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新教材)

温柔似野鬼°
910次浏览
2020年11月12日 04: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妈妈夸我真能干-英语三级考试成绩查询

2020年11月12日发(作者:管子怀)


第一单元
1 白鹭
2 落花生
3 桂花雨
4* 珍珠鸟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
语文园地

第二单元
5 搭石
6 将相和
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习作:“漫画”老师
语文园地


第三单元
第五单元
15 太阳
16 松鼠
习作例文
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第六单元
17 慈母情深
18 父爱之舟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
习作:我想对您说
语文园地

第七单元


8 猎人海力布 20 古诗词三首
(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
9 牛郎织女(一) 21 四季之美
10*牛郎织女(二) 22 鸟的天堂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 23* 月迹
习作:缩写故事 习作:____ 即景
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第四单元 第八单元
11 古诗三首 24 古人谈读书
12 少年中国说(节选) 25 忆读书
13 圆明园的毁灭 26* 我的“长生果”
14* 木笛 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习作:推荐一本书
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
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白鹭》人教部编版
《白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3、 体会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讲究形象性和意境美的特点。
4、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的意 思。
教学难点:
1、理解把握主题。
2、梳理写作线索。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描写了白鹭:“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学们也一定记
得唐代大诗人 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在诗人的笔下尽展优美的姿态。确实,白鹭是很美的, 美得
象一首诗。因此郭沫若写了一篇散文来赞美它。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中国 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他学识渊博 ,
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 蔡文姬》、《屈原》等,现有《郭
沫若全集》留世。
三、课文朗读
1、学习生字
隽永juàn 绮丽qǐ 睿智ruì 蓑毛suō 喙huì


铿锵kēng qiāng 鸿鹄hóng hú 寥廓liáo kuò
黛色dài 嵌入qiàn 嗜好shì 淳厚chún
恬淡tián 清澄chéng
2、配乐朗读(古筝:高山流水)
四、赏析课文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从总体上赞美白鹭。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静态美
色素美:雪白的蓑毛 铁色的长喙 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身段美:身段的大小 流线型结构 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
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白鹭:适宜,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常见
白鹤:太大,生硬


朱鹭、苍鹭:大了一些,太不寻常
5、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
本文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
6、白鹭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文章展现了白鹭哪些动态美?结合课文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图画之美:白鹭钓鱼图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 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
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悠然之美:白鹭了望图画面富有诗意: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白鹭孤独站 立在小树绝顶
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清澄之美:白鹭低飞图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含蓄之美:白鹭无声图美在无声,美在自然,美在含蓄,美在骨子里。


7、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实在是:由衷的赞叹。
韵在骨子里:强调含蓄之美
散文诗:内涵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8、课文小结:
1
郭沫若先生的小品文清纯自然,别 有情趣,○《白鹭》更是其中的精品。这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比
喻新奇贴切 ,意境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2
晓雪的评论文章从哪些方面谈《白鹭》?学习小组讨论 ○
散文的多样性和随意性;写作特点;引用文字说明阅读时要注重阅读感受。
9、作业:
10、搜集描写白鹭的诗词。


11、仿照《白鹭》写一篇关于动物的小散文。

总结:板书





色 素 配 合






身 段 大 小



图 画 之 美


















清美


含 蓄 之 美
静态美
动态美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1.《白鹭》教案
1.白鹭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喙”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鹤”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2.难点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白鹭课件共四组。
第一组:白鹭与朱鹭、苍鹭、白鹤的对比图。
第二组:白鹭的外形图及文字描述。
第三组:白鹭生活场景图三幅及文字。(觅食、栖息、低飞)
第四组:白鹭全部生活场景图及文末一段文字。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 谜语让学生猜:嘴长颈长脚也长,爱穿一身白衣裳,常在水边结伙伴,田野沟渠寻食粮。(打一动物)谜
底:白鹭 (师出示图片)
2.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 一起来学习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诗《白
鹭》,看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如画的美妙境界。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
3.重点区分翘舌音“朱、澄”,平舌音“增”,指导“鹤、嫌”的书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3.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分段。
第一部分(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部分(2—5)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
第三部分(6—8)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第四部分(9—11)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学生背诵有关白鹭的诗句。
二、赏读1-5自然段,感悟白鹭的“精巧”美。


