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萌到你眼炸
679次浏览
2020年11月12日 05:2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元前明后-天府学院

2020年11月12日发(作者:邢安民)


2019-2020年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概貌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
部分
教材继 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
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 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
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 故事、科技
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
使这 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 5篇课文
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
篇,其中 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
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 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 助了解相关资料或
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 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
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 语文”“展示台”“成
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
“展示台”安排在进行 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
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 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
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 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
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 的字,
“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
与“读读记 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
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 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
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


2、教材特点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
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
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 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
目标的依.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
本册教材继续按 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
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 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
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 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
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 选,从导语到语文
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
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
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 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
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的
“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
后,以 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
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
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 文园地”中设置了“我
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 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
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 文
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
实际紧密联系起 来。主要表现: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
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 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


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 》和《爱的教育》,引
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
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 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
用语文.
3、学习目标:
1 、在识字、写字方面,新增认识200字,会写200字,累计会认2400字,
会写1800字。 < br>2、在阅读方面,继续重视朗读训练,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朗读,体现了课
程标准在中年段提出的“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同时,
加强了默读的训练。课程标准在低年段就提出“学 习默读”,中年段要求“初
步学会默读”
3、关于阅读理解与积累,中年段在低年段的基础上 提高了要求,低年段
主要是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
累词语”,到中年段,则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
表达的思想感情”,“积 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4、课程标准对中年段的阅读还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学习略 读,粗
知文章大意”。为此,这套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上和三下每册
各有8篇, 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增至14篇,就是为了加强略读能力的训练
5、再从习作来看,三年级是习作的起 步阶段。三年级的习作,重在激发
兴趣,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主要是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四年 级上册
教材仍然注重培养习作的兴趣,继续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同时注意
引导学生把 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教材中还安排了学习写简短的书信,
这也是中年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的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
2、加强词、句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5、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增加到课外阅读量
教学难点
1、生字的认识与书写。
2、朗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3、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习作兴趣的培养,掌握习作的基本要领,初步掌握使用好词好句。
5、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识字都是随课文安排。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 ,都安
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
而且课文中 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教师
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 ,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
作适当指导。所附选读课文中的生字均未注音,为的是引导学生运 用已有的独
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解决。
要求写的字只在精读课 文中安排。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把写字的任务
妥善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内学生要有比较从容的 写字时间,不要把写字
的作业都留到课外。教师要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
字构成的新词,也可让 学生找一找,抄一抄,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还可采用
听写词语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
二、阅读教材与教学
1.练习朗读和默读。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3.领悟表达的方法。


4.积累语言。
5.向课外扩展延伸。
三、口语交际教材与教学
进行以交流为主的口语交际,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激 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教材中在提出这类口语交际的话
题前,都有几句激趣的话,大多是由课文 的学习引导到交流的话题,如“语文
园地四”的口语交际:“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 母鸡……
在作家笔下,一个个小动物栩栩如生。你一定也想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吧?那
就来试试 。”教师要把这几句话转化为更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激发学生交流的欲
望,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采用其 他更适合本班学生的方式来激趣。
二是要让学生把自己想讲的内容讲清楚。“语文园地一”的口语交际 中提
到“要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语文园地八”的口语交际中还提出,“可
以边画边说, 边做边说,边演示边说,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讲清楚。”要引导学
生注意教材中的这个要求,想清楚了再说 ,把话说清楚。
三是要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交流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一个挨着说
的过 程,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在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语文园地一”
和“语文园地八”的口语交际, 都提到听的同学可以提问,可以补充,还可以
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语文园地四”则提出:“ 想说同一种动物的
同学组成一组,分别说说这种动物的特点,然后各组推出代表在班上汇报,看
看哪一组介绍得最好。”这些提示,强调了在交流中的双向互动,也提供了一
些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 深入的方法。老师可以参考这些提示,来设计、安
排具体的教学过程。
四、习作教材与教 < br>四年级上册教材与三年级一样,对习作作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在每组的
“语文园地”中安排一次 习作,全册安排八次。这八次习作,有四次与口语交
际合并安排。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四次小练 笔。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习作,有以下四个特点。
1.在习作的类型上,兼顾了写实和写想象。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要提高学生 的习作能力,主要方法是多写多练。每学期的八次习作,应切
实抓好,使学生练得确有成效。但仅有这八 次远远不够,必须以多种形式让学
生经常练笔。结合课文的阅读进行练笔和写日记,都是有效的形式,教 材中已
经作了一些安排。但是,教材中的安排毕竟是有限的,需要老师们在用好教材
的同时充分 发挥创造性,为学生的多写多练提供更多的机会。
五、综合性学习教材与教学
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
1.通过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知道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
例如“成长的故事”这个综合 性学习,教材中是这样布置的:“读了周恩
来总理小时候的故事,你一定深有感触。让我们来回忆自己成 长的经历,并通
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 ‘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伟人、
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
写作文、编短剧、办手抄 报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先让学生把任务、要
求,方法弄明白,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 活动计划;了解谁的成长
故事,用什么方法了解,怎样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还可以自由组合,以小组< br>形式开展活动。
2.平时多加关心,并结合课文的学习适时引导、提示。
学生自行开 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
时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并 结合有些课文的学习,对综合性实
践活动加以具体引导。如,中外童话单元,在《幸福是什么》一课后有 个泡泡:
“我想和几个同学合作,把课文内容演一演。”《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后也有
个泡泡: “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来接着编下去……”这
些,就是在引导学生演童话、编童话 ,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也可以演别的童话,
编别的童话,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就能比较广泛地开展起来, 也为后面的交流
展示作了铺垫,作了准备。
3.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 p>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都是展示交流的形式。展示台中
提到的还只是举出 几个例子,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一定还会有更多
的创造,例如,“成长的故事”单元的综合性 学习,学生可能还会有采访的录
音,拍的照片等。教师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而纪律并不涣散,这是难得的良好的学习习
惯。但 上一学期由于教学侧重点偏向到应试教育,过于看重成绩,
学生的学习兴趣略有所下降。由于浓厚的学习 兴趣对学生积极主动
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本学期应调整教学
理念,为 孩子终身发展做好铺垫。
本班学生喜欢阅读,这和长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分不
开的, 但是缺乏了互动交流的机会必然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因此
本学期应多组织一些读书交流活动。
由于教学经验以及自身阅历的不足和梳浅,感觉本班学生的书
面表达能力还是有待提高。本学期应继续 加强习作的指导,指导学
生善于发现大千世界的素材,并能用自己的笔尽量具体的表达自己
的所 感所思。当然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及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不
可缺少。


1. 观 潮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12个和3句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
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
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
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 全长
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
沿海的一条 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
括吗?(…… )说 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
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 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
听?
课文中 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
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 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
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 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
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 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
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 潮的形成”、
“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
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 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
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
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
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 /p>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
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 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
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 的平静、美
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
荡、山 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 )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
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 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
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 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
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 )“白浪翻滚”、
“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
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
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 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
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 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 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
要点,师适时点拨:
“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
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 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
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
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 1、观潮

潮来前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 远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近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潮过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反思:
《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 文的重点。抓住重点
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
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
提高。 教学时,我让 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
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即教师给学生 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
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 。
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 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
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 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


