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说课稿完整版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图书馆-jszk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1 .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2 匆匆
3
桃花心木
4* 顶碗少年
5* 手指
第二单元
6 北京的春节
7* 藏戏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9* 和田的维吾尔
第三单元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11* 灯光
12 为人民服务
13*
一夜的工作
第四单元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15 凡卡
16*
鲁滨孙漂流记
17* 汤姆?索亚历险记
第五单元
18 跨越百年的美丽
19* 千年梦圆在今朝
2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1* 我最好的老师
第六单元
成长足迹
依依惜别
古诗词背诵
第一单元
1 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学弈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第二十五课《学弈》。
2.教材简析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
必须专心致志
,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
学习态度不同
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
差异。文言文
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虽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朗读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却有着千丝万
缕、不可分割
的内在联系。从小学开始,在学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点
文言文,初步
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很有
好处。选编本
文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
苦学习的优良
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感悟
了学习方法,
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教学要求: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
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
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
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
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
下文读
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
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
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
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
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
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
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
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CAI
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
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顺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
1
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
程、全面地参与
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
,学生非常好奇,
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
兴奋点是组织教学
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利用旧知迁移,游戏激活兴趣。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也是成语“专心致
志”的来源,利用此处切入点,将学生
成语积累作为旧知迁移到古代文言文成语故事这一新知上,利用成
语游戏开课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
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
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
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
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3.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
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
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
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
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
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4.创设情境,发挥想象,鼓励创新。
学生在
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读通、读懂了课文,接下来是明理的环节,我创设了一个问题
情境“学弈
经验总结会”,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
向高潮。
而接下来的孟子讲学这一情境的创设也改变了以往朗读评评点点的传统模式,将学生直接引入学
习、朗读
的氛围中,达到身临其境,忘我境界。
5.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
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
初中文言文
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
时也让学生
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
读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读,这与本课教学
重点不谋而合,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该方法
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
――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
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
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
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
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
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
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
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
了“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
2
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
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
―精读――――美读――――
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
释疑――――解析――――入
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
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
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
五、说教学过程
1.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游戏激趣
法和旧知迁移法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
兴奋点,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将
旧知成语与新知文言文成语故事相结合,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2.读通,整体感悟文章大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的
范读,从而领悟文言文的特点,进
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3.读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
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
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合作成果
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以简驱繁,突破难点,大大提
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
式课堂。
4.吟诵,创设情境,体情悟道,熟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
法,共创设了“学弈经验总结会”“孟子讲学”两个情境,前者的创设主
要意图在明理,其中创造性问题
――――在经验总结会上师徒三人会说些什么,你们作为嘉宾能联系实际
说说吗?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体情悟道自然不刻意。后者的创设为学生的诵读提供了空间,将学生带
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
,改变了传统的评读僵局,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
5.拓展,课内外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
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
推荐文言文成语故事以及搜索文言文的网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
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成语
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观。
六、说板书
25 学弈
专心致志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两小儿辩日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
是人教社九年制义务教育十一册里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
两个孩子凭着自
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
不下,就连孔子
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
的品质,也说明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的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我教授本课时训练重点确定为: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疑难字词,能根椐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
实事
求是的学习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熟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2.搜索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言论)。
3.思考课后练习题。
三、说教法 <
br>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
br>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
br>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习为教学主线,去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
习氛围,以接受变
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出学生学习古文的
困难,引导学生主
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五、说过程
(一)引导释题,导入新课
为
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说“辩”字导入课
题
,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
时
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以
4
此交待了学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指导学法
由于学生初学古文,所以困惑重重,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
好懂,明确了学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总结
读法。学生自由练读,并由此解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
铁牵出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次强调出学习古文
的目的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依照学法逐步解文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进
一步质疑: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概述的过程中,
交流孔子这一人物,为后面
学习文章,揭示人文内涵,做好铺垫,并且在学生概述故事内容的同时,又紧
接着质疑:孔子在什么情况
下遇见两小儿的?无形中对文章第一节内容就在老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
完成了学习。并在此强调“
斗”的含义,过渡到第二节的学习,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观点,通过分析“也”
字,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
由此以“辩”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习,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三
四节的学习,通过抓重点字
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
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以
理解促读,读出味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
把握住了文本的内容,体现
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子“不能决”,让学生体
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
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无止境的
道理,学习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并
将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以教师提供资料
,学生课后解决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五)总结拓展,延伸课外
初次学古文
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
古文与现
代文不同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
生讨论学
法,到教师最后总结学法,无时不体现,我们学的主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也正体现老
师的教是
为了不教这一理念,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故事,排课本剧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整
堂课最终
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读,以读明理的办法,一步步扎扎实实学好古文。
六、说板书
从字数上看
板书有些繁琐,但我认为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
我从题眼“
辩”字为主线到两小儿辩论的观点,理由最后结果,让学生观其则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内容。
总之,
初次尝试文言文的教学,我的这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据课堂反馈定论),但是,我
最终能
较好地体现了我此次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学生要学的有收获,而我教的要扎实,也希望各
5
位老师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2 匆匆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匆匆》。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我们六年级课文第十六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
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
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
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对时光的流逝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
杂心情。文章先提出问题: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
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
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描
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
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
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
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
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
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
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
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文中还多处运用比喻,使时间变得可以感
觉,形象而又真实。在行
文中流露出时光的可贵。同时,时间是组成生命的重要材料,也在进而渗透出生
命的可贵,珍惜时间,就
是珍爱生命。
1、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
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技能目标:能在读通读懂课文
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
法,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从而明白珍惜时间,进而珍爱生命。
2、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是本
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
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课前准备:
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
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本文文辞优
美、情感浓郁,由于六年级的学生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
6
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用
有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边读边想,读想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围
绕文中的重点句子,发挥想象力,联系实际,理解句子的内涵,通过口语练习和放些练习的尝试,提高学
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
学生会学。基于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
基本的自主学习方法,所以本节课将继续渗透三种学习方法:
一、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
悟(感受)的学法。二、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
表达。在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
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即仿
写),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三、
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也是我们本
单元的训练重点。告诉他们,阅读的时候,可以联
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开去,可以从课文的内
容联想到更多的人和事。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
节:
(一)、温情导入,引出“匆匆”
老师用充满温情的语言导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
的时候。”但是我们的小学生活过去了还能再回来吗?那么
。是谁带走了我们的往日?是谁让我们就要和
小学生活说再见?(时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6课
《匆匆》,齐读课题,然后揭示课题。这样很自
然地引出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散文。
(三)、初读美文,感知“匆匆”
分别请几名同学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力求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学生读的时候教师适时
正音,提醒他们注意节奏,注意“饭碗、伶伶俐俐、徘徊、
赤裸裸、头涔涔、泪潸潸”等词语的读音。
(四)、精读美文,品悟“匆匆”
课标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
的思维和情感
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老师指导学
生自主朗读,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
陶。
教师这样引导和鼓励孩子: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有感情的读课文,每一个人对本文都有了一个新的了解
和认识。那文中那些句子或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使你为之感动呢呢?然后,学生各抒己见,这里
可以打乱段落的顺序,尊重学生的意见,给学生充分的发表意见的机会,但是教师要积极引导,可适当表
7
扬,也可随机引导,教师课堂准确调控,为本节课的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要抓住以下重点段落进行品读,当学生提到这几个段落的时候,相机引导。
我这里就按顺序去说,所说到的也就是在师生互动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得出的。
1、第一自然段,你的眼前看见了哪些画面?
