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报-平安夜的由来
9 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教学
(1)观察
目标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
所含的哲理:
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重点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
(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
难点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导入
( )分
钟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设计意图:通过
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
的语言美。】
设计意图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暮江吟》。(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
2.学习会写字
“暮、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
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
情非
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
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课件出
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
诗文内容,扫除学习诗
文中的障碍。】
新课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
教学
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 )
分钟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课件出示7)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
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课件出示8)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
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设计意图:有序的问
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进的进入诗中,逐层深
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
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课件出示9)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
入地积累知识。】
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音乐中体验诗的意境,
并锻炼学生的鉴赏能
师:如果此时你就
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力。】
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课件出示10)
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
br>及拓展延
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
伸( )
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分钟
对课文的理解。】
《暮江吟》
板书
内容
白居易
露水 月亮 景色美丽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画“√”。
日暮( mǔ mù) 吟诵(yín rén ) 瑟瑟 (sè bì)
...
二、辨字组词。
幕( ) 吟( ) 似(
)
暮( ) 拎( ) 拟( )
三、理解诗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mù√ yín√ sè √
二、屏幕 日暮
吟诵 拎水 似乎 拟人
三、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
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
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第二课时 (课件出示11)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
目标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
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设计意图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设计意图:提醒学生
导入
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用学古诗的几个步骤
(
)分
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学习古诗,是学生更加
钟
(板书:《题西林壁》)(课件出示12)
熟练地掌握学习古诗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课件出示13)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缘、降、骚、逊、输”(课件出示14)
“降”和“逊”是翘舌音。
2.学习生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
输”
(课件出示15)
指导书写:“侧、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
构的字,都是左窄
右宽;“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
宽下窄。“缘”书写时左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
弯钩在首
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费”书
新课
写时上边的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
教学
(
)
右边是竖,贝字稍窄。
分钟
3.理解题意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
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
料。)(课件出示16)
(苏轼,字
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
苏辙
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
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
之一。)
【设计意图:自学
生字,通读全诗,为学
诗做准备】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
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
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课件出示
17)(教师板书:横 岭 侧 峰
)(教师板书:变
幻莫测)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
吗? <
br>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课件出示
18)
(教师板书:远 近 高 低)(教师板书:千姿百
态)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
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设计意图:有针对性
山)(教师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的练习,既能巩固知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识,又能激发兴趣。】
同
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
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
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
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
在此山中:只因
为我站在庐山中。(课件出示19)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
(“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
山?(作者喜爱庐山
)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设计意图:通过不同
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
见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
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想感情产生共鸣。】
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
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
读
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
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
的方式读这
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
情地朗读了《题西林
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
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
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
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
不同,横看成
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
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
局者
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
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
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
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课件出示20)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
来静静地欣赏。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
么时节开吗?
生答:梅花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
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
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
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
怎么
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
探个究竟。 (教师板书:《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课件出示21)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22)
师: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设计意图:充分朗读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
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
占尽了春色,谁也不
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
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
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
股幽香。
是理解诗词最有效的
方法。】
5.悟道理。
指名说。
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
雪白 梅香(教师板书:雪白 梅香)。这首
诗借雪梅
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
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正如
《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课件出示23)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
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
起写。这是
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
梅花因在雪中开放
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
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 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
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
,我们一起
来欣赏。(课件出示24)
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别的花都 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
,越是
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
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
。它被称为“岁
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
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
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
不屈,好吗?