1.直入开篇,抓住中心:白鹭这种常见的鸟,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它却是一首--“精巧的 诗”。
板书: 精巧的诗
2.指名回忆诗的特点:在你们印象中,诗有哪些特点呢?(语言精炼形象,节奏感强,富有意境。)
3.自由朗读课文1-5自然段,体会白鹭诗一般的“精巧美”。
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打开课本,读读1-5小节,边读边想边画--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
[整体感知,读出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白鹭外形的诗一般的精巧美。]
4.集体交流,引导,感悟。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白鹭的外形图和对比图。
第二小节--概括 描写:白鹭颜色、身段搭配的和谐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并通过观察课件中的白鹭感受
它外形的 和谐优美,读出和谐美。)
第三小节--对比描写: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有其独特的小巧美 和寻常美。(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白
鹭的美:小巧、玲珑、柔和、平常。伴随音乐,读中感受如诗般精 巧、美丽的白鹭。)
第五小节--具体描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真是天工巧夺!(引导学生 观察白鹭的近景图,说出白鹭的


外形,读中体会白鹭形体一切都很适宜,像诗一样精巧, 优美。)
▲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啊!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听课文6- 11自然段,也许大家能
从“白鹭”这首诗中找到优美的、富有诗意的画面!
三、赏读6-11自然段,感悟白鹭的“韵味美”。
1.范读课文6-11小节。(音乐稍低)
2.指名交流捕捉到的关于白鹭生活的画面:此刻 ,你仿佛看到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觅食、栖息、低飞)
3.布置学生自读自悟:哪些画面深深地 吸引了你呢?用心读一遍,画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
4.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学生集体交流,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师生导读导悟。
第一幅图-- 白鹭觅食(第6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觅食图”:是啊,白鹭觅食恬静安详,如诗般迷人!


(3)欣赏画面并取画名:多美的一幅画,你们能给它取个画名吗?
(4)精读第一句,体会拟人手法的绝妙,体会白鹭与水田的和谐搭配。
文中不说白鹭“叼鱼”,却说它“站着钓鱼”,你是怎样理解的?
(5)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指导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读出诗一般的韵味。
第二幅图-- 白鹭栖息(第7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栖息图”是啊,白鹭垂钓美妙绝伦,白鹭登高栖息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3)看看图,读读画面下的文字,再说说你们的感受吧?
(4)指名交流感受。
(5)点击画面隐藏的文字“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质疑激趣,启发想象:你们说,在晴天 的早
晨,白鹭悠然登高,独处小树的绝顶,真的是在瞭望吗?
(6)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


(7)配乐齐读课文。的确,郭沫若的这一疑问,真能引起我们读者无限的遐想。多么耐 人寻味的生活画面啊!用心
读一遍,读出自己的感受吧!
第三幅图--白鹭低飞(第8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低飞图”及第8小节的内容。
(3)指导朗读,读出内心的悠然和快乐。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无穷的乐趣!看白鹭乘着夕阳归去 ,
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目睹白鹭的亲身经历。
▲当我们再次聚焦白鹭生活的画面,不得不惊叹于白鹭全身流泻的、诗一般的美!
第四幅图 --白鹭全部生活场景
(1)展示白鹭生活场景组合图,配乐让学生静静地欣赏。
(2)质疑:此时此刻,你觉得白鹭美吗?它美中还有不足吗?


(3)指名集体交流,体会“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4)教师描述:是啊,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5)全景图中显示第11小节文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6)齐读第11小节。让我们和郭老一样,面对这可爱的小精灵,发出内心的赞叹吧!
(7)板书:韵味无穷的诗
四、赏读全文,总结全文
1.赏读全文。
也 许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味无穷的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 br>细细品读,感觉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 无尽的美!
2.齐读。(音乐渐高)
3.指名说说欣赏了全文以后的感受。
4. 教师总结:老师最想说的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们人类发现美的眼睛。真诚地祝愿同学们人人拥


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去挖掘生活中像白鹭这样如诗如歌如画的美!
五、布置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
2.阅读类似课文《白鹭》这样的美文,写下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1、白鹭
颜色的配合
精巧的诗
身段的大小

