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含综合性学习、古诗词诵读 共204页
集五福活动-前台工作总结
2019-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目录:
第一单元
1 北京的春节
2
腊八粥
3
古诗三首
寒食
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
4*藏戏
第二单元
5
鲁滨孙漂流记(节选)
6*骑鹅旅行记(节选)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第三单
元
8 匆匆
9
那个星期天
习作例文
别了,国语课
阳光的两种用法
第四单元
10
古诗三首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12
为人民服务
13 金色的鱼钩
古诗词诵读
1 采薇(节选)
2
送元二使安西
3 春夜喜雨
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5 江上渔者
6
泊船瓜洲
7 游园不值
8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9 浣溪沙
10
清平乐
回忆往事
依依惜别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14
文言文二则
学弈
两小儿辩日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6
表里的生物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第五单元
一、
二、教 学 计 划
一、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
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试行。
本册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六组,依次是: 民风民俗
、外国名篇
名著、人间真情、体会人物品质、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本册
要求会写120个
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
形式排列。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六年级上册保持一致
。精读课文
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
字只在第一次出
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
注音采用在生字的头顶上直接注意的方法。为便于识字
,课文中的
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
学中要给予一定
的提示。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
应的
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
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
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
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
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
的。
二、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环节。在备、教、
改、导
、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培优补差
工作和学科竞赛辅导。在教学方法上,对不同
课题进行不同的教学
设计,分层次,分类别训练,在预习、课堂活动、课后练习、检测<
br>中,围绕趣学、乐学、学会、会学创设学生全身心参与。让学生在
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
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总之,在深知
教学是一门艺术的原则下,奉行的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
本册课文共有六个单元,全册包括“导读”“课文”“读写例话”“积
累运用”(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实践活动)等内容,书
后还附有10篇古诗词诵
读内容。本册要求学会120个字,每课要求
学会的字,排在方格里。
1、知识方面
(1)借助汉语拼音识字,会写120个,了解在语言环境
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2)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文段。
(3)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课
外阅读不少于15万字(完成课文配
套课外阅读30篇)。
(4)学习浏览,能初
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根据需要搜
集相关的信息,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5)学习用钢笔和毛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
(6)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
事。
(7)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
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
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
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
速度
读课文。
(8)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2、技能方面
(1)会使用字典、词典进行识字,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
力。
(2)能用钢笔书写
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
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关
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6)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
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7)会读诗歌,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8)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
己的判断。
(9)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作品梗概、想象作文、读后感等习作内容
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
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三、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
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
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
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
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
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
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
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
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
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科学地
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
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
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
的分析和琐
碎机械的练习。
5、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重视词、句、段的训练,重
视朗读的训练和
指导,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6、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
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
文实践的机会。
7、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8、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
兴趣和成绩。
9、每堂课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
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10、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品位,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11、做好月月清
工作,及时反馈,补漏查缺,加强培优补差,不让一个学
生掉队。平时精心设计各类练习,不滥抄滥做,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12、教师团结协作,经常交流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群策群力,让每
一
个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四、学情分析 本学期六年级有学生XX人,从
整体上看学生知识参差
不齐,双优生5-7人,学困生9人,其余皆为中等生。大部分学生思维
能力差,学过的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特别是字写得歪歪扭扭,。虽然
上学期加强训练,但仍有个别学生许
多“字”不象字。所以必须加强
基本素质训练。
二、教 学 进 度
三、说课稿
第一单元
1 《北京的春节》 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
教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
文。作者是
老舍先生,这篇文章描绘了一幅幅原汁原味的北京春节的
民风民俗画卷,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
热闹,展示了我们中
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
纬线结
构全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本文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
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
愿
。
二、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
2. 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 自己家乡
过年的习俗。
4.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
氛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三、 教法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听、 、读、
写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
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担
负着的积累语言的任务,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
的积累。语
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
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
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
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知识。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
学中积
累、 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
五、 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
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
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
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
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
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
一定
的难度。
【课时准备】2课时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在期盼中、在
喜庆中,
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
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
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
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
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
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
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
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
时期
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
元正、元朔、元旦等
,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
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此期
间人们要举
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
祈求丰年为主
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
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
形式丰富多彩,带
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
回味和憧
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
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 :年的传
、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
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
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
木
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
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
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
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
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
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儿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
共
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
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
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
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
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
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人们的活动?你可以
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
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
日子?按顺序 一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
.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请
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
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I)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
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II)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
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
受。
第二课时
(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
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
们忙碌中洋溢着的
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引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
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
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
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
一读,想
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
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
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
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
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
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
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
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
其
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
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
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
,可是没有月光;
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
联,人们
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
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
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
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
家仅仅
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
特点,用极其凝练的
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
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
达方法。
(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②再读
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
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
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
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
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
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
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
、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
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
的结果记录下来。
七、板书设计
1.北京的春节
开始——腊月的初旬
彩排——腊月二十三
第一个高潮——除夕
第二个高潮——初一
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热闹喜庆 团圆祥和
八、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
作者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
字词,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
容并完成表格。学生们大致了解了老北京
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氛围。然后我让学生在读
中感
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详略结合的写法的作用。
2 《腊八粥》
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 教材
《腊八粥》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
文章,本文
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
粥的猜想以及看
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
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作
者用娴熟的笔
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
风俗画,充满
了生活的气息。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
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
图景。对话贯穿全
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
了八儿的
天真和童趣。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
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
,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
活泼的性格特点。
二、 教学目标
1、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提示语、
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内容,感受八
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
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三、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细节描写,品析八儿的心理变化。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四、 学情
六年
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
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
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
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
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
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
难度。
五、 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根
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导读教学法、情境教
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
代讲法等教法。
本课将“读书、思考、感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并穿插采用自主、
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教学准备】
建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
关民俗。有条件的可
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
全文的大概内容
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聊聊生活中的“腊八粥”,
2、
交流课前搜集的沈从文资料。
3、 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并圈画。
2、
学生交流,“品尝”腊八粥的美味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如:“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
,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
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
p>
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勺大
勺朝口里塞灌呢
!”
3、 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一件什么事?