教师引导:„„是啊,月缺月圆,花开花谢都是自然现象
,是时间飞逝的痕迹,那么你想想看作者的心里
在想些什么?他的心情现在是怎样的?那么我们说说我们
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心
情?作者用心写的这篇散文,我们应该也用心灵去诵读。
2、第二自然段。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匆匆而过,作者面对自己无意间溜走的“八千多个日子
”心
里有什么感受呢?他会说些什么?学生想像发言,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惋惜
之情的重点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为何“头涔涔”?
为何“泪潸潸
”?重点指导作者对“我的手渐渐空虚”的朗读。
3、精读第三自然段:我的日子到底是怎样匆匆而逝的呢?老师和同学接力读。
在我们的生活中,日子
是在怎样的不经意间消逝的?学生自由说,从切身体会到时光匆匆永不停息。抓住
“跨、飞、溜”等动词
读,读完后想想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
写法写几句话。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在这里我们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4、深入作者入内心深处读第四自
然段:面对如此匆匆而逝而又了无痕迹的日子作者觉醒了么?他心
里在想些什么呢?从哪儿看出来的?引
导学生读给大家听。把觉醒读出来。指导朗读感受作者内心的自责,
以及内心的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
在学生自由说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日子除了“如轻烟”、“如薄
雾”还像什么?你能说出更美的句
子吗?在这里以读促写,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进一步结合文中重点句子,边读边品,联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五)、统观全文,读一读学生喜欢的优美句子。
(六)、树立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碰撞。
在这里,学生们通过品读和想象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能够深深感受到作者对时间的匆匆流逝的无奈,可
以乘胜追击,抛出问题: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的分析和品读,你感到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会说出“难过、后悔、无奈、、、、、、”等一系列词语。那么你猜一猜本文作者朱自清是一个怎样
的人呢?
学生会众说纷纭,然后多媒体出示朱自清先生的简介和一生成就简要。进而使学生明确,正是因
为珍惜了
时间,朱自清先生才有了这么多的成就,正是因为珍惜了时间,朱自清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同
时,引导
学生了解到,朱自清先生一生成就仍在叹息时光的虚度,那么作为小学生,我们在珍惜时间的问
题上又该
8
怎样去做呢?
在充分理解了作者的心情后进行仿写:
作者认为自己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
蒸融了,你的呢?请你写一写。写后再
次插入作者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正是因为作者对人生的思索,为
自己的徘徊而不甘、而不平,才造就他
的有所为、有所痕迹,作者不是白白走了。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你
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
你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
思考后自然引出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
—
(七)、课外延伸,升华“匆匆”
我们学了这篇散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对以后的
日子有新的认识和打算吗?能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吗?再次回到第一段,深化主题: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
,好好把握,让人生过得充实、有意义!
最后,引导学生交流刚才的随笔,老师也出示一篇自己的随笔
,配乐《秋日私语》,指生读:“时间是无情
的雨,时间是无声的风,时间无处不在,时间在何处遁形?
浪费了时间,时间也会将他抛弃最远,珍惜了
时间,才会珍爱生命,才会赢得成功。”
教师随
配乐说道:“朱自清先生,反思时间反思生命,是因为他深深的懂得了”学生随教师手势齐读:“珍
惜了
时间,才会珍爱生命,才会赢得成功。”“朱自清先生一生硕果累累,给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更是因为他深深的懂得了——”学生继续齐读:“珍惜了时间,才会珍爱生命,才会赢得成功。”
全课结束。
五、说板书设计。
16、匆匆
(朱自清)
花有重开日逝去如飞
人无再少年珍惜时间
(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能从时间的名言、到课文中作者的感悟、再到自己的感受,一目了然。)
文章内容无具体事件,板书很难找到立脚点。为充分调动师生两个积极性,打破板书是“教师责任田”的
专制行为,促进师生活动的默契及其合作精神的培养,我采用了合作型板书。时间如流水,我用水滴包裹
着“匆匆”二字,滴入时间的河水里,一艘艘载满时间的小船,一去不复返地流向远方。如诗如画的教师
板书让学生进入了情境,引起了学生心灵的共振,紧接着让学生板书珍惜时间的名言“时间就是生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学生通过学课文,写名言,悟道理,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3 桃花心木
9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第三课《桃花心木》
一、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
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
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
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
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
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
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
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二、学情分析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
生在《白杨》、《落花生》等文章的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并不陌生。但是作者在文
中是怎样借物喻人,
又是如何把“树”和“人”联系起来的,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
的难度。只有把学生
身边的事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本篇课文,抓住“种
树——育树——悟道”这一脉络,让学生感知事实、感悟道理、发表见解。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按照新课程
标准精神,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学习目标及教
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种树人的用心,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3.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抓住重点句段体会种树人的用心。
教学难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语文课
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
知欲,充
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的认识,本
节课我主
要采取的是“启迪发现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克服学习难点,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推进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启情导入:
1、开课伊始,我这样导入新课:
同学们,猜猜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出示桃花心木种子模型)这个模
样怪怪的东西,是树的种子。它长
着一个长长的翅膀,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是最令人期待的了,种子会像
10
竹蜻蜓一样随风飞舞、旋转飘落,心也随着轻盈起来。所以我们又把它叫做“会飞的种子”。同学们,知
道它是什么树的种子吗?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桃花心木。
2、交流资料
通过课前预习,谁
来说说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过程中,当说到桃花心木的样子的时候教师
随即板画。 3、教师小结:是啊,这种树的木材由于有着淡红色桃花般的色泽,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桃花心木。让我们齐读课题。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
主探究的关键。这样的设计是
从桃花心木奇特而有趣的种子入手,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
后通过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
受桃花心木的高大美丽,既而对它的成长充满好奇,层层深入,步步激趣,
营造探究氛围。
二、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指名接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桃花心
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随后在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理
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重点认知:
1、教师小结上一环节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
文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么高大优美
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
读课文1—11自然段,你从中有什么发现?结合学
生汇报的内容(教师板书:天数不定、水量不定、时
间不定、苗数不定)
之后我接着设疑:发现了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小作者产生了种种的疑问,那种
树人这样浇水到底有没
有道理呢?继续读书,边读边想边画,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学生
读书后引导学生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
坏处
?)以及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来说,
经
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了深入的了解体会了种树人的用心。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的领悟了文章蕴含的道理,我设计了两个内容:
1、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说写什么?(引导学生从
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
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
散步的人们说„„)
2、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
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师生进入角色,
教师引读------种树人,面
对你奇怪的行为我满腹疑惑,你笑了,对我说:(指名读)------你又语重心
长地对我说:(另指
一生读)------全班齐读种树人的话。
“不确定”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抓住这个
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
11
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
十四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
育人呢。(课件出示1
4自然段相关内容)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
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
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学生读后设疑:文中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哪些“不
确定”?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
小结:是啊,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这就是我们生
活的“不确定”。那么在我们
的生活中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呢?
