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高效课堂模式)
西班牙语好学吗-小班上学期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概貌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 8 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 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
时代感,
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 8 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
中外童话、作家笔
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
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
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
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
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
并提示学习要求。 课例由 3—5 篇课文组
成。
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 32 篇, 其中精读课文
18 篇,略读课文 14 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
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
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
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
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
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 8 篇选读课
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 5 个栏目组成。其中
4 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
作”“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
“趣味语文” “展示台” “成 语故
事”,分别在 8
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
和第八组,引
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
“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
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 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 200字,会写 200 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
和略读
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
在课后的方格里。
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
“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
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
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
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
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
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
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
记”中。
2、教材特点
1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
理念出发,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
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
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 目标的依 .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
思想内容方
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
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
章的表达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
题编写教材
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
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
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
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
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
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
力使教科书
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
“学本”。这一特点在
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
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
边想, ?自读自悟; 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
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题
目; ?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
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 “词语盘点” ;
四是“语文园地” 中设置了“我
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 ?合作、探
究学习的栏目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
习决不能仅
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
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
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
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
言文字的理
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
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
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
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
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
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
2
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
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
实践活动中学语文, 用语文.
3、学习目标:
1、在识字、写字方面,新增认识 200字,会写 200 字,累计会认
2400 字, 会写
1800 字。
2、在阅读方面,继续重视朗读训练,
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朗读,体现了课程
标准在
中年段提出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同时,
加强了默读的训
练。课程标准在低年段就提出“学习默读”,中年段要求“初 步学会默读”
3、关于阅读理解与积累, 中年段在低年段的基础上提高了要求, 低年段主
要是培
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
词语”,到中年
段,则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
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
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4、课程标准对中年段的阅读还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 “学习略读, 粗知
文章大
意”。为此,这套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上和三下每册各 有 8
篇,四年级
上册略读课文增至 14 篇,就是为了加强略读能力的训练
5、再从习作来看,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 三年级的习作,重在激发兴
趣,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主要是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四年级上册教
材仍然注重
培养习作的兴趣,继续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同时注意引
导学生把自己想要表达
的内容写清楚。教材中还安排了学习写简短的书信,这
也是中年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的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
2、加强词、句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3