动的速度。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 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
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具:
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观潮》 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
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 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今
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课前 ,老师
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
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
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 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 br>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
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 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2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 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
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 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
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
处画“问题泡泡” 。
4.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画一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4、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 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
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 解雅鲁藏布大峡
谷的历史意义。
(四)拓展实践。
教师出示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
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 br>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六)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板书: 2雅鲁藏布大峡谷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画一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学期的课文安排增加了自读课文的篇 数,而且在
篇目安排上也不再是自读课文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篇。我想这是加强了对学生
自读理 解能力的培养。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一如既往地主要强调学生的自
读理解的能力,与上一课不同的是 ,我讲资料图片的欣赏放在入题之前,让学
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一个具体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初读置 疑时就能结合自
己脑海里对大峡谷的印象来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3. 鸟的天堂
一、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或词组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梢 暇 恋”新词“留恋 不禁 展示 颤动 南国 应接不暇”。
2.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 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2.学习描写事物
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回答文中设计的问题,勾划重点词句。
2.同位讨论、小组交流、理解重点句。
3.观察图,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4.质疑问难。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①读准字音:
“颤”chàn“应接不暇”中“应”读yìng“一簇”中“簇”读cù“隙”读

②理解词语: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2)用“______”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
2.揭题,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
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2)默读全文思考: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 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
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 太阳
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
─鸟儿热闹活 动的情景。)
3.小组讨论: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
几段 ?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4自然段):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自然段):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
“鸟的天堂”── 大榕树。
第三段(10~13自然):写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
天堂” 时看到了“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一段。
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 1)(作者吃过晚饭,黄昏时,在河边与朋友乘船出游。从“吃过晚饭”、
“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 向河中心移去”可以体会到,当时环境十分幽静。
从“没有波浪”、“平静地移动”、“听见了水声”体 会到的。)
(2)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
2.学习第二段:
(1)出示文中插图。
看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郁郁葱葱……)
(2)默读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
点?用______线划出来。
(3)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
描写“大”的语句: ①“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②“那是许多株茂盛的
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③“当我说许 多株榕树的时候……”④“我
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⑤“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 不
可计数”。描写“美”的语句:①“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②“有许
多根垂到地上… …卧在水面上。”③“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4)图文对照“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重点句:
出示文中插图。
(这两句话 写出了这株大榕树的真面目。树木的特点是“枝上又生根”。
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之 后就成了树干,这就是这株大榕树
“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
(5)指导朗读,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
(6)小结:这一段作者由“远 ”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
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
情景。)
(2)再读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再读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标出有关语句,体会
作者当时的心情。 < br>①作者用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
来,有的在扑翅膀。”写 出了鸟形、鸟色及鸟的姿态。用这样相同或相似的句
式来写,读起来节奏感强,非常上口。
② 作者用了拟人句“树上就变得热闹了。”“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
那歌声真好听。”写出了鸟儿们 在“天堂”里活泼、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
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
(3)感情朗读,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小结: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鸟的活动 ──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
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是动态 描写。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第四段。
说说你从哪些语 句中读懂了什么。(由“回头看”、“我感到一点儿留恋”、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体 会到作者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到留
恋。)
(3)感情朗读、深化理解:(要读出留恋、赞美之情。)
(三)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二)目标完成过程。
1.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按游览路线写了作 者两
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两天的记游,重点不同,方法也有别。
那么作者是怎 样来写所见所闻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出示自学提纲:默读思考,集中交流、整理。
(1)时间不同:第一次去是在傍晚,第二次去是在早晨。第一次去没有看
到鸟,因为天晚了, 鸟儿们已经在树上栖息了;第二次去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鸟
儿,因为早晨,鸟儿开始活动了。
( 2)因为这棵榕树很大,而且枝繁叶茂、土地湿润、环境安宁,正适合鸟
儿做巢生活、农民不许人去捉它 们,鸟儿得到了保护,便于鸟类的繁殖,因此
它成了鸟儿生活的“天堂”。
3.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大榕树是静止不动 的,文中作者从根、干、枝、叶等部位逐项来写,这
就是对榕树的静态描写。如“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
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
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
在颤动。”


②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主要写了鸟的活动,是动态描写。
如:“到处 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 br>③写文章时,注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
动静结合,可以增强文 章的感染力。
4.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 中心。(本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
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及被称作“鸟的天堂”是名
不虚传的。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不是唯一的,可让学生畅
所欲言。可以理解文章内容,学 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或热爱鸟类,保护环境等某
一方面来谈。如:学了这篇课文,我懂了观察事物不但要注 意事物的大小,形
状,颜色,位置等,而且还要注意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里静态、动态的变化。)
(四)布置作业。
1.摘抄佳句。
2.用“-----”线画 出短文中静态描写的句子,用“──”线画出短文中
动态描写的句子这只青蛙,两只大眼睛鼓得高高的, 像两颗晶莹的玻璃球,可
机灵了。我把它刚放在水盆里,那长蹼的后腿向后一划,“唰”地一下,就蹿< br>出好远,还溅起点点水花。



板书:
反思:
在课堂一开始,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开放
性的问题:“这节课你们 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一问题调动起学生
兴趣,打开学生相互交流的闸门,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 出
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这么多问题,你认为
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 ?”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
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 br>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
默化的诱导。这样,既让学生充 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


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 学习的自主
性,学习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4* .火烧云

一、课前准备:
1、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2、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或词组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
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用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 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
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 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
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
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
出来。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学习了这篇课 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 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
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 这些美。



板书: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

教学反思:
《火烧云》是四年级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按照“上来了、变
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火烧云上来时
作者写霞光主要是 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
的。作者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 大自然的赞叹。
本节课,我是按照跨越式的教学模式进行上课的。上课是,我先为学生提
供优 美的图片,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然后我让学生自由 的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先写火烧云
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本来我在设计这一问题我 是这样来问的“思
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但是后来仔细一想这一问题对于刚上四
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就把问题改了。通过学生的汇报,学生对课文
的结构也是掌握的比较好的 。
到最后总结部分,我让学生归纳作者写这篇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呢?有一个学 生马上举手说,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叹。顺着学生的回答,


我引导学生说,火烧云是 一种自然的现象也就是通过赞扬火烧云赞叹什么了,
学生马上回答说赞美大自然。
我觉得教 学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在板书上。学生通过看黑板的
板书很快就对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晰。
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几点,值得我
以后在教学上要注意 的。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本课重点是形状的
变化,但是学生对云的形状变化是怎样的还不够 。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的时间
不够,导致学生掌握不够好。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整节课, 让
听课的老师和我也感觉得老师总是牵着学生来走。缺少了让学生来讨论、质疑
的时间。第三, 在扩展阅读的部分文章可以让学生提前来读。例如《火烧云的
形成》《云体的各种体态》都可以在预习的 时候先读,对于学生对火烧云有进
一步的认识。第四,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这篇课文有排比 的句式
出现,可以在课堂上点明一下在写作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做。



语文园地一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
3.能一边读课文 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 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
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
二、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三、时间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
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 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
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 了解了什么了呢?这
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 到的情况。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
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 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
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 想把它记下来
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
解的 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
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第五课时
(一)趣味语文。
(二)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三)完成同步单元练习


5、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
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三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
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 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
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
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
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 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
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
停顿,在古诗中是很 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
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 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 ,请
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
以小组为单位 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 ,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 拆分法,就
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
还必须 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


