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可修改可打印)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高尚的名言
集 体 备 课
课题
9.古诗三首
个人备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认识“暮、瑟、缘”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
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
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
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
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难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
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3.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4.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
江吟》。(板书:《暮江吟》)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瑟”
2.学习会写字
“暮、吟”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
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
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
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生听范
读)
3.师:现在请同学
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
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
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
已到夜晚。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课件出示8)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
月
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
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
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
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
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
的美景所陶醉
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
到这安静的、
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
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教
学
反
思
教学过程:
第 二 课 时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
是悠久的
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
林寺上的一首诗。(板书
:《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
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缘、降、骚、逊、输”, “降”和“逊”是翘舌音。
2.学习生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指导书写:“侧
、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都是左窄右宽;“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缘”书<
br>写时左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
撇中下撇要长。“费”书写时上边的
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横
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贝字稍窄。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
苏辙被合称为
“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
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
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
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
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教师板书:横 岭 侧 峰 )(教师板书:变幻莫
测)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
、高处、低处
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教师板书:远 近 高
低)
(教师板书:千姿百态)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
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
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师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
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
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
)“我”没有认清
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
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
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作者
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
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
,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
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
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
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
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
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
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
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
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
的,而不
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
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
一个全面
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
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
人生哲理。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
欣赏。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
吗?
生答:梅花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
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
作为报春的使
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
走进《雪梅》这首诗
中去探个究竟。
(教师板书:《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师: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
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
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
指名说。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
梅香(教师板
书:雪白 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
书:人各
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
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 ”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
因为雪
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
更显示出不畏严寒
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 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
词《卜算子•咏梅》
,我们一起来欣赏。
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 是春天
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
,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
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
为“岁寒
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
不畏严寒,在艰
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五、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
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
却输梅一段香。” 这两句诗的意
思。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课题
10.爬山虎的脚
个人备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嫩”
等13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
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
特点。
3.通过对“描写
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
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刚看到课文题目,你或许认为爬山虎是一只老虎,其实爬
山虎是一种植物。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
赏的植物,也叫巴山
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
端有吸盘。夏
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
和朝鲜半岛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a.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均、柄、蜗、曲、萎”
“曲”是多音字,读qǔ和qū;“萎”是上形下声。
b.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虎、操、占、嫩、顺、均、叠、隙、茎、柄、
萎、瞧、固”
指导书写:
“操”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嫩”三部分都
要窄长,束字中间是一扁口、不要写成下框、末笔捺变为一
点;“均”的最后一笔是提;“叠”
上窄下宽,中间是冖、
横要长、上边没点,且字稍扁、里边是两横; “隙”
右边三
部分要扁,上边小字中间一竖不带钩,下边小字竖要带钩;
“瞧”
笔画多要写紧凑,目字要窄,右上边有一点、下边是
四横不能少。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拂过
叶柄 紧贴
蛟龙 枯萎 牢固 蜗牛
(2)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具体写了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段
1.全班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 。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
3.指导朗读。
四、课堂小结,留有思考
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
殊位“墙”。爬山虎是
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
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
的脚》这篇课文,并从课文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
长特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大声齐读课题。
二、研读第2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
虎的?(教师板书:位置 颜色
样子)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
显示):
a.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 。
b.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
。
c.长大了叶子的颜色: 。
d. 叶子的样子:
。
(教师板书:墙上 嫩红 嫩绿 朝下、均匀、不留一点
空隙)
3.指导朗读:读出美感来。
三、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
虎的脚有
什么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师: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1)结合插图,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
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
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
br>样,也是嫩红的。”
师: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
你发现作
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发现
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
运用比喻
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b: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师板书: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c:过渡:来,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横
线上的句子。
d:出示画面: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老师引
读)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
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a: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b:
“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再联系
前文学过的第2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读…
…
c:想看到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请你睁大
眼睛来看)
d:自由朗
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
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教师板书:触、变
成、巴住、拉、贴)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
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生齐读。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
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
师:老师上课前在校园的东墙边采集了两根爬山虎,你来
说说从它们的颜色去观察可以推断什么
?老师这里有道作业练
习,需要大家去探索。小组结合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
论。
(3)爬山虎“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
让我
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
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
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
现,好吗?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1.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
物)
2.总结。罗丹也说
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
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
照课文写一
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课题
11.蟋蟀的住宅
个人备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认识“蟋、蟀、宅”等12个生
字,会写“宅、临、
选”等14个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
建成
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4.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
手法和生动形象的
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抓住事物的特点
进行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3.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昆虫的世界非常奇妙,夏天我们经常听到蝉
在窗外高
歌。昆虫界中,除了蝉拥有优美的歌声外,还有一种昆虫也常
常给我们带来美妙的歌曲
。
2.(播放蟋蟀的叫声)
蟋蟀唱歌非常出名,但它还有一样东西非常出名,是什
么?(蟋蟀的住宅)(教师板书:蟋蟀的住宅)
3.人居住的房子叫住宅,那蟋蟀居住的地方能叫住宅吗?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有什么疑问?
