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2019新审定教材)

绝世美人儿
824次浏览
2020年11月12日 05: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选拔赛-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2020年11月12日发(作者:计诚)





2019春季改版最新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
文教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说明:
本教案是2019年秋审定最新改版教材全册教案 教学设
计,教案内容详细环节齐全,可编辑,可直接打印。
本教案
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


学 科 : ;
任课班级 : ;
任课教师 : ;


2019年 月 日



2018-2019学年度第 一 学期教学进度表
科目 语文
教学
班级
每周
节数
教科书名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上
称及册数 册
总授课
节 节
节数
计划实授出 入
教 学 内 容
节数 节数 原 因
四年级
2
2
2
2
1
1
3
2
2
2
2
1
3
1
2
2
1
1
3
2
2
2
2
1
1
3
1
8


时间





单元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1、观潮
2、走月亮
3、现代诗二首
4、繁星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语文园地一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6、蝙蝠和雷达
7、呼风唤雨的世纪
8、蝴蝶的家
习作:小小“动物园”
语文园地二
9、古诗三首
10、爬山虎的脚
11、蟋蟀的住宅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
护视力
习作:写观察日记
语文园地三
12、盘古开天地
13、精卫填海
14、普罗米修斯
15、女娲补天
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习作:我和 过一天
语文园地四
快乐读书吧
期中考试







第四单元



期中考试


2018-2019学年度第 一 学期教学进度表
科目 语文
教学
班级
每周
节数
四年级

教科书名称
及册数
总授课
节数
新版人教版四年级
上册


计划授
节数 节

2
2
2
1
2
2
2
1
1
3
1
2
2
2
1
3
2
2
2
1
1
3
10

出 入
原 因


时间

十一
十二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单元 教 学 内 容
16、风筝
17、麻雀
习作例文:
习作:生活万花筒
18、牛与鹅
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20、陀螺
口语交际:安慰
习作:记一次游戏
语文园地六
21、古诗三首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3、梅兰芳蓄须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习作:写信
语文园地七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26、西门豹治邺
27、故事二则
口语交际:讲历史故事
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
语文园地八
期末考试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第七单元

十六
十七


二十






第八单元
期末考试



【创新教案】
1.《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
力,而 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
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 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 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 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
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 ,并且积累
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钱 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都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上节课
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 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课件出示:复习词语,理清脉络。
平 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师: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 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
异景象吧!
师:江潮还没有来,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找出描写江面的句子读一读?
师:那么,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谁能找出描写海塘大堤上景象的句子读一读?
人们 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什么,盼什么?心情又是怎样
的呢?
二、品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 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
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 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
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 察了哪几处地方?
(镇海古塔、中山亭、观察台、小山)
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 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
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 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
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二)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 到闷雷一样的轰鸣
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 会人
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
(地 平线)
③ 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 说说“声”“色”的变化。(板书:拉长变粗 水墙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② 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 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
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
崩 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 (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
大的,眼睛睁大,用哪 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
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 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三)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 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 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
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三、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 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
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板书设计:
1观 潮
“声” “色”
潮来之前 望 等 盼 平静 宽阔
人声鼎沸 闷雷滚动 风平浪静


沸腾 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
潮来之时 拉长变粗 天下奇观
水墙
目瞪口呆 白色战马
潮过之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创新教案】
《走月亮》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教学本文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 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
设情境,品读感悟,使学生不仅感悟到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美,而且体会到月色下的意
境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抓词抓句去重点体会。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 新课标精神,
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多读、多说,以读为主,
以读代讲,通过“品读”来代替文章的讲解,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体悟感情,
突破 教学难点,避免把文章“讲”没味儿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首先,我们先来观看一段flash动画。
(多媒体播放flsh动画:在月光如水的夜 晚,一对儿母女悠闲地漫步。此间,配以优雅的音
乐。)
师:同学们,这种情景美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走月亮”,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
看着美 丽的景色,感受着妈妈浓浓的亲情。
二、品读课文,深入学习
1.找出文中喜欢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 美好意境自读课文,并找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试
一试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朗读的具体内容,随机点拨。)
设想学生找到的语句:
a:“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里呀?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回答,教师相机引导作答。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指导学生读出那种美好的意境,在读中,在倾听别人 读中仿佛看到了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秋天
月光下的美丽景色。
多媒体出示静态画面:柔和的月光 下,高高的山,村头的树,村间的路,一片幽静、祥和的
景象。进一步体会自己那种美好的境界,使学生 产生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秋天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 我”和阿妈感
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b: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呦,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相机提问: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
引导学 生通过想象月光下小溪、山草、野花构成的一幅甜美画面,体会到正是这种语言,才