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 :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
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 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
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 起伏而又
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
就朗诵出 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
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
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 哪一部分是
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
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
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 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
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 ,只能看到它的
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
到 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
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 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 物错在
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 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
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 —要想了解一个
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
生 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


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
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
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资料准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 字典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


一、学习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
身 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
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
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拓展空间
创新火花
《游山西村》另外一首
学法指导: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写法指导:先抑后扬
扩展阅读: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
达对诗的独到理解
教学过程:

一,背诵引入
个人背小组背竞赛背配乐背等不同形式
二,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 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
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 农家
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 哲理,越出了自
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
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 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
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
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
整,不罗嗦.
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
拨即可.
三,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
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四,作业
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后反思:
清晰的记得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那堂古诗文鉴赏课。我今天讲授〈题西林壁〉一诗,决定借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从吟咏入手,鉴赏开路,体验为线,
和学生一起在诗的意境 中陶醉。可是,〈题西林壁〉也是一首理趣诗。前两句,
孩子们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能够点评精妙。
“老师,苏轼对庐山观察的真仔细啊,远看、近看、上看、下看,那姿
态作者都很喜欢, 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说好,他每从一个角度看,都觉得好
奇。啊,怎么和刚才看到的又不一样了?”
“作者用词准确,岭和峰体现作者对庐山高大险峻的惊奇,岭是山脉多,
峰是山崖陡。”
“作者对庐山的感情很复杂,他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所以把远近高低看到
的庐山用各不同留给 我们想象了。”
那么,后面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呢?
顿时,班里鸦雀无声。“作者为什么要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呢?”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苏轼放眼庐山,远近高低从很多角度去看 的时候,
他惊叹庐山风景的瑰丽,山崖 的陡峭,山谷的幽深,那么庐山的面目,为什么
作者说不识呢?他认为自己完全了解庐山了吗?没有!为 什么没有呢?”
孩子们齐声回答“只因为在庐山中。”“只因为在庐山上,所以
——”“不认识庐山真面目”“真面目就是指庐山的全貌”那么,从这两句诗中,
你领悟到了什么呢?


又一次鸦雀无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
置身在 某一件事情中,自己不知道对错,可是——”“别人知道我们的对错!”
“ 是啊,那你再读最后两句,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孩子们这次沉默了。理趣诗对孩子们来说,没有 类似的感情体验,他们很
难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境界,在这个时候,我恨不得拿出粉笔把我的< br>答案写在黑板上,但是,那样做,孩子仍然是不理解啊。
“作者后两句诗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 由衷的抒发自己的感受,作者前面的
情感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说,是怎么看也看不全庐山的美景,同样的, 我们有时
候看问题看不全面,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我们置身其中,很难分辨事情 对错吧?”有的孩子试探着问。”是啊,
那么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孩子的反应也机敏起来。“ 那就要走出庐山,
看问题只有置身事外,才能把问题看清楚吧”
孩子们在反复的 朗读和体验中,对诗歌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这篇诗歌,
孩子们默写的时候,别字出的也特别少。我突然 感觉到,只有在基本理解的基
础上,孩子们才会对诗歌有兴趣,出错才会少。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
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 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
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 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
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
墙的叶子)你能说说 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
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 ,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
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
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
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
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
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
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
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提名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


行吗?为什么?讨论 、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
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 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 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
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 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 位置、形状和颜色,
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反思 :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很积极。在后
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
虎;有的说他开始 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
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 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
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 些不
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
时,还知道了运 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 发现


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
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 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
权利,让学生 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
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
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 之不尽、
用之不竭。







7 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①学习课文,认识“蔽”、“慎”等 7个生字,会写“蔽、搜”等13
个生字,正确理解“慎重、搜索、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
②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
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 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5、6自然段。
课前准备:
①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蟋蟀生活习性、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②放大的蟋蟀图片。
③每生准备一张白纸。

第一课时
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①(师拿出准备好的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
师板书:蟋蟀(生书空)
②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 了,你知
道它有哪些本领吗?(好斗、唱歌、建住宅)。
师板书:住宅


③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
有什么特点,好吗?
范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①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请你自由
地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边读边想: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②学生试读
③检查自学情况:
a、你看到了蟋蟀的住宅了吗?指名分读相对应的自然段。
b、教师相机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慎(sh n)重、
选择(z )、洞穴(xu )、隧(su )道、挖掘(ju )、倾q ng)斜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选
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②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③指名读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第2小节)
a、板书:随遇而安懂它的意思吗?
b、随遇而安,从字面看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c、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请勾画出重点词语。
别的昆虫:临时隐蔽所
蟋蟀: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
d、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是文中的哪些词 让你喜欢它的?
(不肯随遇而安、常常、一定要、一点一点……)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 ,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
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 (自豪、骄傲)
e、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节。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挖掘的?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
究。








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①指名读生字、新词。
②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指导:蔽、毫、抛


b、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②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
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 择住址。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
宅究竟是什么样的。
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
①自由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
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②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
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 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
燥、卫生)
③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这么出
名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④现在,我们就来当蟋蟀的建筑师,为它画一张住宅剖面图吧!(把
画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⑤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带着赞赏的语气读3—6段。
转换角色,练习说话
① 现在,你们就是蟋蟀工程师本人,要去参加昆虫建筑经验交流大
会,请你们马上做好准备,介绍一下你是 如何建筑住宅,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5、6两个自然段。
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①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因为它的挖
掘工具太简单了!)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指名分节读7—9小节。










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
②它用前足挖巢穴容易吗?巢穴挖好了还要干什么呢?(整修)
③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阅读资料,深入认识蟋蟀
①看资料(课前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图片及其他资料)谈体会。


②看了图片、资料,你又懂得了哪些不知道的知识。
总结全文
①齐读全文
②读了蟋蟀的住宅的介绍,你喜欢蟋蟀吗?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
赞美它吗?
③练写
④交流
安排课后作业
①把你认为最喜欢读的句子抄一抄。
②看谁先把5、6两节背出来。

教学反思:
今天,我又一次认真 看了我执教的课文《蟋蟀的住宅》。看后我认真进行
了反思,思考着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次提升。 < br>《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真实地介绍了它的住宅特 点和修建的经过,赞扬蟋蟀在恶劣的环境下吃苦耐
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这节课设计 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首先目标引路,
利用课件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 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
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协作学 习,
对比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
的兴趣,感悟 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然后采用变换角色的教法,让
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己如何建筑 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通过学
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角色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 决了难点;
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让学生把
学到的 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文本学习与超文本学习相结合,提高了语文素
养和信息素养。安排学生小练笔,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写一种小动物,写好后
在网上交流,评议、修改 ,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的精神。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
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 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 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
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
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 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 看巴西大
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
人的吻合 。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
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
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 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3.读第7自然段,
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 ,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 见
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
大陆上的。所以 ,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 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
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 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
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教学反思:
学生 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我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
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 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
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 个因素。在学
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
资料 ,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语文园地二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 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
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 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我的发现
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⑷读“小林”“小东”的话。
◆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
是 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 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


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 ,编了一首歌。
先听老师唱唱。(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
似火,满枝黄, 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
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2、 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 br>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
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
什么,还可告诉同学 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
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⑴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⑶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
1、 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 的喜悦。
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 给我们
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

