只有把气氛用自
己的语言渲染的到位,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这 样让学
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能达到这节课的最终目标与良好效果。





口语交际一:我们与环境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 际要求学生认识到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
提高,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却遭到了极大 的人为破坏,我们人类面临着极大的生
存危机,从而弄明白什么是环境保护,为什么要进行环境保护,以 及该如何进行
环境保护。
学情分析:
经过这一单元四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的学习, 学生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的增
强,这对进行以环保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学生的语 言表
达能力有限,让他们通过观察说出垃圾的来源应该说问题不大,但要让他们说清
楚如何处理 垃圾却并不容易,因此结合学生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
点,要引导他们图文结合,使学生在 形象的生活环境中认识周围事物,与实际生
活相联系,让学生在情境中实现说与听的共同发展。
教学建议:
四年级学生在谈自己的想法时,由于收集的资料不多,可能会对自己的生存


环境受威胁这方面感受不够深刻。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前准备
大量的 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另外,在课外调查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教给学生
搜集资料的途径,处理信息的方 法,帮他们扩大调查内容的范围,加深保护环境
的意识。 老师可以从学生喜欢看电视, 玩电脑游戏入手, 利用现代设备教育
引导学生看科教片,教学生上网收集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让 学生获取信息,
开阔眼界,逐步喜欢阅读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关注周围环境的责
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它正在遭到各种污染,环境污染已威胁到人类
的生存。
2.讨论怎样保护环境。
3.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
参与活动,讨论、发表对环境问题及保护环境的见解;耐心听别人的发言,< br>简明扼要地说,通过多方评价规范口头语言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指导学生在情境中讨论交流时的条理性、应对性和合作性。
2.懂得环境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难点:
1.尊重、理解对方,学会倾听。培养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的能力,探究
能力。
2.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不做污染环境的事,养成自觉保护环境
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美丽的环境录像和被破坏的环境视频。
学生:调查家乡的环境现状,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各组把要展示的标语版、手抄报、建议书等张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2.同学们已经积 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大家都了解到了什么
呢?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看到我们生活的环 境,你们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
首先进行一次展示会,把所有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小组交流
1.小组成员就同一主题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2.小组成员整理本组成员收集的材料。
3.推举代表,小组成员就本组的调查主题准备进行全班交流。
三、全班展示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1)以“我们与环境”为主题,结合本组的展示台内容先进行充分讲解。
(2)把事情的过程说清楚,把了解到的情况说具体。
(3)讲的时候要有感情,把本组对环境保护的看法讲出来,使听的人了解情
况并受到感染。
(4)其他同学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听众,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
别人的发言。
(5)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在同学发言完毕后做补充。
(6)各组代表发言后,其他小组可提问。
2.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
重复说)
(1)小组轮流展示。(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展示,如采用文字、图
片、实物或表演等形式 )
(2)小组之间互相观摩,“代言人”要向其他小组做集中介绍。
(3)每位同学都要认 真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展示,感受、了解我们身边的
环境,并准备对每个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或提 出问题。
3.多方评价,深化主题。通过各组同学评议:本次交流展示活动中哪个小
组表现比 较出色?(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1)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
(2)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四、总结、引导讨论
1.引导讨论:面对家乡的环境状况,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2.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五、交际范例
用一诺: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这样做, 用水后及时关紧水龙头;植树造
林,禁止乱砍滥伐;尽量多走楼梯,少乘电梯,健康又环保;垃圾分类回 收。
六、延伸拓展
希望同学们真正行动起来,争做一名环保小卫士。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 况
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板书设计:
我们与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教学反思:
如果整堂课只是在说,那么 它的效果也就随下课铃声一起结束了;如果过分
重视知识的传授,那就违背了口语交际活动实践性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本课内容
时,我尝试将知识的传授贯穿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重在启发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br>与反思,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的经验,摸索接受一定的方法技巧。
本堂课上,我不 仅营造了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感兴趣、又能让学生大胆把自
己收集到的材料介绍给大家的语言环境, 而且让学生在轻松的交流氛围中懂得保
护环境人人有责,培养了良好的听说能力和语言表达习惯。





习作一:推荐一个好地方


教材分析:
这次习作的要求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达到使别人读了文章也对这 个地方感
兴趣,关键是要抓住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这次习作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
利于调 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初步接触了写景的习作训 练,写作水平已有一定的基础。但
有一部分学生还没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再加上对习作的畏惧心理导致 他们在习
作时经常错字连篇,语句不通,标点符号乱打,内容空洞,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
将自己 观察到的内容写清楚。因此,写好写景作文的难度还较大。
教学建议:
推荐一个好地方,重点就是介绍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听了也对这
个地方感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
2.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与他人交换修改。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法、示范法、谈话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写喜欢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把景物写具体。
难点:启发学生介绍更多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并写出这个地方的美。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己喜欢的地方的图片或游玩的照片,以及描写景色的好词、好句、
古诗词。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那里的景色怎么样?
2.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畅谈那些好地方。(板书习作主题)
3.老师也是个喜欢旅游的 人,还喜欢在旅游的时候拍一些美美的照片,我
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去这些风景优美的地方旅游,旁边总 会有一位导游,给我们
做详细的景点介绍。他们侃侃而谈,游客朋友们都要围着听他们的讲解,你们羡< br>慕吗?
4.我刚从大队辅导员那里得到一个好消息,因红领巾广播站拓展业务需要,
现 面向全校学生招聘五名小导游。瞧,我还把面试内容带过来了:能具体清楚地
介绍去过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或是想去的地方。同学们,我们在介绍的时候,光
说那里真美呀,别人知道有多美吗,能打动别人吗? 我们在介绍的时候应如何介
绍呢?(好方法,用上好词佳句)
二、分享预习效果
课前已经让同学们搜集描写风景的好词、佳句,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三、互动合作,调动感知
1.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做好介绍的准备,同桌之间练习介绍风景优 美的地
方,或是介绍在景点拍的照片。如果你也正好也去过那个地方,可以适当补充,
师相机指 导。
2.学生到讲台前来介绍,告诉他取胜的法宝。(语言生动,内容尽可能具体,
能打动别 人,使听的人也想去)
3.对听的同学提出要求,作为参赛选手和评委的我们我们该怎样做呢?(认< br>真听)出示听众要求(安静听、认真听),听完可提问题或给出合理建议。
4.学生介绍,其他人补充、点评,师指导点评。
四、点拨思路,指导写作
1.既 然大家都想当导游,那我们就把自己的介绍写下来吧!一起来比一比,
读一读,看谁能当上“最佳小作家 ”好吗。
2.读作文要求,审题。
3.怎样写,范文引路。
4.写作方法。 5.如何让语言优美,让语言亮起来。(美文欣赏)
6.总结:在介绍景物的时候把看到的景物颜色、 样子写出来了,而且在介
绍的过程中用上了好词好句,还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再加上自己的联想


和想象,这样就写清楚、写生动了。用眼睛仔细看,用耳朵注意听,用鼻子好好
闻,用手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
五、自主展示,感受评价
1.写好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交流,把你写的读给小伙伴听听, 看
看你写得怎么样,让他们评价、补充。 (人人发言,互评互议,师指导)
2.小组共评共议,评选优秀习作。
3.各小组长展示优秀作品,让全班学生受到新的启发,获得美的感受。 (其
他小组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评一评)
六、佳作引航
美丽的竹林
外公家的小屋旁边有一片竹林。那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好地方。
春天的竹林里绚丽多彩。仔细看 ,鲜绿、深绿、黄绿、灰绿连接着交错着,
绿到小屋,绿到天边,绿到山脚外面去。一根根春笋破土而出 ,拔地而起,仿佛
在和我们比谁长得高呢。
夏天的竹林,绿中带黄。我们一热就钻到里面去玩 ,竹林茂密,太阳晒也晒
不透,这里凉爽极了。竹林就像一幅立体的画,就是我们的乐园。还有一条清清
的小溪从竹林中流过,更是把竹林点染得多姿多彩。
秋天,竹林与周围的树映衬在一起,竹子 是绿色的,周围还有很多树的颜色:
青绿的是松杉,朱紫的是山杏,火红的是枫树,金黄的是银杏。远远 望去像给竹
林镶了一道花边。
冬天的竹林好似披着一件外衣,和周围的树在一起犹如一座宫殿!
点评:这篇作文推荐的好地 方是美丽的竹林,分别抓住春、夏、秋、冬四季
的特点来写出竹林的美丽。其中春、夏写得最详细,做到 了详略得当。习作语言
生动,描写细致,善于想象,巧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竹林独特的美感。
七、教师总结,巩固延伸
同学们真棒,短短的一节课时间使掌握了这么多的写作本领, 老师相信你
们一定能将我们的家乡以及我们伟大祖国的风景名胜完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板书设计:
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重点部分详写;抒发内心情感


推荐一个好地方
开头 中间 结尾

教学反思:
在 常规的教学中,我确实忽略了课前的预习与搜集资料在教学中的作用.总
不想增加孩子的负担。但作为老 师,我应该让孩子课前口头上向家长了解一些有
关自己去过的地方的资料。那样的话,至少会有多数同学 能在课堂上对老师的提
问做到胸有成竹,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整节课来说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br>果,真正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孩子在课堂上有感而发!