5、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增加到课外阅读量
教学难点
1、生字的认识与书写。
2、朗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3、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习作兴趣的培养,掌握习作的基本要领,初步掌握使用好词好句。
5、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识字都是随课文安排。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安
排了要求认
识的字。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
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
注音,所以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教师
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
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
作适当指导。所附选读课文中的生字均未注音,
为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独
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解决。
要求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把写字的任务
妥善地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内学生要有比较从容的写字时间,不要把写字
的作业都留到课外。教
师要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
具体指导,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
美观。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
字构成的新词,也可让学生找一找,抄一抄,
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还可采用
听写词语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
、阅读教材与教学
1.练习朗读和默读。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3.领悟表达的方法。
4.积累语言。
5.向课外扩展延伸。
4
三、口语交际教材与教学
进行以交流为主的口语交际,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教材中在提出这类口语交际的话
题前,都有
几句激趣的话,大多是由课文的学习引导到交流的话题,如“语文
园地四”的口语交际: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
在作家笔下,一个个小动物栩栩如生。
你一定也想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吧?那
就来试试。”教师要把这几句话转化为更有感染力
的语言来激发学生交流的欲
望,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采用其他更适合本班学生的方式
来激趣。
二是要让学生把自己想讲的内容讲清楚。“语文园地一”的口语交际中提
到“要讲清
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语文园地八”的口语交际中还提出,“可
以边画边说,边做边说,
边演示边说,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讲清楚。”要引导学
生注意教材中的这个要求,想清楚了
再说,把话说清楚。
三是要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交流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一个挨着说
的过程,而
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在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语文园地一”
和“语文园地八”的口
语交际,都提到听的同学可以提问,可以补充,还可以
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语
文园地四”则提出:“想说同一种动物的
同学组成一组,分别说说这种动物的特点,然后
各组推出代表在班上汇报,看
看哪一组介绍得最好。”这些提示,强调了在交流中的双向
互动,也提供了一
些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的方法。老师可以参考这些提示,来设
计、安 排具体的教学过程。
四、习作教材与教
四年级上册教材与三年级一样,对习作作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在每组的
“语文园地”
中安排一次习作,全册安排八次。这八次习作,有四次与口语交
际合并安排。二是结合课
文的学习,安排了四次小练笔。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习作,有以下四个特点。
1.在习作的类型上,兼顾了写实和写想象。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
5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主要方法是多写多练。每学期的八次习作,应切
实抓好,使
学生练得确有成效。但仅有这八次远远不够,必须以多种形式让学
生经常练笔。结合课文
的阅读进行练笔和写日记,都是有效的形式,教材中已
经作了一些安排。但是,教材中的
安排毕竟是有限的,需要老师们在用好教材
的同时充分发挥创造性,为学生的多写多练提
供更多的机会。
五、综合性学习教材与教学
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
1.通过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知道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
例如“成长的故事”这个综合性学习,教材中是这样布置的:“读了周恩
来总理小时
候的故事,你一定深有感触。让我们来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并通
过阅读、访问、写信等
多种渠道,了解别人 ‘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伟人、 名人的成长故事,
也可以了解熟悉
的亲人、 小伙伴的成长故事。 然后用讲故事、
写作文、编短剧、办手抄报的方式,展示
学习的收获。”先让学生把任务、要
求,方法弄明白,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
活动计划;了解谁的成长
故事,用什么方法了解,怎样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还可以自由
组合,以小组 形式开展活动。
2.平时多加关心,并结合课文的学习适时引导、提示。
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
时表扬好
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并结合有些课文的学习,对综合性实
践活动加以具体引
导。如,中外童话单元,在《幸福是什么》一课后有个泡泡:
“我想和几个同学合作,把
课文内容演一演。”《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后也有
个泡泡:“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
生什么事呢?我来接着编下去 ,, ”这
些,就是在引导学生演童话、 编童话, 学生从中
受到启发,也可以演别的童话,
编别的童话,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就能比较广泛地开展起
来,也为后面的交流
展示作了铺垫,作了准备。
3.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都是展示交流的形式。展示台中
提到的还
只是举出几个例子,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一定还会有更多
的创造,例如,“成
长的故事”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可能还会有采访的录
音,拍的照片等。教师要提供舞
6
台,让学生充分展示。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而纪律并不涣散,这是难得的良好的学习习
惯。但
上一学期由于教学侧重点偏向到应试教育,过于看重成绩,
学生的学习兴趣
略有所下降。由于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积极主动
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着
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本学期应调整教学 理念,为孩子终身发展做好铺垫。
本班学生喜欢阅读,这和长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分不
开的,
但是缺乏了互动交流的机会必然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因此
本学期应多组织
一些读书交流活动。
由于教学经验以及自身阅历的不足和梳浅,感觉本班学生的书
面表达
能力还是有待提高。本学期应继续加强习作的指导,指导学
生善于发现大千
世界的素材,并能用自己的笔尽量具体的表达自己
的所感所思。当然向有经
验的老师请教,及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不 可缺少。
1.
观 潮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 4个字的词 12个和 3句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 课文分
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 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7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
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 气势
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
605
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
沿海的一条
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 括吗?
