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使用的困惑与意见
关于代沟的英语作文-地理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使用的困惑与意见
云霄县下河中心小学
高淑琴
教了四年的数学,却接触了两套不同的数学教材,使用新教
材还不到两个学
年,通过近两年新教材的实践及对老教材的回
顾,感触颇多。老教材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教师能容易正确
地把
握教学目标,但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践应用融汇
贯通,好像是为学算理而学
数学,给人留下“学数学没多大用处”
的错觉。新教材不管是例题的讲解还是习题的应用,大都配有彩<
br>图,图文结合,不但丰富有趣而且富有时代气息,密切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它还倡导多样化的学习
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较好的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不同的数学”的
大
众化教育思想,新教材的编排理念时刻要求教师们准备新的教
材观,采用新的教学观。对我们这样一线教
师们是个挑战,它需
要我们在长期的摸索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积累新的教学经验。
在两年的
新教材摸索中,常常会对自己的教学产生质疑,由此我
想谈谈心中的困惑和自己的一些建议:
1.教学设备的欠缺,使教材情境图无法完美地发挥它的效
能。
每一小节知识的出现
,教材都提供了图文并茂的生活情境
图,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在倍感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同时,增长了许多课外知识,如新六(上)P
43
页《比的意义》,教
材从“神州五
号”这个国家重大的事件中引出国旗的长与宽的同
量关系的比,以及路程与速度不同量关系的比,从而认
识了比的
意义,它与除法这间的关系,结合国情,很有教育意义。又如“合
理存款”情境图也生
动形象。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差异性,有的学
生不能很好地将各种情境图所说的内容加以系统地认知,而且
教
师也很难掌控学生观察情景图的注意力。如果能将这些情境图用
多媒体将之展示出来,加以引
导和系统的叙述,不但能集中学生
的注意力,也能使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先进的教学设
备,才能使情境图的效能得到淋漓地发挥,而这对于农村小学来
说还是个渴望。
2.例题中的题型少,解决问题里的例题大都以一两步简单题
1
型出现,与习题有很大的跳跃。
新教材的例题题型比较单一,即使是高年级的解决问题中的
例题题型也以“一两步”的解答题型出现。
比如六(上)不管是
分数乘法还是分数除法解决问题,都是以一步例题出现,也没出
现连乘连除
或乘除混合的题型。学生在学例题时大都能正确地掌
握,但当真正落实到习题时,却时常出现差错,原因
是练习题中
特别是配套练习中往往超出例题范围,经常出现分数混合多步应
用题。因此,我们能
仅限于一两步的简单题型的教学吗,分数乘
除法的比较能不教吗,能不引导学生对此类应用问题的比较吗
?
我认为都不能不教,只有引导好两者的比较,才能更好地认识它
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更
快理清思路,掌握技巧。所以在教
许多例题的同时,老师往往也要将练习中的某些题型当作例题来
讲解,或适当地补充一些例题,但每学期的课时安排又是一定的,
这样做不但给老师增加了劳动强度,
也给学生增添了学习负担。
3.新教材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但好多都是“蜻蜓点水”般
地带
过,很难让此类知识在学生的学习中“生根发芽”。
新教材每一年段都增加了许多教学内容,比如六(
上)增加
了位置、扇形统计图、折扣、数学广角、确定起跑线、合理存款
等新知识;六(下)增
加了负数、统计、数学广角及一些综合知
识。但这些内容特别是实践综合部分的知识篇幅很小,例题极少
,
往往用几个问题带过,而课后很少出现对此类内容加以巩固的练
习。由于没有得到巩固和更深
一步分析,最多只是培养了几个优
生,对中下层学生都是极为不利的。
4.某些内容层次编排不够合理。
也许是习惯于老人教的教材使用,对新人教的某些内
容编排
有些困惑。例如,六(下)比例部分,新教材的比例解决问题教
学不是直接衔接于正反比
例意义的教学之后,而是在两者之间插
入“比例尺”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两个大块的内容,使正反<
br>比例的意义不能得到进一步地分析和及时地巩固。当教完两大块
内容再教解比例应用题时,部分学
生已经将正反比例意义忘却,
教师也不得不重新对意义进行复习,所以我想能否把中间的两块
内
容放在正反比例意义之前或正反比例解决问题之后呢?不知
在坐的各位是否遇到此类的困惑,又是如何处
理这部分教学的?