(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中
的不确定就是做到独立自主,克服依赖性,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
本领。)
四、反顾整体: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全文,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
有规律我感到奇怪,接着自
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
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板书:借物喻人)
五、拓展延伸:
其实,《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所讲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
在这种风风雨雨、坎坷磨难
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内外著名的大作家。他的散
文文笔流畅清新,在平易中
有着感人的力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部分他写的书和相关网站,希望同学们课
余时间阅读欣赏:
课件出示:
林清玄:《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
《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同学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的一生总要经历
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能独立自主、经受住
考验,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件出
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希望
我们都能够做一个经受得起考验、独立自主、具有自我生
存能力的人!
4*、顶碗少年说课稿
【说教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文章
。这组课文的主题是感悟生活。顶碗少年是一篇写
人的文章,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文
章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作者对
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适于学生学习
写人文章的方法,并作语言的积累。文章语句优美,
适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3.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目标2为本课教学的重点,目标3为教学难点。
说教学程序
本课拟一课时教完,全文教学分以下三个环节。
一、初读感知,疏理文脉——自读交流文章内容
1、首先让学生默读文章,按照少年表演成功与否用概括的语言完成下面表格。
次数
1
顶碗少年表现
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
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
2 碗又掉下来了,
少年呆呆地站着,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
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
了
。
3 终于把碗稳住了,表演成功了。 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2、根据表格交流: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疏理文脉。然后问学生从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坚持就
是胜利,下面描写和侧面
描写相结合。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因为新
课标中提出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角色体验,再现场景——体会表演的惊心动魄
(一)前两次表演,
这两次的描
写虽然扣人心弦,人物的表情及动作作者描写的淋漓尽致,因为是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
自读能力,
所以这一部分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师生合作朗读,老师读观众的语句,学生读有关顶碗少年
的语句。
(二)惊心动魄的第三次表演
因为第三次表演作者花的笔墨最少,是文本的空白,最有想象的
空间,所以少年和观众的内心就值得我们
去推敲。
1、指名一位学生读5-7自然段,其他学
生边听边找了最能表现这场表演特点的词——惊心动魄。读这真
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2、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抓住“晃动”一词,想象少年的心理。
3、问:当碗又剧烈地晃动时,少年心里会怎么想?
是啊,碗不能再摔啦,这一次我一定要冷静下来!
我要努力保持平衡!
我一定要把碗稳住了。
13
观众反应
惊呆了
节目吧!”好多人也附和着喊起来。
..
我要吸取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教训。
于是他——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此时第一次回扣这句话朗读——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4、对于观众来说这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你又从哪看出?
“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一些女观众台,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
1)为什么捂住眼睛
?怕看啊!担心碗又再一次掉下来!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连续失败三次是多么残酷
的事情啊!
2)观众看到碗又在剧烈地晃动时,他们又会怎么想?
3)此时再一次引导学生回扣这句话朗读——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少年成功了,全场
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掌声是为少年贺彩的。那么是为少年的什么精神喝彩?——
不怕失败,敢于坚
持,失败了从头再来!
师:是啊!与其说他的表演成功了,不如说是与他自己的拼搏成功了!让我们也
为少年喝彩!此时教室里
也一定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5、老师引读:文中最后一段。每每想
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此时引导学生理解使的微微激动的
是什么?
少年:坚持、失败后勇敢地站起来。
老者:宽容与关爱
说到老者的宽容与关爱时,老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读读描写老者的有关语句。
此时教师小结:是啊,失败乃成功之母,当我们面对挫折时应具有信心和勇气!
三、联系实际,感悟哲理
1、你在生活中有无这样的经历?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会怎样去面对类似的事情?
5* 手指
一、说教材
我说的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的《手指》。这篇课文通过写五个手指的
不同特点,告诉我
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
楚,共有6个自然
段,第一个自然段是总写手指的特点,2——5自然段是分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最
后一个自然段又总写,
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语言朴实又富有风趣,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手指的不
同特点写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用一个
课时完成教学。
二、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
亲切,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猜一猜谜语:“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非常简单又非常
有趣的谜语,‘两棵小
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这是什么?”学生猜后,课件出示
手的图片。接着,我
又说:“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只手上又都有五个手指,让我们拿出我们的双手
叫一叫这些手指的名
字。”学生叫后,我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自己的手指,说说有什么发现。请几个学生说
后,我再导出课题:
“我们的丰子恺爷爷也把自己对手指的认识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手指》。”(板
书:手指)这样
用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快地进入以下的学习。
第二步:感知全文,了解内容
14
紧接着,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课件出示以下自读要求:
1、边读边划出带拼音的生词,读正确。
2、标好自然段的序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从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
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的读
的效果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三分之一。
基于这点,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就明确学习任务是非常必要的。学生
自学完后,再检查自学情况,先课件出
示带拼音的及容易读错的词让学生读一读,重点指导:“搔”、“憎”、
“窈窕”的读音。读后完成以下
填空: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写五个手指的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
_____
_________________。这个填空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对自学课文的第三个要求
的检
查。学生在说告诉我们什么的时候,可能会说出很多不同的答案,我就用:“如果这个地方叫你用文
中的
一句话来回答,你会用哪一句呢,赶快到文中去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文
章的
中心句,知道五个手指有强弱、美丑之分,过渡到第三步的教学。
第三步: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这一步我又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大拇指的特点。
先指名学生读读这个自然段,其他同
学边听边划出描写大拇指特点的句子。然后,引导他们抓住“死力抵
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这几个词
来重点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联系实际生活说说除了课文中写
的,还有哪些事情也需要大拇指吃苦
受累呢?这里用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大拇指的优点,学
生体会起来会更加深刻。接着,让学
生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大拇指,把文中的“他”换成“我”再读一读
这段话,体会大拇指的优缺点。最后
,引导他们总结出大拇指有所长,也有所短的。(板书:所长所短)
接着,我用:“大拇指有自己的优
点,又有自己的缺点,那其他几个手指是不是也像大拇指一样呢?”这
句话过渡到第二环节的教学。
第二环节,自学3——5自然段,完成以下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
大拇指最肯吃苦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叫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词句划出来,说说剩下四个手指的优点及缺点,
在说的过程中,结合理解:“窈
窕”、“堂皇”、“养尊处优”、“附庸”的意思,并指导感情朗读,引
导他们总结出每个手指都各有所长,各
有所短的特点。(板书:各有各有)再引导他们联系到我们人是不
是也各自有优缺点,谈谈假如自己就是
这五个手指中的一个,你觉得自己是属于哪一个手指呢?这里让学
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不仅是对所学
知识、道理的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更是文本中的道理与实践的一
次碰撞,更重要的是为下面理解中心句,
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作了铺垫。接着再分角色读一读2—5自然
段,体会各个手指的不同特点。
第三环节,找出总起句,读一读,我先说:“同学们,其实文章一开始
就用一句话写出了五个手指的
特点,赶快找到这句话读一读。”学生读后再引导他们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
及方法。
第四环节,理解中心句。“是啊,我们人就像这五个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让我们再来
读读丰
子恺爷爷的这句话。”(课件出示中心句齐读。)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小结,相机板书:团
结、根根
有用、根根有力量、人人有用、人人有力量。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深化认识。为了
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能学到书上的内容,而且还能积累到课外
15
的知识,丰
富、深化他们的理性认识,我又出示两句课外的关于团结的名言以及一篇写文具争功的童话让
学生读一读
,进一步体会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阅读《文具争功》这篇文
章也是为学
生完成作业题中的第三题作铺垫的。
第六环节,课外作业布置(课件出示以下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2、积累关于团结的名言警句。
3、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篇对话式的童话,
并演一演。
一二两题作业是学生积累课
内外词句的练习。语文新课标中非常重视学生的积累,提到有“厚积”才能“薄
发”。确实,语文学习永
远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脚踏实地地学好每一步,多阅读,多积累。而
第三题则是对学生想象能
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二单元
6
北京的春节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
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
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
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
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
,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
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
紧密,详略得当,
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
过春节的心情,反
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
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
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
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
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
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
16
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
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
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
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
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