将本 无情感的自然之物附着上甜美、欢快、幸福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
多媒体出示动态画面:月光下的溪 水清澈美丽,淙淙地流着,鹅卵石布满河床,小水塘映着
月光。
从而让学生体会“我”和阿妈 欣赏到的清澈美丽的溪水,闻到了溪水中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看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鹅卵石间 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和倒映在小水塘里的数不
清的月亮。秋风轻拂,无数个小水塘中的无数个小月亮随 着微波轻轻摇荡。
师:这么美好的画面,谁能用你的朗读来体会体会呢?
学生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欢快、幸福的语气。
c:“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刺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
了 果子的甜香。”,“走过……走过……走过……走过……”“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
然看见…… 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月光下,秋虫鸣唱,夜鸟飞翔。妈妈拉着“我”的手,走过溪岸、走过石拱桥……漫步的画面。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师:我们走过了那 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嗅到了野花的香气和
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 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就
像到了仙境一样。
三、思想感悟,情感体验
师:你们觉得“我”和妈妈幸福吗?体现在什么地方?
使学生体会到:“我”和阿妈在美丽的月光下散步非常幸福,充满情趣。
师:你有没有和妈妈 或者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
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 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或者家人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
蜜的心情,感受妈妈、家人 身上的温暖气息。
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 现我们
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四、总结
《走月 亮》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散文。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一
幅如诗、如画、如室 外田园般的画卷中。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自己
的感受伴随着音乐,再读全文,用 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学生轻声感情朗读。
五、尝试着背诵全文
六、布置 作业
小练笔: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学会了独立行走,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写一写。
提示:过年过节、生日、爸爸妈妈带你出去玩……
板书设计:
2 走月亮
小路 温馨


溪边 快乐
景美 情浓
田埂 甜美
…… 幸福
【创新教案】
《繁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根据 这篇文章的特点,在教学时,应将学会观察大自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作为教学重点;将 理解不同时期有不同感受作为难点。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 学习气氛,取得举一反三
的效果,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一定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感受?晴朗 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 ,让星星分
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 br>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
怎样观 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指名学生介绍巴金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① 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
② 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③ 理清文章结构。
2.学生分 小组讨论课文。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再看看巴金是怎样观
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 ,并与之比较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参考答案)
①略
②按时间顺序。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
③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师生互动)
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 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星
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 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 在小声说话。”
教师点拨: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 入精
微了。
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表达了一
种什幺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 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
好地对“我”眨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 达了作者对星


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3.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十分生动形象的写出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查找搜集有关星星最新信息的资料,结合文学分小组出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4 繁 星
巴 金
从前 小时候望星天 对星天的依恋
三年前 回忆三年前望星星 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对繁星的热爱
如今 在海上望星星 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对光明的追求
【创新教案】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本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童话世界,激发学 生的学习
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写的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课件出示 课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自由表达。)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同学们都很善于提出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让我们一起来
了解一下作 者。(课件出示作者资料)
1.咱们再一起来学习一下本课的生字。(课件出示生字)
2.下面请同学们自读一下课文。
3.课件展示要求:
(1)那粒最小的豌豆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拿出课文标上段号。
(2)学生读读课文边 读边思考:小豌豆是怎样长大的?小姑娘又是怎样长好的?小组合作完成
填空。
小豌豆刚到长满青苔的窗台上住下时,小姑娘(病得可厉害了)。
小豌豆长出了小叶子,小姑娘(心里真高兴)。
小豌豆沿着线猛劲儿长,小姑娘(脸色好多了,还能自己坐上一个钟头呢)。
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小姑娘(脸上放出健康的光彩,眼睛发着亮光)。
三、细读童话,理解内容
(一)边读边思体会情感根据板书提出问题。
学到这里你 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提问并通过重点研读课文段联系上下文阅读解决问题。
随机朗读。
( 让学生体会到: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姑娘的愿望,使她鼓励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朗读
指导学生读出惊 喜的感情)
(二)想象说话:小姑娘看见了绿色心里真高兴。小豌豆爬上了窗台看见了小姑娘。小姑娘
看见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心里真是高兴极了。小姑娘对小豌豆有着怎样的感情,小