5.新教材没有系统的概念叙述和总结,没有对习题的解答作
出统一的规范。
新教材中的例题大都以提问式的方式进入教学,而最后又没
2
有用总结性的语言进行归纳,这无疑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
能力
和语言概括能力,对于优生来说很有促进作用,但我们教学
毕竟是面向能力不同的全体学生,大多中下等
学生的语言概括不
通顺,甚至某些差生根本没这个能力。教师为了全体学生的共同
发展,又不得
有将某些概念、法则抄给学生,让学生能根据这些
总结解开疑难。这也是套用了老教材的教法,有点“穿
新鞋,走
老路”的感觉。新教材的部分题型比较开放,对解答过程也没有
做统一的要求。譬如:
如何利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
断两组比是否成比例?教材没出现这类题型的解答过程,不同老
师有不同的解答过程。在教辅材料跟新教材不够配套的情况下,
不同的教师对解答要求存在争议
,不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6.某部分教学内容的时间编排跨度大。
比如分数部分,在三年
级时已初步认识且涉及的内容很少。
四年级、五年级上册完全没有出现这部分内容。直至五年级下册才又出现分数内容。本来三年级所学的分数认识就比较浅显,习
题也不多,经过一年半的时间冲刷,
其实大部分学生出现夹生、
或完全遗忘现象,待到重新出现时,又得从零开始,重新认识。
不知
这样安排是何意义。
7.对新教材某些教法的实施中产生了疑义。
对于方程的教学,老教材
是利用逆运算的关系来求解的,只
要让学生熟记逆运算之间的关系,就是学习差的同学也能解答,
但显得枯燥,也不利于学生弄懂解方程的真正原理。而新教材则
以等式的基本性质,选用天平平衡原理
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
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并迅速地掌握了这个原理。而且这种教学
思路与
第三学段方程教学的解题思路保持一致,避免了初中老师
重新教转变教法的麻烦。可是由于五年级学生还
未学到负数,虽
然会解答简单的方程,但对于未知数出现在运算符号后面的方程
时,解答时不是
显得烦琐就是容易出错。例如:36-2X =14
正确的解法:
36-2X =14
36-2X+2X=14+2X 解:
36=14+2X
14+2X-14=36-14
2X =22
2X÷2=22÷2
X=11
错误解法: (1)
(2)
36-2X =14
36-2X =14
解
: 2X=14-36 解:36-2X+36=14+36
2X=50
2X÷2=50÷2
X=25
2X=?
(学生困惑:不能解
答)
3
如果此类题型利用运算之间的关系来解答很简便,再如果了解负<
br>数的运算,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初中生很少出现此类错误是因
为他们早已掌握了负数运算方法。
有些老师也许会建议不要出现
这种类型的方程,但是每每利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此类型的方程
往
往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新六(上)数学广角的《鸡兔同笼问题》,
若用列方程解答,思路明了易懂。而列
出的方程都比较复杂,如
若学生只限于会解答简单的方程,那么此时用方程解决问题也失
去了解
答的意义。针对这些问题,我是在学生掌握等式性质解方
程的方法后,再稍微介绍逆运算解方程的方法,
然后将两种方法
贯通起来,不知行否?所以我想说能否先认识负数之后再安排方
程内容,或者给
学生铺垫一些用逆运算关系解方程的方法呢?
8.新教材的数学科像是一门包揽了许多知识的综合科,它要
求老师们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
以前的数学科老师只要能向学生讲清算理,可能就可以胜任
数学教学,而新教材要求数学老师不
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
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比如五(上)“统计与可能性”不仅要懂
得等
可能性的推理,还要将之用规范的语言叙述,培养学生表达
能力。又如“编码”部分,既要让学生明白编
码的意义,如何编
码,每个号码、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这就要求老师们先了解各
个行业的编码
由来,如车牌号、邮编、身份证号的意义等等。其
实教这些知识时,每个老师都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上网搜
寻答案,
而网上答案也常常存在分歧。对于这种综合科的知识能不能向老
师提供一些教学参考呢
?
9.答案的多样化,也让老师对某些题型的量分产生困惑。
我们总是鼓励学生寻
求多样的解题方法,但不管怎么做答案
总是一样的。而新教材的答案常常有争议,原因是知识超出了学<
br>生和教师的认识范围,学生各说各有理,老师的判断方向也产生
迷惘。比如五(下)的众数部分p
124
练习十四的第2题,题目是
这样的:一个射击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
比赛,在选
拔比赛中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问: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认为甲去的理由是:甲发挥比较稳定,每发都在9
环以上,
而乙虽然满分多,但有2个打在9环以下,不稳定,万一在赛场
上又紧张,成绩会更糟
糕的,所以派甲去比较稳妥)
4
(认为乙去的理
由是甲虽然比较稳定,但乙的高分率多,打出
了6个9.5环以上的好成绩,而且两人的平均成绩一样,
所以派
乙去得冠军的可能性更大)
这两种答案都很有理由,产生这样截然不同的答案是因为老
师和学生们都不知道射击比赛的规则到底是以几发定成绩,到底
他们是非冠军不夺,还是只想保
证拿到好的名次而已。本来孩子
们能表达得这样也实属不易,而且这样分析也是仅几个同学能做
到而已。面对两种不同的表达如何量分,对于表达不够完整但意
思又清楚的答案,又如何给分呢?老师的
量分尺寸产生了一时的
迷惘。
10.新教材培养了优生,也拉大了学生间的学习差距。 新教材不管是例题还是习题常以“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还有其它方法吗”等等问题形式出现
,目的是为学生提供积极
思考、主动探索知识的机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
经历知
识的构建过程,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知识面。让
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合作探讨等数学活
动。在这些活动
中优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常常夺得发言权、也养成了爱钻研爱表
达的习惯,学习
能力不断提高,而中下等生大多处于倾听的地位,
久而久之易养成应付了事的坏习惯,最后总是被动地接
受一些现
成的结论。还有例题与习题(特别是考试题型)存在相当大的跳
跃性,学生在练习中不
会做或考试中得不到高分,受到数次地打
击后,失去学习兴趣。因此越是高年级,学习不好的学生越发失
去学习兴趣,越学越差。班级出现两头尖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了。
也许是先入为主的缘故,总觉
得老教材教起来得心就手。但
我想每一种新事物的出现,新理论的产生总会受到质疑,并在无
数
的质疑和解疑中确立起来的。新教材的出现肯定也有自身的编
排理由,可能是它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还
没完全吃透教材,因
此我们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解开新教材中遇到的
困惑,让新
教材得到准确地实施。以上这些困惑和建议,仅代表
我们几个教师的看法和困惑,希望在这次交流中能听
到更多的声
音,受到同行们更多地指导。
(荐稿人:云霄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素茹)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