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精读课文精教案
常德人事考试网-命题作文题目
观潮》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
.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 .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
.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
伟, 令人震撼。
)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 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 北
部,全长 605
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
沿海的一条著
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 .看了这潮水,
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 得真不错,
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 找出一个你认为最
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
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 .(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
有许多形象
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
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
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 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 “天下奇观 ”。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 潮来时,
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 像一座城墙, 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
的与众不同?(请
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 “潮的形成 ”、 “潮的气势 ”“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 22 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
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预习情况。
① 读准多音字:
闷(m
e
n)雷薄(b
o)
雾风号(h
a
o)浪吼(h ou) 涨(zh
dng
)起颤(ch
a
n)动
②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 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
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 2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 )同桌交流。
(3 )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
.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 的。(板书)
2 .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 感情。
2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 “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
继续学
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
后)在这节课的学
习中, 我们通过阅读课文, 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 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 .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
汹涌、雄伟,
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等词义,体
会作者运用比喻、对
比等手法。
1 .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3 .小组合作学习。
(1 )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
)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 )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
.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 词
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
)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
)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
横贯江,
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 “白浪翻滚 ”、“白色城墙 ”写出了潮水的浪
头之高,气
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
浪翻滚山崩地裂) (看
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
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
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 到大。)
(4 )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
.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时点拨:
“霎时
”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
水平静后,
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 (适时
板书:漫天卷地风号
浪吼)
抓住要点, 师适
近)
(2
)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
一条白线。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
.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6
.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
四、总结
“天下奇观
”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1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
果你是小
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
.(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
)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 )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观潮》教学设计二
(第二课时)
襄阳区石桥镇中心小学:周霞
教材简析:
《观潮》 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描写了被称为 “天下奇观”
的钱塘江大潮。 文章
结构清楚, 层次分明, 语言生动,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文章。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
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 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
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
对文中所描
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 很难想象出画面, 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
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 ,美读感悟“奇” 。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钱塘江大潮的录像。
2、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激情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 名句。
千
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
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2、播放录像,直观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看了这潮水, 听了这潮声,
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雄 伟壮观
有气势) 说得真不错,
作者眼中的钱塘江潮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课文, 找出最能体 现钱塘江大潮
特点的词语。
3、汇报交流 (板书:天下奇观)
二、品味探究“奇”
1、
师: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边默读课文边用一一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 特”的词句。
2、
汇报交流。
3、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你所画的句子,看看大潮的“奇特”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4、 小组讨论交流
5、汇报。 (板书:声音 形状)
6、
找出描写潮声的词句。
( 1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 、师指导闷雷滚动应该是怎样一种声音?谁来形容一下。
很遗憾老师也没
B、 播放录音,感受潮声,指导读好这句话。
C、 学生感情朗读
(2)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谈体会。
B、指导感情朗读。
7、 找出描写形状的词语或句子。
(1)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 沸腾起来。
A 、指导学生谈谈看见白线的情形。 (站得比较远)
B、
这样的场面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人声鼎沸)
C、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播放录相)
指导感情朗读
三、 美读感悟“奇”
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 钱塘江大潮以
它的壮丽雄奇
令我们折服!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让我们再次捧起书好好地读读课文吧。
四、
积累运用,介绍奇观。
同学们可利用自己手中所收集的图片或资料, 向大家介绍一下被称之为
“天下奇观” 的 钱塘江
大潮,介绍时可用上书中好词佳句。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 .有关榕树的资料、图片、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 •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
发挥学
生想象。)
2 •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 (一棵大榕树)
3
•介绍资料: 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这
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 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 从树
枝上倒
挂下来, 钻进土里, 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 这样不断生长, 它已长成了榕树林,
占地达 16 亩。
被当地人称为 “神树”。 “天堂中的乐园
”。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 称为 “鸟的天堂 ”。)
4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二、 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 •指名读文,读准字音。
2 •投影出示练习: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3
•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重点指导
梢:形声字,与 “稍、捎 ”区分。
暇:左边是 “日”,注意与 “瑕 ”区分。
4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前前后后,时断时续。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舍不得离开。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暇: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 过来。
三、 理清文章的脉络
1
•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 •汇报交流。
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
课文 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
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
3 •理清课文的脉络。
( 1 )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 2 )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
—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 1 0
— 1 3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 1 4 )作者对 “鸟的天堂
”的留恋和赞美。
四、 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2 .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3 .有感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