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⑵有什么新的发现?
⑶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⑴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⑵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的注
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⑴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⑵能不拘形式的 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日记。可以选几
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作为 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
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⑶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交流,共同评议。
2、 修改或批改,着重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
楚。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⑴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⑵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⑶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









9 巨人的花园
一 学习目标
1.认识8生字,会写12字。正确读写“ 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
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 花开、
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
受。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
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三教学难点
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四、课前准备
1.多媒体(制作动画片)
2.生字卡
3.搜集神秘花园的音乐带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情境:播放多媒体
2.过度:出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3.学生围绕中心句质疑
4.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 读书。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9 巨人的花园
二、初读感知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者联系生活经验
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2.学生自主读书。


3.检查自学。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出示新词 ““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
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
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语。
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课文朗诵通顺流利。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指名回答补充。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溢 、允、墙、牌、添、训”认读,自己想把法记住字型。
2.你还能用这些生字组和课文不一样的词吗?
3.重点指导以下字的书写。
允应该读yun 第三声,不要读成 rǔn 、yǒng。
“添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
4.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
五、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生字词。
2.分段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悟
学生围绕“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巨人醒悟前是什么样的?醒悟后又是怎样?应该怎样读巨人醒悟前的话?
1.研读课文第二三—八段。
2.自然段,体验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读了这大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体会对比手法)
○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3.指导朗诵,能以赞赏的语气读读这一自然段。
4.续读第二三—八自然段,体验童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你还想到什么情景?能模仿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5.学生朗读醒悟前的对话。
○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想像。
○指名学生多人次朗读。
三、想象感悟
1.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巨人砌墙与拆墙花园的情形。
2.展示台:选择自己 最爱读的句子,把它几在脑海里,注意像“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 、隆冬、孤独、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等这样的词语。
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把童话 故事《巨人的花园》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
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 动。
第三课时
一、练习写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 果飘香、洋溢、允许、
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
这些词语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读读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还能组不
一样的词语吗?
2.开火车说词。
3.选一个最喜欢的词用说一个句子。
4.重点指导,要指导学生写字时摆好各部分的位置。
5.学生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二、练讲故事
1.朗读课文,做好讲故事及评选“故事大王”的准备工作。
2.评 选方法:小组内互相讲,听,提意见,并推荐一名代表本组参加全班
的“故事大王”的评选。
3.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4.颁发“故事大王”证书。
三、写同步练习
四、课后作业
1.找其他童话故事读一读,将给别人听。


2.课外同步阅读《小青石》和《格林童话》。

教学反思: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朴实的童话故事,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
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正是这些对比使故事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
揭示的道理也自然 显现出来,但所有的情节变化都以墙为线索,所以我在教学
这课时,就以“墙”为切入点。然后,我让学 生小组合作探索出与墙有关的对
比变化。结果,有的组发现巨人砌墙前与拆墙后花园情景有了很大的变化 :之
前花园风景如画,之后却花不开,鸟不来,还有的组发现巨人砌墙与拆墙态度
上有了很大的 转变,先前他表现的很自私,之后变得宽容了……然后我让学生
们把自己的发现用列提纲的形式板书到黑 板上。最后,再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两
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地说着自 己的想法
和体会。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整堂课上都是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取向,我只是充
当了引导 者,参与者。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10 *幸福是什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
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 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
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
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 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
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 得到了智慧的
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
的女 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把一
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板书:挖小水井)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
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七、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查字典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1.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喝。)
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3.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下面我们
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
多人)(板书)
三、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
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文后 说说。说后再回答:


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四、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
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说说什么叫“有益”?(益就是好处。)
五、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自己思考;
2.小组讨论;
3.大家讨论得出: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
务 ,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六、谈谈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七、总结深化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
力学习 ,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教学反思: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 漏
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
成为以为以后再 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努力做到教学相长,稳步上升。
在今天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让人难堪的一幕。我 教学的是《幸福是什么》,
学完课文后,学生对童话的主题幸福的含义有了比较深刻的,透彻的了解(幸
福就是通过劳动,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这个主题很显然
对学生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很有意义。但事实上幸福的确有很多种含义,爱别人
是一种幸福,被别人爱也是一种幸福,付出了 是一种幸福,等待也是一种幸福。
学生说不出这样概括的话,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能说说自己 的幸福
吗?”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幸福,说出自己的生活。于是,同学
们的情绪高 涨起来,一个个说着自己的幸福。当我叫到包同学时,他提了这样
一个问题:“为什么称那美丽的姑娘为 智慧的女儿?”问题提出了总要解决吧,
有的学生说:“她是智慧的女儿所以称为智慧的女儿。”有的说 :“她很聪明,
所以称她为智慧的女儿。”应该说说出自己的疑问是值得赞扬的,学生的回答
也 很精彩,但是却完全背离了这节课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


教学的内容进 行“自定向”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特别容易偏离教学的实际轨
道。同时教师在应该引导的时候必须起好 引导作用,绝不能因为怕不能突出学
生的主体地位而出现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现象。
我们在 重视课本、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须酌情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想象中
适当超越文本、适当超越课堂,即让学 生利用一些课文留下的空白处展开想象,
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在课外读物中得到的知识进行信息加工和 再创造,探索
课文的深层意蕴。例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让学生从三个青年自己的叙述中体
会幸 福的所在。表面看学生似乎把课文的内容已经读懂了,但实际上,这三个
青年的经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 去太远,孩子们是无法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所
在。如果在教学中我能这样设计:想象一下这十年中在他们身 上发生怎样的动
人故事。那么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原来的经验和课外书上获得的知识,展开再
想 象,编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引出了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事迹。这样在他们的
脑海里,幸福已不再抽象,而 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到的实体。





11 去年的树
预设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
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2、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体会人、
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
教学重点、难点:
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鸟儿的日记。
(一)2001年10月28日晴
给好朋友大树唱歌并告别。
(二)2002年2月28日阴


给好朋友大树唱歌并告别。
师导语激趣:同学们,看!这是鸟儿写的日记,这究竟是怎
么回事呢?
出示课题:去年的树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抽读、评议、正音。
4、感知内容:(学生畅谈)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
—————————————,于是就在火柴点燃 的灯火前
—————————。
因为它——————————————。
三、对话朗读,培养语感
师引:这篇童话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啊?
(鸟儿、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他们还会
说话呢!
1、找出角色 对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用“”画出、树、
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说的话。
2、模仿朗读(学生自主尝试)选读喜欢的角色对话。
3、出示对话,通过个别读、对读、组内演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法
来感悟角色,体验心情。
小鸟大树
“好。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再见了,
小鸟!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树根
“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伐木人用斧子把
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 道吗?”“他被机
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小姑娘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火柴已经用
完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
4、想一想,说一说:
伐木人来砍大树的时候,树对伐木人说:
“——————————”
四、延伸拓展,自主发展
1、师激:大树还在吗?鸟儿又怎么认为的?
2、有感情地回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再次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意。
3、出示:“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
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飞走了。”
学生自读思考:鸟儿盯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鸟儿唱完歌儿,对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出示:跳跃的灯火、抒情音乐。学生静悟,对着灯火说出自己
的心里话。
4、余念:鸟儿明年还会来吗?2003年的日记又会怎样写?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个感人的童话故事,在四次的对话中展开了故事的情节,在通俗
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 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
文精神。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了四次的对话让 学生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
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在教学的策略上,我围绕“阅读教学是 教师、
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充分的时间让学生
自主地读课 文,鼓励学生质疑从而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理解句子以及童话中的
意思、情节,如在自由读时,我让学生 找出小鸟为了寻找好朋友所到过的地方,
于是学生找出了从很远的地方——森林——山谷——村子的句子 及词语,我随
即板书,从这些句子、词语中也抓住了故事的情节,学生就会理解到小鸟千里
迢迢 、力尽艰辛找朋友的过程,理解到童话要表达的意思,体会到小鸟对友情
珍惜的情感了;通过分角色朗读 对话、演读故事的情节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更是在这语言文字的演绎中,逐步感悟内化,使学生在情感 、态度、价值观方
面受到启迪和教育,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的语调高扬一点,有的稍低沉,
有的边读边做动作,还有正象人们所说的真是“七情上脸了”,这些真情流露正
是他们纯洁幼稚的童心 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演绎;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的介