语文园地一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 ”和“日积月累”
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抓住这组课文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在读书时要进
入文字所描述的意境,掌握如何读书的方法。“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一
部分是感悟词语的意思 和用法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另一部分是让学生学会用表
示时间的词描述事物的特征。“书写提示”是让 学生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在书写
时要写好每一个字以及注意字、标点符号的间距。“日积月累”意在让学 生积累
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意思。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 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但“词句段运
用”这一板块的内容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点拨,让他们知道 该如何在头脑中形成画
面。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在饶有兴趣地玩的过程当中温故而知新,给孩子< br>以自信心,让孩子有成功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建议:
1.运用“读中悟”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勾勒文本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发现 词语的特点,进一步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发现的乐


趣,积累词语。
3.运用“读中赏”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
2.积累8个描写场景的成语和5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3.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创设情境、讨论的方式感知如何在读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写字的好习惯;积累词语;背诵古诗《鹿柴》。
难点: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初步理解古诗《鹿柴》,引导学生知道古诗
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王维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导入:作者用文字表达 思想感情,而我们读者要了解这种感情就必须看
到超越平面文字的画面,学了本组课文,你在阅读方法上 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
获?先一起来看看几名学生的发现吧。
2.生自由读“交流平台”中的人物对话。
3.指名分角色读人物对话并说一说他们在对话中谈的内容。
4.联系课文,举例说一说自己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
5.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句子,进行简单的欣赏。
6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想象画面,还要“听”声音,“闻”味道。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1.读正确:
(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
2.解词意:(1)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
理解。
(3)选用其中的几个成语说一说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1.自读带点的词语,要求读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小组交流:任选一两个词语描述事物。
4.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再大声地读出来。
三、书写提示
1.出示文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回想这是哪篇文章里的句子。
2.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3.读旁批的三个句子,让学生明白如何把这段话写好。
4.在写字本上书写。
5.评比。
四、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唐代素有“诗 佛”之称的大诗人王维写的《鹿柴》。
2.生借助拼音将古诗读通顺,并尝试着读出节奏。
3.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诗意: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
(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意:落日的余晖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总结:诗人以一种特有的 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这


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 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5.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王维的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教学反思:
从读 到赏,再到拓展延伸,本节课的教学遵从了教学应循序渐进的理念,结
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将课内的知识 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被
调动起来,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发挥得淋漓 尽致,很好地完成了
教学任务。这堂课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该如何去想象,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魅力。学生在感知、体验,思索,理解的同时,也体验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
主要由《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和《蝴蝶的家》
四篇课文 组成。《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本文通过讲述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
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 ,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告诉我
们: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蝙蝠和雷达》课文主要
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 br>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讲了科


技 发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激发了我们热爱科学的兴趣。《蝴蝶的家》这
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 者构思独特,以问题和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
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 生灵的关爱之情。 教学时,
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和 勇于
创新的科学精神。
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1)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 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本单元的语文
要素,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 ,《一个豆荚里
的五粒豆》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边读边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
样有助于我们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能在阅读中,依据文章的顺序,提
出相应的问题,我们就可 以按问题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比如我们可能会提
出以下问题:第五粒豌豆为什么像“一个囚犯”? 为什么它长得却很好?这个故
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把这些问题解答出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蝙蝠与 雷达》
一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思考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激发学 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 来。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小小
“动物园”》,本次习作的重点是找相似,抓住人物与动物的外貌、性格和 爱好
等主要特点来写作。让孩子掌握如何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人物描写。抓住人物与动
物最突出的 特点,找相似,要突出人物的外貌、性格或爱好等特征。比喻一定要
恰当,注意用词要生动形象。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目标:
1.认识“荚、豌、按”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等12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3. 理解文本的内容, 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


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 的,也是最幸福的。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体会小豌豆为 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
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
同学们 ,你们看五颗小豌豆从豆荚房子里跳出来,来到这个世界上,同学们想
象一下将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 教师板书: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设计意图:用问句来设计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圈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 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
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荚、豌、按、僵、苔、囚、框、溢”
“构”是“木”加“匡”;“荚、苔”的 偏旁都是草字头;“豌—碗”是形近
字;“囚—因”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豌、按、适、恐、枪、耐、玻、璃、探、愉、绕、曾”
指导书写:“豌、按、枪 、玻、璃、探、愉、绕”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
时要左窄右宽;“绕”是左右结构的字,右上角没有一 点。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设计意 图: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
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 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1.学生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理一理、写一写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的记忆跟家深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2. 理解文本 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
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 是最幸福的。
3.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1.听写字词。
豌豆 按照 舒适 恐怕 玩具枪 耐心
玻璃 探出 愉快 盘绕 曾经
教师集体订正。
2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围绕着什么写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一
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巩固了字词。】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
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豌豆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怎样安排的?
(按照在豆荚里的排列顺序。)
2.豌豆为什么想出去?哪个词具体说明了想出去的理由?


“变得僵硬”具体说明了豌豆们想出去。
3.五粒豌豆即将分开时,它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1)小组展开讨论。
(2)汇报交流。
指名读、分角色读。
指导朗读:读出前四粒豌豆骄傲的语气。
(板书:第一粒:飞向世界
第二粒:飞进太阳
第三、四粒:射得最远
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4.表现了豌豆们怎样的性格?
第一粒豆和第二粒豆:自高自大。
(板书:自高自大)
第三、四粒豆:满足现状
(板书:满足现状)
第五粒豆:随遇而安,喜欢过平静的生活。
(板书:随遇而安)
5.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长得很好,为什么?
小组交流汇报。
6.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
小组讨论,交流感受。(板书:爱)
7.虽然母亲不相信,但她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植 物支起来。为什么母
亲不相信,还是……?
这是一位母亲对子女爱的体现。
8. 你怎样理解“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这一段?此时小姑娘的心
情是怎样的?
小组内交流。
(让学生体会到: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姑娘的愿望,使她鼓励起了战胜病
魔的信心。)
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惊喜的感情。


8.其余几粒豌豆后来是怎样的?
指名朗读。
(板书:吃掉了落到脏水沟里)
三、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当 小豌豆开出嫩红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了。其余四粒豌
豆虽然各有归属但却不是什么了 不起的归属。水沟两次表态是幽默地讽刺也减轻
了全文的凝重感很有趣味。
四、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奉献爱
是最崇高的、最伟大 的。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处处充满爱!
小姑娘对小豌豆很感激,假如你是小豌豆,你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写在小本子上)
【设计意图:小练笔,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佳作,加深对精神食粮重要
性的感受。】

板书设计: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一粒:飞向世界 吃掉了
豌豆 第二粒:飞进太阳 落到脏水沟里
自高自大
第三、四粒:射得最远 吃掉了 满足现状
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一株植物 随遇而安 爱



教学反思:
1.一节好的语文课最大的魅力是什么?莫过于能吸引学生,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整节课我都饱含激情,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2.不足之处是 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教师对课堂上生
成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处理,在以 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学习和提高。