五、作业(课件出示25)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
分钟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
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
【设计意图:学习课外
诗句,更利于拓展延
伸,开拓学生视野
,积
】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
累素材。<
br>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
《题西林壁》
苏轼
横 岭
变幻莫测
侧 峰
远 近
从不同角度观察
千姿百态
板书
内容
高 低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雪梅》
卢钺
雪白
人各有所长
梅香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语。
锋( ) 阁 (
) 章( )
峰( ) 阔( )
障( )
二、读诗句,理解词语。
可怜—— 真珠——
缘——
三、我会理解。
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案】
一、锋利 山峰 阁楼 阔气 文章 障碍
二、可爱
珍珠 因为
三、1.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2.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
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
磁带让学
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
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
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
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
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
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
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
用启发
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能直接
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
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
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
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
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
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
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
“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
和发现大自然奥秘
的。《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
物中得到的启示。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
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
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
,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
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
是壮丽,
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
者在第
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
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
深刻,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
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
祖父白湟曾
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
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
代宗大历七年(772年
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
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
,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
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
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
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
反映
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
任翰林学士
、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
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
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苏轼,
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
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
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理宗淳祐四年(1244)
进士,调建昌
军学教授。景定五年(1264)除秘书郎。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
迁著作郎。五年,棹给事中。
出知隆兴府,官终户部尚书。
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
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
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诗留名千古。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庐山简介
庐山,是我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
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
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青水
秀景色
泛胜。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
色、岚影
波茫之景象。故古人云:“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形容恰到好处。
也正因是如此,庐山才不愧为一
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词语,写拼音。
运输( )
暮色( )
瑟瑟( ) 降落( )
二、给多音字注音。
1.敌人在八路军的猛攻下只有投降( )。
.
2.蒲公英的种子降( )落在大地上。
.
三、《暮江吟》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1.《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_
________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________诗,
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___
__________之中。
2.《雪梅》的作者是 ,作者通过描写
_____与 _____争春,让
诗人思考后评价二者皆有特色,雪更________,梅
花更_____________。
五、重点段落品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比喻句是: 。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描写了两幅景象,一幅是_________;一幅是_____________。
六、画出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情景。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七、写一写。
你也来写一首描写景物的诗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yùn shū mù sè sè sè jiàng
luò
二、xiáng jiàng
三、残阳、江水、露珠、新月
四、1.
苏轼 写景 对庐山景色的描绘
2.卢钺 雪
梅花 白 香
五、1.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露珠像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
巧的弯弓。
3.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
色
六、略
七、略
9、《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暮江吟》这首诗
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
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
段时间里
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
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
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
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
墙壁
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
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
耐人寻味。
《雪梅》运用对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长处和不
足,借雪梅的
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
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
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
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仅仅抓几个
比较生疏的字词,
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
思不同的
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
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
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
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
空间。
2.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
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
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
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
br>知作者。(2)初读诗,正字音。(3)再读诗,清节奏。(4)抓字眼,
明诗意。(5)多诵读
,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
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接着在全
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
这首诗时的情景
。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自读、齐诵、轮诵、
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
受。有了这些作铺
垫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
庐山真面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
一个道理:“要想
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
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
句俗语:“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
实生活中,
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及如人的
立场不一样,所以评定
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犯错误时,自己往往不能发现,总
是当
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3.
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诗情。
在课堂教学
中,我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刚开始就让学生多读,
反复地读诗,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
读中受到熏陶。
让学生在与文本、老师、学生的对话中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
出自己的感
悟,为零距离走进诗境打下基础。课堂上自主读和互动听
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文,使学
生逐步达到读得准确,
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在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
借助
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
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
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
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
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三、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
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
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
br>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
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怀着浓浓
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在学习古诗时,把三首诗词放在起,
进行
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感受诗句所描述的意境。然后采用多种
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
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
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
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最后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
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暮江吟》《
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而古诗
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
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
得朗朗上口,
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
所以
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
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中有些语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内在含义。我告诉学
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
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也就是我们常说
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
懂
得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得)。
(1)古诗词学习以“读”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
做到放手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
重了资源开
发。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
境美的特点,
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
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
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
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2
)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古诗的理解。比如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
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
的比喻,“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
解;比如“可怜”一词的理解;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
的巧妙之
处,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
自读感悟的
个性空间。
(3)尊重学生的诵读意愿。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
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达到熟读成诵,培养他们对
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
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3.不足之处(思失)。
古诗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在教学过程
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
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
局限
于三首古诗的学习,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古诗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
这一首诗,而应
该联系相关资料,拓展大量相关古诗词,横向纵向联系起来
体会“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4.改进措施(思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再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引导
学
生感受意境美。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
诗中描绘的场景,
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
来的学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