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
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
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
板书。
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
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
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
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
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
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
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
言的魅力。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
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
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
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
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
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
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课后小练笔
学习文章
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
究的就是
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
与凝聚。
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
的味道却
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
节,写一
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说板书设计】
17
根据小学生的
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除夕: 真热闹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2、从味、色、音的角度
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
元宵节: 观灯(总—分—总)
详略得当印象深刻
7* 藏戏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藏戏》。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
课。
一、说教材
1、教材概述
这篇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
三个比喻句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
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主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紧接着
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
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藏戏的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
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
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
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
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选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
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
解藏族的文化。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通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藏戏的形成过程。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艺术特色。通过
引导感受艺术
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藏戏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2)激发学生对祖国戏剧艺术、传统文化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体会藏戏的特色以及艺术魅力。
难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课时安排
整课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本课为第二课时。
5、教具准备:藏戏的ppt课间及藏戏的视屏片段。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以
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收集资料,质疑
问难,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等方法,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
在课堂上表现自
己,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读书、思考、交流时间。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努力为学生
营造一个开放而
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穿针引线,释疑解惑,激励点拨,归纳提炼,把培养学生
语文素养的目标
落实到实处。
三、教学过程
18
本节课,我的课堂结构是:铺垫导入---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一)激发兴趣,直接导入
1、(播放藏戏视频片段)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图片(生回答是藏戏
),这时板书:藏戏并说今天我们就走
进课文《藏戏》,去了解它,感悟它的魅力吧!
2、介
绍藏戏(出示藏戏知识幻灯片)藏戏是以民间歌舞形式来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藏语叫
“阿吉拉
姆”,“阿吉”是大姐或女性的意思,“拉姆”是仙女的意思,都是藏族人民对藏戏的昵称。
(二)听
课文阅读(播放阅读课件),让学生弄清文章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用自己的话说说藏
戏是怎样形
成的,它有什么特色。(生会回答:讲了藏戏的形成、开山鼻祖唐东杰布、藏戏面具的特点,
讲了它的发
展等)在此教学环节中,留给学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
话。让学生
初步感受藏戏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美丽的艺术特色。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总结每段段意。(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1)让学生阅读
第一至三自然段,并指明生回答,这段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学生会回答:藏戏是
带着面具演出的;演
出时是没有舞台的;一部戏可以演出三到五天。)再问学生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特点?
(生答:反问句)
师小结:对这三句都是反问句,以三个反问句开篇,先声夺人,强调了藏戏的三大特点:藏戏是带着面具演出的;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一部戏可以演出三到五天。这种写作方法叫反问开篇法。(板书第一部分用反问句揭示藏戏的特点。)
(2)师读4-7自然段,要求学生思考本段告诉我们什么故事
?(生答:唐东杰布的故事)再问唐东杰
布有哪些传奇色彩?(生答: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原
因、怎样组织戏班子去筹钱修建58座桥
梁的故事。)那们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讲了唐东杰布许
下宏愿、发誓架桥的原因呢?(生回答:
第五自然段。)因为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
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
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
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
福。对非常对这句话用精炼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
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说明了唐东杰布
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间接地歌颂了他为民造福的高
尚品质。
接着问那唐东杰布为了实现自己的宏愿,又是怎样做的?(生答:组建戏班,用歌舞说唱的形
式,表
演宗教故事、历史故事
、劝人行善、出钱出力、共同修桥,从而让藏戏深深扎根在藏族
人民的心中。可以从文中第六自然段随着
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
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农民、工匠跟着他
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藏戏的种子随之
洒遍了雪域高原,看出。)
师小结:对这部分讲了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建造了58座铁索桥,同时
成为藏戏开山鼻祖的故事。
(板书第二部分藏戏的形成)那么老师想问你们知道唐东杰布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时利用用幻灯片介绍唐
东杰布及展示唐东杰布的画像。
藏戏之神——唐东杰布(1385
—1464)著名建筑师,藏戏的开山鼻祖。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
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
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智慧、力量的化身。西藏过去的民间藏戏活
动中,都把汤东杰布作为戏神
来供奉祭祀。藏戏演出场地中心都供有汤东杰布塑像或唐卡画像,开场戏也
主要是祭颂汤东杰布的内容,
看戏的观众捐赠东西时,也首先要向汤东杰布神像献哈达。在西藏许多寺庙
里也都供奉着他的塑像或画像
,向他叩头祈祭的人络绎不绝。
(3)要求生有感情的朗读8—18自然段并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生答:讲了藏戏面具的特点)面
具各有什么特点?(生答:白色面具是善者面具,代表纯洁;红色面具
是国王面具,代表威严;绿色面具
是王妃面具,代表柔顺;黄色面具是活佛面具,代表吉祥;半黑半白是
巫女的面具,代表其两面三刀的性
格;青面獠牙是妖魔的面具,以示压抑和恐怖;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
、嘴唇处挖一个窟窿的面具是村民
老人的面具,以示朴实敦厚。)在要求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完成两道填
空题,在派代表回答。)
(多样、夸张、形象)的面具
(没有固定)的舞台
师小
结:对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段主要介绍了藏戏面具的特点。(板书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藏戏面具的
特点
。)那么我们来看欣赏一下这些面具吧(展示面具图片)
空洞的语言说明比起形象地图片说明是那样苍
白无力,我们都知道耳闻不如目睹,所以我收集了相关的图
片来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感受面具的不同。
除此以外还准备让学生了解一下藏戏的八个主要剧目:《文成公文和尼泊尔公主》《朗萨唯蚌》《苏吉尼
玛》《卓娃桑姆》《诺桑法王》《白马文巴》《顿月顿珠》《赤美滚丹》)(这八个戏是大多数剧团都演
出过的,
公认保留的剧目)
(4)齐读19---
21自然段(要求生用反复读文完成填空题)
(有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的演唱风格
20自然段中的六个不同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藏戏的唱腔、动作、表演形式的丰富多彩,从中我们也
19
可以感受到藏戏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
再问藏戏的延续方式是什么?师传身授,代代相传。
师小结:藏戏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
己固定的形式,并且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它是我们藏
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
生活的真善美,鞭挞现实中的假恶丑。板书(第四部分师传
身授,代代相传。)
(5)、赏析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写了藏戏艺术的形成
过程极其鲜明的特色,表现了藏戏强烈鲜的民族特点和
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四)师总结:
这篇课文开头以三个反问句概括强调了藏戏的三个特点:带着面目演出、没有舞台、
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
天。接着分述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特色;最后总结了藏戏是师传身授、代代相传的
一门独具魅力的藏戏
艺术,他深深的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四、板书设计
五、当堂反馈、拓展延伸
我国常见句种简介。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
“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
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
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
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
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
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
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
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
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
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
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黄梅戏:是安徽省
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
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
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
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
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
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
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
越剧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主要
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
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
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男女混合班或全
部女班。
六:教学反思
《藏戏》是一篇知识性、趣味性都比较强的民俗散文。这篇课文条理非常的清晰,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得心