豌豆又是怎样说的呢。
独立说话练习:小姑娘对着小豌豆微笑。学习、段理解作者对五粒豌 豆的两种态度小结。当
小豌豆开出嫩红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了。
四、总结全文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奉献爱是最 崇高的、最
伟大的。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处处充满爱!
板书设计: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小豌豆:爱……
【创新教案】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蝙蝠和雷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科普文章介绍了
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 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
启示。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组课文的教学应注意:要在理解词 句,练习给课文分段的基础上学习归纳
段落大意,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 (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生答)
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 眼睛。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
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 物呢?好,现在让我们大家
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和雷达》。
二、品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1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1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呢?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它是怎么解释的?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启示”,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然后4人一小
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4至第7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
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 br>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
西?… …
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 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
结果怎样?
(让同学们4人 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4、5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集体
填表。)
第一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 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试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情况。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蝙蝠夜里飞 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多媒体播放)这个结论与
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 更科学?同学们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一下。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 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
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 时靠的是这两样器
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6、7自然段。
1.指名读第6、7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
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 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
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 。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
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 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7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 秘密。
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
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
传到蝙蝠 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以说明。)
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9.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什么?
(雷达探 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
得到的启示。)
11.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
四、划分段落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 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可分
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至第7自然段;
第三段:第8自然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完成思考练习3。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2)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 br>(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
起来探 路的。
(选择(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2.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六、总结归纳
同学们, 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一只
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 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板书设计:
6 蝙蝠和雷达
第一段:第1、2自然段;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第二段:第3至第7自然段;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
第三段:第8自然段;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
【创新教案】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 世纪”,整堂课首尾呼应。先抓住中心句中“呼风唤


雨”一词,导出主问题:为什么说2 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通过主问题聚焦到三四
两个自然段的过度句: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 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
想纷纷变成了现实。抓住句中“幻想”与“现实”两个词,分别 学习三四两个自然段描述的
“过去”与“现在”,重点品读“现在”。然后,水到渠成,总结说明方法, 提升人文主题。
最后,回归中心句,设疑导入下一课:20世纪还是一个怎样的世纪?20世纪呼风唤雨 的,
那么“将来”呢?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期待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书。
(出示课件,并介绍路甬祥主编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2.老师摘录了书中的一些瞬间。
(课件出示:教师用书中的20世纪主要成就简介)
3.设疑:那么多的成就,如果让你写一篇文章介绍,你会怎么表达呢?
二、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路甬祥爷爷是怎样写的?
2.学生读题。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三、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当然,别忘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基本要求。
2.学生读课文。
3.字词学习。
(1)出示字词,学生自由朗读。记下自己不会读的。
(2)同桌互读,互相帮忙纠正读音。
(3)个别检查。
(4)释义: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或引导用工具书;或引导在文中语境中理解;或联系生活理解)
(5)读完词语,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出示难读的句子。)
四、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读完课文后,谁知道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或:读完课文后, 谁知道课文中心句是哪一
句?
(也可教师直接问: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然后板书中心句)
(1)读句子
(2)“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
a自由说。
b教师出示词典中的几种解释,让学生联系课文选择。
(3)刚才,有个同学问:为什么说2 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
到文中找一找,把相关的语句划下来。
五、品读课文,感悟巨变
1.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出示语段一。
语段一:我们的祖 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
现实。
(1)读句子
(2)里边有一个生字,(教师板书:幻想)