觅食 白鹭觅食图



栖息 白鹭瞭望图 韵味无穷的诗

飞行 白鹭低飞图

教学反思:
1、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设计中舒缓优美的轻音 乐,意蕴无穷的白鹭外形及生活的画面展示,为本堂课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
教学情境,使学 生在和谐悦耳的音乐声中,直观地欣赏白鹭的生活画面,感受白鹭无穷的韵味,激发学生对鸟类、对
大自 然的热爱之情。
2、以读为主,以读为本,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
引导学生个别入情朗 读,集体入境诵读,努力达到诗意化的最高读书境界。在读中积淀课文诗一般的文学语言,读中

< br>培养学生的语感。
3、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2.《落花生》教案
2.落花生

教学目标:
1.认识“亩、吩”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便”,会写“亩、播” 等8个字,会写“播种、浇水”等6个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3.理解父亲借花生告诉 “我们”要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重难点: < br>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字词的理解,了解花生的特点和围绕花生写了哪些 内容,
弄清课文的主次。
2.难点是想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及其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常识的资料。
2.教师准备落花生和其他果实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和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 示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谁能猜出这是什么?(板< br>书课题。)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花生的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
2 .导入新课。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本文的作者有一个笔名叫“落华生”,


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的童年时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疏通字词。
(1)要特别注意
①正音 :“榨”是翘舌音,读zhà,不读zà;“空地”的“空”读第四声;“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
文中读轻声。
②写字:“慕”的中部是不要多写一横,不要写成“目”,下部不要少写一点, 不要写成“小”;“亭”下面是“丁”,
注意不要写成“子”;“吩咐”都是“口”字旁;“亩”和“播 ”都有一个“田”字。
排火车读生字:亩(mǔ)播(bō)浇(jiāo)吩咐(fēn fu)亭(tíng)榨(zhà)慕(mù)矮(ǎi)
(2)新词理解。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2.自由读课文。(
提 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内容?(课文以“落 花生”为题,写了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的事。)
(1)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写种花生、收花生。)
(2)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并做了准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事情发展顺序):


a.课文先写(种花生、收花生),再写(吃花生),最后写(议花生)。
b.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并做了准备。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复习旧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3.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花生的特别。这一课我们要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花生 的特点及爸爸借
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哪一部分是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议花生是详写。)
思考:收获花生后,全家人的心情怎样?(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讨论:花生的特点是什么?
(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答:花生味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埋在地里 高高地挂在枝头
外表矮矮的 鲜红嫩绿
有无果实挖起来才知道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②出示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一个读桃子、石榴、苹果,一个读花生。
③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④再次读,看看你 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默地为
人类奉献。 )
(1)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两句话意思不一样, “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
实地、埋头苦干 、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2)出示父亲的话,启发思考:父亲 借落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个什么样的人?引导感悟借物喻人的写法。(齐读
父亲的话,感悟借物喻人的写 法。)
三、回顾课文,开展活动
1.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小练笔:生活中有很多平凡 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课前设置预习方 案,让学生搜集有关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常识的资料,了解花生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 ,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 ,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唤起学
生的情感投入,以激发兴趣,让学生保持注意力,以达到理 解文本、感悟道理的目的。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3.《桂花雨》教案
3.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木兰花”等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
4.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 (师板书:桂花)
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 (师板书:雨 齐读课题)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着重强调要读准前后鼻音:“兰”、“浸”、“缠”为前鼻韵母,而“饼”是后鼻韵母。

3.指名逐段读课文。


4.疏通课文脉络。
三、初读课文,初闻花香
1.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桂花的喜爱,是因为桂花很美吗?请大家 找出课文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想想作者喜爱桂
花的原因。(课件出示描写桂花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这些句子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桂花的香气呢?(“浸”)
3.“浸”本是指泡在液体里,在课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点拨:理解词、句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4.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浸泡时间有多长呢?
(“邻居”“整个村子”“全年”)
5.从这几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
联系上下文理解: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 香里的。”“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
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 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
气里。”
理解:桂花盛开时,花香弥漫四方 。不开花时,人们可以把以前晒干的桂花拿出来,做各式食品,如文中所说的
桂花茶、桂花糕,除此之外 ,还有桂花酒、桂花元宵,等等。因为有了桂花食品,人们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到桂花香甜
的气息。也就是 说,村里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
四、品读文段,再闻花香
1.对作者而言,她的童年又是如何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


