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
美国旅行者-哈佛大学简介
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是围绕“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个专题编排的。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
和《蟋
蟀的住宅》三篇精读课文组成。《暮江吟》一诗构思精妙,摄取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
画面加以组接:一幅
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一幅是弯月初升、夜色朦胧;《题西林壁》写
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
揭示了一种生活哲理;《雪梅》咏物说理,咏物贴切自然,
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富有启示性;《爬
山虎的脚》细致观察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
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向上爬
的,启发学生深入观察周围的事
物;《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这是通过作者长
期、深入地观察得
知的,启示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在观察中发现自然的奥秘。
2.单元重点
(1)了解观察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
在了解观
察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古诗三首》一文的学习中,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作者在古诗中表达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爬山虎
的脚》一文鼓励学生,要通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
事物的能力。《蟋蟀的
住宅》一文教学中,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方法,能引导学生根据细致
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
生活情趣。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
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
br>(2)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写观察日记》,通过引导,
让学生运用
好眼、耳、心等感官,懂得关注现实、仔细观察、积累生活素材的道理。理解写
观察日记要围绕写作中心
,联系广泛、多角度思考,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培养孩子观察的
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
惯。
【学情分析】
该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对所介
绍的新鲜事物
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肯动脑筋,但缺少深入、细致观察的经验,且大多数学生抽
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滞后于直观感受。本单元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年龄
特点
和认识规律,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力。
【教法建议】
1.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古诗
第 1 页 共 19 页
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2.引
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仔细观察,具体描写的。运用比
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
3.通过观察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它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
勤
的劳动换来的。
4.口语交际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激发学生
的习作乐趣。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把握观察的方法。
结合课文提示对习作进行指导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表达习作。
6.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9.古诗三首
10.爬山虎的脚
课文
11.蟋蟀的住宅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
合计
9古诗三首(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3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4.
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写观察日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1
1
1
2
9
2
内容 课时
2
第 2 页
共 19 页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暮江吟》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
3.背诵古诗,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重点)
4.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难点)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内 容 课
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唐诗是祖国语言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有“熟读
唐诗
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我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一些是写景的诗,谁
来背一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写景的唐诗——《暮江吟》。(板书 《暮
江吟》)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在文学上积极倡
导新乐府运动,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代表作有《琵琶行》《忆
江南》《长恨歌》等。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
多读几遍。 方法指导: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一般含而不露,蕴藏在字里行间。有些诗词中
的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
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
(1)
(2)
(3)
第 3 页 共 19 页
诗加以体会。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暮江吟 瑟瑟
重点指导生字:暮:“暮”和“幕”“墓”是形近字,不要混淆; 吟:不
要只读一半,不要读
成“jīn”,右边是“今”,不要多加点。瑟:“瑟”和“琵”
是形近字,不要读成“pí”;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吟 可爱。
瑟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可怜 珍珠
真珠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想象: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学习“会写字”
暮 吟
1.学生字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
议用课件的“笔顺演示”
完成教学。
(4)
(5)
(6)
(7)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
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暮”,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暮”,学生练写。
暮:中间的撇捺要舒展,下面是“日”不是“曰”。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第 4 页 共 19 页
1.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愉快,写下了这首诗,
通过课前的预习
,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预设: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江:大河。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暮江吟:傍晚在江边的吟诵。
2.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生听课件中范读)
3.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
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
词,不懂的字用“△”标出。(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是什么意思?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铺”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 “射”可不
可以?
铺:把东西展开或摊平。体会到了夕阳的温暖和柔和。“铺”换成“照”
“射”不好,因为“
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实像
“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
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
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照”和“射”都不及“铺”字形象、灵动。
(8)
(9)
(10)
(11)
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出示课件)
(12)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
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
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板书 露水
月亮)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预设:打比方。
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预设: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弯弓。
小结: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
(13)
(14)
“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15)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
还用哪个词来形容?
(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 景色美丽)
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16)
第 5 页 共 19 页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
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
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
发光,像珍珠一
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7.指导朗读全诗两句。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8.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
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
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
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 露似珍珠月似弓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夕阳西下时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
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
回味诗中美丽的
意境。(听配乐朗诵)
2.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八、当堂检测
(17)
(18)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19)
九、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20)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
第 6 页 共
19 页
3.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重点)
4. 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5.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难点)
【教具准备】 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内 容 课
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画导入。
教师口述: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
市区
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这里山高水深,这里
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
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
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
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
首诗。
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板书 《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图片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庐山,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介绍
(1)
(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3)
之一,与其
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代表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
《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宋代诗人。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
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4)
第 7 页 共 19
页
只缘 未肯降 骚人 输梅 阁笔 费评章
(重点指导生字:缘:“缘”和“椽”是形近字, 不要读成“chuán”; (5)
降:是多音字,在“投降”中读“xiánɡ”,在“降落” 中读“jiàng”
在本课读“
xiánɡ”逊: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sūn”;输:区分“输”和
“愉”形近字,不要读成“y
ú”。)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题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西林 因为。
缘
书写,题写。
降 诗人。
骚人
服输。
阁 同“搁”放下。
评章
不及;比不上。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
逊
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用课件的“笔顺演示”完
(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题 侧 峰 庐 缘 降 阁 费 须 逊 输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
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峰、侧、缘、输、降、须”,左
右结构,左窄右宽;“费”上下结构;
“费”,上大下小;“题、庐、阁、逊”,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
注意笔顺。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字“庐”
、左右结构的字“缘”和
上下结构的字“费”,学生练写。
庐:里面是“户”不是“尸”。
(6)
(7)
(8)
(9)
(10)
(11)
第 8 页 共 19 页
缘:笔画较多,右边的撇要匀称。
费:上宽下窄,下面是“贝”不是“见”。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一)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1.解诗题 。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预设: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抓字眼,明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12-14
)
预设: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板书 横 岭
侧 峰)(板书 变幻莫测)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
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板书 远 近
高 低)(板书 千姿百态)
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板书 从不同角度观察)
我
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
能用我站在_________
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是什么意思?“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的原因是什么?