a这个字与“幼”容易混淆,写一写。
b幻想是什么意思?或找个近义词
(3)古时候人们都有哪些幻想。(板书:过去)
a学生交流,读文中句子
b都说美好的愿望源于生活,那么古时候人类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导入语段二。
2.根据学生交流引出语段二
语段二: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 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
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1)读句子
(2)是的,人类“上百万年”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么这“上百万年”是多少年呢?
教师板书:7000000
(3)引读
一百万年过去了,人类生活在……
三百万年过去了,人类还生活在……
七百万年过去了,人类依然生活在……
(4)终于到了20世纪,(引导学生读语段一)
a课文中哪段话告诉我们,这些幻想都变成了现实?
(板书:现在,现实)
b导出语段三
3.根据回答,出示语段三
语段三: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 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
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 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
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读一读,想一想,20世纪这么多成就,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2)我们再细细 地读一读前半句,作者的用词很有特点。(出示: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
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 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a引导学生发现动宾结构。先让学生发现,再提示
b读一读。教师读动词,学生读名词
c请学生仿。有困难就提示练习
(3)这么多的发现与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比如:
(教师出示:20世纪, 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
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 “地球村”。
看电视,只要轻轻按一按遥控器,丰富多彩的内容、五彩缤纷的画面就展示在眼前。
a让学生选择一种发明,进行练习仿写教师的例句。
b生师交流
c教师相机小结,解释“地球村”
(4)带着这样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感受科技带来的巨大变化。
4.把过去与现在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这是一种什么说明方法?
(1)根据回答,板书:作比较
(2)从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科技
5.引读:是的,是科技让7000000多万年的幻想,在100年 便实现了,所以,读(出示语段
一)


(1)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这种变化,你会用什么词,什么话?
(2)作者是怎么形容的呢?
(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教师讲授这句诗的原意
b在这里作者想表达什么呢?
c抓住“忽如一夜”,引导读出快的感觉
抓住“千树万树”,引导读出多的感觉
六、呼应开头,设疑结课
1.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1)再谈对“呼风唤雨”的理解
(2)再读这句。
2.20世纪还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20世纪呼风唤雨的,那么“将来”呢?
(板书:将来与?)
3.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科技
过去 现在 将来
幻想 现实 ?
作比较
【创新教案】
《蝴蝶的家》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纵观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构思独特、情感强烈 ,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
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全文,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 关爱之情。 基于对教材的理
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其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验情感,激发学生 对弱小生命的关
爱之情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善于思考、长于观察的良好科学素养,培养学 生
勇于质疑、不断探索的精神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此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
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围绕主线,品读急切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蝴 蝶在干什么呢?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蝴蝶的家》,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
二、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吗?是什么心情 ?(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你们呢?
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体会,用
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请同学们以自己 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寻找答案,读的时候勾勾、画画、写写,然后与你小组
的同学分享学习的收获好吗?
2.学生汇报。
(1)第1段:
如果汇报到第三句时,教师引导:天气是怎么难为 蝴蝶的?谁来读一读。找学生读第二句,


(出示第二句)此时作者心里在想什么呢? < br>“山雨欲来风满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
云在低 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这样糟糕的天气,这不是……
(难为蝴蝶吗?) 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读这句话)指名读,然后再齐读。
(2)第2段:
还从哪儿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预设:
生: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如果学生汇报出:我从“怎么禁得起这么猛烈的风雨呢”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从这看出为蝴蝶着急、担心?作者当时在想什么?
让我们读出蝴蝶的美丽与柔弱。
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沾上泥
污, 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同学们,说到 这里,老师都无法
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你们心里着急吗?
指导朗读:“想 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谁能通过你的读让我们
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
(3)第3、4自然段
最后一句话“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同学们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 我因为什么真为蝴蝶着急了?(作者找了多次都没有找到蝴
蝶的家,所以更着急了。)
哪些词 语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找家时的着急心情,勾一勾、读一读。通过对读的方式来理解
课文。
作者作了这么多种假设,下雨的时候,蝴蝶是躲在这里吗?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一次次猜想,又一次次否定,作者一次次为蝴蝶找家,希望的是什么?
(4)第5段
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她的话是谁的话,让我们来读一读小女孩的话。
(出示第五段)
小女孩是怎样看待蝴蝶有没有家这个问题的?(三个一定)
小女孩连续说了三个一定,说明了 什么?(确信不疑)你们想一想,小女孩在说这些话时心
里在想什么?
在这篇文章里,这仅仅是小女孩的心声吗?你过能从小女孩的话中体会出作者哪种美好的愿
望?
好,让我们再读小女孩的话,通过小女孩的话把作者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
三、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和交流,在我们的探究即将告 一段落的时候,你最想说的
是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认为蝴蝶有家吗?这个美丽而香甜的家会在哪里呢?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说一
说。
板书设计:
8蝴蝶的家