(,,
)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 由读课文,
找
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
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
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 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
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
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
加宏伟壮
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
吗?为什么这里的大
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 “潮的形成”、
“潮的气势”“或观潮最
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 第 22
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 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 读准多音字:
闷(man)雷薄(b
6)
雾风号(h do)浪吼(hdu)
涨(zh
Eg)起颤(ch m )动
②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 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 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 3)理清文脉。
①
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 同桌交流。
③ 说说各段的段意。
8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
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 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
山河的
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 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 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
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
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
想像的翅
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
)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
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
荡、山崩地
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9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 教师及时引导、 点拨。抓住以下要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谈
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
水天相接
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 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
长、变
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
“白色城墙”写出
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
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
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 指导学生有语气地
朗读, 读出潮的
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 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
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
要点,
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
风号浪
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
大。指导学生朗
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 “天下奇观” 了吗?学生谈 自己的
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 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
所吸
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
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
1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远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10
近
潮过后
反思: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
词句品味
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
读,体会,并发动学
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 提高。
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
“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
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即教师
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
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 允许有不同意见, 并
鼓励创新, 大家各抒已见
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
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
情景像发
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
动的速度。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
性,让学生
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 4个字的词 12个和 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
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
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具:
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 澎湃的
11
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 ,, 今
天,我们一起走进
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课前,老师
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
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
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
听的歌
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
们跟随作
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 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
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
观”?作
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
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 处画“问
题泡泡” 。
4.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 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
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 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
画一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 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4、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
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 5 自然段。为什么说它
是上个
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 谷的历史意义。
(四)拓展实践。 教师出示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
12
当加进自 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
愧于“世 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六)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板书: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画一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学期的课文安排增加了自读课文的篇数,而且在
篇目安排上
也不再是自读课文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篇。我想这是加强了对学生
自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一如既往地主要强调学生的自
读理解的能力,与上一课不同的
是,我讲资料图片的欣赏放在入题之前,让学
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一个具体的印象,这
样,学生在初读置疑时就能结合自
己脑海里对大峡谷的印象来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3
. 鸟的天堂
一、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
4个字的词或词组 12个和 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梢 暇
恋”新词“留恋 不禁 展示 颤动 南国 应接不暇”。
2.训练
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 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
从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
静态和动
态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13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回答文中设计的问题,勾划重点词句。
2.同位讨论、小组交流、理解重点句。