八儿盼着吃腊八粥的种种表现。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
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
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
【设计理念】课标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
件梗概,能简单
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
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三)、精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
1、
默读课文:文中多处写到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情形,请你画出来并
作批注,体会他的心情。
【设计理念】于永正老师 过:“读书一定要留下痕迹。”一定要鼓
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可以
在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的所疑、所思、所
感和
所想。因此,在批注中圈、点、勾、画等符号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会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而教师会随堂巡
视,适时点拨,在学生充分感悟后,组织交
流。交流时,要引导有感
情朗读。
2、 小组讨论,1人发言,其他补充。
3、 引导学生从神态、动作、心理、语言这四个方面进行评析
①
神态动作: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急红了眼”所表现出的急切心情。
②
心理描写: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
此刻的八儿想吃却吃不到,只能想象锅中的美味,体会他焦急的心情。
③“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
两碗……”
从八儿的语言中体会他的天真无赖,这里写出了他对腊八粥的渴望和
迫不及待,就如古诗中所
“最喜小儿无赖”。
文中八儿的语言最为有趣,于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
4、 情景再现,品读语言
①
呈现文中三处对话,学生自由读
② 片段一:师生合读 片段二三:学生合作演读
【设计理念】采用多种方式,以读促悟。描写、抒情课文,可“诵读
欣赏 ”。
5、 在沈从文笔下,通过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表现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
喜爱之情,以
及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6、 八儿这么想吃粥,他吃到了吗?引出最后一段话。
7、 练笔:发挥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出八儿吃腊八粥的情
景。
【设计理念】此环节是为了拓展延伸,加深感悟,主要是让学生学习
课文的描写,进
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完成读写之间的迁移。
(四)、课外延伸
名家阅读:推荐阅读冰心和老舍的《腊八粥》
【设计理念】高老师昨天在讲座中特别提到:要注重类属化阅读,瞻
前顾后,由个及类。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们注重把无休止的课堂提问变为几项有张力、
有探究价值的学
习任务,建立篇章意识,强化整体性阅读。
七、板书设计
腊八粥 沈从文
主人公:“八儿”
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的猜想
亲见时的惊讶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不足之处还是对课堂的时间的把握不精准,所以造成前松后紧
的情况。 如果重上这节课
的话,我会更精心地备课,精细地计算课
堂时间的运用,不浪费一分钟,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不必要的
内容,
与主旨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就断然舍弃,相信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
会使课堂教学效果更
加突出,能更精准地把握课堂。
3 古诗三首之《寒食》
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 教材
《寒食》是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
元古诗三首
的其中一首,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七言绝句。诗
的前两句写的是
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
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
,生动地画出了
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
描手法写实
,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
平的歌咏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
皇帝的特赐火烛,享
有特权。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四、 学情
六年级学生对学习
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
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因此,课
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注释理
解古诗的大意,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
受田园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五、 教法学法
学生
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导读教学法、情境教
学
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等教法。
本课将“读书、思考、感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并穿插采用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
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
中书舍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
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
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 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
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
,高度凝炼而华美。“春”
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
人不
“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 是“无处不飞
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
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
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 “无处不开花”,而
“无
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
外,还
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
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
“落花”而 “飞花”,这是
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
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 ,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
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
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
,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
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
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 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
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
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
入五侯家”。
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
火以赐近臣,
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
破例燃烛,并直接
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
由汉宫(
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
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 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
句就
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
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
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
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
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七、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八、教学反思
从整节课来看,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得轻
松,主
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实践了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设计理念。
虽然做了很多设计和准备,但
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如在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教师对课堂上的生<
br>成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处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学习提高。
通过这堂课,我也体会到,教
学的过程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
索骥的过程,而应是教者、学者和文本间的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
过
程。教师要把学生的学情作为自己教学新的生成点,尊重学生的个体
感受,并根据课堂生成,
因学定教,灵活驾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古诗三首之《迢迢牵牛星》 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
教材
《迢迢牵牛星》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古诗
三首中其中一首,这
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
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 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
得会面的悲
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
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
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
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
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br>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
新格高调。
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叠词使用的妙处;
2、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4、体会诗歌中的感情。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
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
诗歌。
四、 教法学法
学习古诗
得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与鱼,不如
授之与渔,更不如授之与渔场”。为学生营造一种
学习古诗的氛围,
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轻松地学习古诗,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觉得
应该努力
使自己的教学向它靠近。课堂上学生们在反复读的过程中,
向同学们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虽然有时仅仅
是简短的几个字的理
解,但我觉得反映出来的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这时,作为教师
,
既要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要提出一些创造性、发散性思维
的问题,把孩子带入到古
诗的情境中,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去
思考。
五、 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对学习
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
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
借助注释理
解古诗的大意,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
受田园生活的
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欣赏图片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品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迢迢牵牛星》
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
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这十
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
的社会生活,抒发了
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
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
言之冠冕”,钟嵘《诗品》
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
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
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
作品。
(四)了解五言诗。
(五)听示范朗读。
(六)全班读书,自学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
你喜欢的诗句。(词、句、
艺术手法)
2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
3 《迢迢牵牛
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
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
4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主旨)
(七)学生讨论,互助答疑(8分钟)
(八)师生合作探究。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
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
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
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
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
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
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
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
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
明
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
为了转移、排遣苦闷。隔
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
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
隔只有
“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
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
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
(九)小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1把握诗歌的特点。
2从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来理解古诗。
3反复诵读,品味,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4抓住关键字词或诗句,以点代面。
(十)当堂练习:(赏析《杳杳寒山道》)
1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
2赏析诗中叠字艺术效果。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时间变化,
分辨不
出春去秋来的感受,表达他冷漠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
环境描写自然融为一
体。
(十一)课后作业:
1用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自学《归园田居》。
2熟读成诵。
七、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八、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
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并在授
课中注重了知识的延伸,并合理设计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
练习的难
度。在教学内容上,课件内容呈现过多,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了一定
的压力,在以后的
教学中,要注意课件内容的精简,课件内容多的情
况下,要作恰当处理,可以通过自己读给学生听,让学
生朗读等形式
增加趣味性。
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 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 教材
《十五夜望月》是
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绝句。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
写中秋月色和
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诗人望月兴叹,但
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
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 就是<
br>“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
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
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
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
语言
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
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
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
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
聚的情意,
表现得委婉动人。
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四、 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
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
美的统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
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目标导学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
悟法、
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五、 学情
小学六
年级的学生,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都在快速的成长,对于知识
的追求也与日俱增。五年级学生可以很完整
地画完一张画,有些机灵
的学生可以按照大人的意图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接
近
现实生活。但是五年级学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有时受特殊因素影
响会过于现实化,缺乏天真活泼、敢想
敢干的创造性心理。
【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
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
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
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
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
成诵,