4.那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疑问,跟随法国作家法布尔一起
参观“蟋蟀的住宅”。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朗读(开火车读,齐读,指名读)
3.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宅、隐、毫、慎、址、良、掘、搜、倾、骤、
置、抛”
翘舌音:蟀、宅、慎、址、置;平舌音:搜
4.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宅、临、慎、选、择、址、良、穴、厅、卧、
专、寸、卫、较”
指导书
写:“穴”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卧、专”的最
后一笔都是点;“卫”最后一笔横要长一些。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5.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用工具书解决。
隐蔽:借助别的东西遮盖掩藏。
随遇而安: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慎重:谨慎认真。
柔弱:常指体弱,易感疲劳的;易得病的。
搜索:仔细查找。
隧道: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
耙扫:打扫。
三、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1.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作者观察了什么?有什
么发现?
2.课文一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蟋蟀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
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介绍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具体描述蟋蟀修建住宅的经
过。
四、熟读课文,了解住宅特点。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小组讨论:蟋蟀出名有几个原
因?
2.将第二句话改成“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住宅,还由于
它的唱歌”行不行?为什么?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五、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
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六、再读课文,布置作业
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
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1.
听写生词,同桌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
正:
住宅 临时 慎重 选择
住址 优良
卧室 大厅 洞穴 专家 卫生 较大
2.作者观察了蟋蟀什么?(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
3.我们向别人介绍自己家的住宅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
序介绍?
学生说说自己的介绍顺序。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现在作者法布尔就向我
们介绍他发现的蟋蟀的住宅。自
由朗读2—6自然段。(教师板书:住宅特点)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
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
的前三句话)
(3)“蟋蟀
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
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教师板
书:选址慎重、自己挖掘 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
涵。
思考:作者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介绍的?
2.学生汇报:
外部:(教师板书:外部)
隧道——排水良好
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
刻就会干的。(拟人的手法)
门——隐蔽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比喻的手
法)
平台——平坦(教师板书:隐蔽 平坦)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
就是蟋
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拟人手法)
3.齐读第5自然段,教师追问:这些都是从哪一方面介绍
蟋蟀的住宅?(外部)
4.介绍完蟋蟀住宅的外部后,作者又发现了什么?(学习
第6自然段)
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教师板书:内部:简
朴、清洁、干燥、卫生)
三、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7—9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
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呢?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2.学生汇报:
动工时间:十月,秋天初寒(教师板书:动工时间:十
月)
挖掘过程:
它
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
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
,倾斜铺
开。(挖掘工具柔弱)
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勤劳,作
者观察细心)
长时间修整
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
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
住宅的门口,还
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抛出泥土来。(勤劳)(教师板书:
挖掘过程:不断整
修 勤奋)
3.再次朗读7—9自然段,感受蟋蟀建筑住宅的过程。
(1)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蟋蟀不肯随遇而安体现在:一是它慎重地选择住
址;二是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三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洞穴。
(2)作者是如何把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写清楚的?
通过“扒”“搬”“踏”“推”“铺”一
系列动词,具体
生动地描写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表现了蟋蟀的建筑才能和
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课堂总结,回顾课文
法布尔先生经过长期、细心地观察,发现了蟋蟀住宅的特
点
以及建筑过程,他像介绍朋友的住宅一样,用生动的语言向
我们介绍了蟋蟀的住宅,让我们感受到蟋蟀的
住宅真可以算是
“伟大的工程”。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
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
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
,我们每
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
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
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2.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课题
习作(写观察日记)
学习目标:
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
惯。
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4.练习修改习作。
个人备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重难点:
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
生动地写下来。
从哪些方面进行细致、准确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是作者叶圣陶经过一段时
间的观察发现爬山虎的秘密,《蟋蟀的
住宅》是作者法布尔观
察了很久,看到了蟋蟀筑巢的全过程。作者平时认真、连续的
观察才把文
章写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作者的这种写法,把它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的
习作也
显得生动有趣。
(板书:写观察日记)
二、回忆日记格式
(一)回忆日记格式。
1.学生齐读题目,说一说要求写什么?
2.师导言:既然要写观察日记,我们就要了解日记的格
式。谁能说说日记的格式是什么?