6
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漆”等13个生字,会写“蛾、蚊、即”等14个字。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
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教学难点:怎样使学生理解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和会写生字。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 介绍一下
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
们一块 儿来学习第6课。(板书:蝙蝠和雷达)
【设计意图: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容易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
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蝙、蝠、启、即、锐、系、铛、蝇、证、揭、障、荧、屏”
“蝙、蝠、蝇”的偏旁 都是虫字旁;如“蝙”不能读成“piān”,“锐”翘舌
音要读准,“荧”要与“萤”要区别开。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达、蚊、即、科、横、竖、绳、系、蝇、证、研、究、驾、驶”
指导书写:“绳”去偏旁加一虫字旁变成“蝇”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
要左窄右宽;“即” 的第五笔是点。“蛾、蚊、科、横、证、研、驶” 都是左右
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写好字的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
字习惯。】
四、朗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
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
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 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
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这些问题老师都明白,那么是老师告诉你们呢?还是——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 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
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
【设计意图: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五、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课下搜集有关蝙蝠的资料,积累在采蜜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资料的积累,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
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图片导入
1.听写词语。
蚊子 系着 驾驶 研究 苍蝇 证明 科学
2.出示蝙蝠图:
师:同学们,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蝙蝠和雷达》。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学下文打好基础。】
二、细读课文,明白关系
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本,自读第3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
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一)
1.学生自学。


2.检查:读读第3自然段。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敏锐)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3.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
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
学站起来朗读
4.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
(二)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 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
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自 然段。把表格补
充完整。

试验顺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
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 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画出来,然后仔细地读读。边读边想想你还
想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
(三)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1.同桌一起自学第七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
你能理解它吗?
2.同桌自学第7自然段。


3.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一起读第7自然段。
a老师根据回答画出2、4两句。
b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己读懂它吗?
c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教师板书:蝙蝠 嘴 超声波障碍物 耳朵)
d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e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生简评)
4.师生分读第7自然段。师1、3 生2、4。
5.问: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6.赏读: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绍
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 。(齐读第7自然段)
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8自然段,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
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 书。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自学体会。
3.出示设计示意图并介绍设计意图,生评。
(教师板书:雷达 天线 无线电波 荧光屏)
4.集体朗读第8自然段。
三、总结拓展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 西,为人类造福,这门
学科叫仿生学。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
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 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 可以加深学生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
生】
四、作业巩固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尔碰到了夜行的飞机, 它非
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
2.请一生上台表演。
【设计意图:创设由内化到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
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6 蝙蝠和雷达
嘴 超声波
蝙蝠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天线
雷达 无线电波
荧光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为达到要求,我采用 “设置悬念、讨论探究、方法指导、观察演示、表演
讲说”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文,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由表 及里、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
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时,共分四步进行:第一采用读、问、想、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1—3
段,使学生明 白飞机安全夜航是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感受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
灵巧。第二指导学生弄清三次科学实验 的过程。明白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
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三指导学生
揭开蝙蝠探路的奥秘。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易于
接受,我采用“听朗读、看演示、说原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具体理解其奥妙,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不足之处:


本课教学中,最大的遗憾是让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较少,在以后 的教学中,我
将注重科普性文本的朗读,使语文课堂更显语文味,更具魅力。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1.认识“唤、 技、获”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技”等13个生字。正
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等词语。
2.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 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
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4.搜集科学飞速发展的资料,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
高阅读能力。 < br>教学重点: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
起学生热爱科学、 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搜集科学飞速发展的资料,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学习文章 的说明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 br>1.认识“唤、获、赖”等12个生字,会写会写“唤、纪、技”等13个生字。
正确读写“呼风 唤雨、出乎意料”等词语。
2.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 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


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 …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
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同学回答,教师小结。
(教师板书:呼风唤雨的世纪 )
【设计意图:由题眼入手,让学生在谈话中自然融入文本。】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20世纪是个神奇的世纪,人类在这100年间发
明出了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人们真的 能像神仙一样呼风唤雨、神通广大
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世纪,去看个究竟。
2.同学考虑: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讲的?
3.交流感受: 你觉得20世纪是个怎样的世纪?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环境来感染学生。】
三、学习生字。
1.出示会认字:
唤 技 获 赖 潜 亿 索 奥 舶 质 哲 兰
形近字识字:唤—换 亿-- 忆 素—索 质
象形识字:获:甲骨文写作“隻”:(隹,鸟雀)(又,抓持),像猎人手持 一
只鸟,表示猎获鸟雀。
兰:隶书将篆文“艸”简化成“艹”。俗体楷书
组词识字:赖皮 质量 哲学
2.出示会写字:
唤 纪 技 程 超 亿 索 奥 益 联 质 任 善
易错字: “技”是“扌”,不要写成“木”。
“索”下半部分不要写成“系”。
3.词语理解。
呼风唤雨:使刮风下雨,原指 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
右某种局面。有时也比喻进行煽动性的活动。
依赖: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


腾云驾雾:传说中指利用法术乘云雾飞行。
洞察:观察得非常透 彻、清楚。
4.再读课文。
指名读,分段朗读。
课文主要讲什么?
从哪几个方面讲的?
(3)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做好标志。
小组检查交流:
4.全班交流反馈:
(1)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抽生字认读,开火车组词。
指名轮读课文,同学评议。
(3)小组代表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
【设计意图: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拓展。】
四、当堂训练
1.听写生字。
2. 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2.搜集科学飞速发展的资料,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
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有助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好地进入学
习状 态。】
二、新课学习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集体朗读第1自然段,体会语言简洁的特点: 应读出“坚定、
不容质疑”的语气。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句: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化科学
技术。”
(2)出示句式: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
是现代化科 学技术。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同学比较,感悟设问句
的作用。
(3)齐读第二自然段。
(4)为什么说20世纪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能呼风唤雨?
指导朗读第2、3句,体会感悟。
(二)学习第3、4、5自然段。
1.独立自由朗读课文第3、4、5自然段,给每一个自然段拟个小标题。
2.选择自身最喜欢或信息储藏最多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3.教师出示三个专题:
(1)昨天的幻想(第3自然段)。
(2)今天的实际(第4自然段)。
(3)明天的憧憬(第5自然段)。
4.出示研读方法:
(1)找出最能反映本专题的词句。
(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说说各自的感受和想法。
(3)讨论怎样读好这一段落。
(4)独立练读,再小组朗读相互评议。
(5)小组互相交流,补充各自搜集、调查到的资料。
5.小组成员商量研读专题:


你们最想研读哪个段落?
6.按要求合作研读、交流、评议。
(三)专题汇报,全班交流
1.汇报交流第3自然段──“昨天的幻想”:(1)举例说说人类是怎样“依
赖自然”的。
(2)“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怎样的身手?结合所看电视节目谈
认识。
(3)猜测古时候人们还会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梦想。
(4)结合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实
际。
(5)你最喜欢哪些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谈谈自身的理解和感受。
理解重点句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汇报交流4自然段──“今天的实际”: (1)书中举出了哪些科
学技术成绩事例,涉及哪
些方面? (教师板书:登上月球 潜入海底 洞察天体)
(2)你还能举出哪些科技成绩方面的事例?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哪些便
利?
(3)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谈谈自身的理解和感受。
理解重点句子: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教师板
书:电视 程控电话 因特网)

3.汇报交流第5自然段──“明天的憧憬”: (1)英国数学家、
哲学家罗素怎么谈科学?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描写科学意义的句子。
(2)说说“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体现在哪里?
“为人类创造了比 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体现在哪里?
三、回读全文,抒发感受
1.为科学技 术发明的奇迹而自豪,根据自身的体会、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全