着急
【创新教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诵读优秀古诗文 ,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
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 新理念。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
—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 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 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
好河山的佳作,你 们都积累了哪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 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圈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 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
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知诗意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品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 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
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 :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
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 像
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 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
不同,还用心去思考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 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
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的赞美之 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
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 《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
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 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
迷惑,不能 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 有一个全面地了解,
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实写)
(不同角度)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创新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课文,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也
就是 导思释疑的方法贯穿全文,让学生去领悟,感受文本,这样既从感性上认识到语言的形
象性,使学生体会 到作者对爬山虎的细心观察。同时插入一些背诵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积
累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今天就来猜猜老师出示的谜语吧: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过渡:丝瓜和葡萄向上爬都是靠的什么 ? 搭架子
前几天老师让你们去观察的爬山虎,你们发现爬山虎向上爬靠得是搭架子吗?不是,靠的是
脚。
二、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脚写得大一点。
看了老师所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啊?
预设: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学生回答
三、研读第三段:
1.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3、4、5)
这三段中的哪一段能回答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2.找一名同学来读读第3 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咱们刚才提出的问题: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
的?
板书:位置:叶柄反面
形状:枝状 像蜗牛的触角,还像什么?
颜色:嫩红
作 者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样子写得那么具体,是因为作者——“注意观察了”。我们一起来
细细地读读这一 段,体会作者的细心。三分钟后抽查。
四、研读第四段
作者还注意了什么?
1.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变、巴、拉、贴、爬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学生利用这些动词来说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总结:是啊,爬山虎就是这样今天一脚,明天一脚。这个月一脚,那个月一脚,历经两三个
月, 甚至半年,在你不经意间爬到房顶上去了,你要不花点时间,还真不知道它是怎么爬的。
所以除了认真看 之外,还要坚持观察。
五、研读第五段
作者还注意到什么了?
触着墙的——枯萎
没触着墙的——变成灰色
今年,作者注意了爬山虎的脚,过去没注意,那他过去注意了什么?
爬山虎的叶子。
六、总结拓展
1.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 心而有序的观
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旳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说说你的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叶柄反面
形状:六七根细丝
颜色:嫩红
【创新教案】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学习这 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
表达方法,并注意把 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
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这
节课上,我尝试“自主探究,点拨启导,读中 感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读中
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师:各位住宅评判 委员会的委员们,你们辛苦了。经过上一节课的工作,你们初步了解了小
家伙的住宅。它的住宅有什么特 点?用“ ”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
概括出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2.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3.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小家 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
电脑等等,它有吗? 谁的住宅好?(当然老师的好)
二、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老师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加深加阔 不断修整)
师: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 、
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件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指 导朗读: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
赞扬的思想感情 。
三、变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五、作业拓展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如何建造的。
2.选择以两种小动物进行某些行动的观察,并写下来。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板书设计:
11 蟋蟀的住宅
特点: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创新教案】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轴,挖掘语言训练点,多渠道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初 步感受作
品中生动的形象,并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大意,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盘古开天地》,混沌的宇宙 中,盘古沉睡了一万八千
年,有一天,他突然醒了,接下来,故事将会发生什么呢?谁能按顺序简单地讲 讲这个神话
故事?
2.指名讲故事大概内容。故事先写宇宙混沌一片,接着盘古用斧子劈 开天地,然后用头
顶天,用脚蹬地,使天地成形,最后化为万物,有了美丽的宇宙。
3.你们讲得真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神话故事,仔细读课文,读懂这个神话故事。
二、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一)1.自由读2—6自然段,如果把一篇文章能读成一句话,那么这篇神话能读成哪
句话?画出来。
出示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指名读
2.如果你能把这句话读成一个词,就更了不起了,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哪个词?
板书:创造
指导读好创造这个词
3.再读重点句,
4.存疑: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
(二)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你知道了什么?在带给你体会的句子上就做上记号。
(很多同学都做上了记号,做记号,表明你在思考,善于抓住重点字词,关键句子)
交流用最简洁的一个字来回答。板:难
2.哪些词句带给你这种体会?读给大家听一听。
(1)出示:他见周围……
预设:我从劈字看出,很难,因为要用力板难劈
你能抓住动作来体会,能把她用力劈的情境读出来吗?
生读:你抡的是一把小斧子,只能劈柴,不能劈天。
你这样能劈的开天吗?——猛劈
师指导朗读
(2)出示句子:只听一声巨响,……
预设:从“缓缓、慢慢”知道天分开很难
师:把这种难(分)板:读出来(指导读得慢、艰难)
读着读着,文中有几对反义词,你发现了没有?
指浊:你见过哪些东西是浊的?……
是的,一般来说,浊的东西是我们看到的混的,稍微要重一点,清的东西会往上升,这
两种 不同的东西你能通过读,让我不需要眼睛,只靠耳朵就能辨别出来吗?指名读
听出来了,轻的东西读得轻,向上飘的感觉,重的东西读得重,好像往下沉,
齐读句子。
(三)自由读第三节:思考用哪个字来概括这件事?
板:累
1.示句子: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
预设:我从“头顶天,脚踏地”知道他很累,因为……
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顶天踏地(板书:天地分开)
看图:这就是盘古顶天蹬地的画面,谁能像他那样做一做。