入以及学生读悟后拓展想象让学生 从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组织语言进
行描述,既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能力也让学生感悟童话中所蕴涵 的语言美、思想
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我觉得在本节课的教
学 中,我是收获较大的,但毕竟我教学经验尚浅,同时真的是课堂教学是一门
艺术,这节课我也觉的存在着 不少的遗憾!如在学生对角色的感悟方面,我是
觉得部分学生还不够深刻,原因是对一些关键词的读悟的 指导还不够到位,如
果我不是心情过急,可让学生走上讲台演绎对话,说感受,可能就会带动得好
些,这是其一。其二,在小练笔得过程中,如果我能提示一些童话得写作特点,
可能就会引导出一部分 尖子能用童话式得语言丰富故事得内容,为学会童话奠
定基础。





12 小木偶的故事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续编。

教学难点
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读懂这篇课文。


二、回忆学法、自学课文
想想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是什么?
a)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b)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c)围绕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
d)感情朗读,谈体会

三、反馈
a)同桌互读
b)抽生读,检测读音
c)说: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d)谈体会: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四、熟悉故事情节
1.分角色读课文
2.分角色表演

五、拓展训练
1.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2.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六、词语盘点
1.读读读记记
2.完成读读写写
3.把好词积累到词汇本。
启示:仅有一种本领是不行的,人应该多方面发展。



教学后记:
今天,我上完《小木偶的故事》,感觉心情特别愉快。
这篇童话故事趣味性强, 学生理解课文并不难。因此我在教这课时,采
用了以下教学流程: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故事蕴


含的道理-------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其中,我感觉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积累词语”这一环节。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
别多,所以我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来达到积累运用的目
的。 我把“板着 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
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 声大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
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 的。 这
一环节的设计感觉很好, 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种表情演示,兴
致高涨, 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不理解就犹
豫着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 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中理解自己
感到疑惑的词语。在这样的教学中,既轻松又收效好,老师的解 释已经显得多
余。
这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连我也被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 如
果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这样轻松愉悦, 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这就是有效
教学吧,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 让学生深深地感受语
言文字的魅力, 从而喜欢上母语。






语文园地三
学习目标
1、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
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2、日积月累:积累诗中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为学生
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3、展示台: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
的认识。





课前准备
1、课件(童话片段)、音乐。
2、课前有关童话的资料。
激趣导入


1、《神笔马良》、《哈利波特》、《指环王》的片段。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3、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而 成的。其实,童话
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
感受他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八面来风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
吗?
2、交流
3、老师也从网上下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发现
1、 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
童话故事的编写是 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吧。
2、 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3、 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4、 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5、 全班交流。

日积月累
幻想、夸张、拟人凑成了可爱的童话故事,读起它,心也会随它飞扬。
正如在诗中漫步一般!你听——
1、配乐朗诵《雨中的树林》
2、喜欢这首诗吗?
3、用心、用情的朗读。
4、指名朗读——点评——再读
5、教师小结:童话世界 可真有趣!正如《雨中的树林》所说,童话是
小精灵,童话市滚动的雨珠,是串串项链,是青蛙击鼓跳舞 ,是又软又香的落
花,是酸甜可口的浆果,是会变魔术的雨点儿。让我们再一次用情的朗读这首
诗,用多彩新奇的童话用驻人间。
6、感情朗读。
7、教师总结:同学们,希望你 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
为帆,让你们的“童话号”驶向幸福的彼岸。

展示台


1、过渡:这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先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中几 位同学的
学习成果展示。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一定比他们更多,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展示、 展示。
2、分组展示学习成果。
3、组织参观学习成果展。
4、评价,然后把评价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
课后作业
《童话天地》即将组稿, 希望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童话、
演童话、办童话墙报、读童话、合作编写童话——精心准备, 走进下节课的“大
看台”。

















口语交际. 习作
学习目标
在亲身经历中,感受童话带来的乐趣,激发学习童话的兴趣。
在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过程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好自编故事、合作表演的童话及童话故事。
表演所需的道具、音乐。
教学过程

引言
浓浓的童话情让我们经历了一段段美好时光,重新拾起它,你会觉得
它是那么美好。
这节课让我们在写童话的、讲童话、演童话的过程中,再一次尽情体
验童话给我们的快乐吧!
走进“大看台”
过渡: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编童话、写童话、讲
童话 、演童话,走进今天的“大看台”,同学们一定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想
一试身手。心动不如行动,让我 们开始吧!
学生准备
1、一进“大看台”
a读自编故事,忠实的听众发表建议。要求:通顺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b讲童话,悉心的听众品 评哪个最好。要求:大胆、大方、大声;抓住
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听众要认真听,评价要 说出理由。


c演童话,热情的观众谈谈观后感。要求:有合作意识,表演大方,抓
住童话的主要情节。
d总结经验,听取建议,再次准备,教师指导。
2、二近大看台
a创设情景:同学们,“童话大看台”现在开始了,请你用最热烈的掌
声请出第一位表演者。
b有感情的读自编故事。
c用情的讲童话故事。
d出色的演童话故事
交流收获
13 白鹅

◆学习目标
1、认识“颈厉 ”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
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 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13白鹅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梳理要点




◆课前准备
1、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3、 生字词卡片及白鹅的挂图(或制作课件)


1、阅读单元导语。
2、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老师从三方面引导与梳理:学习内容、
课文特点、学习要求。)
3、揭题,引入本课。(可结合出示挂图或课件简笔画)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学习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2、教师分类检查生字 词的读音。(如,8个认读的生字,课文中注音
的其他词,“待”等容易读错的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注意正音、读通读准)
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
字形复杂的字。)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1、口头填空:这是一只----------------- 的白鹅。(高傲、傲慢、
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侯……)
2、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引导学生找相关段落,并完
成如下板书。)
姿态:左顾右盼
叫声:引吭大叫





























步态:从容不迫
吃相:架子十足
◆初识“高傲”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作业
1、写生字。
1、 朗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订正。
2、导入:你还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再识“高傲”


