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

别妄想泡我
578次浏览
2020年11月12日 05:2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徐海学院-征集志愿填报

2020年11月12日发(作者:邬繇)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

(2019年秋季部编人教版)




2019新部编本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排
新 人教版编部本于2019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7篇。教材以
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 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第1~4课为“自
然景观”篇,课文内容大都感受大自然的美。第5~ 8课为“思考置疑”篇,阅
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不断提出问题中获取新知识 。
第9~11课为“观察与发现”,意在激发观察与发现的兴趣,体会发现的乐趣;
培养学生观 察别人观察不到的,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第12~15课为“神话故
事”篇,意在体会神话故事的情趣 盎然、奇妙,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感
受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读文章让学生感悟到快乐要和大 家分享;要懂得为人
类造福,要引导学生对幸福进行理解等。第16~17课为“多彩生活”篇,意在< br>通过童年生活小事,学习将多彩的生活小事的经过讲清楚,并能按照一定的条理
写下来。18~2 0课为“童年往事”篇,意在通过回忆童年生活往事,体会童年
的快乐生活,更能珍惜现在的童年生活努 力学习更多的知识。第21~24课为“爱
国立志”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人爱国立志的故事,激发热爱 祖国的情怀。第
25~27课为“历史故事篇”意在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感悟祖先创造文明的道
理。
新部编本人教版教材同原人教课标本相比较,单元进行了深度整合,课文做
了较大的调 整。新选入19篇课文,其中新选原课标本2篇选学课文:《麻雀》和
《延安,我把你追寻》。所选课文 多是其它版本的教材上的课文,有的是将下册
课文直接选入上册课文。所选入课文有:《走月亮》《现代 诗二首》《繁星》《小田
鼠弗雷德里克》《小电影院》《盘古开天地》《粗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 娲补
天》《风筝》《麻雀》《牛和鹅》《和时间赛跑》《滴水之恩》《梅兰芳蓄须》《延安,
我 把你追寻》《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故事二则》等。口语交际增加了《我
们与环境》《爱护眼睛 ,保护视图》《安慰》《讲历史故事》等内容。
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
分。
教材 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


代感,又突出学习 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思考提问、观察发
现、神话故事、多彩生活、童年往事、爱国 立志、历史故事。每组开头的导语点
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写作学习要求。课例由2—4篇课文组成。课 文均围绕专
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0
篇, 略读课文7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
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 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
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 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
有8篇选读课文,教学时可以按照单元进度,指导学生同步自学。
每个语文园地多个栏目组成:“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书 写提示”“日积月累”“快乐读书吧”。本册要求认识200字,
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 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
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 里。教材后面附有
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
的是本组精读课文 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
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 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
列在“读读记记”中。
本册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
一次注一次音,直到该字列入要求认识的字为止;导语、课后练 习、资料袋、阅
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时不再注音;
选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均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多音字注音用方括号。课
文中的生字,都是注的 本音,有些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变调或读轻声,在教
参中加以提示,供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参考。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四年级上册教材的主要特点,与一、二、三年级教材是一脉相承的。使用 过
前几册教材的老师,对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已经有所了解。下面从四个方面作简
要提示。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 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


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
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 的依
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
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续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
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 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
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与发 展。
四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
明显的目标。 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
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 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
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还在“语 文园地”中系统
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对联、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
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同时,在教材编排上也注意情感、态度与
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 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
惯的培养融为一体。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 就作为本册的训练重点,在教
材中加以具体安排。既注意体现阶段性,又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 ,使
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
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 ,“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
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
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 ,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
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 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
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
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 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
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 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


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 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
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 考练习中,
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
所学 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
“展示台”“宽带网”等体 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年级上册的“交流平台”,在交流的范围上有所扩展,安排了4 个关于读
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提出问题,
并联系 上下文理解词语,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我的发现”栏目的
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 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
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 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
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 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
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 语文学习
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
密联系 起来。主要表现: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
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 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
学习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 育》,引导学生读整本
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排,充分< br>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
语文学习的渠道, 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具体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上述四个方 面的特点,是教材各个部分的共同特点。由于每个部分的教学内
容和要求不同,在编排上还有些不同的特 点。
(一)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识字都是随课文安排。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 略读课文,都安排
了要求认识的字。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
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教师可在学
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 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


导。所附选读课文中的生字均未 注音,为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独立识字能力,
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解决。
要求 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把写字的任务妥
善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内学 生要有比较从容的写字时间,不要把写字的作
业都留到课外。教师要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 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指
导,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字构成的新词,也可让学生找一找,抄一抄,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还可采用听写词语等
方式,检查学生对字 词掌握的情况。
四年级上册,仍然单独编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教材,要凭借这些教材,加强对
学 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指导。
(二)阅读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阅读教材,除安排识字和 写字任务外,还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
引导: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 累语言;向
课外扩展延伸。
1.练习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 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 情最常用的方法。
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
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
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 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默读的练习也是四年级上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 逐步
学会默读。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
思考练习, 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
上完成。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 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
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 注意检查效果,决不
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四年级上册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
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 思想感情。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理解重点


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 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
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等。引导体会 感情的方法,主要是
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无论是理 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注意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是让
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个 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都能通过独
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再通过师与生、生 与生的讨论交流,
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要尊重
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能用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事实上,不同的人
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是 会有所不同的。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只要言之
有据,言之成理,都应加以肯定。当然,如果学 生的讨论交流偏离了对课文的理
解,纠缠于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或者学生的感受明显与课文的思想内容 不符,
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这是学生能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引
导的地方 。
3.领悟表达的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又要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 意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教材中对领悟表达的引导,涉及到诸
多方 面:一是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二是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三是体会文章条
理清楚的表达方法;四是体会 选材的别具一格。对于表达方法的领悟,教材中都
采用了启发式,有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发现,有的 是先举一两个例子,再让
学生找出类似的例子来读读,体会体会。教师教学时要注意这个特点,一定要让
每个学生经历这样的领悟过程。
4.积累语言。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
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 才能变成自己的
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
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 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20篇精读
课文中,有10篇提出了背诵的要求,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 的部分,有的则是由
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0篇精读课文中,有10篇提出了抄写的要求,
一般是让学生找出写得好的语句,多读读,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对于教材中 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
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 动积累语言的习惯。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
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 用意很明确,那
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
5.向课外扩展延伸。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也为了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与收获,教材 在扩
展延伸方面也作了适当引导。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有的引导课外阅读、搜集
资料,有的 引向课外进行观察,有的安排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还有的引导联系
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进行思考。 < br>以上五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
到某一篇课文,要根据 课文的特点有所侧重。教师可参照教材中的安排,因文而
异,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 ,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
点,又教出每课的特色。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要求不同,一般 只要求读后能粗知文章大意。指导略读
课文的学习,可以先让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自己认真读课文,然后 适当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对内容的大致理解和读后的感受,有兴趣的地方还可以再读读,特别
感兴趣的也可以背背。在词句的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口语交际教材与教学
口语交际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
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四年级上册 教材注意突出口语交际的这个特点,而且
安排了多种形式的双向互动,有的以交流为主,如,交流自己了 解的自然奇观,
自己喜欢的动物,自己的奇思妙想;有的以讨论为主,如,讨论如何保护文物;
有的要模拟生活情境练习交际,如,感谢和安慰;有的带有比赛游戏性质,如,
看图比眼力;还有的是讲 故事,演短剧,如,第三组的讲童话,演童话,第七组
的讲成长的故事,演成长的故事。
进行 口语交际教学,要充分体现听和说的双向互动这一特点,还要根据每次
口语交际的实际采用不同的互动方 式,上出特色。如,进行以交流为主的口语交
际,首先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 把自己想讲的内容讲
清楚;还要设法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再如感谢和安慰,这次口语交际,< /p>