指名上台表演。指导用力蹬,这样才可以读得用力。
问学生要不要休息?
比较:同学们,你们刚才顶的仅仅是一分钟,盘古顶了多少时间?
指名回答:(网上查)
联系上下文
从“不知过了多少年知道”
引读:真会读书,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
一年过去了;生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
一百万年过去了,生读……盘古真累呀,累得——指名说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 .天地终于成形,盘古却累得倒了下去,这一倒,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都变
成了什么呢?好好 读这一段,同桌两人,一个读盘古的身体部位,一个接变成了什么?(板
书:天地成形)
同桌互相读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
难怪有人说,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幅画。
2.盘古仅仅变成风云、花草……,他身体的哪些部位还变成什么?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指名说
3.你们的回答,终于让我明白了,盘古的身体,化作了宇宙万物。(板书:化成万物)
老师把句式进行改变,咱们合作读,一起分享这段美妙的文字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师生分
读。背下来
4.让我们做一个大胆的想象,如果没有盘古,就没有什么?
5.什么都没有的宇宙 就是开头说的“混沌一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盘古说?
写下来。(板书:宇宙混沌)
三、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同学们,真的有盘古这个人吗?
是的,这是个神 话,盘古这个人是不存在的,美丽的宇宙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以前,在
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有些自然 现象无法解释,人民就创造了很多有趣的神话,在我国传
统文化这座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 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
(板书:美丽宇宙)
四、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2.用得好的词语抄下来
3.看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宇宙混沌
天地分开
天地成形
化成万物
美丽宇宙