1、出示两句话:
⑴鹅的叫声很高傲。
⑵鹅的步态,更是傲慢。
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
体会作者的写法。
3、小练笔(填空)
⑴厉声_______厉声_________________大叫厉声_______ _______大
叫(从这五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⑵鹅的步调_______,__ _____的,颇像_______________出场。(从这
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研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总结“高傲”
1、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这问题研读、交流。
如:⑴“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最可
笑的是什么?
⑵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是怎么侍侯的?
⑶作者怎样仔细观察鹅的吃相?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⑷鹅的吃相表现出它的高傲,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食料简单的句子。(一日三餐、三样东西)
⑵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先……
再……然后……)
⑶鹅老爷脾气的句子。(每逢……就……责备、架子十足)
⑷有人“侍候”的句子。(堂倌、非……不可)
⑸狗“扬长而去”的句子。
3、返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体会情感,朗读背诵
1、作者写鹅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透过字面体会作者对鹅深深
的喜爱之情)
2、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作业
1、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准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与习作。

教学反思:


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 傲。大
量运用了对比等手段从叫声、步态、吃相中表现鹅的高傲。
我在教学是要求学生在体会 文句之后,边读边表演,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
解文中优美词句的意思,更准确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也使原本沉
寂的课堂气氛开始出现生机。在理解“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与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时,一位同学扮演鸭,另一位
同学扮演鹅,学生都能 认真地表演,模仿得很不错。看的学生也能在笑声中很
好地把握鹅步态的突出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学生 在表演鹅吃饭的情节时,能
把鹅吃饭“架子十足”、“从容不迫”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个“鹅老爷” 的形象
出现在大家面前。学生能在理解语句的同时,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这能很好地 利用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完成教学
任务。




14*白公鹅
学习目标
①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法。







② 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 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




④ 读记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①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② 课文插图(或制作课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 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可见)
② 观察、说话: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③ 导入新课: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
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① 同桌或4人小组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


② 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① 设计表格(或课件),引导对比阅读。
A、 先出示(点击)旧课内容,再读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
阅读和交流。
白鹅 白公鹅
①姿态
②叫声
③步态
④吃相
⑤玩相

B、 从表中你发现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② 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 相同点是什么?
不同点是什么?(同:傲慢、派头;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
条 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
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③ 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A、 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等候)
B、 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C、 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
到什么?
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①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② 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教学反思:
《白公鹅》一课重在与《白鹅》一课比较。在导入时,我就有意识引导学
生对比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我也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
的描写进行比较;最后也把 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
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不 是很积极,
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课文的难度高;二是学生预习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


原因如教学语言、表情不够丰富,并且我太着急了,在一两个学生的回答达不
到要求时,我会自 己说出答案,这也可能与学生发言不积极,我问不下去有关。
张老师建议我对于某些不难的问题,可以对 学生多引导;对于某些较难的问题
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仍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这堂课我 较大的收获:一是课文插图的利用。这堂课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
学生进行想象,这是这堂课中激起的一点 火花;二是对写作方法的教学的体会。
在《猫》和《白公鹅》两课中,我都教写作方法。两次都是先让学 生找,但两
次都发现学生很难找到,最后都是我自己说了出来。经过这次课,我感觉到如
果利用 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再让学生进行体会,这样没有那么抽象,从而可
以降低难度。




15、猫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
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2.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
文的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
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难点:
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
中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分段,读课文,了解内容,串连各段段意,归纳
课文主要内容,背诵第二段。
读课文分段
第一段(1----3):介绍了猫的古怪性格。
第二段(4):写满月的小猫可爱。
请你用串连各段段意方法归纳主要内容:(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的
小猫更可爱。)