文。
2.师总结全文:
我们在享受20世纪科技效果同时,也应该立志为21世纪做 点什么?老师
将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最主要的
是 :对科学的喜好;考虑问题的无限耐心;观察和搜集事实的勤勉;一种发明力
和丰富的常识。”。
四、拓展作业,进入实践
1.小练笔:
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家长谈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再把家长说的写下来。
2.组织“奇思妙想擂台赛”:
古代的幻想,今天的实际。是幻想让我们有了努力 的目标,是努力让我们有
了今天的幸福。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发明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
们的生活?现在你就是未来设计师,尽情地描绘你的梦想吧!
【设计意图:通过小练笔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登上月球 电视
20世纪 潜入深海 20世纪 程控电话
洞察天体 因特网


教学反思:
1.课前,我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让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黑暗无光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
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 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2.在本轮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激励性评价等 ,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齐读、指名读等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伙伴的存在;自学、选择自己喜 欢的方


式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可以“我”做主;师生对话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课< br>堂的无限乐趣;学法的指导、小结、迁移,让学生感到:学习原来很简单……这
些,使学生在学习 的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兴奋的状态,营造了和谐的课堂学习
氛围。因为老师的赞扬,成功的喜悦,以及 同伴在集体中地位的提高,都很好地
激励着学生更加努力发奋。





8* 蝴蝶的家
教学目标:
1. 认识“避、撼、喧”等8个生字,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发散思维
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蝴蝶图片。
师:同学们看,看到这些蝴蝶,你 最想说的是什么呢?你们知道蝴蝶的家在
哪里吗?看到大家急切的样子,老师也特别希望和大家一起去寻 找蝴蝶的家,咱
们一起去吧。
(教师板书:蝴蝶的家)
【设计意图:美丽的图片激 发了学生的视觉,蝴蝶看似身边常见的小动物,
它的家却不为人所熟知。“蝴蝶的家在哪里?”这一问题 的提出激发了学生探究


的欲望,为下一环节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自读课文,合作学习
1.打开课本,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1)读一读:
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自身认为难读的多读几遍。
(2)想想说说:
课文主要讲什么?
从哪几个方面讲的?
(3)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做好标志。
2.小组检查交流:
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读懂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好的读书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反馈:
(1)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抽生字认读,开火车组词。
指名轮读课文,同学评议。
(3)小组代表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
三、紧扣课题,研读课文
(—)读课文,提炼重点。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
在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你可以打开书,去
感知课文,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2.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提炼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你是从文中哪里体会到
作者为蝴蝶着急的?读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
下雨 着急)
3.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寻找答案,读的时候圈圈、画画、
写写,然后与你小组 的同学分享学习的收获好吗?
4.结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
(二)深化理解,体悟感情。


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天是那样的
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难为蝴蝶吗?”
(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你有没有到过喧嚷的环境?这里是谁在喧嚷呢?
这里用“喧嚷“又说明了什么呢?
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
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
震撼:“山雨欲来风满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
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 ,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
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这样糟糕的天气,这不是……(难为 蝴蝶
吗?)
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哪些句子说明了蝴蝶经
受不住猛烈的风雨呢?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
烈的风雨呢?”
(1)理解素洁、玷污。(指导本段朗读:)(课
件出示6)
素洁:文中指蝴蝶素雅而洁净。
玷污:弄脏。
(2)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
什么样的结果呢?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
的弱不禁风啊!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
的……(着急)
你们心里着急吗?
(4)指导朗读:“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


(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下雨时,蝴蝶藏在哪里?
(1)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
下、树叶下面……(板书:猜想)
(2)作者作了这么多种假设,下雨的时候,蝴蝶
是躲在这里吗?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
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3)我们都应该睁大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运用
你聪灵的耳朵去聆听,像作者一样,置身于、置心于大自然,做一个善于观
察和思考的孩子!
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1)一位小朋友非常确认地说:“它们和我们一
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
(2)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
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
一起读读吧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
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5.点明主旨
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板书:关爱生命 心系自然)
【设计意图:读中加深对词句的理解,借助读升华情感,借助读体会难以言
说的意境;读与交流 中发挥想象,形成意境,同时培养学生主动表达与耐心倾听
的良好习惯,在分享学习成果的愉悦过程中, 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四、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和交流,在我们
的探究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五、畅谈感受。
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交流。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作者有哪些猜想?
你还有哪些新的想法写出来吧。
【设计意图:通过小练笔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8* 蝴蝶的家
下雨 着急
猜想
关爱生命 心系自然

教学反思:
1.课前,我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让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蝴蝶的生活状况,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
文学习的外延和生 活的外延相等”。
2.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关系,小练笔没有让学生展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习 作:小小“动物园”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观察中发现书中人物和动物的对应关系。
2.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的温馨感。
3.结合生活,展开联想,抓住特点介绍自己或家庭成员。
4.扩写绘本,学会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
教学重点:
1.观察发现书中人物和动物的对应关系。


2.结合生活,展开联想,抓住特点介绍自己或家庭成员。
教学难点:结合事件来介绍家人特征,拓展延伸自己生活在家里的感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老师也有喜欢的动物,大家来猜个谜语
就知道了。
1.八字须,往上翘,说话好像娃娃叫,只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
(猫)
2.凸眼睛,阔嘴巴,尾巴要比身体大,碧绿水草衬着它,好像一朵大红花。
(金鱼)
同学们都对动物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如果你把自己的家想象成一个“动物
园”,是不是很有趣。 < br>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围绕“动物园”来写的。现在就让我们写一写我们的
家人吧。(板书:小小 “动物园”)
【设计意图:运用猜谜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动物照片)
理解人物和动物的关系
过渡:看完照片,我们认识了许 多动物。提问:你最喜欢谁?你最喜欢他身
上的哪个特点?(贴“特点”牌)这是从哪方面来描写呢?( 板书:特点)
1.爸爸与猫(样子 性格):我的爸爸胖胖的,很憨厚,像一只猫。(板书:
样子 性格)
2.姐姐与鱼(本领):我的姐姐游泳特别好,在水里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
(板书:本领)
3.爷爷与大老虎(性格):我的爷爷很威严,就像一只大老虎。
总结:把每一个人都比作一 种动物,这是人物和动物的关系。通过每个人不
同方面的特点,来描写人物。这在我们作文中也是常见的 ,这叫做“抓住特点”。
这把金钥匙,你掌握了吗?
刚才我们是一段段来欣赏,现在我们整合全文,再来仔细品味一番,你
发现每一段有相似的地方吗?


(1)指名学生回答。
(2)教师引导并评价。
师:前面是介绍人,后面是说明人的特点。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三、习作构思
(一)仿照例子,趣说人物
要求:选择自己或是班上的一个同学来介绍,说特点,联想动物。
介绍自己
我叫________,是个小_____孩。其实呢……
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绍家人
这是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呢……
他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自由思考
师:请你们根据游戏要求,大胆联想。
(2)交流分享
师:谁来试试看?(充分说)
(3)评析总结
你们都能够抓住人物和动物的特点,展开联想。
(二)再读例子,理清特点
1.引导阅读,扩编内容
(1)引导看图。(抓住动作、语言、喜好等来写)
(2)口头扩编绘本。
2.小结
师:恭喜你们又掌握了一把金钥匙,在写作中要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这样
的内容才会精彩。
师:同时,通过动作、语言描写等表现人物的特点,在我们的写作中是很常
用的哟。
总结:我们知道写人物要抓住特点,通过这些方面的描写,展开叙述。同时,
写作要围绕中心句来写,这 样写出来的习作更加具体生动。(板书:抓住特点 要


围绕中心句)
过渡 :刚才你已经说到了自己或是同学的一个特点,接着,我们再来玩个游
戏,叫做“谁是金笔小作家”。看 看谁文笔最棒。
(三)游戏激趣,细写人物
“谁是金笔小作家”
要求:刚才你已 经说到了自己或是家人的一个特点,哪件事情最能体现这个
特点,请你把这件事情写下来,并写一写你对 人物的感情,生活在家里的感觉。
字数不限。
1.学生写。
2.师巡视。
3.交流习作。(可叫一生先来改,教师再来评讲。)
【设计意图:设计“谁是金笔小作家” 这个环节,能让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
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小结
这节习 作课,我们学习了写“人物”这样的文章,我们在介绍人物的时候,
要抓住特点(性格、样子、饮食等) ,围绕中心句,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
感情真挚。