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或引导学生回忆,再现生活中的情境。如果能捕捉学校或
班 上发生的具体的相关实例引入教学,面对面地感谢、安慰,或模拟情境表示感
谢、进行安慰,效果可能更 好。
五、习作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教材与三年级一样,对习作作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在 每组的“语
文园地”中安排一次习作,全册安排八次。这八次习作,有四次与口语交际合并
安排 。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四次小练笔。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习作,有以下四个特点。
1.在习作的类型上,兼顾了写实和写想象。
教材中安排的写一处自然景观、写观察中的发现 、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写导
游词、写成长故事,都是练习写实;写童话、看图作文、写奇思妙想,都是练 习
写想象。
对于写实的习作,要强调如实表达,就是要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反映真
实的生活,不能造假,不能瞎编。这样,既能切实提高学生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
和记实的表达能力,又 能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良好的文风。
对于写想象的习作,则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四年级的孩子受生 活经验和知
识水平的限制,想象不一定合理,所以在这方面的要求不能过高。学生只要敢于
想象 ,并能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写下来就行。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
教 材中的习作都不搞命题作文,每次习作都只是提出一个范围,而且所提的
范围很宽泛,在内容和形式的选 择上给学生比较大的自由。特别是安排综合性学
习的两组,提供了多种选择,而且有的可以在口语交际的 基础上写,有的则可以
先写再说。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都能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能用自己< br>喜欢的形式来写,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创造条件。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
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习作要求里专门提了这样一条:“愿意 将自己的习作读
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四年级上册教材,采用多种形式引导习作后
的交流和展示。例如,“语文园地七”的展示台中:“这是我给王虹写的回信,我
给大家读一读。”“语 文园地二”的习作提示,让写同一种动物的同学在一起交流。


再如,“语文园地五”练习 写导游词,“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
导游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使学生从 交流和展示中获得习作的快乐,
逐步提高习作的能力。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修改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
惯,是对自己的习作 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我们编写的中年级习作教材,体现了
这样一个思想,就是:修改能力和写作能力的 训练同时起步,修改的习惯在习作
开始之日起就加以培养。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对修改自己的习作继续 作了引导。
当然,在中年级,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要求不能过高。课程标准在中
年级的 习作要求中提到:“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什么叫“有明显
错误的词句”?不能从语法的 角度严格要求,主要是指别人看不明白的,或是与
事实明显不符的,也包括一些错字和明显的用词不妥当 的地方。
习作教材的这几个特点,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改革习作教学的精神。教师
可以凭借 教材,安排习作教学的过程。进行作文前的指导,应重在激发兴趣和开
拓思路,至于写什么,怎么写,则 应该由学生自己决定。习作后的讲评主要应突
出习作的展示交流和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有的组的习 作给学生多种选择,
作后讲评时,要兼顾到供选择的几个方面。例如,“成长的故事”那一组,有的写真实的成长故事,有的写“从《乌塔》想起的”,有的是针对来信写回信。讲
评时,既要兼顾这几 个方面,还要适当突出一下对写信的评改,因为这是学生第
一次练习写信,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写,但要 通过作后的交流与评改,使每个学
生在怎样写信方面有所收获。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主要 方法是多写多练。每学期的八次习作,应切实
抓好,使学生练得确有成效。但仅有这八次远远不够,必须 以多种形式让学生经
常练笔。结合课文的阅读进行练笔和写日记,都是有效的形式,教材中已经作了一些安排。但是,教材中的安排毕竟是有限的,需要老师们在用好教材的同时充
分发挥创造性,为学 生的多写多练提供更多的机会。
六、综合性学习教材与教学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学生 的主体性。教材注意体现这个特点,同时考
虑到孩子还小,独立活动的能力有个培养锻炼的过程,教材的 编写体现了既放手,


又适当辅导的思想。教材中对综合性学习引导的具体步骤是:先在该 组的导语中
点出,再在第一篇课文的后面作具体的布置,最后在语文园地中进行交流展示。
与三 年级的教材相比,去掉了“综合性学习提示”这一步。这体现了逐步放手的
思想。
根据教材的 编排,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通过
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知道要做些什么 ,该怎么做;二是在学生自行开展活动
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表扬好的 做法,帮助解
决遇到的困难;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
作 、展示台,都是展示交流的形式。展示台中提到的只是举出几个例子,学生的
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一 定还会有更多的创造,例如,“成长的故事”单元的
综合性学习,学生可能还会有采访的录音,拍的照片 等。教师要提供舞台,让学
生充分展示。


1 观 潮
【教学目标】
1.学会认“盐、屹、昂、顿、鼎、沸”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潮、
据、堤、阔、笼”等15个字。正确读写“笼罩、屹立、若隐若现、
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 横贯”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 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
义。
4.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会认“盐、屹、昂、顿、鼎、沸”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潮、
据、堤、阔、笼”等15个字。正确读写“笼罩、屹立、若隐若现、
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 横贯”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
1. 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
义。
2.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吟诵古诗,引入情境
1.同学们,宋代潘阆写的 《酒泉子.长忆观潮》中,这样写道:长忆
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 潮儿向
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今天我们
和作者一起去钱塘江 观潮。
2.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并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
两个“观”字各 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之间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课件出示会认生字,指名读。
“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
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bēn g),避免读成(pēng),“震”“霎”
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2)书写“潮、据、堤、阔、笼、罩、盼、滚、顿、逐、渐、犹、
崩、震、余”
易错字指导: “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
“罩”的上半部是 “四”不要错写成“日”。
4. 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 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


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 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
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 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
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 会儿又看
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 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
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
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5.朗读全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自主默读,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用铅笔做批注。
四、展示资料,理清顺序
1.同学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各个小组展示交
流,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再按“潮来之前”、“潮


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
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横贯江面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满天卷地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二、理解课文。
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
2.说说这一段说了什么意思。
生: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也是这篇文章的总起段。
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段。
2.思考:观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农历八月十八是观察的日子。
生:观潮的人人山人海,人们昂首东王,等着,盼着。
学习第3~5自然段。
1. 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3~5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
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 边画出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
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学生边默读,边做批注。
3.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全班汇报交流。
5.课件出示,并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 动。顿时人
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
是风平浪静,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
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 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 色城墙,描写了浪潮的形态。引入
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比较体会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
来。


教师引导: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小结:是啊,不论是谁, 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
赞叹。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
思考:大潮过后还能成为奇观吗?
生:当然得成为奇观,因为潮过后,还是漫天涓滴、封号狼吼,还是
很壮观。
二、扮演导游,拓展延伸
教师:为让更多的天下人领略钱江潮的“天下奇观”,请大家做一次
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介绍给更多的人。
小组讨论介绍的顺序、要点、组织语言的方法。组长汇报,教师
相机点拨,适时评价学生。
小 结:刚才介绍太精彩了,相信定会有更多的人去观潮。希望同学们
下课以后,继续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认识大千世界,感受大自然的
无穷魅力!
【板书设计】
观 潮

【教学反思】


1.《观潮》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 潮潮来
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
是“潮来时”一段, 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 点放在朗读训
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
壮观,激发对 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本节课缺少课堂练笔的机会,语文应该是习
得的,这样的机会在课堂不应缺失。


2 走月亮
【教学目标】
1.学会认“鹅、卵、俗、跃、穗”5个生字,正确书写“牵、鹅、卵”
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背诵课文第4段。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 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 情感体验,
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4. 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培养善于积累生活中写作材
料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认“鹅、卵、俗、跃、穗”5个生字,正确书写“牵、鹅、卵”
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背诵课文第4段。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2.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培养善于积累生活中写作材料
的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
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
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 吧。(板书课题:走月亮)
二、学习生字词
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 文。(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
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 读课文,达到全班
师生集体正音。)
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
的印象。
5.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鹅卵石、风俗、跃出、稻穗
穗: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huì”;
6.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
出示会写字:牵 鹅 卵 哦 填 庄 稼 俗 跃 葡萄
重点指导生字:鹅:“鹅”“哦”都是单韵母音节,有相同部件“我”;
卵:“卵”和“卯”是形近字,不要读成“mǎo”;
葡萄:在词语中“táo”读轻声;