【创新教案】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语文素
养得到全面的提高。针对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营造和谐、富有童趣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多读,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吗?
师:说说你喜欢看什么动画片?
生:我喜欢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生:……
师:这节课,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 一段非常好看的动画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课件:
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这茫茫的大海上,一只小鸟弃而不舍地向大海投
石子,扔树枝。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 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
案吧!(板书:精卫填海) (设计意图:为了能够自然地把学生带入 课文的情景中,通过课
件演示,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很快地走进课文情境中 去,教学
效果较好。)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想:
(1) 精卫是谁?(板书: 炎帝之女)
(2) 她为什么要填海?(板书:起因:东海淹死炎帝之女)
(3) 她是怎能样填海的? (板书:发展:精卫日日执着填海(坚持不懈决不放弃))
2.围绕三个问题讨论学习这篇课文。
3.再读课文说一说你从精卫身上学到些什么?
4.编成课本剧来演一演。
生找伙伴扮演读。先找一组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再到前边扮演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佩戴大 海、精卫的头饰,以扮演的形式继续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学生对
精卫填海坚定的信念就会理解的更为透彻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三、反思课文,拓展延伸
同学们 扮演得都很好,大海无边无际,小小的精卫到底能不能把大海填平呀?(我认为精卫
能把大海填平,因为 精卫有毅力我认为精卫能把大海填平,因为即使精卫填不平,还有它的
子子孙孙,它的子子孙孙也能把大 海填平。……)
同学们,是盘古,使混沌的世界有了光明;是盘古,使万物生灵生存繁衍;是盘古,使 我们
看到了花开的灿烂、日出的辉煌……这一切。(板书:结局:子子孙孙奋斗到底)
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同学们,真的有精卫这个人吗?这是个神话,精卫这个人是不 存在的,美丽的宇宙是劳动人
民创造的,以前,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有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人民 就创造了很多有
趣的神话,在我国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他是古代劳动人民留 下
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
老师这也有一首小儿歌送给精卫。你们想听吗?
你是一只 小小鸟本为炎帝女娇娇立志填海不动摇恒心惊天地意志冲九霄感化多少人激
励几代朝我唱只歌儿献给你你 精神长在永不老 老师希望你们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
活中也都能像精卫一样勇敢、坚定。


板书设计:
13 精卫填海
炎帝之女
起因:东海淹死炎帝之女
发展:精卫日日执着填海(坚持不懈 决不放弃)
结局:子子孙孙奋斗到底
【创新教案】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以较强的整体意识,在教学中展示一个思维放飞的过程,一个情感激荡的过程,一 个言语转
换的过程。运用“三点一路,自主互动”的教学策略,围绕“无火—盗火—受罚—获救”这一顺序,形成有序的板块,真正体会“普罗米修斯是个极富同情心而勇敢的神”,争取向心
的力量, 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同时以课文为中心,通过学生读课文,然后调动生活积累,
谈感悟,在谈感悟的过 程中,处处指向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教师适当加
以整合,将读文、感悟层层推向深入 。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列出框架
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谁能将文章的前因后果讲出来。
板书:无火—盗火—受罚—获救
二、明确训练,体会精神
(一)体会无火的痛苦
1.你能想象到人们生活在“黑暗”中的种种困苦吗?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场景?
(学习第1自然段。)没有……只好……
练习用“没有……只好……”说话。体会当时生活的困苦。
2.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普罗米修斯极富同情心?哪个词一下引起了你的注意?
理解“决心”,再读该自然段。
3.小结:同学们,再次朗读读这一部分时,相信你一定也会 对古代人民充满同情之情,同时
又会领略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的决心。
(二)感受有火的快乐
1.读“盗火”的片断,一边读一边想象情景。看看谁读得最投入,脑海里有电影。
普罗米修 斯:你是怎样把火盗到了人间。(普罗米修斯跑到太阳车那里,从喷射着火焰(yàn)
的车轮上,拿取 了一颗火星,带到人间。)为什么要这样小心翼翼?(火种是普罗米修斯冒
着生命危险取来的)把火盗到 人间后,你还做了些什么?
2.体会有火后人们的欣喜。
(1)假定你就是那第一次见到火 的,人群中的一员,终于告别了暗无天日的生活,此时你
的心情如何?读相关的段落。
(2)了解了火的用途后,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我想为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3)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
3.小结:人类有了火种,就能吃到熟食,而熟食 能促进人的大脑的发育,使人变得越来越聪
明;有了火之后,再寒冷的黑夜也不会显得那么的漫长;也是 因为有了火,人们学会了冶炼
金属,不再用那些粗陋的石器工具,从此人类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什么话?
普罗米修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理解“气急败坏”,体会普罗米修斯情愿为人类受苦的精神。
1.人类有了火种,文明进了一大步,可是有个神却不高兴了,从哪里看出来?
板书:气急败坏。
谈谈对该词的理解,你从哪里看出宙斯气急败坏了?
2. 火神为什么敬佩普罗米修斯?
因为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是为人类造福,是正义之举,也是极大胆的行为,所以火神敬佩他。
3.用心读第六自然段,看看宙斯是怎样惩罚普罗米修斯的?读后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4.激活迁移练习
(1)师:每次我读到这里,心里就特别难受,我仿佛看到了这么一幕情景:
一个烈日炎炎的 夏日,大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悬崖石壁被烤得发烫,铁链摸上去都烫手,
普罗米修斯手腕已被灼伤了, 全身被烤得一点劲也没有,这时,那只凶残的鹫鹰又飞来了,
他想把鹫鹰赶走,但手脚都被锁住,一动也 不能动。鹫鹰对准他的肝脏,用尖锐的嘴,猛地
啄下,顿时,鲜血直往外涌,悬崖也被染红了……
出示:“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
(2)你的脑海里一定也会有其它的画面吧:请赶快把它写下来:
(3)生写后交流: 每个学生读后师出示:普罗米修斯承受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煎熬。尽管如此,普罗米
修斯就是 不向宙斯屈服。
一次次的复沓,为的是加强对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伟大精神的理解。
(4)读到这里,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些什么?
普罗米修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想对宙斯说些什么?
(四)学习“获救”段落
1.过渡:
如果说前文 写到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得天火,我们内心充满感激的话,那么现在,我们的内
心又多了一份感动。感动 于普罗米修斯的高尚的情操,感动于他那不屈的灵魂。其实,受到
感动的不仅仅是我们,还有希腊大英雄 赫拉克勒斯。他的出现,使得普罗米修斯结束了许多
年的残酷折磨。自由读一读第7,8自然段,看看, 从哪儿可以得知赫拉克勒斯也受到了感
动?
2.指名读,读最后一自然段。
比较读:普罗米修斯终于获得了自由。
普罗米修斯获得了自由。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感动着大英雄,也感动着无数的人,历来有很 多的诗人以诗歌咏他,画
家以画来纪念他。
这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诗。
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希望的火苗?
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
是谁?甘愿触犯天条也要救人类于水火?
是谁?身受酷刑却无怨无悔?
啊!巨人,是你给人类带来火种,
送来光和热,
送来人类新的纪元!
尽管上天和你蓄意为敌——