应手。尤其是在学习藏戏的特点这部分时,有部分内容是写藏戏中的面具的,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角色
,
代表不同的感情色彩,代表一定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观念。老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学生可以轻松的
理
解这部分内容。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
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
后又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
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分,有
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
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说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其中3: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教学重难点。
【
说策略】本文是一篇非常有趣味的说明性散文,在介绍客家人的住宅时,用了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法,教师点拨引导。设计合理的表格,让学生在阅
读中完成表格。
【说过程】
(一)、民居展示,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
20
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
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
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
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
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2完成填
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3.全
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我知道的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
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
以
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
民
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根据前面课文的学习,自己完成表格后半部分。
创设情境,运用
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
游观光的景点。如果
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五、说拓展阅读:
下面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
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
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
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
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
间;
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
其令人不可
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
土堆积而成,
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
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
秘,原来它以黄土
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
舂、碾压,然后夯
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六、说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21
七、说课后作业
搜集了解不同的民俗风情,利用数字、打比方、
举例等说明方法,仿照本文写一篇民俗说明
文,习作课交流。
9* 和田的维吾尔
一、说教材
《和田的维吾尔》一课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九课,本组课文
的单元教学目标
是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
二、说目标
新疆的和田地区和维吾尔少数民族对于我们的学生在感性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空白
,因此很有必要
使用一些感性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很好地进入教学情境中。对于文中关键性的词句的品
读、分析有助
于学生理解小标题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用小标题的方式来组织文
章的众多材料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因此理解小标题的内涵与文章主旨
的关系及其在材料组织上的作用
是在教学中解决“长文短教”的有效突破点。
三、说重难点: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
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2.了解“和
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
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教学重难点通过
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
乐的民族风情。
四、说教学准备:本课的学习需要一些图片并搜集课外资料。让学生视野开阔。了解更多。
1.维吾尔风情图片和民歌
2、学生朗读课文两遍。制作小报。
五、说策略 处于高年级的学生就应该学会自学,学会质疑,因此,本课的学习要通过诵读、品读、体悟、讨论
来
完成。
六、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这几天,我们课文了
解中国各地的民俗世情,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
格的民居,都令我们耳目一新。今天,
我们就一起去和田走一圈,去真正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吧!请大
家结合你课前制作的有关新疆风俗的手抄
报,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
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和
田的维吾尔人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有什么疑问,
在书上标记
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理解
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
3、速读课文,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2—3小节;4小节;5—6小节的内容。
4、默读课
文,思考:课文围绕“土、花、歌”具体介绍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风俗习惯,这
22
些习惯表现了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
5、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⑴
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① 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
②
找一找文中的对比
③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⑵ 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①
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
② 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
③
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
⑶ 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
⑷ 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
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
这句话的理解。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
板书设计:
9、和田的维吾尔
热爱土地
爱花爱美豁达乐观
能歌善舞。
苦 →
甜
第三单元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说教材】
《十六
年前的回忆》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
被审,被害
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
也使我们
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
【说目标】
23
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课文
“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
大义凛然、不惜献
身的革命气概。
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学习家人的方法。
教学难点:
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说过程】
小语大纲“识字、写字”中提出:
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 李大钊的品质。本课
是一
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
的凶
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
品质
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本
课编
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
训练
项目,为此,指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很必要的。根据
教材
编写的意图,本组训练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从“忆”入手,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使学生
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印象即是
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主题,分散教学,就会
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所形成的知识概
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
以篇概全的弊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
课文。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忆”作统领提出:
课文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
“我”忘不了?(幻灯片出示)再运用“自
读──讨论”法理解这些问题。
这样既使学生从感知上了解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解重、难点
24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理
解,既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减轻学生负担,膈学生对课文
理解的更透彻。为此,在理解
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我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
训练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朗读,
使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以体会他对革命的追求。通过划出“我
”和宪兵表现的词语,采用“对比
法”教学求理解李大钊的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从而学习这种对
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平。
2、在理解“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
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
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
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
你从中体会到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
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
原因句,体会李大钊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
。如:复习了事情的前因
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
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个难点时,我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
的含
义,而后采用“列举法”列举几篇课文中的前后照应关系,理解前后照应。通过学生举一反三的训练,
弄
清这种写法的好处,以便在以后作文中应用。
三、指导朗读,升华情感,产生共鸣
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产生语感,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朗读课文。以指导学
生读
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读出“前后照
应,
首尾连贯”的好处。最后用朗读带并配乐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情境,最后再一次体会课文情感,总结
课文
。
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师生特点。采用多种教法,朗读形式,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训
练了
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表演概括能力。
11* 灯光
一、 说理念:
《灯光》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要上出“略读的味道”!所以在设计灯光这一课时我丢弃了华而不实,形似神异,依葫芦画瓢的肤浅做法。努力做到“略”而不“略”,‘教’略而‘学’不略,既学习略读方法,更培养略读能力,简简单单教语文,<
br>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说教法
1、给足空间、让学生自得其乐。
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
,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学生的自读和交流。强化学生的主人
翁意识,更强调学生自读自悟。在合
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采用“以
25
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方法。
2、注重学法的梳理传授。
在教
学和课件设计中梳理本单元、本课中的学习方法。帮助孩子们整理好那些零碎的、片面所用的、曾经
的学
习方法,让学生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语文学习效果。
四、说教材
这篇课文通
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
易。
三、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灯
光吗?从课题切入让学生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灯光。课件展示华灯流彩学
生会不由的赞叹多美呀,
教师这时候再适时导出是呀多美呀,当华灯初上,我们欣赏着这缤纷绚丽的美景
时,我们可曾想过幸福的
生活从哪里来?