填:读二声,不要读成一声;
跃:“跃”和“跨”是形近字,不要读成“kuà”;
“哦、填、稼、俗、跃”都属于“左窄右宽”; “牵、葡、萄”它们
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都是 上小下大;“庄”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
时要注意笔顺。“鹅、卵”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要匀 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描述了“我”和阿妈在秋天的夜晚走月亮的情形。
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月亮船》这首歌曲,引出课文。
2.听完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 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
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 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
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走月亮》)
二、品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
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 己的感受。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
第二自然段:秋天“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
照亮了……也照亮了……”
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
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 的美好。(让学生根据文本展开想象,月光还
照亮了哪些地方。)
第四自然段:“细细的溪水 ,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
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
月光下的溪水清澈美丽,“我”和阿妈欣赏到清澈美丽的溪水,闻到
了溪水中山草和野花 的香味,看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鹅卵
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和倒映在小水塘里的数不清的 月亮。秋风
轻拂,无数个小水塘中的无数个小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荡。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
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六、七自然段: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
打翅膀的声音,嗅到了野花 的香气和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
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就像到 了仙
境一样。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②你能想象一下果
园 里的景色吗?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
呢?④引导学生想象第七自然段的两处 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2.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 p>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找一找。
第三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
光的小路上漫 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
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 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
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自然段:阿妈领着“我 ”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
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 幸福
甜蜜。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
福甜 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七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 ”感到阿妈
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
的气息,这让“ 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引导学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感受妈妈身上的温暖
气息,并个性化的朗读。)
第七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
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
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 ”就是
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3.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 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
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
三、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1.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
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2.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
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 br>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
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 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
幸福、快乐。
四、整体回顾
1.《走月亮》 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
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 带着自己的感受伴
随着音乐,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2.让我们尝试着背诵全文。
五、小练笔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
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
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
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
然后写在小本本上。


【板书设计】
走月亮

【教学反思】
1.《走 月亮》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里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
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排比句式的 大量使用,如“照亮了高
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林间的大道和小路……”
“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
稼地和菜地……”不仅增强韵律感, 使语言富有气势,更使描写细腻,
形象生动。在教学本文时,我想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想象,让学< br>生不仅体会到意境的美,还感悟到亲情的真。开始我设计的是引导学
生透过语言文字,发挥想象, 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2. 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
但是只有个别学生情感是高涨的,能够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读的
动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 将自己的情感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
整堂课不足之处值得改进。


3.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 感情朗读,体会诗歌神韵;品味语言,感悟诗歌内涵。
3. 借助想象,试将诗歌语言还原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4.结合时代背景,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悟诗歌内涵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手段:
PPT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秋晚的江上
刘大白
一、新课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
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瞬(shùn)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 (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
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 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
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 br>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
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 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
育,被称为“四大金刚”。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 治会
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代表作品:《旧梦》
《卖布谣》等。193 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年2月
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 长逝,享年
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
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
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第2课时 花牛歌
一、 导入
“湖上的夜色那么美,就让我们再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认识一只
淘气的花牛吧。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
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
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 谷、大
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新月派代表诗人,
新月诗社成员。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 穗[suì] 霸[bà] 偷渡[tōu dù]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三、再读 诗歌,思考:花牛在草地里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把句子画
出来,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四、交流。
注意:剪秋罗是一种美丽的开花植物,因为花瓣的形状杂乱尖锐,似
乎是 被人用剪刀随意裁剪过似的,又因为开放在秋天,因此得名剪秋
罗。
五、背诵诗歌。



4* 繁 星
【教学目标】
1.学会认“眛、坠、怀”3个生字。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 点观看繁星的情
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联想和想像 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拟人、排比等
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认“眛、坠、怀”3个生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 的光芒。同
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
你的心情如何?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
察和感受。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 ,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
生》、《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他的文


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媒体出示)
萤(萤火虫)荧(荧光屏)莹(晶莹)
模mó 模型、楷模
mú 模样、模具
2.查字典理解词语(多媒体出示)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昧:昏暗。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填空。(多媒体出示)
时间 地点 看到的 感受的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 的增长,对星空的
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
的,表达了依恋之情。 < /p>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样。”表达了与星之亲
密,投机的伙 伴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
星的无比舒心、 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
3.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
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你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多媒体出示)
例:星群密布
()()()
2.复习词语:(多媒体出示)
纳凉星群密布静寂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梦幻
五、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板书设计】
繁星
热爱大自然
从前家乡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


向往美好生活
三年前南京仿佛和朋友对话
如今海上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
【教学反思】
1.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 ,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
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
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
刻的印象。
2.在 了解了本课的一些背景知识后,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课
文有几小节,写了作者几次看繁星?而后 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到:
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小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四方
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在一课时完 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间显
得略微紧张,因此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的的机会较少。


口语交际 我们与环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人类的一 些破坏环境的做法,同时学会在与他人意
见分歧时,正确与人沟通,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 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能充分意识到环保不是一句空话,每一个
人都应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卫 士。
3.讨论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环保小建议,并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落实到行
动中。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人类的一些破坏环境的做法,同时学会在与他人意见分
歧 时,正确与人沟通,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能充分意识到 环保不是一句空话,每一个人都
应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卫士。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观山,看海 ,听雨,赏花……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这些
都让我们心旷神怡。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 可是,
只要大家稍稍留心,就不难发现人类的许多行为正破坏着我们的生活
环境。


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校园里竖起一棵奇怪的“大树”。这棵树是用
废弃的一 次性筷子做树干,绿叶则是废旧的暖壶壶壳,这棵两米高的
筷子“树”“长”得挺茁壮。这株筷子树的制 作者告诉记者:整个树
干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就达十万支,这些筷子都是师生们平日在学校的
食堂 和校园周边的商业街饭店里“捡”回来的。他同时谈及一株生长
了20年的大树,也仅能制成这样的筷子 6000—8000双,他们这棵树
虽然只有一米九,但耗费了十万双筷子。他们希望能够警醒大家最终
告别一次性筷子。
师:同学们,听完这则新闻,能否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想法?
师:我们与环境密不可分。(教师板书:我们与环境)
二、明确要求。
1.读一读:理解口语交际内容及要求
读课本中的文字,借助文字,明确今天的口语交际内容。
2.自读完成后小组内组长检查任务完成情况;明确具体话题,小组长
要做好记录。
小组内进行交流,你的理解。
3.想一想:围绕哪个话题展开讨论。
交流内容:
1.在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2.这些问题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3.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
三、初设情境,共同探讨


1.说一说。
a.情境一:你和同学吃饭时,他随手拿了几双一次性木筷,多的就扔
在旁边,请你劝劝他。
b.情境二:学校门口的餐馆老板一直未停止使用一次性木筷,你打算
怎样去劝阻他?
师:谁来说一说。
生:有些木筷并不卫生,因为每一双一次性筷子的制作加工都要经过
树木的砍伐、切断、冲坯等十几道工序,而且为了让筷子看起来洁白
干净,成型的筷子还要经过硫磺熏 ,熏不白的就用双氧水和硫酸钠再
次浸泡漂白,然后用滑石粉抛光。
生:让我们少用一次性筷子,出外就餐时尽量自备筷子,或者重复使
用自己用过的一次性筷子。
2.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a.小组内交流。
b.每组请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工厂里生产过程排出的废水直接排到河里;
生:人们乱砍乱伐破坏生态环境;
生:工厂里排出的废气污染大气;
生:人们的生活垃圾。
3.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生:如果堵车时间长,我们可以提醒爸爸妈妈将汽车 熄灭。这样可以
减少尾气排放,也可以节省燃料。


生:最后离开教室的同学要注意关灯,大家一起努力,做到不开“无
人灯”。
师:同学们的做法很好。
四、动手实践,从我做起。
1.师引入:爱护环境不仅要 认识到,更要会动手做。那么,我们能不
能把刚才交流的内容进行梳理,选出十项保护环境简单易行的做 法,
制作成“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呢?
2.学生合作交流评选出“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
预设:
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
(1)看见垃圾,主动捡起扔在垃圾桶内,不乱扔垃圾。
(2)要珍惜水资源。可以将淘米水 .洗菜水.洗衣服水用来浇灌树木。
洗完手后一定要把水龙头拧紧。
(3)如果教室里没有人在或只有几个人的话,要把电灯关上。
(4)使用无磷洗涤用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不烧散煤,拒
绝食用野生动物。
(5)随身携带环保袋,多使用筷子。因为一个塑料袋要200年来解
化,少使用一次性碗筷。
(6)在学校的路边及其他地方多设置一些造型各异的垃圾桶,最好
是分类垃圾桶。因为我发现 垃圾桶可分为“回收”和“不回收”两种,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收 入,节
约能源的观念,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更加整洁。