(1)结合课文内容,我们来看看。
(摇桂花、品花茶、吃糕饼、送桂花。)
(2)再看看插图,结合我们童年的生活经历来想象一下,作者可能还会在桂花树下做些什么?
(在桂花树下读书、玩游戏、喂小鸡,清晨迎着花香去上学,晚上坐在门前数星星、听长辈讲故事……)
2.小结
由此可见,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人的一生中,童年快乐的 时光是最难忘的,难怪每见
到桂花,每提起桂花,作者就会想起故乡童年时代对桂花的记忆,这份记忆是 香香的、甜甜的。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温故知新
二、创设情境,感受摇花乐
⒈体验摇花乐
(1)师: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 ,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闻着迷人的花香,她是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


默读第五自然段, 找一找,划一划那些句子,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
(2)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 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
了,帮大人抱着桂花 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 呀!”
(3)情境对话,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想想我会在什么时候缠 着母亲问呢?(早晨睁
开眼睛,吃饭的时候,睡觉前,放学一回家)体会迫不及待的心情
(4)带着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齐读这段话
出示课件: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 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
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 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呀!”
2.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纷纷扬扬的桂花轻轻地落在了你的头发上,落 在了你的脸颊上,落在你的眼睛上,


你的脖子里,你的手心里,你的全身都是金黄的、散 发着迷人的清香的桂花,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 着我。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
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多快乐啊!)
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课件出示:我()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
3.快乐齐读“这下,我可乐了 ,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
花。我喊着:“啊!真 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难怪多年以后作者还总是想起这阵阵桂花雨,想起童 年时代的“摇花乐”。(板书:摇花
乐)
三、品读句子,感悟思乡情
1.师:“桂 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课


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
3.师: 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
想起故乡的什么呢?(板书:思桂花)
预设:生:想起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生:想起家乡的田野。
生:想起家乡的老宅子。
生:想起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生: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茶。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糕。
4.出示“这里的环境再好,也比不上( )。”


“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
5.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
生交流。
6.师:同学们,虽 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家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呀?(板
书:思乡情 )
7.总结:
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 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
化成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 的心间。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
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板书:片片桂花 雨,浓浓故乡情)
四、拓展阅读,加深感悟(课件出示琦君背景资料)
1.师:琦君为什么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听了老师介绍她的生平以后,你就会明白了。
2.师: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11岁来到杭州,32岁移居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探 亲,86岁


定居台湾。
3.师:就是这样一位背井离乡的老人,一生都在用笔 写童年,写母亲,写故乡。咱们来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
(1)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 ,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
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 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选自琦君的《<烟愁>
后记》
(2)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选自琦君 的
《家乡味》
五、拓展延伸,抒写童年。
1.学习本文写法,写一写自己的童年。 (你的童年又是什么味道的呢?请以“儿时的味道”为主题,写写你的童
年记忆吧。)
2.荐读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板书设计: 爱桂花

桂花雨 摇花乐 片片桂花雨
浓浓思乡情
思桂花
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 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
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 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
花。上课时,我们要把教学重点放 在:
1.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在具体教学中,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 ,感受桂花香已经融
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2.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 情怀。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


雨。这样 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
萦。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4.《珍珠鸟》教案
4* 珍珠鸟
教学目标
1.认识“蔓、幽”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4.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 美好的境界”的含义,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
领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在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
难点是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领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教学准备
准备珍珠鸟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养过什么小动物呢?一开始, 大家是如何与它成为朋友的?与小动


物交朋友的感觉怎么样?
2.探求新知: (课件出示珍珠鸟的相关图片)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熟悉一种鸟,它就是:珍
珠鸟(板书课题:4. 珍珠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与这可爱的小家伙成为朋友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朗读完毕,师正音)
2.请同 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说说通过阅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
了什么内容?由于 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
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 经过。珍珠鸟长什么样子?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有珍珠似的圆圆的
白点,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 蓬松的球儿。珍珠鸟的习性: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


它就在父母再三的 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白天活动,
夜晚休息)
三、再读课文,全面理解
1.找出文中写珍珠鸟活动的语句,与同桌一起读一读并交流,为什 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变
化?(全班讨论交流,指名几位学生作讨论总结)(珍珠鸟活动的语句:①小 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
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 来。②起先,这
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 地站在书
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 大
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③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