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 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
,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 出
来。小组内轮流 ,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
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
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
(1)从以
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
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
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
(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
感受
?(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
小组互相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
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
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
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
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
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
“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
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
读语调、朗读
节奏、朗读重音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七、板书设计:
景 → 境 → 情
银白的地面 安静 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色)
凄清 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 伤感的 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 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八、教学反思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当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
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此
板块中我着重选择了猜字谜和找谐音两个内
容让学生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
们在交流的同时感受到汉
字的神奇和有趣。
4*《藏戏》 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 教材
《藏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
一篇
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
俗散文. 它以准确性 明为前提,
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 在 明角度、
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别具一格,内容侧重介绍藏
戏
的形成及艺术特色。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 颇具文学色彩。
二、 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体系,具备了对具体事物的认知
能力,但学习缺乏稳定性,
所以,针对这种趣味性较强的文章,关键
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三、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
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
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 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
法。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
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准确的 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
表达方法。
五、 教法学法
1、《藏戏》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特色。
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教学本课,我采用先
“明确学习任务,再学习课文”的方
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学
习任务,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2、以读代讲,让学生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充分读文,使学生在读中整
体感知。
3、创
建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合作性。师
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互动,让学生在课堂
上表现自己,培养学生的
话、思考、总结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集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
其他剧种的
资料。
六、 过程
(一)、 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1、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
比如,安徽的黄
梅戏,河南的豫剧,东北的二人转。今天我们要学习
的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板
书课题)
2、默读“文前提示”,看看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提出的要求是:弄清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用自己
的话 一 。)
【设计意图】
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可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读文,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咆哮、
吞噬、雄浑、开山鼻祖”等词语。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理解词语,更容易掌握。
(三)、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
默读课文,思考:藏戏与其它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
地方是什么?画出相关段落。(8~20自然段)
2、 交流讨论
(1~3概括藏戏的特点;4~7
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
8~20介绍藏戏的特点;21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
理清思路,更好地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了解藏戏的传奇故事,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齐读课文最后用一句话 :“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
下去。”
2、藏戏的创始人是谁?关于他又怎样的故事呢?读4~7自然段。
3、交流汇报
4、补充有关唐东杰布资料。
5、感情朗读,表达出藏族人民对唐东杰布的爱戴。
【设计意图】
<
br>通过学习藏戏的传奇故事,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唐东杰布的资料,了解
唐东杰布,感悟藏民对他的爱
戴。
(五)、了解藏戏的特点,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藏戏的特点是什么?小组合作探讨。
①“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②舞台简朴;
③剧情靠解 、 唱来描述;
④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
⑤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2、交流汇报
3、交流搜集到的藏戏资料
4、感情朗读,感受藏戏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
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了解别人的观点。
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全面、深刻,使课堂学习更有效。“交流藏戏资料”
可让学
生更多地了解藏戏,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六)、学习第一部分,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1、齐读三个反问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意思,把句子改成陈述句。
改成:①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带着面具演出的。
②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
③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2、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表现出藏戏的特色、对拥有藏戏感到自豪)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意思,感悟作者的情感。
(七)、朗读全文,体会写法
1、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⑴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
6自然段。
⑵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
18自然段。
⑶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
呢?生读:20自然段。
⑷ 师生合读:21自然段。
2、回顾全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从内容看,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从表达顺序看,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从表达的方法看,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
象地
明事物。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3、背诵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
学习文章准确的
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八)、总结
许多
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
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
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
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七)、作业
模仿本课的写法,写一写其它剧种的形成及特色。
【设计意图】
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七、板书设计:
藏戏
怎样形成:唐东杰布
独特魅力:面具 ( 人物不同面具不同 运用象征、夸张)
背景 剧情 固定程式
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
一出戏演三五天
八、教学反思:
在授课后我及时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感觉到还有许多的不足
之处:1、
学生课堂情绪不太高,也许是教师语言感染力不够,课后了解到不少
学生对于此类课
文不是很感兴趣,他们更喜欢叙事类文章,同时我觉
得自己的教学方式单调,其实可以下载一个藏戏的音
像片段,以此激
发学生的兴趣,更直观感受藏戏艺术魅力。2、小阅读的练习侧重点
不明确。
第二单元
5 《鲁滨孙漂流记(节选)》 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 教材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述鲁滨逊不屑守成,出海闯天下。在遭遇海<
br>难流落到荒岛上以后,他运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把荒岛改造成“世
外桃源的故事。课文按鲁滨孙
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
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
’”“回到英国”。
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
聪明能
干的主人公。
二、 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
最关键的是要体现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即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接触,
突出学生
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因为课文是
原著的缩写,所以要对《鲁滨孙漂流记》这本
书进行充分的阅读。把
握正确的思想内容,从而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 会写“惧、凄”等14个字,会写“航海、荒岛”等46个词语。
2. 默读梗概,
这部小 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提炼小标题。
3.
关注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体会并学习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
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学生
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能初步把握
人物形象,学习鲁宾孙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
生态度。
五、
学情
六年年的大部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本课的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
求知欲望
,学习比较积极,参与学习的面儿比较广。小学语文教学归
根结底,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听、 、读
、写能力的培养。《语
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
用,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的积累语言的任
务,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
三方面的积累。
【课时准备】2课时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
无边无垠。你一个人被困
沙漠之中,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如焚热沙。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
而你的水,只够用两天了……你该怎么办?
2.出示作品《鲁滨逊漂流记》,导入新课:今天我们
就来认识一位荒岛
求生的人物——鲁滨逊。
3.简介作品,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思想家卢梭曾建议
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这部小
。它出自英国
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 ,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
实故事的启
发而创作的。苏格兰水手塞尔柯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
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塞
尔柯克在荒岛上并没
有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逊却完全是个新形象
,
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
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
动,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
之一,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
环画。
(二)、认读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木筏(fá) 畜(xù)养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宴、籍、聊、贷”4个字,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 默读梗概部分, 一 ,这部小
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
事?(自由交流)
2. 小组内交流,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
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获救回国 四、课堂小结。
通过阅读,我
们知道这部小 主要写了流落荒岛的鲁滨逊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
志生存下来的
故事。文中的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
交流)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 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导入新课:鲁滨逊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 他给你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有冒险精神、坚忍、有毅力、有智
慧、勇敢、果断、勇于进取……)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 浏览精彩片段, 一
在表达上它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
用第一人称描写“我”流落荒岛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想所做
,其中运用
了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增强了小
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的好处是使小
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精彩片
段十分详尽地描写了鲁滨逊的心理活动,增强了小
的真实效果,令人
读起来兴味盎然。)
2. 默读节选片段, 一
,鲁滨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解决
的?(自由交流)
3. 抓住精彩句子来体会。
(1) 他(鲁滨逊)给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 鲁滨逊救下野人的
时间正好是星期五,
所以他给野人取名“星期五”。这个名字,与鲁滨
逊一贯对时间的重视是有关的。在原著中,有很多关于
时间的记录,
他记得是“9月30日”来到海岛,上岛十一二天后,想到用刀子在大
木杆上刻痕
来记录年月日……所以给野人用时间取名字,也在情理
之中。
(2)
我现在处在一个……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
这句话正是鲁
滨逊孤岛生活的写照。他所要过的生活是从未听 过的,他的心情是
忧郁和寂寞的
。一个人置身于孤岛,鲁滨逊面对的困难除了吃穿住等
物质方面的窘迫,还有精神上的孤寂和绝望。如何
战胜心灵上的忧郁
和孤独,是他在岛上活下去的关键。
(3) 我不稀罕它可
以给我弄来的任何东西,也不稀罕它可以同我做
伴,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但是却办不到。
鲁滨逊这样
,是他极度
寂寞的表现。人是需要交流的,由于这种想法太强烈,所以希望身边的
狗也能开口
话。
(4) 总的
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
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 这句话要结合前文鲁
滨逊把流落荒岛的
“幸(好处)”和“不幸(坏处)”排列出来来理解:孤身一人,流落荒岛,
艰险重重,是大不幸,是消极的东西;可是,比起葬身大海的伙伴,还是
幸运的,毕竟还活着,活着就有
希望,所以应该心存感激。这句话是鲁
滨逊“知足安命”思想的集中体现。
(5) 这场世界
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
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
宽慰自己。 这句
话是鲁滨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他之所以能在荒岛上
生活28年
,跟他这种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
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
到希望,从而内心得到
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种面对困境、乐观向上、顽强
生存
的精神,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 ,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4. 感悟精神。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逊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
的朗读,感受鲁滨逊心态的变化。(出示“我”的“幸
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
,女生读“好处”;
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 中,我感受到鲁滨逊是
的人”的句式来 一句话。
(4)出示并齐读:“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
困境中,
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
己。”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一定有所感悟吧?那么,你想对鲁滨逊 些什
么呢?你又想对自己 些什么?