(7)要多植树造林,不砍伐树木。不践踏草坪。
(8)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
(9)少开车,多骑车。
(10)爱护环境 。家中的死鸡死鸭可以密封,然后拿到垃圾场,让清
洁工人处理掉。千万不能丢到河中,因为这样会污染 河水。
五、全班汇报,点评鼓励
1.在小组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各小组将意见综合起来,由 代表向全
班进行汇报。组内同学做补充。
2.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点等方式灵活运用。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小事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这些一点一
滴的小事,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甚 至可以结束地球的生命。地球是你
的,也是我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拉起我们的手,张开我们的口,< br>检点自己,劝诫他人,共同捍卫我们的家园。(教师板书: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
【教学反思】
1.在口语交际进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交流之中,对身边的环境
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能围绕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2.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因此有少数学生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
时,态度还不够自然大方,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对这部分 学
生多加关注。


习作 推荐一个好地方
【教学目标】
1.选取自己喜欢的好地方分享给大家,并把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能够
引起同学们对这个地方的向往之情。
2.能用普通话和同学们交谈,其他同学做到认真倾听。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选取自己喜欢的好地方分享给大家 ,并把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能够引
起同学们对这个地方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的社会交通便利,我们出行非常方便,那你们一定去过很多地方,
有没有让你难以忘怀的地方?比如水乡的小镇让我们赏心悦目,游乐
场让我们兴奋不已,书店让我们流连 忘返,住家附近的小树林是我们
的快乐天堂……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你愿意和大家分享吗?推荐一个好地方给同学们吧。(板书:推荐一个好地方)
今天,我们来共同完成习作一:推荐一个好地方。
二、明确目标


1 .师: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喜欢的地方也就会不同,那么怎样把你喜
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呢?怎样介绍才 更有条理,也让人感到你喜欢的
地方很美,也让大家和你一样喜欢那个地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2页,读一读,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
2.确定习作主题:推荐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要写出这 个地方怎么吸
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可以
交流交流,相 互取长补短。
3.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a.写作范围: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
b.通过描写这个地方与众不同之处,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
趣,因此要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来写 。
4.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a.你打算推荐什么地方?
b.这个地方在哪里?
c.有什么特别之处?
三、学习示例。
1.打开课本12页,认真读一读。
推荐一个古镇。
这个古镇很美……
在那里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
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
2.师:你来说说从示例的描述中,你能找到什么规律?


生:1.要按一定顺序写了;2.抓住特点进行描写;3.重点部分需要详
写;4.要 把自己对这个地方喜欢之情写出来。
三、回顾课文。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学过的课文,那篇文章是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
写的?
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观潮》就是写景的文章。在文中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
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作者观察仔细,语言生动,把钱塘江大潮写得
壮观神奇,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生: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观察》的写作顺序。
四、写作提纲
师生讨论并归纳:
1.可先写景物的总特点。介绍自己要推荐的地点.环境情况以及大致
特征。(总写)
2.然后按照观察的顺序来详细写,注意语句要通顺、优美。(分写)
1
一种:可以按照游览或观赏的顺序来描写。 ○
2
二种:可以选几处(两三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 ○
3
三种:可以按照方位变化来描写。 ○
4
展开合理想象。 ○
3.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要细致描写。
4.结尾,可写一写自己对景物的感受。(总写)(板书:结尾 感受)
五、动笔练习 < /p>


1.下面,请大家按照刚才的习作要求:写一处你去过或想去的地方,
把这个地方 的景物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写具体。比一比,谁写
的地方最吸引人。
2.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谁愿意第一个上来,交流分享你的作文。
哪些地方写得好,你最欣赏哪里,你还想送给她什么建议。
3.修改习作。
好文章 是改出来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其他同学听,
听取同学的建议,修改自己的文章。
例文: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好地方,它就是我的家乡——云霄。
云霄位于 福建省南部沿海,是漳州文明的发祥地,素有“开漳圣地”
之称。
云霄的景点有很多:七星山 、乌山、将军山、红树林、佳洲岛……那
里个个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最美云霄
我 最喜欢红树林了!一艘艘游船,像水蛇一样在林中穿梭自如,不管
多窄的地方都可以平稳穿过,速度极快 ,还可以作急转弯呢!我坐在
船上悠闲地欣赏两旁的风景。只见白鹭一会儿展翅高飞,一会儿冲向
水面叼起水中的作文小鱼飞走了,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云霄不但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
云霄的特产有很多:枇杷、下河杨桃、列屿巴非蛤、竹塔 泥蚶……其


中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开春第一果的枇杷了!云霄可是枇杷之乡。这
里的枇杷品种众多:有解放钟、森尾早生、早钟6号……这里的人们
可厉害了!还培育出了新品种——白 枇杷。白枇杷不但汁多,而且味
道甜美,使回味无穷!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云霄真是一个好地方啊!欢迎大家来这里做客。
【教学反思】
1.在这节课中,我抓住写作题目,让学生深入了解题目,明确写作目
的,在写作中做到有的放矢。我 充分照顾到不同阶层学生的情况,让
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物可写,有据可依,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2.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没能及时把握不同学生的写作
情况,没能对学生的作品做出及 时评价,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
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 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
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4. 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
的距离。
5.熟读并背诵古诗 《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
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 妙处在于以动
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学重点】
1.学会 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
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
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
距离。
2.熟 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


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 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
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 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在电视、书本上也观赏过
许多风景优美的山山水水,你们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应该 怎样向大
家介绍呢?
小组讨论后发言。
生:课文《观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那 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
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
把大 潮由远及近时的样子和声音穿插描述,我仿佛看到了大潮滚滚而
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
生 :课文《走月亮》在作者的描述下,我不仅能想象画面,我似乎听
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
生:有些文章,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能“闻”美食的味道了。
二、词句段运用。
板块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1.读一读。
2. 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锣鼓喧天:喧:声 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
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震耳欲聋:欲: 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
层,直达高空。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私:私下;语:说话。背地里小声说话。
鸦雀无声: 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
非常静,人们默不作声。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3.想一想: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人声鼎沸可以想到观潮时的热闹场景。
生: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生:切切私语我能想到几个女孩子在一起说悄悄话。
板块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
雷雨 小狗 过了一会 一会儿工夫
.........
师: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
生: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比第
一组长一些。
4.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说一说你的日常生活。


刚才还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滚滚,大雨如注。
..
我家的小猫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盘鱼吃完了。
...
(1)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书写提示。
1.看提示: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2.练习书写。
四、日积月累。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板书设计: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
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3.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
的一种什么样的 景象。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教学反思】
1. 语文的园地的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本练
习的“词句段运用”和“写字提示”都 有写字教学方面的涉及。所以
我加大了词句、写字在教学中的分量。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做到心中有
数,整体上感知汉字的形体,教师范写,学生临摹,这样在写字时就
会自然而然的把“眼”中字变成“ 心”中字。同时再展评激趣,鼓励
进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2. 教学《鹿柴 》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反复诵读后,提出
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有 的问题其实已经
解决,有的问题没有价值。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目标】
1.认识“荚、豌、按、僵、苔”等8个生字,会写“豌 、按、适、恐、
枪”等16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并能自己 提出问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童话魅力。
3.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 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
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重点】
1.认识“荚、豌、按、僵、苔”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恐、
枪”等16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童话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 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
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豌豆熟悉吗?在通话世界里,豌豆也是有生命、有思


想的。你们看--五颗小豌豆从豆荚房子里跳出来了,来到这个世界上,
同学们想象一 下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教师板书:《一个豆荚里的五
粒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 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
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荚、豌、按、僵、苔、囚、框、溢”
“构”是“木”加“匡”;“荚、苔”的偏旁 都是草字头;“豌——碗”
是形近字;“囚——因”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豌、按、适、恐、枪、耐、玻、璃、探、愉、绕、曾”
左右结构:豌、按、枪、玻 、璃、探、愉、绕,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绕”是左右结构的字,右上角没有一点。
上下结构:曾。
半包围结构:适。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词语理解:


僵硬:(肢体)不能活动。
预感:事先感觉。
丰满:充足。
揭晓:公布(事情的结果)。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囚犯:关在监狱里的犯人。
洋溢:指情绪、气氛等饱满而充分流露。
四、课堂小结
1.学生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
探出愉快盘绕不曾按照舒适恐怕玩具枪
集体订正。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围绕着什么写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
课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板书课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二、理解课文。
1.豌豆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怎样安排的?
(按照在豆荚里的排列顺序。)
2.豌豆 为什么想出去?哪个词具体说明了想出去的理由?“变得僵硬”
具体说明了豌豆们已经成熟,想出去了。


3.五粒豌豆即将分开时,它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1小组展开讨论,通过阅读提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2汇报交流。
分角色读。指导朗读:读出前四粒豌豆骄傲的语气。
4.表现了豌豆们怎样的性格?
第一粒豆和第二粒豆:自高自大。(板书:自高自大)
第三、四粒豆:满足现状(板书:满足现状)
第五粒豆:随遇而安,喜欢过平静的生活。(板书:随遇而安)
(让学生体会到: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姑娘的愿望,使她鼓励起了
战胜病魔的信心。)
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惊喜的感情。
5.其余几粒豌豆后来是怎样的?
指名朗读。
(板书:吃掉了落到脏水沟里)
小组讨论后回答。
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a.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
么?
b.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说成“一个小花园”?
c.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很了不起吗?
d.小姑娘看到豌豆开花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我发现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的内容提出来的, 有的问题
是针对全文提出来的。
生:因为这粒豌豆正好落在青苔的缝隙里,适合豌豆的生长。
生:小女孩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出去,即使到院子里都不能,窗台上的
豌豆苗正好可以陪伴小女孩 ,也就是一个小花园,也是母亲一个美好
的愿望。
生:一粒自大的豌豆没什么了不起。我还知 道小女孩看到豌豆开花心
情很好。小豌豆就是希望,是女孩对生命和生活的希望。
7.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慢慢好了?小组讨论。
生:豌豆的成长给了女孩 希望,让女孩心情变好,女孩因此变得坚强,
所以慢慢好起来了。这就是奇迹,是爱的力量。
三、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
奉献爱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处
处充满爱!
小姑娘对小豌豆很感激,假如你是小豌豆,你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一粒:飞向世界
第二粒:飞进太阳落到脏水沟里
第三、四粒:射的最远
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株植物随遇而安爱
【教学反思】


这个 故事主要写豆荚里的第五粒豆子不小心落在了一个瘫痪的小女
孩的窗台边,他没有埋怨恶劣的环境,努力 的生根发芽,它吸引了窗
户里面的小女孩,为了能每天看到发芽的豆苗,吃尽了千辛万苦,终
于 奇迹般地站了起来,真是不可思议!
1.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整节课我都饱含激情,以自己 的情
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2.不足之处是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
6 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蝙、蝠、漆、启、避”等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系”。
正确书写“达、蚊、即、科、横”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
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学会认“蝙、蝠、漆、启、避”等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系”。
正确书写“达、蚊、即、科、横”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
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2.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 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
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 ?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
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6课。(生
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会认字。
出示会认字“蝙、蝠、启、即、锐、系、铛、蝇、证、揭、障、荧、
屏”
“蝙、蝠、蝇”的偏旁都是虫字旁;如“蝙”不能读成“piān”,“锐”
翘舌音要读准,“ 蝙蝠 即 、铛、蝇、证、揭、障”都是左右结构的
字,“荧”要与“萤”区别开了。
2.出示会写字。
“达、蚊、即、科、横、竖、绳、系、蝇、证、研、究、驾、驶”
指导 书写:“绳”去偏旁加一虫字旁变成“蝇”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书写时要左窄右宽;“即”的第五笔是点 。“横、绳、蝇、驶”书写时


要左窄右宽。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 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
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
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 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
得出 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
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 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
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 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 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
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 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听写词语。
飞蛾 系着 驾驶 研究 苍蝇 证明 科学


2.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师:同学们,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蝙蝠和雷达》。(教师板书:《蝙蝠和雷达》)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
行。
二、理解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飞机的飞行是从篇幅身上得到的启示。
2.自读第3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
个标记。
小组讨论。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敏锐)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
也)
3.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
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
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4.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多媒体出


示最后一句话。 )
5.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
很多试验,接下来, 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自然
段。把表格补充完整。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a.学生分小组学习。
b.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
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 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6.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读。边读边想
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7.学生自读后提问,并列出问题清单。
a.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b.同桌一起自学第七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
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8.同桌自学第七自然段。


a.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第七自然段。
b.老师根据回答画出2、4两句。
c.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己读懂它吗?
d.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教师板书:蝙蝠 嘴 超声波障碍物 耳朵)
e.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f.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生简评)
9.师生分读第七自然段。
10问: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11好,那我们再 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
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齐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
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 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八自然段,同时也
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教师板书:雷达 天线 无线电波 荧光屏
12.集体朗读第八自然段。
13.学问课文,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分组讨论,列出清单。
a.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b.为什么课本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c.“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上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反馈:


生:我 发现这三个问题的提问角度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问题针对课文
内容来提问的。
生:第二个问题是从课文写法上来问的。
生:第三个问题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来的。
四、总结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
这门学科叫仿生学。
【板书设计】
嘴巴 超声波
耳朵 障碍物反射
蝙蝠和雷达 天线 无线电波
荧光屏 障碍物反射
【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课文层次清楚。
1.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我利用电教手段,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 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
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他们的个性,
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 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
2.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遗忘又是孩
子的缺点。让小学生牢固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主动参与


学习,进入自我探 索的角色。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1.学会认“唤、技、获、赖、 潜”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技、
程、超”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了解20世纪科 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和威力,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和
兴趣,能联系生活畅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和设想的未来。
【教学重点】
1.学会认“唤、技、获、赖、潜”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技、
程、超”等13个生。
2.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和威力,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兴
趣,能联系生活畅谈自己读书的 感受和设想的未来。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
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


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 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二、字词训练。
1.出示12个生字。
唤、技、获、赖、潜、亿、索、奥、舶、质、哲、兰
指名认读,有不会的可以查字典和请教同桌。
识字方法:
形近字识字:唤—换 亿—忆
情景识字:呼唤 赖皮 获得 潜水 奥运
2.出示会写字。
唤 纪 技 程 超 亿 索 奥 益 联 质 任 善
归类识字:
左右结构的字:唤 纪 技 程 亿 联 任
上下结构的字:索 奥 益 善
半包围结构:质
重点指导的字:奥,上部中间是“ 米”,不封口。质的最后一笔是一
点,不要写成一捺。超,“走”的最后一笔要舒展,托住“召”。
3.你觉得哪些词语你掌握得比较好,向大家介绍介绍经验,或者给大
家提个醒。
4 .你觉得哪些词语你还没有掌握,读一读,写一写,根据课文或查查
字典想一想它的意思。适时点击课件 ,出示图片,补充解释部分词语


的意思。
5.四人小组认读生字,并给生字扩词。汇报交流。
三、读好课文。
1.通读课文 ,根据课文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采用大声读、速
读、同桌轮读等方式,将课文至少读三遍。做到 琅琅上口,通顺流利。
2.集中练读,感觉哪里难就重点突击。
3.展示读书。学生相互评价,纠正断句、字音,必要时,教师带着
读,引导学生读正确流利。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自读感悟,培养探究之意。
1.自读 自悟。“不动笔墨不读书”,从科学的角度看,动笔的过程使我
们记忆更加清楚。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 方式再读课文,在自己特别
有感受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做上标记。
2.全班交流。感情朗读有感受的内容,并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3.鼓励质疑。针对词句,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能解决的当时解决,不
能解决的引导学生共同做好标记。
预设⑴:第二小节中的设问句,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感悟其作用。
⑵结合查字典、造句和选 词填空,在语境中理解“发现”与“发明”
“改观”与“改变”的异同。
五、指导写字,提升作业之质。
1.认读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学之间相互批改订正。
3.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是个科技发达、呼风唤雨、神 通广大的世
纪,请带着你的理解将课题再读一读。
二、品析词句,感悟科技之奇。
1.回顾上节课学生疑问,指导解决。教师抛出自己疑问:为什么20
世纪的成就,文中可以用“忽如一 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
容?
师:这么多先进的、美好的、神奇的事物都在20 世纪这一百年的时
间里冒出来了。用了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这首诗原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本意是指 清早,看到雪花
纷飞,如同所有的树上都盛开了梨花。怎么可以运用在科学大发展上
呢?
生:“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科学发明特别多。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是说明变化很快。
师:通过古代“农耕社会”与20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进行比较,
有力地说明了20世纪是 一个辉煌的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世
纪。让我们读出变化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
2.你能用朗读表现出你的感受,让老师有所感悟吗?