二、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第一段,回忆课文内容。(要求边读边思考)
#1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里?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古怪”是形容猫的 性格特别,很难
捉摸。课文从三方面描写的性格有些古怪:
[1]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2]猫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不理不睬,一声不坑;
[3]猫即胆小,又勇猛。
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猫的叫声是否总是那么动听,为什么在作者 的耳
中会是“丰富多腔”的?(展开讨论,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第二段:思考完成。
[1]用()画出描写“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的句子。
[2]抓词语说理解,谈体会。方法:读句子,话词语。
(满月的小猫淘气又可爱,它腿脚还不稳 就淘气。在它的眼里什么都
是它的玩具,而且玩就没个完。摔跟头它不怕,摔疼了也不哭,而且肆无忌惮
在花盆摔交,抱着画枝打秋千,致使枝折花落,尽管满月的小猫到处闯祸,毁
坏东西,但作者却 更加喜爱这生机勃勃,天真可爱的小猫。
[3]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再读课文,用串连各段段意义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介绍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板书:

~~~ 老实、贪玩、尽职 ~~~
|温柔可亲、一声不吭
一 性格古怪 |胆小,勇猛 喜
――――――― ―――――― 爱
| 耍个没完 之
二 淘气―― |摔疼了也不哭 ――天真可爱 情
|摔交打秋千
作业:
一 组词


1 形近字组词









性( ) 忧( ) 职( ) 凝( )
姓( ) 优( ) 织( ) 疑( )
痒( ) 稿( ) 淘( ) 耍( )
样( ) 搞( ) 掏( ) 要( )
跌( ) 辟( ) 跤( ) 凭( )
秩( ) 僻( ) 校( ) 算( )
2 多音字组词:
的 折
二 填空组成词语
无( )无( ) 生气( )( ) 性格( )( ) 闭息( )( )
变化( )( ) ( )( )可亲
三 造句
无忧无虑
四 背课文(第4自然段)


反思:
在教学中我最为关注的还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不仅关注他们的本生
的感 悟,更关注在老师的指导下的提升感悟。第二自然段的句子,表达作者对
猫的喜爱之情与学生实际的理解 有距离,特别是“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
个句子。为此,我设计了三次提升(首先是比较朗读,其 次是以梅花图引发美
感,最后提出反问引起思考),让学生的学习价值得到实现,而不是在课堂中
虚度光阴。那么,用什么可以显示出学生的感悟在提高了呢?这决不是附和性
的意见,一个强有力的检 验便是朗读,读出自己的特色,而这篇文章又适宜用
朗读来体现,当然在实际学习中学生由于对句子的一 再提升的认识而读得津津
有味。






16*母鸡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
的情感经历。
2 邻居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 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 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 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
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 ?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自读自悟
1 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
(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 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
些?
(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
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 全班交流。
3 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


1 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
的感情色 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 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 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
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 的方法。
2 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
阅读体会。

教学反思: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
止。《母鸡》,老舍的另一篇佳作,通过描写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
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在体 会作者由讨厌到敬佩的情感过程中,紧扣文章的情感
主线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来梳理文章的脉络,学 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的被
明朗,学便有了针对性。文章的布局和教材的处理事实上是有异曲同工之趣的:
讲究有详又略,详略得当。讲学习感悟作者对母鸡的讨厌部分时,放在了整个
文本的大背景去体 验,这事实上也是作者写作手法的体现:欲褒先贬、欲扬先
抑、欲擒故纵。故在此环节的处理上无过分的 张扬,为体验后面的主情感“母
爱”埋下了伏笔,并进一以贯之。最后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 的学法
指导下,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
推进,勾起 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
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待进一步的思考,过于沉重的表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
火花;由于让 学生回答问题时过于犹豫,延误了时间显得有些拖沓;朗读的指
导与训练要在平时花功夫加以落实。








语文园地四
学习目标
1. 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 、大方,能根据口语
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2. 写一写自己喜 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
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 作。
3. 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
运用。
4. 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课前准备
1. 实物投影仪
2. 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
息),或收集照片,描画动物。
3. 查找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 谈话导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 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
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 在于动物的相处
中,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 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三、 分组交流
1 :分组: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
2 出示要求:
a) 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










b) 表达真情实感;
c) 认真听,进行评议。
3 分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汇报提示:


1 形式: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
进行发言。
2 内容: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
评价提示:
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
喜欢同一 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
照片”“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 ,向大家展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第二、三课时







深。























作文
l 展示台
展示各组完成的手抄报,激发兴趣。
l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l 精彩回放
1 回忆自己和动物相处中发生的事。注意哪些情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
2 与同桌交流印象最深的一幕。








l 习作与评议
1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 出示学生习作片段,引导评议,进行修改。
3 四人小组轮流读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教师巡视,及时点拨。
4 每组推选一个精彩片断,交流赏析。
l 修改习作,誊写习作。
l 展示优秀习作
优秀习作贴在“学习园地”展示,其他同学参观评议。





第四课时
l 我的发现
1 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小林和小东有什么发现,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
3 小林说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的是什么?


4 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狐悲

为马













(1)自主发现;
(2)组内交流。
5 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
6 联系自己的习作,有运用这种方法吗?
l 日积月累
1 自读成语,要求读的正确。
2 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 自选一个成语,讲讲成语的故事或意思。
4 游戏:成语接龙
5 竞赛。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动物的名称。看看谁是胜者。
九( )一毛 对( )弹琴 如( )得水 ( )死
杯弓( )影 ( )毛蒜皮 ( )立鸡群 指( )
为( )作伥 车水( )龙 万( )更新 门可罗( )
( ) ( )点水 顺手牵( ) 哀( )遍野 抱头( )
课外延伸
尝试积累带有十二生肖的成语。








17、长城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看图和理 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
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
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
由发言]
2、长城 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
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
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
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
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
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 -------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
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教学反思: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 成预习作业。整节
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主要
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
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 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
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 br>从先教学一、二自然段,再教学三、四自然段这个路子来看,如果能再放
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 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
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学生发言时,师生 对话缺少配合。班级个别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
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 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
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 br>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
方。
这是 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
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方 面的训练。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
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而把指导有 感情朗读,和
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
景?”相 脱节。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
成具体的表象。
新课改 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增
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这节课在时间分配 上有些拖沓,使得练习题无法在课堂四
十分钟内完成,只能留到课后作为作业。所以说,老师备课要对大 纲、课标、
教材有较深的理解和钻研,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状况也要做到心中有
数,针 对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说到什么水平,而应该回答到的是什么水平。
老师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 的引导、并规范凝练自己教学语言,更好的
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速率。
总之, 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想画面,也是以次来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展
开联想;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 共鸣点,激发学生的情趣;读写结合,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 结合学生的


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使
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8、颐和园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
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 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
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 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
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
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 br>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子。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




红色)




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 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
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 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
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 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 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
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
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 物只能看
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 景物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 栏杆上有上
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
是相同 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
“‖”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教学反思:












18、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课文
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 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
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 处,简略介绍了四处。通过
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
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
伟的博物馆。
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
的博物馆了。课前做好 了演示文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图文结合,每学
习一处景物都出示相应的图片(幻灯片)。在了解 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
示了殿内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
容,看看仁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
样的印象用笔画下 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 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
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 桌互
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
由于学生 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
的特点能够找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 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语文
实践活动2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 通过这一
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
面的写作 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 ,原以为学生
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
气派 ,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在学习长
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 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


方法。
另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每了解一处建筑时,都
应该联系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 这个总体印象。又如:
为了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我找了很多图片来辅助教学,教法上比较陈旧,这一课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组学
习一处建筑,由学生们 自己查资料、查图片,自己动手做演示文稿,介绍那一
处建筑的特点,老师只是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或点拨 即可。


19 秦兵马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
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
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
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
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 )。举世
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
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
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
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三个
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
感受。)
3、人们 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
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 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
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
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 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
句。兵马不仅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 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子。





















兵 马 俑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 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


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
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四、总结课文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
性鲜 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
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规模宏大
19 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可真长,内容可真多,这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最初印象,事实证 明,
这的确是一篇比较棘手的课文,上下来的感觉不是很好,学生学习气氛很是沉
闷,他们居然 对它不感兴趣!
第一课时,几乎把所有的时间放在了字词的教学上,全文生词、二类词以
及四 字词组多达六十多个,整篇课文几乎由四字词组构成的。这么多的词语,
显然是学习课文的最大障碍!好 不容易学完了这些词语,发现学生还是不能够
很好地读通课文内容,因此,对课文中一些难读的句子又进 行了梳理,经过训
练以后,基本上读通了课文。发现就要下课了,但学生对整篇课文的脉络层次
还是不够清晰,整体感知还需要训练!这倒并不难,紧紧抓住课文第3节这一
句过渡句,以前也曾经进行 过关于过渡句的训练,因此很快的课文层次也就迎
刃而解一清二楚了!
第一课时上得比较吃力 ,第二课时也并不轻松!主要原因还是课文内容太
多,无法很好地提纲挈领,化繁为简。应该说如何体会 感受兵马俑“规模宏大”
的特点还是比较顺手,仅仅举“坑内有兵马俑近7000个”这一句为例:我问 学生,
我们学校有学生多少人?然后,我又问,假如现在我们学校近2000个学生全部


是兵马俑,全部坐到室外去,那么,一个学校这么多学生够吗?再放一个学校
的学生够吗?学生 笑了,又一次摇了摇头。我又问,那么放3个学校的学生够