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 瞧我
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 br>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④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⑤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
我; 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⑥有一天, 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
扭头看,这小家伙 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
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 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板书)(怕人——亲近)

2.文中的珍珠鸟是一只怎样的鸟?作者是如何写出它的可爱的?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学生自由
回答 。
(相关语句:①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 br>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可爱
②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
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 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
了。——活泼
③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 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
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 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


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 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淘气
④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 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
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⑤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
扭 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
绒毛盖住 。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亲近人)
3.思考: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关爱、宽容、尊重动物等)
四、深入探究,延伸拓展
1.是啊,正因为作者是一位懂得关爱、宽容、尊重小动物的人,所以作者与小珍珠鸟的距离才


能慢慢(缩小),最后,小珍珠鸟不仅不怕接近作者,甚至还在作者的肩头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到 这
里,作者感慨无限,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探究:作者说的仅仅是人与鸟之间的信赖吗?
(不仅是人与鸟,还有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
3.拓展:原来信赖有如此美好的内涵 ,那么,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写一写对“信赖”一词的
赞美与认识。
(出示例句:信赖是一座桥梁,让人与动物心灵相通,真情相融。)
4.最后,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的真挚感情。
五、小结 < /p>


课文通过作者记录的与小珍珠鸟之间的故事,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 面,
正因有了信赖,才会创造出如此美好的境界。同样,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也因互相信赖、理解、
宽容,和睦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美好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熟读课文;
2.结合自己的生活、亲身经历,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写一篇关于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彼此信赖的小作文。

教学板书


初到家中 小心翼翼 怕人
在笼子四周飞 信赖,
珍珠鸟 熟悉过程 在屋里飞 亲近人 往往创造出
落在桌上 美好的境界
落在肩头

教学反思
1.通过查找课文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解、体会珍珠鸟的可爱及作者的情感;
2. 通过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和宽容,进一步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内

< br>涵,使学生懂得不论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信赖、理解、宽容,才能
和睦相处,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4.1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教案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教案

课题

制定班级公约

课型

口语交际


授课
时间

1课时


1.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制定班级公约,营造良好的学习 环境,建设
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教学

目标

2. 引导学生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
3. 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制定班级公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培养学生的
班集体意识。

教学

重点

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


引导学生发挥主 动性制定班级公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培养学生的班
教学

集体意识。
难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设计意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

导入

是班级的小主人。为了把我们班建设成一个学习环境良好、
【设计意图:设置这一
( )分


大家团结友爱的温馨的大家庭,今天,我们就一起制定一
环节,目的 是让学生明
个班级公约,让大家一起遵守,让我们班呈现出崭新的面
白班级公约的重要性,貌。
同时提高学生主人翁


(板书:制定班级公约)

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
兴趣。】



二、合作探究。(出示课件3)

同学们,我们分小组活动制定班级公约。(板书设计:

针对学习、纪律、卫生)等方 面,全班讨论班级想要达到
【设计意图:设置合作
的目标。
1.班级公约要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探究这个环节,既可以
明确班级公约的具体
新课

2.制定的公约要切实可行,不能好高骛远。
教学

要求,又能激发学生自
( )
3.每个同学先在纸条上写出两三条自己认为比较重 要
主探究的欲望,提升学
分钟

的公约内容,然后再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制定 一份,进行
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
全班交流。
4.选择最合适的班级公约,大家共同遵守。
(出示课件4)

高参与度。】

【设计意图:设置这一
环节,是让学生养成认


三、小组汇报,形成公约。(出示课件4) 真倾听的习惯,同时培
现在,每个小组把自己制 定的公约向大家展示,注意养学生认真做笔记的
发言要控制时间,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出来。大家 习惯。】
做好笔记,把自己认为好的内容记下来。最后大家讨论,

既总结大家的共同意见,也说明不同意见。
四、大家总结,形成公约。
现在,我们班的公约已经形成,希望大家共同遵守,




让我们班成为一个学习环境良好、大家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现在老师把班级公约公布如下:
(板书设计:学习方面):(出示课件6)
1. 按时上学,不迟到。
2.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3.课间休息做有益的游戏,不追逐,不打闹。
4. 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纪律方面):(出示课件7)