板书设计:
小小“动物园”
特点: 性格、样子、本领……
抓住特点 要围绕中心句


教学反思:
1.我根据自己的设计环节 一步步展开教学。整堂课的学习氛围很融洽,孩子
们都乐此不彼地分享自己的想法,我也因此受到感染和 鼓舞,让孩子充满惊喜和
快乐,它能让孩子产生幽默和共鸣,了解每个人和动物做对比,包括性格、脾气
和爱好等个性品质,积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对比方法,仔细观察,学会通过细节
和事例把人物特 点写具体。细细品读绘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固定格式:“我


叫……其实呢……我是…… ”和“这是我……其实呢……他她是……”这两个
短句可以让孩子去模仿学习,并用来介绍自己或身边的 人。
2.不足之处就是在说话环节中,我对孩子的引导不够,担心学生说不出我的
预设答案,便没有循循善诱,“三下两除二”就把答案说出来。此外,我对哪些
作文较典型,适合当堂 批改把握不当,没有紧跟本堂课的重点来讲。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积累古文名句和成语。
教学重点:1.养成提问的习惯。2.积累古文名句和成语。
教学难点: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进入学习
这一单元学完了,我们有了许多收获。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 版块,
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二,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设计:语文园地)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阅读的方法:
①阅读时要动脑筋,积极提出问题。
②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③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④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板书设计:阅读的方法)
(2)学以致用
爸爸是一只名副其实的 “大老虎”,虎背熊腰,在家里威风凛凛,牢牢地统
治着我和弟弟。放学后,我们写作业的时候,他就在 旁边巡视,虎视眈眈,不放
过我们的一举一动。谁要是胆敢溜出去玩,准被他的虎爪抓回来,狠狠地教训 一
顿。
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爸爸是一只名副其实的“大老虎”?(虎背熊腰、虎
视眈眈)
②这个小片段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爸爸的?(外貌、神情、动作)
2.识字加油站
驻扎 蛀虫 拄拐
捐款 娟秀 手绢
花苞 冰雹 鲍鱼
(1)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词语。
(2)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每一组字都是同一个字加上不同的偏旁,都是形声字,读音只是声调不同。
(板书:形声字)
同学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偏旁来区分这些字的意思。
(3)结合偏旁,讲解汉字的含义
“驻”的偏旁是:马,应读“zhù”;字义是:(车马等)停止,泛指停止或
停留。
“蛀”的偏旁是:虫;字义是:蛀虫,咬木器、谷物或衣物的小虫。
“拄”的偏旁是:提手旁,应读“zhǔ”;字义是:用手扶着杖或棍支持身体。
“捐”的偏旁是:提手旁;字义是:捐助或献出。
“绢”的偏旁是:绞丝旁;字义是:一种薄的丝织物。
“苞”的偏旁是:草字头;字义是:花苞,苞片,花或花序下面像叶的小片。
“雹”的偏旁是 :雨字头,应读“báo”;字义是:冰雹,空中水蒸气遇冷结
成的冰粒或冰块,常在夏季随暴雨降下。
“鲍”的偏旁是:鱼,应读“bào”;字义是:软体动物,俗叫鲍鱼,古称鳆,
肉味鲜美。


(4)让学生列举一些像这样的词语。
3.词句段运用
(1)你知道这些说法吗?选一两个说句子。
a.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第一句重复运用“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表达了当时的
条件很差。
第一句重复运用“……的时候”,表达出这条狗在不同的情况下都会叫。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号的用法,再照样子写一写。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并说一说这是什么句?
c.照样子,你也写一写吧。
难道地球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当然不是。
师:设问句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师小结:设问句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先提出一个问题,接着自己
回答,即自问自答。设问句 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
发思考。
(板书:设问句 自问自答)
4.日积月累。
学习文言文里的语句。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c.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1)朗读这些语句。
(2)说说句子的意思。(板书设计:说说句子的意思)
a.意思是:谦虚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b.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
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c.不学习自能知道,不问别人自己就懂得了,从古到今做事情,还没有这样


的人。
d. 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
(3)学生读读背背。
(4)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理解文言文
的含义。】
三、课堂小结,激发运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阅读的许多方法,明白了形声字的特点, 学习了
什么是设问句,还学习了文言文里面的句子,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
学的知识 去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阅读方法
形声字
语文园地
设问句 自问自答
说说句子的意思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 br>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识字加油站”的练习
中,我设计了让学 生举形声字的词语,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词句段运用”的授课中,由于学生对这成 语很陌生,所以,我通过朗
读、讲解,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理解 了
成语的意思,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并让学生们运用,加以巩固。
3.美中不足的是,在 讲授句子“日积月累”时,讲得不够详细,没有照顾到
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其中的意思。在今后的教育教
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课 文主要是围绕“处处留心,连续观察”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主要
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 的住宅》三篇课文组成。目的是使学生学会
观察的方法,进行连续观察,让学生进行细致、仔细地描写,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
的表达对事物的描写。
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1)能引导学 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通过阅读,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
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 精神,表
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养成留 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 的美
丽。学习并运用观察方法描写事物,表达自己的感受。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 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 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
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
江吟》)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
2.学习会写字
“暮、吟”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诗文内容,扫除学习诗文中的障碍。】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 ,写下这
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 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
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 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 晚迷人的景色,诗中
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
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有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进入诗中,逐层深 入地积


累知识。】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
霞满天,弯月东升, 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
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诗的意境,并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
来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白居易
露水 月亮 景色美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 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
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今天,我们再来学 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板书:《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
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设计意图:提醒学生用学古诗的几个步骤学习古诗,是学生更加熟练地掌
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缘、降、骚、逊、输”
“降”和“逊”是翘舌音。
2.学习生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指导书写:“侧、峰、缘、降、输”都是 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费”
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缘”书写时左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 ,下边弯钩在
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费”书写时上边的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
横 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贝字稍窄。
3.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自学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
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 遭贬谪。本文


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 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
了一座山峰。(教师板书:横 岭 侧 峰 )(教师板书:变幻莫测)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 (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
都不相同。(教师板书:远 近 高 低)(教师板书:千姿百态)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
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板书:从不同角度
观察)
师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
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 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 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
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
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 对
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
朗读出来?好 ,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
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 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
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

< p>
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
“横看成岭 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
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 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 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
见。)
(四)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 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
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
来静静地欣赏。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
生答:梅花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
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
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 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教师板书:《雪
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师: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 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
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 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
幽香。
5.悟道理。
指名说。
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 梅香(教师板书:雪
白 梅香)。这首 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 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
彼短,靡恃己长。 ”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 因为雪中有了
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 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
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 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 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
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 是 春天开,它
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
着不 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
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 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
好吗?
五、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学习课外诗句,更利于拓展延伸,开拓学生视野,积累素材。】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
横 岭
变幻莫测
侧 峰
远 近 从不同角度观察
千姿百态
高 低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雪梅》
卢钺
雪白
人各有所长
梅香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
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
成的朗读磁带让学 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
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 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
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 会诗中的意
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
好的 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 我以为
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
地学习理 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 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
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 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
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 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
“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10.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嫩”等12个生字。正
确读写“引人注意、均 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


留心观察 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刚看到课文题目,你或许认为爬山虎是一只老虎,其实爬山虎是一种 植物。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 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
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 花,花蕊小,黄绿色。
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a.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均、柄、蜗、曲、萎”“曲”是多音字,读qǔ和qū;“萎”是上
形下声。
b.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虎、操、占、嫩、舒、、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指导书写:“操”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嫩”三部分都要窄长,束字中间是
一扁口、不要写成 下框、末笔捺变为一点;“均”的最后一笔是提;“叠” 上窄
下宽,中间是冖、横要长、上边没点,且字稍扁、里边是两横; “隙” 右边三
部分要扁,上边小字中间一竖不带钩,下边小字竖要带钩;“瞧” 笔画多要写紧
凑,目字要窄,右上边有一点、下边是四横不能少。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拂过
叶柄 紧贴 蛟龙 枯萎 牢固 蜗牛
(2)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步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特点,具体写了它是怎样一
步一步往上爬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总结,从而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段
1.全班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 。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
3.指导朗读。
四、课堂小结,留有思考
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 位“墙”。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
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回味全文,提出问题,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准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 》这篇课文,
并从课文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大声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研读第2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教师板书:
位置 颜色 样子)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 。
b.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 。
c.长大了叶子的颜色: 。
d. 叶子的样子: 。
(教师板书:墙上 嫩红 嫩绿 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3.指导朗读:读出美感来。
三、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
之处?
2.汇报交流。
师: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1)结合插图,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 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 ,也是嫩红的。”
师: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
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
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 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b: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师板书: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c:过渡:来,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
d:出示画面: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老师引读)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