3.观察图,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4.质疑问难。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① 读准字音:
“颤” chcn “应接不暇”中“应”读y ing “一簇”中“簇”读c
U
“隙”读
② 理解词语: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
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2) 用“ _____
”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3) 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
2.揭题,学生自悟: ( 1)板书课题。
“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
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2)默读全
文思考: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
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 描写了
“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
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
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
着重写了 “天堂”里的居民一
—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3.小组讨论: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
几段?各
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4自然段):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自然段):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
“鸟的天
堂”一大榕树。
第三段( 10〜13自然) :写第二天早晨,
“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 天
14
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四段( 14
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
.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一段。 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1)(作者吃过晚饭, 黄昏时, 在河边与朋友乘船出游。 从“吃过晚饭”
“我们陆续
跳上一只船”、 “向河中心移去”可以体会到,当时环境十分幽静。
从“没有波浪”、
“平静地移动”、“听见了水声”体会到的。)
(2)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
2.学习第二段:
(1)出示文中插图。 看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郁郁葱葱 ,, )
(
2)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 点?用
_____________ 线划出来。
( 3)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
描写“大”
的语句:①“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②“那是许多株茂盛的
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
么地方。”③“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 ,,”④“我
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⑤“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
可计数”。
描写“美”的语句:①“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②“有许
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面
上。”③“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4)
图文对照“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重点句: 出示文中插图。
(这两句话写出了这株大榕树的真面目。树木的特点是“枝上又生根”。
枝上生的根
“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之后就成了树干,这就是这株大榕树
“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
(5)
指导朗读,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
(6)
小结: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
干、枝
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3.学习第三段。
15
( 1)指名读第三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
“鸟的天堂”时看到的 情景。)
(2)再读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再读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标出有关语句,体会 作者当时
的心情。
① 作者用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
来,有的
在扑翅膀。”写出了鸟形、鸟色及鸟的姿态。用这样相同或相似的句
式来写,读起来节奏
感强,非常上口。
② 作者用了拟人句“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
那歌
声真好听。”写出了鸟儿们在“天堂”里活泼、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
的美好情趣和愉
快的心情。)
(3)感情朗读,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小结: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
动态的
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是动态描写。
4.学习第四
段。
( 1)自由读第四段。
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
(由“回头看”、“我感到一点儿留恋”
“那
‘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到留 恋。)
(
3)感情朗读、深化理解:(要读出留恋、赞美之情。)
(三)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二)目标完成过程。
1.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按游览路线写了作者两
次到
“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两天的记游,重点不同,方法也有别。
那么作者是怎样
来写所见所闻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出示自学提纲:默读思考,集中交流、整理。
16
( 1)时间不同:第一次去是在傍晚, 第二次去是在早晨。第一次去没有看
到鸟,
因为天晚了,鸟儿们已经在树上栖息了;第二次去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鸟
儿,因为早晨,鸟
儿开始活动了。
(2)因为这棵榕树很大,而且枝繁叶茂、土地湿润、环境安宁,正适合鸟
儿做巢生
活、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了保护,便于鸟类的繁殖,因此
它成了鸟儿生活的
“天堂”。
3.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这样写
的好处是什么?
①
大榕树是静止不动的,文中作者从根、干、枝、叶等部位逐项来写,这
就是对榕
树的静态描写。如“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
垂到地上,伸进泥土
里” ,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那
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
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 在颤动。”
②
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主要写了鸟的活动,是动态描写。
如:“到
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有的
在扑翅膀。”
③ 写文章时, 注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 更准确, 动
静结合,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
堂”时
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及被称作“鸟的天堂”是名
不虚传的。表达了
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了这篇课文,
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不是唯一的,可让学生畅
所欲
言。可以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或热爱鸟类,保护环境等某
一方面来谈。
如:学了这篇课文,我懂了观察事物不但要注意事物的大小,形
状,颜色,位置等,而且
还要注意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里静态、动态的变化。)
(四)布置作业。
1 .摘抄佳句。
2
•用“-----”线画出短文中静态描写的句子,用“——”线画出短文中
动态描写
的句子这只青蛙,两只大眼睛鼓得高高的,像两颗晶莹的玻璃球,可
机灵了。我把它刚放
在水盆里,那长蹼的后腿向后一划,“唰”地一下,就蹿
出好远,还溅起点点水花。
17
板书:
鸟的天堂
1
树:大茯盛奇特美丽
] I
鸟:多欢快壮观 *
-赞美
反思:
在课堂一开始,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开放
性的问
题:“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一问题调动起学生
兴趣,打开学生
相互交流的闸门,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
学习的主体位置。“这么多问题,你认为
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
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
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
“学答”地位提升到了
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
探究作了潜移
默化的诱导。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
和信
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
性,学习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4* .
火烧云
一、 课前准备:
1、 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2、
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或词组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 观察自
然的兴趣。
2.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 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 教学重点:
1.