4.适时完成板书:20世纪 呼风唤雨 实现愿望
三、畅想未来,激起爱科学之愿
1.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怎么谈“科学”?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用
一句话来表述。
2.课前的访谈调查肯定给你很多启示,那么如果你是未来的设计师,
请尽情你能描绘21世纪的蓝图 。
3.根据你们的描绘,和着老师的板书,你能对出一个有关21世纪的
下联吗?
4.分小组讨论整理问题清单,然后给问题分类。
问题一:什么是“程控电话”?
问题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20世纪
的科学成就为什么不可以用这句诗 来形容?
问题三: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
讨论后回答。
生:我发现问题一不会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影响。
生:问题二可愿意帮助我理解课文。
生:问题三可以引发我深入思考。
四、拓展。
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联系
实际,谈谈自己的额看法。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呼风唤雨实现愿望
21世纪改天换地再创奇迹
【教学反思】
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再直接切入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
找出20世纪有哪些科技成就, 并借此进行拓展,让学生说说除此之
外,还有哪些成就,学生即可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回答。教学
这段时,我注重学生的感知,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体会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 的世纪。再由此引导生联想过去的人们是
怎样生活的,进一步学习文章的第3自然段,让学生结合已有的 知识
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
耳”“腾云驾雾”是什 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
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 近一百年
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
的伟大,体会“2 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8* 蝴蝶的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本课4个个生字,认识其中的多音字“雀”,
正确书写6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
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1、同学们,在生活 中,能为我们遮风避雨,让我们感受亲情的温暖
与幸福的地方是哪里呢?对了,就是家,我们每个人都有 家,家是我
们幸福的港湾,那老师想问问大家,除了人类,动物们有家么,那昆
虫呢?今天我们 就随作者一起思考,找一找--蝴蝶的家(板书)学生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br>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工具书或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小组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通过小组合作,帮助弱势学生识字,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合作。
三、检查生字,加深记忆
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开火车读
“避、撼、喧、嚷、盈、玷”
出示新词,学生认读,并理解意思
躲避,震撼,喧嚷、轻盈、玷污“
强调易读错的生字“嚷、玷”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小组内读课文并交流读书感受
2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印象最深的地方。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五.小结:同学们,看大家讨论的热情十分高涨,下节课我们一起随
作者找寻蝴蝶的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一找你都从哪里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
心的急切心情。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学生勾画出体现作者急切心情的句子。
注意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不走过场。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三.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学生自读文章,悟深悟透
1. 找出第一二段描写环境和蝴蝶的句子
出示:“天是那样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吼叫着 ,
震撼着……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喧嚷、吼叫、黑压压、水淋淋、猛
烈)
“他们 的身体是那样的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怎么禁的起这猛
烈地风雨呢.”(轻盈、素洁、柔弱、载不 动)
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呢?(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弱小的生命作对比,
使作者的想法疑问 更为合理)
2.第三四自然段作者用了几个设问句来推想蝴蝶的家在哪里?把他
画出来。
3.第五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感受孩子童真。
四.熟读积累
体会文中的修辞手法
拟人、排比、设问、反问
【课后作业】
1. 摘抄喜欢的好词好句,并把它背下来。
2. 用上本文两种以上修辞手法仿写一段句子。
3.把文章有感情的朗诵给小伙伴听。


【板书设计】
蝴蝶的家
恶劣环境 弱小生命
喧嚷、吼叫、黑压压、水淋淋、 轻盈、素洁、柔弱、载不动
猛烈
对比
突出作者急切的心情
【课后反思】
《蝴蝶的家》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童心,言辞优美的散文,本课主要
是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所以肯定离不开多读,通过借助读加深对词句
的理解,借助读升华情感,借助读体会 难以言说的意境,同时也达到
了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本堂课比较注重边读边想象,将语言化
为画面,让情感在画面形成过程中得到体悟,比如在第二自然段对蝴
蝶的刻画,就让学生充分发挥了想 象,让蝴蝶的形象鲜活起来,更深
刻的体会到作者的怜爱之情。本课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充分引起孩子们< br>的思考,孩子们不能热烈的讨论,蝴蝶的家还有可能是哪些地方,可
能也是由于部分孩子,不善于 观察生活,以后要逐步提高孩子们观察
与探索的能力。
习作 小小“动物园”
【教学目标】
1.学会细心观察,能从人物和动身上找到相关联的地方。
2.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的温馨感。


3.结合生活,尝试用“ 我叫......其实呢,我是.......”和“这是
我......其实呢.......他她是 ......”两个句式,展开联想,抓住
特点介绍自己或班级成员。
4.学会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
【教学重点】
1.学会细心观察,能从人物和动身上找到相关联的地方。
2.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的温馨感。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尝试用“我叫. .....其实呢,我是.......”
和“这是我......其实呢.......他她是... ...”两个句式,展开联
想,抓住特点介绍自己或班级成员。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老师也有喜欢的动物,大家来猜
个谜语就知道了。
1. 海上一只鸟,跟着船儿跑。冲浪去抓鱼,不怕大风暴。(打一动物
名) 海鸥
2. 夜纳凉。带灯笼,闪闪亮。(打一动物名) 萤火虫
同学们都对动物的特点有一定的 了解。如果你把自己的家想象成一个
“动物园”,是不是很有趣。
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围绕 “动物园”来写的。现在就让我们写一写
我们的家人吧。(板书:小小“动物园”)
二、创设情境(家人照片)


理解人物和动物的关系
过渡:看完照片,我们认识了他们的家人。
提问:你最喜欢谁? 你最喜欢他身上的哪个特点?(贴“特点”牌)
这是从哪方面来描写呢?(板书:特点)
1.爸爸与猫(样子 性格)我的爸爸胖胖的,很憨厚,像一只熊。(板
书:样子 性格)
2.姐姐与鱼 (本领)我的姐姐游泳特别好,在水里像一条自由自在
的鱼。(板书:本领)
3.爷爷与大老虎(性格)我的爷爷很威严,就像一只大老虎。
总结:把每一个人都比作一 种动物,这是人物和动物的关系。通过每
个人不同方面的特点,来描写人物。这在我们作文中也是常见的 ,这
叫做“抓住特点”。这把金钥匙,你掌握了吗?
刚才我们是一段段来欣赏,现在我们整合全文,再来仔细品味一
番,你发现每一段有相似的地方吗?
(前面是介绍人,后面是说明人的特点。)
三、习作构思
(一)仿照例子,趣说人物
要求:选择自己或是家人来介绍,说特点,联想动物。
介绍自己
我叫________,是个小_____孩。其实呢......
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绍家人


这是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呢.......
他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自由思考
师:请你们根据游戏要求,大胆联想。
(2)交流分享
师:谁来试试看?(充分说)
(3)评析总结
你们都能够抓住人物和动物的特点,展开联想。
(二)再读例子,理清特点
1.引导阅读,扩编内容
(1)引导看图。(抓住动作、语言、饮食等来写)
(2)口头扩编故事。
(3)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
2.小结
师:恭 喜你们又掌握了一把金钥匙,在写作中要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
并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这样的内容才 会精彩。
师:同时,通过动作、语言描写等表现人物的特点,在我们的写作中
是很常用。 < br>总结:我们知道写人物要抓住特点,通过这些方面的描写,展开叙述。
同时,写作要围绕中心句来 写,这样写出来的习作更加具体生动。(板
书:抓住特点 要围绕中心句 )
四、写作提纲