什么吗?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a: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b: “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2自然
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读… …
c:想看到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请你睁大眼睛来看)
d:自由朗读描写爬 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
虎脚的动作的词句。(教师板书:触、变成、巴住 、拉、贴)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生齐读。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
的事物来作比较。
师:老师上课前在校园的东墙边采集了两根爬山虎,你来说说从它们的颜色
去观察可以推断什么 ?老师这里有道作业练习,需要大家去探索。小组结合文章
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论。
(3)爬山虎“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 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
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
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1.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总结。罗丹也说过:“这 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
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 br>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
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
【设计意图:有助于学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把意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 颜色 样子

叶 墙上 嫩红 嫩绿 朝下 均匀 不留一点空隙
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脚 爬 触、变成、巴住、拉、贴(牢固)



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让我收获颇多,首先我从中感受到要充分信任学生,把 课堂和
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
质疑、解 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
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 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
难点。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小练笔,使课文 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
实现迁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 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与学生亲切
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 ,让他们选择自
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
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
的主人。
3. 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
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 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找准时
机恰当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 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
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11.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认识“蟋、蟀、宅”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选”等14个字。正确
读写“住宅、隐 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 “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
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4.积累好词佳句,体会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
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 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有关蟋蟀的文字、图片资料和作者资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昆虫的世界非常奇妙,夏天我们经常听到 蝉在窗外高歌。昆虫界中,除了
蝉拥有优美的歌声外,还有一种昆虫也常常给我们带来美妙的歌曲。
2.(播放蟋蟀的叫声)
蟋蟀唱歌非常出名,但它还有一样东西非常出名,是什么?(蟋蟀的 住宅)
(教师板书:蟋蟀的住宅)
3.人居住的房子叫住宅,那蟋蟀居住的地方能叫住宅吗 ?看到这个题目,你


会有什么疑问?
4.那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疑问,跟随法国作家法布尔一起参观“蟋蟀的住
宅”。
【设计意图:声音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蟋蟀,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朗读(开火车读,齐读,指名读)
3.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宅、隐、毫、慎、址、良、掘、搜、倾、置、骤、抛”
翘舌音:蟀、宅、慎、址、置;平舌音:搜
4.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宅、临、选、择、址、良、穴、厅、卧、专、寸、卫、钳、较、
锯”
指 导书写:“穴”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卧、专”的最后一笔都是点;“卫”
最后一笔横要长一些。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5.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用工具书解决。
隐蔽:借助别的东西遮盖掩藏。
随遇而安: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慎重:谨慎认真。
柔弱:常指体弱,易感疲劳的;易得病的。
搜索:仔细查找。
隧道: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
耙扫:打扫。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 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
流,能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
三、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1.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作者观察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2.课文一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蟋蟀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介绍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具体描述蟋蟀修建住宅的经过。
四、熟读课文,了解住宅特点。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小组讨论:蟋蟀出名有几个原因?
2.将第二句话改成“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住宅,还由于它的唱歌”行不行?
为什么?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脉络,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课文内容。】
五、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 进课文。
六、再读课文,布置作业
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
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整理读书笔记,让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蟋 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
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
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留 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1. 听写生词,同桌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
时集体订正:
住宅 临时 选择 住址 优良 卧室
大厅 洞穴 专家 卫生 钳子 较大


2.作者观察了蟋蟀什么?(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
3.我们向别人介绍自己家的住宅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
学生说说自己的介绍顺序。
【设计意图:交流发言,让学生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培养表达能
力。】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现在作者法布尔就向我们介绍他发现的蟋蟀的住宅。自由朗读 2—6自然
段。(教师板书:住宅特点)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
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 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
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教师板书:选址 慎重、自己挖掘 不肯随遇
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思考:作者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介绍的?
2.学生汇报:
外部:(教师板书:外部)
隧道——排水良好
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拟
人的手法)
门——隐蔽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比喻的手法)
平台——平坦(教师板书:隐蔽 平坦)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 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
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拟人手法)
3.齐读第5自然段,教师追问:这些都是从哪一方面介绍蟋蟀的住宅?(外
部)
4.介绍完蟋蟀住宅的外部后,作者又发现了什么?(学习第6自然段)
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教师板书: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


生)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 br>1.自由朗读7—9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
程呢?抓住关键词句 ,说说你的感受。
2.学生汇报:
动工时间:十月,秋天初寒(教师板书:动工时间:十月)
挖掘过程:
它用前足扒 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
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铺 开。(挖掘工具柔弱)
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勤劳,作者观察细心)
长时间修整
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
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 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
面不断抛出泥土来。(勤劳) (教师板书:挖掘过程:不断整修 勤奋)
3.再次朗读7—9自然段,感受蟋蟀建筑住宅的过程。
(1)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蟋蟀不肯随遇而安体现在:一是它慎重地选择住 址;二是它不利用现成的洞
穴;三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洞穴。
(2)作者是如何把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写清楚的?
通过“扒”“搬”“踏”“推”“铺”一 系列动词,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蟋蟀建造
住宅的过程,表现了蟋蟀的建筑才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设计意图:再次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它长年累月不
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 换来的。】
四、课堂总结,回顾课文
法布尔先生经过长期、细心地观察,发现了蟋蟀住宅的 特点以及建筑过程,
他像介绍朋友的住宅一样,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蟋蟀的住宅,让我们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设计意图:再一次从整体上感悟课文,达到读悟共鸣 ,读写延伸,使读能


为今后的用服务,让学生选择性延伸学习,激发求知欲及好奇心。】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 细心观察的
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
边的 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
力量。
2.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
【设计意图:利用作业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选址慎重、自己挖掘
外部:隐蔽、平坦(不肯随遇而安)
住宅特点 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动工时间:十月
如何建筑 挖掘过程(勤奋)
不断整修




教学反思:
1.通过蟋蟀和人类比住 宅环节,促使学生去探究蟋蟀的住宅,这样极大地调
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从“住宅”入手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
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 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


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 怀。我让学生多次找
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
3.通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 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
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 运用上下文的
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
改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 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
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 br>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





口语交际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教学目标:
1.认识眼睛的结构,掌握近视形成的原因。
2.要求学生做到预防近视,并掌握保护眼睛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并且持之以恒。
教学重点:预防近视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并且持之以恒。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猜个谜语:两颗黑葡萄,长在人
脸上,白天开窗望,晚上关紧窗。
生:眼睛。
师:对了,同学们都有一双漂亮的眼睛,同桌互看一下眼睛,看看眼睛是由
什么组成的?(板书: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通过新闻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然引出环保话题,并为下面的环节
蓄势。】
二、认识眼睛的结构。
让学生同桌互 看一下眼睛,在学生发现了中间有个小圆孔的基础上出示眼睛
的外部结构图,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部分结 构,再让学生指指认认,加深印象。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小圆孔就是瞳孔,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进 入眼睛后,
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最后神经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
到物 体了。
紧接着通过两张不一样瞳孔猫的图片,(出示课件4)揭露生活中的小常识,
培养学生 日常的观察能力。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三、引导学生了解近视的概念以及近视的影响。
1.小游戏:找茬!(测测大家的眼力)
师生互动,找出不同的地方。
2. 出示一张模糊的视力表,学生比较后引出近视的概念。
3.小组讨论。(影响视力的原因。)
小组讨论时,注意说话的音量,避免干扰其它小组。
4.汇报总结。
要求:不重复别人的话。如果想法接近,可以先表示认同,再继续补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预防近视,养成保护眼睛的良好习惯。
师:近视的原因有哪些呢?
1.让学生讨论后交流得出:
①不注重看电视或用电脑用眼时间。
②不注重读写卫生。
③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④不注重饮食……
归纳起来,都是增加了眼睛的负担,造成了眼睛调节过度紧张和疲劳。(板
书:近视 原因 造成眼睛过度紧张和疲劳)
2.针对近视的形成原因,提出预防近视措施。