2、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用鲜血筑就的。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
家王愿坚同志走近
他们,了解他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提出梯度要求,读通读畅读出味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
2、
指名读: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分节请学生来读,对于读的学生是对第一环节的检查,其他的学生来评价
老师
可以简单指导评价方法,复述课文也是对第一个环节学习成果的检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第三点
则是
从文章结构着手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3、交流汇报
4、小结:现实-
回忆-现实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文本
1、导读在这个环节上,我的教案和课件都反映
的比较简单应该分两步走先解决第一个问题认真读读课文,
想一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
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在此基础上品读第一、二节,
引导孩子们抓住光明、温暖、清明节、震等
关键字词来思考感悟。
2、学法指导
在这个环节中梳理本单元、本课第一、二节中的学习方
法:1、丰富的联想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来理解感悟
课文;2、从重点字词的斟酌理解去感悟课文。。
3、自学其它部分
在这个环节中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结合上个环节所归纳梳理的学习方法学
以致用、举一反三,自学课文
其它部分。
4、汇报交流
5、小结依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灵活调整
(四)、畅所欲言升华内化文本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都是开放型的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升华文本、内化文本!
12 为人民服务
一、课标教材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当这优美、激昂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呢?是呀,一
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先辈,不应该忘记英
雄。因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本组课文的主
题是“牢记先辈与英雄”,《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为
人民服务》《一夜的工作》这四篇课文,从
不同角度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展现了革命志士的共同
26
理想、信
念与高尚情操。教学这一组课文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更
要让学生
发扬光大,以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
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
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
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
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这是一篇演讲稿,属论
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
言通俗、自然、朴实。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
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
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
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
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
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选编这篇文章,有几
方面的意义:一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习议
论文打下一点儿基础
;二是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
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
论点论述的。难点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根据课标要求,教学时一要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熟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围绕主要观点(中
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应该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二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
讨论、交流。除了课后思
考题2所列的两个句子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提出几个句子。讨
论、交流时,可在引导学
生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实际。
二、教法学法
(一)突出主体,选择教法: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
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我选择教法如下:
1、
以读为主,读思写结合法;2、引扶放相结合,意在引导学生注意议论文的特点与学习方法,从而培
养学
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与习惯。
(二)重在实践,指导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
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与方法,也就是既
要“授人以鱼”,更
要“授人以渔。为此,我指导学生以读为本,体会文章论述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进行
理解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你还记
得课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吗?哪个句子点明了这个观点?(指名答,
板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7
2、课文从哪些方面对这个观点展开叙述?(指名答,板书:死的意义
、正确对待批评、团结人民)
3、板书课题,说明:议论文论点:观点论据:材料论证:方法
因为本文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本节课教师将围绕“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
述”的这一主线,以疑导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走进文章。开头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为下节内
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引扶放创,突出重点
〈一〉学习“死的意义”一部分。
1、教师出示:
(1)朗读课文,划出中心句。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2、学生朗读完成。
3、交流,板书:说理—引用:司马迁—实际—张思德
4、重点指导学习以下句子。(出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这句话是谁说的?怎样理解?
(2)作者认为,什么人的死是重于泰山的,什么人的死比鸿毛还轻?联系实际说说。
〈二〉学习“正确对待批评”一部分
1、结合上部分学习,合作提问。
2、交流,出示:
(1)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
(2)作者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3、学生读文思考。
4、交流,板书:理论——举例:李鼎铭——强调
5、重点体会关联词语的妙用:(出示)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
出()
行。()你说得对,我们()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照你的办。“精兵简政”
这一条意
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我们为
人民的利
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一定会兴旺起来。
〈三〉学习“团结人民”一部分
1、结合上两段的学习,自己提出能引领本段学习的问题。
2、交流,出示:
28
(1)本段围绕哪句话来写?
(2)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个内容?
3、生读文思考。
4、交流,板书: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开追悼会
5、重点引导学习:(出示)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结合事例,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本节教学,教师主要围绕学校“问题引领,自主参与”
这一课题中“创设情境,凸现问题”“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展开教学。鉴于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议
论文,所以此类课文“如何提出问题”是教学的重
点,教师通过“引—扶—放”三个阶段,应到学生学会
提问,既学习了课文内容,又突出了重点,同时,
又有效利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背诵,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
〈四〉利用板书,整合课文,指导背诵。
(三)拓展创新,深化主题。
1、教
师叙述,出示:《为人民服务》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邓小
平同志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他更明确地指出,人民满
意不
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一个又一个“张思德”
式
的为人民服务的英雄涌现出来,成为我国各个时代的楷模。
2、展示英雄照片。
3、值此清明之际,让我们用鲜花来祭奠那些英雄。(出示蜡烛图)
(四)感情叙述,结束本课
1、为人民服务不是句空话,需要我们一如继往努力工作,心想群
众,为民办事,为人民服务,正如李素
丽同志说的: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
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雷锋
2、播放歌曲《为人民服务》视频
3、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本节教学,教
师主要围绕学校“问题引领,自主参与”这一课题中“拓展延伸,创新问题”展开教学。通
过大量事例,
让学生明白在当下如何做到为人民服务。延伸所学,对学生日常行为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四、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五六年级阅读教学)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节课,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在三
个内容上,用力过于平均,
没有突出第二自然段,因此引导学生把握议论文论述方法(引用名言、对比、
举事例)方面明显不足,应
29
引起重视。
13* 一夜的工作
【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十三课《一夜的工作》。课文讲
的是作者陪同总理审阅
稿件目睹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总理不辞辛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工作作风
,抒发了作者崇敬、爱
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总理伟大人
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
生通过生活小事和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高尚品质的表达方法。
【说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学习他工作不辞劳苦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
2、领会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课文内容特点,
我把引导学生从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两方面体会文章的思想感
情作为重点,而把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当作教学的难点。
【说教具准备】教师收集有关总理的资料并制作PPT课件
【说教法】
《一夜的工作》一文,语言朴实无华,内容真实感人,表达的情感真挚强烈,在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
读促知、以读促解、以读促悟”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其理由是:
1、《新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
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
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有采用了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