5. 放学按时回家,少看电视,不玩无益的电脑游戏。
6.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保持教室和包干区的整
洁。
7.爱护公物,损坏公物要照价赔偿。
8.保持教室安静。自习课或老师不在的时候,要保持 教室
安静,讨论问题要小点声,不能打扰到别人。
(板书设计:卫生方面):(出示课件8)
9.值日生每天早晨和中午打扫卫生,保持教室清洁干净。


10.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课堂小结总结:

及拓展延
师:我们齐心协力制定了班级公约,希望同学们
伸( )


分钟

认真遵守,把我们班变成一个文明、干净、学习氛围浓厚


的班级。

【板书设计】

板书

内容

学习方面
制定班级公约 纪律方面
卫生方面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1. 在这节 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精神,通过同学们
自己制定班级公约,充分调动 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积极思考,认真做笔记,勇于发言,提出不同的看法,能力得到
提升。
3.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同学做的笔记太慢,跟不上全班节奏,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多
关注学 困生,让他们的能力也有较大幅度地提升。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4.2习作:我的心爱之物创新教案
我的心爱之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审题,明确写作对象。
2.掌握描述物品的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
3.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教学重点:
学会审题,掌握通过外形、颜色、功能等方面介绍物品的方法,并能实际运用。
教学难点:
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把它呈现给大家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要想把自己的心爱之物介绍给大家,就得掌握一些描述的方法。现在,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些提示:
1.它的样子:形状、颜色、数量、光泽、质地
如玩具熊:它是棕色的,胖胖的,两只眼睛圆 圆的,好像会说话的样子。它坐在沙发的角落里,静静地注视着我
们,那样子可爱极了。
2.它的特点:
特点就是这件事物不同于其他的地方,每种物品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比如外 形、用途等,所以,如果要想让自
己的物品与众不同,就一定要抓住它的特点。
3.你和它之间有意义或有趣的事情:
你和心爱之物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比如,你的小闹钟 ,有一次,你赖床的时候,它硬是把你叫起来,所以,你


上课就没有迟到。从此以后,你 就再也不赖床了。
4.你对它的感情:
选择这件物品,一定是你“心爱”的,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把这种感情写进去。
三、小游戏
一个人说一件物品,另外一个人猜。
四、写作提纲:
第一步:起一个好听的题目。
第二步:点出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
第三步:描写心爱之物的外形、特点等。
第四步:写出你和它之间的趣事或有意义的事。
第五步:结尾,点题。
五、范文


我的心爱之物——字典
我有一个心爱之物,那就是字典!这本字典是我姐姐送 给我的。它已经伴随我4年了,我一直把它保护得很好,
每天都会去关照它一下!
我的字典外 观可漂亮了!字典的封面大部分是红色;左右两侧有绿、黄、蓝三种颜色组成的,上面还印着四个白
色的 大字:“新华字典”。这本字典长13厘米;宽约9厘米;厚3厘米。字典的价钱约12元,可它的价值远远高于 它
的价钱。
这本字典虽然这么小,可是它的作用可大了!
有的时候,我遇到的字只 知道拼音,可不知道它的写法,我就用音序查字法从字典里寻出它的芳踪;有时候看到
不会读的字,我就 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中找到它的倩影。不仅如此,我还能在字典里查出数学的、历史的、地理的……
等等 很多方面的知识。啊,别看字典这么小,它的肚子里藏了这么多东西,真是让人既惊讶,又佩服!
字典 那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我的老师不就像它一样吗?看,老师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让我们随意获取;老
师就像甘甜的清泉,滋润着我们。我喜爱字典,更喜爱我的老师。


这就是我的好伙伴——字典,它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希望这本字典能永远陪伴我!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4.3语文园地一教案
语文园地1

授课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1课时


时间

1.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事物。
教学

2.根据语境理解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并会写句子。
目标

3.积累古诗词。

教学

1.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事物。
重点

2.积累古诗词。

教学
根据语境理解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并会写句子。
难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了语文园地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导
入,激发学生学习兴
导入

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
( )分
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一,去汲取里面的营养
识。】


吧。(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








新课

教学


( )