①重点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
②坚持做到每天做眼保健操。
③积极锻炼身体。
④保证足够的睡眠。
让学生对照这几种情况找找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存在,加以改正。
师:保护眼睛,重在 预防,接下来我们看个短片,休息一下,同时注意片中
的保护眼睛方法,同学们可以一起跟着做。(板书 :预防近视 注意用眼卫生,
保护眼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加强意识,明辨是非,回答问题。
师:刚刚我们讲过很多的内容,接下来我就要考考同学们。通过问答环节及
判断图片是非做法, 提高同学们对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认识。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 请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用眼卫生,保护
好眼睛,通过爱眼拍手歌回顾本节课我们讲的内容。最后老师衷 心祝愿大家,不
要因为今天的近视影响明天的远征,愿大家都有一双明亮而健康的眼睛。

板书设计: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近视原因:造成眼睛过度紧张和疲劳
预防近视: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眼睛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
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
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2. 在 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
游戏,看短片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 与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主动地探索、


快乐地学习,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习 作:写观察日记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4.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
来。
教学难点:从哪些方面进行细致、准确的观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是作者叶圣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 现爬山
虎的秘密,《蟋蟀的住宅》是作者法布尔观察了很久,看到了蟋蟀筑巢的全过程。
作者平 时认真、连续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把它运用 在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的习作也显得生动有趣。
(板书:写观察日记)
【设计意图:与学生对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回忆日记格式。
(一)回忆日记格式。


1.学生齐读题目,说一说要求写什么?
2.师导言:既然要写观察日记,我们就要了解日记的格式。谁能说说日记的
格式是什么?
3.学生:要写上年、月、日、星期和天气。
4.老师:很好,看来大家对写日记有所了解。 首先你可以给日记取个标题;
其次在第一行写上你写日记时的日期、天气、星期几!(板书:给日记取个 标题 第
一行写上日期、天气、星期几)
5.观察日记就是把看到的人物、事物、景物记下 来,每次观察最好截取一个
侧面,写出特征,反映一个中心。我们来看看观察日记的格式。老师认为,学 生
写日记,根据写作目的不同可以有两种格式:一种是写在日记本上,给自己看的,
一种是写在 作文本上给老师看的。写在日记本上的就像刚才的同学所说,第一行
写出写日记的时间和天气;写在作文 本上的就是一篇文章,最好要有一个题目,
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写的观察日记中心是什么,第一行再出现写 日记的时间。
6.师: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4页,再读一读苏联比安基的《森林报·夏》
中 的两则日记,想一想,说一说:它和我们以前所写的日记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同一个写作内容,却由几 则日记共同组成。)
7.师: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同一个写作内容,把观察到的事物发生的变化通过几则日记描写出来,叫作连续观察日记。今天,我们也可以写一写连续观
察日记。
(二)确定观察对象。
1.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选择什么事物来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呢?大 家打开
书翻到第46页,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准备观察什么?
2.学生回答:他们想观察种子发芽、树叶颜色变化、月亮变化的过程、家里
养的小猫。
3.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对象,然后在全班交流。
(二)确定观察对象。
1.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选择什么事物来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呢?大家打开
书翻到第46页,看看这 些小朋友都准备观察什么?
2.学生回答:他们想观察种子发芽、树叶颜色变化、月亮变化的过程、家里
养的小猫。


3.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对象,然后在全班交流。
三、指导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习作。
(一)指导观察方法
1.过渡:小朋友们,我 们已经选好了要观察的事物,你能告诉我们一下,你
怎样去观察选好的事物?
2.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观察的方法。
(1)请观察同类 事物(如水果类、植物类、动物类)的小朋友自愿组成学习
小组,大家一起讨论、探究,并将自己小组探 究到的该类事物的特点写在纸上。
(2)让学生将自己小组观察的结果与全班同学交流。
3 .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想——发挥联想和想象,并
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 生动、具体。
(1)如是水果类,指导学生在全面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先
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并说说自己每步观察的结果。同时,启
发学生调动各种感观
去认识事物、感知事物,可以闻,可以吃,可以发挥想象等。
(2)如是观察植物,引 导学生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
长习性等,要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这株植 物各个部分的形状、颜色、
姿态作全面地了解。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 板书:观察植物(干、
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
(3)如观察动物,就要观察动物 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板书:观察动物
(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二)引导学生习作
1.师导言:我们怎样才能把观察到的事物写出来,记录下事物的变化和 自己
的观察过程,以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呢?请大家再读第44页苏联比安基的《森
林报·夏》 中的两则日记,找出能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2.茅盾曾写过:“无论到哪里,你 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
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由此可知,观察一个事物必须具 体,细致。
3.同样,写观察日也要像哨兵一样细心。其实,只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
观察 还要全面,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描写。比如,看:眼睛看到
什么?听:耳朵听到什么?触 :手可以摸到什么?嗅:鼻子可以闻到什么?味:


舌头是否可以尝到什么?另外,大家还 要在全方位感知的同时辅以自己的感受:
大脑里想到什么? 心中感受到了什么?自己的心情怎样?(板书:有感受,记
下来)
4. 所以写观察日记除了 “观”,更要有“察”,就是还要有观察后的感受。
同时,别忘了写出观察对象最近几天或一段时间内的 变化情况哟!
5.学生开始写日记,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范文指导,让 学生对比自己的写作,从而进行修改,
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整理观察日记,组内分享日记。
1.学生再读自己的作文,加以整理、修改,尽量做到观察细致入微。
2.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换日记,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参与其中,并加以指导。
3.评一评:谁写的日记观察得细致,内容记得准确、形象。
五、教师进行总结,激发习作热情。
师总结:有人说过,生活,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 考,从而获取鲜活
而丰富的写作素材。还有人说过: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自己的慧眼,自己
的心智去领悟生活。爱默生更说过: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由此可见,
能够做到细致入微,并 能从多方面对观察对象加以感知,记录下来,再辅以自己
的体会,就可以形成一篇优秀的观察日记了。愿 大家多观察,爱聆听,善思考,
勤描写,做个有心人,写出更多、更精彩的观察日记吧!


板书设计:
写观察日记
给日记取个标题
第一行写上日期、天气、星期几

观察植物(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
观察动物(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有感受,记下来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能够在回忆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观察的
事物以及它的发展变化过程,用词比较准确、恰当。
不足之处:
尽管设计的很好,但是本次习作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习
作中的语言不够丰富,虽然学生把观察对象描写得很真实,但总感觉叙述平平淡
淡,关键是没有使用恰 当的修辞手法所致。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2.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积累节气谚语。
教学重点:
1.积累节气谚语。
2.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叶圣陶经过细致观察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有 句俗话说得好,“处
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想体验一下吗?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三,去汲取里面的营养
吧。(板书设计:语 文园地)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一下吧?(板书:
完成填空) 《蟋蟀的住宅》中蟋蟀建造住宅是作者运用了一些动词来描写,如:扒、搬、
踏、推、铺。作者进行 了 的观察,才能写得这么准确?
《爬山虎的脚》中表示时间的词:不过几天、后来,说明作者不但细致观察,
还 观察了一段时间,把爬山虎的脚写的这么详细。
“那倾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 是蟋蟀的平台。当四
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平坦”是作者观察时用 到
的,“安静”是作者用 到的,“弹琴”是作者用 到的。
(板书设计:细致 连续 眼睛看 耳朵听 心想)
片段一:灰鹤在沼泽地上开舞会 ,它们围成一圈,起初用两条长腿蹦高,后
来越跳越上劲:索性大跳特跳起来了。那奇形怪状的花步子, 真能把人笑死!转
圈呀,蹿跳呀,打矮步呀——活像踩着高跷跳俄罗斯舞!
片段二:街上出现 了一些大苍蝇,他们身上蓝里透绿、闪着金光.它们跟秋天
一样,一副没睡醒的样子。它们还不会飞,只 能勉勉强强用它们的细腿在墙壁上
爬摇摇晃晃的。
片段三:叩头虫在表演它那晕头转向的把戏 ——把它仰面朝天放着,它就把
头吧嗒一点,蹦个高儿,在空中翻个跟头,一直落在地上,站的好好的。
以上片段均选自法布尔的《森林报》。
这都是作者认真观察才写出来的。通过这些句子的学习 ,让我们知道了,首
先,要想把文章写具体、写准确必须进行认真观察;接着,要想写出事物的变化,< br>还要连续观察一段时间;最后知道了观察时要动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看、用耳
听、用鼻子闻、用 舌头长和用心想等。
2.词句段运用
(1)把下面的字组词,体会相同事物的不同说法。
A.大声朗词语。
狗窝 鸟窝 鸟巢 猪圈 猪棚 马厩 马棚鱼塘