师生讨论并归纳:
1. 按照观察的顺序来详细写。
2.抓住特点进行合理联想,要细致描写。
3.注意语句要通顺、优美。
五、写初稿
1.下面,请大家按照刚才的习作要求 和提纲,写出家人的特点,并抓
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写具体。比一比,谁写的最精彩,最吸引人。
2.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谁愿意第一个上来,交流分享你的作文。
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
你认为哪里联想最合理?
你最欣赏哪里?
你还想送给她什么建议??
3.分享草稿。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其他同学听。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这节习作课,我们学习了写“人物”这样的文章,我们在
介 绍人物的时候,要抓住特点(性格、样子、饮食等),围绕中心句
展开描写,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 感情真挚。
【课后反思】
1.整堂课的学习氛围很融洽,孩子们都乐此不彼地分享自己的想 法,


我也因此受到感染和鼓舞,让孩子充满惊喜和快乐,它能让孩子产生
幽默和 共鸣,了解每个人和动物做对比,包括性格、脾气和爱好等个
性品质,积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对比方法, 仔细观察,学会通过细节
和事例把人物特点写具体。细细品读绘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固定格
式 :“我叫......其实呢......我是.......”和“这是我......其实
呢... ....他她是......”这两个短句可以让孩子去模仿学习,并用
来介绍自己或身边的人。 2.在说话环节中,我对孩子的引导不够,担心学生说不出我的预设答
案,便没有循循善诱,“三下 两除二”就把答案说出来。此外,我对
哪些作文较典型,适合当堂批改把握不当,没有紧跟本堂课的重点 来
讲。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熟读并背诵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养成提问的习惯。
2.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这 一单元的课文我们学完了,知道了阅读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
问题。我们都有了许多的收获。现在, 看看语文园地这个版块,给我
们准备了哪些知识吧。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二)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动脑筋,积极提出问题。
(1)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2)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a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说一说自己是否有同样的体会,你还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c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d全班交流。
f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勤于提问,做学习的主
人。
2.练一练,学运用。
预设:
我们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对文章中一个词语,一句话 的理解,可以是


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还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概括。
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3.我交流,我积累。
平时你还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我们在读书时,要积极地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才能深入挖掘书中知
识。
(板书设计:阅读的方法)
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驻扎 蛀虫 拄拐
捐款 娟秀 手绢
花苞 冰雹 鲍鱼
(1)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词语。
(2)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每一组字都有相同的部件加上不同的偏旁,都是形声字,读音只是声
调不同。(板书:形声字)
同学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偏旁来区分这些字的意思。
2.练一练,学运用。
读句子,选择正确的字填空。(只填序号)
①驻 ②蛀 ③拄
(1)战士们日夜( )守着祖国的边疆。


(2)( )着拐杖的老爷爷慢慢地向前走着。
(3)这几天弟弟的牙好疼呀,原来是有( )牙了。
①娟 ②捐 ③绢 ④涓
(4)妈妈买了一个新手( )。 2.同学得了重病,我们积极给
他( )钱。
(5)一股( )( )清泉从山上流了下来。 4.老师的板书,字
迹( )秀,我很喜欢。
3.我拓展,我积累。
让学生举一些像这样的词语。
(方 仿 访 纺)
词句段运用
(一)比较下面成语的说法,选一两个说句子。
1. 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
指名读一读。
第一句话是一个排比句,每一句中都有个“没有”。而第二句话中的
这几个词语是并列关系。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好的用法,再抄下来。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
上得到了启示。
是谁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并说一说这是什么句?
设问句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板书:设问句 自问自答)
3.练一练,学运用。
照样子写一写。
(1)夏红学习成绩为什么非常优秀?因为她学习刻苦。
(2)社会有这样大的进步,靠的是什么?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3.我拓展,我积累。
像这样的设问句还有很多。
难道地球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当然不是。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交流平台知道了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识 字以及词句段的运用,希望同学们多积累好词好句。
二、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学习文言文里的语句。
课件出示: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c.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e.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
(1)朗读这写语句,说说你读了以后了解到里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读句 子,我们发现这些句子都和“疑
问”有关,说明提问题在学习、做事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大体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再进行积累。能用到我们的说话和习作中更好。
(3) 说意思
a.谦虚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b.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
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c.不学习自能知道,不问别人自己就懂得了,从古到今做事情,还没
有这样的人。
d. 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
e.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合适的句子填空。
①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③人非生而
知之者,孰能无惑?
(1)( )因此,我们的好多疑问可以通过读书、请教他人、从
生活中去感悟来解决。


(2)凡事要想办好,就得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教。( )
(3)( )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
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3.我拓展,我积累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 们学会了名言警句,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在
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多运用这些名言警句,使我们的文章更 精彩,指
导我们为人处世更加合理规范。
四、课后作业:
搜集名言警句,交流,背诵
课后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 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
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识
字加油站”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举形声字的词语,让他们循序
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3. 在讲授句子“日积月累”时,讲得不够详细,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
接受能力,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 解其中的意思。在今后的教育
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9 古诗三首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第一课时-暮江吟
教学目标: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
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
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古代有一位诗人,他写的诗通俗易懂,每次写完诗后, 他总
要读给隔壁的老是奶听,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改,直到老奶奶听懂
为止,哪位同学知道这 个诗人是谁。(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
邽 (今陕西渭南)人。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 写的《秦中吟》、《新


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
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
《长恨歌》、《琵琶行》,描写 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
格,影响极为广泛。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一首风景诗(板书《暮江< br>吟》。)
2、看到这个诗题,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吟”又是什么意思
呢?
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一种诗体。
3、白居易在傍晚的江边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一起走
进《暮江吟》。
二、读诗,了解诗意。
1、自由朗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在
读的过程中注意字的读音,停顿。
2、检测读。字正腔圆、停顿正确。谁愿意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再抽生读)读完整首诗,你看到了什么?结合学生所描绘的
景象,边板书:残阳铺水中、 江瑟瑟红、露似真珠、月似弓。边讲解
诗句,指导朗读。
三、品诗,体会意境。
1、默读诗文,体会诗意。
(1)齐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你觉得这两句< br>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通过抓关键词“铺”、“瑟瑟”等,引导学生
更深层次的体会古诗的意境 。)
引导: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公愉快,诗人留连
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了 ,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
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2)齐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面对这样的夜景,诗 人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用诗中哪个词可以概
括?(通过抓关键词“可怜”、“似”等,体会诗人对大自然 的赞叹、
喜爱之情!)
引导: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
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作美丽的遐思。
2、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想象诗中描 绘的画
面,比较下与前面你所看到的有什么新发现。“(配音朗读)
四、悟诗,感诗人之所感。
1、再读诗文。
2、假设诗中所描绘的静谧景色出现在 你面前,而你恰巧又心情
很郁闷,你觉得你会去欣赏这幅大自然的天然制作吗?
3、那么诗人 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欣赏这幅天然之作的呢?现
在我们来了解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这首 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
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而这首诗是这年七月白
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在
赴 杭的江行途中所作。)假如你是诗人,得以如愿的离开你自己所不
乐意待的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 < br>6、不错,这首诗在描写那绝妙景色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
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 经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
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7、现在,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课文,体会下诗人轻松越快的心情。
五、板书



第二课时-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
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
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 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
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
认识。)
师:著名的 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
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 首古诗(板书诗
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
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 br>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
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
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 ,
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
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
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 ,学生在
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
通常要使用拆分 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
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 联系整首诗的内
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 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
们学的这首 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 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
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
发 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
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 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
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 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
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
分— —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
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
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
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
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
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 br>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


山的一个—— 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 到的庐山
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
子会不同。现在, 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
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
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 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
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
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
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效果察不同。



第三课时-雪梅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
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
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在冬天,同 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
谢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说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所以
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
人卢梅坡的一首《雪梅》。
二、学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读古诗,讲究
的是抑扬顿 挫,谁能有节奏的读一读。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注释是我