2.课外拓展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 鲁
滨逊漂流记(节选)
梗概: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
五”→获救回国
感悟:在困境中,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中找到
一些东西来宽
七、板书设计
鲁滨孙漂流记
住所 生存 食物
安全 做人 孤独
(聪明能干、机智勇敢、不畏艰难)
八、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关注主人公遭遇到了哪些艰难
和挫
折,这对他的人生造成了什么影响,以此来体会主人公在逆境中奋起
的崇高
品质。
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探讨交流,读懂片段的
内容,在对
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升华情感,在畅谈
个人见解的过程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既形成
独到的认识,又达成集体
的共识。
6*《骑鹅旅行记(节选)》
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 教材
《骑鹅旅行记》是拉格洛芙为儿童写的唯一一部长篇童话。它 是
根据瑞典教育部的要求,作为
学校的地理教育读物而写的,不料后来
却成为了世界文学艺术中的珍品。因为拉格洛芙的巨大成就,19
14
年她被选为瑞典皇家学会会员。在瑞典,现在有一项最重要的儿童文
学奖,就是用“尼尔斯
”这个名字命名的。
《骑鹅旅行记》写了一个不爱学习、喜欢恶作剧的顽皮小男孩尼
尔斯历险
的故事。一天,尼尔斯因为捉弄了一个小精灵而被小精灵用
妖法变成一个拇指大的小人儿,后来,他骑在
他家的大白鹅背上跟着
一群大雁走南闯北,周游各地,一路上,他增长了许多见识,结识了
许多
朋友,听了许多故事传 ,也经历了无数的危险。在漫长的旅途
中,尼尔斯逐渐成长起来,懂得了什么是
善恶,学会了同情和爱……
这部作品生动讲述了尼尔斯旅行中的有趣经历,描绘了作者的祖
国瑞典的美丽河山,书中还穿插介绍了大量瑞典的民间传 ,让小读
者在阅读中懂得了真诚 、勇敢、友爱和爱国,并获得了丰富的地理和
历史知识。这部作品获得了巨大成功,为作者赢得谱贝尔文 学奖,现
在已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还曾被改编为动画片。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片段,想象故事情节;
2.快速浏览,了解文章大意;
3.通过阅读文章内容,能对人物建立初步印象;
4.能对人物性格进行简单评价。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学会、读懂童话。
2.通过阅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四、 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齐读课题, 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指导阅读文章第一部分A
1.请大家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你读懂了什么?
(2)画出文中相关语句, 尼尔斯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子?
2.学生汇报交流,老师点拨指导。
(二)、引导阅读文章第一部分B
1.尼尔斯睡得香甜的时候,身后发出来的响声却把他惊醒了。
会是什么声音呢?假如你是尼尔斯,
你会怎么想、怎样做?
2.带着自己的猜想阅读文章的第一部分B
读一读,想一想:尼尔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学生汇报。
(三)、引导阅读文章第一部分C
1.尼尔斯被小精灵打得昏倒过去,读到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
呢?
2.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由地阅读“这个男孩子”的最后一
部分。
3.生汇报。
(四)、自主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大雁
1.看动画。(动物们欺负变小后的尼尔斯的情景)
结合你对尼尔
斯已有的了解,猜猜片中发生了什么事?
2.带着自己的猜测来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大雁。(作批注,
做交流)
3.看动画。(尼尔斯以往欺负小动物的情景)对比文本与影音资
料的区别。
4.交流评价尼尔斯的性格特征。
(五)、放动画结尾,作出阅读期待。
1.播放动画,引导想象尼尔斯随雄鹅飞上天空后将会发生什么
事?
2.教师总结
六、板书设计
骑鹅旅行记
鸡鹅威胁———————淘气顽皮
与猫决斗——--————勇敢羞愧
牛群憎恨—--—————知错就改
抓住雄鹅———---—— 善良勇敢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课整体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提高欣赏水平, 培养
阅读经典的兴趣。 新课
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
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读整
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上课伊始,孩子们就迫不及
待地读起来,读得兴
趣盎然。从这我看到,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
求知欲,关键在于老师和家长如何正确地引导。大家至少
读了两遍课
文,第二遍读的时候有的同学还认真地做批注和摘记。新课标又提出
“学生是语文学
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
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在
课堂上,我
鼓励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课文,可以写续集,可
以做摘记,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
色用笔画出来,可以
讲一讲,演一演。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忙得不亦乐乎。
本堂课我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不仅让孩子们加深了对整本书的理
解,也让他们学到了阅读方
法,激发了阅读兴趣。在课堂上,孩子们
十分踊跃,侃侃而谈。整节课热烈而愉快。更让我惊奇的是,第
二天
中午,当我走进教室时,意外发现教室里一改往日震天的喧闹,孩子
们都安安静静地坐在椅
子上看书,小班长也优哉游哉地拿着一本书,
再也不像往常那样大喊:“安静!安静!”再看孩子们,有
的继续欣
赏《骑鹅旅行记》,有的手上捧着各种各样的新书,都是大本的儿童
文学名著,我不禁
窃喜:“这真是阅读课带给孩子们的最大的收获啊,
看来,真应该多上这样的课!”
纵观整节
课,我觉得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虽然增加了趣味性,但参与的面不够,不能让
每个学生都来展现自己。
我在想:是不是只要抓住其中的一点来训练,比如赏析和习作相结合,
引导学生由读到写,学习如何进行童话习作。再比如具体指导阅读文
章中精彩篇章, 掌握阅读方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
力。也就是把童话阅读的指导再细化一些,相信一定会收到不一样的<
br>效果, 当然,我相信,只有在不停地实践和探索中,一定会上出更完
整的课,一定会带给学生更
多的惊喜,也一定能让学生展现出更多的
精彩。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 教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
同名长篇小 ,
课文包括两部分,这两个部分内容既相对独立,又有
所关联。第一部分讲的是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在坟
场探险时目睹了
一起凶杀案,汤姆勇敢地站出来指出真正的凶手。第二部分讲同学蓓
姬过生日时
,汤姆又和大家一起去山洞探险,汤姆和蓓姬迷了路,意
想不到的是他们在山洞里发现了凶犯乔。脱险后
,汤姆告诉人们乔在
山洞里,应把他救出来,接受审判。当人们打开山洞时,发现乔已经
饿死了
。课文通过讲述汤姆·索亚历险的故事,
明了他是一个调皮、
喜欢冒险,而又十分勇敢、富有正义感的孩子。
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怖、吱、誓、蔑、津、蔚、谓、凄”8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复述课文。
3、体会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教育学生做一个勇敢、富有正义感
的人。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汤姆·索亚是一个调皮、喜欢冒险,
而又十分勇敢、富有正义感的孩子。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
四、 教法学法
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通俗易懂,人物特点鲜明。
故事内容贴近学
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利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
趣。本课的设计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
思考、交流、讨
论,用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去读书,让学生自行探究课文内容,提高
阅读的能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生的主人。给学生
更多发挥自己语言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发现、质疑,从而更
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清课文条理,初步把握课文主
要内容。
(一)、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冒险吗?你有过冒险的经历吗?试着讲一讲。
2、贪玩、渴望冒险,不
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今天,我
们要学习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美国同名长篇小 中
的节选
内容,(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是马克·吐温的四
大名著之一。(板
书: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3、(出示汤姆·索亚的插图)这个小男孩叫汤姆·索亚他
惊心动魄的
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今天,我们一同来认识他。
讲一讲。
生齐读。
介绍课前收集马克·吐温的相关资料,
简介作者,缩短了孩子与作者的距离,也缩短了与文本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或工具书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
1)读词语:恐怖
吱声
发誓
轻蔑
津津有味
蔚蓝本
无所谓
凄惨
(提示学生注意
:读准“吱、蔑、津”3个字的读音。“怖、吱、蔚、
凄”等字,可以让学生利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
字形。“津”字要
与形近字“律”比较。“蔑”字比较复杂,书写是要写正确。)
2)理解词语: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不寒而栗:不寒冷而发抖。
轻蔑:轻视,看不起。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凄惨:凄凉,悲惨。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
文主要讲了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在坟场探险时目睹了一起凶杀
案,汤姆勇敢地站出来指出真正的凶手。
还讲同学蓓姬过生日时,汤
姆又和大家一起去山洞探险,汤姆和蓓姬迷了路,意想不到的是他们
在山洞里发现了凶犯乔。脱险后,汤姆告诉人们乔在山洞里,应把他
救出来,接受审判。当人们打开山洞
时,发现乔已经饿死了。)
(2)你觉得汤姆·索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文中哪部分内容直接写出了
这一特点?