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
1 课时
18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用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
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
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
•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
更壮观的
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
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6.指
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
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
也一起去
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 出来。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 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
此时
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 神奇的图片,
让学生做个有心 人,发
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板书: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
教学反思 :
《火烧云》是四年级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按照“上来了、变
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火烧云上来时
作者写霞光
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
的。作者通过动静结合
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叹。
本节课,我是按照跨越式的教学模式进行上课的。上课是,我先为学生提
供优美的图
片,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然后我让
学生自由的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先写火烧云
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19
本来我在设计这一问题我是这样来问的“思
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但是后
来仔细一想这一问题对于刚上四
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就把问题改了。通过学生
的汇报,学生对课文
的结构也是掌握的比较好的。
到最后总结部分,我让学生归纳作者写这篇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呢?有一个学
生马上举手说,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叹。顺着学生的回答,
我引导学生说,火烧云是
一种自然的现象也就是通过赞扬火烧云赞叹什么了,
学生马上回答说赞美大自然。
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在板书上。学生通过看黑板的
板书很快就
对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晰。
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几点,值得我
以后在教
学上要注意的。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本课重点是形状的
变化,但是学生对云
的形状变化是怎样的还不够。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的时间
不够,导致学生掌握不够好。第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整节课,让
听课的老师和我也感觉得老师总是牵着学生
来走。缺少了让学生来讨论、质疑
的时间。第三,在扩展阅读的部分文章可以让学生提前
来读。例如《火烧云的
形成》《云体的各种体态》都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先读,对于学生对
火烧云有进
一步的认识。第四,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这篇课文有排比的句式
出现,可以在课堂上点明一下在写作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做。
语文园地一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体会怎样
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
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 学习语
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
二、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0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三、时间安排:
5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
渊、怪石
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
方。让我们交流一下
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 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
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这一段时间,
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
然上,
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
是吧,那么,这节
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
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
作。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 个别指
导。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1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
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
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 3)想一想 :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
组中都有联系)
(4)男女生比赛读
(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 :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 6)抄写诗句。
第五课时
(一)趣味语文。
(二)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22
(三)完成同步单元练习
5、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 观察效
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三课时
教
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
哪些风景
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
像)(目的:让学生对庐
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 巩固认
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
颂的诗篇
——《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
能
不能为老师朗诵 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 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 停
23
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
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 ”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 ,请
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
以小组为单
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 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课
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
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
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
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
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
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
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
学的这
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
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
板上的
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
在
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
挺拔陡峭的庐
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
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
《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
来朗诵, 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 但在朗
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
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
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
看到的?哪一部分是
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
的,后两句
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
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
于山中就看
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
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
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 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24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 也
不相同, 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观察事物时, 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现在,我
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 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
学习要
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
事物就必须
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
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 侧成峰,
观察
的
远近高低 各不同。 实写
角度
同,
效果
不
不
不识庐山 真面目,
观
只缘身在 此山中。 明理
察
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 , 背诵古诗
, 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 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 并根据需要搜
集信息 ,扩大知识面 .
25
3,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 , 感悟诗的意境 .
4, 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
5, 学会一类生字豚 .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 ,感悟诗的意境 能 发表
对诗的独特见解
.
资料准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 字典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 ,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 豚
教师读诗 , 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
学生查字典豚
:小猪,也泛指猪 .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 , 针对生字特点强
调记忆 .
二, 读诗,
整体感知
1, 自由读, 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
2,个别读 .
3,组内读, 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
4,
完成课后练习 1
莫:不要浑 :(1) 水不清, 污浊;(2) 骂人糊涂, 不明事理
;(3) 全, 满:~
身是汗(4) 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 ?可以什么方法解决 : 查字 典咨询
老师
同学讨论
三, 再读诗 , 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 ,
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 重点理
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
法 :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 ,在理解诗意的
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 ,并能用连贯 ,正 确的语言表述 .
四, 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 , 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 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 : 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
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 , 句的理解情况
26
六, 作业布置
继续读诗 ,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搜集有关作者
陆游的生平资料
板书设计 :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
丰年留客足鸡豚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拓展空间
创新火花
《游山西村》另外一首
学法指导 :
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写法指导 : 先抑后扬
扩展阅读 :建立作者档案 ,
扩大阅读面
教学后记 :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 达对诗的
独到理解
教学过程:
一, 背诵引入
个人背小组背竞赛背配乐背等不同形式
二, 合作,
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
、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诗的首联 莫笑农家腊酒浑 , 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出了山西村丰收 之年
的景象 ,
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 . 表达了作者对农家 丰收景象的
由衷赞美之情 .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 , 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 , 越出了自 然景
色描写的范围
,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之所以留传几百年 ,
是因为这 不
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 ,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 ,是面对困难 ,
迷茫的另类
27
人生体验 . 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 ,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 , 不必求同 .