.导入: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播放《百鸟朝凤》录
音带。鸟
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2.这节课,
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 “鸟的天堂 ”
的地
方去看一看,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 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
接:大榕树),
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鸟)
3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10—13 自然段
二、重点感悟、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一) 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
地朗读出
来。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二) 汇报交流。
大榕树:
1
.大 学生甲: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1)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
(从不
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2 )重点体会
“真”字。
两个 “真”有什么不同呢?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出示投影:
学生体会出:第一个 “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 “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
出惊
叹的语气。
学生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重点体会 “又”字。指树根很多。
出示图片: 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
(体会根上生枝, 枝上又生根, 独木成林的景观。 )
学
生丙: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 4 )体会 “卧
”字。(树占地面积大。)
(5)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
方米。)
( 6 )课下大家丈量了操场和教室的面积, 大家计算一下:
合几个操场?几个教室? (结
合具体情况请学生作答。)
(7
)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简直太大了。)
2 .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
学生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不留一点缝隙,
说明树叶多。)
(1 )重点体会 “推”。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
学生乙: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
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
生命在颤动。
(2 )重点体会 “颤动 ”。
同学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
(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
学生丙: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
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这美丽 的南国的树。
3 .看录像:榕树的大与茂盛。
4
.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
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与感受。
5 .请学生画板画,体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
鸟
1 .播放课件录相: “群鸟纷飞 ”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 .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
情地感受
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3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 .学生汇报。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两个 “到处 ”说明鸟 很多。)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 又飞起来。
(应
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在课文里是说鸟太
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
……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 那歌声真好听。 (体会到鸟儿很 欢快,
快乐地叫着。)
5 .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学
(有的•…
(学生答: 一万多平
生发散想象。)
6 .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
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 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呢?
学生齐读(投影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 “鸟的天堂 ”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7 .教师追问:
(1) 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
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
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8 .配上欢快的音乐,把美术课上画的小鸟,
9 .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
三、 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 “鸟的天堂 ”呢? 2
.学
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3.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
鸟,同时鸟
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四、
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 .播放“鸟的天堂 ”的完整课件。
2 .出示思考题: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
择。如
写导游词、写诗,顺溜 ……。
3 .学生分头准备。
4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汇报交流。
五、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
保
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放飞”到大榕树上。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教案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
.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
.橡皮泥。 2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 powerpoint 。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
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
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
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 22 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
我们就要用学过
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 学习课文
(一)
解诗题,知作者
1
.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
.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画家、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
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 “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
庐山时
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 抓字眼,明诗意
1
.(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
.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
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 峰。
4
.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
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
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你能用我
站在
看到 ___________ 说一句话吗? (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
(重读)面目:(识:认清)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
我站在
庐山中
7 .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 谁知道呢?
(“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
细致地
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 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
返。你们说,你
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 现在让我们用自己
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
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
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 .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
能理
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 “不识庐山真面目 ”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了
吗?(因
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 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
在庐山时看的。也
就是人们常说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
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
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 了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
2 .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 “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 意思。
板书:
《爬山虎的脚》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
惯。
3 .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 .实物展示台。
2 .学生准备水彩笔。
3 .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
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
能给大家介
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
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 .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
.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
点检查生
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
受?叶爷爷为什么
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
习
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
观;
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
乐……今天老师带
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一一爬山虎。读课题。
一、
请同学们看实物。
1 .你看到了什么?
2 .有什么特点?
3
.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
.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
.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
吗?想欣赏
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
.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
生分组读,
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 .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
(认真观察) 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 察事物
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 什么样的呢?
二、 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