(汤姆·索亚是个聪明、调皮而又富有正义感的男孩,而且喜欢冒险。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直接写出了这一
特点。)
(3)你又是通过哪些事情体会到的呢?
(汤姆·索亚的调皮、喜欢冒
险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一是他和哈克
贝利半夜到坟场去练胆,二是他不顾同学的劝阻,到山洞探险。)
(汤姆·索亚的正义感主要体现在他勇敢地站出来,在法庭上指证杀
死大夫的不是波特,而是乔。当知道人们已用大铁门把山洞锁死时,
又告诉人们乔还在山洞里,他犯了罪
应判刑,但不能让他憋死在山洞
里。)
动笔把课文中的生字圈画出来。借助注音读
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办
法记忆字形。同桌间互读互认。
不理解的词语互相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读后交流。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回答问题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我们知道了汤姆·索亚这个男孩的特点
,那
么他的聪明、调皮、正义感、冒险,课文又是如何具体来写的呢?下
节课,我们再来仔细研
究。
作业: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汤姆·索亚是一个调皮、喜欢冒险,而又十分勇敢、富有正义感的孩子。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还记得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的那个小男孩吗?他有什
么特点呢?
2、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地学习课文,相信这位小男孩就会留在你
的记忆里。
一
。
自然地引出对本节课的学习。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汤
姆·索亚的聪明、调皮、正义感、冒险,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
的描述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你认为
哪些情节写得精彩或者哪
个地方最能打动你,多读几遍,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汇报小组学习所得,教师点拨指导。
调皮、冒险:
(1)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半夜到坟场去练胆,目睹了一起凶杀案
(2)山洞“谁也不知道里面有多深”,通道“黑乎乎的” 明山洞很危
险。但
汤姆·索亚和蓓姬“走在最前面”“津津有味地欣赏洞里的景
观”“不顾同学们的劝阻,一直往前走”,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汤姆·索
亚喜欢冒险。
正义感:
(1)汤姆·索亚开始出庭时,看到乔铁青的脸,“心里害怕得要命”,
话“有点吞吞吐吐”
后来他“话越来越多,声音也越来越大,越来越
自然了”,他讲出了事情的经过。汤姆·索亚觉得不去作
证,波特就
会受到冤枉,他良心不安。最后他打定主意决定出庭作证。从这里可
以看出汤姆·索
亚富有正义感。
(2)当汤姆·索亚从山洞中脱险后,他告诉撒切尔法官,乔还在山洞
里,应
该把他救出来审判他。这进一步 明了汤姆·索亚是一个有爱
心、富有正义感的孩子。
坚强:
汤姆·索亚和蓓姬在迷路后,没有找到回去的路,带的食物已经吃完
了,蜡烛
也快用光了,两人又累又恶,蓓姬越来越觉得没有希望了,
但汤姆·索亚知道不能泄气,安慰蓓姬一定会
找到出口回到父母的身
边,这些 明了汤姆·索亚是个坚强、关心他人的好孩子。
(1)自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根据
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
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教师根据学生的感
悟,相机引导,对
于表现人物特点的重要情节,要让学生多读几遍,来进一步体会,并
增强记忆
,为复述打下基础。
(三)、练习复述课文
1、
你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故事后有什么感想。
2、简要复述课文
先自己简要
汤姆·索亚的故事,再在小组里 ,最后面向全班 。
(四)、总结全文
1、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把汤姆·索亚历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听。
六、板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汤姆·索亚
调皮、冒险——坟场练胆山洞探险
有正义感——出庭作证
救乔出来
七、教学反思
课前我让学生尽量抽时间去看这部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了
解,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开篇我以谈话方式导入,让学生 还
想知道哪些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下来指导学生掌握
快
速阅读的方法,然后用这种方法快速浏览精彩片段,让学生思考这部
分具体描写的是什么内容
,哪些地方写的很精彩,你对汤姆又有了怎
样的认识,你最欣赏汤姆的那一点。让学生分组快速阅读后,
找出精
彩部分,在展台上展示,抓住精彩的句子有感情的读读,加深对原文
的理解和体验。最后
我让学生在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出汤姆在你
们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们很快地概括出了汤姆
机智勇敢,
敢于冒险的精神。最后启发领导学生,你们还想知道更多的有趣的故
事细节吗,激发
学生继续预读原著的兴趣和愿望。 整节课学生兴趣
盎然,学习积极性很高。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
抓住关键的中心
问题探讨交流,读出个性,读懂片断的内容,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
认识中完成
学习任务,升华情感。汤姆的善良、正直、勇敢等品质会
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思议的影
响。学完《汤姆•索
亚历险记》,学生都很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故事让人看起
来津津
有味,学生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致,纷纷表现出阅读的热情,
对主人公的经历有了各种猜想,相信在课堂
上我播下的种子,会在他
们的日后生活中开出美丽的花儿。
第三单元
8 《匆匆》 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今天 课的内容是新人教部编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的《匆匆》,下面
我就从教材、教法和学法、
设计理念、教学流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
方面进行 课。
一、 教材:
《匆匆》是当代闻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生齿的散文,文中将空灵
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详细的
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浩叹息。牢
牢围绕“急忙”二字,精致地描画了时间流失的踪迹。
这篇文章很细致修辞,文中用是非同等,节拍划一,对仗工致的排比
句,形貌了表现
季候更替的诗意化风景;又用一组是非纷歧,节拍跳
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叹息日子的飞逝无痕。
整句和散句的联
合,不光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并且显得既典雅又朴素。文中多处运
用比喻,相
比性形貌使时间变得可以觉得,形象而又真实。
本文是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
篇,是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
“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要求在门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底子上
,开
导门生睁开遐想。
二、 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
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
疑问,初
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
乐。而本文语言优
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
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
来具有一定的
难度。
三、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
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以及学生
的年龄特征,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
赤裸裸”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
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
去不复返,体
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朗读品味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感受语言美。
难点是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者浓郁的情感,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
五、
教法和学法:
为了摆正教学中教师“导”的位置,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
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法、品词析句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
学生学会,而
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
料,自己读课
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
(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
:读是吸收,写是
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
<
br>学习方法。
六、设计理念:
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
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
br>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
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
,运用语言。
七、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八、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激趣导入-初读课文-品读感悟-
诵读积累-拓
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激趣导入,引出“时光匆匆”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 过:“课的第一锤要
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
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
的
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营造氛围,播放“冬去春来”的轻音乐,围
绕
中心,以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导入,直奔主题,明确学习的方向,
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再而创设机会让学生汇报关于朱自清的资料,给学生提供施展能力的
平台,激发学生
收集材料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落实了这学期的一项重
点训练——注意收集有关资料的同时,使全体学生对
朱自清生平有个
初步认识,这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垫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
苏霍姆林斯基 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
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问
自答,引导学
生运用“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
受)”的学习
方法;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
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