高山险峻、铁链加身,
烈日如火、暴雨如注……
但沉重的铁链只能锁住你的躯体,
却怎能锁住那颗坦荡无私的心!
难道仅仅是物质的火种吗?
不,你给予我们的,
是声声不息的精神火种!
勇敢、坚强、博爱、无私,
这就是你——普罗米修斯!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将本文故事讲给自己的亲人听;
2.课下搜集希腊神话,进行故事比赛。
五、板书设计:
14 普罗米修斯
无火—盗火—受罚—获救
气急败坏
15 女娲补天
教学目标:
1.认识“娲、塌、熄”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隆、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
教具准备:
课件
一、故事激趣,课前谈话
师:大家一定喜欢读神话故事吧?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见面礼就是和神话故事有关的哦,请
看大屏幕,
这里有几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他们是谁?你能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吗?
1.课件逐一出示:
(1)他开辟了天地,并用身躯化作世间万物。——盘古(课件出示2 )
(2)他为民除害,射下了天上的九个太阳。——后羿(课件出示3)
(3)她化作小鸟,把石子投入大海。——精卫
(课件出示4)
(4)她创造人类,无私奉献。——女娲
(课件出示5)
咱们班同学的语文学得真不错,相信我们一起会学得很愉快的。
【设计意图:运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师: 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板书:女
娲补天)
2.题目中哪个词让你感觉到神奇呢?(补天)为什么?

扫墓作文400字-乔迁


端午节习俗-九年级历史教案


关于安全的儿歌-澳洲留学生周玉洁


化验室-亲子活动方案


东盟留学-军事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事故反思范文


关爱空巢老人论文-乌鲁木齐中考分数线


塑料花-云南财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