培养学生自由感受、理解、欣
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其
最佳方法之一便是让学生在读书思
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特的
见解,因此我运用了“讨论”法进
行教学,提高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活跃了课
堂的教学气氛。
【说学法】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仅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因此,
我引导学生运用,读读─
─找找──议议──说说的方法学习课文,既让学生动眼、动手,又让学生动脑
、动口,充分调动他们的
多种感官,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实践,培养其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说程序】
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采用了以培养学生学习能
力进行语言文字训
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一、以歌激情,引入新课
为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初步感知总理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用宋小明作词刘欢演唱《你是这样的人》
(课件
视频)这首歌导入。然后提问学生在哪些
作品或电视、电影了解过周总理。让学生交流说说对周总理的认识。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夜的工作》,在这里面你们将会认识到的周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由于“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是文章的中心句,是作者目睹周总
理一夜的工作感受最深的两个方面,
是串连内容的主线,又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主线。因此,我采用了“中
心突破法”进行教学。
我是这样设计:
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叙述了周总理的一夜
工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划出中心句。(这两点
用PPT提示学生)
2、文中的
哪些自然段是写了工作劳苦,哪些自然段写了生活简朴?通过理清层次,为下一个环节的
教学做好准备。
三、精读感悟,入境悟情
精读课文主要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
,阅读能力,抓住重点的语句体会作
者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思想感情的沟通。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
仅要学习,而且要会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的指出:要十
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
30
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和渗
透。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从中找出体现周总理工作劳苦、生
活简朴的具体的事例和有关的词句
,通过精读品味。
我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用PPT提示)
1、先找出有关的句子,细读细想。
2、想想你是怎么样看出来的。
3、抓住关键词语,并做上记号。
4、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词句的。
例如:总理
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通过精读体会到了周总理的工作量大。学生
回答之后,我不
失时机的点拨:“你是怎么知道?能谈谈你具体的想法吗?”这样学生就能说出从“一叠”、
“一尺”来
高这些词语看出来。这一句追问,听似平常自然,但无形中已经渗透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和体
会句子的内
涵的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真正达
到教是为了
不教的目的。其它的教学与之类似。如句子“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抓住了“看”、“画”、
“想”
、“问”四个动词感悟到总理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喝一会儿„„”,“公鸡叫鸣”说明了周总
理的工
作时间长。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我又逐一的板书:工作量大,工作认真,工作时间长。又如“一盏
台灯,
两把小转椅”体会到周总理的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杯绿茶,一小碟花生米”体会到食物少,在
学生体
会后,我又进行板书。这样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具体的感受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是
么的劳
苦,生活是多么的简朴,从而产生了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在这一个教
学环节中,没有教师繁琐
的分析讲解,只有学生探究性的阅读、个性化的阅读、创造性的阅读。(对重点
语句用PPT提示)
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研讨时,教师又
出示(PPT)了周总理1974年3月26至27日的工作日程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描绘的只是总理
一
夜的工作,其实每一天,每一个夜晚总理都是这样不辞辛苦的工作的,进而使学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得
以
升华。教师这样的点拨引导,把积极的接受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了学生学习中
的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发挥了师生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四、结合资料,升华研读(见PPT总理1972年确诊为癌症到1976年逝世的资料)
为
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充分地利用资料,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总理由一夜的工作到一生的
工作的
情境,使学生随情入境。另外,我有意识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情感
产生共震,从而水到渠成地体会了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的思想感情。这个教学任务的落实,主
要是
通过抓住“不断地想,不断地说和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体会作者对总理的由衷的敬佩。其次从新中
国总
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等句子,体会到作者的幸福与自豪。从而认识到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不
辞劳
苦、生活俭朴)?(教师再次出示PPT)为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最后我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的最
后
两个自然段。(出示PPT)
五、拓展训练,课外延伸
1、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得到
了许多的启示,教师及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从现实中,从
与同伴的交流中,发生出形形色色
的设想,有利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同时沟通了语文生活的联系
。因此,我设计下面的练习:
(1)看到周总理动人的一幕,作者心潮澎湃想了很多,说了很多此时
此该刻你想到了什么?又想说什
么呢?
(2)在我们生活的身边哪些人是值得我们崇敬和爱戴,你又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2、课
堂教学的时间是短暂而有限,利用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把有限的时间延伸到课后,适当拓展学
习资源,拓
宽学习渠道,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搜集有关周总理的阅读(音影)资料进行交流。如:读一读
李瑛作《一
月的哀思》和柯岩
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两首诗歌(网上都有视频,很感人。),真正做到在生
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
用语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一种画龙
点睛的作用。因此,这课是从总理工作态度和生活条件来进行展开的。所以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工作辛苦(一叠、一尺、看、画、想、问、公鸡叫鸣)
一夜的工作
每天
生活俭朴(一盏台灯、两把小转椅、一杯绿茶、一小碟花生米)
31
第四单元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说教材 <
br>《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则童话,写于1845年
,
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
头
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全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小女孩五
次
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了美好的幻象,渴望得到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
奶。
二、说学生
从学生基本素质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
法。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进
一步提高。在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上,个别学生的思维特别宽广、新颖。
三、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3、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课标》中明确指出:阅
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高段阅读
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
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
读反思等环节,拓展学生思维
空间。根据以上理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
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
的幻象。与此同时,基于六年级学生年龄段的特点,理解含义深的句子,体
会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的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教师教
完全是为学生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从而收到
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读和做交流的方法并配以情境教学法进行教
学。
六、设计理念
32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
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
感受。因此,本节课中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中,
人人动口、人人动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领悟、品味、
积累,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体现课
程标准的人文精神。
七、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我所设计的环节如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本课结构,导入新课。
二、感悟美好的幻想。
引导品读小女孩擦燃火柴后所出现的五次幻象,感悟幻象的美好。
三、感悟悲惨的现实。
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所面临的悲惨现实。
四、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作者感情。
学习故事结局,总结全文,体会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五、拓展延伸。
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六、作业设计。
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全集》。
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以下几点:
1、突出感悟: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情
感强烈的课文,各个时代的孩子读了这篇课文,都会有一种心灵的撞击
──小女孩寒冷、饥饿、孤独、痛
苦,她渴望幸福,向往自由。我在教学中,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口头上,
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课文的
字里行间,有根有据的找理由,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因此学生对
文本的理解是深刻的,独特的,是
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感悟!