识:认清。是因为“我”就在山中。
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
笔画。
3.多诵读,悟诗情。
(1)多诵读。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预设:作者喜爱庐山。
小结: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
(17)
(15)
(16)
第
9 页 共 19 页
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庐山的赞美之情?现在请你们用自己
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18)
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悟诗情。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老师有一个地方怎么也不能
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
“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
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
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
迷,旁观者清”。所以我
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4.背诵古诗。
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
br>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古诗《雪梅》。
1.看图片、赏雪梅。
(1)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
br>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说得对!这是梅
花,在冬天开放,雪中的
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
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
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板书 《雪梅》)
(2)介绍题目。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2.读古诗、诵《雪梅》。
(1)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2)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3)男女生接读。
(4)齐读。
(5)背读。
3.品诗句,悟道理。
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21)
(20)
(19)
第 10 页 共 19 页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
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
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
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这两句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 梅香(教师板书:雪白
梅香)。这首诗借
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
彼短,靡恃己长。 ”
4.谈雪梅,拓诗词。
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曾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
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
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
过的《梅花》一诗。 (找同学背诵《梅花》)我们
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
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出
示
课件)
5.指名朗诵。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
首古诗,《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
美丽景色,通过对庐山各个面点所得到的景象也阐述了一个
道理,那就是看事物
必须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雪梅》
中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
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
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
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
四
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
好吗?
七、当堂检测
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2)
(23)
(24)
(25)
第 11 页 共 19 页
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的。
八、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9 古诗三首
《暮江吟》
白居易
露水 月亮 景色美丽
《题西林壁》
苏轼
横 岭
变幻莫测
侧 峰
远 近
从不同角度观察
千姿百态
高 低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雪梅》
卢钺
雪白
人各有所长
梅香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的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
句就非常容易
了。
第 12 页 共 19 页
2.古诗朗读同样
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音
频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较好
,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时,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
3.我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
,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
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我对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
指导
的还不够到位,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9、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题西林壁》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
地朗读全诗。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师:我们曾学过一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记得吗?
(师生齐背《赋得古原草送别》)
师: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师指名读白居易的生平简介。
二、学习新课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的愉快,写
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
: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并通过书上的配图,联系上下文理
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〇”标
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师: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第 13 页 共 19 页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师: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
色,诗中还用哪
个词来形容?(可怜)
师: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整首诗。
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
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9、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
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
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
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
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10、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
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三、小练笔。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
一个来完成。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诗、吟诗、还做诗、做画,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
希望课后同学们能收集有关白居易的诗,我们下节课交流。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第 14 页 共 19 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暑假一定去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吧,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个风景
优美的好地
方,那就是庐山。【课件出示:庐山风光】
是呀,庐山风景真美呀,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课件出示】《望庐山
瀑布》这首
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经典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庐山的诗:
板书:《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了解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课件展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
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
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
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课件展示)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当
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
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
径之一。因为题
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
传
播开来。)
3、结合老师刚才的介绍有谁知道“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三、读《题西林壁》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
音,要
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2、评价,齐读。
第 15 页 共 19
页
3、指名读《题西林壁》,其余同学注意听。
4、教师有节奏地范读。
5、齐读。
6、指名读,其余学生注意听,看。
9、齐读。
四、读古诗,解诗意。
(一)学生自学
1、读了这么多遍,
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你们能不能自己读懂呢?请你轻轻地
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
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说一说。
(二)师生交流
1、结合课件图片引导学生解诗意
学习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课件展示)教师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
表示“远近高低”所见
的不同形态,。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3、引导学
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回忆课文《画
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学习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重点理解“缘”的意思。
第 16 页 共 19 页
归纳诗意: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
局部,
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
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
限性,只有
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
(板书)
小结: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
五、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
停顿)?
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小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
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
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所以流传至今成为
千古绝唱。
七、巩固练习
1、背诵《题西林壁》
2、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的情形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雪梅》,会认6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第 17
页 共 19 页
教学重、难点:
1、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
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
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说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所以人们也把梅称
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一首
《雪梅》。
二、学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读古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谁能有节奏的读一读。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
。指
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反馈。相机指导。
学习古诗,
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说说诗意。不理解
的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
反馈。你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降”,认输 “搁”,放下
“逊”,逊色、差一点。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
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三、四句意思
: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
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板书:雪白 梅香(板书:各有长短)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
而怡人的清香是
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第 18 页 共 19 页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
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
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
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
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
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
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
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
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
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
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这首诗的后两句就成了书中十二单元语文
天地向我们
推荐的经典名句。让我们来记住它吧!背诗。
三、作业:
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雪 梅
白 香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第 19 页 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