2
、
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3
、 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 ,
作者的一切资料 .要说得尽量流利 ,完 整,
不罗嗦.
针对同一类话题 , 相互补充
.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
作适当说明 , 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 ,相机点
拨即可.
三, 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 ,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 .
可配画,编目录, 题写
前言 , 后记, 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
四, 作业
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 , 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
教后反思:
清晰的记得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那堂古诗文鉴赏课。 我今天讲授〈题西林壁〉
一诗,决定借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从吟咏入手,鉴赏开路,体验为线,
和学生一起
在诗的意境中陶醉。可是, 〈题西林壁〉也是一首理趣诗。前两句,
孩子们在抑扬顿挫
的朗读中能够点评精妙。
“老师,苏轼对庐山观察的真仔细啊,远看、近看、上看、下看,那姿
态作者
都很喜欢,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说好,他每从一个角度看,都觉得好
奇。啊,怎么和刚才看到的又不一样了? ”
“作者用词准确,岭和峰体现作者对庐山高大险峻的惊奇,岭是山脉多, 峰是山崖
陡。 ”
“作者对庐山的感情很复杂,他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所以把远近高低看到
的庐山用
各不同留给我们想象了。 ”
那么,后面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呢?
顿时,班里鸦雀无声。 “作者为什
么要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呢?”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当苏轼放眼庐山, 远近高低从很多角度去看 的时候,
他惊
叹庐山风景的瑰丽,山崖的陡峭,山谷的幽深,那么庐山的面目,为什么
作者说不识呢?
他认为自己完全了解庐山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呢? ” 孩子们齐声回答
“只因为在庐
山中。 ”“只因为在庐山上,所以 ——”“不认识庐山真面目
”“真面目就是指庐山的
全貌 ”那么,从这两句诗中, 你领悟到了什么呢?
又一次鸦雀无声。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 当我们
置身在
某一件事情中,自己不知道对错,可是 ——”“别人知道我们的对错! ”
“是啊,那你
28
再读最后两句,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
孩子们这次沉默了。理趣诗对孩子们来说,没
有类似的感情体验,他们很
难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境界,在这个时候,我恨不得
拿出粉笔把我的
答案写在黑板上,但是,那样做,孩子仍然是不理解啊。
“作者后两句诗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由衷的抒发自己的感受,作者前面的
情感正如
同学们刚才所说,是怎么看也看不全庐山的美景,同样的,我们有时
候看问题看不全面,
是为什么呢? ”
“是因为我们置身其中, 很难分辨事情对错吧?
”有的孩子试探着问。 ”是啊,
那么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孩子的反应也机敏起来。
“那就要走出庐山, 看问
题只有置身事外,才能把问题看清楚吧 ”
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和体验中,对诗歌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这篇诗歌,
孩子们默
写的时候,别字出的也特别少。我突然感觉到,只有在基本理解的基
础上,孩子们才会对
诗歌有兴趣,出错才会少。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 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 继续培养学生
留心和
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
、 ( 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
、 投影片。
3
、
多媒体课件
:(1)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
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 学会生字新词;
3
、
给课文分段;
4
、 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
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29
一、导入新课:
1
、谜语:
(1)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
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
、 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
物。爬山
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
什么呢?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第 6课《爬山虎的脚》。
3
、 对课题质疑。
二、 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 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
、 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
、 解释生字词。
五、 默读、思考:
1
、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
、 分段。
3
、
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 教学第一段(第
1
自然段)
1
、 默读、思考:
(1)
这一段讲了什么?
(2)
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
、 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
2
自然段)
1
、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 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墙的叶
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
、
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
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 的叶
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
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
1
、
2
自然段?