分钟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
环节,能帮助学生梳理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学过的课文 内容,对本


家交流一下吧?(出示课件2)
(板书设计:完成填空)。
单元的内容有个整体
的认识。】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________的,文章或蕴含着
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就像________(作
者)的桂花雨,不仅带给她许多童年的快乐的回忆,还寄
托了她浓浓的___________之情,让人深受感动;《落花生》
中,用花生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来说明做人的
道理;《白鹭》一文让人在体会白鹭美的同时,明白了美就
蕴含在____________的事物中,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
《珍珠鸟》则体现出___________的快乐与美好。
(事物 琦君 思乡 朴实无华 用处很多
平常 信任)


2.词句段运用(出示课件3)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
(1)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过朗读句子,发现句子
什么相似之处。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中使用的类似的写作
方法,有利于学生加深
b.思考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发现它们写法上的相似之处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同
的。
c.运用这种写法,你也写一段话吧。
生总结句子的写法(出示课件4)
时还能理解这种写作
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对,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
法,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对比,体现出花生的
朴实无华;把白鹭和“白鹤、苍鹭”对比,体现出白鹭的
“一切都很适宜”的特点。


对比描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法,这种写法能突出事
物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
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
(板书设计:对比的写作手法)
初步了解多义词——
(2)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根据要求用“温
同一个词在不同 语境
中会有不同的意思,有
和”写句子。(出示课件5)
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词
语的能力。】
a.读句子,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思。
并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
b.理解“温和”的不同含义,并造句。
c.把你知道的不同语境中有时意思不同的词语写出一
个。
师: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开辟:在第一句中是“开垦荒地”的意思,指“我们”


一家人把荒着 的土地开垦出来中花生;在第二句中的意思
为“创立、创设”,指人工智能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发生< br>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姿态:在第一句中的意思是“物体呈现的样子”,指梅
树枝条特殊 的样子;在第二句中是“风格,气度”,指人们
所呈现出来的精神。
温和 (形容气候)这里常年气候温和,很少有恶劣天气。
(形容性格)他性格温和,对人很好。
例:精神一词,有时指“活跃,有生气”。例句:这孩子真
精神。
精神一词还有“宗旨、主要的意义”的意思。例句:
我们要领会文件的精神。


师总结:通过练习,我们发现,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
句子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们在理解 词语意思的时
候,要联系上下文,这样理解起来会更准确。
(板书设计: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
3.日积月累。(出示课件7)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
隐与杜牧即“ 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有《李 太白集》传世。诗作多为醉时写的,代表作有
《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 》《早
发白帝城》等。
(3)写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 浩然,两人


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
浩然要去 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
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 到
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板书设计: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出示
课件9)
老朋友在黄鹤 楼与我辞别,在烟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
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
长江向天边流去。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游历期间的作品,写
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 祖国河山
的壮丽美好。
(5)学生读读背背


(6)测试学生背诵情况,并设情境练习。
(出示课件10)

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出示课件11)

及拓展延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一种写作方法,明白
伸( )


分钟

了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还学习了一首古诗,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完成填空
语文园地一 对比的写作手法
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
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 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
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 了让学生根
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 课中,由于学生对这首诗很陌生,所以,我通过朗读、讲解,
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悟,这样学 生们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古诗的意思,背诵起
来也就容易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对比 ”的写法时,讲得不够详细,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
能力,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牢固地掌握这种写法。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课堂作业新设计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讲讲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答案:
老朋友在 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
江 向天边流去。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备课素材

古诗相关资料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
称“孟襄阳”。浩然,少好 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
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 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
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 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表现的是一 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
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 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


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 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
是在很浓郁的畅想 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
很,他 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 外之音,
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 、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
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 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5.《搭石》教案
5.搭石
教学目标:
1、 认识“汛、谴”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挽”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7个词语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4、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 受到感染、熏陶。
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
1、刘章爷爷是当代诗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三十年前,刘章爷爷来到大城市工作 ,当他看到人
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 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
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1980年,他写出了 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长留的那份景、那份情传达给我们。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面对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指导“惰、衡”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摆放”搭石的画面、“调整”搭石的画面、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孩子们,如果你是刘章的乡亲,你能不能用书中的话语告诉大家什么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抓住“方正、二尺左右”体会人们精心选择搭石,细心摆放搭石。