< p>
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反馈。相机指导。 学习古诗,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说说
诗意。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和同桌交 流。
反馈。你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降”,认输“搁”,放下“逊”,逊色、差一点。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 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
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
煞费一番心思了。
三、四句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
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板书:雪白梅香(板书:各有长短)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 br>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
短的语气)
3、雪和 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
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 梅花不畏风霜,吐
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 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
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 有暗香浮动的梅,
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 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
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这首诗的后两句就成了书中十二单元语文天地向我们推荐的经典名句。让我们来记住它吧!背诗。
三、拓展


这首诗的作者卢梅坡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
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 一起来看看。(课件)
四、作业:
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雪梅
白香
各有长短取长补短


10 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
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课文,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引 导学生解决问题也就是导思释疑的方法贯穿全文,让学生去领
悟,感受文本,这样既从感性上认识到语言 的形象性,使学生体会到
作者对爬山虎的细心观察。同时插入一些背诵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
积 累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3、4两段。
2、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知道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细心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3、4两段。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知道它是怎样一步一步
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今天就来猜猜老师出示的谜语吧: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过渡:丝瓜和葡萄向上爬都是靠的什么?搭架子
前几天老师让你去观察的爬山虎,你发现爬山虎向上爬靠得是搭
架子吗?不是,靠的是脚。
二、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脚写得大一点
看了老师所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啊?
预设: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板书学生回答
三、研读第三段:
1、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
的。(3、4、5)
这三段中的哪一段能回答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2、找一名同学来读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 学考虑咱们刚才提出
的问题: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板书:位置:叶柄反面
形状:枝状像蜗牛的触角,还像什么?
颜色:嫩红
作者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样子写 得那么具体,是因为作者------
“注意观察了”。我们一起来细细
地读读这一段,自己背一背,体会作者的细心。三分钟后抽查。
四、研读第四段
作者还注意了什么?
1、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
动作:
触、变、巴、拉、贴、爬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学生利用这些动词来说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总结:是啊,爬山虎就是这样今天一脚,明天一脚。这个月一脚,
那个月一脚,历经两三个月, 甚至半年,在你不经意间爬到房顶上去
了,你要不花点时间,还真不知道它是怎么爬的。所以除了认真看 之


外,还要坚持观察。
五、研读第五段
作者还注意到什么了?
触着墙的------枯萎
没触着墙的------- 变成灰色“如果不仔细耐心地去看,就不可
能发现……就不可能发现……所以着个注意多么重要啊!”
今年,作者注意了爬山虎的脚,过去没注意,那他过去注意了什
么?
爬山虎的叶子。
六、小结:下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看一下爬山虎那美丽的叶子。
课下争取背过第五段。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
1、什么样的?位置:叶柄反面

2、怎样往上爬的?形状:六七根细丝
颜色:嫩红


11 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自读自悟,自主合作,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蟋蟀是怎样建筑住宅的,体会蟋蟀吃
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学习作者抓住事物
特点进行写作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读议教学法,自读、讨论相结合
教学准备:蟋蟀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一 起欣赏了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
中爬山虎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 大昆虫学家
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
写课题《蟋蟀的 住宅》。“熟悉”的“悉”字加“虫”字旁,就是“蟋”;
“率领”的“率”字加“虫”字旁,就是“蟀 ”。“宅”字是宝盖头,


下面不是“毛”字。写完后,同学们读一读!
什么是 住宅?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
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 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
也把它叫住宅呢?(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把蟋蟀住所称作住宅,可
见作者 非常喜欢蟋蟀。)
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让作者如此喜
欢它呢?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蟋蟀的住址,一起走进多彩的昆虫
的世界。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为 了使学生集中精力进入学习状况,教
师由书写标题直接导入。学生从题目中发现,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
是带着一种喜爱的感情来写蟋蟀的家的。这样他们从心理上对学习产
生探究性倾向,思维的火 把熊熊燃烧起来,并进一步产生了对高层次
学习的需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通读课文。要求:选择自己习惯的方式自由阅读课
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遇到难读的 词句多读几遍,并思考文章从
哪几方面来介绍住宅。
2、检查字词认读及朗读情况。
(1)出示课文生字语,先同桌互读、互纠,然后全班交流,掌
握音、形、义:
隐蔽隐藏搜索选择住址洞穴柔弱倾斜
平坦扒土宽敞随遇而安毫不可惜
(2)师生相互强调易错字:蔽、毫、倾,并适当写一写,加深
记忆。
(3)指名朗 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合


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特点、建 造)
理清文章脉络:哪些自然段写蟋蟀住宅的特点?(2-6)哪些自
然段写蟋蟀修筑住宅? (7-9)
三、潜心品读,感受伟大
(一)感知特点,初识伟大
1、默读2-6自然段,画出写住宅特点的句子,再用几个词语概
括写在旁边。
2、汇报交流
交流一:外部特点
课件出示:▲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 着一条倾斜的
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
最多不过九寸 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1)仔细琢磨,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向阳隐蔽干燥)这些特点好在哪里?
①抓住“骤雨”生发:
知道什么是骤雨吗?又大又急的雨,这里竟然立刻就干了,怎么
会这样呢?
②抓住“九寸深,一指宽”生发:
两个简单的数字,让我们明白了什么?(一下子就这样的隧 道对
身长只有2、3厘米的小蟋蟀来说,真够宽敞舒适的了!)朗读句子。
(2)想象引读
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别的昆虫因为没有房子而飕飕发抖,你伏在
洞门口,抚弄着触角,舒服地晒 着太阳——
炎热的夏天来到了,其它昆虫找来找去找不到阴凉的地方,热得
直喘气,你呢,躺 在自己挖掘的隧道里,那里面就像安装了空调一样


凉爽——
课件出示:▲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1)这个句子写法很特别?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2)想象引读
在明媚的月光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蟋蟀弹琴歌唱时,会唱些
什么呢?
交流二:品读“随遇而安”:
过渡:这样一处遮风避雨的好去处,怎么被蟋蟀给找着了呢?联
系上下文看看。
(1)谁能说说“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别的昆虫怎样随
遇而安?
指名朗读: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
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
(2)这临时的隐蔽所可能是一些什么样的地方?
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 满足了,不管这个洞
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
(3)我们又从哪里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呢?
教师小结:咱们将前后文联系起来学,把蟋蟀 和其他昆虫这么一
比较,就觉着这小家伙和咱们人一样,很有头脑嘛,它给房子选的地
段、环境 还真不错!难怪法布尔称这里是住宅!
交流三:内部特点
(1)你感受到内部什么特点?板书:光滑简朴干燥卫生
(2)你觉得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喜爱佩服”等)
(二)解读修建,再识伟大 过渡:同学们,蟋蟀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它靠的是什么?(足


与钳子)在你的想 象当中,你觉得这种工具是怎么样的,书本上是怎
样描述的呢?(柔弱简单)如此简单柔弱的工具,蟋蟀 是怎样建造出
如此浩大的工程的呢?
1、自读7-9,划出建筑时相关动作的句子,加深理解。
2、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 :“它用前足扒土,还有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
有力的后足止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 推到后面,倾斜地
铺开”。
(1)蟋蟀在建筑时的先后动作是怎么样的呢?
(2)同桌间互读,边读边思考,你觉得难度最大的是哪个动作,
为什么?并相机进行朗读。
(3)课件出示填空:
“它用前足___土,还有钳子____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
后足止___-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_____到后面,倾斜地
______开” 。
课件出示:结合“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
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 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1)这句话哪个词跳入你眼帘?
(2)自由谈体会并朗读。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读到这里,你还认为蟋蟀的住宅仅仅是一个小洞而已吗?(从
住宅特点,从劳动工具等方面来谈)
2、总结:蟋蟀,这个不起眼的小精灵,仅仅靠它简单的 足,完
成了扒土、搬土、踏地、推土以及修整、加深加阔等一系列繁重的工
序,修建了这样精致 舒适的住宅。对于这么柔弱的小生命来说,这的

秋天的诗-山东高考基本能力


转学证明-中澳学院


什么态度-折扣村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初二周记600字


红袖添香散文-悦铃


小班教育随笔-2011上海中考数学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策划方案格式


陕西财经技术学院-食品安全知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