(3)
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
长的
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
、
重点指导朗读第
3>4
句。
30
4
、
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
2
自然段。
5
、
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 质疑。
九、
做练习
3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一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
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
、
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
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
、 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
、
多媒体课件:(
1)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练习
3(
投影片出示)
二、
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
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 3自然段
1、
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 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 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
确颜色画脚。
31
选择正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
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 形状
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
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 词语突
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 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
r
巴--
f
拉--
f
贴
5、 齐读
6、 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 提名
说。
7、 指导朗读
8、 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
行吗?
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
是长一只脚就巴住
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
多媒体再显示(一棵--
f
满墙的爬山虎)。
10、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 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 1( 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 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
叶子间
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
色,
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
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 课外作业:
1、
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
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32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
f
巴--
f
拉--
f
贴 触着墙
J
-
f
没触着墙的
反思 :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很积极。在后
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
虎;有的说
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
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
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
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
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
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
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
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 学生的学
习状况;
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 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
比较的同时去亲
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
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
权利,让
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
的不仅仅是知识,他
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
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
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那这一
7 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①
学习课文,认识“蔽”、“慎”等7个生字,会写“蔽、搜”等13
个生
字,正确理解“慎重、搜索、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
②
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
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③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5、6自然段。
33
课前准备:
①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蟋蟀生活习性、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② 放大的蟋蟀图片。
③
每生准备一张白纸。
第一课时
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①
(师拿出准备好的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
师板书:蟋蟀(生书空)
②
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
道它有
哪些本领吗?(好斗、唱歌、建住宅)。
师板书:住宅
③
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
有什么特点,好吗?
范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①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请你自由
地读课文,要求:
a、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 边读边想: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② 学生试读
③ 检查自学情况:
a、 你看到了蟋蟀的住宅了吗?指名分读相对应的自然段。
b、 教师相机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慎(sh n)重、
选择( z
)、洞穴( xu )、隧( su )道、挖掘( ju )、倾 q ng )斜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① 默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
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② 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③
指名读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第2小节)
a、 板书:随遇而安懂它的意思吗?
b、
随遇而安,从字面看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C、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请勾画出重点词语。 别的昆
虫:临时隐蔽所
蟋蟀: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
d、 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是文中的哪些词让你喜欢它的?
(不肯随
遇而安、常常、一定要、一点一点 ,, )
34
(选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
而奔忙,
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
e、
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节。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挖掘的?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 究。
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① 指名读生字、新词。
② 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
a、 着重指导:蔽、毫、抛
b、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 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②
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
肯随遇
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
宅究竟是什么样
的。
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
① 自由读
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 用一个
词来概括吗?
②
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
弯
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 燥、卫生)
③
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这么出 名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④ 现在,我们就来当蟋蟀的建筑师,为它画一张住宅剖面图吧!(把
画好
的图贴在黑板上。)
⑤ 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带着赞赏的语气读 3—6段。
转换角色,练习说话
① 现在,你们就是蟋蟀工程师本人,要去参加昆虫建筑经验交流大
会,请你们马上做好准备, 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 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②
学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③ 有感情地朗读 5、6两个自然段。 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①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因为它的挖 掘工具
太简单了!)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指名分节读 7—9小节。 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
②
它用前足挖巢穴容易吗?巢穴挖好了还要干什么呢?(整修)
③ 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35
阅读资料,深入认识蟋蟀
①
看资料(课前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图片及其他资料)谈体会。
②
看了图片、资料,你又懂得了哪些不知道的知识。 总结全文
① 齐读全文
②
读了蟋蟀的住宅的介绍,你喜欢蟋蟀吗?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 赞美它
吗?
③ 练写
④ 交流
安排课后作业
① 把你认为最喜欢读的句子抄一抄。
②
看谁先把 5、 6两节背出来。
教学反思 :
今天,我又一次认真看了我执教的课文《蟋蟀的住宅》。看后我认真进行
了
反思,思考着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次提升。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真实地介
绍了它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的经过,赞扬蟋蟀在恶劣的环境下吃苦耐
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
神。
这节课设计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首先目标引路,
利用课件
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
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
的运用说明方法;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协作学习,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