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最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学生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内
容,知道课文主要围绕“我们的日子为什
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展开叙述。这样为感悟、品评做准
备。
第三步、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
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2、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下面
从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
(1)析文品赏。(出示课件)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
主触摸文本,如:师生合作读,
学生个性朗读,变序改成小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
p>
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
在读中培养了
语感。
(2)品词析句。(出示课件)
这里的设计让学生抓住文中重
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比比、
议议来理解课文内容。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
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仿写句子。(出示课件)
这个环节由读引入写,因为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
训练。这里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句
式的运用,排比的手法,比喻的好处,
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教师的点拨下明晰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这
样既锻炼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4)感受追问。(出示课件)
这部分着重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
教师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然后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让学生了解朱自清一生写了
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
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
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的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实现难点的突破。
(5)首尾呼应。(出示课件)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
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
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鼓励学生从
不同的角度去想开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自己联系到他
人……积
极拓展他们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并让学生
懂得要深化理解课
文的思想内容,就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展开联
想的读书方法。
第四步、诵读积累,领悟“时光匆匆”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熟,甚至能够背
诵。“读”是研究的过程,
“诵”是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语言。
第五步、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
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
外作业: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
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
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
项或者两项。)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
,
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我设计板书的根本思路是为了体现文章
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方
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
七、板书设计:
匆匆
时光匆匆珍惜时间
(无奈……)
一去不返留下痕迹
八、教学反思
语文是满盈“诗意”与“美”的艺术,
因而,语文讲授也离不开一个
“美”字,语文讲堂是应该飞扬着灵性,飘溢着诗意,表露着美感,
给人以享受的。在新课程理念下,满盈“美感”的讲堂应该是我们一
种抱负,一种寻求。因此,在整个
讲授历程中我高兴表现新课程尺度
的精力,高兴凸现“美”,做到:
1、营造氛围美。音乐是
一种情绪艺术,它能引发门生的情绪,变更
门生的热情,资助门生明白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与作者的头脑情
感。在
讲堂中我恰时恰度地使用潺潺又略带幽幽的音乐渲染氛围,营造氛围
美。并在整个讲堂讲
授中,师生之间同等、民主的相同和互动,营造
出调和美。使门生在一个调和、宽松的情况中学习,在幽
幽的音乐的
伴引下走进文本,领会情绪。使讲堂更有实效。
2、发掘文本美。在讲
授中,我高兴发掘文本美,分外是语言美,引
导门生品尝“语言美”,酿造讲堂的“语文味”。
3、表露情绪美。在讲授的历程我以门生自主感悟为本,进而引导门
生捉住重点文句品读,配景穿插资助明白。用换位头脑领会、仿 遐
想引发,引导门生深入思索,门生走
进了文本,深入地与作者、与文
本对话,遐想到本身小学韶光的急忙流逝,更深入地领会到朱自清对韶光急忙流逝的痛惜与无奈的感觉。进而重复朗读悟情,受到情绪的
熏陶,讲授关键螺旋上升,使门
生一步步走进文本,领会情绪。朗读
天然做到真情表露,入情入境。
9《
那个星期天》 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 教材
《那个星期天》是部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
册第三组课文的第二课,这
是一篇叙事散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心中有实感,笔下有真情”。
《那个星期天》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自己小时候等待妈妈带他外出时
的心情的散文,这篇课文从孩童视
角出发,描写了“我”的所见所感
所思,语言平实质朴、明白如活,甚至有点儿絮絮叨叨如儿语,这一特
点把握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理解当时人物的心情略微有难度。
二、 学情
这篇课文
是部编教材新增加的一篇文章,加上小学阶段第一次接
触史铁生的文章,那个时代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对于
六年级学生有点陌
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课前的预备工作很重要,老师要准备
充足的资
料,可结合一些文字介绍、图片 明、电影电视资料让学生
提前预习,对理解当时孩子们
的思想状况、理解本文作者当时的心理
变化有很大帮助。
三、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3.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
题。
四、
重点难点。
1.重点:关注文章里的动作、语言、内心独白和环境描写,仔细
品读。体会文章
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2.难点: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五、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
学生 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
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
本节课将主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利用多媒
体,融入情景教学法,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对重点句子进行
品读赏析,结合环境描写理
解人物心理变化。
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一些关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
以
是别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放那个年代儿童生活的
电影或电
视剧片段,课上分享交流。
(2)初读课文,询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用《那个星期天》作为标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全文。
(二)提出问题,交流探究: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
检查。
2.
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 出初步感受。)
3.通过自学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
题。
(三)精讲点拨: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
比如“我想到
底是让我盼来了这段时光不好挨”“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一派荒凉
”等,把握“我”心情变化的大致过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内容。
(2)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心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所
以,在指导学生圈画
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的同时,还要注意它与时间的推移之间的关
系。引导
学生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
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赏析感悟,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当“我”开始等待时,“我”有什么举动?心情如何?
一个满怀期盼的孩子,从早晨就
开始等待期盼已久的出行,这使
得在平日看来还可以忍受的单调时光变得更加不好挨。作者从怀着这样心情的“我”的角度出发,用细腻而质朴的笔触描写了“我”挨这
段时光的情境。作者借助动作描
写和内心独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小
孩守着一本电影画报—还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孤独地在
院子里打发时间的场景。这个孩子没有玩伴,已经将一个人能玩的游
戏玩了许久,看过天,追随
过天上的流云,拨弄过地上的蚁穴,就连那
毫无新鲜感的画报也成了弥足珍贵的“玩伴”。作者用一系列
的动作
描写展示了“我”等候母亲回来时,一个人艰难打发时间的情形,表现
了“我”的忍耐和
执着。这还不够,接下来,作者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写了“我”的内心独白,让人进一步体会到“我”的
脆弱和无可奈何,
忍不住对“我”心生怜爱。
(2)我对电影画报里的人物进行想象,反映了“我”怎样的心
理状况?
(3)为什么母亲“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
为了抓住那个星期天里最后的
时间让母亲兑现承诺,“我”冒着
被匆匆奔忙的她绊倒的危险,跟着她,甚至把自己小小的身子裹进她<
br>的腿底下,从而发生了观察点的转换。在“我”眼里,那明明是为了避
免绊倒“我”而匆忙移动的
母亲的双腿,竟然显得么脆弱,好像随时会
被“我”绊倒一般,展示了“我”跟随母亲步
伐的紧密,更形象地表现
了“我”急切的心理。
(4)“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表现了“我”
怎样的心情?
(5)“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这里,“我”明白了什
么?
这篇课文从
孩童视角出发,描写了“我”的所见所感所思,语言平
实质朴、明白如话,甚至有点儿絮絮叨叨如儿语,
这一特点把握起来比
较容易。要注意让学生在看似简易的叙述语言中,感受和理解“我”
的心情
和情感。重点关注文章里的动作、语言、内心独白和环境描写,
仔细品读。
3.再读课文,引
导学生深入体会“我”的失落和母亲的无奈,以及
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启发学生思
考:虽然母亲
没有兑现承诺,但是“我”并没有怨她,这是为什么?