2、注重朗读:
这节课我非常注重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朗读密切
结合起来,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层层加深对小女孩悲惨
命运的理解与同情,将朗读与感悟并行推进。
3、多次对比:
我在教学过程中,几次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与她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比,以及将
小女孩第一次与最后一次擦
33
火柴的情景作比较。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幸福
的年代,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因为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
幸福生活。一次次的对比,将学生对小女孩
的悲惨生活的感悟推向高潮,并引发学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4、读写结合:
由于学生对
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感悟与对比,所以作业就安排了小练笔,对于学生来说完全是水到渠
成,毫不勉强,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15 凡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及主要内容:
⑴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真切细致的描写,深刻感人的内容,催人泪下的艺术魅力为课文的特点。
⑵文中有一幅彩图,体现了凡卡写信前的害怕,写信时的痛苦,以及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美好想
象。
⑶这篇课文,主要讲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旧俄时代。凡卡由农村来到城市的一鞋铺当学徒。他受尽了种
种折磨,过着十分痛苦的生活。他写信告诉爷爷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流露出自己对献礼生活的渴望和向
往。
2、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
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
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⑵这篇课文的
难点是课文把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
称和第三人称。这
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初次接触。这是教材的难点。
二、教学要求
1、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激好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
今天幸福
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3、学习本课十五个生字、十二个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要服务于学法,要体现和渗透学法。教法要依据训练重点,符合小学生心理特
点。《凡卡》这篇
课文,教师要紧扣训练重点,依据课文内容和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教师情感
,大胆处理教材,
设计“以导助学,以情促学,以情促学,长文短讲,以读代讲”的教学学法。
34
1、布置学生借用工具书的方法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各种形式的
朗读,抓住文中引导的作用,区别
课文哪些是“信的内容、回忆往事和作者的叙述”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然后逐个进行教学。
2、直奔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一开始,教师
就可引导学生直奔课文中心,进入凡卡的角色,体会凡卡的悲惨命运,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
兴趣达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
3、以导助学,以读促情:
引导学生快速阅
读“信的内容”紧扣凡卡的悲惨命运“设疑提问,按文入情”,在学生了解了六件事,
感到学徒生活这件
事印象最深刻时,抓住主要矛盾,环环紧扣,勾画重点词点句“揪、拖、揍、戳、打”,
引导学生进入学
徒生活的悲惨情境。此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亲爱的爷爷„„我就要死了。”
指导学生并自
己范读把“发发、再也、跪下”读重音,以体现凡卡在绝望中。在读两处省略号的时候,停
顿的时间稍长
些,以体现凡卡当时难过心情。在读“我再也受不住了”和“我要死了”这两句加上轻轻的
抽泣声,效果
更好了。这样从声音的高低、轻重、缓急读法,使学生产生如闻凡卡的哭声,如见凡卡挨打
的场面,产生
声泪俱下的效果。从而达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4、运用“对比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通过学生自由读、合作读、领读、对比读等方法,体会凡
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产生愤恨与同情的感情,
提高阅读效果。在讲“回忆往事”时,采用教师领读,学生
齐读: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山林怎么样?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
爷爷怎么样?爷爷冻得吭吭地咳,„„
小枞树怎么样?许多小枞树披着浓霜,„„
小野兔怎么样?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
通过学徒生活的痛苦和砍圣诞树时的乐趣进行明显对照,在对
比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达到教学与发展学
生思维的辩证关系。
5、利用电教手段,了解凡卡的内心:
在教学中,把课文中的插图采用投影仪器进行放大
,通过对插图神像、楦头等景物的教学,体会凡
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心理。通过对凡卡神态的教学,体会
凡卡信时的痛苦和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的向
往心理。
6、采用先教后放的方法,体现教学的民主性:
在学习凡卡学徒生活时采用精讲精练,在讲回忆往
事时采用扶读方法,在学习作者的叙述时采用放的
方法让学生自学,突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
风、学风,充分显示了教学的民主性,学生主体地
位得到了发挥,妥善处理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35
7、采用“总──分──总”的教学方法,理解课文:
教学中,“从整体感知,明确重点、教给方法,提示重点、尝试学法,理解重点、运用学法巩固重点、
反
馈全文、延伸重点”的环环相扣的教学结构程序。
四、教学程序
本课用三课时教学。
1、第一课时:
⑴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⑵学生快速阅读、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⑶突破难点,弄清信的内容、回忆往事和作者的叙述三部分内容。
⑷朗读全文,读懂句子。
2、第二课时:
⑴依据教材内容,设疑提问,直奔中心明确重点
⑵教给学习方法,学习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
⑶尝试学法,学习回忆往事通过与凡卡学徒生活的对比,理解训练重点。
⑷利用电教、通过图片的景物,凡卡的神态、运作、联想的想象,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⑸反馈全文,延伸训练重点。
3、第三课时:
⑴扮演角色,分角色朗读全文。
⑵从声音的高低、轻重、缓急的读法,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⑶总结全文,说说凡卡这篇课文为什么感人。
⑷指导完成课后第二题。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反映教材内容,表现教学思维辅助教师讲解,启迪学生思维,是完成教学的主要手段。
16* 鲁滨孙漂流记
一、说教材
《鲁滨孙漂流记》叙述十七世纪有个叫鲁滨孙的
英国人,在航海中遇险,孤身一人流落到一个荒无人
烟的小岛。为了战胜死亡,他依靠破船上剩下的一点
生产和生活资料,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每做
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大的困难,但他经得起失败的考
验,凭着艰苦的劳动,成功地在荒岛上建起了房舍,
开垦了农田,营造了羊圈,使荒岛面貌有了改变,他
的生活也有了改变。经过二十八年多的孤苦生活,他
终于脱险,返回故乡。
梗概按鲁滨孙
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岛上”“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
五’”“回到英国”,突
出了鲁滨孙恶劣的生存环境,表现了他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特点。
精彩片断写的是鲁
滨孙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片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
鲁滨孙在岛上的忧郁而
寂寞的生活:初到岛上,鲁滨孙由于缺乏纸笔,就用刀子刻在柱子上记录时间;从
36
船上虽得到了不少东西,但缺少的东西还不少;工具的缺乏使他建木栅栏围墙的工作非常吃力;每天要
为
自己寻找食物。后半部分,是鲁滨孙对自己目前的情形和环境的理性思考:他把自己的幸与不幸、好处
和
坏处公正地排列出来,找到了值得感谢的东西,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好感,然后开始知足安命,一心
一
意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
鲁滨孙在严酷环境中心里的斗争,是这个片段的重点,这也是
他身处绝境能知足安命、勇敢地生活下
去的力量所在。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课
文,使学生了解外国名著的内容,了解人物遇到的困难及战胜困难
的办法,关注人物的命运,体会人物积
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二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了解名著大意,体会人物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二、说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
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
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
活态
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
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
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
《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板书课题:
鲁滨孙漂流记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
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
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
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
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
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
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
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
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
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
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
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
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
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
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⑴
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⑵ 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⑶ 安全──防御。
⑷ 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
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
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