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日常生活会怎样?
扣住“脱鞋挽裤”反复朗读去感受。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说搭石。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谁来为大家说一说什么是搭石。
二、细读文本,品搭石。
(一)品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搭石,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搭石很美,谁能找出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细读课文,边读边想,搭石构成了怎样的 风景呢?你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边想边画出相应的句子,如果有感受及时写出来。
2、学生读出找到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 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
(1)在你们的理解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
(2)文中的“协调有序”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自由地再读一读这两句话。
(3)引 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再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没有人踩 脚,没有人跌入水中,也没有人指挥,一行人走得既轻快又整齐,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那么的和谐,这样的动作 就叫
做——


3、你还可以从什么词中感受到走搭石的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1)绰字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
A.宽裕,缓 B.舒缓柔美 C.外号
在“人影绰绰”中,“绰”是什么意思呢?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2)读一读这两个词,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溪水,溪水中怎样的人影?
(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我们可以由词联想到画面,同样也可以由画面联想到词:
出示画面:杨柳( )白雪( )明月( )
4、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同时想象:你还看到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说自己脑海中出现的画面。蓝天、白云、晚霞、绿树、青草、红叶、夕阳……人们的欢笑的声音,谈话 的声音,孩子歌
唱的声音……)


5、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 想象画面等方法随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二)品味: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统观全文,文中还怎样评价了搭石?
(1)学生读出这样的句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搭 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你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吗?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呢?画一画句子,想一 想感受
以备交流。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 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
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老人踏上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是怎样的呢?你此刻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表达,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 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
家 常话,才相背而行。
从“总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招手示意、说家常话是一种习惯;乡亲们谦让的品格、和睦的情感。)
(3)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A、这里描写年轻人动作的的词“伏”。这个字的意思是:趴,脸向下,体前屈
学生站起身做 一下这个动作,师:你伏下身子准备做什么?你伏下身子时是什么心情?(尊敬老人)你为什么要背老人过搭石?
你期待老人感激你吗?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B、假如你是一位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你还愿意帮助谁,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这里你又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尊老爱幼)
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


假如——
三、关注写法,总结拓展
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搭石上传递 。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
有许许多 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有一天下课时,老师又看到两个女同学弯 着腰,睁
大眼睛,仔细认真地帮一位小妹妹找她丢失的一个发卡,就像是在干一件什么大事。这也是一种 美……这样的美还有很多很多,请同
学们也睁大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吧!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2、结合具体事例写一写身边令你感动的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整个教学 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听、说、读、
写的训练。采用“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 写中想象画面”,即“变话为画”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让学
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 理解课文内容。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和“让”搭石的一幅幅画面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 br>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结合具体事例写出 人物特点的方法。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6.《将相和》教案
6《将相和》
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 、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
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
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
相 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 鉴定,
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
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 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
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


的人很多,都没有 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 玉,文王就把这块
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 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 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
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
3、出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指导字音、字形。随机 展示图片“鼓瑟”“击缶”。指导书写“荆”,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


的部分写短一 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同学们都读过 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 人
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们先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 夫、上卿,(指名读,正音、
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更高吗?(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 ,相当于宰相。)
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 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
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
(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用小标题概括——完 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
(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 侮辱 拒绝 击缶;( 指名读,正音、齐读)第


二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之会(板书:渑池之会或渑池立 功)
(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 保卫赵国。
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理解“负”(背着)(板书:负荆请罪)
(4)这 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请大家把这3个小标题端端正正地写在相应的故事旁边,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字 与字之
间的相互关照,写整齐,写美观。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师小结。
(起因——发展——结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
2、《将相和》一课由哪三个小故事构成?


二、深入阅读,感知人物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 ,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
我头上去了。我碰见 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了,说说廉颇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又是什么样的人?
指导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那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会耍嘴皮子呢?我们学习第一个 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学?
(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 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2、讨论、交流、整理:
(1)语言:“我愿意带 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
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重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课程设计小结


永远的田野-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


江苏人事考试网-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济南九中-幼儿园大班个人计划


吉林农业大学吧-山东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


国考分数-节假日放假通知


南充中考-眉山市中考成绩查询


高考填报志愿网-毕业留言短句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