3.学生:要写上年、月、日、星期和天气。
4.老师:很好,看
来大家对写日记有所了解。首先你可以
给日记取个标题;其次在第一行写上你写日记时的日期、天
气、星期几!(板书:给日记取个标题 第一行写上日期、天
气、星期几)
5.观察日记
就是把看到的人物、事物、景物记下来,每次
观察最好截取一个侧面,写出特征,反映一个中心。我们来
看
看观察日记的格式。老师认为,学生写日记,根据写作目的不
同可以有两种格式:一种是写在
日记本上,给自己看的,一种
是写在作文本上给老师看的。写在日记本上的就像刚才的同学
所说
,第一行写出写日记的时间和天气;写在作文本上的就是
一篇文章,最好要有一个题目,老师一看就知道
你写的观察日
记中心是什么,第一行再出现写日记的时间。
6.师:大家打开书
,翻到第44页,再读一读苏联比安基
的《森林报•夏》中的两则日记,想一想,说一说:它和我们以前所写的日记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同一个写作内容,却由
几则日记共同组成。)
7.
师: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同一个写作内容,把观察
到的事物发生的变化通过几则日记描写出来,叫作
连续观察日
记。今天,我们也可以写一写连续观察日记。
(二)确定观察对象。
1.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选择什么事物来进行认真细致
地观察呢?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6页,看看这些小朋友都
准备观察什么?
2.学生回答:他们想观察种子发芽、树叶颜色变化、月亮
变化的过程、家里养的小猫。
3.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对象,然后在全班交
流。
准备观察什么?
2.学生回答:他们想观察种子发芽、树叶颜色变化、月亮
变化的过程、家里养的小猫。
3.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对象,然后在全班交
流。
三、指导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习作。
(一)指导观察方法
1.过渡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选好了要观察的事物,你能
告诉我们一下,你怎样去观察选好的事物?
2.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把
握观察的方法。
(1)请
观察同类事物(如水果类、植物类、动物类)的小
朋友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大家一起讨论、探究,并将自
己小组
探究到的该类事物的特点写在纸上。
(2)让学生将自己小组观察的结果与全班同学交流。
3.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引
导学生仔细想——发
挥联想和想象,并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生动、具体。
(1)如是
水果类,指导学生在全面细致观察的基础上,
让学生说说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并说
说
自己每步观察的结果。同时,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观去认识事
物、感知事物,可以闻,可以吃
,可以发挥想象等。
(2)如是观察植物,引导学生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
各部分的特点,
生长习性等,要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
枝,对这株植物各个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地了解。
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
板书:观察植物(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
性)
(3)如观察动物,就要
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
点。板书:观察动物(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二)引导学生习作
1.师导言:我们怎样才能把观察到的事物写出来,记录下
事物
的变化和自己的观察过程,以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呢?请
大家再读第44页苏联比安基的《森林报•夏》
中的两则日记,
找出能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2.茅盾曾写过:“无论到
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
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由此可
知,观
察一个事物必须具体,细致。
3.同样,写观察日也要像哨兵一样细心。其实,只做到
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观察还要全面,调动多种感官,从多
个角度和层面来描写。比如,看:眼睛
看到什么?听:耳朵听
到了什么?触:手可以摸到什么?嗅:鼻子可以闻到什么?
味:舌头是否
可以尝到什么?另外,大家还要在全方位感知的
同时辅以自己的感受:大脑里想到什么?
心中感受到了什
么?自己的心情怎样?(板书:有感受,记下来)
4. 所以写观察日记除了
“观”,更要有“察”,就是还
要有观察后的感受。同时,别忘了写出观察对象最近几天或一
段
时间内的变化情况哟!
5.学生开始写日记,教师巡回指导。
四、整理观察日记,组内分享日记。
1.学生再读自己的作文,加以整理、修改,尽量做到观察
细致入微。
2.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换日记,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参与
其中,并加以指导。
3.评一评:谁写的日记观察得细致,内容记得准确、形
象。
五、教师进行总结,激发习作热情。
师总结:有人说过,生活,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
考,从而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还有人说过:仔细观察
生活中的事物,用自己的慧眼,自
己的心智去领悟生活。爱默
生更说过: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由此可见,能够做
到细致
入微,并能从多方面对观察对象加以感知,记录下来,
再辅以自己的体会,就可以形成一篇优秀的观察日
记了。愿大
家多观察,爱聆听,善思考,勤描写,做个有心人,写出更
多、更精彩的观察日记吧
!
写观察日记
给日记取个标题
第一行写上日期、天气、星期几
观察植物(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
观察动物(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有感受,记下来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