吗?学生都笑了起来,他们说还不够呀,得再 放。在说说笑笑中,学生形象地
感受到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这一特点!因此,这一段学得还可以,学 生也比
较感兴趣!
但,接下来,如何感悟“个性鲜明”呢?问题就来了!首先,课文介绍了“ 类
型众多”的兵马俑,内容这么多,又都是紧密联系无法分割的,因此很难确定
教学重点,无法 采用省时省力的“由扶到放”重点讲一节其他段落自学的教学方
法!个性鲜明在哪里?段落之间每种佣需 要对照起来讲解,就遇到了矛盾,要
么每个段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要么所有段落仔仔细细串讲一遍!这 个问题我
没有处理好,最后,我只好抓住“一看就知道”、“好象”、“随时准备”等词语让
学 生感悟兵马俑“鲜活”的个性,从而理解什么是“惟妙惟肖”,最后再回到“绝
无仅有”这一中心上!
印象中课文最后第二小节有一个小小的生成性的亮点,课文介绍了兵马俑
“神态各异”的特点时 举了四种例子,我请学生以组为单位逐一朗读,但学生朗
读时每组的感觉都是一样的平平淡淡,没有“各 异”“鲜明”的感觉。于是,我引
导学生仔细品味每一小句兵马俑的不同特点,读出不同的感受,如“誓 为秦国
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我问学生:“你们准备好了吗?”学生回答得很轻,我
又一次大 声问他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这时显然有大多数学生领悟了,他们
大声地回应我:“准备好了!”但 语气上还不够坚决,于是我紧接着又一次问他
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这时,他们的情绪开始高昂起来 ,精神振奋起来了!
于是,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下,他们这一句读得很精彩,读出了士兵们发誓保卫
祖国的豪情壮志。课文在这里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总算给了我一点点小小
的安慰!
可是,总体来说,今天的课,觉得上得太吃力了,真有点力不从心啊!





语文园地五
◆ 学习目标
1 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 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 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
◆ 课前准备
与中国的“世界遗传”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
的资料,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宽带网
◆ 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 交流方法
1 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 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 老师的建议:
(1) 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 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 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 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 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 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出示相关报道。


2 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 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
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 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
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 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
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 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
说具体。
◆ 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三、四课时
习作
◆ 创设情景,
1 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
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 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 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 交流资料
1 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 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 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
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 自主完成习作










20、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惯。


感情。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
“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等。)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 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
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反思:
教学时我主要努力是创设情境,将作者的情 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设法使
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让学生进入大诗人李白的内心世界 ,
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仿佛已不是学习者、朗读者,而是那黄鹤楼下江边的
李白,他们的心 完全沉浸在古诗描绘的意境中。正是因为学生已感受到诗人与
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感受到分别时的惆怅 ,才能深情地吟诵。学生在吟诵中
所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 心的情
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
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 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
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 故事的组一
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
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 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
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 诗时留意诗歌
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亮点在第三和第四步。第三步:教师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
整体串讲,放手让学生 说看到的画面。这样,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学
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 即:给了学生打乱顺序理解
诗句的自由。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第四步:让学生披文入
境,再现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最后的感情朗读
自然会很到位。 学生批文入境,情景交融,读出了离别的伤感和心境




21、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 写“山洪暴发、间隔、懒


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
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
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
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 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
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
么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3)指导回答。
(4)交流: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
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
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 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
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
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
《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
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
闻中凸现。
《语 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
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 只有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
提高。”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 ,注重引导学
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


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 为学生的
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
的那些词 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
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 ,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
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以“美”为
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
的画 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
“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 的人物形象,
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
感体 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
有了一定的了解 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
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 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
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 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
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 从一件很
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
情感又进 一步得到升华。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绳生字,正确读写“跨越、 海峡、桂树”等
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 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
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
髓的 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经见到过哪些桥?(自由发言) 你们见到过生命桥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生命桥的文章。
看老师写课题,字要写得 横平竖直,端端正正。(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3、导 语过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老师心中感慨万千。
请同学们也来感受一下,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多读几遍。
2.学生自学,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4、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生字?出示:

凋零 绽放 辗转 步履匆匆 突如其来 海峡彼岸

空旷 暂停 身躯 白血病 同胞 血脉亲情 空旷
5、交流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并对难以读通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6、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布置分层作业:
1、 搜集有关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 2
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回顾课文内容。
1、 学生交流有关白血病、台湾、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内容?(学生交流)
二、创设情境,走入教学
18岁的小钱因为患了白血病而挣扎在死亡线上,年轻的生命危在旦夕,
寻找适合移植 的骨髓刻不容缓啊!然而,不幸的小钱又是幸运的,这其中的故
事怎能不令我们感动呢?
三、深入文本,深刻体会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或词语。不动笔
墨不读书,用——将它们画出来。
2.自己独立完成后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重点句
⑴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
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①理解“同一时刻” “步履匆匆”
②为什么李博士会步履匆匆?
③有感情朗读
⑵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
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①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②理解“沉着”
③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为什么李博士仍沉着地站着,青年还静静
地躺着?他们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危险?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⑤小结:李博士和青年急小钱所急,想小钱所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
度外,他们的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啊!
四、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
1.导语: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那血浓于水的
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2.齐读最后一节。你又读懂了什么?
3.你能给这座生命桥取名吗?说明理由,教师巡视合理的名字写在
桥下。
4. 教师小结: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 代传下去。
五、拓展写话
1.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很 多话想说,你可以跟哪些人


说?(小钱、李博士、台湾青年)播放《爱的奉献》
2.教师巡视,学生交流
六、总结诗朗诵
宝岛台湾同大陆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
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 生命桥》(读)。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
命桥将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在此,老师借台湾当代著名诗 人余光中的
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上课。钢琴曲伴奏,朗诵《乡愁》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骨髓
小钱—————年轻人
杭州 台湾

教学反思: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今天,我教了 颂扬人间真
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陆
青年小 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 , 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 , 用爱心挽救了小钱
的生命 , 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
某医院的病床上 , 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 , 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
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 , 李 博士正在余震的危
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 .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 , 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
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 所有的这一切 , 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
18 岁的生命 . 两岸同胞相距虽远 , 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 反思这节课,存在
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 学生深入课文,体会
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
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
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 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
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 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
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
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
从声音带动学生 ,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 感悟。比如“辗转”“突如其来”学生


都很难理解,虽然我放在课文中最突如其来进行了 简单的解释,但是没有去深
入挖掘,突如其来我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
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学生也学会了怎
样来运用了。这才 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语文课堂跟思想教育应该是合二为一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思想教
育而只进行文本,这样 的语文课仅仅是工具,忽视了其人文性。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 到预期的教
学效果,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没能进行很好的处理,特别是出现了很多口
误,把 台湾青年说成小钱而把小钱说成台湾青年,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
也反映出自身应变能力不强,没 能很好地处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还需在教
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
教给学生。





23*卡罗纳
教学内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读懂课
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激发
阅读原著《爱的教育》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深情地):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随
即响起歌曲那清澈的童声)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
像根草,离开妈 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同学们,母亲,是给我们最温暖呵护的人,母亲,一个最温暖的名 字。
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小朋友,他,却失去了自己亲爱的母亲,他就是
——卡罗纳
(板书课题——23*卡罗纳 —— 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


2.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会是怎样的?
生1:卡罗纳应该会很悲伤。
生2:也许他把眼睛哭肿了。
生3:我读了课文,知道卡罗纳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打不 起精神听课;
在座位上不时哭泣着。
师: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受了巨大的不幸,他来到了学校 上课,等待他的是
什么呢?老师和同学们是怎样对待他的呢?
[评析]熟悉的歌曲和教师深情 的话语,创设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情景,扣
击学生的心弦,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想想说说:失去 母亲的卡罗纳是
怎样的,让学生借助想象或凭借预习获得的初步印象,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
鸣 。
二、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爱”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可以用一个词语或者
一句话表达。
2.生畅谈感受:
生1:善良的老师,善良的同学,善良的同学的妈妈,他们用爱心鼓励和关
爱卡罗纳
生2:我感受到的是真诚,人们真诚地理解别人遭遇的痛苦,真诚地安慰卡
罗纳。
生 3:我想说,卡罗纳是不幸的,他失去了亲爱的母亲,但是他又是幸运的,
他有爱他的老师和同学,以及 周围的人。
生4: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被感动了。
……
师:课文中强烈的爱感动了同学们,同学们也很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反思: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 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
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 ,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
发起了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





24*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
得”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体验,激发
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误解)懂得 小男孩
有哥哥 当哥哥
炫耀 承诺
(一)导入新课。
1.读题:给(jǐ)予是快乐的





2.释题:“给予”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一个成语来解释题目吗?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要求:
交流读课文

五年级上册期末作文-我爱汉字手抄报


中秋节翻译-村官成绩查询


桥东区-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


钓鱼记-租赁协议范本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高中班主任评语


读爱的教育后感-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禁毒宣传总结-太原招生考试网


炒青菜-浙江省高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