那个星期天,母亲虽然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但这并不 明她
不是一位好母亲。首先,母亲
是想带“我”出去的,她很早就允诺过,
可能迫于现实条件,一直没有办法做到。但是她终于还是答应要
在那
个星期天带“我”出去,而且那天开始时她都记得自己的承诺。然而,
生活压力过大,她必
须完成作为母亲该完成的劳作,也许这样的劳作
比带“我”出去玩更重要,所以她始终沉浸于繁忙的劳作
中,彻底忘记
了承诺。 “我”无声的哭泣惊醒了母亲,她于是惊惶地抱着自己疼爱
的孩子道歉
,与“我”一起感受那失落而荒凉的心绪,让“我”获得些
许安慰。母亲,始终是一位好
母亲,哪怕她不向生活低头,却仍然不改
她是一位好母亲的本质。
当然,也可以从另一角度探
讨母亲在孩子教育方面需要改进的地
方:一是对孩子的承诺应当兑现;二是不应因为孩子小,就忽略他的
感
受。
引导学生在感受“我”的情感波澜的同时,体谅母亲,进而结合课
文对生活思
考:应该怎么跟父母相处,加深对家庭和社会、责任和爱
的感受与理解。
4.拓展阅读,扩宽视野。
引导学生将本文与曹文轩《草房子》的相关章节进行比较阅读。
读完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各有哪些打动你的
地方。
5.布置作业
分别描写心情“好”与“
不好”两种状态下所见的景物,体会“融
情于景”写法的好处。(1)走在小巷中
(2)奔跑在田野上(3)漫
步在公园里。
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尤
其是对人物动
作、内心独白、环境的描写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内心情感
的方法。
六、 板书设计
人物的心情变化:
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
相对应的光线也产生了变化: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
荒凉
八、 教学反思
现在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即使要天上的星星,父母就
想法去摘。可是作者小时候那个年代
却不是这样,大人们忙碌,
物质生活匮乏,精神生活更是微乎其微。即使大人带着出去玩一
次,
都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在的孩子想吃什么有什么,想玩
什么都是足不出户的高科技,所以他们很难理
解那时孩子的心理,
更没法理解妈妈的不守承诺。我就抓住母亲外出买菜、洗衣服这
件事,结合
现在家门口的菜市场、附近各种各样的超市,让他们
知道过去买菜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洗衣服不像现在用
全自动洗衣
机,完全靠手洗,妈妈很累,很慢,所以耽误了外出的时间。这
样孩子们理解起来就
好多了。另外,还有那本看了好几遍的电影
画报,现在孩子们在家可以看电视、上网、各种玩具应有尽有
,
即使母亲没时间陪伴,还会有很多方式消遣这段等待的时光的,
而不会感觉“很难挨”。通过
这些新旧对比,学生们理解作者当
时的心情变化就轻松的很多了。
《习作例文:别了,国语课、阳光的两种用法》 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 教材
这节课是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例文,《别
了,国语课》和《阳光
的两种用法》是本次习作例文的内容。《别了,
语文课》讲了“我”因全家移民和张先生给“我”一本书
后,“我”
对语文课的态度由“厌恶”变成“喜爱”,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没有机
会再学习语文而
“热泪盈眶”, 并决心自修语文的事情。本文把“我”
对语文的不舍之情始终贯穿于叙事之中。无论是
与父亲的对话,还是
老师、同学的留言和送书,都饱含着“我”对祖国、对母语的不舍之
情。《
阳光的两种用法》以老阳儿为线索,描写了“母亲用阳光晒被
子”“毕大妈用阳光晒水”的“阳光的两种
用法”。作者以情带文,
写出了阳光带给自己童年的幸福回忆,表达了对阳光的喜爱和对母
亲、
毕大妈这样人的赞美。
二、 学情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与本单元类似的体
例,且在学习了前
面两篇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对本单元要求掌握的写作方法有所了解,
所以,理
解起来并不难。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进一步巩固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
物之中和直抒胸臆的写法,
为后面的习作打下基础。
三、 教法学法
1
.先让学生总结前面两篇课文运用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哪些,
然后快速浏览习作例文,发现习作例文与前
面两篇课文的相似之处。
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赏析例文的
写法。
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阅读习作例文,读懂习作例文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结合批注,加深理解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
事
、景物之中和直抒、间接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陈小允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体会他对祖国、
对语文的不舍之情。
2.感受母亲和毕大妈的生活智慧,体会作者对阳光的喜爱和对
母亲、毕大妈这样人的赞美。
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习作例文,结合批注,加深理解把情感融入
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和直抒、间接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感受陈小允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体会他对祖国、
对语文的不舍之情。
2.感受母亲和毕大妈的生活智慧,体会作者对阳光的喜爱和对
母亲、毕大妈这样人的
赞美。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复习
1.《匆匆》采用了大量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
逝的惋惜,对自己虚度光阴的懊悔,《那个星期天》采用了融情于景
的方式,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
、景物之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
失落和绝望。
2.这两篇课文的作者在写作上都有什么共同的
特点。(两篇文章
在表达情感上,都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方式,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直接呈现
在读者面前,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波澜。)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习作例文,继续体会表达情感的方式。
(二)、学习《别了,语文课》
(I)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语文课,每天都学语文,每天都在 语
文、用语文,
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那么,语文究竟代表着什么,
它究竟有多么重要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一
个即将要离开祖国
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语文情结。
2.齐读并板书课题。
(II)初读例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
想一想:陈小允对语文课的态度前
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2.学生交流
汇报,教师总结:陈小允起初非常讨厌语文课,后
来在移民前喜欢上了语文课。因为张先生送给他一本书
和得知要移民
到中美洲无法再学习语文了。
(III)细读例文,品析感悟
1.自读自悟,找出能够表现陈小允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的语句。
2.引导学生找到第1~9自然段的相关语句,体会陈小允对语文
课的喜爱和眷恋。
3.师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指出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
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
br>(1)“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听到了下课钟声。”
这句话通过写“我”觉得时间过
得特别快,表现了“我”不想下课的
心情,反映了“我”对语文课态度的转变。
(2)品读放
学后一幕,找到“我”与爸爸的对话,分角色朗读。
思考:听了爸爸的话后,“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
么做的?(“我
听后吓了一跳。”“我张皇地拿出语文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
br>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新学的生字。”通
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
我”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
(3)文中列举“我”通过努力,最近一次默书一个字也没错的例子来表现“我”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
4.在陈小允喜爱上语文课的时候,他却要离开了。此时
此刻,
他的心里会有何感受?(不舍、难过)请同学们默读第10~14自然段,
画出描写他心
理活动的语句,并在旁边的空白处作批注。
5.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张先生做了什么,同学们做了
什么?
“我”想了什么?(师生交流,加深感悟:文章通过选择老师留言和
同学送书两件事,突
出了离别的感伤气氛和“我”对老师、同学、祖
国的不舍。)
(IIII)课堂小结,明确写法
1.例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事例来表达“我”对语文的不舍和眷恋?
引导学生理解:(1)和爸
爸谈话后,“我”张皇地拿出语文书温
习教过的课文;(2)“我”默书得一百分;(3)老师给“我”
留言和同
学送书。
2.课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法来表达这种情感?