B.思考并说一说它们的用法相同吗。
两个词语的意思是一样的。如:“马圈”“马棚”。一个词还有 另一种说法。
我们写作时要注意。
(2)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A.读句子,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B.理解加上“逐渐”“最多”的不同含义。
师:一个句子加上不同的词含义含义也不相同。
逐渐:在第二句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使句子更加
具体。
最多:表示程度,在第二句中写出了蟋蟀住宅的深度。
师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一些句子加上某些限定的词语更加准确表达
意思。
(板书:有些词语会使句子意思更加准确)
3.日积月累。
(1)朗读谚语。
(2)解释谚语的含义。
(3)学生读读背背
(4)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谚语。
(板书设计:表示节气的谚语)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句子加 上一个词意思
会更具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观察的方法,明白了有些词语还有另一种说法,
一个句子加上一个词语表达更加准确 、具体,还学习了一些谚语,希望同学们在
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完成填空
语文园地 细致 连续 眼睛看 耳朵听 心想
有些词语会使句子意思更加准确


表示节气的谚语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如在“交流平台”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完成填空,让他们轻松地掌
握了知识。
2. 美中不足的是,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由于学生对这谚语很陌生,
讲得不够详细, 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
解。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 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
提高。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 课文主要是围绕“神话故事”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盘古开
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 《女娲补天》四篇课文组成。目的是使学生感
受到古代神话故事中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1)能引导学生根据想象描写人物,感受神话故事中人物的神奇。 盘古雄伟、
高大的形象,精卫的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的性格,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献身精神,
女 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都跃然在纸上,展现在我们面前。教学时注意引导学
生发现神话故事的特点,感 受神话的神奇。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感受神话的神奇。学习并运用想
象来写故事,同时抒发自己的感受。




12.盘古开天地
教学目标:
1.认识“劈、浊、丈”等7个生字,会写“微、劈、缓”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 br>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激发阅读神
话故事的兴趣,培养 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和会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播放音乐)师:在人类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你知道吗? (古代神话故事图片)
指名回答后出示答案。
师:这些故事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神话故事;都是成语;都写了谁干什么。
2.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神话中的人物——盘古,学习他“开天地”的故事。
(板书:12 盘古开天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神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美丽,
从 而带着一种美好的心境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同座互读互查。


2.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劈、浊、丈、隆、肢、躯、液”
劈: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pì”;
浊: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chónɡ”;
隆:“隆”和“降”是形近字,不要读成 “jiànɡ”;
躯:“躯”和“区”是形近字,都读“qū”。
3.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劈、缓、浊、丈、撑、竭、累、血、液、奔、茂、滋、宗”
指导书写:“缓、浊、撑、竭、液、滋”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要左
窄右宽。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4.找出多音字,组词识记。
5.指名接读课文,纠正读音。(二三自然段重点齐读。)
6.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对课文 的题目有了哪些理解?(简单说说)课文的
哪句话是直接写“盘古开天地的”,画出句子,读一读。
反馈“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7.师:是啊,在盘古 开天地之前,天地是怎样的呢?(混沌一片)你能找到
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 还没有分开,宇宙混(hùn)
沌(dùn)一片,像个大鸡蛋。)
8.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 么事?(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
沌一片。盘古拿起斧子猛劈,将天和地分开,他头顶 天,脚踏地,不让天地合拢。
盘古用他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9.默读课文,划分段落,同学交流,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既 使整个教学活动能有机地围绕中
心句来展开,又使学生初步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
三、朗读提升
自由练读,把自己最愿意读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体会神话故事充满想象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传说中的人物盘古,初读了课文。今天,老师要考考大
家,咱们来听写几个词语 。
1.听写词语:
浑浊 劈开 肌肤 血液 茂盛 祖宗
教师集体订正。
2.谁能把课文的主要意思说一说:
盘古将黑暗的天地分开,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课文哪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个信息?
(1)先自己读,然后齐读,读出伟大的盘古。
(2)说说对盘古的印象。
(3)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巩固了字词,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研读文本,体会伟大
(一)出示词语:
混沌一片 黑乎乎 轻而清
重而浊 缓缓上升 慢慢下降
1.指名读。
2.找找这些词语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是用来写什么的?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读句子。
2.这混沌一片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句式:很久很 久以前,天和地还
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没有 。
3.师:这是多么荒凉寂寞的世界。齐读课文第一段。
4.出示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引导学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开天辟地)
齐读。找出其中的反义词。
(二)出示词语:
拿起 劈 顶 撑
1.齐读。
2.这些词语是 表示什么的?它们是用来写谁的?读有关句子,想象盘古顶天
立地的样子。出示课件,学生看图想象。
引导学生在读懂第3自然段的基础上,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顶天立
地)
过渡:巨人的神力也是有限的,盘古终于累倒了。
(三)出示词语:
飘动的云 隆隆的雷声 辽阔的大地
奔流不息的江河 茂盛的花草树木 滋润万物的雨露
1.指名读。
2.找出这些词语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出现的,是用来写什么的?
师: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
他发出的声音——;
他的双眼——;
他的四肢——;
他的肌肤——;
他的血液——;
他的汗毛——;
他的汗水——。
同桌对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身化万物)
3.交流发现,反馈:


(1)他的 ,变成了 的 。(举例)
(2)句子前后有联系。
(3)总分段式。
(4)并列句式。……(读读,体会语调的变化。教师范读)
4.师:盘古临死了还想着为人类造福,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5.师:让我们再来关注一 下这段中的“……”。请你想一想,省略了什么?
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展开合理 的想象,仔细思考,写下
来。
6.反馈交流。(四人小组合作展示,学着课文的样子,先说“ 盘古倒下后,
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面对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你想说什么?让我们 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展示
这美丽的画面。(齐读第五自然段)
指导朗读:排比段读出语调的高低。
7.师:面对这样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感谢 :“人类的老祖宗盘
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8.师:同学们, 是盘古,使混沌的世界有了光明;是盘古,使万物生灵生存
繁衍;是盘古,使我们看到了花开的灿烂、日 出的辉煌……这一切,全是因为: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排比句式的学习,了解了排比句的特点。在拓展想象说
话中,更激起了学生 对盘古的敬仰与赞叹。】
三、拓展延伸,体会精神
1.“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 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这句话非
常朴实,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深情;这句话甚至连感叹号都没有用,却 饱含着人类
对盘古的无限敬仰与赞叹。(师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
美 丽的宇宙。”(齐读)
2.课件出示盘古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师引读。
3.指名复述这部分课文。(课件引导)
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认识了盘古。千百年来,盘古已经
逐渐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华夏热土 上,盘古文化不断繁衍,传播中外,是
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查找有 关盘古的资

重庆市教育考试院-窝窝头网


宜宾学院就业网-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


购车注意事项-本一大学排名


竞聘演讲稿范文-节后短信


新余学院地址-学生会竞选演讲稿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定海教育网


英语二级试题-宁夏理工大学


爱与责任-自我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