(1)将情感
融入具体的人、事中,如与爸爸的对话,老师留言和
同学送书等事件中,对“我”动作、语言的描写。
(2)运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直接表达“我”对语文的不舍。如“有
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
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
离开你了,我将要接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外语教育
了,想到这里,我
噙着泪。”
(三)、按照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
讨论解决例文后面的问
题
七、板书设计
与爸爸的对话
别了
,语文课
默书得一百分
爱、眷恋
老师留言、同学送书
八、教学反思 <
br>本单元的习作例文有两篇,即《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
法》。这两篇课文作为例文的目的
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将情感融入到具
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和运用内心独白等直接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篇例文的教学上。我先让学生整
体感知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
容。然后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各部分意
思,分析课文主要是怎样来表达情感的,以突破教学重点。最后,要
求学生以学习《别了,语文课》的方法来学习第二篇例文《阳光的两
种用法》。如果学习例文后
能接着写作文,效果应该能更好。
第四单元
10 古诗三首之《马诗》 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 教材
《马诗》是人教部
编版六年级下册的一首咏物言志五言诗。诗歌通过
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苍劲有力,通
过“何当金络
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
渴望,但又不
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李贺的《马诗》可以
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
二、 学情
六年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课读通古诗可以做到,但古
诗语句简练,情感丰沛,现
代小学生对马在古代人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没有认识,因此难于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心理,同时文为心声
,作者
的人生经历幻化成的人生感悟超越了小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因此光
是理解诗表达的文字
意思不难,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
解作者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
感慨、愤懑、
矛盾心理是难点。
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 教法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听、 、读、写能
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
》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
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
负着
的积累语言的任务,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
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
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
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
关的字词
句篇、语法逻辑等知识。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学中
积累、 中积累、
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当然了,在实际
教学中,以上的做法不是孤立存在,只有把它们有机的
结合起来,处
处留心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环境,不断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六、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不仅做到了成语的积累复习,而且让学生感受到马
在古代人们生活
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成语导入 激发兴趣
一( )当先 (
)到成功 老( )
识途
千军万( ) 万(
)奔腾 快( )
加鞭
2、理解意象 出示古诗
通过一组图片初步认识马的形象。
(二)、学习新课
1、回忆一下
,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般是什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
渔,先出示方法,然后进行方法的渗透)
(1)、学生齐读:
一看诗题明对象,
二看作者知背景,
三看诗文解大意,
四看资料(注释)悟诗情,
反复诵读入诗境。(四看诵读法)
(2)、明确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看诗题明对
象)
(3)、课
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
收集的有关作者李贺的资料?
(三)简介作者 酝酿情感。(看作者知背景)
1、学生汇报。
2、(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作者资料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
今河南宜阳)人。他是
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
傲气
,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
“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 他应
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
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
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
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
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
又是
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四)初读诗文,初步感知。(看诗文解大意)
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交流展示: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五)分步解读,理解句意(诗中有画,让学生通过图画理解诗词)
1、 自学要求:
朗读之后同桌相互 一 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
最想知道什么,想好组织
好语言快速提问,其它同学认真听。
小组讨论:品读句子,联系注释理解词语以及诗文意思。
2、交流展示:
3、理解诗句意思
(六)体察诗蕴 品悟诗情
(悟诗情,入诗境
七、板书设计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写景
何当金络脑,抒情 施展才华
快走踏清秋。为国立功
八、教学反思
1. 描述 本课两首诗《房兵曹胡马》和《马诗》是写马诗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又各具气象,特色鲜明。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以雄健
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表达了对
朋友的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
建功立业的抱负。李贺的《马诗》通过写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
其
怀才不遇的愤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多种朗读的情景,让学生充分
地读,读充分,再引导学
生联系作者生平经历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志向
和感情。
2.分析 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
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
本方法。本课两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
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
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
高了审美修养。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两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
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3.规划 本课的教学
在拓展性方面做得不够。《马诗》描绘了一幅相
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如果在教学中引导
学生展开想
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
力会进一步提高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
马的诗篇,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
积累。
古诗三首之《石灰吟》 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 教材
《石灰吟》是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
中的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
于谦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可以
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
真实写照。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
意,那
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
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二、 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2.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四、 学情
六年学生已经
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课读通古诗可以做到,但古
诗语句简练,情感丰沛同时文为心声,作者的人生
经历幻化成的人生
感悟超越了小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因此光是理解诗表达的文字意思
<
br>不难,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想要报效国家及施
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
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是难点
五、 教法学法
1、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根据学生身心
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导读教学法、情境教
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等教
法。
2、本课将“读书、思考、感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并穿插采用
自主、合作、探究学
习的方法。
六、 教学过程
(一)、梳言:读通诗句
1.导入解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石灰吟》, “吟”
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
的一种体裁,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孟郊为了感恩
母亲而写下的《游子吟》。
这节课我们还要来
认识一位诗人于谦。(于谦从小就志向远大,相
传……于谦看了,深有感触,稍加思索后便吟诵……那一
年于谦才
12岁。)
2. 读通诗句(出示课件)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通顺读流利
(2)、指名一男生读,师
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翘舌音(锤)和前鼻音
(焚)和它的字义(在火上炙烤)。注意“
粉骨碎身”和平时读的“粉
身碎骨”不一样。
(3)、指名一女生读,揭示读音规律后,师生进行平仄韵律的接读。
(4)、学生自由再读后齐读。
师小结: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有节奏读出韵味来。
过度:这石灰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五百年前地于谦感动不已从而
来吟诵赞美呢?
(二)、造境:走进石灰的世界
1、请听一段石灰的介绍(出示介绍:石灰以石灰石为原材料
,石灰
石是从山中开采出来的,锻造石灰时,工人们首先要将石灰石敲击成
40——50厘米大
小的小石块,然后从石灰窑铺起,一层石灰石一层
煤,直至窑顶。然后从底部点火焚烧,几天后窑底就可
以出石灰了。
此时的石灰,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成分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浑
身雪白,十分
耀眼。接着把它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
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石灰石就变成了粉末状
的洁白干净的石灰
了。
2、理解诗意
师:石
灰在锻造的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的考验,那么在这首诗中,哪
些词语向我们介绍了锻造石灰所要经受的考
验?
学生交流: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师:石灰面对这样的考验是什么态度?
学生交流:若等闲 全不怕
师:谁来
这两个词的意思?(相机点拨:与《长征》中“万水千山
若等闲”中的“若等闲”同义。)
师:为什么石灰面对如此一系列的考验会若等闲、全不怕呢?
生交流:因为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这首诗的意思浅显易懂,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 一 呢?
学生:自由练
后再指名 一 .(2个)
师过度: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却又轰轰烈烈。难怪诗人如此
敬佩地吟诵道——
学生:齐诵《石灰吟》
(三)、显象抒情:再现物我的形象
师:白居易曾经 过:“歌咏言,诗言志。”
其实12岁的于谦写下这
首诗不仅是对石灰的真实写照,而是想借石灰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和
志向。我们把这种写法就叫作托物言志。那么再请大家读一读,于
谦心中的志向又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石灰吟》是于谦年少时的誓言,《石灰吟》更
是于谦一生的写
照。联系着于谦一生的经历,相信你们一定会更好地理解这“清白”
二字。请大
家拿出老师事先发给大家的资料。这上面涵盖这于谦的一
生。认真地读一读,你能分别感受到于谦留在人
间留给世人的清白究
竟是什么?
(四)、全文总结:
五百多年过去了,可于谦似乎
从未曾离开过我们,他一直鲜活在人们
的心中。相信再过五百年于谦和他的《石灰吟》依然会被世代传颂
。
1、学生再一次吟诵《石灰吟》——明-于谦。
2、在杭州的于谦祠中有着于谦的墓碑,在这块墓碑上我想没有比《石